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細胞生物學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 “醫學細胞生物學”資源共享課程網絡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生物技術專業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方法的探討 雙語討論課在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探討 《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的思考與探索 保持式雙語教學在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運用 保持式雙語教學在“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運用 網絡視頻示范教學在細胞生物學實驗中的應用* 微課在大學細胞生物學實驗中的應用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中的應用 高校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醫學細胞生物學整合式實驗課的課程改革 《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 細胞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 臨床專業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 細胞生物學課程考試方法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細胞生物學教學中融入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探討 以科學方法教育為導向的細胞生物學實驗改革 對符合創新型國家人才需求的細胞生物學課程建設的思考 基于天空教室軟件平臺的醫學細胞生物學雙語網絡課程的構建 基于PBL與LBL的交互教學模式在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中的應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該實驗室1997年提供了化學變構假說的直接證據。這些教學方法不但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
三、課程網站的建設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細胞生物學》課程的相關信息,目前我們將與課程有關的所有信息都公布于互聯網上,包括教學大綱、教學進度、教學課件、課后復習題、考試樣題及標準答案等。2008年本課程通過國內專家的評審入選教育部雙語示范課程建設項目,按照課程的建設規劃,我們將完成本課程所有章節的授課錄像工作,將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成果與其他兄弟院校共享。網站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國內第一個互動型的《細胞生物學》教學網站,通過網絡這一平臺,引導學生參與課程相關知識的學習討論,任課教師及時解答學生疑問,使之成為課程教學的第二課堂。
關鍵詞: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2-0100-03
醫學細胞生物學是從細胞整體、顯微、亞顯微和分子水平等多個層次,來研究細胞結構及功能的學科[1],其理論及技術已經滲透到基礎和臨床醫學的各個方面,是當前醫學生物研究最活躍的前沿地帶。作為高等醫學院校重要的必修課,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如何通過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的優化整合,來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的情況下,形成系統的全局觀,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和實踐綜合能力,培養良好的科學素養,成為高校醫學細胞生物學教改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本文結合實踐教學過程,談談在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精選教學內容
精選教學內容包括教學中教材的選擇組合、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更新[2]。
細胞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基礎學科,內容涉及許多相關領域,如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等[2]。因此現行醫學細胞生物學教材普遍篇幅較大、知識覆蓋面很廣,以人民衛生出版社陳譽華主編的《醫學細胞生物學》為例,分為細胞生物學概論、細胞結構和功能、細胞的社會學、細胞基本生命活動、細胞工程五個部分,共17個章節。而目前臨床專業的細胞生物學的理論學時安排為40學時,如果授課時每章面面俱到,不但與后繼學科內容重復,而且學生勢必覺得內容繁雜,重點不突出。因此在有限的學時內,如何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取舍,如何將條理清晰、重難點分明、容量較大的知識點系統地傳遞給學生,是應該首先進行思考的。
在教學實踐中,首先在教材選用上,進行主教材和輔助教材的結合使用。主教材采用科學出版社楊撫華主編的《醫學細胞生物學》。其最大特點在于線條清晰、內容濃縮、重點突出、框架分明。對于剛從中學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這種風格讓其容易很快掌握所學知識點的整體框架和相互關系,不會陷入過多繁冗的細節之中而迷惑。輔助教材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陳譽華主編的《醫學細胞生物學》。其優點在于各個知識點講解得透徹詳實,知識面輻射廣,案例較多。在授課上,以主教材拉章節線條和框架,在對重要知識點擴展時,讓學生參閱輔助教材的相關內容,進行知識拓展和遷移。讓其在學習中慢慢地參悟自我學習的思維方式,學會如何有效學習。
其次,優化和更新教學內容。備課時,查閱下游課程,如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了解細胞生物學與它們的銜接、滲透、重復部分,做好對后繼課程的鋪墊作用。對重復的內容要淡化或舍去,對延伸的內容要講透。比如細胞膜與物質轉運這部分,離子泵內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藥理的一些知識點,因此這一部分必須講透講深,結合案例進行分析。比如核糖體章節中的蛋白質合成過程的內容,在生物化學課程中,會深入學習,因此在這里只需要簡單地介紹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其余設為學生自學內容[1]。再如信號轉導部分,這部分新名詞較多,轉導路線繁雜,內容有一定難度。雖然在生物化學中將詳細學習,但由于該內容會影響學生對后繼課程如生理學、藥理學等知識點的理解,因此在細胞生物學教學中,應該抓主線輕細節,讓學生建立一個受體、配體、信使、細胞信號轉導特點和路線的宏觀整體印象即可。此外,對于教材內容要及時更新,將各個章節的一些最新動態、前沿專題引入。
二、優化教學方法和形式
(一)重視案例引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基礎學科的學習[1]
由于授課的學生將來都要進入臨床,他們關注的重點常為所學的知識是否有利于未來的臨床工作。因此,經常會有初學者問我,學習細胞膜、細胞器這些內容,到底和今后的臨床或者科研工作有多大關系?
因此在緒論部分,重點介紹了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沿革,特別是近年來的前沿領域和重大發現,同時特別介紹了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實例。如2001年以來的生理或醫學諾貝爾獎、化學獎的獲獎內容,包括2001年生理或醫學獎“發現細胞周期調控的分子機制”、2002年生理或醫學獎“器官發育的遺傳基礎和細胞的程序性死亡”、2003年化學獎“細胞膜水通道、離子通道結構”、2007年生理或醫學獎“胚胎干細胞、基因敲除技術”等,通過這些對生物醫學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獎項的介紹,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細胞生物學一直活躍在科學研究與應用的前沿,并非只是過時、毫無價值的基礎理論,從而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其次,在理論教學中,設立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技術和方法這一章節,而此部分是很多院校細胞教學中的刪除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對教材中各種細胞與亞細胞結構圖的來源,以及細胞組分的分離與培養過程,好奇而充滿興趣。生物學本來就是一個實踐性學科,任何數據的產生,都以實驗為基礎,因此在有限的課時內,以案例引入的方式簡要介紹常規研究技術和方法。其重點集中在以顯微鏡介紹為主的細胞形態研究技術、細胞的分離與培養、細胞組分和亞組分的分離、測定技術。讓學生對細胞的研究過程有一個系統、整體的了解,有利于對后續理論教學和實驗操作步驟的理解。
再次,在教學中加強病案的分析。醫學細胞生物學與臨床密切相關。在教學中,分章節講述后進行相關的病案分析,將增強學生的興趣,加大與所學專業的聯系。比如在細胞膜與物質的跨膜運輸中,引入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介紹,讓學生對膜受體的作用有深刻的認識。在講授內膜系統中的溶酶體時,以“矽肺”和“痛風”為例進行講解。引發學生探究發病機制,加深對溶酶體的認識和理解。在細胞周期的講解中,將與細胞周期有關的腫瘤治療策略貫穿其中,舉例講述腫瘤細胞的化療藥物作用機制和使用原則,加深學生對細胞周期運行機制的理解。
(二)加強多媒體輔助教學
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如細胞及細胞器結構,各種生理過程)多集中于細胞的微觀水平,學生理解起來較為抽象和枯燥。因此在醫學細胞生物學的教學中應強調圖形、動畫、文字的三結合。如膜轉運蛋白介導的跨膜運輸中,學生很容易混淆離子通道和離子泵這兩種運輸的原理。在講解中應對比圖形并引入動畫,將兩者差異變得直觀可辨,一目了然。在細胞連接中,涌現出許多關于連接的新名詞,如緊密連接、錨定連接、通訊連接、橋粒、半橋粒等等,光從語句上辨析,容易混淆。通過細胞連接總圖的展現,各個連接類型的區別及其功能便清楚可辨,讓學生在腦海中建立一個立體完整的細胞連接通訊網絡。又如細胞微絲和微管的裝配,很多學生無法通過文字在腦海中呈現出“踏車行為”這種動態的組裝過程,一個幾秒的動畫,能讓學生獲取直觀的印象。細胞信號轉導的動畫演示,能強化轉導線路中的每個傳輸節點,能形象展示信號傳遞中蛋白修飾或結構的改變,以及之后信號級聯放大的生物事件,讓學生從冗長枯燥的文字表述中脫離出來,得到一個完整的印象。因此,在一些不易區分、不易理解的微觀水平的分子事件的教學上,加大圖形和動畫的使用頻率,通過動畫圖形之間的對比,區分相似事件,建立動態的概念,形成相互聯系的全局觀,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生命活動的本質規律[3,4]。
(三) 適當應用PBL教學方法
以問題為中心,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終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是PBL教學法的特點[6]。在醫學細胞學教學中,適當穿插PBL教學法。如細胞骨架中的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診斷、治療的討論。在內膜系統教學中,在講述內質網和高爾基復合體的功能及相互動態關系時,以“胰島素如何合成、分泌”為中心問題,引導學生提出“胰島素如何翻譯合成”、“如何加工修飾”、“如何分泌出細胞”這三個問題,從而具體到“這個過程和哪些細胞器有關”、“每個細胞器扮演的什么角色”這些細節問題。通過討論這些細節問題,最終完成對中心問題的學習[7]。
三、加強實驗教學中學生的科學素質的培養
在實驗教學中應根據不同時期學生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對于剛進大學的學生來說,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是第一門與動物相關的實驗課程,學生對儀器、動物充滿好奇感,容易忽略對知識點的關注和理解。在初期實驗教學上,應加強學生對實驗的基本認識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養。將預實驗所拍攝的照片及錄像穿插在課件中,在操作關鍵點上進行講解,將學生的興奮點引入到所學的知識中。在中期實驗教學上,應著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強調實驗的邏輯性和嚴密性。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通過預習了解使用藥品和操作步驟的目的性,得出實驗的流程圖。在實驗過程中,提倡能夠丟開書本,按流程圖,有邏輯地進行獨立操作,使學生了解細胞生物學擁有一個系列性、完整性較強的實驗體系,并非依葫蘆畫瓢的簡單模仿就能做好實驗。此外,還應加強實驗課堂最后10分鐘的實驗小結,讓學生分組講述實驗的心得體會,并由老師進行點評,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協助精神,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2,8]。
教學中還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實驗習慣和心態,對于部分有專業興趣傾向和喜愛科研的學生,可開放實驗室,讓其根據相關的課題進行實踐,過程中采用方式多種多樣,包括查文獻、寫綜述、寫實驗方案、實驗小結、注意事項,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提高其實驗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細胞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及形式方法的初步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和實踐綜合能力,培養一定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郭慧芳,肖桂芝,劉朝暉.多元化教學方法在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2,29(3).
[2]張錦宏.曾軍等,醫學院校臨床專業醫學細胞生物學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4).
[3]王艷杰,孫陽等.“多元化”整合與優化教學模式在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初步實踐及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13(9).
[4]李玲.秦軍等.淺談多媒體技術在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6).
[5]楊飛.向光盛等,細胞生物學事件主導的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2).
[6]李正榮.朱棟梁等,啟發式教學模式在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5).
[7]方瑾.于敏等.構建多元化的細胞生物學PBL教學模式[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3,35(1).
【關鍵詞】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PBL模式
前言
作為生物醫學領域重點學科,醫學細胞生物學專業性強,囊括諸多理論、概念、實驗內容等。其中,實驗教學尤為關鍵。其能夠把理論、實踐結合起來,對課堂知識加以鞏固,培養醫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增強課堂有效性,為后續各類相關學科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
1.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問題
1.1教材實驗內容陳舊單一
在現有教材中,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內容豐富,操作過程完整。教師照本宣科,向學生逐一講解實驗操作流程及各個步驟。課堂之初,學生沒有預期相關內容,課堂上又沒有預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導致實驗教學過于枯燥,又不具備探索性。這使學生過于依賴教材標準答案,導致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過程缺乏思考和創新。
1.2教師教學方法不當
開展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時,教師為了避免學生在實驗中出現錯誤,總是再三強調實驗內容、方法、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使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比較順利。這一過程中,學生嚴格按照教材內容、教師要求等開展實驗,課堂討論、提問等不足,僅是簡單重復上書本上已有的實驗內容及知識[1]。這種實驗方法違背了醫學細胞生物學的探索性,導致課程教學過程中,趣味性不強,很難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分析能力等進行培養。
2.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創新方法
2.1問題導向法
問題導向法即PBL,在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備受青睞。這一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導向,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在教師引導下,進行自學和討論。在臨床實踐中,依據課程背景、教學內容等,帶領學生分組討論,通過提出問題、查閱資料、研究討論、總結反思獲取相關知識,熟練掌握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具體實施方法如下:教師提出問題或任務之后,要求學生把觀察對象、實驗方法等確定下來,通過課堂探究,給出正確答案,由教師點評。
2.2多媒體實驗教學
醫學細胞生物學涵蓋的專業實驗內容、知識點等比較多,倘若采用傳統實驗教學方法,很難把細胞內部結構及功能描繪出來,教學內容抽象,實驗操作難度大。發揮網絡多媒體優勢,在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課堂上加以應用,依托線上指導,完成實驗過程,降低學習難度。將圖片、聲音、動畫等融入實驗教學中,使醫學生物細胞學課堂具備動態性特征,實驗教學質量和效率兼具。例如,染色、離心等相關實驗,操作難度大,耗時長。借助網絡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往屆學生實驗效果及不規范操作,使學生對該實驗內容、流程具備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成功參與到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中。
2.3自主探索法
醫學細胞生物學中涉及到的各類實驗相對比較難,教師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做準備工作,為學生提供最佳實驗時間、條件等,使之規范操作,以保證實驗準確度。這種實驗教學方法對醫學生創造能力培養非常不利。以“利用甲基綠—派洛寧染液進行細胞內DNA和RNA染色觀察”這一實驗教學為例,在實驗之前,反復向學生強調實驗標本大小、染液染色時間等,導致學生課堂主動性不強。實驗過程中,依據醫學細胞生物學特性及要求,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使之自主參與到變量設計中,在不同變量條件下,探索實驗結果。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實驗積極性[2]。完成實驗操作之后,帶領學生總結實驗結果,回顧實驗過程,真正把實驗原理、方法等了解透徹。
關鍵詞:維吾爾醫學;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
Discussions about reforms of teaching medical cryobiology
in Uyghur tranditional medicine
Yuan Fang, Xiamixinuer·Yilike, Milikezhati·Bawudong, Zhou Yong
( Department of Biology,College of Preclinical medicine,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1, China )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ing medical cytology, and nurture the medical students with solid theory and ability of innovation, we have carried on different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in Uygur tranditional medicine. Discovered that: If teachers can connect with multi-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l life and the clinical practice,reform test forms, and we will receive a satisfactory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Uygur tranditional medicine; medical cytology; teaching reform
著名的細胞學家E·B·Wilson說過:“每一個生物科學問題的關鍵都必須在細胞中尋找”。學習醫學細胞生物學,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認識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可加深學生對生命現象本質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基本操作技能,為醫學生將來從事臨床及科研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作為祖國四大民族傳統醫藥之一的維吾爾醫藥學,是維吾爾族人民的珍貴文化遺產和醫學體系,是中華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醫科大學是我國唯一的一所培養高級維醫人才的院校,填補了該專業高等教育領域的空白,醫學細胞生物學是給維醫生開設的第一門主要基礎課程,學生往往覺得很難掌握。通過與同時授課的其他民考民學生比較,發現其專業漢語水平較低、基礎知識較差、不適應大學學習方法等。因此,如何很好地引導他們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學好第一門專業基礎課,是值得每一個教師去努力的。我教研室在已開展的教改的基礎上,針對我校新辦專業——維吾爾醫學,進行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2008年申請到教改課題,現對課題實施情況做一總結,為提高各專業的課程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一、教學改革實踐
1.指導學生認識自己是學習的主體。
教與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如何圍繞學生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對于剛剛走進大學的學生來說,在學習上還沒有擺脫中學填鴨式的學習模式,為增加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課程開始前,首先讓學生認識細胞生物學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明確醫學細胞生物學中幾乎每一個內容都與臨床醫學有或多或少的聯系,讓學生在思想上給予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督促學生加強學習的主動意識,每節課前安排學生講解教師預先提出的內容,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培養思考習慣。每章結束后,指導學生自己總結,做練習。課程結束后,進行知識競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
我們教研室特別選擇了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高年資民族教師為維醫系授課,以便老師和學生能夠更好的交流。備好課是上好課、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大綱的要求,深入鉆研教材,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精選出講課的內容,組織成條理化、系統化的教案。編寫教案時,教師要事先了解學生類型,已經具備哪些知識,估計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和容易混淆的概念,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確定每個章節的重點、難點。由于細胞生物學是一門發展迅速的學科,備課時教師還應廣泛閱讀相關的專著及學科資料,使學生了解最新的研究動態。
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計動性,授課教師采用可以引導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方法,從灌輸式教學法進一步走向啟發式、問題式(PBL)和參與式(CBS)教學(各安排兩次)[2]。細胞生物學知識點比較多,初學者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往往導致混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重引導學生對所學過的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適時地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求知的欲望,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如可通過提出“為什么我們要一日三餐?為什么食物能轉化為我們所需的能量?食物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等分子以后,通過血液循環到各組織的細胞中,怎樣產生能量?”等一系列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出對線粒體的講述。在講解內膜系統時,把高爾基體比喻為分泌蛋白的加工車間和轉運站,在不同車間(區室)時按訂單進行著分泌蛋白的深加工(修飾),并為產品打上分類標簽(分選信號),然后用專用運輸線(運輸小泡)準確無誤地運送到客戶(質膜、溶酶體、細胞外)手中。這樣,不僅可使授課內容變得直觀、生動、淺顯,增加其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創造輕松、融洽的教學氣氛,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3.多媒體手段的合理使用
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將文字和媒體信息統一起來,圖、文、聲、像并茂,給學生提供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種刺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3]。如在細胞分裂的教學中,完整的細胞分裂視頻多側面、多層次、形象地模擬出染色體在整個細胞周期中的變化,使這些抽象、復雜、難懂的過程變得直觀、簡單、易懂,使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而有趣。但教師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忽視自身的主導作用,減少了師生交流,課堂教學仍應該以老師的口授為主,通過正確運用多媒體手段配合教師的身體語言,才能真正把一堂課上好。我們把所搜集到的相關多媒體教學資源(含教學課件)全部放置在校園網上,引導學生在課余利用這些資源,根據需要隨時下載學習,不僅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還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收到較好的效果。
4.考核方法的改革
臨床專業學生招生是屬于第一批次招生,而維醫生屬于第二批次招生,兩者間高考總成績大約有60分的差異。考慮到維吾爾醫學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比其他專業民族班學生,無論是漢語水平還是基礎課程水平都有一定差距,我們在考核中也采取了一些改革,如課后進行雙語輔導,鞏固專業漢語詞匯量,然后安排小測驗,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方案。實驗成績計入課程考試總成績(占總成績的15%),督促同學通過實驗增強動手能力,掌握醫學生必備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同時,安排期中考試,給學生創造機會了解大學基礎課程試卷,包括考試題型、難度等,使學生有的放矢的做好復習準備。
二、教學改革實施效果
此課題在2008學生第一學期的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正常教學過程實施。考核指標定為:試卷使用本科班統一的“醫學細胞生物學”試卷,并采用與本科生一樣的試題分析系統分析結果。以新疆醫科大學維吾爾專業2008級學生為實驗班;對照班為2008級口腔醫學、醫學檢驗專業民考民學生。實驗班和對照班同屬第二批次招生,入學成績無顯著差異。教改后的維吾爾醫學生醫學細胞生物學考試成績與對照班比較,平均成績有顯著性差異(P
表1 維吾爾醫班級與對照班期末成績比較()
組別 人數 平均成績
實驗班 48 76.57±11.42
對照班 90 60.46±13.12
臨床專業是我校第一批次招生,入學成績比第二批次招生高60分左右。教改后的維吾爾醫學生醫學細胞生物學考試成績與民考民臨床專業的醫學細胞生物學成績作對比,兩班平均成績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見表2。
表2 維吾爾醫班級與臨床班期末成績比較()
組別 人數 平均成績
實驗班 48 76.57±11.42
臨床班 79 76.42±10.80
結果顯示,經過教改后,2008級維吾爾醫班學生取得了很大進步,期中考試時,及格率不足60%,很多同學只考了二三十分,而到了期末考試,及格率達98%,平均成績76.57分,明顯高于同批次的口腔、檢驗班級,與臨床專業學生成績比較無顯著性差別。教學改革取得了明顯效果,學生也反映取得了很大進步。
總之,作為醫學生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著眼于增進學生的素質,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細胞生物學的熱點問題適當安排教學討論課,比如端粒酶與人類壽命的關系;細胞衰老與人體衰老、衰老和死亡的關系;脊髓庫、試管嬰兒與克隆人等專題。通過討論,可使同學們深入理解細胞生物學乃至整個生命科學并不是深奧不可理解的,而是實實在在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社會、倫理道德之中[4]。以培養具有寬厚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和高尚醫德的高素質、高標準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 唐寶定、李蕾娜、吳濤.充分發揮教師在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主導作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2.9(1)
[2] 李永芳、唐瑜菁、趙靜等.PBL與LBL教學法在細胞生物學教學中應用的比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4
[3] 周進、陳紹坤.醫學生物學多媒體教學的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06.8
關鍵詞 細胞生物學實驗;實驗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8-0281-02
Reform Measures of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 of Cell Biology Experiment Course
BU Wen-jie GONG Lei LIN Ai-qin
(Medical Bi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Anhui 241002)
Abstract Cell biology as one of the key specialty in life science discipline,its required courses are important for undergraduates to cognize cell biology by cell levels.So the cell biology experiment is essential for students to grasp this basic discipline.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s′ ability of operational and rais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ell biology teaching,this paper gave deep analysis of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from teaching content,methods and innovative spirit.
Key words cell biology experiment;experimental teaching;teaching method;teaching reform;innovation
在教W改革和教學創新不斷深化的今天,實踐教學已經成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關鍵環節。實驗教學作為實踐教學的基礎,在高校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細胞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研究中一門基礎學科,其實驗技術方法也隨著理論知識的更新而迅猛發展,現已滲透到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等生命科學各分支學科,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利器[1]。對于如何通過實驗教學的創新與改革,加強實驗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術水平、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實踐創新能力,本文作出了一定的思考。
1 皖南醫學院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課程存在的問題
皖南醫學院是醫學類本科院校。醫學細胞生物學課程開設在大一第一學期,是臨床、影像、口腔、預防、護理等專業的基礎課程。學好此門課程對醫學生未來專業課程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關于此課程的實驗課仍存在很多問題。其一,對于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課存在認知問題。實驗課程主要是開設在理論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往往認為實驗課僅作為理論課的附屬課程,并沒有給予重視,實驗課學習效率低。其二,教學內容問題。本教研室針對大一基礎課程,實驗課內容仍保持傳統內容,局限于細胞形態觀察、臨時切片制作、DNA提取,缺少創新;另外,實驗課程較少,難以進行系統實驗課程安排,無法使學生接觸一整套實驗流程的實驗課程。其三,教學方法存在問題。教學方法較死板,以教師講述和演示為主,學生參考后進行實驗操作,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同時,并未參與實驗準備活動,對實驗整體把握上缺乏一定主動性。
2 改革措施
2.1 改革實驗教學內容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大多以理論課本為基準,實驗結果用以證明理論知識,實驗課程能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加強理論基礎。但是,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發展,舊的教學理念和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需求,實驗課程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參考以往的教學內容以及一些高校的細胞生物學實驗課程內容,不難看出實驗教學的改革并不是拋棄經典,而是創造經典的革新,對于細胞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如細胞結構、細胞器、細胞分裂等,需要進行創新教學。以往教師主要以講述的方式進行細胞基本知識教學,學生再根據教師的講解進行玻片觀察等一系列實驗驗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僅僅是作為知識的接受體,機械地吸收教師傳達的思想,缺少思考過程,這一教學過程不僅缺乏創新性,學生也難以發現問題。那么,如果對教學過程進行一定的豐富,比如讓學生分組制作不同種生物細胞臨時切片(如血細胞、小鼠細胞并計數等);學生自己動手做出細胞分裂期切片;玻片標本觀察中適當添加熒光顯色標本,讓學生了解熒光顯微鏡使用原理和基本方法;又如進行小鼠成纖維細胞的原代培養等,并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生實驗技術水平的疑難進行解惑,不僅可以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細胞的基礎知識,也能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改革教學過程
因為中國的教育仍然大部分采用教師授課、學生接受的傳統模式,實驗課也停留在教師講解、演示,學生根據步驟進行操作的模式,對于學生深入了解實驗目的、原理等教學目標并不十分有效,所以改革、創新教學方法至關重要。
2.2.1 改革實驗用品準備方法。以往學生進行細胞生物學實驗課前,實驗員準備好所有實驗用品。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實驗內容,可以改為由學生在實驗課開始前20~30 min,自行到實驗準備間領取所需材料,實驗技術人員輔助完成,主要由學生親自操作。一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主動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實驗流程,掌握實驗步驟;另外,通過實驗結束后的器材清點,可以降低學生丟失實驗器材的幾率。
2.2.2 實驗課前準備。根據學生分組,教師提前布置好下一次實驗內容,每組學生以實驗課本為參考,并查閱文獻資料,自擬一套實驗方案。在課堂上與教師的教學方案對比,從而產生實驗相關問題,經過教師的講解以及各組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真正了解本次實驗內容和每個操作步驟的目的,深入理解實驗原理。
2.2.3 在課堂中加入競賽機制。應用學生的競爭心理[2],安排實驗技能比賽,各班各小組進行抽簽,班內層層選拔,教師規定1~2項實驗技能,最后結果可公布在“醫學細胞生物學競賽結果一覽表”中。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和動手積極性,也讓學生在競爭中找到樂趣,體會課程的魅力。
2.2.4 引導學生創新思維。啟發學生主動參與到實驗中,比如讓學生走上講臺談談對實驗原理及各步驟中操作的理解,教師可以點撥學生,鼓勵他們不要默守陳規,比如提出DNA提取實驗中的低滲液和固定液是否可以用別的試劑替換等問題。教師還可以適當采用研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探索、創造性活動解決實驗問題,讓學生在實驗中尋找一個實驗難題,并建立一個研究課題,通過翻閱文獻、查找科研前沿、設計實驗,并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實施所設計的實驗方案。通過啟發式和研究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科研創新精神,并加強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新一代創新型人才發揮作用。
2.2.5 應用多媒體和網絡教學。多媒體課件集文字、圖片、影像等于一體,從不同方面和角度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3]。如胞分裂中的蝗蟲精母細胞、小鼠基因組提取等內容都可通過動態的影像和精美的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加輕松地掌握實驗內容。新時代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虛擬仿真實驗室”的概念,在實驗課上無法讓學生做的實驗操作,通過拍攝實驗過程,運用多媒體方式,從實驗準備開始,在每一步操作上設置關鍵問題點,實驗人員嚴謹地完成每一項實驗內容,學生通過上網觀看影像,真實體驗每一步實驗過程,這是本教研室目前努力的一個研究方向。
2.3 改革技能考核標準,注重體現學生的綜合能力
實驗考核成績大部分表現在實驗報告和最后的技能考核上,而平時的實驗操作及過程在實驗考核中所占比例很小,甚至沒有平時成績。實驗教學的創新要表現在不以最終的實驗結果為唯一標準衡量學生成績,教師要更加注重實驗中的探索過程,為更好地適應創新實驗教學要求,在實驗成績中應該肯定學生的創新探索精神[4]。如實驗課成績占這門學科總成績的20分,那么實驗報告占8分,實驗考核占8 分,實驗操作過程和考勤占2分,如果在實驗課中表現出創新思維,教師適當給予2分鼓勵。為獲得較好的實驗成績,學生不但要掌握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認真書寫實驗報告,還要積極培養其創新探索精神。
2.4 定期開放實驗室
細胞生物學實驗課每次4個學時,雖然教師基本能夠系統全面地完成教學內容,但仍有部分學生并不能完全掌握課程內容。如觀察減數分裂各時期玻片標本時,一些感興趣的同學并不能完全觀察到每個分裂期,特別是第一次減數分裂前期中的5個時期,在課上不能完成,學生可以通過興趣小組的形式在課余時間進入實驗室進行觀察。實驗技術人員制定一系列開放實驗室規章流程以及時間安排,各組根據成員需要,組織學生進入實驗室完成個人感興趣的實驗內容[5-6]。另外,本教研室無法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一些細胞培養相關實驗內容,各教師在本班成立興趣小組,分批進入實驗室進行觀察操作,為一些接受能力強、熱愛科研的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本教研室正逐步開展此項活動。開放實驗室對于學生更加全面掌握實驗教學內容以及培養實驗興趣起到一定作用,這也需要高校實驗技術人員重視實驗室建設,合理規劃開放實驗室章程。
2.5 培養學生正確的科研價值觀及創新意識
在實驗課上,部分學生難免存在學習態度不端正、紀律松散的現象,教師有義務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實驗價值觀與科研精神。如實驗小組之間需要通力合作完成實驗內容,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實驗中需要正確使用實驗器材并在完成后恢復原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進行動物實驗在處死動物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不要隨意拍照、虐待動物,要樹立正確的人道主義實驗價值觀。教師應作為引導者漸漸代替傳授者的角色,在實驗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多問為什么,并鼓勵學生給出不同答案,讓學生親自去驗證得到結果。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體驗實驗的樂趣、感受科研的魅力及豐富自我創新意識。創新是近年來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攻克點,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一次次教學改革中不斷積累經驗,共同進步,同時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創新型人才。
3 參考文獻
[1] 張晶,華子春.細胞生物學課程體系優化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1,33(6):716-719.
[2] 范萍,陶慧,王海彥. 護理實驗課教學方法的改革[J].中華護理教育,2007,4(5):211-213.
[3] 楊建課,徐思斌,宮磊,等.提高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效果的思考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2):84-86.
[4] 李小燕,劉江東,鄭凌,等.深化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4):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