首頁 > 文章中心 > 教學資源的開發

      教學資源的開發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學資源的開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資源的開發

      教學資源的開發范文第1篇

      [關鍵詞]對話交往式 教學資源 開發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5—0061—04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馬丁·布伯認為人有兩種世界,一種是“它”之世界,一種是“你”之世界,“人無‘它’不可生存,但僅靠‘它’則生存者不復為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一種對話的關系,一種“我—你”的關系,這是人類應有的基本關系。“我—你”關系被馬丁·布伯稱為真正的對話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精神的相遇,是轉向他人。“對話”成為“體驗”、“理解”的有效手段,是雙方互相吸引、共同在場、共同參與、互相包容的關系。在闡釋學中,對話不僅僅指二者之間的狹隘對話,更重要的是對話雙方的“傾聽、接納和敞開,這種對話指向雙方精神的相互接納和分享”。伽達默爾認為在視域中達到頂點的融合理解過程更像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或者輕松的游戲。理解本身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對話是理解和視界融合的途徑。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動就是主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其目的是達到主體之間的理解和一致。交往行動所涉及的至少是兩個具有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主體之間互動的相互關系,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為達到相互理解而進行的交往,因而必須尊重對方的主體地位。他指出,交往行動是運用語言與世界發生關系,對話雙方提出可以相互駁斥或者接受的語言,作為一種媒體以及參與者要求在運用的過程中得以理解。伽達默爾指出語言是為理解服務的,是行動者為實現一定的目的通過使對方理解從而使自己的行動得到支持的一種交往媒體。其實,哈貝馬斯把憑借語言來達到主體之間的理解和一致而進行的對話當作一種理想的交往模式。與此同時,交往者進行的交往形式就是一種交往者行為。

      一、教師引領對話交往式教學資源的開發

      教師自身豐富的思維方式、心理素質、價值觀念、教育思想、知識修養、教育教學技術等,都是重要的教學資源。而且教師的知識和經驗,技能和策略行為是一種更經濟實用的教學資源。吳康寧教授指出,很少有教師將教學內容恰如其分地傳遞給受教育者。盡管法定的教學內容具有相當大的權威性,但無論是從教師的個體差異以及知識的水平出發或者是從教師的價值取向以及意識形態來思考,即使在教同一學科、同一年齡階段的教師所教授的教學內容實際上也不相同。教師都會或多或少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與增減,最為法定的教學內容不可能完全忠實地被傳遞,這就意味著教師對教學的建構。康內利等人認為:教師的實踐知識不是獨立于教師之外的某種客觀而被傳遞或習得的東西,而是出自教師全部的個人經驗。日本學者佐藤學指出,教師的實踐知識是統整多種理論與見解的切合語脈的具體知識、案例知識和綜合性知識,是切合課堂實際運用的經驗性知識。教師實踐知識是教師建構教學的知識基礎。實踐表明,教師實際操作的教學,是超越了現行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實施方式方法的約束與規定的,是打破了制度性教學的原有框架的教學。

      第一,是教師教學資源創生的方式之一。這種取向的核心教學概念是把核心教學視為混合取向的組織模式(hybrid organizational patterns)。混合取向的核心教學觀,它認為處于教學體系核心位置的教學應謀求學生社會與學科三者的平衡與整合。持這種觀點的著名教學論專家有古德萊德(G.I. Good lad)和瓦斯(F.F.Vats)。古德萊德一貫主張核心教學是一種混合取向的教學組織,他在1986年至1987年發表的《核心教學:老問題新認識》(A New Look at an Old Idea:Core Curricu—lum)一文中就提出這種主張,在1992年表的《教學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一文中進一步闡述了這種觀點。古德萊德指出:公平地說,我認為,當前關于學校教學的對話中如果“核心”一詞被充分使用的話,則“核心”(core)一詞和“共同”(common)一詞可以交替使用。然而,如果這兩個詞被用作同義詞的話,那么“共同”一詞必須通過包含那些超越學科知識細目的內容而加以豐富:要包含學科間的聯系,這些學科往往被假定為普遍真理而教授;包含通過教學而為廣泛參與人類交往作準備;包含課堂生活中對超越學科界限的觀點和問題的際遇(encounters);包含那些使學生作為參與者而不只是觀察者的學習方式;包含對學生整體的公平施教。筆者在這里贊同混合取向的核心教學觀,以此來觀照教學資源開發。我們可以看出教師作為教學資源開發的持分者其主體地位突顯出來,而這種教學活動是通過對話交往來實現的。

      教學資源的開發范文第2篇

      教學資源 文本資源 社會資源

      目前,小學英語教學由于受到經濟、交通、地理位置等諸多客觀因素的制約,地區資源分布不均衡,偏遠貧困地區的小學設備相對落后,錄音機、掛圖、卡片依然是常規的教具,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只在多功能廳上公開課時才能使用,不能普及到日常教學中。相比貧困山區的農村中小學,我校的教學條件和資源可謂得天獨厚。我校地處城市邊緣,屬于近郊區,盡管地處農村,但是教學資源和手段絕不落后于北京城區中小學,學校為老師配備了各套先進設施,包括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多媒體配套設施以及先進的音響設備。那么,作為貧困山區的師生,是不是就沒有教學資源呢?《新課標》指出,廣大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經濟條件相對落后,在需要較大經濟投入的課程資源方面雖然沒有優勢。但作為課程要素來源的課程資源方面來看,即使是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其課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對于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我們站在資源合理運用的角度上,我們應首先考慮。無論是硬件設施能否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都應該充分利用好手頭的教學資源,進而開發和利用新的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無疑對提高教學效率有巨大且不可缺少的作用,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利用不同的載體,來開發課程資源呢?

      一、文本資源

      文本資源是最傳統的課程載體,但同時也是學生接觸最基礎的、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課程資源。其他諸如課件資源、網絡資源、活動資源等都不可能完全擺脫文本資源而獨立存在。對文本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是最廣泛、最簡單易行的,除傳統的教材、教輔教材、學生作業、練習以外,我們還可以開發以下教學資源:

      1.訂閱英語報紙雜志

      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個人自身的英語水平選擇合適的英語報紙雜志。不定期舉行剪報展覽、手抄報等交流活動,以增加同學們的閱讀量,增強信息收集整理、英語口筆頭表達、交流能力。

      2.收集生活中的英語

      學英語的一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不經意中學會英語。隨著改革開放和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同學們的衣服、書包、筆記本、賀卡、文具、交通標志以及公園里人文景觀介紹等上面英語隨處可見,這樣都是非常寶貴的課程資源。因此,我們就組織同學們展開競賽,收集交流這些身邊的英語。通過這種方式,同學們學會了許多單詞、名言。另外,我們還可以組織同學們到本市的博物館、公園、景點、史料陳列館等公共場所,讓同學們將中英文對照的相關資料,介紹等抄下來,回到學校后模擬英語導游向同學們介紹。同學們對此也非常感興趣,而且輕松自如地學會了不少英語單詞和句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開展英語編報比賽活動

      英語編報是一種綜合開發利用文本資源的很好的方法。因此,我們定期的開展英語編報比賽活動,并要求在編報過程中自己寫作的內容不少于60%。盡量不用打印稿,有條件的班級可以編成班報、這樣一次編報的過程,即開發利用了已有的文本資源,又為同學們提供了練筆,也就是運用英語的機會,同時實現了資源公享,循環利用。

      4.以學校為單位建立英語圖書室或閱覽室

      英語學習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即使是初學者,也需要大量的閱讀,盡可能多地接觸英語。因此,建立英語圖書室或閱覽室是十分有益的。學校可以購買一些簡單的兒童英語讀物、畫冊、畫報等。不具備借閱條件的學校,可以設置閱覽室。學生在課余時間到閱覽室自由閱讀。另外,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建立班級“圖書角”或“圖書柜”,讓學生把自己的英語圖書拿出來與其他同學分享。

      5.建立可供學生自學的“視聽中心”

      大量視聽對英語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就小學生英語學習而言,視聽的作用尤其重要。但是,課堂上視聽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很多學生家庭也不具備視聽設備和資料。因此,比較可行的辦法是由學校建立視聽中心。學生在課余時間根據需要進行學習。學校也可以在視聽中心定時播放英語節目。如果暫不具備電視和錄像設備,可建立聽力練習室。

      二、影音資源

      語言是有聲的,因此影音資源必不可少。傳統英語教學對影音資源的利用僅限于借助于磁帶、錄像帶以及光碟等進行語言教學及聽力訓練,而現代技術的發展為我們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1.提倡同學們收看英語電視節目,學唱英語歌曲

      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入和增多,英語電視節目也如雨后春筍般繁榮起來。除了中央9臺英文頻道以外,還有中央6臺中動感英語,中央教育頻道的英文節目以及中央5臺的體育英文節目等。這些電視節目對培養同學們的語感、提高聽力、擴大詞匯量都大有好處。而眾多的英語金曲更是音樂愛好者樂意接受的課程資源。

      2.利用好MP3、MP4

      如今,電子產品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功能齊全,使用方便。絕大部分學生都有MP3、MP4,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些現代化的產品,在網上下載一些英文金曲和英文小節目,諸如經典電影、動感英語、走遍美國、老友記等學習資料以供隨時學習使用。走路、鍛煉身體、吃飯、睡覺等都可以想聽就聽,想看就看,可謂觸手可及。

      三、課件資源

      多媒體課件的優越性已經眾所周知。它可以對所有的文本、影音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可以從很大程度上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及容量。同時,課件資源還有其他資源不可替代的優勢,那就是直觀性強、重難點突出,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提倡學生課后拷貝教師的課件,以供回家后溫習當天的功課。

      四、社會資源

      北京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外國人隨處可見,英語會話更是司空見慣。學生可以利用外國人問路、咨詢等方式跟外國人進行有效的交流,不僅能鞏固所學的知識,還可以檢測所學的英語發音是否標準,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教學資源的開發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校本課程建設 植物 實驗教學

      作為科學兼實驗老師,我們有時候會發現單靠書本上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就以植物的生長變化為例,按照課程安排1個月就要上一單元,即使天天變換著各種植物去給學生上課,學生也會看膩的。而按照生長規律,每種植物又不可能在一個月內完成自己的生長歷程,所以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因此,從課程延伸出來的知識和周圍的植物將成為課堂教學有益的補充,也就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夠促進實驗教學,大大開闊學生的視野。筆者在植物課程教學中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辨認植物及標本制作

      在植物教學中,除了教學生認識周邊的植物外,我們還進行了植物標本制作的基礎教學。

      很多學校都綠樹成蔭、花香四溢。以我們學校為例,學校及周邊的植物有近百種,依據常見常識的原則,制作成冊的標本涵蓋20個科目共30種植物(見標本冊)。其中,以常見的菊科(7種)和大戟科(4種)居多,如:海金沙、葎草、小葉冷水草、青葙、三角梅、粉防己、臺灣相思、紅花羊蹄甲、苦楝、土密樹、蓖麻、背桂、大飛揚、馬甲子、爬山虎、黃花稔、狗牙花、福建茶、黃荊、勝紅薊、假臭草、加拿大蓬、香絲草、旱蓮草、黃鶴菜、鯽魚草、牛筋草、狗尾草、合果芋、蓬萊松等,儼然一個植物科學的寶庫。

      此外,學生還掌握了標本制作的基本流程:制訂計劃植物標本專題背景介紹植物的采集標本的制作(壓制、換紙、裝訂、過膠)查閱資料、請教專家進行鑒定指導完成植物標本簽及檢索表。1.對植物的形態及分類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們發現:平時不怎么起眼的小草竟有著美麗的名字,如:小葉冷水草,在學校盆栽花卉里經常可以看到;平時看起來差別很小,幾乎一樣的植物,其實竟是“天差地別”,如福建茶(屬于紫草科)與六月雪(屬于茜草科)即屬于不同科系;有些看起來差別很大,卻是親戚,如假臭草和加拿大蓬均屬于菊科卻風貌迥異。2.進一步了解植物對人類生活環境的影響,對校園及周邊植物生活用途的了解更精細、更系統。如:蓬萊松、合果芋、黃荊、福建茶、狗牙花、紅背桂、三角梅等可盆栽,或作為盆景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青葙、葎草、粉防己、海金沙、土密樹、香絲草等可入藥,其中律草主要針對蛇蝎傷,粉防己主要是治癌;而紅花羊蹄甲、臺灣相思則可以扮演行道樹的角色,顯得美觀大方;馬甲子、三角梅則可以當柵欄;狗芽花喜酸性土壤,牛筋草喜歡軟水、對水質敏感,因此可以通過這類植物知道相應的環境狀況;有的可以凈化空氣,如:爬山虎既可美化墻體,又能夠吸附SO,可以減少汽車尾氣、摩托車尾氣對環境的污染;香絲草有驅蚊的功效,而假臭草卻對土壤的可耕性破壞很大,并排斥其他低矮草本。通過實踐,最終達成了共識:“大部分植物是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環保衛士,為校園及周邊環境制造清新空氣,增添美麗。”

      二、花卉水培和鮮切花染色

      隨著學生對周邊植物認識的深入,認識植物數量的增多。我們的視角也在擴大,如:“花店里的水培花卉叫什么”、“水培有什么好處”、“怎么去水培”、“我們能不能改變花色即能不能進行花的染色”等一系列有趣的實踐問題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因此,我們專門開設了《水培花卉》與《鮮切花染色》兩項校本實踐課程,并收獲了一定的實踐經驗。

      水培花卉贏得了學生的青睞。因為,水培屬于無土栽培非固體基質型栽培方法,是以水為介質,將花卉直接栽養在盛水的透明器皿中,并施以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元素,以供居室綠化裝飾的一種栽培方法。水培花卉與土壤栽培的花卉相比,有如下優點:能直接觀賞花卉的根系,更豐富和提高了花卉的觀賞價值。清潔,衛生,病蟲害少。簡化了花卉養護的程序,避免了繁重的勞作。水培花卉只需根據要求定期換水便可,即使由于開會、探親或旅游等原因外出數天,也不會對花卉的生長產生影響。

      鮮切花的染色是一種改變花色的捷徑,結合小學科學課中關于莖的作用的知識點,我們開展了鮮切花染色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莖能把水輸送到葉和花及植物的其他部分。由于開始我們選用的染色劑是紅、藍墨水,效果不是很好,后來發現選用食用色素效果好,所以近三年我們的鮮切花染色實驗在不斷改進中做得頗有成效。本實踐活動選取了野生白色百合花、白色玫瑰、白色,用3種食用色素(果綠、胭脂紅、檸檬黃)對它們染色。通過實驗,研究不同種類色素對同種鮮切花染色效果的影響,不同花在同一色素中的染色效果,不同濃度染色液對玫瑰切花染色效果的影響,以及不同花莖長度對玫瑰切花染色效果的影響。在活動中學生了解了植物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加強對比實驗的應用,掌握對某些花進行染色的技能,以及了解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實驗的奇妙,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

      三、泉州中心市區主干道行道樹樹種的調查分析

      這個行道樹調查只限于小范圍的學生,并且在安全前提下進行。泉州網5月19日訊當日凌晨2點多,市區溫陵路一株鳳凰木樹杈突然斷裂,砸到騎電動車路過的葉某和同伴,葉某被送往醫院后不治身亡。5月20日上午,市園林管理局綠化所幾名工作人員到溫陵路,將倒下的樹杈鋸斷運走。工作人員介紹,這株樹木叫鳳凰木,建“東大路”(今溫陵路)的時候應該就種下了,至今有30年左右的歷史。鳳凰木枝葉比較輕,從遺留的樹節看,樹干沒有中空、蟲蛀的跡象。工作人員說,這株鳳凰木長勢不錯,樹葉還是嫩綠嫩綠的,不好肯定為何斷裂。

      對于行道樹,我們不能不重新思考它的功能和定位:1.起到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2.盡量環保,能夠吸收更多的汽車尾氣,制作氧氣,凈化空氣;3.自身要有一定的防蛀能力、能適應所在的生長環境、氣候條件,生長速度要適宜,能蔭蔽道路,養護路面;4.在園林的日常維護下,在它生長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不危及道路安全、周邊的建筑物安全、行人安全、車輛安全。為此,我們利用假期對中心市區主干道的道旁樹進行了初步的調查與分析。

      教學資源的開發范文第4篇

      一、問題的提出

      化學實驗一直以來是以“黑板實驗”“敘述實驗”等形式存在于許多學校,這些學校往往不開設真正意義上的實驗教學,而是讓學生“背誦實驗”“想象實驗”,這些課程都是以考試為目的展開的化學實驗教學,在答題的過程中也往往出現了高分數試卷,但是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比較差,這是化學學習中的高分低能現象。如此,化學實驗能力的考察陷入一個目標很不明確的境地。在實踐教學中,如何更有效的考查、評價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實驗創新設計能力,成為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重點。

      二、初中化學中化學實驗教學資源的重要性

      化學實驗教學在初中化學中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新課程改革也多次強掉了化學實驗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化學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教學資源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為教師視野的擴展、能力的提升、教學設計的個性化,小到課堂效率的提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開發多樣化的化學實驗教學資源,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趣味化以及多樣化的實驗教學資源的開發,能夠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例如,酚酞遇堿變紅,然后遇酸褪色;氫氧化銅溶液遇到硫酸銅溶液產生藍色沉淀;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等等。 通過這些有趣的實驗就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學習好化學的愿望。

      2、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

      合理利用化學實驗資源,能夠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能夠逐漸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對于問題的研習與探究的方法與模式。很多經典的化學實驗都有著其特定的模式,實驗程序、實驗試劑、實驗設備以及催化劑的使用等,這些都有嚴格的要求與限制,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實驗失敗。在接觸這些實驗時,學生能夠學到基本的實驗技能,也能夠慢慢領會到嚴謹的科學思維與治學態度對于化學課程學習的重要性。例如,在探究“實驗室制取氧氣”實驗時,有關催化劑的學習,課本上詳細介紹了催化劑的有關概念和性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相關催化劑,如氧化鐵粉末、水泥塊、磚粉是否也可以作為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教師可以提出這個思考問題,然后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并且設計實驗方案進一步加以驗證。

      3、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合理地開發與利用化學實驗資源,能夠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治學態度。例如,在講“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時,關于模擬酸雨對環境影響的實驗,教師可以在集氣瓶中充滿二氧化硫氣體,然后加一些水,這樣就形成了酸性溶液。隨后教師分別在集氣瓶中放入樹葉、石灰石、金屬鎂,學生會發現樹葉變枯黃,石灰石、鎂有氣泡,逐漸被腐蝕,這就給學生演示了酸雨腐蝕物體的過程。什么是酸雨? 原因是什么呢? 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將引導學生對其中的化學原理有更好認識,也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三、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資源開發的策略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資源的開發其實就是將多元化資源相整合的過程,無論是社會、家庭、學校都蘊含著豐富的化學實驗教學資源,那么教師應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將其融入到化學實驗課堂中來,這樣既能豐富化學實驗課堂的內容,也會提高學生學習化學實驗的興趣。

      1、“三教一體化”相結合

      “三教一體化”就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一體化,是向社區、社會輻射學校教育影響,吸納社區、社會教育資源的組織形式。

      (1)社會資源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資源相結合

      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資源開發中,社會資源占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在現實生活中也蘊含了豐富的化學知識,那就應讓學生走進生活了解生活。將課本上的知識與當地生產實際應用相聯系,實地考察本地的自來水廠、科研院所等相關單位,讓同學們親身感受到身邊潛在的化學知識,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將化學知識融會貫通。

      (2)學校資源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資源相結合

      當代社會網絡飛速發展,教科書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學校也蘊含了豐富的化學實驗教學資源,學校開放的圖書館、微機室都可以查閱很多的信息,同學們不僅可以從書籍中查閱相關化學實驗知識,教師也可以在網絡中查閱與化學相關的事實報道將其運用到實驗中來,也可以發現一些趣味實驗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實驗的興趣。

      (3)家庭資源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資源相結合

      在初中化學實驗中有很多的實驗需要的化學試劑與儀器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所替代。家庭化學實驗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從實驗室延伸到家庭,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2、加大教育投入與資源的整合

      教學資源的開發范文第5篇

      新課程提倡的教學過程應當是一個多邊互動、不斷生成的動態過程,而非線性的、統一的、可以預測的、死板的過程。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往往容易稍縱即逝。那么,在科學教學中面對學生的生成,如何進行教學價值的判斷和教學思路的調整?面對課堂中生成的資源,如何開發和利用,讓學生獲得生動活潑的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 創設境遇,開啟學生生成起點

      科學教學在達成教學性目標的同時,更應關注表現性目標,即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和活動中具體的、個性化的表現。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經驗基礎出發,從教材與學生兩個方面摸清課堂教學生成的起點,為學生創設一個境遇——需要解決的問題或任務,并不強行要求他們達到統一的結果。從而啟發學生生成的動機,開啟生成的起點。

      [案例1]“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學片段,給巖石分類

      師:把我們帶來的巖石合在一起研究,給它們分分類,你們打算怎么分呢?

      (創設課堂情境,讓學生自己確定分類的標準,如顏色、形狀、光滑程度、輕重等都可以,不必拘泥于統一的標準。)

      師:每個小組商量商量,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法給巖石分類。

      (學生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思考適宜的分類方法,并在此基礎上交流匯報每個組采用的不同分類方法。)

      師:通過剛才的分類,你有什么新發現?

      (通過潛在的觀察活動,學生生成了更多的巖石的特征和分類標準。)

      教師為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境遇——把標志性的巖石樣本與學生自帶的巖石混在一起進行分類,打開了學生的思路,為學生的生成埋下伏筆。有的學生以巖石樣本的標準進行分類;有的學生發現自帶巖石具備新特征,也可以單獨成為一類。通過創設發散的、開放性的問題境遇,激發學生的思考,引發學生的觀察,做出新的嘗試。這種教學境遇并不指向單一的答案目標,而是多元的、開放的,由課堂上學生個體的學習經驗和探究過程所決定,并呈現出各自不同的個性化的表達。在教師的調動和啟迪之下,形成新的教學資源,使學生的發現異彩紛呈,成為生成的起點。

      二、 互動交流,激活課堂信息資源

      教學過程并非單一的“教—受”過程,而是教學中多因素互動的過程;也非師生間的單向傳遞,而是師生、生生間的互動。生成性教學資源因互動而存在,通過互動,才有新的信息、資源的生成。科學課中互動性的教學方法有談話、討論、共同探究等方式。

      [案例2]“各種各樣的巖石”教學片段,觀察巖石的特征

      師:(對于巖石)怎樣觀察?用什么方法觀察?

      生1:可以用眼睛看,還可以用手摸一摸。

      師:用這些方法可以觀察到巖石的什么特征?

      生1:顏色、大小、形狀、花紋,還有光滑程度。

      生2:還可以用天平稱。

      師:那觀察的是它的什么特征?

      生2:輕重。

      …… ……

      師:好,這些好方法,你們都可以試試。給大家提個建議,每人選擇其中的一塊巖石進行觀察。小組里商量一下,你們需要什么工具,請一個代表到工具車里來選。然后仔細觀察,并記錄。

      (學生交流觀察方法與發現。)

      ……

      在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交流中,逐步商討出觀察巖石的種種方法和觀察探究的結果,在互動交流中產生豐富的生成性資源。

      這種對話不是簡單的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更是師生以平等的關系、開放的心態、謙虛的態度來交換彼此的思想,探討觀察、探究方法。互動交流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知識的傳遞,也不光是為了達成共識,而更多的是科學視野的拓展,是師生精神的交流。

      三、 因“勢”利導,豐富教學過程

      面對具體的課堂中學生生成的資源,教師不能生搬硬套預設的思路,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以學生的發展為最終目標,積極引導,因勢利導,從而展現出豐富的教學過程。

      [案例3]“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片段

      學生在實驗前準備了多種實驗材料,探究“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減小,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會怎樣”這一問題。實驗中大多數小組都發現:減小同一物體的體積,不會改變它們的沉浮。可是,有小組卻發現:本來在水中會浮著的胡蘿卜切成小塊后,卻沉到了水底。同學們表示疑惑,課堂上起了爭論……

      師:那么,胡蘿卜放入水中到底是沉還是浮?是我們實驗操作出了問題,還是胡蘿卜本身出了問題?

      (教師并沒有忽視學生中所出現的不同聲音,而是帶領大家一探究竟。)

      ……

      學生觀察討論后發現:胡蘿卜切面上各部分疏密程度不同。用放大鏡觀察,切面上有的地方有氣泡。用手壓,疏的部分感覺較松,密的部分手感較實。

      師:氣泡多說明里面的空氣多,氣泡少說明里面含的空氣少。胡蘿卜各個部分的結構不一樣,所以它的沉浮情況也會不一樣。

      案例中的教師進行了準確的價值判斷,主動應變,對教學思路進行了適應性的調整,引導學生層層剖析,使學生對物體的沉浮的認識更加具體、豐滿。豐富的教學過程使學生獲得生動的發展。

      四、 妥善應對,發揮偶發事件價值

      課堂偶發事件是指教學過程中始料不及的,由學生、教師或環境因素誘發的,背離課堂教學目標,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妨礙教學任務完成的事件。例如小組合作中學生出現的爭執與糾紛等不合作的現象、實驗中出現的不規范操作和意外等等,這些常態中的偶發事件存在于真實的課堂中,無需回避和遮掩。如果把意外事件看做是教學過程中生成的一種有益的教學資源,則能夠變不利為有利,發揮偶發事件的價值,對學生的發展就會產生附加價值。其實,教師只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關注、理解、體察,不斷留意學生的變化與反應,捕捉偶發的教育契機與智慧火花,并對學生的反應作出積極的回應,就能抓住時機,主動應變,及時解決問題,課堂資源就會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 亚洲综合亚洲综合网成人|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亚洲精品偷拍无码不卡av|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无码黄色网址| 亚洲日韩在线第一页 |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天堂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 相泽南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在线亚洲v日韩v|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毛茸茸bbw亚洲人|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码潮喷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亚洲精品精华液一区二区| 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亚洲午夜日韩高清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公司| 日韩亚洲欧洲在线com91tv| 亚洲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蜜桃|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久久精品 | 亚洲影视一区二区| 91在线亚洲综合在线|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