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五年級課文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及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復述課文,初步感受復述課文的不同形式。
3.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海力布熱心助人、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并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
教學重點:
1.通過人物神態動作變化,感受人物心情,體會舍己為人的大愛精神;
2.傳說故事與現實結合,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
3.理解故事內容,說出課文主要講了哪幾件事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創造性復述故事
教學準備:
預習卡.預學單.ppt
教學過程:
一.
直接導入(1分鐘)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經典的民間故事。(課前板書課題)請齊讀課題。(ppt1)讀得很響亮,不要拖長音,再讀課題。
二.了解學情(3分鐘)
1.檢查字詞
課前,同學們已經借助預學單預習了課文,看一看這些詞語會讀嗎?(ppt2)我們來開火車讀一讀。生讀。評價語:讀音很正確,有個地方需要大家注意。當詞語中最后一個音是三聲時,發音一定要飽滿,如后悔、叮囑、聽懂。再來齊讀一遍。
評價語:同學們認真朗讀的樣子真美。
2.字義、寫字指導
同學們,生字表中有一個字在文中并沒有出現,你知道是哪個字嗎?(生:僵)。評價語:你真善于發現。(ppt3)僵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個字的演變。僵是一個形聲字,左側單人旁表示人的身體,右側三道橫將兩個田分隔開,使他們互不相連。造字本義是身體由于受凍而變得硬,各部分不靈活。
(ppt4:書寫)(ppt4)請同學們伸出手和老師一起寫一寫這個字。這個字在書寫的時候注意左窄右寬,右側中間橫最長,兩個田基本對稱。請同學們在田字格本上仿寫兩個。(坐姿、握筆姿勢榜樣,動作)寫完后同桌兩人相互評價一下,看看哪里還可以改進。再寫一遍更好的。
僵字在文中沒有出現,請你根據它的意思,大膽猜測這個僵應該與哪個情節有關?(預設:海力布變成了僵硬的石頭。)評價語:你想到了故事的結果。
三.
整體感知(4分鐘)
海力布變成了石頭之后,人們有沒有忘記他呢?請同學們齊讀這句話:人們世世代代紀念海力布。讀了這句話,你想知道什么?(預設:人們為什么會世世代代紀念他?他做了什么?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同學們,讓我們帶著問題到文中尋找答案。
小組合作:課文主要寫了海力布的哪幾件事情?請同學們拿出預學單,小組合作交流這個問題。
(第一件事:海力布救了龍王的女兒小白蛇;第二件事:海力布得到了龍王的寶石;第三件事:為救鄉親們,海力布變成了石頭。)你能用小標題的形式概括一下嗎?(相機板書:救白蛇,得寶石,勸鄉親,變石頭)(孩子不會簡練概括師可以示范第一件事)
四.
精讀點撥
1、同學們,海里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1-5段,找到相關的句子,把你的體會批注在旁邊。
(預設1:他熱心幫助別人,每次打獵回來,總是把獵物分給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你體會到了什么?(預設:熱心助人)你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了他的熱心助人?(每次、總是、只、很少等)你非常善于分析。你能抓住這些關鍵詞,再來讀一讀嗎?(生讀)
我聽出了海力布的熱心助人,讓我們帶著體會再來讀一讀這一段。
(預設2:海力布想,珍寶我倒是不在乎,能聽懂動物的話,對一個獵人來說,實在太好了。)你體會到了什么?(預設:海力布不貪圖財富,他想通過勞動來幫助更多的人。)是呀,你真善于思考。
2、同學們,除了熱心助人、不貪圖財富,海力布還具有什么樣的品質呢?讓我們繼續走進課文,深入理解。自由朗讀第六段,你能體會出小白蛇的心情嗎?
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同學們,通過剛才的朗讀,你通過哪些詞語體會到了什么?(預設:我通過再三叮囑體會到小白蛇非常關心海力布。)你是抓住了小白蛇的動作。生活中,有沒有人再三叮囑過你什么?(生答)可見,你的老師/家長真的特別關心你。
還可以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什么?(生:無論···都···中體會到事情很嚴重。)你是抓住了關聯詞。還有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事情真的非常嚴重?(生:馬上、永遠)
同學們,抓住關鍵詞體會,這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誰再來讀一讀?老師也想來讀一讀。齊讀一遍。
3、海力布有了這顆寶石,打獵方便極了。他牢記小白蛇的叮囑,就這樣平靜而幸福的過了幾年。有一天,他忽然聽到了一個可怕的消息——生: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沒,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小鳥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應該是什么樣的神情?(預設:慌慌張張)你能再來讀一讀嗎?生讀。聽到這樣的消息,人們通常會怎么做?(預設:逃跑)是呀,但是海力布是怎么做的呢?
3.品讀第八段,感受“焦急”(5分鐘)
請同學們默讀第8段,找出聽到消息之后,海里布是怎樣做的,請把相關句子劃出來。(預設:你回答很全面,先來看這一句。)
(預設1:他急忙跑回家對大家說:“咱們趕快搬到別出去吧!這個地方不能住了”)此時此刻,海里布的心情是怎樣的?(預設:著急)你從哪個詞語中感受到?(預設:急忙)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什么?(預設:我要快點把這個消息告訴大家。)你能帶著這種體會再來讀一讀這段話嗎?(生讀)
(預設2:盡管海力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誰也不相信他。)文中沒有具體寫明怎樣催促,只是一句話帶過。你可以想象一下嗎?(預設:海里布說:“快點走吧,我說的是真的······)你想到了海力布的語言,誰還能加上動作或者神態再來說一說?(預設:海力布抓住一位老人的胳膊著急的說······)你真有想象力。盡管海里布焦急的催促大家,可是誰也不相信他。
他接下來又是怎樣做的呢?(預設3:海里布急的掉下了眼淚,說:“我可以發誓,我說的話千真萬確。相信我的話吧,趕快搬走,再晚就來不及了!”)此時此刻,海里布的心情怎么樣?(預設:焦急萬分)你從哪里看出來的?(預設:急的掉下了眼淚)
同學們,通過海里布神態的變化,你感受到了什么?(預設:他越來越焦急了。)為什么會這樣?(預設:因為災難那上要來臨,而鄉親們卻不相信他說的話。)是呀,災難馬上到來,再不走必死無疑。如果用上一個成語來說明當時的危急,你會想到哪個詞?火燒眉毛,危在旦夕……
你能帶著這種感受再來讀一讀第三段話嗎?(生讀)
同學們,入情入境的朗讀是體會人物情感的絕佳方法。老師對這一部分進行了簡單創編,讓我們小組內分角色來讀一讀吧。(大屏幕出示分角色朗讀、配樂)
你們讀得這么認真,我可以加入嗎?
(大屏幕內容:
海力布(老師)鄉親們,咱們趕快搬到別處去吧!這個地方不能住了
村
民(男生)我們住的好好的,為什么要搬家呢?
海力布(老師)一兩句話說不清楚,請大家相信我,趕快搬走,快一點!
村
民(男生)海力布,你今天是怎么了?說話稀奇古怪的!
海力布(老師)我可以發誓,我說的話千真萬確。相信我的話吧,趕快搬走!再晚就來不及了!
老
人(女生)海力布,你是我們的好鄰居,我們知道你從來不說謊話,可是今天你讓我們搬家,你總得說清楚哇。咱們在這山上住了好幾代啦,老老小小這么多人,搬家可不容易呀!)
盡管海里布焦急地催促大家,可是沒有人相信他。
4.品讀第九段,感受“鎮定”(6分鐘)
在這危機萬分的時刻,海力布的神態又發生了什么變化?請同學們默讀第9段,劃出相關句子。
(預設:他想到這里,就鎮定的對大家說:“······”)為什么會由“急忙、焦急、急得掉下了眼淚”變成“鎮定”了呢?(預設:海力布知道著急也沒有用,不把為什么要搬家說清楚,大家是不會相信的。再一遲延,災難就會奪取鄉親們的生命。要救鄉親們,只有犧牲自己。”)面對著鄉親們的不相信,面對著即將到來的災難,犧牲自己成了拯救鄉親們的唯一選擇。誰能飽含深情再來讀一讀這段話——(生:他想到這里,就鎮定地對大家說:“今天晚上,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沒大地。你們看,鳥兒都飛走了。”接著,他把怎樣得到寶石,怎么聽見一群鳥議論避難,以及為什么不能把聽到的消息告訴別人,都原原本本照實說了。海里布剛說完,就變成了一塊石頭。)
5.
誦讀第十段,感受鄉親們的心情(大屏幕出示)
師:望著已經變成了石頭的海力布,
生:望著已經變成了石頭的海力布,
師:鄉親們內心無比后悔
生:無比悲痛!
師:他們眼中含著淚水,不停的呼喚著——
生:海力布海力布······
師:那位老人這樣說——
(生隨機,預設都怨我,如果我們早點相信海力布就好了!
師:一位鄉親這樣說——
(生隨機,預設:海力布,感謝你!)
師:忽然烏云密布,狂風怒號,接著就是傾盆大雨。
生:半夜里,聽見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
師: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們住的村子淹沒了。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預設:舍己為人)同學們,平日里熱心助人的海力布,在面臨災難時他義務反顧地選擇了舍己為人。這是一種大愛的精神。所以,人們世世代代紀念這位英雄。
齊讀最后一段。
五.復述課文(5分鐘)
這里為什么為什么會用據說呢?(預設:不是真實的)“據說”這個詞也正好說明了民間故事流傳至今主要依靠人們的口耳相傳。
在復述故事時要注意哪些問題?(預設:講清楚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還要注意什么問題?(預設:詳略得當,重點內容略微詳細一些。)哪位同學能結合老師的板書和同學們剛才講到的來復述一下這個故事?
聽了你的講述,老師也禁不住想來講述這個故事。(配樂)(ppt16)
一個偉大的民族,流傳著一個故事。獵人名叫海力布,善良有愛又熱心,
勇敢救下小白蛇,白蛇感恩送寶石。晴天噩耗傳耳中,為救鄉親變石頭。
舍己為人真情在,英雄故事永流傳。
孩子們,老師剛才復述故事用的是什么方式?你看,復述課文只可以有多種方式呢
六.拓展延伸(1分鐘)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
3月30號,四川省涼山突發森林大火,著火點海拔約3800米。31位失聯的消防隊員無一生還。為了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他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噩耗傳來,舉國悲痛。孩子們,我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許多像海力布的人們的付出。少年強則國強,身為小學生的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預設:好好學習,報效祖國,學習海力布熱心助人的精神。)
七.課后作業(半分鐘)
同學們,讓我們再回到課題。這是一位平日里胸懷如大海般寬廣、竭盡全力對鄉親們施恩布德,遇到危險又舍己為人的獵人——海力布。讓我們一起再親切地叫他一聲:獵人海力布。
這是一則民間故事,也是一種文學體裁。它之所以能夠一代又一代口耳相傳至今,是因為故事中主人公都具有美好的品質。不管時代怎么變遷,人們一直向往和追求的真善美永遠不會改變。
《古詩三首——四時田園雜興》第一課時
同步練習
一、給加粗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jiě
xiè
未解(
)
渾身解數(
)
解釋(
)
解甲歸田(
)
ɡònɡ
ɡōnɡ
供給(
)
供耕織(
)
提供(
)
供詞(
)
二、比一比,再組詞。
晝(
)耘(
)供(
)桑(
)傍(
)
查(
)壇(
)拱(
)嗓(
)榜(
)
三、給詩句中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解(
)
A、理解,懂得
B、分開
C、解除
傍(
)
A、臨近
B、靠近
C、依靠,依附
陰(
)
A、暗
B、樹蔭
C、不光明的,詭詐的
四、根據對古詩的理解填空。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這句話出自(
)代詩人(
)所作的一首田園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這是詩人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
)、(
)、(
)、(
)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本詩是其中的一首,描寫農村(
)中的一個場景。
五、默寫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練習。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晝出耘田
,村莊兒女各當家。
,也傍
學種瓜。
1、“兒女各當家”指
。
2、詩作一、二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3、寫幼童“也傍桑陰學種瓜”的細節,意在表現什么?詩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六、閱讀下面古詩,完成練習。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①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②飛。
【注釋】①麥花:蕎麥花。蕎麥是一種春秋皆可種植的農作物。②蛺蝶:蝴蝶。
1、詩的一、二句中,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寫向我們展示了初夏農村特有的景象?
2、詩的三、四兩句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第01課
《古詩三首——四時田園雜興》第一課時
同步練習答案
一、給加粗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未解(jiě)
渾身解數(xiè)
解釋(jiě)
解甲歸田(xiè)
供給(ɡōnɡ?)
供耕織(ɡònɡ)
提供(ɡōnɡ?)
供詞(ɡònɡ)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于多音字的區別和掌握情況。
二、比一比,再組詞。
晝夜
耕耘
口供
桑樹
傍晚
檢查
花壇
拱橋
嗓音
榜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于形近字的區別和掌握情況。
三、給詩句中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A
B
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于古詩中的字詞的意思的掌握情況。
四、根據對古詩的理解填空。
宋
范成大
春
夏
秋
冬
夏日生活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于這首古詩的整體理解情況。
五、默寫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練習。
夜績麻
童孫未解供耕織
桑陰
1、村莊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動擔負起田間和家庭的農活。
2、詩人寫的是農村見聞,以白描的手法,描繪出春耕時節,男耕女織,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兒童學種瓜有兩點意義,一是表明農家孩子從小便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襯托出農民的辛苦和繁忙。作品中流露出詩人對勞動者的贊美和對農村生活向往之情。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于這首古詩的理解情況。
六、閱讀下面古詩,完成練習。
1、
梅子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關鍵詞:法制教育;滲透;語文教學
國家《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將學科教育滲透法制教育作為對學生實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徑,要求“中小學法制教育要以有機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各部門、各學科、各環節、各個方面為主”,“講法制教育與學科教育相結合,滲透到相關學科中”。因此,加強小學生法制教育,必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
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即不僅要傳授知識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青少年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這一時期,也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時期。小學生處于學習的初始階段,不僅需要進行文化啟蒙教育,還需要進行法制啟蒙教育。對小學生進行法制啟蒙教育,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不但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讓學生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從而促進其身心的健康成長。
小學語文在法制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是語文課程在學生課程中所占比重較大;二是語文教材比數學等其它教材包含著更多的人文教育資源和法制教育資源;三是法制教育的內容更容易融進語文教學當中。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法律啟蒙教育方面應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但是,對小學生而言,又不能簡單的把語文課上成法律課,因為從教育目標以及教育對象的年齡來看,小學生畢竟不同于法律專業的大學生。所以,對小學生的法制教育,應更多地在滲透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從小處著眼,以達到涓涓細流、天長日久、潤物無聲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逐步增強法律意識,慢慢積累,自覺的學法、懂法和守法。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讓語文教學與法制教學相結合呢?
一、滲透法制教育應適時穿插在語文課文的教學中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法制教育的的主要場所。語文課文中的法制教育資源非常豐富。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充分挖掘課文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小學六年級上冊課文《索溪峪的“野”》一文中,作者通過索溪 小學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索溪峪的水野、野物野、人野的描述,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講述水野、野物野、人野的同時,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思考:這么美好的大自然,每個人是不是都希望它長期保留并供后人觀賞呢?那么我們就應該保護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讓野生動物與人共存。如果破壞大自然,如砍伐林木、獵殺野生動物等,都是要負法律責任的,尤其是獵殺受保護的野生動物,會受到法律的嚴懲。有一部專門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大家都要嚴格遵守。同時,進一步教育和引導學生,如果到大自然中去游覽或觀賞,千萬不能破壞大自然,更不能隨意捕殺野生動物。這樣,學生就能清楚如果捕殺野生動物是要負法律責任的,就能提高他們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制意識,增強其法制觀念。
二、滲透法制教育應與詞語的講解相結合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必然會講解或使用到大量的成語、俗語、歇后語等。教師在給學生講解詞語時,可以有意識地嘗試從法制視角來解釋分析。如“拾金不昧”一詞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錢財不藏起來據為己有”,教師可以從法制視角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果撿到別人遺失的貴重物品不想返還并且占為己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的相關法律規定,這種行為屬于非法占有他人財物,已觸犯刑法,構成侵占罪。再比如:分析講解“見死不救”這個詞時,同樣可以從法律的角度引導學生:在別人遇到危險時,你有能力施救卻不愿施以援手,你就有可能為此成為被告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因此,在教學中,不論從哪個層面來講,都需要對生活中的詞語進行最詳盡、最全面的了解,并從法律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教育。
三、法制教育應與創設情境相結合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能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知識遷移,對教學效果有直接影響。如果適當時在課的伊始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識,何樂而不為呢?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美麗的小路》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討論:我們的校園美麗嗎?我為校園“美容”做了那些事?引導學生在交流、討論、匯報之后,教師在引導學生培養保持身邊的環境的習慣相機引導學生學習《城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的個別具體的內容學習,提高學生的環境衛生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又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鯨》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導入部分介紹:“鯨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地球上生存了500多萬年,如今許多種類瀕臨滅絕。”導入結束后,教師可以相機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相關內容:“非法捕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從而激發學生熱愛鯨,保護鯨的情感。
【關鍵詞】語文 教學 現狀 思考
新課改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回顧十年來的語文教學,有喜有憂。喜的是老師們經過這十年來的學習、實踐,思想上、專業上都有很大提高,憂的是語文教學還存在著一些沒有徹底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語文的“魅力”,學生感到學語文難,對學習語文興趣不高;老師感到教語文難,難在不知如何教才能更高效。我將從以下幾方面來說明。
對課標的把握不準,課時目標制訂不合理,不準確,課堂教學難以“圓滿”。
新課標對每個學段的目標都作了很清楚的要求,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段的目標要求是不同的,能力或者說技能要求是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對課標沒有吃透,教學目標的把握不到位,目標制定過高。如我們今年4月份的市級優質課評比中一個老師部分教案如下:
《蜘蛛結網》
西師版一年級
本課共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認識本課的生字、詞語,初步感知課文大意。第二課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蜘蛛不畏挫折的勇氣和毅力。
教學目標:
1.認識“網、剛”等12個生字,會寫“再、問、實”3個生字,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3.初步使學生明白遇到困難要有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精神。
只從上面教學目標的制訂就能看到老師對課標的把握存在問題,目標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中的“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過高,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不可能做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段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里的學習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閱讀的興趣也是第一重要,只有孩子們有興趣,才能有樂趣的學習,如果要求過高,會挫傷孩子的興趣,使孩子們不愿學習語文。
下面是一次和老師的交流:
現在我們都不知該怎么教語文了,學生對語文沒興趣,老師不想教。
為什么?
我們去年的一次考試有這樣一題:(一年級)樹木的作用是什么?學生得分少,我們也不知以后該怎么教?
這個題可能有些難度或者說題目不太合適,但也不至于讓你們不會教語文了吧?你們這樣去考慮,從這樣的題目可以看出,出題者的目的是什么?有可能是想讓學生去從生活中觀察和思考,養成觀察思考的習慣,再一方面,如果是我出的題,答案制訂可以開放,只要是學生能答出任何一點與樹木有關的看法或者是認識都應該對。對于老師來說,從這樣的題獲得啟發,教學生從生活、社會這一大學堂中學語文,從低年級開始就教學生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不是更好嗎?
正如今年暑期,網上曬出鄭州市一小學五年級的語文試題當中“飯后付賬叫()”,張女士的孩子回答“結賬”,被閱卷老師批為錯誤一樣,本身的題沒有太大的問題,問題就出在了老師太注重所謂的“標準答案”,這樣的結果確實有些“傷孩子”。
從以上的案例中不難看出,老師把握課標不準,在實際調研中還發現有老師還讓學生一個字寫一行或幾行的案例,使我們哭笑不得,這樣的教學怎么會使孩子愛上語文!
沒有自己的教學思路,課堂上要么是“對話”或者說是提問式的,要么是熱熱鬧鬧名義上是自主探究實質上是形式化或者說是表面化的自由。
語文課堂應該是孩子讀書寫字的課堂,而現在還有部分老師是“對話的課堂”。閱讀教學是對話教學,一節課下來就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只重對話,不重讀書,學生只匆匆讀一遍二遍,就開始展開對話交流、組織討論,一節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老師、學生就在每段“讀懂了什么?從中體會到了什么”的交流問答中完成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學生默讀、靜思、寫作的時間沒有,學生個體閱讀、思考和感知的體驗被忽視。課標提倡:“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所以語文閱讀教學要真正落實學生的“讀”,否則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三、課堂教學模式化,缺乏個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各地涌現出了不少獨特高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學習和借鑒先進的方法和經驗無可厚非,但盲目的照搬經驗和方法就有些非議了。就拿目前比較流行的“導學案”來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贊同者,有反對者。在教學視導和調研的過程中,特意關注了本地導學案的使用情況,發現導學案的一些不足之處,這些不足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卻是現實存在的。就拿語文來說學生提出了如下意見:
老師在編導學案的過程中,過多地體現了某個老師或教輔書的思路,如文章每個段之間的關系,文章的結構等等,這使學生在不自覺中就跟著導學案的思路走,從而喪失了自己學習探索的過程。
導學案中概念性的知識總是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如古文某個句子的翻譯、某個字的用法、課下注釋等,更多的學生把它當成一個翻書抄答案的過程,沒有自己的思考,印象也不深。
學生的程度不同,理解力不同,導學案很難把握好一個度。知識分析太淺,好學生做起來無意義;知識分析太深,差學生不會做,達不到應有的預習效果。在使用方面,不少學生投機取巧,為了完成作業,很多本該課前完成的題目被當成了課后作業,起不到預習的目的。
有些同學做完導學案便認為這節課已經掌握了,忽視課堂教學,忽視細節,結果只能是一知半解。
這些問題的發生是盲目照搬經驗的結果造成的,魏書生是語文界的專家,但沒有出現第二個“魏書生”,洋思經驗和杜郎口經驗可以學習借鑒,但不能照搬。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知道學生“在哪里”
有人笑談:語文教師上課時是知道要“去哪里”的,只是他們不知道他們的學生現在“在哪里”。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非但不是“零起點”,而且是起點各異。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猶如處于閱讀之旅的始發站,教師很有必要對出行的人員及裝備做到心中有數,教學才能有的放矢。
1. 學生的知識起點
誰也不能否認學生是帶著一定的知識儲備進課堂的,雖然每位學生的知識結構存在差異,但是大部分學生的知識儲備是基本一致的。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長城》中“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一句,抓住關鍵詞“智慧”開展教學,再布置課堂作業:聯系文本說說“智慧”的體現,用“智慧”一詞造句。筆者看著“熟悉”的作業,不由想起之前教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趙州橋》中“趙州橋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時,關于“智慧”一詞的教學也設計了類似的課堂作業:題1 ,正確書寫“智慧”,至少說出兩個意思相近的詞語;題2,用“智慧”造句。題1的設計主要考量的是“智慧”一詞是該課要求掌握的生字詞;題2的設計與四年級的“撞衫”了。兩個年級課堂作業雷同的現象,說明四年級教師把學生置于知識的“零起點”,顯然是不科學的。
2. 學生的思維起點
思維起點一般是指學習和認識新知識時已具備的相關知識與能力,它的基本形式就是判斷,主要有自然起點與邏輯起點兩種。關于自然起點,通俗地說便是感性思維,是關于主體的感知覺記憶與情緒的心象手段。思維的邏輯起點也是一種心象手段,是運用表象和想象對于事物的分析和把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抽象思維。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主要以感性思S為主,即通過具體的形象,運用語言的描述進行思維。比如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讓學生完成“作者筆下的小艇是什么樣的”與“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點”兩份作業,便是兩種思維方式指導下的體現。前者讓學生借助具體的語言,通過感知覺的參與,產生富有情緒的表達――小艇又窄又長,兩頭翹起,還很靈活,你看……后者基本上只能得出理性的判斷:小艇具有三個特點,分別是……兩種思維方式無所謂對錯,只是作為教師很有必要考慮:小學生更喜歡哪一種表達方式呢?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特征有所認識,閱讀教學才能激發學生的熱情。
3. 學生的經驗起點
我們經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看到這樣的作業:這篇課文寫了幾方面的內容?完成這份作業,需要對文本的主要信息進行提取,梳理要點并進行表述,具有一定的難度,并非適合所有年級的閱讀教學。
比如教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荷花》,教師在新課伊始便出示課堂作業:課文圍繞荷花寫了
、 、 等三方面的內容。期待學生以“聞花香、看花美、聯想花”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但這必然導致課堂上出現少數學生應答而多數學生當“看官”的現象。假如教師先讓學生說說各自然段主要寫作者在做什么?那么學生很容易讀懂第一段寫作者聞到荷花的清香,第二、三段寫作者看到美麗的荷花,第四段寫的是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在此基礎上,借助課堂作業:“課文先寫 ,接著寫 ,最后寫 。”讓學生梳理課文的脈絡。經由讀懂一段話,再把段意聯結起來整體把握課文的學習過程,是中年段學生語言訓練和經驗積累的重要經歷。教師要遵循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重視學生的經驗起點來展開教學進程。
二、 定位學生的學習終點,明確學生“去哪里”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和終點,目標明確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制約和規定學習的進程[1]。其實,相對“在哪里”的茫然,關于“去哪里”――學習終點的問題,教師還是比較清楚的。畢竟教學目標作為教學設計的一部分,教師總會從字詞學習、文本把握、詞句理解、表達賞析等方面列出幾條要求,并付諸實踐。
不過教師信手從各類參考書、教案集中謄抄的“教學目標”缺乏對學段目標的準確定位和基于學情的具體要求,大多缺乏針對性而且不具操作性,課堂作業設計也失去了準星。明確教學的終點,要求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要能關注學情,體現學習策略,給出檢測標準,教師依標扣本設計課堂作業方能讓不同起點的學生共同走向終點,并允許個別學生擁有一定范圍的彈性要求存在。
1. 明確學段的閱讀目標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二、第三學段都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教學目標,但是第三學段進一步提出“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和“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的要求。不同的學段不同的要求,決定了課堂作業設計著力點的異同。如,同是寫人敘事文章的內容概括教學,四年段屬于第二學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即可。第三學段要“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和“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因此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橋》的課堂作業應這樣設計:題1,課文記敘了發生在老漢身上的什么事?抓住具體的語句說說老漢是個怎樣的人;題2 ,思考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人物的特點,說說環境描寫在烘托氣氛方面的作用,并仿寫一段話。教師熟識學段目標,才不至于提出低于或高于學段目標的教學要求,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規定和提示課堂作業的內容和評價標準,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均有的放矢。
2. 明確課時的訓練目標
學段目標是基于學段的基本要求,相對宏觀一些,課時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具體要求,是引領教學和檢測學生是否到達終點的評判標準。如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貓》一課的教學,教師在教學目標中提出:了解作者筆下貓的性格,并用關聯詞說說它的特點,從而體會作者的情感。課堂作業設計如下:課文第一自然段從______、______、 ______ 三方面寫出了貓的性格______。主要體現在它既______又______;既______又______。雖然______但是______;雖然______但是______。表達作者______的情感。
學生當堂答題,教師通過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反觀自己的教學,及時調整教學進程,幫助所有學生最終到達終點。
3. 保證必要的彈性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否科學,還應體現在能否促使不同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比如新課中的生字,有的學生課前已熟識,有的學生連字音都不能正確拼讀。基于學生起點的教學,教師應把聽寫排進課堂作業,用時2~3分鐘進行6~8個生字的聽寫,隨后同桌用1~2分鐘迅速批閱。根據學生完成情況,教師重點展開易錯、難懂字詞的教學,然后讓聽寫有誤的學生訂正謄抄;達到正確書寫和理解的學生,自由選擇用其中的詞語口頭編故事或寫句子。學生的差異是現實存在的,教師考慮不同學生的需要,教學目標允許彈性存在,以期下要保底,上不封頂。那么所有的學生都能到達終點,教師還會欣喜地發現有不少學生還取得了“破紀錄”的高水平發揮。
如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教師在課結束前出示課堂作業:題1, 抓住詞眼“醉”,說說文中誰醉了,為什么醉了?要求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人物,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題2,思考誰沒醉?為什么?通過查閱資料說說對作者的了解。選擇題1的學生再次回看全文,抓住詞眼“醉”字感受作者的情感,體會詞的表達之妙:“小兒醉”因為周圍景美,因為臥著剝,自由愜意而醉;“翁媼醉”,因為滿足于孩子們自然成長已能分憂,老夫妻自在逗樂喝酒而醉;“大兒子醉”因為暗喜自己能種田,想象明年好收成,欣喜勞動能換來美食而醉。教師從學生的反饋判斷是否達到學習的終點。選擇題2的學生則要在把握文本的基礎上跳出文本,了解作者的生平與抱負,感懷作者的豪情與無奈。學至于此,學生顯然超越了學習的終點,奔向了另一個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