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失眠患者的治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本病辨證首分虛實。虛證,多屬陰血不足,心失所養,臨床特點為體質瘦弱,面色無華,神疲懶言,心悸健忘。實證為邪熱擾心,臨床特點為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的失養或不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神不守舍而不寐,且與肝、膽、脾、胃、腎相關。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為肝火內擾;脘悶苔膩而不寐,多為胃腑宿食,痰熱內盛;心煩心悸,頭暈健忘而不寐,多為陰虛火旺,心腎不交;面色少華,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屬脾虛不運,心神失養;心煩不寐,觸事易驚,多屬心膽氣虛等。本研究采用中成藥失眠顆粒聯合綠色治療方法經顱磁刺激技術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不寐,臨床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共86例缺血性卒中后不寐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臨床確診的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失眠病程大于半年;意識狀態良好;言語功能基本正常;無精神病及癡呆病史;無心臟起搏器植人及耳內鼓膜穿孔者;年齡45~75歲;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制定的成人失眠診斷標準。將符合納入標準的86例缺血性卒中后不寐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3例。治療組男29例,女14例;平均年齡57.12±12.48歲。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58.47±11.02歲。納入樣本86例均為我院住院患者,兩組患者資料無差異,可納入比較。
2.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以失眠顆粒加經顱磁刺激治療。失眠顆粒(陜藥制字Z20130o54)由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制藥廠生產,用法:1袋,每天下午6時及睡前各服用1次;經顱磁刺激治療由專科醫師制定治療方案,技師操作完成,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lOd,間隔1d后再次治療10d,總療程為21d。對照組給予睡前右佐匹克隆片1mg,口服,治療21d。
3.療效標準
多導睡眠呼吸監測:主要數據包括整夜睡眠效率,入睡潛伏期,夜間總睡眠時間,夜間總覺醒時間及次數,REMS百分比等指標進行效果判定l6]。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根據評分高低判斷睡眠障礙嚴重程度,評分為7~11分判定為輕度,12~16分櫓卸齲17~21分為重度。改良《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不寐”病的療效判定標準為,治愈:總睡眠效率>75,入睡潛伏期
4.治療結果
兩組缺血性卒中后不寐患者治療前后比較,86例缺血性卒中后不寐患者多導睡眠監測指標與治療前相比,有明顯改善(P
5.討論
失眠目前已經作為腦血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治療失眠并不是治療睡眠本身,而是改善患者整體預后,預防卒中再次復發,進而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的目的。對臨床較頑固的失眠,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工作者可給予鎮靜催眠藥物口服,即經典的苯二氮卓類藥物如地西泮、艾司唑侖等,和新型的非苯二氮卓類藥物如右佐匹克隆,由于傳統的苯二氮卓類藥副作用多,戒斷效應、后遺效應、劑量依賴明顯,不宜長期服用,新型的非苯二氮卓類藥物以右佐匹克隆為代表,起效快,后遺效應和不良反應少,是目前治療失眠的首選用藥,也是本研究以此作為對照組的原因。
但是患者長期服用右佐匹克隆同樣會形成藥物依賴和劑量依賴,日久造成其恐懼心理,又會加重失眠。經顱磁刺激技術是一種局部物理治療方法,無痛,無創,無傷,最早用于治療精神疾病,目前在睡眠障礙治療中也取得了較好療效,通過電磁感應效應產生局部電流,改善離子流動,或興奮或抑制局部大腦皮質功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對于失眠的治療一般采用低頻刺激。經顱磁刺激治療失眠病立桿見影,但患者停止治療后有相當一部分人失眠再次發作,主要因其作為一個局部的物理治療,短期內效果明顯,但長期療效欠佳。
這時配合中醫藥治療可以改善遠期療效。失眠顆粒基本方義源于丹梔逍遙散,主要功效為“養血安神,清熱疏肝”,適用于“肝郁化熱、心血不足、心神失養”所致失眠,主要藥物組成為清熱舒肝組藥物(丹皮、梔子、黃芩、柴胡、郁金),養心安神組藥物(棗仁、茯神、柏仁、白芍、遠志、當歸),舒肝理氣組藥物(合歡皮、川I芎、甘松),重鎮安神組藥物(龍骨、牡蠣)等組成。其病機源于卒中后患者或生活不能自理,或言語不利,或肢體活動受限,都遺留有一定程度的殘障,產生自卑心理,因此中風后患者情志因素在失眠中占很大比例,符合中醫學肝郁氣滯,日久肝郁化火,耗傷心血,這是中風后患者發病的基本病機,失眠顆粒恰好切中此病機,能改善卒中后不寐患者的肝郁內熱,心血不足的病理狀態,改善失眠,同時其藥物寒熱并用,藥性平和,適合長期服用。因此失眠顆粒聯合經顱磁刺激治療不寐可明顯改善患者睡眠狀況。
參考文獻
[1]閆子堂.腦卒中后睡眠障礙的臨床特點[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5,4O(9):1216-1217.
【關鍵詞】 失眠癥; 治療
作者單位:136200 遼源市中心醫院
所謂失眠,就是一種持續相當長時間的睡眠的質和量都不滿意的狀況,目前在我國存在睡眠障礙的人數達到42.7%,美國達30%[1]。失眠可使患者產生焦慮心理,抑郁心理,有時也產生恐懼心理,可導致精神活動興趣度下降,做事沒有心情,因此,妨礙社會活動。面對社會競爭的生活及工作壓力,生活節奏也在逐漸加快,失眠的發生呈逐漸增多的趨勢,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質量,目前失眠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較為關注的難治性疾病之一。失眠常常有難以入眠,不能入睡,維持睡眠困難,有時過早醒來或間斷性醒來,從而導致睡眠不足。中醫學又稱失眠為“不寐”,“不得眠”,“無眠”等。
目前西醫治療失眠癥臨床上多采用鎮靜催眠類藥物,例如安定、利眠靈、谷維素等等進行西藥對癥加以治療,便從多年臨床經驗看治療效果尚不十分理想,并且采用上述藥物治療失眠容易產生藥物耐藥性、依賴性及成癮性等副作用現象,因此,在當今應用西藥療效尚不十分理想的情況下,中醫針刺療法不失為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且廣大患者樂于接受。筆者近年應用針刺療法治療失眠癥取得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
本組72例患者中,男24例,女48例,最小年齡18歲,最大年齡70 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9年。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工作原因(經常上夜班);學習原因(壓力太大);突然事件原因:由于意外沖擊造成(有原發性失眠或精神疾病);內科疾病引起(神經官能癥,神經衰弱)。
2 診斷納入標準
典型癥狀有入睡困難,時常睡覺,睡而不穩,或醒后不能再睡,晨睡過早,夜不能眠,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 h,癥狀持續達1個月以上。
3 治療方法
取神庭、四神聰、頭維、內關、風池、安眠穴、神門穴。肝郁化火加肝俞、太沖;痰熱內擾加足三里、豐隆;陰虛火熱加腎俞、太溪;心脾兩虛加心俞、脾俞;心虛膽怯加膽俞、心俞。手法為在神庭、四神聰、頭維平刺0.5~0.8 寸,安眠穴、風池直刺0.8~1 寸,神門直刺0.3~0.5 寸,內關直刺0.5~1 寸,均行平補平瀉法。
4 療效標準與結果
4.1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順利入睡,且每天睡眠在7 h以上,工作和生活狀況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在治療隨訪的半年時間里偶有復發,但是經過再次治療仍可痊愈。有效:睡眠和伴隨癥狀明顯得到改善。無效:治療后比治療前睡眠時間延長不到一個小時,而且治療前和治療后的臨床癥狀改善也不明顯。
4.2 治療時間 治療30 min,1次/d,10 d為一個療程。療程最短者為5 d,最長者30 d。
4.3 治療結果 72例患者中,治療3個療程后,隨訪時間為2個月。結果治愈40 例,占55.6%;顯效28 例,占38.9%;無效4例,占5.5%。總有效率達到94.5%。
5 討論
5.1 病因 失眠是一種臨床上的常見疾病,嚴重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和影響日常生活質量,當務之急是尋找一種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方法。雖然中西醫目前用于治療失眠的藥物不少,但臨床療效不盡人意,有些安眠藥物毒副作用較大而且長時間使用還可產生成癮性和耐藥性。中醫學認為一旦破壞人的正常睡眠機理,即是在神安的狀態下,陰陽之氣自然而然有規律的轉化結果,就會導致不寐的發生。可以說,正常睡眠由心神所主,陽氣由靜轉動時,即為清醒狀態。中醫認為失眠的產生與人的氣血盛衰十分相關,出現失眠的狀況多發生在氣血虛弱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2]。因此,神失所主、氣血失衡、陽不交陰是失眠的主要病因,而在選擇穴位上選擇刺神門、內關則可以使心血得以流通,心火下降,心神得到安寧,從而達到使心神得安則入眠。針刺四神聰、神庭、頭維可以達到使全身氣血貫通,鎮靜安神的效果。針刺風池穴還可擴張動脈,通氣血,增加腦血流量及改善腦組織供氧,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治療失眠的經驗穴-安眠穴位于顱底頸動脈外口處,也是頸交感神經與動脈伴行入顱的地方,針刺此處,可以引起復雜的生理效應。
5.2 特點 根據局部取穴的原則,應當重用頭部穴,因失眠是大腦過于興奮所產生的。在應用的社會穴位中四神聰、印堂、百會穴位是使用次數最多的,其次是風池、安眠穴也是頭部經常使用的穴位。百會為督脈經穴,五臟六腑奇經三陽之會,故名百會,瀉之可平肝熄風,補之可益氣升提;四神聰、印堂為經外奇穴,四神聰有二穴與印堂在督脈經上因此,這三個穴能起到安神、醒腦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還有心俞、腎俞、肝俞、脾俞、膽俞,膈俞為“血會”,健脾補血,故臨床上也為常用穴。因為本證與心、脾、肝、膽、腎等臟腑相關,而臟腑之氣輸注于膀胱經背俞穴,刺激背俞穴可以調整相應臟腑的功能,從而起到安眠作用,因此臨床上應當重視背俞穴。又因為腦為元神之府,而膀胱經入腦,因此,取背俞穴可起到安神益腦作用。
失眠患者不愿意暴露身體部位,日常生活中表現為性格比較敏感,因此,取四肢末部穴位較為受到歡迎,也十分方便。另外四肢末部穴的神經末梢也較為敏感,刺灸時可產生強烈的反應,從而興奮大腦皮層響應區,抑制失眠患者的皮層興奮點,從而起到安眠效果和作用;手足與頭部是相對應的,一般情況下頭病均可取手足穴位。
本組資料表明,針灸療法在臨床觀察中療效肯定,作用也較為持久,改善睡眠狀況好,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失眠;推拿;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4-0161-02
失眠癥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其患病率非常高,2002年全球失眠調查:45.4%的人在過去的一年中都曾經有過不同程度的失眠困擾,其中約20%的人選擇使用安眠藥來解決失眠問題,普通人群中約10%存在慢性失眠。近年來,本病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傳統的藥物治療失眠,雖然藥物能顯著增加總睡眠時間,縮短睡眠潛伏期,但容易成癮且副作用明顯,因此,急需尋求療效高、毒副作用小、簡便易行的治療護理方法。本人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將行之有效的推拿治療和護理方法介紹給大家。
一、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所選80例患者來自平涼市婦幼保健院針灸推拿科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的門診患者,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規定的不寐的診斷依據,按隨機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年齡26~67歲,平均(40.30±12.12)歲,病程1~10年;對照組40例,其中男11例,女29例,年齡25~63歲,平均(39.47±11.99)歲,病程6月~11年。經r和t檢驗,P>0.05,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具有可比性。
2.方法。(1)治療組:推拿治療。①患者取仰臥位,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上至頭維,揉頭維。沿前發際至耳前耳門穴。循發際繞至耳后乳突下,揉風池穴,點安眠穴,反復五遍。②一指禪推法,自印堂經魚腰至太陽,3min。③點按陽自、印堂、攢竹、魚腰、絲竹空、睛明、承泣、四白、太陽,每穴3次,得氣為度。④施以掃散法,繼之循經點按,指叩,指拿,反復5遍。循督脈、足太陽膀朧經、足少陽膽經及手少陽三焦經,縱向點按、指揉相合。腧穴以百會、四神聰、神庭、頭維、角孫、翳風、風府、風池為主,反復3遍。同時做好心理方面的護理,鼓勵積極地配合治療和護理,并消除不愉快的情緒。(2)對照組:給予舒樂安定1mgEl服,每晚睡前服用。10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停藥后連續隨訪3個月,觀察兩組在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最后采用SPSS for window 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測定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二、結果
1.推拿組與西藥組臨床療效對比。推拿組與西藥組相比總有效率無顯著性差異,但推拿組的臨床痊愈率和長期療效高于西藥組,且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西藥組。見表1。
2.兩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總分比較。推拿組與西藥組兩治療組治療前后兩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總分比較,P
3.推拿組療效相關性分析。推拿組的病程及病情輕重與療效之間沒有關系(P>0.05)。見表3、表4。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94-01
失眠是神經衰弱的一種最常見最嚴重的癥狀,是指因大腦興奮性提高,造成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程度不深熟。中醫稱為“不寐”,“不的眠”,主要表現為不易入睡或寐后易醒,甚至徹底不寐。隨著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工作壓力增大精神負擔加重,失眠患者明顯增多,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質量。
1 臨床資料
32例患者中,男10例,女22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70歲,病程最短1個星期,最長10年,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學習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突發事件的沖擊等。
2 治療方法
2.1 取穴。三間:百會,透前頂,安眠穴。隨癥加減:陰虛加腎俞,太溪;心脾兩虛加心俞,脾俞;心虛膽怯加心俞,膽俞;肝郁化火加肝俞,太沖;痰熱內繞加豐隆,足三里。
2.2 刺法。虛者用弱刺激,實者用強刺激。三間刺入1寸左右,針尖稍向上,捻轉手法,百會針人1.2寸左右,將針刺入帽狀腱膜下,然后將針向前頂穴方向平刺,捻轉手法使患者頭皮產生脹痛等感覺向前額傳導,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百會可留針12-24小時,隔日一次)。10天一療程。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臨床治愈:每天睡眠在7小時以上,伴隨癥狀消失;有效:睡眠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無改變。
3.2 治療結果。32例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治愈12例,占37%,顯效17例,占53%,無效3例,占10%。
4 病例
患者王某,女,27歲,于2011年5月20日來我院針灸科就診,主訴失眠一個月,一個月前因家務事吵架后經常夜間難以入睡,口干便結,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取穴三間,百會透前頂,安眠穴,肝俞,太沖,每日一次,3診后感心中舒暢,已能入睡,2個療程后臨床癥狀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
5 體會
失眠一癥,臨床多見,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西醫治療失眠的藥物有毒副作用,耐藥性,成癮性等缺點,因而針灸治療失眠不失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銳超,劉虹.針刺治療失眠癥72例[J].吉林中醫藥,2005,25(3):42
關鍵詞:失眠癥;桂枝湯;中醫藥療法
失眠癥是臨床上比較多見的一種疾病,尤其是頑固性失眠常常困擾著人們,給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帶來許多煩惱,嚴重影響人們的心情及生活質量。據中華醫學會提供的資料表明,我國約有3億成年人患有失眠和睡眠過多等睡眠障礙,失眠已成為繼頭痛之后神經科門診第二大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1]。筆者在臨床工作中,采用桂枝湯為基本方加減治療頑固性失眠,取得一定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入組標準:年齡16~65歲,西醫診斷標準符合ICD-10及CCMD-3失眠癥診斷標準,以失眠為主的神經癥與神經衰弱綜合癥、失眠癥等患者,入組時軀體和實驗室檢查正常、腦電圖無顯著異常、病程在6個月以上;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參考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頒布)。未服用各種藥物。
1.2排除標準:排除酒精、藥物依賴,嚴重心、肝、腎疾病,精神病患者,以及沒有條件返院定期評定療效者。
1.3脫落與中斷標準:病情惡化為脫落病例。
1.4病例選擇:全部病例選自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
1.5一般資料:按上述條件共納入70例失眠患者,無脫落病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其中治療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齡21~65歲,平均49歲,平均病程(77.98±12.98)月,本次失眠時間(4.70±6.59)月,入組時臨床診斷失眠癥21例,抑郁狀態14例。對照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齡19~62歲,平均47歲,平均病程(80.69±14.55)月,入組時臨床診斷失眠癥20例,抑郁狀態10例,神經衰弱綜合癥5例。兩組上述各項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2 治療方法及觀察方法
2.1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桂枝湯為基本方加減治療。對于肝郁化火者:可加柴胡、丹皮、生梔子;痰熱內擾:加竹茹、陳皮、半夏、黃連;陰虛火旺:加黃連、阿膠;心脾兩虛:加黨參、黃芪、白術、茯神、龍眼肉;心膽氣虛:加龍齒、茯苓。上述藥物清水煎服,2次/d,28d為1個療程。對照組:口服維生素B1片,10mg,3次/d,谷維素片2片,3次/d,28d為1療程。兩組治療期間均不合并使用鎮靜安眠、抗焦慮、抑郁等其它治療。
2.2觀察指標 于治療結束后觀察患者綜合療效及運用自行設計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讓患者療程結束后填寫,對患者治療滿意度進行觀察,并進行統計分析。
2.3療效標準 綜合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失眠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訂。治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每日睡眠時間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每日睡眠時間增加了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癥狀減輕,每日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不足3h。無效:治療后睡眠狀況無明顯改善,或反而加重。
2.4統計學方法 資料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以P
3 治療結果
治療結束后,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1.43%和68.57%,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
4 討論
失眠癥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祖國醫學稱之為“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目不暝”。中醫認為失眠是陽盛陰衰,陰陽失交,其與心脾肝腎及陰血不足有關,多為情志所傷,勞逸失度、久病體虛、五志過極、飲食不節引起陰陽失交,陽不入陰而形成[4]。《靈樞?大惑論》亦認為失眠與營衛不和、陰陽失調有關,正如書中所說:“夫衛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一旦機體受外邪或內因所擾,則營衛之氣不和,導致“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得瞑矣”。
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雖然失眠癥的原因有很多,治療方法有從虛、實論治的大法,正如張景岳所言:“不寐證雖病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無邪者皆虛”。但對于長期失眠、頑固性失眠患者,單純補虛瀉實療效欠佳,究其原因,是患者陰陽失調,營衛不和,陽不入陰,衛不入營所致的疾病本質沒有抓住。
桂枝湯是張仲景為太陽經表虛證而設的經典方,方中桂枝、白芍等量相配,一散一收,陰陽相濟,氣血相合,合則調和營衛,且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陽,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陰,生姜、大棗益脾和胃,亦有調和營衛之功,甘草補中益氣亦調和諸藥,該方不僅外調營衛,而且內和脾胃,滋陰和陽,因此無論外感、內傷雜病,只要符合營衛不和的病機,均可使用本方。因此被柯琴譽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筆者認為長期失眠、頑固性失眠患者,無論其初起病時的原因是什么,分型如何,日久陰陽失調、陽不入陰、營衛不和才是其病因病機本質。而桂枝湯正是因為具有滋陰和陽,調和營衛之力,才可以使衛氣入陰,陰陽協調,目合神安,神依時入舍而寐,以之為基本方加減治療,可以進行標本兼治,恰可用來治療頑固性失眠癥。
參考文獻:
[1]劉艷嬌,高榮林.中醫睡眠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中級醫刊,1995,30(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