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項目實施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氣候變化;農業氣象災害;影響;防御對策;新疆烏魯木齊
中圖分類號P467;S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03-0301-02
Effectof ClimateChangeonAgrometeorologicalDisastersandCountermeasuresinUrumqi
LIU Sheng-mei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Urumqi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Urumqi Xinjiang 830002)
AbstractBased on Urumqi from 1960 to 2009 observational data of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umqi climate changed greatly,mild winter phenomenon was clear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showed ascendant trend,main influence of Urumqi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d a corresponding change,mainly displayed in drought disasters increasing,frost,cold wave disaster reducing,pests increasingly sever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achieve the disadvantages and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climate change;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influence;countermeasure;Urumqi Xinjiang
烏魯木齊是亞歐大陸的中心,是世界上距海洋最遠的城市,屬于典型的溫帶干旱大陸性氣候,城東是海拔5 400 m的博格達峰,城南是雄偉壯麗的天山,復雜的地形、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烏魯木齊獨特的氣候[1-2]。
1數據來源與處理
烏魯木齊市和烏魯木齊縣政府距離50 km左右,屬同一氣候帶,烏魯木齊市的氣候資料完全可以反映烏魯木齊縣的氣候情況。氣候數據來自烏魯木齊市氣象站1960―2009年的觀測資料,農業氣象災害資料來自1960―2009年烏魯木齊縣《烏魯木齊縣志》[3]。通過原始數據的統計分析,找出烏魯木齊的氣候變化規律,以及氣候變化對災害的影響。
21960―2009年的氣溫和降水量變化特征
2.1氣溫的變化特征
據資料統計烏魯木齊市年平均氣溫6.9 ℃,利用線性回歸法對氣溫進行分析(圖1),結果表明:1990―2009年平均氣溫7.4 ℃,比前30年升高了1.0 ℃,2000―2009年平均氣溫7.8 ℃,比前40年升高了1.2 ℃[1]。其中冬季變幅最大,增溫明顯,夏季變化較小,相對較穩定,對氣候變暖貢獻最大的是冬季增溫。隨氣候變暖,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 ℃的初日、終日分別提前和推遲。積溫增多,無霜期延長使農作物得到更多的熱量,提高了農作物的復種指數和產量,減少凍害,但暖冬出現也增大了病蟲害的越冬存活率。同時氣溫升高,風力加大,會導致蒸發量加大,隨著降水的減少,加劇了土壤水分的供需矛盾。
2.2降水的變化特征
烏魯木齊市1960―2009年的平均年降水量為265.1 mm,1990―2009年平均降水量241.3 mm,比前30年增加了66.6 mm;2000―2009年平均降水量比前40 年增加了54.5 mm(圖2)。上述分析表明,烏魯木齊市氣候變化中,氣候變暖和變濕幾乎同步進行。
3烏魯木齊市主要農業氣象災害
3.1干旱
農業生產離不開水,沒有水也就沒有農業。長期無降水或降水偏少,不僅空氣干燥,土壤缺水,還會導致河水斷流、水庫缺水甚至干涸。干旱作為災害的概念,不僅意味著氣候干燥,長期少雨甚至無雨,也標志著農田水分供應不足,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甚至顆粒無收。烏魯木齊縣1960―2009年,旱年16年,發生頻率32.0%,特別是進入2000―2009年,旱年6 年,有很多年份春夏秋連旱,2000―2002年3年連旱,這與全球氣候變暖有著密切的關系,旱災不同程度的發生,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例如2006年干旱:烏魯木齊市區從7月8日至8月16日,連續39 d無明顯降水,從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連續19 d氣溫在30 ℃以上,7月31日最高氣溫40.6 ℃,是近30年來的最高值,持續多日晴熱少雨,加大了蒸發,使各地不同程度出現了干旱。烏魯木齊縣薩爾達坂鄉馬家莊村44.67 hm2玉米和苜蓿顆粒無收,薩爾達坂村土豆減產30%,大麥減產20%;水西溝鎮1 200 hm2大麥減產12%,山區20%牧草提前進入枯黃期,從5月下旬至8月底31 402.2 hm2農作物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成災面積7 070.2 hm2,直接經濟損失600萬元;牧草減產1萬t,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
3.2霜凍
霜凍分春霜凍和秋霜凍,秋霜凍往往過早來臨,春霜凍也常常結束較晚,導致各種不同程度的霜凍災害發生。秋霜凍主要危害秋糧和秋延晚蔬菜,春霜凍主要危害小麥、春播作物。霜凍對農作物的危害程度巨大,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4]。烏魯木齊縣1960―2009年發生霜凍5次,發生頻率10.0%,其中有3次春霜凍,2次秋霜凍。2004年9月28―29日烏魯木齊縣出現降溫天氣,29日清晨出現霜凍,五一農場1 333.33 hm2、三坪農場2 333.33 hm2、頭屯河農場133.33 hm2的番茄全部凍成了水泡果,直接經濟損失960萬元。
3.3寒潮
寒潮是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在特定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南下,造成當地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和大風雪天氣,使降溫幅度達到一定強度標準時,就稱為寒潮[5]。寒潮危害性很大,春、秋、冬3個季節均有可能發生,而春秋兩季是農牧業生產的重要季節,春季出現的寒潮可給喜溫作物和大田蔬菜幼苗造成危害;秋季出現的寒潮又使霜凍較早來臨,使秋延晚作物產量降低、品質下降,給農業生產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1960―2009年烏魯木齊縣發生寒潮9次。1997年4月21―24日寒潮天氣,烏魯木齊縣各鄉草莓、蔬菜等受害面積逾400 hm2。三坪農場合計793.4 hm2油葵、玉米絕收,番茄、棉花合計33.33 hm2受凍;頭屯河農場葡萄、果樹、草莓、蔬菜全部絕收,直接經濟損失640萬元。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4病蟲害
隨氣溫的升高,烏魯木齊縣的病蟲害也日趨嚴重,每年發生的病蟲害災情不容忽視。究其原因,一是冬暖,蟲卵越冬基數大,存活率高;二是隨風速的加大,有助于小型害蟲,如蚜蟲、紅蜘蛛和病菌的傳播,擴大發生面積[6]。烏魯木齊縣從1960―2009年,病蟲害發生12次,發生頻率24.0%,其中發生8次蝗蟲災害,2次蔬菜病害,2次動物疫情。1980年,烏魯木齊縣約22.47萬hm2草場(含農田)發生蝗蟲,21.47萬hm2草場受災。1981年,烏魯木齊縣蚜蟲受災面積7.33萬hm2,重災4.67萬hm2。1989年5月達坂城東溝鄉、王家莊等地蝗蟲發生面積1 000 hm2,嚴重發生面積266.67 hm2,蠶豆蚜蟲發生面積200 hm2,嚴重發生面積20 hm2。1989年7月水西溝鄉部分油菜和小麥被蝗蟲啃噬的只剩下光稈,顆粒無收,造成絕產。1995年烏魯木齊縣森林病蟲害3 320 hm2,其中蟲害3 253.33 hm2。1997年,由于春季氣溫高、干旱,進入5月之后,南郊板房溝、水西溝、托里牧場及東山區蘆草溝鄉相繼發生了嚴重的蝗蟲災害,發生面積達1.67萬hm2以上。1998年5月以后,烏魯木齊縣發生1.33萬hm2蝗蟲災害。2002年,烏魯木齊縣發生1.33萬hm2病蟲害,主要是黃瓜霜霉病、茄子黃萎病、番茄及辣椒疫病、棉花棉鈴蚜蟲、美洲斑潛蠅等,蝗蟲發生面積8 000 hm2。2006年,受4―5月降水偏多的影響,烏魯木齊縣薩爾達坂鄉薩爾達坂村200.1 hm2的油菜發生葉甲蟲病,吞噬66.7 hm2的草場。
4農業防災減災對策
科學調整種植制度,減緩氣候變化對農業的不利影響;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搞好排水灌溉溝渠的配套,做到旱能澆、澇能排,建設旱澇保豐收的穩定高產田;分析未來光、熱、水資源的重新分配和農業氣象災害的新格局,改進作物品種分布;改良土壤,測土配方施肥,選擇優良品種,增加作物自身抗災能力;積極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人為地減輕氣象災害;在農業生產中,盡量采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蟲害,通過對污染的治理和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改善生態環境,恢復動植物資源,形成綠色食品基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強化氣象服務,提高預報準確率,健全氣象災害預防體系。
5參考文獻
[1] 黃建,成秀虎.農業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3:212.
[2] 劉盛梅.1951―2009年烏魯木齊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0(23):291-293.
[3] 烏魯木齊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烏魯木齊縣志[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4] 張學文,張家寶.新疆氣象手冊[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
[5] 張家寶.短期天氣預報指導手冊[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6] 劉明春,蔣菊芳,魏育國,等.氣候變暖對甘肅武威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0):9522-9525.
第一條為促進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以下簡稱“農發水保項目”)管理規范化、制度化,保證工程質量,提高投資效益,依據《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部門項目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結合水土保持項目特點,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本細則適用于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農發辦”)批準、水利部組織實施的農發水保項目。
第三條農發水保項目是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遵循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以保持水土、整治國土為基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第四條農發水保項目以《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規劃》等國家和流域(區域)水土保持規劃為指導,按照輕重緩急,突出重點的原則,集中投資,規模治理。
第五條農發水保項目參照基本建設程序管理,并實行中央、流域、省、地(市)、縣分級管理的制度。
地方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與同級財政部門(農發辦設在財政部門的為農發辦,下同)密切配合,各負其責,互相支持,共同做好農發水保項目管理工作。
第二章前期工作及立項審批
第六條農發水保項目按項目區申請立項,項目區選擇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項目區應在《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規劃》及流域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重點治理區內,與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總體規劃相銜接;
(二)按流域或區域集中連片,規模治理。每個項目區水土流失治理面積一般不少于70平方公里;
(三)當地政府重視,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領導目標責任考核內容;
(四)所在地水土保持機構健全,技術力量強;
(五)有資金配套能力,項目區群眾積極性高,投勞有保障。
第七條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規劃》,編制本?。▍^、市)項目建設規劃。
農發水保項目根據規劃分期實施,每個項目實施期為三年。
第八條農發水保項目前期工作包括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兩個階段。
可行性研究報告以項目區為單元,由省級水利水保部門組織編制。初步設計依據批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以小流域(或單壩)為單元,由縣級水利水保部門組織編制。
第九條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報告根據水土保持工程前期工作有關技術規范編制,并須由具有相應規劃設計或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資質的單位承擔。
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的投資概(估)算,按水利部頒發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概(估)算編制規定》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概算定額》執行。
第十條可行性研究報告由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級財政部門初審后,與省級財政部門聯合報送水利部,經水利部審批后立項。未按要求聯合申報或越級申報的項目,不予立項。
水利部在立項審批前,組織流域機構對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評估,其評估意見作為立項審批的重要依據;中央財政年度投資500萬元(含500萬元)以上的項目,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由國家農發辦組織評估與審批立項。
第十一條項目評估建立責任制。評估人員應對項目區選擇的合理性、防治措施的技術可行性等做出客觀真實的評價。因評估結論失實影響項目正確決策的,評估人員及其所屬評估機構應承擔相應責任。
第十二條初步設計由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作為施工和安排年度投資計劃的依據。
第十三條可行性研究階段,須按照《水土保持重點工程農民投勞管理暫行規定》(水保[2004]665)的要求,落實群眾投勞承諾。凡是投勞不符合有關規定、投勞不落實的項目,不予審批立項。
第三章計劃管理
第十四條水利部按照超過國家農發辦當年下達的投資控制指標10-20%的比例,根據批復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對各省項目實施的綜合考核情況,會同流域機構提出下年度備選項目。在國家農發辦下達下一年度項目中央財政投資控制總指標20個工作日內,在保證續建項目的基礎上,從備選項目中擇優選項,向國家農發辦申報中央財政分省分項目投資控制指標,同時附報項目評估審定情況。
第十五條農發水保項目計劃自下而上編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據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初步設計批復情況,以及國家農發辦下達的中央財政分省分項目投資控制指標,會同同級財政部門逐級編報、匯總年度項目實施計劃。
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在中央財政分省分項目投資控制指標下達后2個月內,會同省級財政部門將年度項目實施計劃報送水利部,抄送流域機構,同時附送項目初步設計批復文件、省級財政部門出具的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承諾文件。
第十六條水利部會同流域機構對省級年度項目實施計劃進行審查,匯總編制年度項目實施計劃,于中央財政分省分項目投資控制指標下達3個月內報國家農發辦批復。
水利部根據國家農發辦批復的匯總計劃,批復項目分省計劃,并報國家農發辦備案,抄送省級財政部門。
第十七條年度項目實施計劃經水利部批復后,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應及時將建設任務和投資計劃逐級下達到項目實施單位,并抄送省財政部門和水利部。
第十八條年度項目實施計劃一經批復必須嚴格執行。如因特殊情況確需變更的,須經原審批單位批準。
第四章組織實施
第十九條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項目實施的監督管理。其主要職責為:編制本轄區農發水保項目總體規劃;制定農發水保項目管理實施細則;組織開展項目前期準備、設計審批和實施工作,負責項目的技術審查、年度實施計劃申報、竣工項目驗收,以及項目建設、資金使用和效益等情況的匯總統計工作;加強對計劃執行情況和項目實施質量的監督和檢查。
第二十條農發水保項目的責任主體為縣級水利水保部門,對項目建設的全過程負總責。
第二十一條以中央財政投資為主的種苗、淤地壩和坡面水系工程、集中連片的機修梯田等單項工程,投資規模在50萬元以上的,應推行招標投標制。承建單位必須具有法人資格和相應的施工能力。嚴禁轉包和分包。
群眾施工的工程,應加強施工組織、勞力安排和技術指導。
第二十二條農發水保項目全面推行工程建設監理制。監理單位必須具有水土保持專業監理資質,由項目責任主體通過公開招標或邀請招標的方式選定。
監理單位依據合同,公正、獨立、自主地開展監理工作。
第二十三條項目實施根據《水土保持重點工程農民投勞管理暫行規定》的要求,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落實群眾投勞。
第二十四條項目實施根據《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公示制管理暫行規定》(水保[2004]642號)的要求,實行施工前和竣工自驗后公示,并作為監督檢查與驗收的重要內容。
第二十五條工程建設必須嚴格執行經批準的初步設計和年度項目實施計劃,不得擅自變更。如因特殊情況確需變更且屬布局、投資規模、主要建設內容調整的,須經原審批部門批準;不涉及總投資和治理面積,不降低質量,不影響項目功能的一般性修改應經原設計單位同意、地(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六條項目實施應開展效益監測工作。監測工作須由有相應水土保持監測資質的單位承擔,監測成果及時報送上級主管部門。
第二十七條因地制宜地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加強技術培訓,建立技術支撐體系,提高工程建設的質量與效益。
第二十八條工程竣工后,應明確管護主體,及時辦理移交手續,明晰產權、辦理產權登記,制定管護制度,確保項目長期發揮效益。
第五章資金管理
第二十九條農發水保項目實行“國家引導、配套投入、民辦公助”的投資機制和“集中投入、獎優罰劣”的原則。以資金投入控制項目規模,按項目管理資金。
第三十條項目資金多渠道籌集,包括中央財政資金、地方財政配套資金、農村集體和農民群眾自籌資金等。
中央財政資金與地方財政資金配套比例根據財政部印發的有關文件執行。地方財政分級配套比例原則上為:省級不低于80%,地(市)和縣20%以下,地(市)、縣分級配套比例由?。▍^、市)自定。國家級扶貧重點縣和財政困難縣原則上取消縣級配套,由此減少的配套資金由省級承擔。
第三十一條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應按照經批準的項目計劃足額落實財政配套資金,并將財政配套資金列入同級財政年度預算。
地方財政配套資金不落實的,將根據情況調減下年度的中央財政資金規模。
第三十二條項目財政資金主要用于坡地及溝道整治、土壤改良、保土耕作、田間道路;攔引蓄灌排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所需的材料、設備、機械施工補助及技工工資;營造水土保持林草、經濟林所需的種子、苗木、整地、定植及幼林管護、封禁治理、苗圃建設;科技推廣、技術培訓、效益監測及小型儀器設備購置等費用。
第三十三條用于項目前期及建設管理等費用,嚴格執行農業綜合開發財務管理的有關政策規定。其中:項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費、工程建設監理費、科技推廣費、幼林管護費分別按財政資金總額的2%、2%、7.5%和2%控制,在地方財政配套資金中列支。
第三十四條農發水保項目實行財政資金使用報賬制度,并按照財政部《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報賬實施辦法》執行。
第三十五條項目財政資金嚴格按照農業綜合開發財務、會計制度進行管理,實行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及時足額撥付,按規定范圍使用資金,嚴禁擠占挪用。
第三十六條嚴格執行各項財經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加強資金使用的追蹤檢查,定期對資金的撥付、到位、使用情況進行審計,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問題嚴重的要嚴肅處理。
第六章檢查驗收與檔案管理
第三十七條農發水保項目驗收包括年度驗收和竣工驗收。驗收結果作為安排下年度或下一期農發水保項目中央財政投資的依據。
年度驗收工作由省(或委托地級)水利水保部門會同?。ɑ虻丶墸┴斦块T組織,在縣級水利水保部門自驗的基礎上進行。自驗要對各項治理開發措施的數量、質量,逐項、逐地塊進行全面的驗收,對單項工程做出總體評價,并提出年度自驗報告。年度驗收按項目對各項措施進行抽樣驗收,抽樣比例不得少于20%,淤地壩、坡面水系、集中連片的機修梯田等工程要逐個進行驗收,并對驗收結果做出評價,提出驗收報告。
第三十八條在項目實施三年期滿后,由水利部組織竣工驗收,地方財政部門參與。竣工驗收的主要內容是:
(一)項目建設任務及投資是否按計劃完成;
(二)各項建設內容的質量是否符合設計要求,達到規定標準;
(三)資金是否及時足額到位,使用是否符合規章制度;
(四)效益指標是否達到設計要求;
(五)檔案資料是否完整;
(六)工程管護責任是否落實。
竣工驗收結束,應提出驗收總結報告并對分省分項目做出評價。
第三十九條竣工驗收的項目由項目所在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提供如下資料:
(一)項目竣工自驗報告和省級水利水保部門年度驗收報告;
(二)監理報告;
(三)項目的現狀圖、設計圖、竣工圖以及相應的數據表;
(四)竣工財務決算報告;
(五)工程管理、管護落實情況的有關文件。
第四十條水利部在竣工驗收的基礎上向國家農發辦提交驗收考評申請并附驗收總結報告。國家農發辦按一定比例隨機抽樣確定考評項目,組織開展驗收項目考評,并按考評標準做出是否合格的綜合評價。
第四十一條流域機構受水利部委托對農發水保項目進行不定期檢查和抽查驗收,并將檢查、抽驗情況報送水利部。抽查不合格的,要責令限期糾正,問題嚴重的要向水利部提出處理建議。
第四十二條項目檔案應有專人管理,按文書、財務、工程三大類,根據有關檔案管理規定進行收集、整理、歸檔、保管,保持檔案的真實性、完整性。
第四十三條檔案實行分級管理,省級掌握到縣級,縣級掌握到鄉級,鄉級掌握到村,基礎資料到戶。
第四十四條省水利水保部門每年2月底前向水利部報送上年度項目實施工作總結(含計劃完成情況統計表),抄送流域機構,并附年度驗收報告。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五條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可根據本細則會同省財政部門制定本?。▍^、市)實施細則。
第二條 財政支農資金報賬制是指支農資金項目實施單位根據項目立項批準文件和項目實施責任書(或項目實施合同書)、項目實施計劃和項目施工進度,及項目竣工驗收報告提出用款計劃并附報賬憑據,填制報賬申請單,按規定程序報財政部門審批,并提請撥付資金的管理制度。
第三條 財政支農資金實行報賬制管理,必須實行項目管理,資金安排到項目、支出核算到項目,按批準項目的建設內容和施工進度進行報賬。
第四條 根據資金運行方式(指標或財政支農專戶)和方向(各農口主管部門)的不同,可設置兩種形式縣級報賬專戶:以指標形式下達的項目資金由市財政局指導農口部門設立縣級報賬專戶,確定專人具體負責辦理日常的報賬業務,實施縣級報賬,核算財政支農資金;以財政支農專戶核撥的項目資金直接由市財政局實施縣級報賬,核算財政支農資金。
第五條 本辦法所指的財政支農資金,包括:(一)中央、省、市投資的財政支農資金、市本級配套資金、項目實施單位自籌資金(上級文件明確要求實施縣級報賬的財政支農資金);(二)總投資規模在100萬元以上(含100萬元)、單項資金30萬元以上(含30萬元)的上級或本級財政支農資金(以下簡稱財政支農資金)
第二章 財政、項目主管部門和項目實施單位主要職責
第六條 財政部門主要職責是:負責資金收支管理和監督檢查,組織實施或指導資金報賬工作;審批項目竣工財務決算,參與項目竣工驗收及建成項目所形成資產的移交、監管工作。
第七條 項目主管部門(指農辦、農業、林業、水利、海洋與漁業、扶貧等,以下簡稱支農項目主管部門)是財政支農資金的會計責任主體,主要職責是:按照項目計劃,全面負責指導項目的實施,選擇確定項目實施單位,負責項目的上報、審批、招投標、啟動實施等工作;并與其簽訂項目實施責任書和合同書,對工程進度、工程質量和工程效益進行監督管理;對支農項目實施單位的費用支出進行審核,提出報賬意見;組織項目竣工驗收,出具工程竣工驗收意見書。
第八條 項目實施單位的主要職責:按照項目主管部門下達的項目計劃和批準的實施方案,籌集資金,組織項目實施;辦理工程與設備價款結算,合理有效地使用工程建設資金;及時上報工程進度和用款計劃,按程序申請報賬;做好項目竣工驗收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接受有關部門對項目的監督檢查等。
第九條 縣級報賬專戶財務與會計人員的主要職責:負責項目實施單位財政支農資金使用報賬日常業務的審核和核算,編制會計報表等工作。
第三章 財政支農資金報賬程序
第十條 財政支農資金必須專項用于已批準的支農項目,不得擠占、挪用和隨意調整。需要調整的項目,應按原申報程序,經批準后方能調整。
第十一條 在實施報賬過程中,項目實施單位確定報賬人,根據項目計劃和工程建設進度,定期提出用款計劃,并附由本單位財務負責人簽字審核的有效原始憑證或加蓋公章的有效原始憑證的復印件(并附有效的收款收據),經項目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審核后到縣級報賬專戶實施報賬,報賬資金實行轉賬結算,不得使用現金,嚴禁白條入賬。
第十二條 財政支農資金的申請撥付程序:項目實施單位根據項目實施合同書(或項目實施責任書)、項目實施計劃(實施方案)以及項目施工進度,定期提出用款計劃并附報賬有效憑證,經項目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市財政局審批提請撥付資金。市財政局依據項目實施計劃和申請,將指標資金撥付到縣級報賬專戶實施報賬或將財政支農專戶資金直接實施報賬。
第十三條 財政支農資金報賬步驟:第一,項目實施單位按照項目實施方案和實施進度,填制報賬申請單(根據承包合同、項目實施方案、項目工程進度和相關原始憑證),并對所提供的真實、有效的原始憑證進行初審。第二,項目實施單位對其所提供的真實、有效的原始憑證及相關資料審核無誤后,報項目主管部門審核。第三,項目主管部門審核無誤后,報市財政局提請撥付資金。第四,市財政局根據相關規定對原始憑證及其附件進行審核后,將原件或項目實施單位加蓋公章的原件復印件交由縣級報賬專戶按照業務程序審核辦理報賬結算。
第十四條 項目實行質量保證金制度。工程竣工后,項目主管部門應及時會同財政等相關部門對項目進行竣工驗收,并出具項目竣工驗收意見書,市財政局憑項目主管部門簽署的項目竣工驗收意見書審批撥付資金。預留專項資金的10%作為工程質量保證金,工程交付使用一年后,如果沒有質量問題,則撥付工程質量保證金。如果工程存在質量問題,由項目主管部門提供有資質機構出具的工程質量意見書,并加注意見,將工程質量保證金轉作維修費用,并按項目實施責任書或項目合同書中規定的有關條款進行相應處置。
第十五條 對以下情況,市財政局不予報賬或撥付資金:
1.未列入年度財政支農資金項目計劃的;
2.無開工報告和竣工驗收報告的;
3.不按要求提供有效報賬文件和憑證的;
4.項目主管部門未審定的;
5.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支出的;
6.工程質量發生問題,經檢查要求限期改進而未改進的;
7.背離項目工程概算、建設期、支出計劃等年度財政支農資金項目計劃內容及其它不合理支出的。
第四章 財政支農資金監督檢查
【關鍵詞】農業綜合開發;審計重點
現階段國家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投資力度不斷加強,國家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投資,促進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的提高,實現了農民增收。因此,做好r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審計,對規范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的管理、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現代化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就如何更好地開展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審計展開討論。
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審計的主要目的
開展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審計的主要目的是規范項目資金籌集、管理,加強對資金的監管,使財政資金有效使用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上,揭示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加強項目建設管理水平和運行能力,切實發揮項目建設效益,達到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的目標。
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審計的重點
1.項目管理方面
(1)項目立項審批。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包括土地治理項目和產業化發展項目。重點關注土地治理項目是否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確定開局,規劃土地治理項目,產業化發展項目扶持是否根據當地資源優勢和經濟發展狀況,確定重點扶持的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關注開發規劃制定、項目庫建立和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情況。審查有無按規定程序申報、審批和立項;是否按照規劃下達計劃和分配資金,并具體、明確地落實到項目實施單位,是否存在同一項目多頭申報資金、套取資金的問題。
(2)項目實施程序。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應當推行項目法人制、土地治理項目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招投標制、政府采購、工程監理、資金和項目公示等制度,產業化發展項目實行資金和項目公示制。審計中應關注項目是否實行項目法人制,是否按規定程序進行招投標,是否按照設計進行項目建設,是否按照建設合同、監理合同實施項目,是否按項目申報、實施和竣工驗收三個階段對資金和項目進行公示,是否造成損失浪費,是否達到項目建設的目標等。
(3)項目任務完成。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年度項目實施計劃必須嚴格執行,不得擅自調整或終止。審計中應關注項目是否按照批準的初步設計(實施方案)完成各項設施建設,各項設施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和規模,竣工驗收項目是否按規定辦理竣工工程資產登記移交。項目實施有無擅自調整項目建設內容、建設地點和建設期限等問題。土地項目竣工后有無及時編制項目竣工決算,積極組織項目驗收。
2.項目資金
(1)資金籌集。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分別承擔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支出責任。審計應重點關注中央財政資金是否及時足額撥付,地方財政資金是否按照批復的計劃籌集,地方各級財政投入資金是否列入同級政府年度預算。
(2)資金管理。各級財政用于經國家、省級批準備立項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實行縣級報賬制,由項目實施單位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手續辦理報賬。審計中應重點關注項目資金是否按照有關農業綜合開發財務、會計制度,實行專人管理、專賬核算、??顚S茫Y金支付是否實行縣級報賬制,是否按照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有關規定執行。審查財政部門有無將項目資金安排用于其他方面的情況。
(3)資金使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包括土地治理項目和產業化發展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財政資金投入以土地治理項目為重點,因此審計中應重點關注土地治理項目資金。主要檢查項目實施單位是否嚴格按照主管部門批準的項目計劃和有關規定使用財政資金,有無擠占挪用和超范圍、超標準使用財政資金;項目實施單位的報賬支出有無以虛假工程、虛假業務和其他項目支出騙取財政資金;項目管理部門是否按規定提取和使用管理費,前期工作費是否超過規定的額度;該項目結余資金處理是否合規、有效。專賬核算、資金安排、資金使用是否規范有效,報賬資料是否真實、合規。
3.項目效益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主要任務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審計中應重點關注各級地方是否結合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建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基本農田以實現農業增產;是否堅持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農業、林業、水利措施綜合配套,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是否根據當地資源優勢和經濟發展狀況,確定重點扶持的優勢農產品產業,該產業對農業生產、農民增收有無產生積極作用,是否存在利用產業化項目套取財政補助而無明顯社會效益的問題。
三、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審計主要思路
1.跳出賬本重效益。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審計,除了對資金管理使用進行審計監督外,更應該注重資金投資的效益,通過廣泛的調查了解,真正掌握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和效益,以及項目實施之后的維護和運行情況,查找不足、促進完善是開展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審計的意義所在。
一、總論
(一)申請項目概述
(二)項目預期目標
1.總體目標
2.階段目標
3.資金投入及使用計劃
二、項目技術成果的先進性分析
(一)簡述
(二)項目創新點
(三)知識產權狀況
三、項目實施方案分析
(一)項目的轉化內容與技術路線
(二)項目組織實施方案
(三)項目產品市場調查與競爭能力預測
(四)投資預算與資金籌措
(五)項目實施風險評價
(六)項目實施計劃
四、項目預期效益分析
(一)成果轉化目標分析
(二)經濟效益分析
1.成本分析
2.盈利預測
3.經濟效益分析
4.項目投資評價
(三)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分析
五、項目支撐條件分析
(一)申請單位基本情況
(二)單位轉化能力論述
(三)單位職工隊伍情況
(四)單位管理情況
(五)單位財務經濟狀況
(六)合作單位研發能力
資金申請報告編寫概要
一、總論
(一)申請項目概述
包括項目已有的核心技術,本次申請需中試、轉化的主要內容、創新點、技術水平,項目在農業生產中的主要用途及應用范圍(限200字以內。如果申報單位同意“*”信息公開,此內容應屬可以公開部分)。
(二)項目預期目標(此欄目各項指標是項目立項后,簽訂合同的主要內容,也是項目驗收的主要依據)
1. 總體目標:包括項目執行期間(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資助期限內)計劃投資額;項目完成時達到的成果熟化程度、項目執行期結束時達到的主要技術與性能指標(需用定量的數據描述)、執行的質量標準、通過的國家相關行業許可認證及企業通過的質量認證體系等;轉化后可獲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等。
2. 階段目標:(階段目標的完成情況是項目后續資金劃撥的重要依據)在項目執行期內和結束時,每一階段應達到的具體目標,包括進度指標、技術工程化指標、資金落實額、生產建設情況、實現的銷售收入和示范規模等。每一階段目標應進行比較詳細的、可進行考核的定性定量描述。階段目標完成時指標應與“總體目標”條款中的“技術、質量指標”一致。
3. 資金投入及使用計劃:包括在項目執行期內計劃投資額,其中已到位投資額和需新增加的投資額;列表說明項目執行期內由單位負責完成的新增投資資金到位時間和到位金額。
二、項目技術成果的先進性分析
(一)簡述
簡述本項目所涉及的具體農業生產領域國內外發展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近期發展趨勢,并將本項目技術成果轉化后在克服生產中現存的主要問題與國內、國外同類技術、產品進行質量性 能等量化比較,描述項目實施前后技術經濟指標將發生的主要變化(可以表格方式說明)。
(二)項目創新點
論述項目創新點,包括技術創新、產品結構創新、生產工藝創新、產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顯著變化等。申報單位應在不泄露商業秘密的前提下,盡可能詳細地說明本項目的創新點、創新范圍 、創新難度,并附上權威機構出示的近期查新報告、檢測報告、實驗報告或其它能說明項目技術水平的證明材料,已有樣品的可附照片。
(三)知識產權狀況
詳細描述項目的技術來源、合作單位情況;說明項目知識產權,尤其是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的歸屬情況。合作轉化和委托轉化的科技成果,及購買的科技成果,需附上相關的合作轉化協議書和 成果轉讓說明;引進技術再轉化的成果,需說明再轉化的主要內容并提供相應的技術資料;單位自主轉化的成果,需提供相應的技術資料或技術鑒定報告。
三、項目實施方案分析
(一)項目的轉化內容與技術路線論述
詳細說明本項目開展中間性試驗,或技術組裝、配套、集成,或生產性試驗示范的具體內容,以及所采取的技術路線與技術方案。
(二)項目組織實施方案
說明本項目開展中間性試驗或生產性試驗示范的具體地點與規模;各參加單位承擔的具體工作任務和分工(需附相關合作協議);論述開展本項目各項工作所需設備、原輔材料的來源、供應渠道,工程建設已具備的條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設內容;簡述轉化過程中的“三廢”情況及處理的措施和方案;如果是需要行業主管部門審批的技術成果,說明是否已獲得批準或許可,如 果還沒有獲得,需描述目前申請、審批進展情況以及預計何時可以獲得。
(三)項目產品市場調查與競爭能力預測
說明本項目成果轉化后技術或產品在農業生產中的用途,分析本項目產品的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在國內外市場占有份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