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當年,司馬光憑著自己的機智砸缸救人。他們一群小伙伴在一起玩,可有一位小伙伴掉進了水缸,別的朋友都哭著喊著。但司馬光卻機智勇敢、鎮定自若,用石頭砸破了缸。水流了出來,那位小朋友得救了。從此,司馬光家喻戶曉。
過了幾年后,司馬光長大了。有一天,身強力壯的他經過了一個小村莊。突然,他聽見一陣急促的喊救命聲。司馬光猛地一回頭,看見一只手在使勁地搖擺,身體卻已經整個浸在缸中。這時,他靈機一動,想起了小時候自己砸缸的故事。他便毫不猶豫地抬起旁邊的一塊大石頭,想向那缸砸去。可是當他走到缸的旁邊,覺得那里的氣味兒有點不太對勁,于是聞了聞,頓時明白了那個人為什么會掉進缸中。原來,他是想喝假酒。司馬光想:看來這人是個不折不扣的酒鬼啊!假酒是害人的,他怎么還要去喝呢?哎!不管怎么樣,我還是先把缸砸了,救人要緊!正在這時,一個膀大腰粗的人走了過來,對司馬光說:“萬萬砸不得啊!這是咱地區的納稅大戶啊!”司馬光堅定地說:“今天我非得把這缸砸了,不能再讓你們制造假酒害人了!”那個人說:“我們制造假酒關你什么事兒,哪輪得上你上來插一手?再說,要不是我們制假,你司馬光能過上這么好的日子,能在屋子里讀書識字嗎?”司馬光又回答說:“用制造假酒得來的舒適生活,我寧可不過,我寧愿過窮苦的日子,也不能讓你們制造假酒害人,我今天一定得砸缸救人!不然以后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制造假貨呢!”話音剛落,一聲極響的聲音入耳了,司馬光不畏地把缸砸破了。讓那個制假的人措手不及、面如土色。因此,司馬光威名遠揚……
如今,社會上的假貨多得不計其數:假幣、假鞋、假食品等都在危害著人們。如果,社會上能夠多一些像司馬光一樣的人,那假貨就會永遠地消失了!
2.題目:《司馬光砸缸》
3.作者:郭兵
4.出版社:吉林美術出版社
5.好詞好句好段:勤奮好學驚慌失措急中生智機智勇敢
司馬光從小勤奮好學,非常聰明。
他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好辦法。
6.主要類容:司馬光和小伙伴們在花園里面玩,一個小伙伴非常調皮,爬到了房頂,一不小心跌了下來,掉進了水缸里。司馬光馬上叫一個小朋友去叫大人,他使勁推水缸可是推不動,突然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拿起一塊大石頭朝水缸砸去。只聽“撲通”一聲,水缸被砸破了一個大洞,那個小朋友從洞里鉆了出來。這時,得到消息的大人急急忙忙跑來,看見司馬光已經把小朋友救了出來,都豎起大拇指,夸他是個聰明的好孩子。
7最喜歡的人物:司馬光
因為:他勤奮好學,足智多謀,機智勇敢。
最討厭的人物:那個掉進水的小朋友
因為:他太調皮了,不聽大人的話。
關鍵詞:素質教育 學生想象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
一、通過繪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樂于想象是兒童的天性,學生的學習也總是伴隨著想象。為了誘發學生的想象,我常利用課外活動讓學生畫一些想象畫。如給學生一個“O”形,讓學生畫出與之相似的物體;給學生一幅星星月亮圖,讓學生畫出一些像月亮的物體,像星星的事物。這種繪畫練習,不僅刺激著兒童去主動觀察周圍的事物,還豐富了兒童的生活,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有了這些想象力的訓練,學生的作文題材就豐富多了。在學生“畫”和“說”的基礎上,進行寫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創設情境,激發想象,開拓作文思路。從一年級開始就可安排聽兒歌表演,聽故事補充結尾,中、高年級設計欣賞、分析、評論等練習,為學生創設想象和創造的空間。
二、通過運用求異法,培養想象力
教學中要運用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時,應不拘于書本知識,不限制學生思維,學生有了更多機會表現自己,他們的思路往往會別出心裁。如教《司馬光》一課,學習“只有司馬光沒有慌,舉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我問:“司馬光為什么要使那么大的勁砸缸呢?”有人說:“缸又大又結實,不使勁,缸不會破。”這時,我趁勢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呢?”有人又說:“司馬光當時很著急,怕時間長了小朋友會淹死的,所以要使出最大的勁砸缸。”提問激起了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火花,促使學生從各方面思考問題,多角度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又問:“假如你當時也在場,會不會有更好的辦法救出落水的小朋友?”有人就說:“如果當時我在場,會馬上搬來一把梯子,上去救小朋友。”這時,我又讓學生從多方面考慮哪種辦法好,最后一致認為還是司馬光的辦法好。這樣,促進了學生在求異中創新,發揮他們的想象。
三、通過填補課文空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填補課文空白,進行創造想象,既訓練語言,又發展思維。如《趙州橋》一課,從課文中已看出三種龍的姿態美,學生對趙州橋的美有著初步的認識。此時,我引導學生跳出課文之外,展開大膽想象,用上“有的……有的……還有的……”加以描述龍的其他姿態,充實了課文內容,豐富了美的形象。然后,又從具體到抽象加以概括,讓學生調動詞語積累,用詞語形容龍的美。在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使學生充分享受“創造美”的樂趣,培養了想象力。
四、通過續編故事,培養想象力
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基礎訓練安排的命題作文訓練外,還應注意發揮課文的作用。有些課文結尾意味深長,教師可利用這類課文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續編故事,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上下工夫。如《狼和小羊》一課,結尾寫到:“狼說著往小羊身上撲去。”在教學時,我啟發學生想象,把故事說下去,并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結果。有的說:“有一個獵人正好走來,把狼打死了。”有的說:“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說:“小羊知道不是狼的對手,就裝出聽話的樣子來討好狼,再想辦法逃走。”
一、《司馬光砸缸》
北宋時期,司馬光出生在今山西省的夏縣。不到7歲,司馬光就被父母送入“尊賢館”(相當于現在的小學)讀書。司馬光天資聰穎,并且非常用功,對所學的《論語》、《左傳》能倒背如流,讓先生和同學們甚是驚嘆,后來成為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
在學館求學期間,發生了一件事:有一次課間休息,他跟小伙伴們在院里玩,院中有一口盛滿清水的大缸,是學館用來防火、澆花儲水用的。一個小孩見這缸大,便想躲藏其中,于是縱身翻上了缸沿,一不小心,跌入缸中,頓時水花四濺(圖1)。由于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唯有司馬光沒有離開,他急中生智,從院子里搬來一塊大石頭,使出全身之力,將石頭向水缸砸去。只聽“喀喳”一聲,大缸被砸破了一個洞,缸里的水嘩嘩地往外流(圖2)。掉進缸里的小孩得救了,小孩除了受到驚嚇和喝了幾口水外,沒有受到任何傷害。這時,先生也趕到了現場,安頓好落水的孩子后,拉著司馬光,拍拍他的肩膀,贊揚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機智勇敢,將來必為有用之才。郵票畫面中慈祥美麗的母親與3個孩童組成的構圖(圖3),表示故事有驚無險的完美結局,意味深長。
二、《孔融讓梨》
漢代神童孔融,是孔子第20代孫,孔融兄弟共7人,爸爸是做官的,那是一個讀書人家。有一次,兄弟7人站在假山石后,圍在大紅圓桌旁“分果”,爸爸媽媽站在他們的兩邊,全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當時,4歲的小孔融手拿一個大梨“讓”給哥哥吃,自己卻把小的梨藏到身后,爸爸媽媽高興地看著孩子們互相謙讓、禮貌的美好舉動;身穿紅袍官服的爸爸欣慰地捻著胡須,媽媽投去贊賞的目光。孔融的6個哥哥也都把眼神投向小孔融,有的是疑惑,有的是羨慕,有的是不解,有的是贊許,有的是思索。這兩枚郵票充分表現“孔融讓梨”所蘊含的人類和睦禮讓、美滿仁愛的內在精神。
三、《曹沖稱象》
三國時,東吳送給漢魏曹操一只身軀龐大的象。曹操很想知道這只大象有多重,就叫他手下的官員想辦法把大象稱一稱。官員們都圍著大象發愁,誰也想不出稱象的辦法,一時難倒眾人。
這時,從人群里走出一個小孩,說:“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大家一看,原來是曹操的小兒子曹沖。
一、王戎不取道旁李――假設思維
王戎七歲的時候,有一次和多個小孩子游玩,看見路邊的李子樹有好多果實,枝斷了,許多小孩爭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實,只有王戎不動。人們問他為什么,他回答說:“李樹長在路邊,卻有許多果實,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不然的話,早就被過路人摘完了。”
在故事里,王戎運用假設思維來推理分析,得出李是苦的結論,在數學中,運用假設思維來解決一些復雜的問題,往往能很快解決問題。
例題:小明上山每小時行2千米,下山每小時行4千米,求平均速度。
學生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2+4)÷2=3(千米)。其實,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但題中沒有告訴我們路程是多少,我們可以假設路程為12千米,先算出上山所需的時間:12÷2=6(小時),下山所需的時間:12÷4=3(小時),再算出平均速度:12×2÷(6+3)≈2.67(千米/小時)
二、司馬光砸缸――逆向思維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同伴突然落水,小伙伴都想盡快把同伴從水缸中解救出來。他們想了許多辦法,但無濟于事。因為這些辦法看似不同,實則從思維的角度看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求同思維。而司馬光急中生智,果斷地舉起一塊大石頭朝缸砸去。水瞬間涌流出來,缸中的同伴脫離了危險。司馬光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適時地調整了思維方式,轉換了思維方向,沖破了人們普遍的思維定勢,運用了求異思維,特別是逆向思維,使水“主動”離開人,而非人“主動”離開水。
這個故事的啟發是:有些數學問題,如果從正面入手按習慣思維找不到解題的突破口時,不妨變換思考角度,往往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將三個周長都是17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你能求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嗎?
如果從小正方形的周長出發,求邊長,17÷4不是整數,憑小學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根本行不通。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去思考: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就是8條正方形的邊長,這正好是兩個正方形的周長,即17×2=34(厘米),換個角度思考,這道題就迎刃而解了。
三、曹沖稱象――等量代換
曹操得到孫權送給他的一頭大象,十分高興,曹操想知道大象究竟有多重,但無法直接去稱它,怎么辦呢?正當官員們束手無策的時候,聰明的曹沖就想出一個辦法,用石頭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體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某些數學問題若直接思考有困難,但可以把原有的條件或問題用等價的量去代換,從而找到解題的線索。
例:體育室有5筐皮球,如果從每筐中取出15個,那么5個筐里剩下皮球的個數正好等于原來2筐皮球的個數。原來每筐裝了多少個皮球?
分析:根據“5個筐里剩下皮球的個數正好等于原來2筐皮球的個數”,說明5個筐里取出的皮球個數的總和等于原來3個筐里皮球個數的總和,用取出的皮球總數除以3,就可求出原來每個筐里皮球的個數。15×5÷3=25(個)
四、盲人摸象――整體思想
從前,有幾位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摸到大象腿的盲人說大象就像一根大柱子, 摸到大象鼻子的說就像一根管子,摸到大象肚皮的說就像是一堵墻,摸到大象耳朵的說就像一把扇子。幾位盲人從局部認識大象,爭吵不休,都說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樣子。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到一個啟示:要全面地考慮問題,不能以偏概全。在數學學習中,有些數學問題從每個部分或條件去思考不易解決時,可以把問題的各個部分或條件作為一個整體,全面考慮,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小明帶著一只小狗和小紅同時分別從相距1200米的兩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鐘行55米,小紅每分鐘行65米,小狗每分鐘跑240米,小狗遇到小紅后立即返回向小明這邊跑,遇到小明后再向小紅那邊跑。當小明和小紅相遇時,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問題求“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題中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小狗跑了多少時間,但我們整體考慮發現,“小狗在不停地來回跑。”說明小狗跑的時間與小明和小紅相遇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所以,先算相遇時間:1200÷(55+65)=10(分),再算小狗跑的路程:10×240=24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