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

      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氣候變化;氣候移民;概念;類型

      中圖分類號 X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6-016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27

      氣候變化問題、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所導致的現實或潛在的大量氣候移民已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是現階段人類社會普遍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隨著全球氣候模式的變化,全球氣候變暖確定性的增加已導致地球海洋洋流流向的變化,使得熱帶海洋表面氣溫不斷上升,全球海洋風暴持續時間延長、強度增加,海平面上升,荒漠化加劇,干旱、洪澇頻繁多發,氣候開始變得極端無常。極端而無常的氣候,催生了大量的“氣候移民”,他們因氣候變化、生態失衡、地質變異和環境污染等原因而受災不得不進行遷移。環境正義基金會主席史蒂夫·特倫特指出“氣候變化影響家庭、基礎設施、食物、水及人類健康,還將會導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人群遷移”[1]。據聯合國環境和人類安全組織、香港發展與救援NGO組織——香港樂施會等組織機構在2009年的預計,在1998-2007年間,全球每年受氣候災害影響的氣候難民人數約為2.43億人;2015年后氣候難民人數將達到3.75億人以上。目前,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氣候難民已開始進行自發和有組織的氣候移民,世界上現在已有約2 600萬因為氣候變化而被迫遷徙的氣候移民,到2050年,全球估計將有2億人淪為“氣候移民”[2]。

      氣候移民是人們應對氣候變化壓力的重要機制之一。關涉氣候移民的研究,早在萊文斯坦的遷移法則中就將不適宜的氣候、不公平的法律、重稅、不適宜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刺激等看作是造成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3]。美國地理學家Ellen Churchill Semple更是認為“尋找更好的土地、適宜的氣候和容易居住的環境是人們遷移的動機”[4]。盡管早期人們將氣候變化作為一種重要因素納入了對氣候移民的解釋和理解之中,但隨后就逐漸消失了,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有一些關于氣候移民的理論著作問世。20世紀90年代初期,有關氣候移民規模的預測方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但由于早期關于氣候移民的研究和政策討論偏重于以未來為導向的警示性預測,而不是觀察分析遷移流,以致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觀點:自然科學家認為環境惡化和遷移之間存在內在聯系[5],社會科學家認為環境僅僅是影響人們遷移因素中的一種[6]。當前,有關氣候移民的爭議仍舊存在,但學科間的認識分異逐漸減少,環境科學家和人口學家都認為自然環境是遷移的動力因素,氣候變化對人口遷移的影響力逐漸凸顯,觀察或試驗研究逐漸取代預測,但其研究結果仍舊非常有限。

      如何以已有研究為基礎,突破社會文化交叉法、經濟視角的牽絆,提升人們對氣候風險導致氣候移民問題嚴重性的認知,對氣候移民進行概念上的梳理與界定,類型上的歸類與劃分,剖析造成氣候移民問題的制約性因素,將氣候移民從經濟遷移大流中分離出來已是一個擺在世人面前不容回避的現實性、迫切性的重要議題,深刻認識把握這一全球性的社會現象,有助于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共存與可持續發展。

      1 氣候變化的表現形式以及對人口遷移的影響1.1 氣候變化的表現形式

      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活動,尤其是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資源,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引起全球氣候近50年來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了明顯影響,氣候變化現象怪異難料,沙塵暴、颶風、雪災、干旱、洪澇等氣候災害的能量與數量不斷升級,已對自然系統、生物系統和人類環境產生了較大影響,給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已帶來嚴重挑戰,已成為人類最迫切需要關注與解決的問題。

      基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一款對氣候變化的定義,并結合不斷變化發展著的社會現實,本文對氣候變化的概念定義為:氣候變化是指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觀察,自然氣候變化或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改變全球大氣組成所導致的氣候在平均狀態統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10年或更長)的氣候變動[7]。其原因或因于自然自身的演變歷程,或為外界條件使然,亦或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大氣組成成分和自然資源利用的改變。如此,對氣候變化諸現象展開分析,既突出了氣候變化中的人為致因又可與主要由自然原因導致的氣候變率相區別。

      總體看來,現階段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陳紹軍等:氣候移民的概念與類型探析

      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關鍵詞:氣候變化;降水;水環境質量

      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作為最要的溫室氣體,致使全球氣候發生改變。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在報告中指出,近100年(1906~2005年)地球表面氣溫平均上升了0.74℃[1],未來全球氣候依然以變暖為主要特征[2]。水循環系統作為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氣候系統發生變化時,水循環系統也必然受到影響,最終導致全球水資源的時空分配發生變化[3, 4]。

      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會對地表產生沖刷作用,從而使其污染物和營養鹽進入河流或湖泊等水體,造成地表水體甚至地下水體污染,尤其會加重農田周圍非點源污染[5-7]。同時,徑流量的大小又會直接影響污染物和營養鹽在河道和湖泊中的滯留時間,進而影響水體污染和富營養化程度[8, 9]。Park等[9]利用水質模型模擬氣候變化下韓國清州湖的水質變化,降水量在未來三個時間段2020s(2010-2039年)、2050s(2040-2069年)和2080s(2070-2099年)分別增長了12.9%、23.1%和34.4%,因為全年三分之二的降水集中在1月至8月,這個時期湖水中的總氮(TN)和總磷(TP)也為全年最高,同時由于未來降水量的增高增大了對地表的沖刷,TN和TP在未來三個時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升高。

      根據IPCC報告及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究顯示,未來氣候變化可能會增加一些地區干旱和洪水等極端水文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1, 10, 11],這些會直接影響水體及水質環境。有研究表明,未來某些區域由于蒸散發的增加幅度要遠遠大于降水量的增加幅度,這將致使地表徑流大量減少并導致干旱的發生頻率的增加[4, 12, 13]。干旱范圍的增大及地表徑流的減少,會直接引起水體中有機物、懸浮物及氮、磷等營養物質在河流和湖泊中的停留時間,降低水體中污染物遷移轉化速度和水體的稀釋能力,進而影響水體的水質環境[14-17]。Mosley等利用5個水文監測站的資料分析了2007-2009年的干旱事件對澳大利亞墨累區水質的影響,研究發現由于徑流量的降低,地下水對湖泊輸入比例增加,造成鹽度、TN及TP大量增加,濁度略有降低[15]。

      參考文獻:

      [1]Solomon S.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Univ Pr, 2007.

      [2]Hayhoe K., Wake C., Anderson B., Liang X.Z., Maurer E., Zhu J.H., et al.Regional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for the Northeast USA[J].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8, 13:425-436.

      [3]Wilks D.S., Wilby R.L.The weather generation game:a review of stochastic weather models[J].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1999, 23:329-357.

      [4]張建云, 王國慶, 賀瑞敏, 劉翠善.黃河中游水文變化趨勢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水科學進展, 2009:153-158.

      [5]Arheimer B., Andreasson J., Fogelberg S., Johnsson H., Pers C.B., Persson K.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water quality:Model results from southern Sweden[J].Ambio, 2005, 34:559-566.

      [6]Whitehead P., Wilby R., Battarbee R., Kernan M., Wade A.J.A review of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urface water quality[J].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2009, 54:101-123.

      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世衛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指出:“人民的健康和福祉必須成為衡量我們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影響所作努力的決定性因素。”她還表示:“氣候變化將頻繁地對公共衛生施加壓力,衛生專業人員處在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前線。”當然,這是對衛生專業人員的囑托;然而,對廣大人群來說又如何應對呢?出于對每一個人自身安全考慮,不能不認真審思慎行。

      許多科學家認為,氣候變化將帶來衛生健康方面的問題,比如高溫會引發某些疾病;一些熱帶病將向溫帶蔓延;氣候變化使某些地區糧食減產從而導致當地人營養不良等。于是,世衛組織在一份公報中說,在2008年的世界衛生日(4月7日)這一天,世界各地的社區和組織將舉辦各種活動,加強人們關于氣候變化對健康影響的認識。

      去年,暖冬多風少雪,空氣質差干燥,細菌病毒潛伏,使許多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誘發惡化突變。尚有糖尿病、風濕病、胃腸道病、呼吸道病等,痛楚遷延,醫治難愈。更有眾多的中老年人,在科學養生不斷強化的進程中,因氣溫幻化多變,自身無法適應,出現意外病變。人們認為,這都是天氣惹的禍。

      其實,氣溫多變是由許多因素形成的,有季節性的,也有地域性的,大多是有規律的;而當今的氣溫多變,確是帶有全球性的,甚至是無規律的。近年,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許多地方氣候異常多變、自然災害不斷,干旱、暴雨、山洪、雷電、臺風、沙塵、凍害、酸雨、雪災,損失財物,戕害生命。

      科學調查分析證明: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加重了自然災害。自20世紀中期以來,由于化石能源燃燒造成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在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災害逐漸增多,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淡水資源日益匱乏,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生物多樣性銳減,海平面逐年上升,致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于是,疾病和死亡終降到人類的頭上。

      基于此,對于突發或漸變的惡劣氣候,應有所準備與認識。平時可學習一些有關氣象方面的知識,了解有關影響天氣改變的因素等。如何應對氣溫變化,只有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了維護自身的健康,不妨從兩個方面做起。

      一是調適自身生活條件。氣溫發生驟變,及時添減衣服。關注敏感部位,防止病從口入。錘煉心胸豁達,學會怡情養性。心身避免過勞,適當安排休息。保持情緒穩定,勿使悲喜沖動。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免疫水平。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理認為,人與自然秩序合契參同,自然界的興衰枯榮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養生健體須要“順應四時”,根據節氣變化安排飲食、起居、勞作以及等活動的節律與禁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陰陽調合,頤身養神、祛病延年的效果。元代著名道教全真派創始人之一丘處機,在“四時調攝”為要旨的養生學方面造詣很深,值得今人借鑒。他認為,人體各方面的生理、病理變化及疾病的發生,無不受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等各方面的因素影響。要適應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的不斷變化,就必須調節人的生活、精神、身體,使之與外界環境協調,達到內外環境平衡。關注四季調養、精神調養、飲食調養,尚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按照季節保健強身的方法,促進防病健身延年益壽。

      春天,應該看到既是百花吐艷的季節,同時也是百病叢生的時分,晨練、散步、踏青、覽勝,都不可忽略這同一時間里正負兩個方面對個人的不同影響,極需要調適精神上和體力上的張弛有度。飲食方面適當多飲茶,喝姜湯、菌湯,吃菇類、黑木耳等。因為茶葉中的茶色素可有效對抗纖維蛋白原的凝集,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集聚;黑木耳中的某些成分能有效降低血黏稠度,防止血液凝固。這些都有利于對抗氣溫變化對人的侵襲。

      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 風險投資 分析 預測 

       

      一、引言 

      “低碳產業”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產業。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技術”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正是因為“低碳產業”的可持續性優勢,走向低碳化時代是大勢所趨。一直以來,人類對碳基能源的依賴,導致co2排放過度,帶來溫室效應,對全球環境、經濟,乃至人類社會都產生巨大影響,嚴重危及人類生存,這比經濟危機更為可怕。解決世界氣候和環境問題,低碳化是一條根本途徑,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繼此之后,“低碳產業”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普及,低碳行業的公司企業也像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少投資者見其發展迅猛頻頻將手中的資金投向該行業,其中不乏大型的機構投資者。 

      二、低碳經濟模式研究文獻綜述 

      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1廣西沿海地區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廣西沿海地區主要包括北海、欽州和防城港三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2],冬季常受北方干冷的大陸性氣團控制,經常出現寒潮、低溫陰雨、偏北風等天氣;夏季受暖濕的海洋氣團控制,常出現對流天氣和臺風;春秋兩季為季風轉換過渡季節,冷暖交替頻繁,春季雨水漸多、氣溫漸升、天氣多變;秋季氣溫漸降,雨水銳減,天氣干燥[3]。選用欽州、防城、防城港、東興、合浦、北海和潿洲島7個臺站的氣象觀測數據,分析發現:①溫度變化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年平均氣溫呈現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約0.1℃,其中冬季平均氣溫上升趨勢明顯,平均每10年增加約0.3℃,年極端最高氣溫和年極端最低氣溫略有上升。②降雨量變化年降水量呈增多趨勢,56年間近岸、海島、近岸及海島的年降水量分別增多了210.5mm、356.8mm和350.7mm[4]。③空氣相對濕度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后,受氣溫升高的影響,空氣相對濕度呈現下降趨勢。④海平面變化根據《2014年中國海平面公報》,中國海平面呈總體上升趨勢,全海域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3.0mm/a,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廣西海域海平面上升導致海岸侵蝕和海水入侵現象嚴重。⑤氣象災害頻發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及海陸交互作用加劇了廣西沿海地區自然災害的強度和頻率,低溫霜凍、暴雨洪澇、臺風、霧、干旱和強對流天氣大風等不同程度地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2旅游業與物流業的互動關系分析

      旅游業與物流業同屬第三產業的重要支柱,兩者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物流業每增加1%,旅游經濟將增加0.63%[5]。物流業與旅游業協調發展過程中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2.1物流業為旅游業的縱深發展提供保障

      隨著旅游需求的不斷升級,旅游供給亦不斷向精細化、專業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旅游活動是以人的流動為主,而人的流動必然伴隨著物的流動,物流業的界入提升了旅游活動的檔次,拓展了旅游活動的范圍,為旅游業向縱深發展提供保障。首先,在旅游消費過程中,酒店用品、餐飲供給及日常生活消耗品等實體物資需要物流配送。其次,旅游消費活動結束后,旅游者幾乎都會選擇購買具備當地特色的旅游商品,物流業的發展不僅使游客可以購買以前拿不了、不愿拿的旅游商品,而且也延長了旅游商品的銷售時間和范圍。再次,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在旅游活動發生之前,物流業也可以提供相應的服務。最后,物流業本身也是新興的旅游資源,能夠豐富旅游產品體系。

      2.2旅游業對物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明顯

      旅游業和物流業發展都需要運用交通工具實現運輸對象從出發地到目的地的流動,交通工具是物流產業和旅游產業整合發展的最基本保障。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帶來了政府和企業的大力資金技術支持,大大促進了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交通運輸工具數量和質量的提升。同時,旅游業的發展拓寬了物流業的業務范圍,如現代“旅游物流”[6]概念的提出,將旅游產業中涉及物流的相關活動有效剝離,旅游產品生產企業將景區景點內部交通規劃、住宿餐飲物資供應等部分外包給專門的物流公司;或者成立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為游客中轉運輸、旅游物資供應、景區車輛規范等提供定制化的服務。

      3氣候變化背景下廣西沿海地區旅游業與物流業的互動發展對策

      旅游和物流的整合互動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聯合共贏,形成“1+1>2”的互動模式,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3.1氣候變化對廣西沿海旅游業的影響

      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不斷侵蝕廣西沿海地區的海灘面積,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游客活動的空間范圍;海水侵蝕對濱海濕地、紅樹林等典型的生態景觀破壞嚴重。廣西沿海地區屬亞熱帶氣候,氣候較為溫暖適宜旅游,而隨著全球范圍內的持續升溫,在夏季某些時段“暖”的體驗感覺逐步向“熱”的體驗感覺靠近,可能降低對游客吸引力,減少全年適宜旅游的天數。氣候變化在緩慢地改變著廣西沿海地區的生態系統,氣候變暖使當地的動植物種類和棲息范圍悄然發生著變化,部分海洋動物向北遷移,一些喜濕喜暖植物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并減少。極端天氣事件嚴重影響廣西沿海地區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既破壞旅游資源、旅游產品和旅游相關性設施,也對旅游者的安全構成極大威脅。

      3.2氣候變化對廣西沿海地區港口物流業的影響

      廣西沿海地區三市物流業發展的重要節點是港口,隨著經濟的發展,港口不僅作為貨物裝卸港和中轉站,也逐步成為部分企業的生產基地,是集工業、旅游、商業、物流運輸等服務為一體的大型服務場所。氣候變化對港口物流業的影響較為深遠,首先受全球范圍內氣候變暖的影響,廣西沿海區域海平面將繼續上升,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在未來的某段時間后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需求。其次,氣候變暖導致的高溫條件下,港口相關的設施設備破損率加快,機械設備及控制系統可能無法在高溫下繼續工作,物流工作人員的身體安全存在一定的隱患。再次,極端天氣的頻發對港口的生存造成威脅,如強降雨、風暴潮等毀壞港口的基礎設施、碼頭倉庫、碼頭建筑物、船舶和貨物等,影響港口作業和物流運輸系統的正常運行。

      3.3氣候變化背景下廣西沿海地區旅游業與物流業的互動策略

      天堂亚洲国产中文在线| 亚洲成色在线影院|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亚洲图片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av野草社区|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app|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 亚洲人成在久久综合网站|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 亚洲一线产品二线产品|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片|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好看的电影网站亚洲一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手机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色大18成人网站WWW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华液2020| 亚洲高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亚洲精品国产手机| 久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av日韩av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APP| 亚洲精品无码mⅴ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