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科學專業基礎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參照國內各級各類院校環境科學專業的基礎化學課程內容體系及多所院校的教學計劃,[1-4]考慮環境科學專業后續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學等專業課程的內容,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我們將環境科學專業的基礎化學類課程分設為現代化學基礎及分析化學兩門課程。現代化學基礎分兩個學期完成,理論課時共計136學時。課程的學科內容包括現代無機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等。通過對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化學平衡、化學反應的基本規律、物質結構理論、膠體和表面化學、環境科學相關的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等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現代化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學生學習后能以化學的觀點、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激發創新意識,在未來實際工作中以化學觀點觀察物質變化的現象,對一些涉及環境科學及生活、社會實際的化學問題,具有一定的分析、解決和創新的能力。
分析化學單獨設課,其一,是因為分析化學素有“科學的眼睛”之稱,是環境科學甚至其他任何與化學相關的學科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學生打下扎實牢固的分析化學基礎是非常重要而必需的。其二,分析化學的課程特色主要是“量”,與其他基礎化學相比較,更強調“量”的概念,以及相應的思維方式和理念。系統學習這門課程可促使學生掌握分析化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結合實驗牢固樹立準確“量”的理念,并掌握獲得準確“量”的正確操作技術。這是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進行專業科學研究以及未來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礎。其三,分析化學也是學生學習后續的專業課程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的重要基礎。采用上述課程結構體系,避免了教學內容的無謂重復,節約了大量的教學課時。同時也使一些環境科學專業非常需要的化學知識如膠體化學、表面化學、電化學、分析化學等得到了加強。
二、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一本好的教材能使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識。但目前國內還沒有完全與我們的現代化學基礎課程教學體系相配套的教材。針對上述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環境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特點,結合本校的課程結構體系,我們對選用的教材內容進行了適當地刪減和補充,采取了教材為主,補充講義為輔的使用方式。目前選用胡忠鯁主編的《現代化學基礎》作為主教材。但其中元素化學,有機化學兩部分教學內容則結合環境科學專業的特點,編寫補充講義。元素化學部分側重于講授常見重要元素、重要污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有機化學部分則系統地介紹各類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對于有機合成則不作要求。通過上述調整后,課程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得到了提高。
考慮到現代環境監測方法中經常需要使用儀器分析和檢測的特點,我們選用了華東理工大學及四川大學化工學院編寫的《分析化學》(第五版)作為教材。這本教材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教學內容包括了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兩部分,與我們的課程結構體系相吻合;二是該課程教學內容的編寫注重應用,簡化了某些公式的推導,加強了數據處理和儀器分析的內容,能滿足環境科學專業的需要。
三、教學內容改革
目前,國內一些非化學化工專業的基礎化學課程雖然在結構體系方面與化學專業相比具有自己的特點,但由于教材編寫者基本都是純化學專業出身,缺乏對相應學科的專業知識與背景的深入認識和了解,因此教學內容的設置基本沿用化學專業的內容,只是在深度和難度上作些調整,沒有結合專業特點,脫離生產實際,學生認識不到化學知識在本專業中的應用前景與重要性,難以激發學習興趣。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對環境科學專業的基礎化學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進行了如下的改革:
(一)夯實基礎,注重“雙基”
扎實牢固的化學基礎知識是與化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學習化學知識進而將其應用于認識解決本專業問題的重要基礎。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始終不渝地堅持為學生打下牢固的化學基礎,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學和應用。為達到此目的,我們有針對性地精選了近1500道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習題,編寫成課后練習集,讓學生通過習題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
(二)結合專業,偏重應用
在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同時,我們注重選用大量環境科學中的實例來作為知識應用的案例,培養學生用化學原理和知識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如表面化學、氧化還原與電化學、電解質溶液、化學動力學等章節的教學案例都選用了大量環境科學中的例子。又如元素化學部分,重點講述若干和環境科學密切相關的元素,P區元素主要講了Al,Si,Pb,N,P,As,O,S等常見或與環境科學密切聯系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過渡元素部分則著重介紹了Cd,Hg,Cr等污染元素,以及Fe,Mn等常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再如,有機化學部分講到苯基型鹵代烴的性質時,以多氯聯苯、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為例來講,使教學內容變得結合實際、生動有趣。又如分析化學中的應用實例也都選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來講,如高錳酸鹽指數、溶解氧的測定、COD的測定、總磷的測定等。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 教學 知識結構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在這樣的發展機遇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知識結構亟待適應行業和社會的需求。這就要求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者必須對本行業的工作性質深入分析和研究,制訂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識結構體系和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
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
本專業培養的環境藝術設計師既不是單純的藝術家,也不是單純的工程師。這是因為環境藝術設計是融現代科學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為人類創造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環境。一方面,設計師既要研究人在環境中的行為和需求,即人與物的關系,又要了解當代科學技術,還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斷市場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環境藝術設計的最終效果是以產品的形式展現給人們的,它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得到社會的認可。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專業必備的知識體系外,還應該加強學生的市場價值觀念,這是當前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進行知識結構調整的重點之一。
(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科要素分析
環境藝術設計的產品以個性化、標準化的形式出現,但又必須體現出產品所具有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它是實用、美觀、經濟的三大要素的綜合。因此教學中知識結構也必須是雙重的、多元的。
1、實用性要素的分析
設計首先是滿足人對物質的需求,它是第一性的。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質需求基礎上的更上一個層次的需求,也就是感官的需求,它是第二性的。
環境藝術設計基礎知識的系統學習,可使學生掌握解決設計適用性的基本方法。基礎知識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制圖知識,主要掌握設計施工語言;材料知識,掌握材料的性能、加工方法;加工工藝知識,各種機械的使用方法、加工工藝的程序和特點;人機工程學知識,研究人的生理特征,諸如人體尺度、動作分析、感覺分析等;計算機輔助設計知識,幫助分析、研究設計。除了要熟知上述的知識外,還需具備一定的數理化基礎。
當然,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人們的注意力向形式感方面傾斜。人們更習慣用個人在行為、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經驗去衡量一件設計作品的優劣,從而加重了藝術設計的含量。這在客觀上要求環境藝術設計師具有良好文化素養、學科常識和豐富的生活體驗,并能把握一定的民族特點、經濟、地域文化和社會意識,去更好的統一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從中獲取創作靈感。
2、文化性要素的分析
任何設計在滿足了物質功能基礎上,還必須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才具有生命力。單純追求物質功能的產品,只能是工作原理的物化而談不上美。由于環境藝術設計受到當地文化和環境的制約,所服務的對象不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宗教文化信仰不同,還需要讓學生了解一定的歷史知識和人文常識,了解各民族的傳統,才能設計出符合特定環境要求的優秀作品。
因此教學中相關的美學知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相關知識包含以下幾個部分:繪畫基礎知識,提高素描、速寫、默寫能力;色彩知識,色彩的構成和色彩的運用能力;構成設計基礎,二維和三維空間構成的能力等。
3、經濟性要素分析
環境藝術設計最終以產品的形式出現,它通過市場和經濟規律體現其價值。因而要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設計前期針對諸如現狀、需求、材質工藝等方面進行的市場調研,并研究產品價值和成本的關系,選擇最合適的材料、結構和施工形式等。因此教學中還必須讓學生具備市場營銷學、設計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另外,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健全,社會也要求設計與國際接軌,因此依法制定合同、依法設計和施工等是保障主雇雙方合法利益的關鍵因素,這也要求學生必須了解合同、建設安全以及知識產權等相關法律法規的知識。
1.專業教育課程教學不合理。
學校在專業教學課程方面做得不合理,首先,學校不能夠真正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是什么,一直弱化“一個界面兩個就業方向”教學原則,將景觀設計和室內設計的學生分的太明確,學生不能夠多方面的涉獵。其次,學校的課程教學不合理,藝術類專業尤其是室內設計這種完全活化的專業,它的教學最需要的就是靈活、創新,但是有很多學校的室內設計專業課程教學都不注重創新,很多學校都相互模仿,教學雷同,不能體現出自己獨特有效的教學方案。還有就是學校不能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水平以及創作方式、思維方式等等設置獨立的教學方案,不能夠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特有的個性格創作方式。
2.學生的基礎能力薄弱。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藝考生,我們都知道,對于藝考生來說,美術是必考科目,但是對藝考生的文化科的要求就相對較低,這就說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的基礎能力比較薄弱。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跨專業的專業,它結合了美術、建筑、環境、設計、裝飾等專業,它不僅需要學生有足夠的美術底功,而且要求學生有足夠的學習能力,但是藝考生在這方面的能力都比較薄弱。
3.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缺乏。
學校在課程實踐教學這一環節做得不到位,有很多學校的實踐教學設備都不夠完善,導致學校實踐教學的進行有氣無力,不能打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這也導致科學校室內設計專業理論教學偏重的結果,老師總是教給學生專業知識,而不能有效進行時間教育。有些學校甚至不重視實踐教學這一環節,在實踐教學的關節上明顯缺失,不能給學生更多的實踐學習的機會,不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有些學校會讓學生在假期都一些公司企業去實習,但是有很多學生根本就找不到實習單位,不是所有的單位都有應聘實習生的義務,而且由于實習的時間太短,學生不能得到深刻的認識和體驗。
二、環境藝術設計中室內設計的教育策略
1.合理使用教學方法。
在室內設計專業中,我們合理設置課程教學,合理使用教學方法。首先,我們應該將室內設計的理論知識“實務化”,在原先室內設計基礎知識教育的基礎上,以市場發展為導向,及時觀察市場發展的動向,從而切實根據市場要求對學生做有效的理論知識導向,降低學生有用的、能夠實踐應用的理論知識,而不是教給他們一些空洞的、不能實際運用的知識。其次,我們應該將專題內容模塊化,室內設計專業教學可以分成很多模塊,比如說方案設計、環境結合、圖紙繪制等等,這些都是室內設計專業教學中必學的知識,而這些知識不能夠綜合教育所以,我們要有機的將這些知識都模塊化教學,在每一個模塊,讓學生能夠重點掌握所學的知識,從而將每一個模塊的知識學好。
2.提高學生的基礎能力。
要想加強室內設計專業教學水平,我們就要提高學生的基礎能力,這里所說的基礎能力不僅僅指的是學生的基礎知識,當然,我們要把學生基礎知識的教育放在首位,培養他能扎實的基礎知識。還有就是,我們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深入研究、不斷探索的能力,室內設計專業是一門比較復雜的專業,它需要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和研究的能力,所以,我們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學生的基礎能力。
3.增加課程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室內設計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課程時間教學環節的設置。首先,學校要將實踐教學的教學設備都準備好,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準備最好、最齊全的教學設備,給學生的實踐學習提供過硬的硬件設備。其次,就是要有過硬的實踐教學方案,此間,學校可以擬定適合有效的實踐教學方案,將每個班級的學生都分成幾個項目小組,給每個項目小組都設定固定的創作任務,然后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有效利用組內人員的優勢,從方案設計、圖紙設計、圖紙繪制,到技術圖紙、設計方案投標解說等,都努力完成,然后請老師評價指導,并且逐漸改進完善,最后完成一份優秀的創作作品,從而,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結語
關鍵詞: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方法是指在專業教育思想以及理論指導下,以技能培訓為導向,用一種具體的方法作為形式、以培養內容為依托,直接對學生進行知識和實踐的培訓的教育模式。新時代有新的要求,職業院校也需要做出相改變,完成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模式的轉變,專業化的人才教學模式是這個時期較為符合社會需求的教學模式。
一、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近年經濟的不斷發展,專業化、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分工也越來明確,機械制造以及自動化專業受到人們重視,致使在招生上出現了盲目招生現象,招進來的學生基礎不勞,水平參差不齊,如果再按照按照原始的教學模式進行培養,就會出現底子好的學生進度慢,底子差的學生學不會的現象,這也會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影響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所以當下社會需求的人才是具備扎實專業技術能力人才,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因材施教。
二、C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法研究
(一)構建科學的基礎知識構架
注重學生基礎知識,是一切教學方法的前提,為此要建立一個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給學生構建一個科學的基礎知識構架。按照學生的基礎知識寬度和深度、素質以及強能力的不同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也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政治思想 以及基礎理論知識等理論文化水平,達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目的。在課程的設置上,公共的基礎課程、專業基礎理論課、實踐課的時間應該按照學生的水平進行合理調控。在教學范圍上,基礎知識的教學還要將知識進行不斷的延伸,結合社會的需求和科技的發展進行結合教學。
(二)創建分層模式課程體系
針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專業特點,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情況,可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實行課程分流體系,就是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流培養,例如研究型人才需要重視其理論方面的培養,可以進行理論知識方面的課時增加,對于適用性人才應該更加重視實踐知識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并且設置一些選修的課程,讓學生在進行分流學習的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實際情況,進行自主性學習,從而實現不同目標的人才培養目的。在分層模式課程體系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在初級培養階段,可以對一些公共基礎課程實行一定程度的分層式教育,從而根據不同的培養對象和培養目標,為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內容,擬定教學目標,靈活安排學習方式,布置不同的課后作業,加強教學中的針對性和適應性。例如,在計算機和英語方面的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情況水平分為不同層級的班次,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在教材選擇上,可以選用難度較小的教材,按照初級課程的設置進行教學,在課后教師還可以加大輔助的力度,樹立基礎較差學生的信心和能動性,進而讓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夠很好地完成學習目標;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采用聯想的教學方式,減少上課時間,增加實踐和模擬工作環境,增加學生的自主化思考空間,同時可以適當地進行見習和實習,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動手能力,并且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均衡發展。
(三)加強外語以及計算機教學
不管是適用性技工人才還是研究性技術人才的培養,都需要在專業化人才培養模式下,把外語以及計算機方面的學習列入教學計劃中, 本著全面優化的原則,需要將一些死板、老套的課程予以改進和重組,增加計算機以及外語方面的學時。
(四)采用學分制,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在職業院校建立學分制,并將選課制作和學分制度做為教學核心。選課一方面可以實現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在進程、課程、專業以及教師方面進行自由的選擇,實現多層次的教學目標,并且還能拓寬學習的知識面。在這種制度的管理之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制定教學計劃,這也是分學分制和選課制教學的目的,從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上完成機電自動化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通過這種方式一部分學生可提早完成學業,去實習見習,更好地實踐自己,可以實現提前找到工作。這也是分層制學習法的補充,適用型人才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定位為研究型人才也能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理論知識學習和鞏固,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五)強化實踐教學,重視能力培養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雖然可以采用分層次教學的模式提早進入實踐環節,但是由于專業本身的特性,適用性和研究型的學生都要具備實踐能力和動手。學校在實踐課程安排上,第一應充分地利用實習基地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第二還需要和校外企業進行合作,推動學生實踐,切實感受工作環境,查漏補缺,結合自己和社會的發展制定學習計劃,找出學習方向,提升學習效率。學校還可以開展技能競賽,激發學生實踐興趣,實現學生的綜合化培養。
三、結束語
根據目前社會對于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建立一個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在這個日益發展的環境里,更應該注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這是社會的需求。人才培養方法是可以以專業教育思想以及理論指導,以技能培訓為導向,用一種具體的方法作為形式、以培養內容為依托,直接對學生進行知識和實踐的培訓的教育模式。職業院校也需要做出相改變,完成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模式的轉變,實現人才教學模式專業化,推動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經紀與 專業建設 課程設置
[作者簡介]宗楠(1978- ),女,吉林長春人,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經濟管理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經濟法、法學教育。(吉林 長春 130022)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職院校創新商務經紀與專業建設實踐與研究――以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為例”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C12105)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8-0108-02
一、引言
經紀與行業是最近幾年隨著我國市場化運作的不斷規范而建立發展起來的新的行業。到目前為止,全國僅十余所高職院校開設此專業,最高學歷層次也僅為高職專科,各高職院校商務經紀與專業建設的研究尚處于探索之中。
經紀人是商品交換關系的產物,其存在和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商務經紀與卻是在最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新興專業,它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化運作的不斷規范而建立發展起來的,尤其是在各類企業與品牌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越來越需要專業的經紀人才為企業的發展、品牌的壯大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經紀人、人活躍在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勞務市場、期貨、現貨交易市場等經濟領域。作為市場交易的“劑”,經紀人、人已成為當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試行)》中要求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能以人才市場需求變化為導向適時調整專業結構。基于全國服務業的發展形勢和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的實施,更彰顯出學校培養商務經紀與現代服務高技能人才的必要性,有必要作為案例進行研究進而推廣,發揮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發展在理論和實際經驗上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深刻影響,引進了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成功辦學經驗和理論知識,這些國家職業教育辦學歷史較長,經紀制度十分成熟,有許多值得學習的經驗和教育思想。然而,中國的經濟環境和行業發展的實際狀況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東北地區在經濟建設環境和行業發展狀況上處于一個高速發展但尚不成熟的階段,在職業教育專業領域的專業界定上也無法參照發達國家的界定標準。因此,研究服務于本地區經濟發展需求的商務經紀與專業的建設十分必要。
二、商務經紀與專業建設構想
1.培養目標。商務經紀與專業致力于培養具有現代市場新觀念、勇于開拓進取,能適應國內外市場的貿易發展需要,掌握現代化商務管理的理論和技能,掌握商務經紀與的基本理論和服務技能,具有商務經紀、商務及商務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具備獨立從事商務談判、商務經紀與及市場拓展業務的各項技能,能在工商企業及相關事業單位從事商務經紀、商務工作,成為商業中介活動的中、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在知識結構方面,本專業除了要求學生具備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理論知識、經濟理論基礎知識、法律基礎知識以外,還要求學生熟悉商務經紀與、保險經紀實務、證券經濟理論與實務、汽車經紀與、房地產經紀概論與實務、農產品經紀等基本業務知識。在能力結構方面要具備:基本能力,即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分析策劃能力以及文字書寫、組織和表達能力;專業能力,即商品開發、經營能力、市場預測與決策能力、市場營銷策劃能力、商品推銷能力、公關策劃、商務談判。
2.培養模式。根據專業特點,依照我國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培養計劃實施過程中突出學生基本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強調實訓環節,把基礎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同時,根據商務經紀人、人不同崗位需求和職業標準,積極推行“多證書制度”,鼓勵學生通過考試取得各類職業(崗位)資格證書,如保險人資格證、房地產經紀人執業資格、國際貨運從業資格證、農產品經紀人資格證、汽車經紀人職業資格等。
三、商務經紀與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構建
在針對商務經紀與專業的核心課程進行設置的過程中,應從職業需求出發,以能力培養為主導,科學合理地安排理論與實踐課程體系。在設計核心課程時,除應充分考慮到就業方向的需要外,還應結合學校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特點,以便學生畢業后在當地就業更具有優勢。對于文化基礎知識以“必需、夠用”為標準,對于專業知識則根據能力結構和職業能力分析設置了三大教學模塊,構建了一個專業知識覆蓋全面、實用性強的知識平臺。這三大教學模塊分別是:
1.專業基礎模塊。這一模塊根據學生所需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設置了包括基礎會計、管理學基礎、統計基礎、西方經濟學、金融基礎知識、稅法在內的專業基礎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