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

      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

      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第1篇

      >> 對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思考 淺談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問題及策略 少數民族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情況研究 鎮海區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 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調查研究 中小學校長教育技術領導力與學校信息化發展的互動關系研究 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教育信息化發展概述 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概述與啟示 香港高校信息化發展及其啟示 如何促進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教育發展 中國農村中小學的教育信息化 清睿教育:引領中國中小學外語信息化教學 淺談中小學信息化教育管理 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效益研究 中小學生教育信息化 淺談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 中小學教育教學信息化管理 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策略探討 淺談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和發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CDC(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Background information[DB/OL]..

      [6][12][17]覃云云.香港教育信息化概覽[J].世界教育信息,2012(5).

      [7][8]香港教育局.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Z].“發揮IT潛能 釋放學習能量全方位策略”咨詢文件.

      [9][10]香港教育局.第三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調查報告[R].

      [13]教育信息化素養[DB/OL].http:///pisa/keyfindings/pisa-2012-results-volume-I.pdf.

      [14]運用電子學習(資訊科技)促進學習[DB/OL].http://.hk/sc_chi/publication_pressreleases/press_releases.php?id=71.

      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這充分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建設中的地位,為教育信息化指明了發展方向。經過20多年的大力發展,我國教育信息化已經獲得了巨大的很大發展,進入了應用水平緩慢發展的關鍵階段。教育信息化面臨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挑戰。解決該問題的第一要務是深入分析問題深層原因,而后以此提出對策,這才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工作思路。

      一 教育信息化所面臨挑戰的深層原因分析

      作為一個尚未完成工業化的后發國家,中國又面臨著如何向信息化社會轉型的嚴峻問題,這兩次社會轉型都不是自發的而是被“帶動”的,換言之,是被卷入全球化進程中的。在此過程中,教育信息化發展遭遇到包括宏觀政策、財政投入、教育體制這三大核心問題的制衡。

      1 教育發展總體戰略與信息化發展戰略的協調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黨的十七大報告將“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作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任務之首,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設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位置,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明確了教育發展的總體戰略。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體現了一種公平與公正的理念,這不僅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同時也體現了教育現化的核心理念。

      信息化是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教育信息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為龍頭,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人們對發展教育信息化寄予厚望,期望通過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縮小東西部及城鄉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推進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人才,推動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等的全面創新和深刻變革。

      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十五”期間,成立了教育部長任組長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決策和組織協調全國教育信息化發展與管理方面的重大問題,確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龍頭地位。在“985工程”、“211工程”、《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03—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等重大規劃和建設中,對教育信息化建設均給予了重點支持,使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世界各國在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均面臨著兩方面共同的難題。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在致力于實現教育公平,同時又在制造不公平——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不平衡進一步加大了數字鴻溝和教育的非均衡性,區域差距、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這些不公平的問題反映到教育政策上則是要實現受教育權利的公平、教育資源分布的均衡以及教育投入的平衡問題。

      另一方面,從世界范圍來看,教育信息化普遍遭遇“生產力悖論”。世界銀行(2005)的報告指出:教育中使用ICT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充滿著爭議。由于尚缺少廣泛認可方法和指標體系來評估教育信息化效果,面對來自各方對“高投入、低產出”的質疑,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與措施也會出現幾分不可預知性。

      上述兩個難以逾越的挑戰強烈地提醒著教育信息化工作者一一教育信息化是否與教育總體發展戰略相一致?一方面,出現上述問題也有其必然原因;另外一方面,要解決上述兩個問題并非易事,需要多方的努力。而問題的核心是如何界定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方向。

      從全球化、多元化的趨勢來看,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是國家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教育多方面發展的實際需要。在這樣一個大的語境中,實施教育信息化要求我們認清各方面產生的相關需求,綜合審視、系統設計,制定具有長遠發展目標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美國Roblyer教授(2003)通過分析對來自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科技、教育等各界舶期望,歸納出“當前問題和趨勢對教育技術的影響與要求”。黃榮懷教授(2007)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發展面臨的需求與任務”的論斷(如圖1所示),其內容可進一步歸結為三方面:促進教與學的變革、促進學校的變革和促進教育的變革,對教育信息化建設與評估有指導意義。

      要實現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與教育總體發展戰略之間的協調與發展,就必須跳出原有的狹隘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思路,將教育信息化放在更大的社會語境中。教育信息化要肩負催生教與學、學校管理乃至整個教育系統的變革的使命,人們首先需要積極創新、主動變革,以適應信息化環境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教育領域的信息技術“生產力悖論”是教育信息化處于“效用波動期”階段所表現出的特有現象。首先,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教育信息化發展期間不過二十多年,新技術的投資收益具有一定的“時滯”,其背后隱藏著其他要素成熟的過程。其次,效用高低往往是一種主觀體驗,要做到全面、準確和客觀化比較困難,因而誤差較大,人們對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初級階段評價往往不會太高,只有隨著應用的不斷深入,效果才能凸顯。最后,有必要建立全面反映學校發展的知識資產評估體系,開展教育信息化評估。從造就高效運作的學校內部組織管理、打造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和構建學校與外部環境的良性互動三個方面,系統評估教育信息化對促進上述方面改進,提升當前教育系統及學校發展的潛質。評估體系不能只關注學生成績報告單這樣的傳統指標,而是要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不能只關注貨幣形式的有形產出,而是要進一步關注知識資產等無形的產出;也不能只關注簡單的投入與產生計量,而是要關注教育發展的不同語境和變革過程。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對“效用波動期”的教育信息化“效益”形成客觀公正的評估。

      此外,“數字鴻溝”深層次問題實質上反映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務與關鍵?;A設施中的“數字鴻溝”與地方經濟水平直接相關,。它將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國家面向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傾斜性財政投入政策的實施,而得到最終的解決。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原主任、信息產業部原副部長、原黨組副書記呂新奎認為,“信息化的本質是推動信息資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發展中最大的“數字鴻溝”實際上存在于信息資源的應用與共享方面,這同時也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問題。

      從最新的國家政策和有關領導的講話來看,解決信息資源的應用與共享問題已被列入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主要工作日程。2007年8月15日,“2007年暑期西部農村教師國家級遠程培訓計劃”啟動儀式上,教育部部長周濟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廣大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和能力,努力使遠程教育“班班通”、“堂堂用”,促進農村教育跨越式發展。2008年1月1日,教育部《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點》中提到“積極發展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努力推進‘班班通、堂堂用’,讓廣大中小學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其核心就是要解資源應用水平不高的問題。2008年1月4日,周濟部長撰文《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指出,“以應用為先導推進現代遠程教育;繼續以農村為重點,完善現代遠程教育的網絡,堅持班班通、堂堂用,進一步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建立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p>

      從周濟部長的講話、文章和政府重要文件中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班班通、堂堂用”必將成為指導今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從“校校通”(校園網\教育城域網)到“班班通、堂堂用”,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宏觀政策由“基礎設施和資源建設”轉向“推進與保障教學應用”,即“從裝備轉向應用”。這也說明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思想與教育發展總體戰略趨于一致,同時也為解決“數字鴻溝”的核心問題(資源共享與應用)帶來了新的希望。

      2 財政投入增長難以跟上信息化發展的步伐

      事實表明,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我國教育投入的主要組成部分。根據CCID的市場預測,教育行業信息化的市場空間2004年將達300億,2005年為400多億。然而,如果以Luis Osin(1998)研究的發展中國家年均每人計算機投資84美元標準進行計算18),每年我們國家投入應該是177.24億美元!相比之下我國的投入還不足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如果按2005年全國2.11億在校生(小學生10864.07萬人,初中生6214.94萬人,高中生4030.95萬人),不考慮計算機需要更新,將生機比由27:1降低到20:1,全國還需投入大約82.2億元!以《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的全國46萬所中小學(小學36.62萬所,初中62486所,高中31532所),如果給每個學校更新一臺價值3000元的計算機,國家為此需要投入13.8億元!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目前國內外在大力研究的廉價手持電子設備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受制于各種方面的限制,此類產品的應用與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設施的條件尚不能滿足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實際需要。網絡間的互連互通存在瓶頸,仍需升級和擴展擴容。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設備難以滿足需求的發展。衛星通信網的建設,是當前很緊急的需求。高校以外的教學和科研單位接入率低,不能滿足各級各類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需要。省市教育網建設參差不齊,影響學校的高速接入。職業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落后,教學手段陳舊,計算機普及率低,日常運行和維護困難,使用效率低。

      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用戶應用水平的提高,CERNET主干網的流量以每年翻番的速率增長,目前50%線路的利用率已經超過了70%,主要干線的帶寬需求已經達到40G。各核心節點靠單臺路由器提供接入服務。線路、設備冗余不足的問題日漸突出,嚴重影響網絡服務質量。CERNET傳輸網急需擴大覆蓋范圍、提高傳輸容量。

      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與其他教育基礎設施投入有很大差異性。除了高額的建設費用外,維護費用、管理費用、人才培養費用要遠遠高于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此外,由于受到IT行業總體發展、更新速度快的影響,學校信息化設備也難以幸免。眾多學校的教育信息化設施面臨沒有服務支持的困境,被迫更新亦是在所難免。

      我國目前仍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加之又有封閉的小農經濟的傳統影響,因而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還未能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我國教育信息化嚴重缺乏自己“造血”的功能,在沒有建立好良性循環的市場機制之前,一旦采取類似西方國家長期采用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國教育信息化必然遭受重挫。

      目前較為可行的思路是,根據各單位不斷增長的信息化業務需求、網絡和信息技術設備正常運轉和維護更新需求,加大教育信息化規劃、咨詢工作,科學引導教育信息化項目的投資方向,逐步確定科學合理的投資比例。保障信息化培訓經費。在保障投入的同時,注重投入帶來的教育、社會和經濟效益。

      政府部門和學校要建立規范化的資金籌措和管理機制,明確政府、企業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加強宏觀調控和監管力度,使資金籌措方式和渠道規范化、常態化,形成長效機制,實現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3 應用能力提升受制于教育體制特征

      我國教育管理體制方面所面臨的宏觀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技術的發展。由于教育分級管理,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在支持教育技術投入方面難以做到協調;鼓勵教育技術應用的宏觀調控政策對于地方的影響往往甚微;地方不具備管理和處理教育技術應用推廣中所出現的問題,產生“投入大,效益低,問題多”的局面。隨著教育機構辦學自主權的逐步加大和辦學主體的多元化,教育信息化發展形式多樣,政府監管與其產生矛盾,相互制約所產生的矛盾凸現。行政部門內部實際所形成的小世界難于被打破。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類教育信息化項目也因此產生了在硬件建設、資源共享、技術標準上整合不夠,應用孤島、信息孤島、資源孤島嚴重。各級各類教育行政部門及多數學校的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條塊分割,缺乏有效統籌協調和統一管理體制,各行其是、相互牽制、重復建設現象相當普遍。統籌協調和綜合管理疲軟。缺少強有力的管理機構進行宏觀規劃與執行。以教育統計為例,當前工作模式落后,數據準確性、時效性(統計周期),教育部9大司局的信息化工作中都存在需要統計的數據,這種教育部內部的整合已是迫在眉睫。

      此外,我國教育制度對技術應用在微觀(操作)層次也有影響。以數字化資源開發為例,大都采取自上而下、中央集權模式,這和中國的教育管理體制是一致的。首先,開發什么樣的資源、如何開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先由國家教育部一級的行政單位統一計劃決定,各地對此只有間接的非體制上的影響。其次,產品開發出來之后基本上不需要做太多的市場宣傳和營銷工作,因為產品的推廣、發行和銷售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進行的。在這種體制下,那些搞教育技術的研究者和教學資源開發公司如果不能拿到國家級的課題、項目,或者如果自主開發的資源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別說發展,就是生存都非常困難。從作為最終消費者的學校來說,基本上也沒有什么選擇的余地。

      另外,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部門交叉、行政職能重疊。舉例來說,國家設有教育部,下屬有各職能司局,有負責課程的中心,現在又設立了專門以課程改革為主要任務的課程中心。此外,還有中央電教館,各級地方也都設有相應的機構。這些分管教育的部門,對教育軟件及其發行都有很大的影響。雖說中央電教館主管教育技術資源的開發和推廣工作,可是如果沒有其他部門的支持,開發出來的資源是很難推廣的。

      這種中央集權的教育管理體制也對教育技術方案設計方面產生了影響。例如,前幾年我國比較流行的教育城域網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通常,教育城域網是由學校、區縣教育主管部門、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組成的三級教育信息網絡系統,目的是將本地的教育機構全部聯通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交流互動、網絡管理、信息服務、遠程教育等多種功能,形成輻射全省市所有中小學及其他教育單位、面向社會開放的綜合信息化網絡環境。這種被很多專家、教育管理部門所贊賞的“胖中心(中心大服務器群)”——“瘦終端(瘦客戶端)”的建網模式成為我國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一個熱點。不能否認這種模式確有優勢,但很多信息中心的網管人員也尖銳地指出,這種模式只不過是一種專家的理論模式,與實踐應用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教育城域網的建立,這一地區的教育機構就只能通過該網絡出口與其他網絡建立聯系。除了出口,硬件配置、軟件使用、教師培訓等都需要通過當地教育局來安排,這對信息中心來說無疑壓力很大。而且隨著電信上網資費的不斷下調,該模式上所謂的經濟優勢也幾乎殆盡了。

      二 激活內外部力量,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應對來自政策、投入和體制方面的挑戰,關鍵的問題是要探索并形成良好的、能夠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其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擴散機制和支持服務機制分別對應來自政策、投入和體制方面的問題,是實現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 協調外部促進力量,提升學校內部動力

      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與發展進程中,存在明確的外部推動力和內在牽引力。在眾多外部推動力量中,國家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主要推動者,這與教育行業特殊性和國家政策有密切的關系。國家經常采用的“權力-強制”、“規范-再教育”策略確實能夠較快速地推進國家措施,但也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弊端。教育體制與教育行政措施上的過于簡單化的大一統思想很難得到真正的落實。因此,以行政命令簡化教育應用的復雜問題,通常是行不通的。大膽設想、小心論證、試點示范、逐步推進是必然的趨勢。在大力推進由國家主導的教育信息化項目和出臺促進政策的同時,還應積極考慮扶植那些以“自下而上”作為指導策略的促進力量和活動。

      在這過程中,學術研究力量的積極參與是對國家措施的有力補充,同時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當前,教育技術研究中很多研究都不能以我國本土問題作為出發點,要么是以簡單遷移作為研究內容,要么是緊跟國外最新動向。在研究過程中,“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空話與大話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并沒有多少實際的指導意義。見微知著,不見微無以知著。不經歷對各種案例和實例的分析與體驗,所提出的各種可能的理論或假設大都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求真務實的作風,不跟風、不盲從,不以“走過場”、“搞關系”而貽害四方,這是學術團隊在促進教育技術應用方面的基本準則。

      學術研究者或與教育技術應用有關的廠商,在研發產品或推廣過程中通常秉承“經驗-理性”指導策略。這種策略有其合理性,能夠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與肯定。然而,類似于“市場銷售”的這種推廣策略以短期效益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而易出現應用膚淺化、表面化的弊端。這就要求,研究不能泛泛地提出或討論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或者以一種簡單化的實驗或期望就作為推廣的內容。更加科學、穩妥的方法是需要深入學科教學,進行富有創新性的研究。這就屬于“自下而上”的指導策略。例如,文科和理科對技術有什么不同的要求,生物和數學的教學對技術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對于數學而言,代數和幾何又對技術有什么不同的要求,概念教學與解題教學對技術有什么不同要求等等。學術研究應積極挖掘存在于學校中的創新思想,支持這些創新的擴散,慎重研究其發揮效果的條件,以及擴散的可能性。

      目前的師資培訓機構需要在信息化環境下得到有效整合,以便于提供“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專業發展服務。從教育主管部門看,可能會涉及如下問題,一是如何通過整合師資區域培訓機構,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如何轉變觀念,使、培訓由研究導向型轉向實踐導向型;三是如何使培訓由推送轉向問題解決型。

      教育技術應用效果具有層次性,跨越不同層次的代價與價值也不同,應用層次隨學術組織的推動而不斷深入。缺乏深層次應用需求的細致分析,缺少應用的核心價值思想,是導致應用障礙的最重要原因。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的發揮并非簡單的采納與否就能決定的。實現技術轉化和整合,是教育技術效果發揮的關鍵。

      學術組織因學術問題的高度專業化,能夠為教育組織實現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發揮方面獻計獻策,給予相對更好的指導。因此,教育技術擴散的過程中,應大力推動學術組織與學校組織的合作,能夠克服政府或IT企業組織在推動過程中的盲目性和簡單化的傾向。

      在國家大力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教育行業中的從眾心理和不作為心理都是要不得的。一方面,教育技術應用需要外部給予積極推動和有效支持,但是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的真正發揮需要來自內部強大的需求和積極主動的變化。對于學校來說,實現教育質量的提升,得到政府、社會、家長、學生的認可是關鍵。而對與學校發展高度相關的教與學、內部結構和外部關系的改善來說,積極主動的變革是改善學校內在發展動力的根本。將學校打造成學習型組織或許是提升內部動力的核心思路。

      2 實現教育信息化評估的制度化與透明化

      以項目方式推進教育信息化將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種工作形態。由于項目評估對減少項目投資風險、保證項目既定目標實現等有諸多益處。因此,推動教育技術的擴散應從規劃開始就引入項目評估的思想。

      顧小清(2006)指出,世界各地的教育信息化評估項目,多是作為教育信息化規劃、教育信息化決策、教育信息化項目的綜合組成部分。特別是一些大的教育信息化項目,都有相應的評估作為配套,在制定項目目標的同時也就相應地確定了評估的指標。

      如果在啟動教育信息化項目的同時或者初期就能明確提出配套的評估方案,就能對項目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評估,并及時對項目作必要的調整了。在項目的立項初期,通過評估發現問題及時調整避免后患;在項目的進行中,每個階段,每個環節都應與評估結果比較,隨時監控和調整項目執行狀態,了解新情況,發現新問題,及時研究采取相應的對策和補救措施。在管理上應該把項目評估、決策和項目執行三權分立,相互監督,互相制約。將風險降到最低。鑒于教育信息化結果的復雜性、結果評估的復雜性,有必要綜合評估項目的目標、過程與結果從而評估的重點予以明確,因而使得項目的工作中心得以突出。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我國很多大型項目都在積極引入嚴格的外部評估機制,并發揮了顯著作用。但是還有更多的項目缺乏訐估,或者流于形式。這種現狀使得中小學教育信息化中大量存在虛假的“欣欣向榮”。由于沒有制度化的項目評估機制,大量的內部操作掩蓋了決策者的耳目,各種問題暴露出來:缺乏對項目目標的評估而不切合實際的建設、不健全的管理機制、不能解決實際教師需求的培訓、不明確的促進機制、不合理的考核制度等等影響了教育技術成效的發揮。

      由政府組建的教育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代表政府在推動教育信息化工作,這樣一來如果沒有一個穩定、有效評估該隊伍實施項目情況的權威機構或社會組織存在,則很難保證項目評估能夠落到實處。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情況也僅僅停留在教育督導考核層次,也沒有專門的組織機構能夠監控學校促進工作的實施,這也是導致學校信息化內部推動緩慢的原因。

      由此可見,如果在制度上實現對“自上而下”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或者“自下而上”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有效制衡(包括:監督、檢查、建議等)已經成為當前教育體制改革中的一項內容。教育技術信息化評估的制度化與透明化是其發展的趨勢。

      3 構建基于內外互動的教育技術應用支持服務體系

      當前的現實情況和發展趨勢,對我國區域和學校都提出了很大挑戰,亟需提供包括發展戰略規劃、資源整合、師資培訓和信息化服務在內的全方位支持服務。由于中小學普遍缺乏信息素養高的教師隊伍和信息化專門管理人才,要想實現合理規劃,并能按部就班推進信息化發展戰略,難度可想而知;傳統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目標一時難以與當前教育信息化環境的變化相匹配,資源整合、師資培訓、應用模式的變革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有可能完成。因此,外部推動力與內部需求間的不協調所導致的不如人意的結果可想而知。

      破解該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搭建能夠有效識別學?,F狀與問題,評估學校需求,引導學校規劃與內部動力,并給予必要外部支持的教育技術應用支持服務體系。該應用支持服務體系既包括傳統的“主動上門服務”教育技術支持,也包括以互聯網、衛星電視系統等在內的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系統所秉承的“需求評估”理念,既是針對支持服務系統的管理者與推動者,也是針對被服務的學校。這種雙向的互動能夠不斷明確問題的核心,形成個性化服務,并積累大量服務型資源。圖2反映了本系統的核心理念。

      (1)對于支持服務系統而言,通過主動收集、分析每個學校的應用現狀以及所需幫助,進行系統歸類,從而為每個學校提供個性化的支持服務內容,并將每個學校的發展及其獲得的個性化服務和效果作為未來服務的基礎;

      (2)對于被支持的學校而言,通過向該支持服務系統提供一些必要的額外信息,加上該支持服務系統所提供的一些與本校有關的數據,判斷自己存在的問題,確定可能的需求,再判斷系統所提供的服務或相似學校解決方案是否符合本校需求,最終決定要獲得的那種服務形式。

      這種內外互動的過程也是不斷明確外部推動方向、引導內部動力、外顯教育個體決策參照點的過程。圖3是從信息系統角度來看該系統的工作思路。

      這種內外互動的教育技術支持服務系統可能有很多實現形式,但是對于學校教育技術采納機制和發展階段的識別與分析,以及對學校需求的引導,是形成個性化服務的基礎。通過對學?,F狀反映出的問題的分析,并挑選備選的服務方案,與學校所提出的個性化需求之間進行互動,形成滿足實際需要的個性化服務方案(服務目標、服務策略、支持方法、支持性資源),是整個系統的核心;而對服務結果的評估則是改進服務方案,形成與積累豐富而有效的服務資源的必要保證。

      基于“內外互動”的教育技術應用支持服務體系具有四個明顯的特點:(1)“主動識別”是指該支持服務體系需要有專門的機制能夠收集一些教育技術應用/教育信息化應用現狀基本數據,從而能夠識別學校一些基本問題;(2)“問題聚類”是指該支持服務體系需要能夠匯總各學校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問題類型給出較為通用的解決方案;(3)“個”是指該系統能夠依據學校的個性要求進行進一步完善,從而推送給學校的是個性化很強的服務內容;(4)“效果評估”是指該支持服務系統應能夠對服務的結果進行評估,并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修訂服務方案與內容。

      三 結束語

      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基礎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1)36-0131-02

      Analysis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onstraint Factor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e Bing, Liu Fang

      Abstract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facing “high investment, low yield” all sorts of questions. In our country, the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es as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Therefore,we should realize its constraint factors and come up with some effective advice, help to further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traint factors

      Author’s addres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China 110034

      1 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進程

      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來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教育技術在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中的推動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國家對基礎教育信息化做了總體部署。

      20世紀80年代初,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漸趨成熟,多媒體輔助教學健步走進教育,步入課堂。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高端技術迅速普及。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教育事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帶來難得的良機。2000年10月25日,教育部召開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決定從2001年起,用5~10年時間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在此之后要求以多種形式實現中小學校校通,而且國家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1]。

      2 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成就及不足

      “校校通”工程[2]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是一項重要的戰略部署,使我國基礎教育跨入全面、快速發展的信息化階段。目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一些成功經驗,但在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對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戰略地位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優質教育資源數量不足,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能力和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教育改革和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有待進一步普及和深化等。

      3 基礎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3.1 信息技術裝備發展不平衡,制約教育均衡化發展

      從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情況來看,總體上是在加速向前推進,但在推進過程中,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示范學校與非示范學校之間的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即使是在同一地區,不同縣(市、區)、學校之間也程度不同地存在差異。同樣,信息技術裝備在城鄉間、區域間、校際間、學科間不平衡。總體上看,城市基礎好,還是強于迅速發展的農村;經濟發達地區好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學校間的差距仍然較大;各學科信息技術裝備,各地區、各學校情況不盡相同。

      3.2 資金投入不足

      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資金投入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盡管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口號響亮,“普九”達標驗收項目要求也很嚴格,國家借助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大額度地追加資金投入,但總體上基礎教育信息化的資金投入仍顯不足。原因有二:一方面是歷史上投入不足,欠賬較多;另一方面是現有設施設備的運行維護與更新換代資金需求不斷擴大。這樣,資金投入不足就成為長期困擾基礎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的頑癥。

      3.3 工程建設與工程應用不協調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過程是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推進的,是一種有別于教育因自身發展而自然而然發展的發展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政府以主導者的身份要求學校配備計算機,連接互聯網,開設信息技術課程,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并且給予較大的物質和制度支持。不可否認,這種推進措施使學校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教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但是,如何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及建設后切實發揮出信息設備的作用,需要教育系統給予更多的重視。

      3.4 資源重復建設

      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大量的重復建設,使得教育資源嚴重浪費的現象十分普遍,與“節約中國”的要求極不相符。例如: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基礎設施建設要求以網絡計算機教室、網絡衛星接收、DVD教學光盤播放點3種模式進行建設,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地方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也擠出配套資金支持建設,但由于設計和技術上的原因,造成原有設備的閑置浪費,經濟損失不言而喻[3]。

      3.5 教師隊伍建設需要進一步完善

      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質提升。

      4 實現基礎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4.1 均衡區域,統籌城鄉,兼顧校際

      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在充分顧及東西部差距的同時,還必須充分考慮到南北不同、城鄉之間有別、校際之間各異的問題。

      4.2 政府為主,拓寬渠道,加大投入

      基礎教育屬于政府行為,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對基礎教育的發展肩負起應有的責任,其中包括基礎教育信息化的責任。事實上國家已經對基礎教育進行大量投入,國家拿出百億資金支持建設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就是明證。

      4.3 加大現有資源整合力度,力戒重復開發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浪費

      在不斷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的同時,也應當看到,各地各校在現有設施設備的利用上還不充分,個別農村學校計算機閑置現象嚴重,還有的學校設備相對先進,但只能利用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功能,更多的功能得不到發掘利用。

      4.4 加快實施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

      中小學全面實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與考核,使縣級以上骨干教師和城區符合要求的教師通過國家教育技術能力教學人員初級考核。到2020年底,符合要求的教師均須通過國家教育技術能力教學人員初級考核。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開展教學人員中級、高級及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培訓與考試工作。

      參考文獻

      [1]祝智庭.中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進展報告[J].中國電化教育,2003(9):6-12.

      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 信息化 系統平臺 網絡建設 政策導向

      1.引言

      近日,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創新論壇”在東北大學開幕。來自200多所高校的主要校領導、信息化管理部門負責人和網絡中心工作人員,以及企業代表共計500余人出席了本次論壇。在本次論壇上發表了較高水平的關于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各種建議及意見。本次大會了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牽頭、十多位來自全國高校信息化管理與應用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共同完成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14)的數據分析報告,介紹了十二五期間高校信息化基本調研狀況,并對高等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趨勢做了展望和預測。由此可見,高校信息化建設已成為國家重要戰略之一[1]-[2]。

      2.高校信息化建設

      高校信息化建設水平是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學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3]-[4]。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盵5]信息技術對大學的影響正日益加劇,并且是深刻、非連續且復雜的,將影響大學功能的方方面面(教學、科研、辦公等),影響大學組織結構和文化變革[6]。

      3.高校信息化建設的積極作用

      (1)加強高校基礎設施、網絡建設。

      我國高校校園網絡存在大多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網速緩慢等現狀。在國家關于高校信息化建議的倡導下,可以采用新技術、更換新設備,與國際接軌[7]-[8]。將服務器集中管理,采用虛擬化分配資源;建立整合的數據中心提供高速信息查詢等業務;采用高可靠性的系統架構,保證處理業務連續、高效;建立高保障性的網絡信息安全體系,保護數據安全;建立高安全認證體系,保證用戶、數據可信。

      (2)加強視頻、音頻等數字資源建設。

      建立數據資源庫,不僅可以為教學、科研提供支持,而且可以為行政工作方面提供便利。將分散的視頻、音頻、資料等整合到一起形成中心數據資料庫,利用校園網絡,隨時隨地查閱資料、處理公務、批改作業、回放視頻等。既能降低信息化教學門檻,又可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方便師生使用。

      (3)加強各類型應用系統軟件、平臺建設。

      高校應以集成、整合的校級統一信息系統平臺、數據交互為基礎,在此之上發展各行政部門、各功能類型的系統軟件,如教務系統、人事管理系統、學校平臺、辦公自動化平臺等,將學習、科研、辦公協同融合,提高教學科研辦公效率。高校信息化整體為管理和決策提供高效、優質的信息化服務,同時強調個性化信息服務和決策支持。

      (4)加強標準、接口等規范建設。

      高校信息化建設不僅應著眼于現有功能需求,還應具有前瞻性??紤]未來學校發展方向、發展規模、師生數量、校區建設與系統平臺開發等因素,規范現有系統軟件接口,著重規范基礎信息編碼、管理、業務與運維服務等方面,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5)加強思想、體制、機制建設。

      高校信息化建設不僅是從國家層面予以要求,更主要的是各高校領導班子從思想上予以重視,形成完整的總體規劃與頂層設計、整合的運維服務體系,并建立相關工作小組,完成高校信息化平臺建設。

      4.結語

      高校信息化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復雜性、前瞻性與長期性等特點決定了信息化發展不僅取決于國家政策的扶持,而且要加強高校領導思想導向、理念、廣大師生參與熱情,集思廣益,才能將這項工程做好、做強、做大。

      參考文獻:

      [1]蔣東興,宓,郭清順.高校信息化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5.

      [2]胡曉玲.高校信息化規劃基本流程及其績效評估分析.電化教育研究,2014.5.

      [3]孫強,樊仰月,李歡歡,王楠,趙杏梅.高校信息化建設體制機制探討,2010.1.

      [4]李逢慶,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設中的CIO角色研究及啟示.2009.7.

      [5]梁培,韓錫斌,胡華,吳庚生.高校信息化評價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現代教育技術,2008.4.

      [6]王婷婷,陽征.我國高校信息化管理體制革新探析.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7.

      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范文第5篇

      這次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落實市委、市政府建設教育強市決策的重大舉措,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一次重要會議。剛才,祥明同志作了重要講話,建新同志作了很好的工作報告,請同志們認真貫徹落實。祁東縣教育局、市八中、市十六中分別作了信息化經驗介紹,他們的做法、經驗和體會,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請同志們認真學習吸收。下面,我再講三點意見。

      一、對教育信息化認識要高

      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時指出:要“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上述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個“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業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是我國對當今時代特征的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在關于教育的論述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不斷滲透,己經引發了傳統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重大變革,帶給人們在教育改革與變革方面許多有益的啟示,使人們在教育機會與教育平等、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學校正規教育與社會終生教育、未來教師的角色以及新型教與學關系等思想觀念和認識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當前以互聯網技術應用為特征的各種類型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如遠程教育、網絡大學、協作型互動學習、探究型自主學習等,對傳統的以課堂和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在擴大教育受益面的同時,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靈活性和多樣性,也正是當前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梢哉f,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既為我們教師提供了一個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大優化,全面提高學校整體辦學效益和教育質量的有力手段,也為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實現高質量教學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共享與傳播的平臺。

      二、抓教育信息化關鍵在用

      教育信息化建設關鍵在應用,價值體現也在應用。近年來,我市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建立了校園網,接入了教育寬帶網、遠程教育網,筆記本電腦、投影設備直接進入課堂。但是,這些先進的設備還有相當一部分或一部分學校沒有充分利用好。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要充分利用好現有信息化設備,在應用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效益。

      首先,要加快教育電子政務系統的應用。一方面要依托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建立一條溝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與社會公眾的橋梁,推動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的改革和發展。要通過教育門戶網站及時準確地教育信息,公開工作職能和職責、辦事程序、辦事規則,自覺將政務和業務行為置于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下,增強教育政策和舉措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實現政務全面公開。另一方面,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各種政務和業務活動,通過使用網絡辦公、網絡視頻會議系統、網上招生等多種應用,促進領導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變和創新,提高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信息處理與服務能力,提高教育行政質量和工作效率,提升學校教育教學和科研管理水平與能力。

      其次,要抓好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與應用。各學校要克服重硬輕軟的思想,加大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深入挖掘本校各學科資源信息,建立一批有特色的精品課程,并逐步形成校校之間互通、互動、互補的信息資源平臺,實現網絡資源共享。在這方面,市教育局信息中心要統籌協調,分工合作,逐步完善中小學各學科教育資源信息庫,為全市教育教學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源,為教師進行網上教研、網上觀摩、網上論壇等活動搭建交流平臺。同時,還要通過廣泛開展優秀信息技術課評選、電腦作品大賽、機器人大賽、優秀教育網站評選等活動,鼓勵廣大教師積極研究、開發和創新教育信息資源,不斷豐富和優化教育資源庫。

      第三,要加強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培養學生信息化素養。當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仍舊是培養學生信息化素養的主要渠道。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按照課程要求配齊配強信息技術教師,開足信息技術課程。要切實加強青少年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思想道德建設,不但要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強調信息化道德教育,還要開設專門的網絡道德教育課程,培植學生健康的網絡道德思想和良好的網絡生活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規范學生上網行為。教育、文化、公安等部門要積極配合,加大對網絡信息安全的監督與管理,為青少年學生營建一個干凈、清潔的網絡空間。

      三、督教育信息化措施要硬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国产经精品香蕉网| 91嫩草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网站| 国产亚洲成人久久| 国产亚洲成人久久| 在线亚洲97se亚洲综合在线 |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国产剧情|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亚洲第一se情网站|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av色欲三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好用| 亚洲一卡一卡二新区无人区|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亚洲中午字幕乱码|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三上悠亚亚洲一区高清|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久久精品亚洲视频| 4480yy私人影院亚洲| 亚洲天堂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9亚洲乱人伦aⅴ精品| 亚洲男人av香蕉爽爽爽爽| 亚洲日本乱码在线观看|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紧| 亚洲成AⅤ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 亚洲欧洲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