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教育政策概述

      教育政策概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育政策概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育政策概述

      教育政策概述范文第1篇

      [摘 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教師培訓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0-0221-0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盡管在國內外開展多年,但是對信息技術課程整合還存在許多片面的認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被動的納入,而是主動的適應和變革的過程。有些教師只是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看作是教學的一種工具、手段。這顯然就是不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我們應該清楚三個方面:1.為什么要整合(目標)。2.什么是整合(內涵)。3.如何進行整合(方法)。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就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內容。

      傳統的觀念是把信息技術只局限于教學的某個環節,而不是從培養具有21世紀能力素質的創新人才來認識跟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傳統的CAI只是把信息技術看作是輔助教學的工具,而不是從創建數字化學習環境的角度理解整合的內涵。雖然全世界都在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但是咱們國家的國情不同,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下文進行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上述三個方面的具體表述。

      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其實就是改善學習,不是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是應該利用信息技術創造一種信息化的教學社區,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有很多學者認為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我認為這不是它的根本的目標,而是其中的一個。信息化的教學社區應該能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充分的發揮出來,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課堂發生根本行性的變化。教學結構中師生關系與師生地位的改變,才能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西方國家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看成是培養人才的法寶。這就說明,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都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看的非常的重。只有這樣認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才能真正弄清楚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原因。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施的方法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在于如何有效的應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來更快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能力等。整合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自己學科的性質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但是不管哪門學科要實現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必須要有信息技術環境的支持,必須要遵循信息技術理論的知道思想跟實施的原則與方法。雖然說每個方法都不能包治百病,但是每門課的整合必須要遵循共同的指導思想和實施原則。

      1.用建構主義來指導整合 整合的過程就是教育變革的過程,不能再用以前的方法來指導教學,必須要用先進的教學理論作為指南針,如果沒有先進的理論做指導,只是一味的進行實踐,跟無頭蒼蠅沒有什么區別。由于咱們國家相較于歐美國家來講我們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比較晚的,我們必須要借鑒別人的一些成功的經驗,我們要用建構主義來作為理論指導。建構注意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課堂上學生是主人,這正好符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要求。也是對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法的有力沖擊。建構主義作為理論知道再合適不過了。

      2.堅持“主體-主導”型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強調:整合的實質就是教學結構改變,既然要將其他學科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就應該改變原有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應該緊緊圍繞“雙主”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樣才能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中,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難得到發揮。因此在“雙主”教學模式之中,教師必須發揮很大的主導作用,處理好教學系統中各要素的關系。

      3.在教學設計上要注意學教并重 新的教學結構需要相應的教學模式來支持,能實現新的教學結構的教學模式有很多,但是由于教學學科的不同,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其實質是教學設計的選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質就是新的教學結構的創建,相關教學設計的選擇必須緊緊圍繞新的教學結構創建這一目標。目前教學設計在理論上有兩種: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還有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這兩種教學設計都有不足及優勢,根據不同的課程選擇不同的教學設計。三十對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課程來說,最好選擇兩種教學設計相結合的方式。將兩種方式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形成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這樣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應用這種教學設計時應該注意,不能將信息技術只是作為輔助教師的教學工具,應該把它看做是學生學習跟認知的交流工具。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整合能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

      4.豐富教學資源 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先決條件是豐富的教學資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質是教學結構的變革。教學結構的實現,依賴于信息化教學環境,這種環境應該能支持真實的情景設計,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的要求。而信息化教學環境的核心內容就是教學資源的建設,所以說信息化教學資源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先決條件。

      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自2000年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愈演愈烈,也從簡單的信息技術基本操作的培訓發展成為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及各種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特別是教師的教學能力設計,教師開發使用信息資源的能力,還強調了教師信息技術意識等,從培養教師的內部動機出發,讓教師參與和體驗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模式。各個地方培訓的方式也不同,專題培訓、專家講座、課題研究、觀摩學習等,培訓方式大部分采用參與、合作、活動、反思等多種方式結合。

      1.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在普及推廣中小學信息技術的培訓,但是培訓的效果不是特別明顯。在培訓期間,培訓的內容過度重視理論知識,忽視了實踐性知識的學習。因此,我們應該意識到在培訓教師傳統的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加強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挖掘和生成的培訓。如果教師不能將理論性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實踐性知識,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目的是不會達到的。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是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

      2.教師培訓的實踐性知識的對策

      (1)培訓教師的個人教育觀念。只有教師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意識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必要性級重要性,才能促進整合的發展。(2)培訓教師的自我認識。關于整合的培訓,首先要讓教師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從實際出發,形成自己的現實的自我意識。(3)強調整合的實踐動機。強調實踐動機的同時,要先培訓教師的實踐興趣,實踐興趣一旦形成,就一定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就會大大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進展。(4)培訓教師教學情景知識。教師真實的教學情景所生成的知識是最有利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在培訓的過程中,應該給受訓者提供真實的情景,豐富的資源,讓教師切實的置身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四、小結

      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及內涵的了解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要清楚它的實質。特別是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的建構。我們在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設計等方面了解的同時必須還得對相關的教師進行培訓,教師要先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的落實“主體―主導” 型教學,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進行很好的發揮。

      參考文獻:

      教育政策概述范文第2篇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二胎政策 食用品行業 二胎政策 浙江嬰童市場

      隨著二胎政策落地生效,預計到2020年,中國孕嬰童市場將達到兩萬億元以上的容量,每年還將以20%到25%的速率增長。在中央經濟會議上,供給側改革“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提出恰好響應了嬰童市場需求不斷擴張的現象。

      浙江省作為經濟、創新、創業大省,其影響力不容忽視,結合供給側改革,客觀的分析判斷嬰兒潮帶來的商機和挑戰,對浙江及全省孕嬰童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極為重要。

      一、“供給側改革”的概述

      供給側改革將發展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嬰童產業作為二胎政策下的朝陽產業,其發展與政策需求不謀而合。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容概述

      供給側改革主要針對供需不匹配和產能過剩兩方面,以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源、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二)供o側結構性改革意義概述

      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意在改變原有的靠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經濟增長方式,將其轉化為以高品質、高標準、高科技含量的產品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強調的“改革和創新”,“新的增長動力”無一不是此次供給側改革的重點。

      二、孕嬰童市場概述

      (一)孕嬰童的定義

      孕嬰童產業是以商品和服務為主題的市場體系。現如今,孕嬰童產業已演變為一個疊加型市場,不單單以孕婦及0-14歲嬰童人群的商品消費、教育娛樂、醫療衛生等為基礎,更關注于女性健康和女性消費的衍生市場。

      (二)孕嬰童市場的整體現狀概述

      截至14年6月底,全國嬰童用品生產企業總數增加到2420家,市場競爭壓力迅速增大,且以中小企業居多。2010年后,各色品牌的出現不斷的沖擊著市場。

      此后,電商的出現如同海綿一樣稀釋了整個嬰童市場,以2014年“雙十二”為例,嬰童耐用品在網上銷售量占此年總銷售量的32%。

      (1)食用品市場的現狀。作為第二大孕嬰童生產品大國,我國孕嬰童產品在生產、銷售上已經形成一個相對較完善的體系,然而我國的食用品市場卻始存在成分不達標、安全度不過關等問題。此外,據了解,目前食用品市場處于瓶頸期,尚未能有效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提升市場份額。

      (2)教育市場的現狀。育嬰教育主要是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目前,我國育嬰教育落后,對于專門研究育嬰教育的機構也少之又少。因此,準媽媽們只能從前一輩人的口中或者指導書籍內獲得相關的經驗。

      雖然有專門的早教機構提供相應的早教服務,但這些往往僅集中于某一方面,嬰童產品的生產企業也只是將焦點放在產品質量和市場的問題上,還沒有將注意力轉移至,通過育嬰教育的方式,引導消費者進行產品的購買和選擇上。

      (三)孕嬰童市場的問題概述

      (1)消費群體行為習慣變化。如今,我國孕嬰童的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80、90后的父母。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年輕父母,網購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關注產品的質量,也注重商品的品牌效應以及用戶的體驗感。與實體店相比,網購信息交互能力遠遠高于實體店。此外,80、90后父母的教育水平普遍較高,經濟水平相對較好,并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因此在孕嬰童的教育及食品支出上都愿意支付較高的成本,據報道,如今80%的家庭兒童支出占家庭支出的30%-50%。

      (2)行業自身存在的問題。全國嬰童用品生產企業總數增加到2420家,市場競爭壓力迅速增大。且孕嬰童行業仍以中小企業居多,成立時間短,零售商占領著市場的半壁見山。雖然孕嬰童行業對市場的發展早作準備,但由于產業散、小、亂等特征引起的服務差、品質低、國產品牌弱、育嬰教育落后等現象突出,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消費者的要求不斷提升,選擇維度不斷加大,孕嬰童產業高速度與低質量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政策對浙江孕嬰童市場的影響概述

      (一)二胎政策拓寬浙江孕嬰童市場的影響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決定,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人口結構的改變必然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動,尤其對嬰童產業影響極為深遠。

      (1)二胎政策放開,二孩正在拓寬浙江孕嬰童市場。從去年1月1號實施二孩計劃開始,據浙江省衛計委統計,2016年1-9月,按照計劃生育報表統計,全省戶籍出生人口數是36.78萬人,而根據衛計委的預計,全年出生人口數55萬左右,比2015年要增加13萬。全面二胎政策之后,那些處于生育末班車的35歲以上的高齡媽媽們蠢蠢欲動,2016年,我省高危孕婦數量較2015年預計增強13%。這也是導致我省人口突然激增的原因。按每個嬰兒年均消費水平在1.2萬算,至少每年增加66萬以上的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為孕嬰童行業更是提升了13%左右的增長。

      (2)二胎政策帶來的新的挑戰,浙江孕嬰童行業有待轉型。根據行業結構數據分析,不同城市級別的母親,消費觀念側重也不同。一線城市的媽媽多位知識派,育兒等方面也多是依靠書本,因此用戶更依賴線下購買。二線的消費水平與一線類似,三線城市在奶粉、洗護、喂養用品的花費傾向四五六線城市。

      四線以下城市中的母親更注重硬件上的消費,特別是童車童床、童裝的花費線上購買比例也遠遠高于其他城市,這也反映嬰童行業下沉上有很大潛力。

      (二)“供給側改革”下孕嬰童市場的轉型升級概述

      市場經濟是“按意愿生產,按利潤分配”,企業之間出現惡性削價,刺激消費的現象,且著重依賴于勞動力、土地、資源等一般性生產要素,對于人才、技術、知識、信息等高級要素投入偏低,導致企業橫向發展,低端產品積壓、資源耗費嚴重。

      然而,供給側改革以消費需求為基點,國內需求為要,降低出口和投資,用兩條腿走路,協同政府改革,加快科技、加速創新、提升人力資本、拓寬信息,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孕嬰童市場的轉型升級舉措概述

      (一)食用品企業的轉型升級舉措概述

      (1)結合供給和需求,降低生產成本。供給側結構新改革旨在調節經濟結構,將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浙江玩具企業可將從勞動力出發,雇傭高級工人,提升勞動效率,減少用工人數。結合結構性改革,將企業發展為高新科技企業,以最優質的創新能力,進入高新科技園區,共享土地資源,提升玩具競爭力。以下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

      (2)依托供給側改革,提升創新創造能力。孕嬰童企業要加快玩具出口的步伐,就必須堅強玩具的創新創造能力,培養高科技的人才,將高新技術融入玩具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帶動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迅速興起,目前,浙江省已經建立了6個國家級高新科技產業開發區。浙江孕嬰童企業依托高新科技產業,與高校合作,培養實用型、創新型人才,提高企業的高新科技,與產業園區內的其他企業共同創造一個和諧、互利、共同發展的科技生態圈。

      (3)發揮市場作用,提供有效供給。在市場逐u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孕嬰童企業應當時刻關注國外法律法規以及出口標準,并把@這些標準落實到生產與經營中,通過改良提升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加快企業的有效出口的步伐,避免貿易壁壘的窘境。同時,時刻了解國外對玩具市場的需求,及時對玩具進行更新改良。將動漫產業及中國文化融入玩具中,加強浙江玩具與世界的接軌,提升企業出口的質量。

      (4)樹立品牌意識,深化改革創造。供給側改革中進一步強調新的增長動力,企業需要有主體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打造品牌企業,過硬的企業,創造出新的增長動力,逐步轉變浙江省文具“價低、質劣”的觀點。以高品質、高科技含量的產品,贏得國際的認可,提升國際地位。

      (三)教育企業的轉型升級舉措概述

      (1)資源共享,提升教育水平。通過人才資源交換、企業互助共利、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等方式,提升了我國與各國之間的交流,也開闊了國民的眼界。隨著經濟的發展,提升了海外留學生的數量,加快教育資源、人才資源等資源的共享。同時,提升了年輕人及高端人才的就業機會,降低人才流失。

      (2)改變教育資本配置結構,提升教育水平。供給側結構改革下,合理配合資源,通過引入民間資本的形式,興辦高等教育的方式,提升人才培養的機制。利用互聯網平臺,以教育信息為基礎,通過綜合運用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多種技術,將國內教育優勢地區的名師、名校資源集合,為孕嬰童產業教育提供新的發展方向。

      五、總結

      我國孕嬰童市場正處于市場轉型時期,行業“散、亂、小、差”等問題嚴重,需要結合國內新型經濟體制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二胎政策,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品品質,加大孕嬰童產品的出口。二胎政策拓展了孕嬰童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生產和需求端著手,從根本上提升孕嬰童市場的升級和轉型。

      參考文獻:

      [1]孫艷君. 十三五時期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 [J]. 青年日報,2017.

      [2]王曉易.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意何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教育政策概述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語言教育政策;信息通信技術;馬來西亞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東南亞英語地位嬗變與國家文化身份重塑研究”(項目批準號:14XYY006)和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東盟國家語言狀況及廣西語言發展戰略研究”(項目批準號:11YJA740003)的部分成果。

      [作者簡介] 陳偉容,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廣西 南寧,530004

      [中圖分類號] H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5)01-0048-0003

      信息通信技術(ICTs)是全球化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全球化進程影響信息通信技術在全球范圍的傳播。信息通信技術的傳播伴隨著語言的傳播,尤其是英語的傳播。因此,信息通信技術對語言規劃有重要意義,語言規劃需要考慮信息技術因素。當前,很多英語非母語的發展中國家面臨一個挑戰,即在語言教育中既要應用信息通信技術但又不減弱本地語言的地位。馬來西亞正面臨這樣的挑戰。馬來政府曾提出“展望2020”(Vision 2020)的發展計劃,其目標是在2020年成為發達國家,在這一規劃的影響下,很多技術被應用在語言教育中。

      一、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研究概述

      通過閱讀分析相關文獻,我們發現國內主要研究視角有:一是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變化帶來的影響,如洪麗芬(2008)研究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變化對華人的影響,房建軍(2012)探討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規劃及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二是從宏觀角度研究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如陳兵(2012)論述東盟國家語言狀況及廣西的外語戰略,江健(2011)分析了東南亞國家語言教育政策的發展特征及趨勢;三是比較馬來西亞語言政策與其他國家語言政策的異同,如陳兵(2009)對比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語言政策研究的異同。

      通過分析以上的研究視角,我們對國內研究特點做了小結:側重從宏觀角度研究“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主要使用質化研究方法;側重比較馬來西亞和其他國家語言教育政策異同;語言教育政策研究與語言政策研究緊密結合;尚無關于“信息通訊技術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影響”的研究。

      論述國內研究概況后,我們對國外研究視角也做了相關的分析。首先是語言政策和語言教育政策區分研究,如Kaplan&Baldauf(1997)關于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政策的區分影響當前的研究(前者指政府職能之一,涉及社會各方面;后者特指教育領域的語言政策)(cf.Gill, 2005);其次是研究不同階段的語言教育政策,如Sua (2013)闡述從1950至1970年間華語教育在馬來西亞的發展歷程;分析語言教育政策變化及其原因,如Zaaba(2011)研究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調整及原因;語言教育政策的交叉學科研究,如將新技術應用于語言教育所帶來的新變化(這將在下一版塊詳細闡述)。

      由此,我們歸納了國外主要研究特點:注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實證研究;研究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樣本分析法和側重語言教育政策的跨學科研究。

      二、信息通信技術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影響

      馬來西亞于1957年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獨立后的馬來西亞亟需通過語言的統一獲得身份認同和身份認同統一,以維護統一的局面。因而,馬來西亞政府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行語言政策以及語言教育政策。巴薩馬來語是國語,英語是第二語言或通用語言,其他廣泛使用的語言是華語、泰米爾語和泰語等(陳兵,2012)。

      在教育領域,馬來政府頒布的《國語法案》規定從小學到大學的教學用語逐漸從英語轉為馬來語,馬哈蒂爾博士1981年出任首相執行的語言政策達到了馬來化時期的;2002年馬來西亞的語言政策出現了逆轉,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數理英化;但幾年后又改為在小學階段使用馬來語作為教學用語講授數理課程。這一系列的逆轉體現了政府旨在用語言政策促進馬來語的地位和作用(陳兵,2012)。

      而從2007年開始,隨著全球化趨勢加強和信息通信技術的傳播,馬來政府更積極地踐行“展望2020”的規劃,以期在2020年躋身于發達國家隊伍。在此影響下,馬來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技術推廣活動,以將技術應用到語言教育實踐中。

      當前國內尚無學者對“信息技術在馬來西亞的語言教育實踐”進行研究。而國外已有部分學者對新技術在馬來西亞各個階段的語言教育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分析新技術對語言教育實踐的影響及其優缺點。其主要的研究視角有:新技術對中學教育實踐的影響,如Akma(2014)研究馬來西亞的新技術推廣項目“每個學生一臺上網本(the 1Malaysia Netbook programme ) ”對語言學習的影響;二是新技術對高等教育實踐的影響,如Lye(2013)分析采用“技術教育學科知識模式”的機會和挑戰,Ali(2013)分析英語作為教育用語成為普遍現象的影響;三是探討應用新技術的優點和不足,Akma, Lye和Ali均提及應用新技術的優點和不足。

      由此,我們總結國外對信息通信技術在馬來西亞語言教育的實踐研究特點如下:注重實證研究;多采用量化分析法和樣本分析法以及關于“信息通信技術對馬來西亞的語言教育政策的影響”,尚無宏觀整體研究。以下詳細分析這些政策對中學和大學語言教育的影響。

      (一)“每個學生一臺上網本”推廣活動對中學語言教育的影響

      馬來西亞教育部于2010年在全國推行了“每個學生一臺上網本”的活動,其目的是讓更多低收入家庭擁有筆記本,并提高他們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意識和網絡知識。

      有學者認為這一舉措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積極影響,并認為這一舉措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認可。擁有上網本后,學生能更便利地接觸網絡,接觸到更多原汁原味的英語材料。此外,在語言教學(如聽說教學)中應用新技術新媒體后,教學手段多樣化促進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綜合能力(Akma, 2014)。

      但有學者認為這一計劃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其效果大小。因此,Akma Mohamad在2014年通過使用調查問卷和采訪等方式,專門研究學生用上網本學習英語的情況。結果表明學生對這一計劃仍然抱有積極態度并盡量利用網絡學習英語。然而,由于相應的技術支持不足,電腦維修不及時,網絡覆蓋面不夠等問題,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達不到預期計劃。

      (二)英語作為教學用語(EMI)在大學得到推廣

      信息通信技術的傳播伴隨著語言的傳播,尤其是英語在全球范圍的傳播,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同時,英語作為學術語言的趨勢也不斷增強。為了應用新技術,提高學術領導力,馬來西亞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也逐步擴大英語作為教學用語的比例。

      Ali在2013年對馬來西亞公立大學的EMI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在公立大學EMI得到了更多的認可,是學生掌握英語和前沿學術知識的有效方法,甚至是必要途徑。

      Lye于2013對私立大學的“技術教學學科知識”(TPACK)模式進行了研究。 在這模式影響下,私立大學的教學人員人手一臺配備了教學軟件的筆記本,此外,學校里的教室全部安裝了用于語言學習的音像設備。研究表明在此模式下,學生學習的合作性提高,反饋積極,這相應地提高了他們的語言學習。

      三、信息通信技術在語言教育應用存在的問題與研究趨勢

      通過以上綜述,我們可以初步推測信息通信技術在馬來西亞語言教育的研究趨勢。在全球化影響下,馬來西亞積極在教育領域,尤其是語言教育中大幅度應用ICTs來提高國民應用新技術的能力。馬來政府和教育部推行的新技術活動,如“每個學生一臺上網本”和“技術教學學科知識”(TPACK)模式等,一方面提高了學生應用新技術和網絡的能力,使得學生能參與到全球化競爭中;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借助英語這一通用語言來獲取最新的資源,并不斷提高學術能力和學術地位。但使用ICTs也存在一些問題,如ICTs不斷推廣后,英語的地位上升,巴薩馬來語作為教學用語的地位削弱,如何確保學生熟練掌握官方語言――馬來語并提高馬來語在ICTs中的使用成為一個難題;此外,其他語言如華語和泰米爾語的有被邊緣化的趨勢。這些問題值得馬來西亞語言決策進一步考慮并適當調整其語言教育政策。

      因此,我們認為馬來政府對新技術在語言教育投入力度將逐漸加大,利用新技術躋身于發達國家隊伍雄心不變。其次,對信息通信技術在語言教育領域的應用研究呈上升趨勢。最后,研究信息通信技術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影響具有可行性。

      四、總結與啟示

      通過以上綜述,我們發現,國內關于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研究視角主要是從宏觀角度分析語言教育政策的特征,比較語言教育政策的異同,側重語言教育政策變化帶來的影響,且多采用質化分析法。

      而國外研究雖然關注了語言教育政策的跨學科研究,尤其是新技術對語言教育實踐的研究,但這些研究主要使用樣本分析法來分析某一具體的新技術對某一個階段的語言教育實踐的影響,缺乏從宏觀上分析新技術對語言教育政策的影響的分析。

      因此,從宏觀上研究信息通信技術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影響,并采用量化分析法,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此外,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已經積極將新技術應用于語言教育中,國外也有很多學者研究新技術對語言教育政策的影響。而國內對新技術在語言教育應用的研究遠遠不足,如何積極應對全球化并將信息通信技術應用在語言教育中以提高競爭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Akma, N., & Abdul, N. The Use of 1Malaysia Netbook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18, 302-309.

      [2]Ali, N. L. A changing paradigm in language planning: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policy at the tertiary level in Malaysia[J].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2013,14(1).

      [3]Gill, S. K. Language Policy in Malaysia: Reversing Direction. Language Policy,2005, 4(3), 241-260.

      [4]Lye, L. 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Using the TPACK Model in Malaysia[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91, 294-305.

      [5]Sua, T. Y. Decolonization, educational language policy and nation building in plural societies: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Malaysia,1950-1970[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13,33(1).

      [6]Zaaba, Z., Ramadan, F. I., Niane, I., Anning, A., & Umemoto, K. (2011). Language-in-Education Policy : A Study of Policy Adjustment Strategy in Malay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5(2), 157-165.

      [7]陳兵.東盟國家語言狀況及廣西的外語戰略研究[J].外國語,2012,35(1).

      [8]陳兵.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語言政策的對比研究及其啟示[J].東南亞研究,2009,(6).

      [9]房建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規劃及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5(4).

      教育政策概述范文第4篇

      >> 歐盟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戰略\新舉措 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優先選項 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 新加坡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探究 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推動的動力,舉措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加拿大高等教育國際化重要舉措及對華合作發展情況概述 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 高等教育國際化思考 高等教育國際化方興未艾 韓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及國際化戰略 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的思考 俄羅斯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思維探析 加拿大高等教育國際化新戰略探析 韓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辦學戰略政策述評 論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及其著力點 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特點及其推進策略 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及其對陜西的啟示 澳門國際化高等教育綠色產業展望 捷克高等教育國際化變革及啟示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015-04-15.

      [2]Michael E.Porter. What is Strate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4:61-89.

      [3]John L Davis. Policy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C]. Amsterdam: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95:15.

      [4][7]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lobal Growth and Prosperity[EB/OL].https://gov.uk/government,2015-04-18.

      [5][加]簡?奈特. 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變革與發展[M]. 劉東風,陳巧云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41.

      [6][13]Horizon Scanning: What Will Higher Education Look Like in 2020?[EB/OL]. http://international.ac.uk,2015-04-20.

      [8]Researcher Mobility in 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 Barriers and Incentives[EB/OL]. http://Universitiesuk.ac.uk,2015-04-20.

      [9] [11]曾滿超、王美欣、藺樂. 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國際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02):86.

      教育政策概述范文第5篇

      摘要:我國進入“十二五”規劃以來,高校畢業生人數節節攀升,年年創歷史最高,就業形式越來越嚴峻,解決大學生就業成為了社會面臨的一大難題。今年來,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加,大學生創業這一話題越來越熱,大學創業這一積極的就業方式也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然而我國的大學生創業研究仍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補,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體系也需要得到完善,因此,研究和完善大學創業支持體系很有必要。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和分析,探討我國目前大學生創業政策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為完善我國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體系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政策;體系一、研究的意義

      至今為止,學者們對大學生創業問題的研究還是很多的,也從各個層面作出了各自的研究探討,各個國家的對于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體系的理論也有了更多的聲音,但是從中國來看,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的理論還是比較薄弱,缺乏權威的理論領導者和創業先驅為現有的大學生創業理論作出系統完善的具體研究,達到世界高度。而現有的研究多是對政策文本和現實表層的基本分析和研讀,難以上升到理論高度,難以作出具體的富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的理論體系構建。因此,作為后來人,積極完善現有理論空白,參與到這一研究中來,作出薄弱貢獻,對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研究的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著眼于中國目前現狀,平均每年700萬以上的大學生人數總量以及低創業人數和創業成功率的現實嚴峻考驗著我國對于這一國情的應對策略和準備,再加上對我國未來要建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要求,鼓勵和促進大學生創業才能夠從根本上切合未來中華民族發展的客觀要求,而要孕育出更多成功的大學生創業者,研究和完善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體系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概述

      2.1我國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體系概述

      2.1.1政府政策

      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體系中的政府政策主要在稅收、開業、融資、創業指導和創業培訓等方面開展。近些年,政府在大學生創業企業的注冊、稅收、運營、貸款和企業指導方面的優惠政策越來越全面的拓展和實施,再加上地方政府不斷地跟進和推出地方政策優惠,我國在構建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體系中的政府支持層面越來越完善。總體看來,我國政府政策對于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和優惠主要體現在注冊優惠、貸款優惠、稅收優惠、培訓優惠這幾個方面。

      從企業注冊登記方面來看,程序更簡化。政府政策對高校畢業生創業的開啟了“綠色通道”,優先進行登記注冊。大學畢業生在辦理自主創業的有關手續時,除帶齊規定的材料,提出有關申請外,還需帶上大學畢業生就業推薦表、畢業證書等有關資料即可辦理和享受相關優惠。二:從金融貸款方面來看,優惠更全面。各大金融機構對高校畢業生的貸款申請優先貸款支持、適當發放信用貸款。并且通過簡化貸款手續,提供利率優惠都等實用的舉措等大學生創業者進行扶持。三:從稅收繳納方面來看,稅收更少。對符合政策規定的高校畢業生創業企業,可以獲得在經營初免納幾年的所得稅。四:從企業運營方面來看,培訓、人事更便民。勞動保障部門和人才中介推出對大學生創業者的員工聘請和培訓提供減免費優惠,人事檔案管理減免,并且社會保險參保有單獨渠道等優惠政策,從細微處惠及創業者。

      到目前來看,我國大學生創業率和大學生創業者對創業環境好評率逐步提高、大學生創業培訓接受率和大學生創業政策受益率呈總體提升態勢、大學生創業質量不斷提高。我國政府不斷地通過推出新的扶持性和優惠性政策為相關大學生創業構建一個穩定有利的創業環境,不斷的鼓勵和帶動大學生創業,為構建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體系而不懈不努力著,這一切無論是對于改變我國大學生創業體系現狀的不足和缺陷還是為了面對未來充滿競爭的國際發展態勢而準備都充滿的正面積極的意義。

      2.2.2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一直是一個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的話題。我國的創業教育相較世界而言,起步晚,發展水平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中國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業教育項目的成員國,創業教育開始于20世紀末,到今天已有十幾年左右的時間。然而就在這十幾年間,我國在創業教育方面的探索和進步已經初見成效,大學生創業率得到了不斷地提升。

      1999年,清華大學舉辦了第一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后來,由、中國科協、全國學聯舉辦的創業競賽不斷得到開展,并且創業教育也在大學中進一步推廣開來。2002年,以清華大學等9所大學作為試點院校進行創業教育試點,標志著探索我國高校開始探索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基本方法和發展模式。2008年,由教育部開展的“質量工程”項目建設了30個創業教育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也取得了較好發展。在試點和試驗過程中,以課堂教學、學生創業意識、創業技能實習基地、政策支持和指導服務等綜合式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得到不斷完善和創新,對大學生創業各方面的教育需求予以滿足,這些試點和試驗的成功,為我國推進創業教育事業提供的充分的經驗借鑒。

      我國目前的創業教育,從教育試點,到創業競賽,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以及各種創業活動和指導培訓,和各個大學創立的創業基金,創業教育體系從點到面不斷完善,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不斷的取得進步。現如今,我們能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對創業教育有所了解,對創業知識更加的渴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各種創業大賽中來展示自己的獨特的創意,為贏得自己的創業資金和未來的創業之路而準備和努力著。愈發濃烈的創業氛圍開始在大學里萌芽,生長。

      2.2.3創業融資

      2.2.4創業服務

      三、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的意義

      1.有利于建設創新型國家;2.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3.有利于完善社會服務體系;4.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5.有利于活躍市場經濟;6.有利于創業氛圍形成。

      四、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的不足

      1.資金支持力度小;2.創業教育滯后;3.政策執行力弱;4.創業服務匱乏。

      五。完善我國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體系的建議

      1.政策支持;2.教育支持;3.資金支持;4.服務支持

      指導老師:蒲艷

      參考文獻

      [1]姜鵬飛.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構建研究.當代教育學科[J].2012(17):38-40.

      [2]崔萬珍.大學生創業支持系統的構建研究.中國大學生就[J].2007(8):64-65.

      [3]應永勝.論大學生創業政府責任的強化.南昌航空大學學報[J].2013(3)110-114.

      [4]梁瀟.我國大學生創業現狀與問題探討.東方企業文化[J].2014(2):208-209.

      [5]陳龍,劉海波,朱永華.中美日世界500強企業競爭力比較研究,武漢工程大學學報[J].2009(6):20-24.

      [6]吳啟運.我國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構建研究.科技創業月刊[J](2):20-25.

      [7]倉平,謝旭紅,王立新.大學生創業教育和環境的國際比較研究[J].東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03):15-18.

      [8]張蕾.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分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22):17-18.

      [9]黃茂.創業政策對我國大學生創業動力的影響分析[J].今日南國,2009(09)20-24.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亚洲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宅男天堂在线观看无病毒|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裸男gv网站|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亚洲日韩在线第一页| 狠狠亚洲狠狠欧洲2019|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天堂|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香蕉| 亚洲午夜在线电影|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天堂亚洲国产中文在线|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蜜芽| 欧洲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中文字幕亚洲激情|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男同|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亚洲无码视频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亚洲伊人tv综合网色| 亚洲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动态图|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jizzjizz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