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危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951011
1 我國近期農業氣象災害的具體現狀
作為頻繁發生自然災害的國家,氣象災害不僅對農作物造成大幅度的減產、還給居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更是影響我國在農業發展的水平。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迅速的進行發展、包括城鄉一體化、工業化的進程與發展不斷上升,再者就是我國走的是以工業發展為主的瘋狂式發展路線,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環境的污染也造成極大的危害,頻繁發生的氣象災害導致造成極其嚴重的經濟損失,同時糧食的安全問題也大幅度的下降。據統計,我國在近幾年農作物每年平均受到氣象災害的面積達到近3330萬公頃,因氣象災害糧食損失超過55億公斤,這是一組十分龐大的數據,伴隨著社會進度的不斷發展,如果未來這種情況不斷的發生,那么氣象所造成的災害在以后帶來的將會是一場噩夢,會造成非常大的危機,甚至有可能造成社會的動搖,所以一定要制定出相應的防御措施,以減少農業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使農業生產達到高產高效,才能保證糧食的安全,社會的穩定。
2 及時有應對性的防御措施
2.1 充分分析不同的農作物對自然的抵抗力,以便更好的來確定農作物的適應條件,生產方式等
盡早做出針對氣象災害的預備工作,當面臨危險農業氣象到來之時才能臨危不亂,充分的措施和防御會將農業氣象造成的災難降到最小。改善農業生產的環境,改善農業生產的環境也是應對氣象災難的對策,為了避免災難的發生,一定要加強氣象災難防御措施,使災難發生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大的保護了農業的生產,我們也要掌握一些農業氣象有關的知識,這樣才能有效的防御
2.2 加強農作物的種植技術
能夠準確有效的減少農業災害,在加強氣象預測與防御措施的同時,農業的栽培技術也同等重。在農業氣象災害發生之時在栽培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的話,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了解生活習慣后可以適當的進行人工的措施,從而使產量大大提高,所以加強農業的栽培技術也是應對與避免農業災害的防御措施。
2.3 農業氣象災害的長期性防御措施
為了長期性的防御氣象災害。在加強氣象災害的時候 ,更要加強長期性的避免,可以實施一些必不可少的措施,就像對溫室蔬菜所進行的栽培,可以確保農產品作物不會受到自然災害影響,但這樣也只是一種做法并不能長期使用,總的來說,順應天氣的變化是最好的。
2.4 改善農業生產的環境
為了跟好的避免自然災難,我們要做的就是改善農業生產環境、保護環境,這是對農業自然災害的防御中最重要環節,不僅加強了農田的基本建設,坡地梯田化、洼地臺田化、興修水利、打井防旱以及營造防護林用來調節和改善農業土壤條件,努力實現生態的自然平衡,從而更好的改善農業的生產環境,減少農業災害的建設頻率。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3 防御氣象災害事后對策
發生自然氣象災害是避免不掉的,那么我們不僅要有應對的防御措施,還要有防御的應繼續和長效性等的對策外。還要承擔后果,及時有效的應對自然災害的到來。能夠及時有效的是氣象災難發生后,能夠及時進行彌補是損失量降到最低,竟可能的盡早恢復生機、下面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應對:
3.1 災難發生后的處理對策
當災難事件發生之后應該有效及時的作出相應的技術對策,使得農業災害造成的后果降到最小,讓受災的農作物能夠恢復生長,盡最大的可能保持農業生產質量和產量。
3.2 大力推廣農業保險制度
農業保險制度,可以大范圍的減少由氣象造成的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氣象災害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不能找到一個從經濟的制度上預防災害的辦法,這個方法是對與那些已經做好了很好的防護措施,但是沒有得到效果,還是受到自然災害的損失起到很好作用的辦法,這樣也可以鼓動農作物的工作者加入農業保險,這樣就會減少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危害。
3.3 大力保護環境
我們現今居住的地球是經過漫長的演化時期,才漸漸形成今天能夠適應生命生長的環境,正是因為有了生命地球才變得美輪美奐、繽紛多彩。在很多年年前地球孕育出了人類,我們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對地球有著生存繁衍的依賴性,我們需要地球不斷的提供食物和植物才能夠生存下去。
4 結論
氣象災害在現代社會中不斷加重危害,這種趨勢與人們的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土地資源的過度開采森林的減少加重滑坡與水土流失,加速河道、泥石流等氣象災害的發生,湖泊中的淤泥導致洪水能力的減少及旱災發生頻繁的主要原因。還有就是地下水的過度使用,導致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有些城市的防洪措施沒到位等,內澇加重了這一系列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鮑文.農業氣象災害適應能力及其構建[J].江西農業學報,2013(02):83-86,89.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綜合防御對策
我國的農業發展長期遭受氣象災害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程度的氣象災害會對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無法估量的影響。隨著世界的發展,近年來氣象災害問題變得越來越頻繁,如全球變暖、極端天氣、旱澇和干旱等,再加上農民對種植的風險承擔能力較小。所以,針對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變得尤其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將氣象災害所帶來的風險和影響降到最低。
1現階段農業氣象災害的具體情況
氣象災害是指一些不利的氣象因素,它會直接性的影響到農業的生產。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各個方面發展都比較快,如社會發展速度逐漸提升,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因為當時主要以粗獷型的經濟路線發展,只看見了這種發展所帶來的利益,絲毫沒有注意到這種發展模式給環境帶來的影響。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環境污染日益加重,這就間接性的增加了氣象災害發生的幾率,給人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與此同時,還伴隨著糧食安全問題的發生。有調查顯示,我國在1999~2010年之間,農業發展非常緩慢,因為這段時間的氣象災害頻發,農作物每年都會遭受干旱、霜凍、低溫以及洪澇等自然性的災害,通過估量,大概有5億畝的農田受到這些自然災害的影響,國家也因此損失了大約50億公斤以上的糧食。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人口也在極速增長,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這種災害問題,進而影響到糧食的產量,就必須要采取措施來遏制這種情況,農業氣象災害在當時是無法預測的,所以就會突然對農作物造成非常大的影響。我國如今依舊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隨著國家的持續發展,面對這些氣象災害時,預測技術越來越完善,與此同時,還可以采取一些相應的設備,盡量減少或者避免農業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業的高效生產,不會再次發生糧食安全問題。
2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應急性措施
2.1及時準確的預測農業氣象災害
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首先是農業氣象災害預測工作,并且要保證預測工作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只有這樣才能在氣象災害發生之前做好應對防護,將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在相關氣象災害預測部門報道氣象災害的同時,需要準確氣象災害的時間,報道相關的應急對策,幫助農民抵御氣象災害,從而保證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2.2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技術
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生產產量和質量影響非常大,氣象災害的發生非常突然,為了避免出現亡羊補牢的現象,就一定要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的一些防御對策及技術,保證農民在第一時間預防氣象災害對農作物帶來的影響。常見的一些氣象災害防御技術,注意是暫時性的改變農作物生長的氣候環境,這一防御技術使用的非常廣泛,有采取滴灌和熏煙的方法改變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其中,滴灌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干旱給農作物帶來的影響;而熏煙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防御早春晚霜凍和秋季旱霜凍的危害。所以在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過程中,采取有效的防御技術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2.3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的栽培技術
在準確預測氣象災害的前提下,還需要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的栽培技術。因為在發生氣象災害的時候,農業栽培技術等方面采取措施之后,對氣象災害的預防效果比較可觀。主要的操作方法有很多,如避免春旱,適時的早播種,利用返漿水來避免春旱等。
3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長效性措施
3.1躲避氣象災害的生產方法
為了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危害,不僅要以農作物為主體,研究農作物自身的災害忍耐程度,還需要制定一些能夠較好避免氣象災害發生的農業生產方式,如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牧則牧的,為了避免林業上的氣象災害,可以采取經濟林的栽培,降低受災程度;為了降低農業受災害的影響,可以采取溫室種菜等方法。
3.2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氣象災害的產生都是因為環境被人類污染,所以,在采取防御措施降低氣象災害的影響時,最主要的就是保護環境,改善農業的種植和生產環境,這是最根本的氣象災害應對對策,環境變好,氣象災害發生的幾率才會降低。具體措施有坡地梯田化、新修水利、打井防旱、植樹造林等措施,目的是為了降低環境污染,從而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
3.3加強農作物品種抗逆性研究
除了應對氣象災害的一些措施之外,還需要從農作物本身進行預防。比如,加強農作物的抗災害能力,加強農作物的硬度,降低災害帶來的影響。具體措施是通過林業、農業、牧業等方面來對新品種進行研究和實驗,采用常見的雜交、選育等方法來培育新品種,這樣的新品種應該具有抗旱、抗寒等能力,進而增強農業的抗災害能力。
3.4防御農業氣象災害的事后對策
很多時候,氣象災害對農業帶來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所以除了研究應急措施和長效措施,還需要對氣象災害發生后的情況進行研究,以便于及時的降低經濟損失。事后技術性對策是指,在氣象災害對農業產生影響之后的補救措施,降低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保證農業生產快速的恢復到正常狀態。如在發生了冰雹等災害時,及時的對那些沒有死的農作物澆水施肥,加快農作物的恢復速度,重新獲得生機,這一對策也可以極大程度的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影響。
1天氣預報對農業防災減災的意義
1.1長期氣象預報對農業防災減災的意義
在農作物的發育階段,如果暴發洪澇災害,玉米、水稻、高粱等農作物就有可能出現嚴重減產,甚至絕產。季節性干旱也是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災害,且其是按氣候季節變化來分類的,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現干旱,導致農作物枯死。低溫冷害、長時間持續下雨等可能導致農作物種子爛根、死苗或誘發蟲害等,這些都直接導致了農作物產量的降低。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危害之深,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氣象災害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危害是極大的。目前,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顯著特征,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也在上升,在這一背景下,要積極采取應對措施,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長期天氣預報是指1個月以上的預報。預報項目主要是月平均氣溫距平和月降水量距平以及月平均環流形勢。長期氣象預報在農業防災減災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隨著先進氣象設備、技術的應用以及預報人員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氣象預報的精確率也在逐步提高。長期氣象預報可探索較長時間內特定區域的天氣變化趨勢,從而預測低溫、干旱、霜凍等農業氣象災害發生的大概時間,便于農戶提早采取應對措施。根據長期預報,尤其是季報、年報等天氣預測,人們可以選擇適宜的農作物進行種植,選用抗旱、抗低溫的品種,避免霜凍、干旱、低溫等不利天氣的影響。
1.2短期天氣預報對農業防災減災的意義
短期天氣預報指的是1~3d內的天氣預報,短期天氣預報中短時臨近預報對突發性天氣災害更具有服務針對性。短時臨近預報一般指0~12h的預報。短期天氣預報(包括短時臨近預報)也是農戶更加關注的天氣服務產品,其預報時效短,因而準確率要高于長期天氣預報。短期天氣預報可以對不同程度的災害性天氣進行監測,根據氣象部門的短期天氣預報,農業部門可根據實時共享的氣象信息及時指導農戶進行災害避險。短期天氣預報更加注重氣象部門與農業部門的相互配合與合作,及時將天氣信息傳達給農業用戶是做好農業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關鍵,從而降低不利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危害。隨著氣象科技化的發展,結合高炮、火箭等技術,可實現人工降雨和人工防雹,從而達到農業防旱、防雹的目的。當然,除了災害性天氣氣象與農業的應急聯動能產生的防災效應外,短期天氣預報在指導農戶根據天氣情況做好其他農事活動,從而讓作物、蔬菜、果林等充分利用光、溫、水、風等天氣條件,進而在促產增收方面也發揮著作用。
2如何發揮天氣預報在農業防災減災中的作用
2.1建立現代化的氣象觀測站網
近年來,通過天氣預報及氣象信息共享,我國的農業結構、生產布局都發生了一定的改變,農業防災減災也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須完善區域性觀測網絡,建立現代化的氣象觀測站?,F代化氣象觀測站網絡應具備自動化、密度高、要素多的特征,可以準確、及時地收集相關氣象資料,隨時觀察四周的氣象觀測實況,然后對所收集到的氣象資料做好數據統計與分析。
2.2建立健全災害預測預報體系
只有對災害進行準確監測預警,才能采取相應的災害防御措施,達到將農業損失降到最低的目的??梢哉f,災害預測預報體系直接決定著農業防災減災的成效。要建立完善的災害預測預報體系,一方面要做好有關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另一方面要針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求,開展農業方面的氣象預報[2]。就我國而言,當前的農業災害性氣象預測效果還不夠理想,預測預報的準確率有待提高,預報技術水平需要提升。建立完善的災害預測預報體系,需要以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求為基礎,開發適合農業生產的氣象項目,著重發展特色農業。由于不同地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象災害,所以需要對氣象產品進行分類,以便采取不同層次的應對措施。
2.3提高氣象災害監測評估能力
災害監測評估包括災害數據評估、災害風險評估、災害綜合評估等,精確的災害評估數據是實施救援的前提條件。積極建立災害評估指標體系,深入進行災害風險研究,及時通過傳輸系統上傳評估結果,以便于各部門采取相應的防御措施[3]。實地調查是進行災害評估的有效方法,可以把災害防御技術更好地推廣到農業生產中。
2.4建立氣象災害應急響應體系
建立氣象災害應急響應體系需要政府的領導、相關企業的參與、社會公眾的積極配合,各方面互相協調,充分利用可用資源,才能制定不同層次的應急方案,快速地組織災害防御工作,將災害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要想建立有效的應急響應體系,必須做到各級上傳下達,密切配合。其中,基層氣象災害相應單位是氣象災害應急響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在鄉(鎮)、農村多建立信息傳播網絡,例如用手機播報災害氣象信息,通過電視更新氣象預警信息等。
2.5加強氣象知識宣傳教育力度
要使氣象知識深入人心,就必須進行大范圍的宣傳。首先,氣象部門應對相關單位的領導進行培訓,發揮領導的作用,將氣象知識普及給下屬。宣傳是重要的一個方面,應認真制定氣象防災減災的政策和規劃,將氣象知識貫徹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電視、微博、報紙、網絡等媒體擴大宣傳范圍,還可設置微信公眾平臺,每日及時更新氣象知識和防災減災方法,讓公眾了解降低災害損失的措施,避免災害來臨時不知所措。針對廣大農民,可以在農村設立專題咨詢、技術指導基站,使廣大農民從中獲取氣象知識和防御技術,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切實發揮氣象預報對農業防災減災的作用。
一、干旱災害分析
干旱是對玉門市農牧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農業氣象災害之一,其具備發生頻率高、波及范圍廣及災情嚴重等特點玉門市年平均降水量為63.3mm,年均蒸發量高達2952mm,一年四季均可能會出現干旱天氣。根據干旱等級,統計玉門市干旱發生頻次可知,玉門市中等干旱發頻率較高,年平均中等干旱次數為0.89次,差不多每年都會發生一次;玉門市年平均嚴重干旱次數為0.6次;極端干旱年均0.21次。玉門市干旱災害出現頻率較高為春旱、春末夏初旱和春夏秋三季連旱。春旱主要出現在2-4月,降水量較少,蒸發量比較大,土壤墑情差,此類干旱會導致春播作物正常播種與生長,還會致使牧草返青推遲;春末夏初干旱一般發生于5-7月,該階段正值作物生長關鍵期,此類干旱會影響作物正常生長發育。春夏秋三季連旱對農作物危害是最為嚴重,給農牧業生產帶來嚴重損失。
二、大風災害分析
大風是玉門市一種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經常會給當地農牧業生產造成極大的危害。由于玉門處于河西走廊一帶,而且南北存在兩山對峙,構成了天然峽管狀,風在該區域會發生峽管效應,使得風速顯著增大,玉門市年平均風速為3.8m/s,月平均最大風俗為6.2m/s,年平均大風日數達40.7d。由于玉門季風氣候呈不穩定性,致使大風災害發生頻繁,僅1985-2009年25年玉門市邊發生56次大風災害。玉門市幾乎每年大風災害絕大多數發生在冬春季節,特別是2-4月,風多勢強,大風會剝蝕土壤,刮走沃土,使得土壤肥力大幅度下降,毀壞農田;還會致使草場沙化,植被退化,導致幼畜及瘦弱牲畜出現大量死傷,給農牧業生產帶來嚴重損失。如2001年4月29日,玉門市一次大風災害給當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3952.721萬元;2017年4月13日,玉門市遭受大風沙塵襲擊,最大?L力達到7級以上,玉門市柳湖鄉拱棚生產受損情況嚴重。據相關資料統計,該次大風沙塵災害天氣共造成柳湖鄉97座鋼架拱棚及瓜菜不同程度受損,直接經濟損失達105萬元,受災農戶涉及4個村32戶160人。
三、霜凍災害分析
所謂霜凍主要是指因為冷空氣活動等因素導致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和近地面的溫度急劇降低至0℃以下,使得植物體原生質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致使植株受害或者死亡的天氣現象。霜凍是玉門市經常會出現一種農業氣象災害,幾乎每年都會發生,該地區霜凍災害通常發生在春末、秋初季節,年平均早霜凍日期出現在9月下旬,年平均晚霜凍日為5月上中旬。玉門早霜凍發生時恰好為秋作物灌漿-乳熟-黃熟期,若穗粒并沒有進入蠟熟期,這個時候若碰上霜凍災害,會致使作物產量大大下降;玉門通常晚霜凍結束階段,主要為大秋作物幼苗階段以及林果開花-授粉-坐果階段,這個時候若碰到霜凍災害,輕則致使作物莖葉被凍傷,嚴重時則會直接將植株凍死,林果劃過出現嚴重脫落現象,致使產量下降??傮w來說,霜凍災害對農作物危害極大,常常會給農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如2004年5月3日與9月30日均發生霜凍災害,其中5月3日霜凍災害給玉門市小麥、玉米、蔬菜以及棉花等農作物造成嚴重危害,帶來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503.22萬元;9月30日的霜凍災害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87.5萬元。
四、暴雨洪澇災害分析
一般情況下,玉門市出現暴雨洪澇災害幾率相對較少,但是由于玉門市降雨天氣主要集中發生在每年5-9月,尤其是夏季(6-8月)降水特別集中,再加上全球氣候變暖現象逐漸加劇,所以該地區近年來發生暴雨洪澇災害的幾率也呈現出逐年攀升趨勢。一旦發生暴雨洪澇災害,不僅會影響到農業產量與質量,同時還會嚴重破壞農業基礎設施,給農業經濟造成十分嚴重損失。如2011年6月18-19日玉門市昌馬鄉、赤金鎮等南部沿山區域相繼出現暴雨天氣,對一些鄉鎮的農業生產造成極大影響,部分水利基礎設施和橋梁被沖毀,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648萬元;2012年6月5日玉門市遭遇一次歷史罕見的暴雨天氣過程,過程降雨量達到96.1mm,對玉門市農田、公路、農業基礎設施、水利渠道損害比較大,農田莊稼損失22000多畝,絕收4300多畝,直接損失達到1.2億元。
五、冰雹災害分析
冰雹常常伴隨著雷雨、大風一同出現,其在玉門市出現時段一般為3-10月。冰雹對農業產生危害一般在農作物生長發育中期與后期,輕則致使農業產量下降,嚴重時會導致作物絕收。特別是設施農業,受冰雹災害危害較大,不僅會破壞設施大棚,還會導致棚內作物受到機械損傷,對農業成本及作物質量、產量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關鍵詞:氣象災害;農業生產;影響分析;防御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ypes and features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n the analysis, and proposes to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defense measures, think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mpact analysis; prevention measures
S161
1、氣象災害的種類和特點
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電、冰雹、大霧、大風、低溫、高溫、霜凍、冰凍、寒潮等造成的災害。江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尤其是近年來因氣候變化等原因,各種災害性天氣頻繁出現,具有發生種類多、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的特點。主要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大風、冰雹、霜凍、寒潮、連陰雨、雨(霧)淞、雷暴等十多種,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災害發生。
2、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
在各種氣象災害中對農業影響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澇,不僅發生頻率高,甚至相伴出現,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溫、霜凍、連陰雨等,對農業生產也有一定影響,但發生頻率較低,危害相對較輕。
2.1 干旱。是指因久晴無雨或少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而形成的一種氣象災害。《氣象干旱等級》國家標準中將干旱劃分為5個等級,并評定了不同等級的干旱對農業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①正?;驖駶?,特點為降水正常或較常年偏多,地表濕潤無旱象;②輕旱,特點為降水較常年偏少,地表空氣干燥,土壤出現水分輕度不足,對農作物有輕微影響;③中旱,特點為降水持續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現水分不足,地表植物葉片白天有萎蔫現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④重旱,特點為土壤出現水分持續嚴重不足,土壤出現較厚的干土層,植物萎蔫,葉片干枯,果實脫離,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的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一定影響;⑤特旱,特點為土壤水分長時間嚴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較大影響。干旱是最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①根據旱區分布調整作物布局,種植耐旱作物品種;②灌溉時采用灌溉和滴灌技術,節約用水;③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四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五是開發空中水資源,抓住有利的天氣條件,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2.2 暴雨。是指24h降水量達50mm或以上的強降水。按其強度又分為3個等級,24h降水量50.0~99.9mm為“暴雨”;100.0~249.9mm為“大暴雨”;250mm以上為“特大暴雨”。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濫,淹沒糧田,誘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時收聽收看氣象部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檢查維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二是及時組織搶收或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內澇淹死作物;三是維護房屋農舍,防止大雨沖灌致使房屋或圍墻垮塌;四是避開容易發生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的危險地段。
2.3 冰雹。是指由積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圓球形透明與半透明冰層相間的固體降水。冰雹發生時經常伴隨著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冰雹極易砸傷人畜、毀壞禾木,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對成熟的作物要及時搶收;二是在多雹地帶,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改善地貌環境,破壞雹云的形成條件;三是多雹災季節,農民下地勞作時要隨身攜帶防雹工具,同時氣象部門要適時開展人工消雹作業,以降低災害損失。
2.4 大風。風速≥17m/s、風力≥8級的風稱為大風,常分為北方冷空氣南下大風、雷雨大風、臺風侵襲大風3種,又以北方冷空氣南下大風為最多。大風不僅能摧毀農房、莊稼、樹木和通信設施,而且能引起飛沙走石,傷害人畜。大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時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樹,二是切斷戶外危險電源;三是減少戶外活動,盡量不到田間勞作。
2.5連陰雨。是指連續5d以上有降水,且累計降水量≥30mm的天氣過程。連陰雨期間,雨水多、濕度大、光照少,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成熟作物的收獲,連陰雨對蔬菜、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質影響較大,發生在播種期的連陰雨致使播種推遲,導致莊稼欠收減產。連陰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據氣象預報,及時做好糧食搶收搶曬工作;同時做好隔濕防潮,以防霉變;二是連陰雨期間做好清溝排水,防止內澇和漬害;三是為農作物噴灑農藥時在藥液中增加粘著劑,如把適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藥液中,以保證施藥效果。
2.6潮寒。是一種嚴重的災害性天氣過程。由于冷空氣的入侵,使氣溫在24h內劇降8℃以上,而且在這一天內最低溫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溫10℃,最低氣溫在4℃以下,稱為寒潮。寒潮過境時,常伴隨6~8級的偏北大風,使沿途氣溫驟降,容易引發凍害,對農業、畜牧業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來臨前,對于已澆越冬水的作物,要劃鋤、松土、通氣,二是寒潮來臨時大棚內溫度下降,造成棚內作物生長放緩,因此要增大肥水供應;三是對大棚進行加固,防止大風掀棚。
2.7 低溫凍害。是指某一時段、某一地域內出現的氣溫明顯偏低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的一種天氣現象,可分為冷害、寒害、霜凍和凍害4種類型。農作物凍害是由越冬生態條件超出抗寒能力而引起,凍害程度主要取決于降溫強度和低溫持續時間長短,但與品種、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質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關系。因此,防御凍害即使作物與越冬生態條件相適應。防御凍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選用抗寒品種,搞好品種合理布局,并根據品種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質量和播種質量,培育壯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墑、鎮壓防凍;四是增施磷鉀肥,做好越冬覆蓋。
3、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
3.1 氣象災害防御是防范與減輕氣象災害活動的簡稱,是對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調查、評估和防災、減災等活動的概括。氣象災害防御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既要做好氣象災害可能對農業、交通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影響的預防工作,又要做好氣象災害發生后的應急、救援等工作。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門比較多,只有在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下,明晰相關部門的防御責任,促進部門間的有機聯動,才能真正實現對氣象災害的整體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