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寶寶發燒后如何護理

      寶寶發燒后如何護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寶寶發燒后如何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寶寶發燒后如何護理

      寶寶發燒后如何護理范文第1篇

      發燒

      在家觀察――發燒38.5℃以下,精神狀態良好。

      建議送醫――發燒38.5℃以上,39℃以下,并有以下癥狀:

      精神不振,全身倦怠。

      睡眠不好,情緒煩躁、哭鬧。

      臉色蒼白,心跳快。

      皮膚干熱,小便減少,眼窩凹陷。

      嘔吐,頭痛,脖子硬,囟門突起。

      咳嗽,呼吸急促,聲音嘶啞。

      腹痛,腹瀉。

      皮膚出疹。

      連續低熱不退(持續5天以上)。

      驚厥。

      緊急送醫――發燒超過39℃。

      提醒 寶寶的正常溫度為36.5℃~37.5℃,口腔溫度為37℃,腋下溫度為36℃~37℃,不同個體的正常體溫稍有些差異,一般超過基礎體溫1℃以上可認為發燒。家長最好平時就定期幫寶寶測量體溫,掌握他健康狀態下的平均體溫,以便能較為準確地判斷他是否發燒。

      如果寶寶的體溫只是高了1℃左右,可能是剛洗完澡、穿太多、喝完熱飲料等原因造成的。家長可以過半小時后再給他測一次體溫,排除以上原因后再考慮是否需要送醫院。

      咳嗽

      在家觀察――輕微咳嗽,喉嚨沒有痰,不伴隨氣喘或急促的呼吸。

      建議送醫――出現以下癥狀時:

      臉色和嘴唇顏色發紫,口周蒼白。

      精神不振,嗜睡或不易喚醒。

      驚厥。

      不能喝水。

      呼吸急促或困難。

      伴有喘息聲,喉嚨有痰。

      發燒38℃以上,流鼻涕。

      咳嗽數日仍未停止,晚上更嚴重。

      緊急送醫――先前沒有任何癥狀,寶寶卻突然出現劇烈嗆咳、呼吸困難、臉色不好,可能是吸入異物的原因。如果寶寶沒法將異物咳出,家長要立即送他去醫院及時取出。

      提醒 造成寶寶咳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疾病,也可能是因為吸入了異物。如果只是在感冒傷風時偶爾咳幾聲,在家進行護理即可。如果寶寶的咳嗽癥狀在某個時間段突然加重,或是咳嗽時出現嘶嘶、嗬嗬的聲音,說明咳嗽可能是由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咽喉炎、過敏等引起,需要及時就醫。

      嘔吐

      在家觀察――奶汁從口角少量流出,或非反復性的嘔吐,沒有其他癥狀。

      建議送醫――出現以下癥狀時:

      每次喝奶后奶汁從口腔或鼻孔大量噴出。

      腹痛,腹脹。

      精神不振。

      小便次數少,嘴唇和口腔干燥,哭的時候眼淚很少,囟門凹陷。

      發燒。

      嘔吐物中帶有血或綠色的膽汁。

      嘔吐物糞臭,大便果醬色。

      皮膚發黃,小便發黃。

      緊急送醫――出現嚴重的脫水癥狀,如眼窩下陷、囟門深陷、皮膚干燥蒼白、小便很少、哭時沒有眼淚等。

      提醒 嘔吐的原因有許多,如果家長喂食不當,比如給寶寶喂得太快、太多或是姿勢不合適,寶寶就會出現溢乳和嘔吐,這種情況在改變喂食方法后就能避免。

      由疾病引起的嘔吐大多伴隨其他癥狀,比如頭痛、腹痛、腹瀉、發燒、脫水等,并且反復發作。這種情況就需要及時去醫院治療。

      腹瀉

      在家觀察――只是比平時多拉一兩次,大便有點稀。

      緊急送醫――出現以下癥狀時:

      精神不振,全身倦怠。

      小便次數少,尿液暗黃。

      哭的時候沒有眼淚。

      口腔和嘴唇干燥。

      囟門下陷。

      大便有黏液或膿血,且水分較多。

      高熱。

      不能喝水或喝水少。

      提醒 在嬰兒時期,感冒、飲食改變等都會引起寶寶腹瀉。這些腹瀉大多程度較輕,寶寶只是每天多拉幾次,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且沒有明顯的脫水,精神狀況好。這時家長可以在家中自行護理,主要是給寶寶補水,通常寶寶會在幾天后痊愈。

      如果腹瀉現象越來越嚴重,且伴有嘔吐,寶寶就容易出現嚴重的脫水癥狀,這時應該及時送醫。

      腹痛

      在家觀察――出現以下癥狀時:

      數日沒有大便或大便后腹痛減輕。

      疼痛部位以肚臍周圍為主。

      疼痛時間較短,緩解后寶寶精神狀態恢復,能照常飲食和玩樂。

      建議送醫――出現以下癥狀時:

      陣發性哭鬧,不容易安慰。

      嘔吐,大便呈暗紅色或果醬色。

      腹部鼓脹,一碰就痛。

      腹痛反復出現。

      面色蒼白,對疼痛無法忍受。

      便秘,無屁。

      提醒 小兒腹痛是很常見的現象,有些是便秘引起的。還有的寶寶疼一會兒之后,又和之前一樣精神了,這很可能是腸道痙攣在作怪。給寶寶揉肚子或熱敷可以緩解痙攣,減輕疼痛。

      但按揉和熱敷并不適用于所有腹痛情形,有時反而會加重病情,引發危險。比如寶寶發生腸套疊時,盲目揉肚子很可能會讓腸子越套越深。如果寶寶得的是腸蟲癥,蛔蟲在刺激下上下蠕動,只會讓寶寶更疼。蛔蟲甚至會穿破寶寶的腸壁,引起彌漫性腹膜炎。

      如何選醫院?選科室?

      如果寶寶的病情不是特別嚴重,家長最好選擇離家較近的、設有兒科的醫院,不一定要去大醫院。大醫院人流集中,排隊等候時間長,交叉感染機會多,反而會加重寶寶的病情。

      如果寶寶的病情較重或不易診斷,家長就應該帶他去兒童綜合醫院就診。兒童綜合醫院的科室分類比較細,如果家長不清楚應該看哪一科的話可以在初檢處詢問。

      做足準備,為看病提速

      家長最好在寶寶有輕微癥狀時,就開始有意識地記錄他的情況:比如癥狀開始的時間、頻率和發展過程,飲食情況和大小便情況,進行過哪些治療等。這些詳細信息都能幫助醫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判斷寶寶的病情,制定治療方案。

      寶寶發燒后如何護理范文第2篇

      “夏季熱”的6個特別之處

      因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體溫調節功能較差,加之汗腺不發達,發汗機能不健全,不能很好地維持正常的產熱和散熱的動態平衡,以致排汗不暢,散熱緩慢,難以適應夏季的酷暑環境,造成體溫上升且持久不退的癥狀。早產寶寶、營養不良以及消瘦或病后失調的寶寶容易中招。

      中醫將此歸咎為寶寶體質虛弱,不耐夏季的暑氣熏蒸而致發燒。

      “夏季熱”是寶寶在夏季發生的一種特殊情況,故又有“暑熱癥”之稱,表現為體溫升高。而感冒等疾病也有發燒癥狀,如何區別其中的不同之處呢?醫學專家歸納出以下幾點:

      1.“夏季熱”的癥狀較單純,可歸結為“三多一少”。

      即多發熱(指發熱時間較長)、多口渴、多尿、少汗或無汗。較重者尚有厭食、愛哭鬧、睡眠不安、唇干舌燥等癥狀,但精神狀態較好,活動也不受影響。

      2.6個月到3歲的寶寶多見。

      周歲前后到2歲尤甚,6個月以下與3歲以上的寶寶極少見。

      3.季節性強。

      常集中于每年的6月、7月、8月這三個月,相當于從“端午”到“中秋”這段時間。本病與氣候關系密切,氣溫愈高發病越多,發熱也越重,服用退熱藥也難使體溫下降,待到秋涼時自然痊愈。

      4.發燒往往持續1周以上。

      有的甚至持續整個夏季(普通感冒發燒通常不超過1周)。體溫常徘徊在37.5℃至38.5℃之間(感冒可升高到39℃或以上),且發燒型態也具有規律性,體溫一般在清晨開始上升,正午持續,午后稍退,傍晚明顯消退,過了半夜到清晨之間又再度逐漸上升,如此反復出現。

      5.檢查無異常。

      到醫院檢查,包括血常規、大小便化驗及其他項目檢查均無異常。

      6.預后多為良好。

      發燒會隨著氣溫的降低或在陰涼環境下自行緩解或降低。特別是到了秋涼之后,癥狀多能不藥而愈。沒有傳染性與免疫性問題。少數患病寶寶可連續發病2~4年,但癥狀會較上一年有所減輕,病程也會更短些。

      “夏季熱”的2個應對要點

      雖說“夏季熱”與氣溫有關,到了秋季可不藥而愈,而且也不會留下任何后遺癥,但發燒時間較長,可使機體的新陳代謝加快,抵抗力減低,進而累及寶寶的生長發育或誘發消化不良、呼吸道和胃腸道感染等疾病,所以,“夏季熱”仍然需要被認真對待。

      1.診斷需辨清。

      絕對不可簡單地將夏季發燒一概歸結為“夏季熱”,需要請兒科大夫對寶寶進行全身系統的檢查,如做血液、尿液、糞便等常規檢查,以及結核菌皮膚試驗、超聲波、x光片等特殊檢查,排除中耳炎、尿道感染、病毒感染、腸胃炎、咽喉炎、川崎病、氣管炎、腦膜炎其至惡性腫瘤等疾病,方可診斷為“夏季熱”。

      2.合理護理最重要。

      不要隨意使用退燒藥。一旦確認為“夏季熱”,不要動輒便用抗生素,因為“夏季熱”不是細菌或病毒感染,沒有特效藥。亂用抗生素與退燒藥不僅無益,反而可能招來不良反應,損害寶寶健康。合理的護理才是應對“夏季熱”的治本之道。建議爸爸媽媽抓住以下要點:

      改善環境,有效降溫。

      寶寶所在的室溫宜控制在26℃~28℃之間,不要過低以防止受涼感冒。降溫的方法有:開空調、吹電風扇、放置冰塊等。但不能讓寶寶正對出風口,并每隔2小時打開門窗通風換氣10分鐘,以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注意斷奶與飲食問題。

      母乳喂養的寶寶不宜在盛夏斷奶,已患上“夏季熱”的寶寶尤其不可,不妨延至秋涼后再斷奶。已經斷奶的寶寶應安排好飲食,原則是食物清淡,以高蛋白、高維生素而又易于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品為主,如瘦肉、西瓜、冬瓜、黃瓜、苦瓜、綠豆湯、番茄、鮮藕、蔬果汁以及粥等。別給寶寶喂太多的營養品,否則可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導致食積生熱而加重癥狀。油膩與刺激性食物也要屏蔽。

      衣著問題。

      衣著要寬松、柔軟、透氣,以保證吸汗性良好,不宜穿著太多太厚。建議媽媽自己穿多少寶寶就穿多少,如果寶寶在睡覺,最多再加一層衣物即可,以免妨礙其體溫調節與皮膚散熱。

      做好皮膚衛生工作。

      如勤洗澡、勤換衣褲及尿布等。洗澡以溫水浴為好,即水溫比寶寶體溫低3℃~4℃,每天洗2~3次,每次15~20分鐘,目的是促使皮膚血管擴張,有利散熱。特別適合少汗或無汗的患病寶寶。注意不宜用冷水擦浴,以免引起閉汗使體溫更高,或者引發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足量補水。

      特別是有口渴感的患病寶寶,除了多喝白開水外,還可進食一些湯、羹與蔬果汁(如西瓜汁、番茄汁、綠豆湯等)。但冷飲及含有色素的飲料不宜,包括雪糕、冰棒等,這些冷品雖然涼爽,但可傷害寶寶牙齒,并有引起胃腸道疾病之虞。因為冷飲一般要比胃內溫度低20℃~30℃,可刺激稚嫩的胃黏膜,促使黏膜血管強烈收縮,導致腹脹、消化不良。

      可考慮采用食療法:

      荸薺蕹菜湯――荸薺、蕹菜煮湯,適用于所有患病寶寶;

      綠豆蓮子粥――綠豆、去心蓮子、糯米煮粥,適用于所有患病寶寶;

      葛根粥――葛根粉、粳米煮粥,適用于發燒不退、口干煩渴的患病寶寶;

      黃瓜豆腐湯――黃瓜、豆腐煮湯,適用于口渴多飲的患病寶寶;

      瘦肉絲瓜湯――瘦豬肉、絲瓜煮湯,適用于暑熱食少、體形消瘦的患病寶寶;

      荷葉粥――鮮荷葉1張,洗凈后煎湯500毫升,加粳米100克及白糖適量煮粥,適用于夏發燒不退的患病寶寶;

      三鮮飲――鮮荷葉、鮮竹葉、鮮薄荷,加水煎煮約10分鐘,加入適量蜂蜜冷卻后代茶飲。適用于發熱不退、心煩、口渴、尿少的患病寶寶;

      綠豆紅棗湯――綠豆、紅棗煎湯,加糖少許溫服,適用于發熱而微汗之患病寶寶。

      中藥足浴:

      蘆根生地方――蘆根、生地、西瓜皮等,適用于發熱、口渴、多尿的患病寶寶;

      二香佩蘭方――香薷、藿香、佩蘭、荊芥、蘇葉、蒲公英、金銀花、車前草等,適用于發熱、少汗、唇紅干燥、咽紅的患病寶寶;

      黨參升麻方――黨參、升麻、黃芪,適用于發熱或高或低,面色蒼白、氣短懶言的患病寶寶;

      芪術香蘭方――黃芪、白術、藿香、佩蘭等,適用于久熱不退、氣短、乏力、納差、口渴、尿多而清長、大便溏薄的患病寶寶;

      附片花粉方――附片、花粉、黃芩等,適用于發熱、口渴、多飲、多尿的患病寶寶;

      二子二蛸烏梅方――覆盆子、菟絲子、桑蛸、海蛸、烏梅等,適用于低熱、口渴多飲、虛煩不安、面色蒼白、下肢清冷、食欲減退、小便頻數而清長、大便稀薄的患病寶寶。

      分別采用上述中藥熬水,倒入浴盆中,待水變溫后進行足浴,每次15~20分鐘,每天2次,7~10天為一療程,必要時再行第二個療程。

      不要亂用清熱解毒的中成藥。

      忌把清開靈、雙黃連、小兒退熱沖劑等當成退燒藥給患病寶寶服用。因為這些中成藥的適應癥是外感發熱,但“夏季熱”并非外感所致,故不對癥,所以無效;再者,清熱解毒藥大多性味苦寒,容易損傷寶寶嬌嫩的脾胃功能,從而影響食欲或出現拉肚子等現象。

      隨時留心寶寶的病情變化。

      若寶寶體溫持續超過39℃,并出現驚跳、嗜睡,甚至驚厥、昏迷等癥狀時,應及時到醫院診治,不可延誤。

      “夏季熱”的5個預防要點

      “夏季熱”缺乏特效藥,所以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1.強化防暑措施。

      讓寶寶居室通風、涼爽、空氣新鮮。室溫宜保持在26℃~28℃之間,濕度為60%~65%較為理想,確保室內外溫差不超過7℃,并注意定時通風換氣。可適當使用電風扇或空調,但溫度和風力要柔和適度,且不要對著寶寶直吹。

      2.飲食調理。

      多用有清熱消暑作用的食材做菜或煲湯,如赤小豆、薏米、玉米須、茯苓、蘆根、竹葉、蓮子、百合、扁豆、綠豆、荷葉、冬瓜、涼瓜等。

      3.多喂水。

      寶寶代謝旺盛,需要的水分較多。夏季,寶寶的消化吸收功能往往受高溫影響而不足,多喂些白開水及蔬果汁可促進消化吸收,既有利于寶寶的生長發育,還能防止“夏季熱”臨身。

      4.可多洗溫水澡。

      洗浴水溫應與體溫相當,泡一會后水溫稍低于體溫,漸漸使水溫降為37℃,再降到35℃左右。洗完后,用清潔、柔軟的干毛巾輕輕吸干皮膚上的水分,換上清潔、柔軟、透氣的全棉衣服。

      寶寶發燒后如何護理范文第3篇

      “油耳”“干耳”,無礙健康

      耳屎,醫學上稱為“耵聹”,耳道分泌物多數人是干燥成鱗屑狀,略呈淡黃色的痂塊,叫干型耵聹。少數人分泌物始終呈油狀或糊狀粘稠的、顏色為深褐色的物質。無論寶寶的耳屎是干還是黏,都是正常的,而且都對人的耳朵有一定保護作用。它可以覆蓋在外耳道皮膚表面,防止皮膚干裂和粘附灰塵,預防感染,而且萬一耳道進水,它還可以起到防止作用。

      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會在說話、吃飯、打呵欠時,隨著下頜運動,借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自動被排出。

      怎樣防止水進入寶寶的耳道里

      洗澡水、奶水、淚水一旦進入寶寶的外耳道,會使耳內的耳屎軟化、膨脹,引發耳道堵塞、流水,發生外耳道炎;而且,寶寶外耳道進水后很容易帶入細菌,增加耳道感染的機會。因此要謹防水進入寶寶的耳道里。

      寶寶洗頭時

      讓寶寶面部朝上,媽咪用一只手托住寶寶的頭、頸部,同時用拇指和中指分別壓住寶寶左右耳廓,使耳廓覆蓋住外耳道,以防水流進耳道。

      寶寶吃奶后

      媽咪要把寶寶立起來抱,輕拍寶寶的背部,拍出奶嗝,防止被寶寶吐奶,造成奶水流入耳道。

      寶寶躺著哭鬧時

      媽咪要及時擦凈寶寶臉上的淚水,防止眼淚順著臉頰流入耳道。

      經常給寶寶掏耳朵,要不得!

      經常掏耳朵對健康是有害的,具體表現在:

      1.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掏耳朵時如果耳屎堅硬或比較多,容易把皮膚劃傷,細菌便會趁機進入傷口引發感染。或因來回搔刮,把細菌擠入毛囊、皮脂腺管,引發炎癥、流水,嚴重者發生外耳道癤腫。

      2.由于經常刺激外耳道皮膚,使皮膚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積嚴重。也就是說,耳屎越掏越多。

      3.經常掏耳朵刺激鼓膜發生慢性炎癥,鼓膜發紅、變厚,外耳道也會流出少量膿液。

      4.如果掏耳朵不小心,還有刺傷鼓膜的危險。在給小兒掏耳朵時,如果小兒突然掙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現咳嗽反射,這種意外就更難免。

      因此,不要隨便給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塊,或誤進雜物,要及時去醫院請醫生取出,家長不要擅自處理。

      了解耳疾元兇——中耳炎

      如何分辨寶寶是否患了中耳炎

      化膿 看寶寶耳朵有無化膿。如果耳朵中流出黃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跡的液體,那么寶寶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

      發燒 看寶寶是否發燒。中耳炎常常伴隨著突發起來的發燒癥狀,體溫有時候更會升至37.8℃~40℃。

      疼痛 寶寶是否表現頭部劇痛,不肯吃東西、哭鬧,不愿入睡。因為吸吮和吞咽動作會壓迫感染部位,使寶寶感到疼痛。

      聽障 看寶寶是否存在聽力障礙。表現為對同樣的聲音刺激,寶寶的反應不如以前,或沒有其他寶寶靈敏等。

      中耳炎預防重點

      積極預防感冒 積極預防感冒或者盡可能縮短感冒周期是避免寶寶患中耳炎的最佳措施。

      盡量少含奶嘴 頻繁的吸吮動作容易使病菌從鼻腔后端進入到咽鼓管,增加寶寶感染中耳炎的危險。

      正確喂養姿勢 喂奶時將寶寶斜抱起來,使其處于半臥位姿勢,抬高頭部,以免溢乳而導致乳汁流入耳中。

      保持鼻腔清潔 用醫用吸耳球幫寶寶吸除鼻腔中黏液。或滴入一些潤舒劑,以防鼻涕和細菌進入中耳。

      保持空氣濕度 避免因空氣干燥引起寶寶鼻腔干燥甚至發炎,造成咽鼓管腫大、阻塞。

      調整枕頭高度 如果寶寶鼻塞得比較厲害,睡覺時可將頭部墊得高一些,以便積聚于鼻腔內的黏液不至于流到咽鼓管內。

      仰臥或側臥 專家認為,仰臥和側臥的睡姿可以增加寶寶睡覺時的吞咽動作,從而促進中耳部位黏液的排流,降低病菌存留的機會、降低感染的危險。

      母嬰提醒:警惕寶寶聽力障礙

      早期的聽力障礙一般不容易發現,但如果細心觀察,還是能覺察出寶寶的一些異常的。如果發現寶寶有這些表現,要及時帶他去檢查聽力:

      大人叫他時,他沒有反應或反應遲鈍。

      寶寶對聲源的位置判別能力差,比如有人叫他時,他不能準確地把頭或身子轉向那個人的位置。

      寶寶學說話的時間延遲,而且發音不準確,說話含糊不清,韻母音很重。

      別人跟他說話時,他的眼睛喜歡緊盯著說話人的嘴,這是耳聾的人特有的一種“讀唇”的表現。

      和他交談時,他常常問:“什么?”甚至表現出表情漠然的樣子。

      寶寶發燒后如何護理范文第4篇

      2個觀察判斷傷情

      假如寶寶不慎被燙傷,媽媽要保持冷靜,首先對燙傷的嚴重程度進行準確判斷,然后才能找到相應的正確方法進行急救。

      觀察燙傷程度

      一度燙傷:皮膚紅腫熱痛,無水泡,表面干燥,沒有瘢痕。

      二度燙傷:疼痛劇烈,有水泡,泡皮破裂后可見創面發紅、潮濕、水腫明顯,可有輕度瘢痕。

      三度燙傷:皮膚痛覺消失,無彈性,干燥,無水泡。

      觀察創面的面積和部位

      寶寶五指并攏的小手掌大約占身體面積的1%,可以此估計一下燙傷面積占身體約有百分之幾。同時還應檢查燙傷部位,在手、腳等部位還是在特殊部位如面部、頸部、關節。

      急救4字經

      沖:立即用冷水沖洗

      一度燙傷可立即在自來水龍頭下沖洗30分鐘左右,然后再局部涂抹消炎止痛的外用藥,如紫草油、清涼油、濕潤燒傷膏等。一般2―7日就會痊愈。

      Tip:如果傷口起水泡,不能直接用清水沖洗,否則容易把泡弄破,造成感染,加重傷勢。

      小心脫去衣服

      如果寶寶穿著衣服被燙傷,不要急著脫衣服。應迅速用冷水由衣服表面沖下,或者將患部直接放入盛滿涼水的浴缸里,等冷卻后再小心脫掉衣服。如果寶寶因疼痛不配合脫衣,可用剪刀小心剪開。若有部分衣服粘在皮膚上,千萬不可強行脫下,應等待醫生處理。

      蓋:用干凈毛巾等覆蓋燙傷處

      二度以上燙傷應用消毒紗布或干凈、柔軟的毛巾、衣被覆蓋傷面或松松包扎,注意防止水泡破裂。

      送:盡快送醫院治療

      二度以上燙傷或燙傷面積大于10%,以及面部、頸部、關節等特殊部位燙傷,都應迅速送往醫院燒傷專科就診。如情況嚴重,可撥打“120”求助。

      Tip:燙傷后涂抹香油、醬油、牙膏、潤膚霜等,會刺激燙傷創面,使創面加深,并增加感染的機會。而紅汞或龍膽紫雖能對創面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會影響醫生對燙傷部位程度的判斷,不利于治療。

      3方面護理

      燙傷給寶寶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痛苦,情緒和心理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受傷的寶寶需要全面的護理。

      創面護理

      夏季氣候炎熱,細菌繁殖快,創面容易感染化膿,不僅會加劇寶寶的痛苦,治愈后還會留下疤痕。所以,首先要重視創面的護理。

      (1)保持創面清潔、干燥。

      輕度燙傷不必包扎,保持干燥可以加快創面復原。但要防止寶寶抓破,造成感染。

      如果燙傷情況嚴重,家中每天可用紫外線燈消毒30分鐘,以保持室內衛生,避免傷口感染。

      (2)經常檢查創面情況。

      應經常檢查創面的愈合情況。如果局部疼痛加劇、出水、流膿,甚至發燒,說明創面已感染發炎,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此外,還要注意觀察寶寶是否有其他的異常狀況,因為燙傷有時還會伴有其他并發癥,如手足口病等。

      飲食護理

      媽媽要多做些寶寶愛吃的飯菜,變換花樣,精心烹調,保證寶寶營養充足,促進創面恢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其中含有的維生素c能促進傷口的愈合。

      寶寶發燒后如何護理范文第5篇

      第一種現象:給寶寶看過病、吃過藥后,媽媽恨不得寶寶立即就能好起來,一旦沒有預期的那樣“見效”,媽媽就立刻再帶寶寶跑醫院,甚至換醫生、換醫院,最終不外乎頻繁換藥物……

      第二種現象:寶寶治了一個星期,幾經診治,疾病終于好了。家長得出結論:還是最后一個大夫有水平,一治就好了!

      上面兩種現象很普遍,很多家長都會以寶寶痊愈的快和慢來衡量醫生用藥的好壞,總是覺得“好的快就是醫生有水平”、“好的快就是好藥”。其實,這種評價是十分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為什么呢?因為寶寶疾病的發生、發展、痊愈或加重,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

      寶寶疾病過程分析

      1.病原菌

      ①進入寶寶身體里的病原菌數量越多,癥狀往往越重,恢復起來就越慢。

      ②病原菌的毒力越大,對寶寶的危害越大,病情自然也就更重。

      因此,即使用藥合理,在病菌數量多、毒力大時,往往需要的時間就更長。

      2.免疫力

      任何疾病發生、發展和痊愈的過程,都有自身免疫力的參與,人體自身的免疫力自始至終都會與外來的病原菌做斗爭。寶寶會不會生病,生病的嚴重程度,不僅有外來微生物的數量和毒力的影響,自身免疫力也是決定因素之一。免疫力強的寶寶遇到細菌病毒侵襲,即使患病,癥狀也會比較輕微,痊愈得也更快;而免疫力差的寶寶,很可能癥狀比較重,即使用藥了,恢復起來也很慢。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同一種病,這個寶寶吃兩天藥就好了,而另一個寶寶吃了藥不僅沒有好轉,而且還有暫時加重的情況!

      病好是需要時間的

      1.上呼吸道感染

      大多數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并沒有什么特效藥,治療的基本原則就是對癥支持治療。也就是說,當有嚴重的流涕、噴嚏、咳嗽時,針對這些癥狀,選擇相應的藥物緩解癥狀。但實際上這些藥物對清除病毒是沒有直接作用的。相當于中醫所說的“治標不治本”。

      一般來說,感冒是有“自限性”的,就是說發展到一定程度自己就會好轉,病程一般是三到五天。這期間,寶寶會有咽部發紅、厭食、流涕、咳嗽、噴嚏等癥狀。而年紀越小的寶寶,這些局部癥狀越不顯著,而全身癥狀卻比較嚴重,比如高燒、煩躁、厭食、嘔吐,甚至高熱驚厥。很多家長第一次經歷寶寶這樣的疾病時,會茫然無措,會存有疑問:寶寶沒有咳嗽,也不流鼻涕,怎么會是感冒了?光發燒,燒壞了可怎么辦?看了病,吃了藥,怎么還不見好呢?

      通過上面的介紹,家長們心里就有了數:大夫開的藥,只是針對癥狀開出的,不是針對病毒的,只要護理得當,三五天時間,這些癥狀是會慢慢緩解消失的。

      2.肺炎

      別看都叫肺炎,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肺炎療程可大不相同。比如,肺炎鏈球菌引起的肺炎,早期應用抗生素可于1~2天退熱,治療需要持續1~2周;支原體引起的肺炎,有持續的干咳,療程長,大約2~4周;由腺病毒引起的肺炎,高熱起病,持續不退,發病3~4天后癥狀加重,應用抗生素無效,需使用抗病毒藥,并對癥支持治療。即使經醫生正確的診斷和用藥后,不同病原引起的肺炎治療時間仍是長短不一。

      另外,不同病原引起的肺炎,最初的肺部聽診表現也不一樣,可重可輕,也可以完全正常,再結合寶寶的癥狀表現,有些被診為肺炎,有些卻被診斷為氣管炎,還有一些僅僅被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但隨著病情進展,最終都被診斷為肺炎。所以才會出現,家長先聽醫生說是感冒,過兩天換個醫生看,卻診斷為肺炎了。家長們會認為第一個醫生誤診了。其實,初診醫生并沒有錯,問題就在于肺炎是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頻繁換醫換藥不可取

      1.藥物發揮作用的機制

      ①血藥濃度。任何藥物進入人體發揮作用,都需要一個時間,在這段時間里,藥物要經過血液傳遞,讓機體吸收、代謝等步驟,最后才被分布到特定的感染部位。并且,只有當藥物在體內達到一定濃度后,才能發揮作用,低于這個濃度時,雖然也可以起作用,但藥效并不能達到最大化。

      ②規律服藥。為了保證體內藥物持續殺菌,就需要嚴格按照藥物說明上所說的間隔時間,規律服藥,只有這樣,藥物才能持續發揮作用,病情才能得到控制。比如,一種抗生素需要每隔8小時服一次,可是家長往往是習慣性地在早飯、中飯和晚飯后給寶寶服藥。這樣,就造成夜間血藥濃度下降,殺菌作用不能持續,病情自然不能得到最好的控制。

      2.寶寶患病是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盡量不要為了“快”,而頻繁地更換醫生換藥物,這是因為:

      ①如果自始至終都由一個醫生看,醫生會比較了解寶寶癥狀、體征和精神狀態的變化,可以了解藥物的作用和效果,并根據病情進展,或進一步檢查,修正最初的診斷,或改進治療方案。

      ②家長過于焦急,特別是那些認為只要一吃藥就應該馬上改善癥狀的家長,往往給醫生造成壓力。為了滿足家長“快一點”見效的愿望,醫生只得更換更廣譜、更高級的抗生素,而不是等待原有的藥物起效。頻繁地換藥往往使寶寶產生耐藥性,對寶寶健康十分不利。

      觀察寶寶病情舉例

      1.對寶寶上呼吸道感染的觀察

      如果發現寶寶突然出現聲音嘶啞,咳嗽的聲音像犬吠聲,吸氣時嗓子發出吼吼的聲音,活動后吸氣費力,吃奶和飲水時有嗆奶嗆水時,那么就有可能是感染引起了急性喉炎,要馬上就醫,否則會出現喉梗阻,危及生命。

      如果服藥三天癥狀不見好轉,且有加重的趨勢,或出現了喘息、煩躁不安或是萎靡不振的現象,需要再次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以便排除其他疾病。

      2.對寶寶肺炎的觀察

      用藥三天,發燒持續不退,或是發燒間隔沒有延長,發熱程度沒有降低的趨勢,寶寶呼吸費力,呼吸加快,鼻翼煽動,口周發青等,這些情況說明病情嚴重,藥物沒有控制住病情,而且有并發心力衰竭的可能,需要盡快再次去醫院就診。

      3.對寶寶腹瀉的觀察

      服用抗生素及助消化藥物后兩至三天,如果大便次數沒有減少,大便性質沒有好轉的趨勢,并且出現尿少,眼窩凹陷,哭時淚少,說明寶寶出現了脫水,要及時到醫院處理。如果在腹瀉治療過程中,患兒突然出現陣發性的劇烈哭鬧,這說明寶寶的肚子疼。除了腹瀉時腸痙攣會引起疼痛,還要注意腹瀉期間有可能出現的腸套疊,尤其是排出的大便帶血,一定要馬上到醫院診治。腸套疊是外科急腹癥,早發現可通過空氣灌腸使腸管復位,如發病時間超過48小時,出現腸壞死,就需要外科手術來切除了。

      如何護理生病寶寶?

      了解了這些知識,家長們就應該拋棄原有的“求快”的不合理預期,在家按時給寶寶服藥,密切關注寶寶的病情變化,在有異常變化時,也能夠把寶寶及時送到醫院。這樣不僅避免了換醫換藥的弊端,又減少了醫院內交叉感染的幾率。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及治療期間,家長應該做些什么,才能讓生病的寶寶迅速好起來呢?

      1.預防是關鍵

      如果寶寶平時的飲食搭配合理,注意鍛煉身體,那么生病時,自身的抵抗力就會發揮作用,寶寶病情會比較輕微,服藥后好得也快。

      2.護理很重要

      ① 對于患肺炎的寶寶,要注意多飲水。喝水有助于粘痰稀釋,配合拍背吸痰的輔助措施,寶寶的肺炎就會好得更快些。千萬不要為了哄寶寶看病和吃藥就給寶寶買甜食、買甜飲料,這些食物飲品一般都會加重咳嗽,不利于病情恢復。

      ②對于腹瀉的寶寶,除了藥物治療外,飲食配合也非常重要。如果是母乳喂養,可繼續哺乳,適當減少或暫停輔食。如果嘔吐得厲害,可以短期禁食,減輕胃腸負擔。對于病毒性腸炎,可以使用去除乳糖的配方奶粉,幫助減輕腹瀉癥狀。腹瀉停止后,要繼續補充營養豐富的飲食,補充鈣劑和魚肝油,每日加餐一次,連續兩周,就可以趕上正常的生長水平了。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黄网在线观看| 亚洲五月六月丁香激情|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亚洲bd|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 亚洲美国产亚洲AV| 亚洲av无码专区首页| 国产青草亚洲香蕉精品久久|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亚洲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亚洲精品岛国片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成α人无码成α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片老| 亚洲国产高清国产拍精品|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尤物|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亚洲短视频男人的影院| 亚洲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人配人种jizz|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