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音樂教學核心素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各行各業都飛速發展的今天,教育也不甘落后。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滲入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是課堂教學的主流。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及其融入每一門學科的教學,音樂學科的課堂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使課堂教學更有效,是每位音樂教師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重構課堂標準,打破教學與學生素養脫離的局面
一般的音樂課課堂,都是教師教學生簡單的唱完課本上的歌曲就算完成了課堂任務,學生只要上課學會了一首歌就算是最大的收獲。現《新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了音樂課時要從審美、興趣、個性發展、弘揚音樂文化等各個方面出發;針對每個年級段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完成不同的教學目標。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核心素養是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注重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如此一來,想要上好一堂音樂課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好音樂課也不是只要教會學生歌曲這么簡單。音樂科教師需要重構課堂標準,轉變教學方式。教師應著眼對學生學習方式上的研究和改變,改變以往那種只重視教師的“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在音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有實際的體驗,可以讓學生收集課堂以外的音樂資源。如:現在學生喜歡流行音樂,隨著各種電視節目傳播,《中國好聲音》、《超級女聲》等受到學生們的追捧。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需要老師的點撥。教師應該讓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流行音樂帶到課堂來,指導學生鑒賞,使音樂課堂成為時代潮流與價值精神的展現舞臺。實踐證明,中小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因此,音樂教師必須要有寬闊的視野,保持開放的態度。音樂教師要在合適的時機對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進一步去體會理解音樂的內涵。如《保衛黃河》有著非常鮮明、生動有力的音樂形象,它以跳動起伏,生氣勃勃的戰斗精神構成它的聲調特征,表現了我們偉大祖國的英雄兒女斗志昂揚的奔赴抗日救國戰場,掀起了民族解放斗爭巨浪的熱烈場面,生動的刻畫出保衛黃河,保衛祖國,英勇殺敵的光輝形象,在這一刻學生一定會受到心靈上的震撼,激發出愛國主義熱情,以及頑強的斗志。又如欣賞我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民間傳說《梁祝》時,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被這優美的旋律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深深的吸引、打動。這些健康的音樂作品能夠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更全面的提高。此外,課外音樂教育環境也應該成為音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如音樂與舞蹈結合來表現音樂,與美術結合使音樂更形象,與語文中的詩詞、戲劇溝通,達到神與形的完美統一等等。我們必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和條件,向學生進行音樂教育。
二、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學習的素養
新的音樂課標為音樂教師提供了一個發揮自己潛能的廣闊空間和一個更有意義的教學領域。新的課程標準強調要經常給學生表演和表現的機會。唱得好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一回事。表演的好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表演是另一回事。鄢、愛跳、愛表現這本來就是孩子們的天性,這種天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漸漸地被磨滅了。那么,在21世紀的今天,教師必須讓孩子們的天性得到充分釋放。在音樂課上,培養學生敢于大膽地歌唱、表演,就是一種自信心的培養,一種做人的勇氣的培養,一種對生活態度的培養。在小學音樂課程中,人文主題與知識機能的關系是統領與被統領的關系。音樂課程要求把知識技能的學習同音樂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高有機地結合。其別重要的是,知識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發下才能夠成為智慧。音樂教育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藝術的本質、特性,音樂課程應體現出其他學科所不能觸及到的方面。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失掉了情感就沒有了藝術。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中,只有讓情感得到充分體驗、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觸到音樂的本質,也才能讓學生領會和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如《音樂》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手拉手”,通過《讓我們手拉手》、《大家來唱歌》等歌曲,引導學生表現他們豐富、有趣的生活,反映他們的感受,學會同學之間互諒互讓,珍惜友情,共享快樂,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體驗集體游戲的樂趣,懂得相互欣賞和共同分享,達到情感體驗和提高審美素質的教學效果。
三、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個性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師;音樂素養 現狀
新課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更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同時對教師教學要求也提出相應的建議,為我國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加科學的理論指導。如今教學內容生活化、實用化,教學媒體多樣化,教學方法靈活化,倘若小學音樂教師沒有過硬的基本功和扎實的駕馭教材,綜合使用多媒體的技能,就很難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課程改革呼喚教師的專業成長。
課程改革以來音樂學科凸顯出來了很多問題,最嚴重的即是教師對音樂本身的特性認識不足。音樂課也由于教師過分追求教學方式靈活多樣而喪失了原有的意義。
一、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現狀
(1)思想認識亟待加強。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至今仍有不少教師認為音樂課是副科,沒有必要過分投入,無論是課前準備還是課堂教學,都心不在焉。
(2)教學內容必須蹈規守矩。少數教師并未按照大綱標準和教材要求實施教學,隨意安排教學內容,許多音樂教師會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喜好,追逐時尚及流行風尚,選擇與教學要求背離的內容及活動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卻沒有實質性的講解課程所應學習的內容,教學目標根本沒有得到良好的實現,因而大綱的規定技能難以得到有效落實。
(3)在課堂上部分教師忽略了音樂學科的本質以及音樂教育的本質,在教學設計的諸多環節迷失了方向。只重視形式,教學方法的豐富,輕視音樂內容的學。在音樂教學中,很多老師盲目使用多媒體播放課件,追求課件的新穎和離奇,使用一些喧鬧而脫離實際的畫面。使得多媒體沒有起到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沒有真正起到輔助作用,而且還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造成了小學音樂課堂的低效。有的老師過分追求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忽視小學生這一教學對象“拔苗助長”,而且對綜合的理解不深刻,難以準確把握綜合的“度”,為了創新而創新,偏離了音樂課的教學基線。
(4)教學手段過于單一,方法過于陳舊。一本書、一盒音樂帶、一支教棒包辦課堂,完全不符合新課程要求,既不能張揚學生的個性,也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枯燥乏味,缺乏活力。
(5)從教行為脫離職業道德規范。受拜金主義影響,少數音樂教師不是把精力用在主課堂,而是專心經營自身的第二課堂,聚精會神從事有償家教,一心一意為賺錢,有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玷污教師群體的師魂形象。
小學音樂教學是音樂教育中的普通教育、基礎教育。在新課程下,要求小學音樂教師擁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具有較高的音樂表現力,高尚的從業道德情操,在音樂課上游刃有余。音樂教師不能單純的傳授音樂知識,更應該通過音樂的欣賞教育開發學生智力,讓學生在學習音樂、欣賞音樂的同時,學會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學會做真人,達到教育的人文關懷。
二、提高小學音樂教師教學素養迫在眉急
德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曾說過:“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對于一切,我最終關注的不是音樂的本身,而是精神的探討。音樂是人類最基本、最原始、最自然的情感表達,因此音樂教育應面向所有人,同時更應在兒童時期加大其發展力度。良好的音樂教育應該能人的精神世界富足、情感世界充實,有利于良好身心的形成與發展。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對未來都是十分重要的。而音樂教育不但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強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理解感受力和創造力,可以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養學生優良的品德。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提高教育質量的瓶頸。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參與對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重視教師的參與才能在強調科學發展觀和重視以人為本社會發展大趨勢下,實現我國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而這種關注在本質上就是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和進步,也只有教師的發展和進步,才能夠使教師在教育發展與改革中的參與具有更多的可能和更好的效果。
作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的教育理論與實踐能力,課程理論和課堂教學能力等傳統意義上的音樂知識技能,還應該擁有較高的音樂素養。一位合格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為學生提供和創造符合學生發展的音樂學習機會,這就要求音樂教師擁有過硬的專業素養才能指導學生有效的學習,音樂教師的教學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正確合適的音樂學習手段和豐富的音樂之聲對人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音樂教師的音樂素養對音樂教育影響深遠,為適應低年級音樂教學的發展要求,應該發揮音樂獨特的教育意義,小學生的特殊年齡,對音樂的渴望和接受有著非凡的能力,提高音樂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僅關系到教師本身 更關系到學生的一生。
三、給小學音樂教師聲樂教學的幾點建議
1.根據學情,量體裁衣,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音樂是實踐的、直接的學科,學生要從活動中獲得審美體驗,但是單純的讓學生聽,讓學生做,是無法讓他們完全理解音樂美的,因此音樂教學法的選擇需要技巧,更有一定的難度。但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在什么情況下選擇哪種教學方法并沒有一個萬能法則,只有靠教師經驗的積累來掌握。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對教材進行深層挖掘,才能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才能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同時學生在學習理解上的差異也是一種教學資源,教師應該慎重對待,在教學中要合理地、充分地、恰當地利用資源,使學生之間擁有實質性的溝通互動,因材施教,實現教學價值的增值,讓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在上課之前應該進行學情分析,視全班學生的基礎和整體水平、教材的難易程度、視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置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因為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建議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多使用聽唱教學法、欣賞教學法等這種直觀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應該把握住教學課堂的節奏,針對具體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的內容的重點、關鍵點和難點,為教學的有效性而奮斗。
2.提高教師專業素養,關鍵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目的是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教師要集百家之長,科學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同時教師要不斷的進行教學反思,每次課程結束之后都應該及時的對教學過程作總結,以便了解哪種方法能讓學生容易接受,通過對優秀教師教學的學習,明確自己的教學目的,為教學任務而努力上進,低年級學生好動,思維發散而活躍,單純的讓他們聽是不能調動他們的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只有充分運用現在教學中的科技元素和教學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使得教學內容活潑、生動,具有鮮明的直觀形象才能增加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讓學生在視覺觸覺的活動中發揮一切積極的想象和聯想去感受去把握創造一些學生聯想的音樂形象。
綜上所述,生活是音樂的源泉,音樂是生活流淌,音樂教學啟迪小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鑒賞力、理解力和創造力。教育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不斷的實踐和努力的探索,在新課程下不斷創新努力發展具有特色的教學方式,讓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唱響敞亮。
參考文獻:
[1]翁圣波.新時期軍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
1.1.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培養對于學習效果的實現有重要意義。在多媒體的應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視頻動畫音樂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可以有效的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小學生處于特殊的教學階段有其自身的教育教學特點,小學生大都對于色彩斑斕的畫面以及美輪美奐的聲音有特殊的愛好,同時小學生大都生性好動,動態的畫面會對其產生很強的吸引力。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來實現小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愛好的提升,在小學生心目中萌發對音樂的愛的種子,為后續的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打好基礎。1.2帶給學生直觀地音樂體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小學音樂教學更加的形象化,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中大都是通過老師對樂理知識的抽象化講解來進行音樂知識的傳授,不可避免的會造成學生課堂學習的音樂體驗效果低下的弊端。通過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播放一系列的視頻短片可以使小學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課堂中去,獲得直觀地音樂體驗。1.3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在進行小學音樂教學課程改革的環節中為了更好的落實新的課程標準的精神需要對學生的審美情趣進行深入的培養。在對小學生培養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小學生智力的提升,德育教育的開展,更應該注意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可以全方面的展現音樂之美,保證了美好的音樂情景的展現,喚醒學生內心深處對美的向往,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2.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中的應用
2.1在課堂歌曲教學中的應用。歌曲的教學很大程度上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影像資料的放映,通過直觀的放映可以讓學生有更直觀的音樂體驗。通過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可以靈活有效的對音樂課堂教學進度進行把握,高效的利用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整首歌曲進行適當的剪輯與合理地放映,可以取得更好的歌曲講解效果。從而使學生有更好的音樂體驗最終實現小學音樂素養的提升。2.2在音樂理論教學中的應用。由于音樂理論有一定的深度學生在對理論的理解過程之中會存在著一定的阻礙,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提升。多媒體音樂教學的應用則有效的解決了傳統音樂教學尷尬的處境。通過高品質的音樂樂理課件的制作可以使得樂理知識更加的形象化。在word、PPT等教學工具的應用過程中可以對樂理知識的講解更加深入透徹,通過對重要的樂理知識內容的重點標注來實現教學過程中主次教學目的的把握。從而實現學生對樂理知識的更好的理解與掌握,實現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2.3在音樂欣賞課堂中的應用。課堂音樂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課堂音樂的欣賞部分,傳統的課堂音樂教學中針對學生的課堂音樂欣賞環節主要是進行課堂音樂的播放,然而僅僅通過音樂的播放,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聽覺享受上,對于音樂的作者與創作背景以及作品的風格分類沒有更好的理解。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應用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視頻教學軟件以及word、PPT等教學軟件的應用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來穿插一些樂理知識,以及作者生平、音樂創作背景、音樂風格有更好的理解。
在對小學音樂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目標,因此多媒體教學工具是貫徹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技術保障。通過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觀地音樂感受,從而有效的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打開學生音樂世界的大門。
參考文獻:
[1]陳小澄.淺談小學音樂教育中多媒體的運用[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07).
[2]謝劍芬.談多媒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03).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審美;意境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8-0081-01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傳道授業解惑”,而是要影響學生一生的價值追求和人生導向。小學音樂教學要關注學生全面的發展,要培養他們的音樂素質和審美素養,審美素養是一個人素養高低的重要體現。審美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自然之美,山川大地,花草樹木;人文之美,愛與和平,互助和諧等。同時,美也存在于教育中的各個領域,語文體會文學之美;美術感受線條色彩之美;體育體味運動之美。本文研究的是如何開展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學。由于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感知能力正處于提高階段,所以音樂課堂對他們來說更易于接受,以審美為核心的小學音樂課堂意境教學也就更容易開展。那么,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課堂意境教學呢?
一、合理安排內容,優化教學
音樂集合了美的教育和藝術教育的雙重理念,通過音樂可以培養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和對藝術的感知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對美的理解方式,教師應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音樂大多飽含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講述一個故事,體現一定的美感,兒童音樂也不例外。音樂類型各異,教師備課時不應局限于教材,應適當進行拓展,要選擇恰當的音樂素材。選取音樂素材時,需先自行體會音樂的美感,并記錄,以便課上與學生進行交流。還應考慮音樂的音質、音樂的美感、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生的年齡與審美能力等多種因素,以免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課堂意境教學,旨在培養美的思維,培養發現美的眼睛,提高審美素質。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音樂素質也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不斷得到深化。培養學生發現音樂之美,必須向學生普及音樂相關知識。在這一點上,并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可接受程度及認知程度,對學生進行由淺入深、潛移默化的普及。比如,一二年級的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還不透徹,較為淺顯,就應先從簡單的兒歌、朗朗上口的歌謠入手,主要以學唱為主。到了三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了進一步提升,則開始慢慢普及音階和曲譜知識。五六年級時,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更加有所長進,老師就要結合音樂的社會人文背景進行講解,這時就不單單是學唱那么簡單,更要引導學生體會旋律之美,體味蘊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二、調動學生興趣,激活學習
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強烈的,教師通過故事講述、情景再現等方法引入教學內容,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學習興趣。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該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巧妙地設計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形式,可通過歌唱比賽、小組競賽、學生自編音樂等方式來實現,引導學生參與審美的過程,發揮自己的特長了解音樂風格和特點,使他們發現美并創造美,從而培養并提高他們的審美素養。比如,教學一年級學生《搖籃曲》歌曲時,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問每天睡前所做的事,比如父母有沒有給他們講故事或唱歌等,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請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回答,然后引入《搖籃曲》教學。播放該曲目時,教師領學生唱,學生合唱,教師指導。然后,讓大家交流感想,體會歌曲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主動學習的動力。學習興趣的調動與培養,不僅要通過教師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來實現,更需要教師合理安排教學結構。
三、營造良好氛圍,快樂意境
小學生天性爛漫,活潑好動。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安排上應該符合學生的特點,在保留他們的童真和活潑性格的同時,將其與教學內容充分結合起來,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強調的是環境這一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環境對人的成長和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提高教學質量有一定的幫助。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也有助于創造相應的意境,使學生產生相應的審美聯想。學習氛圍可以體現在多方面,如教室環境、課前講述、影像資料等。比如,教學《義勇軍進行曲》時,教師可以搜集該曲目創作時期的影像資料,讓學生充分感受和了解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或者展開戶外教學,舉行升國旗儀式,開展紅色故事講述等,讓學生學唱《義勇軍進行曲》,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旋律的特點。
四、結束語
綜上列舉了開展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課堂意境教學的幾個主要內容。開展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課堂意境教學,是社會發展及受教育者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客觀要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也是音樂教學開展的目的之一。此類教學理念的發展將為新型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打開思路和開啟道路,同時也將擺脫傳統教學的弊病。相信隨著教育管理手段及教學設備的不斷創新,會出現更多有利于開展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課堂意境教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學生乃至全民的審美素養也將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關鍵詞:鋼琴教學 核心本質 審美教育
伴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完善和提升,國民教育當中對于鋼琴教學越來越重到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和家長的重視,鋼琴教學作為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鋼琴教學的內容滲透到學生的素質教育當中,是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的任務。鋼琴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提高審美和修養,不斷的豐富學生內心的感情體驗,陶冶學生自身高尚的情操,這種音樂教學所需要的鋼琴教學的理論、知識、能力以及素養是不斷的提升學生熱愛音樂,享受音樂所帶來的享受,同時能夠學習音樂,不斷的培養良好的素質的開始。
一、鋼琴教學的現狀分析
當前在我國的學校教育當中,人們更多的是為了追求學生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更加美好的生活。鋼琴教學往往在中小學的日常教育當中作為一項業余的課程,并沒有能夠受到足夠的重視,對于鋼琴教學而言,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并沒有能夠受到足夠的重視,學校往往沒有能夠充分的認識到鋼琴教學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性。在我國當前的教育理念當中,不同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也就導致了學生家長對于素質教育的認識,生活相對比較富裕的家長往往會認為日常的鋼琴教學是一項有意義的教學,而對于那些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學生家長和學生而言,鋼琴教學對于他們來說,卻成為了一種可有可無的事情,這樣的話就導致了,學校的鋼琴教學不能夠得到充分的展開。另外在當前的中小學的日常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和教師而言,鋼琴教學往往是作為一門副課安排到學生的日常教學安排當中去。所以說,當前的鋼琴教學盡管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和學生的重視,但是對于學校而言,鋼琴教學開展的卻沒有那么的容易,當前的鋼琴教學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與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要求。
二、鋼琴教學的核心本質
音樂作為人類精神品質追求的一種有效手段,不僅能夠提升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力度,還能夠傳遞一種精神的追求,這種追求就是能夠給人帶來幸福和美感,往往更多的寄于了人們更多的情感的表達方式。鋼琴是生產音樂的一種工具,鋼琴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夠生產音樂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鋼琴教學的核心的本質就是為了能夠培養人們良好的審美素養,通過這種審美素養的提升,讓學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當中,感受美、欣賞美、體驗美的一種追求。鋼琴教學作為提升學生綜合審美的一種有效的手段,不僅能夠將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起來,讓學生在日常的鋼琴教學中完美的感受到了鋼琴所帶來的來自于聲音上的美感,這種美的音樂是可以傳遞的。所以說,在學校當中開展鋼琴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學會如何彈奏鋼琴,而且還能夠讓學生在這種彈奏鋼琴的過程中,感受鋼琴所發出的美妙的音樂,將自己的內心的感受同鋼琴所發出的聲音,融入到鋼琴的彈奏當中,讓學生慢慢的養成那種審美的素養。鋼琴教學的主要的內容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這種審美意識的培養,從很大的程度上來說,是學校提供審美教育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學校的鋼琴學習、熏陶、提升,不斷的完善鋼琴教學在培養學生審美教育中的作用。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對于不同的學生而言,他們對于鋼琴彈奏的理解和對于音樂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這里往往主要取決于的就是學生的家庭的文化的層次、修養,以及學生自己的生活閱歷、情感的經歷,這些內容往往是導致學生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對于美的感受的不一樣,也往往會導致學生對于審美意識培養的不一樣。
三、審美教育與鋼琴教學之間的關系
鋼琴教學和審美教育從對于音樂美的追求的角度來說,應該說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對于鋼琴的學習的主要目的一個是完成學校的課程,另外一個就是在這個基礎上能夠不斷的提升自己對于鋼琴的認識,通過對于鋼琴的學習不斷的完善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于審美意識的培養。鋼琴教學作為音樂教學的一個有效的手段,從很大的程度上是從聲音的這個角度來提升學生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在鋼琴教學過程中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其實也就是在日常的鋼琴教學當中能夠以學生為本的一種體現,畢竟在這個教育教學的活動中,讓學生能夠從自身的角度來欣賞美、感受美。讓學生能夠從一定的意義上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另外鋼琴教學還是一種學生膽識的鍛煉,由于鋼琴的演奏往往是在大庭廣眾之下進行的,這樣的話學生在演奏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訓練不斷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質,提升面對廣大觀眾的能力。在鋼琴教學中以審美為核心,是音樂教育的本質反映。鋼琴是一本讀不完的百科全書,鋼琴教學更是多姿多彩,方法各異。但我們仍然應該深化認識,統一思想,加強實踐,把審美教育作為鋼琴教學的本質和核心,以更好地為鋼琴教育服務。
綜上所述,鋼琴教學的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不斷的提升學生的審美的意識,同時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當中養成感受美、欣賞美的意識,讓學生能夠自然而然的認識到美的音樂的存在,同時能夠在培養出審美意識的同時,來更好的促進學校教育中對于鋼琴教學的認識,不斷的提升鋼琴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苑韻,蘇建華.試論鋼琴教育中的審美效能[J].大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