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服飾手工藝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借鑒民族服飾的圖案
圖案在服裝設計中起的是裝飾作用,其目的在于展示服裝的藝術之美。有時,一個圖案的變化就會使整個服裝展現出不同的風格。民族服飾的圖案多種多樣,往往呈現出某個民族特有的文化特點。民族不同,圖案的設計原則也有所不同。現代服裝設計對民族服飾中的圖案進行創新運用,對其性質和象征進行拓展和延伸,擴大其運用領域。如鳳凰、龍圖案,原來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使用的圖案,但在現代服裝設計領域中已經大眾化。設計師將民族服飾圖案與現代服裝結構和審美觀念相融合,結合實際的服裝款式、造型等自由選擇和使用。民族服飾圖案在現代服裝設計領域已經成為一種語言形式。如今,人們對于服飾的選擇越來越注重民族風格,在國際服裝舞臺上,我們經常看到民族服飾圖案在現代服裝設計領域中的運用。我國的民族服飾圖案已經成為現代服裝設計領域中重要的創作靈感源泉,代表著服裝設計潮流的前沿。近兩年走上戛納紅毯的范冰冰在熒屏上出現時,人們往往會關注她的服裝,其幾次出場所穿著的服裝采取的都是現代服裝設計與民族圖案的融合,引領了時尚界的設計潮流。
二、運用民族服飾色彩元素
色彩是服裝視覺的代表性語言,是大眾欣賞服裝時的第一選擇,也是直接體現服飾風格的視覺元素。民族服飾色彩代表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的審美特征。不同的民族在服飾色彩的選擇上也不相同,如,白族服飾以白色為重,配以紅或者淺藍的外坎;佤族以黑色、紅色、青色較多……現代服裝設計以現代設計手法運用民族服裝色彩,在彰顯民族色彩本身韻味的同時,也體現了服裝的藝術內涵和意境,凸顯了色彩本身的視覺美。如,紅色是民族服飾元素中使用較為廣泛的色彩,其表達的內涵是美好、吉祥、喜慶,是民族審美的一種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在現代服裝設計中,色彩運用最多的也是紅色。年輕人的服裝設計選取紅色代表青春、朝氣,老年人的服裝設計選取紅色代表吉祥,等等。馬克思曾經說過:“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我國民族眾多,服飾的顏色絢麗多彩。少數民族服飾中主要的顏色有紅、綠、藍、紫、黑、橙,這些色彩從其色調或服飾風格上可以分為兩種:清新素雅和莊重樸實。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或場合不同選擇不同的色彩,設計師則根據大眾的審美取向和風格需求設計出多元化色彩的現代服裝,而個人則可以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選擇服飾顏色。
三、選擇民族服飾的傳統面料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現代服裝設計的面料種類越來越多,人們越來越追求服飾面料的質量。在今天的生活中,人們對服飾的需求不僅要求外觀的美麗大方,而且要求服飾面料的舒適感。面料是影響服裝舒適感的主要因素,我國民族服飾在面料的選擇上多運用天然材質,對于現代人來說,天然面料也是最佳的選擇,尤其是真絲,在民族服飾中屬于高檔面料。過去,真絲服飾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今,真絲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大眾服飾的選擇之一,備受設計師的青睞,使用范圍也十分廣泛。對于現代服裝設計來說,舒適感是人們的第一追求。在服飾選購的過程中,面料的手感是關鍵之一,人們講究服飾穿著的柔和、體貼。真絲材質十分特殊,透氣性較好,手感柔軟,接觸時給人以涼爽感,加之其本身的光澤和懸垂性,使其成為現代服裝設計面料的最佳選擇:連衣裙、短裙、短衣、套裝等。從日常穿著到高檔時裝,真絲成為人們選擇服飾的主要元素之一。鑒于大眾對真絲面料的這種需求,設計師很自然地將民族傳統面料與現代服裝設計相結合,從而設計出柔軟、美感、時尚兼備的現代服裝。
四、創新民族服飾手工藝
手工藝是民族服裝特色的重要體現。少數民族女性在服飾制作上心思細膩,通常進行手工制作。目前,我國民族手工藝形式主要表現為蠟染、抽紗、刺繡、扎染、雕花等工藝,還包括服裝配飾上的一些飾品的編制,等等,充分展示了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民族服飾手工藝的出現和發展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女性對于服裝的重視使她們對于服飾制作大都采取手工方式。如,少數民族新娘的嫁衣大多是自己選擇面料,進行蠟染、抽紗、刺繡等工序,自己動手完成。其中,最為常見、流傳至今并仍然具有廣泛影響的,要屬刺繡手工藝。從某種角度來說,刺繡也屬于藝術范疇,它具有較強的藝術美感和裝飾性。刺繡圖案多種多樣,沒有嚴格的形式限制,是現代服裝設計中使用最廣泛的手工藝之一。在中國風成為潮流的現代服裝設計領域,手工藝作為凸顯服裝風格和展示傳統魅力的顯示手段,很自然地受到了設計師的青睞。不少設計師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服裝設計相結合,從而打造出民族性與時尚性融合的服裝。如上文提到的范冰冰的服裝便采取了手工藝中的刺繡技藝。在日常生活中,大眾所穿著的服飾也不乏刺繡工藝,一些服裝企業更是以刺繡工藝為商機,在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運用高科技打造電腦刺繡,以機器代替手工刺繡,豐富了刺繡的內容,拓展了其范疇,提升了刺繡的工作效率。以傳統手工藝為基礎進行創新,并將其運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中,凸顯了民族服飾手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作用和價值。
五、傳承民族服飾的配飾設計風格
關鍵詞: 云南 傳統手工藝資源 工藝美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
工藝美術設計基礎是高校工藝美術設計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圖案構圖、造型、色彩特性和傳統文化底蘊的基礎上,運用各種表現手法開展工藝美術設計實踐活動。由于教材版本較多,運用技法內容少,缺少了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師對學生如何學習和借鑒傳統圖案缺乏系統有效的指導,對傳統圖案的陌生使不少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
針對以上問題,教師若能有效地引入傳統手工藝圖案資源就能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以云南為例。云南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中原文化、東南亞文化在此交匯,構成了云南多元的文化環境,也孕育出極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這些手工藝制品充分展現了圖案藝術與手工技藝的完美結合,是云南特有的圖案資源寶庫,更是學生學習的金鑰匙。
一、能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
高校工藝美術設計基礎課程在吸收西方裝飾藝術的設計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更注重對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研究和弘揚,強調以中國本民族的傳統裝飾藝術文化為主導思想,加強特色化教育為發展方向。隨著高速發展的經濟對傳統文化產生的巨大影響,年青學子們缺少了對傳統文化的生活實踐和情感體驗。學生對于傳統圖案了解不深,這與課程的要求和發展方向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云南傳統手工藝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匯聚了大量的平面或立體圖案,如少數民族服飾中就有許多精美的帶有濃郁民族氣息的圖案,如彝族服飾色澤鮮艷,圖案紋飾繁多,有著美麗傳說的馬纓花圖案就是其中之一。傳統手工藝資源的運用,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于傳統圖案文化的理解,而且能發揮傳統圖案的優勢,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
二、能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高校工藝美術設計課程在教學方法上是以紙面繪制的形式為主,應用設計的實踐訓練很少,這種紙面繪制的局限性會制約學生的創造力和設計思維,學生無法通過實際應用來檢驗設計效果,這勢必造成設計與應用的脫節。而民間手工藝都具有強烈的實用性,生存環境、民俗民風、使用功能等都會影響到圖案工藝的設計創作風格,如傣族的黑陶水瓶的造型和紋飾圖案設計獨特;陶身酷似筍塔,蓮花底座,上有傣家的精美紋飾,是儲水不壞的寶器。教師若能把豐富的云南傳統手工藝資源作為教學內容,有選擇地加強教學實踐內容,學生就能夠以多維的角度來感受賦予傳統工藝品中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并能根據具體對象的特性進行全方位、開拓性的設計。
三、能保護和傳承本土手工藝
云南獨有的地理條件和眾多的少數民族文化孕育了豐富的傳統手工藝資源。如五彩斑斕、鮮艷華美的云南織錦最早是用樸素的麻編織而成,隨后便有了棉、絲、毛;盛唐之后人們愛美的心更加強烈,扎染、蠟染、繡花等極為復雜的手工藝也紛至沓來。這些手工藝資源蘊涵著鮮明而神秘的民族特征,是邊疆地區特有的民族圖案藝術的總匯。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民間工藝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那些身懷技藝的傳統手工藝者長期身居落后的偏遠地區,信息閉塞,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許多傳統手工藝正面臨失傳的困境,改良和創新傳統手工藝品勢在必行。把云南傳統手工藝資源運用于高校工藝美術設計基礎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保護和傳承了本土傳統手工藝。高校若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種優勢,結合現代設計理念進行教學,就能培養出現代意義上的傳統手工藝人。
四、傳統手工藝資源運用于高校工藝美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的方法
把傳統手工藝所構成的圖案資源作為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引入高校工藝美術設計基礎課程,就要加強兩個方面的教學,一方面是對傳統圖案的應用技法的學習,另一方面是對傳統圖案運用的實踐訓練。
(一)在教學中加強對傳統圖案的應用技法的學習。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分步驟指導學生學習,可以從臨摹入手。著名的雷圭元先生說:“自然是源,古代的圖案是流,源與流是圖案家的兩個翅膀,缺一不能高飛。”模仿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后續的設計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傳統手工藝中的圖案造型及色彩都是經過時間的沉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學習傳統圖案時,要系統地學習圖案的造型方式、構圖方式、構圖空間觀念及色彩搭配等。例如,學生可以模仿云南民間刺繡明快艷麗的色彩風格等。因為云南民間刺繡裝飾性強、趣味濃厚、極具民族特征,它能為設計提供豐富的素材和特殊的裝飾造型手法。
(二)在教學中加強對傳統圖案運用的實踐訓練。重視手工藝實踐教學的地位,使學生對傳統圖案紋樣及其應用有一個良好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在具體授課過程中可增加民族手工藝的制作與實踐內容,實現工藝美術設計課程從紙面設計到實踐應用的轉變。云南傳統手工藝資源豐富多彩,有刺繡、蠟染、陶藝等,制作這些手工藝的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工具也極為簡單,這就為民間工藝美術資源運用于教學實踐提供了可能。通過織、染、刻等手工技藝的操作,學生能夠提高設計應用能力,還能夠對紙面的設計方案進行相應的調整,完善設計手段和設計效果。例如,在教學中學生容易受到自然形的束縛,難于通過變化夸張設計出奇特的裝飾造型,而現代構成設計理念又過于抽象,如果以民間剪紙為學習范例,就會加深學生對造型元素及組織規律的認識,充分感受“點、線、面”所形成的美感。
總之,云南傳統手工藝資源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工藝美術設計源泉。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加深對本土文化的了解,把這些寶貴的資源運用于教學實踐課堂教學,通過對學生的技藝傳授和實際的圖案運用,使其在設計過程中明確設計目的和設計用途,進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和傳承了云南傳統手工藝資源。
參考文獻:
[1]李雅日.廣西傳統手工藝資源在高校基礎圖案課程的特色化教學實踐[J].北京:教育與職業雜志社,2010-6.
[2]李立新.中國工藝美術研究的價值取向與理論視閾[J].藝術百家,2008:103.
關鍵詞:服裝設計;傳統手工藝;風格
服裝即是商品又是藝術,服裝還是一種文化現象,每個社會和不同時期,人們日常著裝都反映著人們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情趣。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不愿意盲目的追隨他人,強調自己所具有獨特性、優越性、重要性。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審美心理和消費觀念逐漸成為服裝設計師們研究和關注的重點。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時裝的設計重點是服裝。造型、裁剪和整體的風格搭配。進入21世紀之后,設計師們把時裝的設計重點放在了服裝面料的再造設計,通過材料與整體制作工藝的完美結合來體現設計的主題和靈感。這種服裝設計的趨式起著風向標式的作用。
在現代年輕人不甘于自我的形象被淹沒、失去個性,這樣的環境要求服裝設計師要有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
將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服裝設計的有效方法與途徑一體化,形成自己獨有的服裝設計風格,不失為一種好的途徑。把國外先進的服裝制作工藝與傳統的中國手工藝相接合,迸發出獨到的設計理念。信息的高速傳播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眾多設計專業的學生作品出現了跟風,抄襲現象,缺乏個性和底蘊。所以形成自己獨有的設計理念尤為重要。
傳統手工藝是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它包含了眾多的民間制作技藝。中國的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在美術史、文化史、設計史的發展過程中,是貫穿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有重要的地位,大概可分為雕塑工藝,印染工藝(如藍印花布,扎花蠟染)、刺秀工藝、編織工藝、剪紙工藝等。結合設計需求,運用傳統手工技藝,設計出新的作品并制作樣品,形成獨特的個性風格,引導時尚潮流。
經過五千年的演變,傳統手工藝和其他藝術一樣,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與現服裝設計相結合,那凝聚著歷代勞動人民精湛技藝的古老文化便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如中國式的立領和盤扣、書畫和漢字、瓷器上的傳統圖案,中國風的色彩和花卉,以及京劇臉譜、剪紙藝術等傳統手工藝,已被廣泛地運用在當代服裝設計中,世界服裝的T臺上刮起了“中國風”。
1 刺繡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刺繡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瑰寶之一,刺繡又叫繡花和絲繡。刺透與服裝,早在原始社會獸皮上就有了,通常刺繡有的是經過夸張變形的龍、鳳、虎等動物圖案,有的是花草或幾何圖形,有的是華麗多變的花卉等。如今,中國的制繡工藝遍布全球,刺繡工藝形式豐富、風格獨特,并被廣泛運用于服裝設計中,滿足了人們對服裝審美的多元化需求。
2 剪紙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剪紙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剪紙透空的感覺,被現代人賦予了新的含義――鏤空藝術。服裝設計中用作鏤空的面料,通常有布、皮、革等材料。服裝設計師將剪紙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與現代的服裝設計相結合,制作出形象豐富、裝飾性極強的服裝語言。有的在服裝中大量的使用精致花紋起到了點綴裝飾主體的作用,提高了剪紙在服裝中的表現力。剪紙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有著強烈的民族風色彩,但剪紙的鏤空藝術在婚紗中的應有又充滿了時代感,受到時尚界的認可和贊譽。
3 蠟染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蠟染技藝是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產物,其中白族的扎染其花形圖案以規劃的幾何紋樣組成,取材多樣。其工藝分為扎和染兩個步驟,其風格凝重素雅、古樸雅致。服裝設計和扎染的結合在一起,不但色澤鮮艷,而且永不褪色,對皮膚也有保健作用,所以得到大部分服裝設計師的青睞,通過對傳統的扎染工藝進行再渲染,使之成為耳目一新的藝術品并廣泛地應用在現代服裝中。
貴州苗族蠟染是古老的印染工藝,以蠟作畫,有蠟的地方不能染色而形成花紋,包括蠟的裂紋都能體現出來,具有很多原始的風格,極具藝術性和裝飾效果。苗族蠟染與服裝設計結合制作出別懼一格的服飾,表現出來的舞臺效果十分震撼。
4 水墨畫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水墨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又稱之為丹青,多取材于山水、花鳥以及寫意為主,用獨有的工具和顏料在絹、紙、布上作畫。水墨畫在服裝上的表現能夠充分表現出女性的柔美和飄逸。靈動、清新、脫俗的水墨風格服裝,T臺效果如置身仙境。
總之,傳統的手工藝來源于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服裝設計很好的提煉這種傳統手工藝的元素,運用設計靈感把它展示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服裝設計的追求無止境,對于五千年傳統手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要提煉出最美的中國風。加強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延承學習,形成文化積淀,提升服裝設計專業特色,傳承了中國傳統技藝的中國奢侈品品牌NE?TGER創作的“鸞鳳雙棲牡丹”華服被北京博物館永久珍藏。其設計以中國紅為主色調,全線交織,孔雀藍點綴,雍容華貴,獨具匠心。現如今,服裝中大量的裝飾物已被現代化機械生產物所代替,但卻缺少現代年輕人要求的個性化。所有世界頂級品牌服裝都有高級訂制,其特點除了設計獨具匠心以外,更要有精湛的手工技藝。所以,服裝設計師對傳統手工藝的學習、掌握、提煉,有利于激發設計師的創作靈感,不斷主動的挖掘其中的精髓,設計出更多樹立時尚標桿的服裝藝術品。
參考文獻:
[1] 華梅.服飾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一、服飾手工藝術的出現與發展
服飾手工起源于4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和冰河時代,人類以補魚、狩獵和采集食物為主,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學會了用樹枝及藤條做網及繩套,用動物的骨頭制成針,將動物的皮毛做成衣服,將獸牙、貝殼、琥珀等串起來做成手鐲、頭飾等。這些技術經由不同時代、地域、民族的不斷發展與提高,應用于生活并持續發展到今天。隨著時代的發展,服飾手工藝術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服飾手工制作、創意DIY與其相關的周邊產業正日益繁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如何讓服飾手工制作及DIY制作融入生活。一些中國傳統的手工制作項目如剪紙、手工布藝等深受外國人喜歡,也因此催生了國內手工行業的日益繁榮,一些手工制作小作坊不斷壯大,很多做起了進出口生意,為提高國內就業率,和促進經濟的發展作出很大貢獻。
二、我國特色的服飾手工及生活中的手工
手工制作工藝在我國民間有著悠久的制作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它以其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豐富的門類、傳世的佳作而蜚聲海內外。幾千年來,傳統手工藝產品始終是代表中華民族的一大特色產業。傳統的工藝品既是文化藝術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一)中國結
中國結算得上是我國比較久遠的手工制作的代表。彩色絲線編扎成的粗細帶子,有圖騰紋樣的小環兒,婀娜多姿的穗墜兒,這一切構成了美麗奇特的中國結,讓人驚嘆一根紅繩原來可以變出這么多的花樣。別看輕這小小的中國結,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是人們追求隨意、祈盼平安的一種意趣。“結”是繩編飾品,它同我國的布藝、刺繡并稱為祖國的三大手工藝品。它樸實無華,莊重雅氣。
說起中國結可謂年代久遠,其歷史貫穿于人類史始終,漫長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國結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繩”與“神”諧音,中國文化在形成階段,曾經崇拜過繩子。據文字記載:“女媧引繩在泥中,舉以為人。”又因繩像蟠曲的蛇龍,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神的形象在史前時代是用繩結的變化來體現的。“結”字也是一個表示力量、和諧、充滿感情的字眼,給人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美感。“結”與“吉”諧音,“吉”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主題,“繩結”這種具有生命力的民間技藝也就自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興盛長遠,流傳至今。
(二)刺繡
刺繡,又稱絲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手工工藝品之一。據《尚書》記載,四千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另在《詩經》中也有“素衣朱繡”的描繪。可見中國在四五千年前,手工刺繡品已經廣為流行了。手工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宋代時期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繡工藝的發展。明代刺繡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后產生號稱“四大名繡”的蘇繡、粵繡、湘繡、蜀繡。
其中蘇州的蘇繡和緙絲最為盛名。蘇州刺繡發源于蘇州。蘇州女子性情柔和,心靈手巧,擅長慢針細活。蘇繡工藝是以繡針引彩線,按事先設計的花紋和色彩,在絲綢、棉布等面料上刺綴運針,通過繡跡構成花樣、圖案、文字以取得藝術效果。蘇繡具有圖案秀麗、色彩典雅、針法豐富、繡工精細的特色。手工刺繡是中國傳統的著名工藝品,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布藝
靠墊布藝即布上的藝術,是中國民間工藝中一朵瑰麗的奇葩。中國古代的布藝主要有繡花、挑花、貼花等。
南方地區的織繡歷史比北方長,技術較北方高,風格細膩雅潔;北方用針較粗,配色亮麗。挑花又稱十字繡,要求嚴格的按照面料經緯紋路,挑繡等距離、等長度的十字,排列成各種花紋圖案的刺繡形式,有獨特的變形吉祥幾何紋裝飾風格。刺繡時不傷布絲,能加強布料的耐磨損強度,此種針法適用于服裝、手帕、頭巾、圍腰、門簾、窗簾等實用品,是刺繡中最早廣為流傳的一種針法。
三、生活中的手工制作
小飾品的制作:如自制南瓜盒子、美化花瓶、錢包制作、小動物制作、軋花小卡片等。
四、手工制作在生活中的作用及意義
(一)提高動手能力
學生動手操作是學習手工制作的重要環節。學生只有在自己進行操作時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才會激發手工制作的興趣,積極動手,在教學中多讓學生自己動手,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從中領悟、摸索,在實踐中掌握手工技能,體會成功的,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開發智力與潛能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幻燈、投影儀等各種電教媒體步入課堂,不僅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而且,恰當地使用各種電教媒體進行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手工制作方法及技巧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尋找最佳的制作方式,有利于開發大腦,培養興趣,激發潛能。
古代的刺繡工藝在民間手工藝人的無限創造力和想象力中不斷發展,樣式不斷的豐富,織法不斷的革新,已經成為了我國傳統工藝和文化中的瑰寶,刺繡工藝也已經成為了中國服所飾獨有的特色。隨著外國高端品牌逐漸受到國人的熱捧,時裝風尚開始被人重視,傳統的刺繡工藝也開始紛紛創造自己的現代服裝品牌,并加入現代元素,以適應現代的穿衣風格,而精致復雜、成本極高的刺繡工藝則與現代的高端禮服定制合作,成為晚宴紅毯中寵兒。現代科技的發展將刺繡工藝的機器化、產業化變成可能,而如何使這一工藝能夠很好地裝點日常服飾,又能夠提高刺繡服裝的實用性,則成為了推廣現代刺繡服裝品牌走向日常,走向國際的關鍵。
傳統刺繡工藝的發展
傳統的刺繡工藝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在繡娘的一針一線中,刺繡的方式和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從平面排列針跡,到部分改變織物組織結構,再到半立體的浮雕式刺繡,樣式和織法越來越復雜化和精致化。從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四大名繡”――蜀繡,湘繡,粵繡,蘇繡,到現如今隨處可見的日常刺繡織物,刺繡工藝的精致程度和美觀度仍然被傳承下來,并逐漸改變其織法和面料,實用性和耐磨程度逐漸被提高,生產效率也從精工細作的手工作坊時代走向了高效的現代化大生產進程中。
傳統的刺繡工藝在織法上雖然不斷的變遷,但是在內容上基本始終保持一致,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刺繡紋飾都主要以花鳥蟲魚和人物景致為主[1]。這一內容特色與我國的書法繪畫藝術有異曲同工之處,用花鳥蟲魚來展現對日常生活的熱愛和閑逸之情,用人物景致來展現中國自古以來的風土人情、宗教文化和歷史風貌的變遷。另外還融入了“龍鳳呈祥”一類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這不但向展現了我國的傳統文化,還表達了中華民族的對于生活吉祥和順的美好憧憬和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
傳統刺繡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傳統的刺繡服飾主要展現出的是一種農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美好祝愿,比如“年年有余”、“喜鵲繞枝”等的紋樣,表現出古代人民對于土地豐收、生活富足的心愿,傳統刺繡工藝所承載的是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的樣式和色彩運用方面豐富多樣,同時富有生活情趣[2]。在國際時尚圈的高端定制領域已經逐漸嶄露頭角,這種中國元素與歐美風尚的碰撞產生了無數的服飾精品,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刺繡工藝已經能夠通過機器化大生產逐漸走向產業化,設計師們將刺繡工藝融入到了日常服飾的領口,袖邊,同時也融入到了現代首飾工藝當中,作為現代服裝的古典裝飾,這一系列的生產工藝創新、材質創新和樣式創新,都為我國的刺繡工藝再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創造出了不一樣的美感。
在傳統刺繡的手工藝人和現代設計師的傾力合作下,刺繡工藝在保證質量和美感的同時,還提高了自身的實用性[3]。在古代,精致的刺繡織物多為絲織品,名貴的絲綢高貴艷麗,但是難于保存,很少有流傳至今的刺繡絲織品還能保持鮮亮的顏色和柔美的質感,因此為了使刺繡工藝能夠更好地適應于現代服飾對于實用性的高要求,傳統的刺繡服飾開始采用現代的新面料進行刺繡,同時還是用新產品進行裝點,例如人造寶石,玻璃珠等材料,不但使傳統的刺繡能在現代材料的使用中大放異彩,還能使服裝的時尚感提升,同時將刺繡密織于衣服的領口袖口還能提高服裝的耐磨性,同時又大大提高了服裝的美觀度。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