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建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人工智能;建筑領域;計算機;應用。
1 引言
所謂人工智能技術,是指一門由控制論、計算機科學、神經生理學、信息論、心理學等學科相互滲透所和發展所形成的綜合性學科。雖然學術界對于人工智能的定義在經過長久的爭論之后仍然沒有得出一個準確的定義,但是從本質上來看,人工智能技術就是通過研究和制造人工智能系統和機器來模擬人類智能行為,從而使人類智能得到延伸的一門學科。該學科通過計算機來完成智能系統的構建,并以此來實現定理的自動證明、程序的自動射擊、語言的自動理解、模式的自動識別等智能活動。由于研究者對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存在差異,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人工智能研究途徑,其主要有三種,分別是聯接主義途徑、符號主義途徑和行為主義途徑。
其中,聯接主義途徑于1943年提出,它主要通過神經元來對腦模型和神經網絡模型進行研究,不過目前仍處于基礎性的研究階段。符號主義途徑是基于物理符號系統假設提出的,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應用于智能行為的描述中,目前很多的自然語言理解系統、專家系統都是基于該觀點研制的。行為主義途徑的支持者則認為人工智能源于控制論,在該理論的指導下,研究人員于上世紀80年代成功構建了智能機器人系統,布魯克斯的六足行走機器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 人工智能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
2.1 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建筑設計師們都通過AutoCAD軟件來完成有關繪圖工作,但是這并不能從真正意義上體現出建筑設計,設計師們的靈感、創意、創新也無法通過AutoCAD得到更加全面的體現。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建筑設計行業中應用的不斷深入,現在的設計師中的絕大多數都開始應用能夠在設計全稱提供二維圖形描述和三維空間表現的理論及技術來完成日常工作,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得建筑設計的特點得到了更好的體現。
例如,Arch2010就是一款基于AutoCAD2002―2010平臺的,專為建筑設計工作而量身打造的CAD系統,它集人性化、數字化、可視化、參數化、智能化于一身,將建筑構件作為最基本的設計單元,采用了非常先進的自定義對象核心技術,實現了二維圖形與三維模型的同步。
此類系統的使用讓建筑設計師再也不必趴在桌子上完成繪圖工作,讓他們的創意和設想能夠得到更完美的發揮和實現。工程圖檔也不再是以往那種抽象的線條堆積,而是通過數字化技術轉化成了直觀的、可視的建筑模型,真正做到了構件關聯智能化、構件創建參數化以及設計過程可視化。
2.2 在施工管理中的應用
工作人員在以往開展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時候,主要是依靠手寫、手繪的方式來完成有關施工檔案的記錄和施工平面圖的繪制,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建筑領域里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綜合采用數理邏輯學、運籌學、人工智能等手段來進行施工管理已經得到了認可和普及。目前比較流行的基于C/S環境開發的建筑施工管理系統,已經涵蓋了包括分包合同管理、施工人員管理、原材料供應商管理、固定資產管理、企業財務管理、員工考勤管理、施工進度管理等方方面面,使對供應商和分包商的管理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細化,從而使原材料的進離場、分包商及員工管理工作更加科學、準確、快捷,實現了資金流、物資流、業務流的有機結合。
另外,建筑施工管理系統的數據庫也非常強大,具有極為強勁的數據處理和儲存能力,不僅性能穩定,升級和日常維護也非常快捷方便。另外,針對建筑施工人流復雜、密集的特點,系統還相應設置了權限管理功能,保障了施工管理數據的安全和準確性。
2.3 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技術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砼強度分析的工作中。一般來說,28天抗壓強度是衡量砼自身性能的重要指標,如果能夠提前對砼的28天強度值進行預測,工作人員就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控制,進而提高砼的質量。在以往的工作中,工作人員往往采用基于數理統計的線性回歸方式對砼的28天強度進行預測,但是對于商品砼來說,由于其中摻雜了大量的粉煤灰,因此砼各組材料與抗壓強度之間的關系往往表現為明顯的非線性關系,通過傳統方式所得到的預測結果存在著很大的誤差。
在人工神經網絡技術應用于砼性能預測方面,我國天津大學的張勝利將傳統的BP網絡模型的預測結果與3中不同輸入模型的RBF網絡預測結果進行了比較和分析,最終證明了RBF網絡模型具有較強的泛化能力和極高的預測精確度,是一種新型的、有效的分析商品砼性能的方法。
2.4 在建筑結構中的應用
汶川地震的發生以及這場地震所造成的嚴重危害,讓建筑結構控制及健康診斷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以往建筑行業所采用的結構系統辨識方法存在著抗噪聲能力差、適用范圍較窄、難以進行線性識別的缺點,讓此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系統辨識方法,該方法通過模糊神經網絡所具有的學習及非線性映射能力來獲得實測結構動力響應數據,并以此構建起建筑結構的動力特征模型。模糊神經網絡能夠對建筑結構在任意動力荷載情況下的動力響應進行非常準確的預測,因此廣泛的應用于建筑結構的健康診斷以及振動控制當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擴展性。
2.5 在建筑電氣中的應用
隨著我國建筑業的迅速發展,行業的總體能耗急劇攀升,有一段時間在總能耗中所占的比例甚至超過了30%,所以,實行建筑節能對于實現我國的節能減排目標無疑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而電氣節能技術則是當前效果最為顯著的節能方式之一。
電氣節能的評估模型建立之后,可以使用人工神經網絡對其進行訓練,提升其評估的準確性和網絡泛化性,使建筑節能改造工作的實施能夠具有更多的科學依據。其中,BP神經網絡算法就是一種能夠將輸入/輸出問題轉化為線性問題的學習方法。傳統的BP網絡采用的是梯度下降法,該方法的學習速率是保持不變的,同時訓練所需的時間較長,且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發生局部收斂的情況;改進型的BP算法和L-M反算法則增加了動量因子,無論是在穩定性還是收斂性方面,都要優于傳統的BP算法,因此廣泛的應用于當前建筑電氣節能評估模型的構建工作中。
使用該方法構建的建筑電氣節能評估模型的權重,能夠以相對聯系的方式隱藏于網絡當中,這種評價方式更加科學、簡單、適用,所評估模型的適用范圍也更為廣泛。
Abstract: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lligent" mainly refers to an indecisive 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capacity. This ability covers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exchanging and sharing; building automation control equipment is also a form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關鍵詞:智能;建筑設計;新探討
Key words: intelligent;architectural design;new discussion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1-0092-01
0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建筑應運而生,今年來我國的智能建筑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建筑都有智能化的需求,促進了智能化建筑的發展。現代社會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人們要求建筑能為人類的需要提供更多的便利。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工作環境的便捷,舒適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伴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不斷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智能建筑也順應歷史潮流應運而生。
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技術過程的主要內容有:建筑單位對用戶的智能化建筑需求進行可行性評估,對建筑的各項技術指標進行預測,進行系統的選擇和設計,工程具體的施工要求的制定等;系統供應商對系統進行設計安裝,并對系統提供后續維護工作以及建筑的物業管理。智能化建筑的系統是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將智能建筑的各個部分整合,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其能力。智能建筑系統集成技術是借助于樓宇設備自控系統、通信網絡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把現有分離的設備、功能、信息等綜合集成一個相互關聯、統一、協調的系統之中,用于綜合建筑物的各個環境。職能建筑的運行故障主要表現在:有些建于90年代初期的建筑,系統癱瘓不能使用,在建筑的建設過程中由于安裝不當,經常出現故障,而且后續的維護工作做的不到位;另一種情況是系統雖然能運行,但是達不到智能化的要求,大部分都是手動控制,達不到自動控制全部投入運行。對智能化建筑的認識不足,系統設計不當,施工單位的施工不當,供貨商的原因等都是影響職能建筑系統能否正常運行的原因。因此在智能化建筑的使用過程中一定要不斷的吸收經驗,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相應措施解決,不斷的提高智能化建筑的應變能力?,F代社會對智能的定義可以用公式進行簡單的概括,即:(HI,AI,II)∈I。智能,HI-人的智能,AI-人工智能,II-集成智能。而人的智能、人工智能與集成智能的關系又可以概括為:IIHI+AI(“”為“生成于”的意思)。人們就是利用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及集成智能,運用多學科的知識來設計、建設、管理智能建筑的。根據智能建筑的性質,建筑設計一般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智能建筑對項目策劃及建筑設計的影響
①首先,設計師在設計時必須充分的考慮好建筑智能化的水平需求,根據建筑智能化的需求,我國的建筑智能化總體水平以及建筑規模去設計。通常認為,建筑面積在2萬m2以上的建筑配備建筑智能化系統會比較實用。②創造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是建筑智能化的目標之一。智能建筑內的溫度、空氣質量、光線、獨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計算機網絡、符合人體工學的辦公家具、休息空間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適當的隔離等等方面,都應充分體現設計師獨具匠心的構思。設計時要保證室內能充分的分享到室外的陽光。外墻可以布置成凹凸狀,利用這樣的平面做成所謂的corner office。在辦公區要適當安排一些帶有自然風味的工作人員休息的角落。設計時應避免做固定扇的外窗。③采用合理的結構形式、柱網和層高。采用框架結構、框剪結構可以提供靈活多變的環境,一般9m的柱網對停車、空間分割及結構設計都比較適宜。由于智能建筑內部要求舒適的環境,所以所有管線均不能暴露,考慮到中央空調的管道、綜合布線的要求、空調排水的坡度及架空地面等方面,建筑物的層高應大于3.6m,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辦公區域的凈空不小于2.6m,走廊里的凈空不小于2.3m。④智能建筑物內部合理布線,建筑物內部產生大量熱量和噪音,因此要合理的劃分職能區域,使生活區和工作區分開互不影響,設置專門的設備維護區域,為了達到智能化建筑的效果最佳,還應該根據外界因素的改變及時改變智能化建筑的運作指標,使得建筑自始至終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⑤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還要考慮智能建筑內的變化、發展及新增項目的可能性。
2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及墻面設計
①地面。智能建筑內的地面可采用架空地面、預制線槽的樓板面層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設計易于布線,而且很便于線路的管理工作,其弊端是會造成地面的高差。樓板面層預制線槽也很方便布線工作的開展,施工方便沒有高差,可布設在面層10cm內。在方塊地毯下布置布線系統,但是在布線時要求線路較少,最好沒有交叉點,其弊端是易產生靜電。②墻面。智能建筑內的墻體除了做隔斷以外,墻面上還可以做出線口,墻內空間還能布置各種傳感器和控制設施。③天花板。智能建筑內的天花板需要負責照明、送風、出風、煙感、噴灑等的走線及出口任務。
3專用機能室的設計
①中央控制室。中央控制室的職能是全面監控整個智能化建筑的運行狀態,并及時發現問題,是智能化建筑的心臟。②電視會議室中需要考慮音響、光源、照度及配電等的設計。③咨詢中心。咨詢中心中需要配備電腦、多功能工作站、電子檔案、影像設備的輸入和輸出裝置、微縮閱讀及閉路電視等。④決策室需要考慮音像、聲音、會議、電腦及通信系統的綜合設計。另外,接待柜臺、電腦機房等機能室都需要給予充分的考慮。
4屋頂的設計
建筑屋頂直接的敞開接觸外界,職能建筑的屋頂會有很多的設備暗轉,所以設計者要進行全面的美化外觀,還可以充分的利用自然界的風能太陽能等,使得大自然能夠為建筑服務,當然也應該設有相應的預防措施,防止自然災害對建筑的損壞。還要考慮到設備運轉時產生的震動、噪音、電磁場等因素,電纜穿過屋面以后如何防止漏水,電線基座的防水、防風及防震的問題。
關鍵詞:慢性腦灌注不足;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認知減退的影響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是處于正常老齡化與癡呆之間的一種認知減退狀態,屬于癡呆前階段,通過對這一階段的患者進行及時的控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緩、阻止甚至逆轉認知減退。與臨床中的癡呆不同,MCI的認知減退嚴重程度明顯低于癡呆,表現出良好的可逆性[1]。目前已有的研究結果中,發現年齡、受教育程度、血管危險因素、遺傳因素等與MCI有關。其中血管危險因素(VRFs)是臨床可控因素,因VRFs導致的慢性腦灌注不足(CCH)是導致認知功能減退的直接原因,本文分析慢性腦灌注不足對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認知減退的影響,現在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MCI患者60例,患者年齡≥65歲[2];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中MCI診斷標準[3-4]。60例患者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65~82歲,平均年齡(72.3±0.29)歲。
1.2方法 對60例患者進行為期3年的隨訪,隨訪方式為:來院隨訪和電話隨訪兩種方式。主要的隨訪內容為:了解患者認知情況、日常生活活動能力、VRFs控制情況等。盡量選擇來院隨訪的方式,如隨訪過程中發現患者存在明顯的記憶力下降應盡快要求患者來院隨訪,同時進行神經心理學測試,如果達到癡呆標準需記錄發生時間。
到2014年完成3年隨訪,要求60例患者最后一次隨訪采用來院隨訪的方式,收集患者全套神經心理學測試結果、腦白質改變(WMC)情況、頸動脈狹窄率。頸動脈狹窄率使用64排頭頸部計算機斷層攝影血管成像進行檢查。WMC使用磁共振成像檢查。全套神經心理學測試包含Fuld物體記憶測驗(FOM)、快速詞匯檢測、韋氏成人智力量表、Pfeiffer功能活動量表。
1.3評價標準 按照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剝離術臨床試驗標準對頸動脈狹窄進行分度:70%以上為重度狹窄;30%~69%為中度狹窄;0%~29%為輕度狹窄。WMC標準:輕度,單個病損直徑小于10mm,所有病損直徑小于20mm,統計時記錄為1;中度,單個病損直徑介于10~20mm,所有病損直徑大于20mm,統計時記錄為2,;重度,單個或融合性病損≥20mm。FOM評分≤11為異常。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Cox比例風險模型進行分析。所有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使用SPSS 20.0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分析MCI發展成為癡呆的Cox比例風險模型,將危險因素作為自變量,發展為癡呆的作為因變量,60例患者中最終發展成為癡呆的患者一共23例,其中11例為AD,8例為血管性癡呆,4例為MD。
3 討論
在本次研究中,將WMC程度、頸動脈狹窄率與VRFs進行同時研究分析,發展其中只有糖尿病可以作為MCI發展為AD的預測指標。也就是說明糖尿病是MCI發展為AD的危險因素[5]。VRFs重點額頸動脈狹窄是檢測腦部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有效方式,將其作為本次研究的重點,能夠利用頸動脈粥樣硬化作為MCI進展為癡呆的預測指標,并且是各種癡呆類型的危險因素。通過風險模型的分析,性別為男性、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癥以及重度頸動脈狹窄是發生血管性癡呆的高危因素,重度頸動脈狹窄不僅能夠反映出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同時又屬于缺氧-缺血性疾病。之所以男性的發病率高于女性,這是因為男性抽煙、飲酒等生活習慣對身體的影響,加上缺乏雌激素對血管內皮的保護更加容易發生卒中。目前的各種研究結果表明,頸動脈狹窄以及WMC能夠引發CCH,長期存在的CCH會導致人體的神經損害,作用途徑包含自由基形成、線粒體功能障礙等,各種作用途徑相互作用從而導致神經功能障礙,進而發展成為認識功能障礙。當人體存在CCH時,APP增加,Aβ的大量產生以及沉積,其中Aβ是一種由β-淀粉狀蛋白前體蛋白在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裂解產生,由于Aβ具有很強的神經毒性在人體腦組織中產生病理級聯反應,形成神經纖維纏結,引起大量的神經細胞凋亡[6]。另外,當CCH存在時,Aβ的清除變少,Aβ大量的產生、沉積,使得腦部血管系統出現淀粉樣變性,進一步加重CCH,使得持續進入到一個惡性循環的狀態。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60例患者發展為癡呆的一共23例(38.33%),其中11例為AD,8例為血管性癡呆,4例為MD。認知下降程度為MD>血管性癡呆>AD。
綜上所述,符合男性、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癥、頸動脈狹窄率為重度上述指標的患者發生MCI進展為血管性癡呆的可能性更大。在臨床工作中應該加強MCI階段的控制,通過各種手段控制MCI的認知減退或發展為癡呆的各種危險因素,有效延緩、阻止甚至逆轉認知減退。
參考文獻:
[1]禚傳君,黃悅勤,PRINCE Martin等.北京城鄉兩社區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發病率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51(10):754-760.
[2]王穎婷,周國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9(10):1105-1108.
[3]張彩萍,馬菲,張曉東,等.太原市社區老年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0,29(07):606-609.
[4]王金月,劉筠,張春生,等.CTP聯合CTA對慢性腦缺血患者血流動力學的評價[J].放射學實踐,2010,17(08):846-85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s very fast in China, and people are also having higher requirement for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hose main construction procedure is: installation of the power distribution cabinet and its regulation and control facilities, installation of the cable and cable tray, installation of electrical accessories, etc.; and then, i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technology. To apply this technology to intelligent buil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labor costs and improve the working accuracy and speed as well as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Finally, from the automation control, fault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and optimum equi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mainly illustrates the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automatic control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afety, efficiency, etc.
關鍵詞: 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智能化技術;應用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intelligent technology;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TM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5-0094-02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建筑工程的發展非常迅速,與此相關的施工管理技術也日漸提高。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進步,對生活的智能化、居住環境的便利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智能化電氣工程是建筑工程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施工項目,與智能化電氣相關的裝置、設備等的建設工程管理都屬于此類。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壞關系著整個建筑是否能正常完工使用。隨著高科技逐漸引入建筑工程中,智能化技術在其中使用的越來越廣泛。智能化管理技術是將GPS定位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精密傳感技術集中一體應用的高科技綜合技術。智能化技術的引用,不僅可以減少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中的人力成本,而且這種技術也顯著提高了操作的準確度和工作效率,縮短了工程所需的周期,并且也便于工程完工后對其進行監督檢測。
1 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管理
現今,人們對居住環境、生活智能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生活品味的追求日漸提升,從居民對建筑物標準的要求上即可看出,現在的人們對建筑中智能化管理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因此這就為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管理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越來越多與智能化電氣工程相關的新技術應用于現代建筑中。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的施工主要步驟如下:①對整套配電柜和其調控設施進行安裝;②對架上電纜以及電纜橋架進行安裝;③對架空線路以及上步裝置的智能化電氣設備進行安裝;④對變壓器進行安裝;⑤對配電以及動力裝置進行安裝;⑥對柴油發電機組進行安裝;⑦對持續電源進行安裝;⑧對低壓電動機進行安裝;⑨對電加熱器以及電動執行部分進行安裝并接通其線路;{10}對以上安裝的智能化電氣動力裝置進行調試運轉;{11}對開關插座等裝置進行安裝;{12}對接地設備進行安裝;{13}對裸母線、非開環母線等母線進行安裝;{14}對電纜線路進行鋪設并且對電纜頭進行安置制造;{15}對導管、線槽、穿管進行鋪設;{16}給槽板、鋼索配線;{17}對線路的安全性能進行測試;{18}對照明設備進行安裝;{19}對照明設備進行調試運行;{20}對避雷設備進行安裝;{21}對接閃器以及定位點進行安裝,對環境的變化及使用功能的變化具有感知能力。如:感知建筑物內外溫度的變化,監視建筑物內人員流動及大門的啟閉等。傳遞、處理感知到的信號及信息,對其進行分析和判斷。如:把傳感器獲得的有關溫度變化的信息傳遞到控制中心,分析建筑物內溫度的變化,與系統溫度設定值進行比較,判斷變化趨勢;{22}驗收工程,及時修改調整。
2 智能化管理技術
在當今的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管理中,人們對高科技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因此,新技術的應用日漸增多,智能化管理技術就是其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智能化技術又可以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它是計算機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將“GPS定位技術”、“精密傳感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集中于一體的綜合技術。“人工智能”這個詞語最早是在1952年提出來的,主要是由智能控制系統、處理語言系統、專家系統、識別圖像系統以及識別語言系統等組成。智能化技術誕生至今,在控制領域的應用最為廣泛。
智能化技術在建筑智能化中的應用,主要有自動控制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和數據技術幾個方面,智能建筑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樓宇自動化系統、通信自動化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智能化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逐漸增多,其發展也日新月異,研究者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綜合自動化、仿生學、語言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加入更加實用的功能,在中國興建的大型建筑將占全球一半,而現代大型建筑的主流是智能化大廈,因此智能化大廈的弱電系統研究及實施,成為自動化控制領域里的一個重要分支,將現代大廈建設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大廈,并保有今后進一步的擴展性。
3 智能化技術現狀及應用
以建筑為平臺的建筑智能化是利用系統集成技術,提供一個高效舒適的建筑環境,集服務、結構、管理為一體的建筑設備智能化,兼備辦公、通訊與建筑設備自動化為一體,建筑環境與建筑設備、通訊設備與建筑設備自動化系共同構成了智能建筑?,F如今,全球環境惡化,對于節能減排有著迫切的需求。在建筑領域中,智能建筑對能源的需求確實較高,但是通過科學合理的建筑節能設計,完全能夠很好的達到節能、高效、低碳的效果,因此智能建筑有著廣闊的前景。
現如今,通訊技術與建筑技術的結合組成了建筑智能化技術,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也在突飛猛進的發展,以通訊、圖像、控制、建筑技術為基礎的建筑智能化技術,促使智能建筑飛速發展,完成了信息的傳遞與資源的共享,對于高效、合理、靈活、簡便等目標的實現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在計算機網絡與工程技術飛速發展的前提下,方便、安全與舒適的建筑成為了人們追逐的目標,因此智能建筑在人們的觀念中得到了普及,對智能建筑的要求也日趨增加。為了實現人們對生活方式、居家觀念以及公共習慣等建筑要求,房地產也打出了“智能”牌。智能化系統已經成為衡量樓盤潛力與檔次的標準之一。建筑內的閉路以及各種監控系統、計算機網絡、巡更管理、警報與停車管理、通信、公共與緊急廣播、入侵警報、門禁以及有線電視等系統需要繼承與兼容。因此,在智能建筑工程上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實行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智能建筑的核心所在。
4 結束語
當代人們注重并渴求生活的智能化,因此智能化管理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智能化技術在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建筑智能化技術,包括網絡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消防和安全防范技術、聲頻和視頻應用技術、綜合布線與系統集成技術。電氣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員在完成施工設計與服務時重點在方案的審核,確保達到合約中技術指標,使系統安全有效穩定的運行。除此之外在對系統的材料軟件與設備的選用上,要求采用合格達標產品;工程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保證工程質量;按要求進行產品的維修與保養服務;進行完整有效的用戶培訓等幾個方面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的自動調控性、安全性、運行效率等得到提高。本文的研究為建筑智能化電氣工程工作人員應用智能化技術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新武.對智能化電氣工程的管理工作探析[J].經營管理者,2011(07).
[2]成海榮.談我國電力系統自動化市場發展前景[J].中國科技財富,2011(19).
[3]曹陽天.淺談人工智能控制技術在智能化電氣自動化中的應用[J].科技促進發展(應用版),2010(06).
[4]崔文靜.智能化電氣工程戰略性新興產業――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嚴陸光[J].智能化電氣時代,2011(01).
[5]侯軍.淺析電廠自動化技術[J].科技促進發展(應用版),2011(10).
關鍵詞:建筑智能化 智能建筑 生態建筑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U198 文獻標識碼: A
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現代控制技術和現代建筑技術的發展,建筑工程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并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歷史趨勢,出現了諸如智能建筑、智能小區、智能家庭、智能工廠、智能街區、智能城市等信息技術與建筑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毋庸置疑,建筑工程智能化給建筑環境的改變和人們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但是在智能建筑工程建設和使用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智能化系統的設計、安裝與土建設計施工之間的配合協調不夠、建筑設備智能化水平不高、智能建筑管控手段單一、能耗較高、信息化程度較低等。上述問題成了制約建筑工程智能化的發展瓶頸,因此,本文對智能建筑目前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筆者對建筑工程智能化的發展方向的見解。
1 智能建筑的發展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美國出現第一座智能建筑以來,智能建筑就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提倡,并在世界各地建造了大量的智能建筑。近10年來智能建筑技術在國內發展迅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己建成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建筑。
1.1智能建筑的特征
雖然智能建筑已取得廣泛的應用,但是國際上關于智能建筑還沒有統一的定義。我國的《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 5C314-2000)對智能建筑的定義是“以建筑為平臺,兼備建筑設備、辦公自動化及通信網絡系統,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它們之間的最優化組合于一體,向人們提供一個安全、高效、舒適、便利的建筑環境”。
智能建筑(如圖1所示)包括以下幾個基本部分: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BAS)、通信自動化系統(CAS)、辦公自動化系統(OAS)。即通常所說的3A。后來又增加了智能防火監控系統(FAS)和保安自動化系統(SAS),所以又稱5A系統。其中,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是智能樓宇設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圖1 智能建筑系統組成
1.2 智能建筑的存在的問題
目前智能建筑的發展對于提高建筑環境的舒適度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智能建筑行業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1)建筑智能化系統設計與土建設計施工配合不到位。這往往是由專業之間的限制造成的。建筑智能化系統一般是由自動化或計算機專業的設計人員完成,他們對土建的設計施工等不太熟悉,容易造成兩者的分離。(2)建筑智能化設計施工管理混亂。隨著智能建筑的普及,出現了大量的建筑智能化系統設計施工公司,這些公司良莠不齊,對設計施工質量管理混亂,造成設計圖紙資料不規范、建筑智能化系統使用壽命過短、智能建筑的功能無法得到充分的利用、系統故障頻發、能耗較高等問題。(3)智能建筑的能耗過高。一部分智能建筑實現其智能功能是以高能耗為代價的,而對建筑節能方面很少考慮。(4)智能化水平不高。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統主要采用集中控制的方式對建筑環境中的設備進行管控,實現人們所要求的目標。這從嚴格意義上講還算不上真正的智能建筑,僅僅是智能建筑的初級階段,而智能建筑的高級階段應該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自適應、自診斷、自修復等較高級的智能行為。
2 智能建筑的發展方向
鑒于上述對目前建筑智能化發展存在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建筑智能化應向一下幾個方向發展。
2.1 建筑結構本體的數字化、智能化
從智能建筑的定義可以看出建筑智能化主要是對建筑環境、設備及人們日常服務等方面的智能化管控,而對建筑本體的數字化、智能化卻沒有考慮。建筑結構作為智能建筑的主體,其健康安全狀況等對于建筑智能化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未來的建筑智能化應包括建筑土木結構的數字化、智能化,可利用生物智能技術,將智能傳感器、驅動材料、修復材料運用于建筑土木結構,實現建筑結構健康安全狀態自監測、自診斷、自適應、自修復等特異功能。
2.2 “云服務、物聯網”在建筑智能化中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展,云服務和物聯網等新技術已在各大行業取得了廣泛應用。將其用于建筑智能化的建設,對于提高智能建筑設備的管控、資源信息共享等具有顯著的作用。因此,智能建筑的設計施工、建筑設備管控和日程服務等方面可考慮運用云服務和物聯網等信息技術,促進建筑工程智能化的革新。
2.3 生態智能建筑
目前存在一部分智能建筑實現其智能功能是以高能耗為代價的,而對建筑節能方面很少考慮。這與當前倡導的節約型可持續發展社會不符,下一步的建筑智能化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宗旨,在合理利用信息化、網絡、控制、綠色生態等技術的基礎上,實現建筑環境的安全性、健康性和舒適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建筑本身利用率的新型生態建筑。
3 結語
本文探討分析了目前建筑工程智能化發展存在問題,并提出了建筑本體結構智能化、云服務、物聯網等新技術在建筑智能化中的運用以及生態智能建筑三個方面的發展趨勢,對于突破目前智能建筑的發展瓶頸,促進智能建筑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麗瓊,潘峰. 智能建筑綜述. 2011山西省電工技術學會學術年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