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職業規劃的含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職院;企業導師制;學生職業規劃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6-0009-02
一、引言
我國高職院校一向秉承“以面向社會、服務學生為宗旨,以培養能力、解決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辦學指導方針。但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上往往目標不明確、態度不積極,從而造成了臨近就業時產生壓力大、能力不足、迷茫等心理現象。面對這樣的情況,高校必須采取有效的職業規劃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職業規劃意識與就業競爭意識。而企業導師制下的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對學生自我職業規劃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企業導師制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所起的作用,并就高職院企業導師制下的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新路徑展開了探究。
二、高職院校企業導師制的含義
導師制在社會中的說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校內導師制,一種是企業導師制,但不管二者的建立是以何種形式,其目標都是通過對學生進行指導和教育,幫助其在學習上,思想上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達到全面發展,以及學會依據自身特點和情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等。企業導師制是企業內具有資深技能和豐富經驗的企業管理者或專業人員對企業內經驗不足但是很有發展潛能的員工進行指導與支持的一種培養優秀員工的重要方法。企業導師制能夠培養員工在短時期內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動力。而高職院校企業導師制則是指,院校與企業單位進行合作,然后學生企業單位中富有經驗和技術水平的資深管理者或技術專家的帶領下,走訪企業與了解企業。緊跟著企業人才需求方向走,管理者或技術專家對其進行職業規劃指導,培養學生的職場意識和職業素養,以及在工學交替下能夠具備企業認知能力,項目創業能力等。以實現高職教育培養學生成為生產、建設、管理等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目標。同時,它是一種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的一種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三、企業導師制在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中的作用
企業導師制是聘請企業資深管理者或技術專家來參與到學生兼職導師行列中的一種教育方法。它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自我職業規劃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以下幾點進行展開分析:(1)能夠帶領學生走訪企業,感受企業的工作氛圍,認識和感知企業的工作流程、工作內容以及工作環境等。以便學生能夠從自身出發去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職業目標,從而更好地應對就業競爭問題;(2)在企業專業導師對學生精心指導和教育后,學生對于專業的認同感就會加強,從而激發自己要更加努力地有針對性地去學習。這樣一來便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專業能力,使得學生在面臨畢業就業時,從事本專業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從一定程度上說,也提高了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的專業對口率;(3)企業導師擁有豐富的經驗和資深的能力與技術,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而通過言傳身教,企業導師在對學生進行指導和教育的時候可以加上自身經歷去啟發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指導學生應當如何進行職業規劃,如何實現自己的規劃等;(4)企業導師對學生的指導不僅僅是專業技能上的,還包括與職業相關的多方面知識。如職業素養、責任心培養以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等等。通過這些悉心指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工作積極性、工作態度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等。使得學生能夠得到全面教育,從而培養起良好的工作態度,這樣一來,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也隨之增高了。
四、高職院企業導師制下的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新路徑
(一)選拔優秀的企業專業人員作為學生的企業導師
在進行校企合作的時候,對于企業導師的選拔也是具有要求的,需要從主要的三個方面考慮,即導師品德、業務水平、指導技能。作為導師,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品德。為人公正、耐心教導、樂于施教、愛崗敬業等素質對于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教育是否起作用是非常關鍵的。導師業務水平則是指,所選拔的導師要具備工作能力強、并且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以便更好地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出發去進行有效指導。如果企業導師自身缺乏工作經驗,業務水平低下,那么對于學生的指導也就激不起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此外,企業導師還需要具備指導技能,要善于表達和善于用正確的方式傳授學生知識與經驗。一個導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強了,溝通交流能力強了,動手操作能力強了,才能夠從行動上讓學生對其產生欽佩感,使其教導才更有說服力。總之,想要讓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規劃教育,正確引導其樹立職業競爭意識與職業素質,制定自身的職業規劃,離不開優秀的企業導師對其進行有效指導。
(二)解決校園學生職業規劃與企業脫軌的問題
在日新月異的當前社會,各行各業的迅速發展容易使得企業對于各專業人才的需求發生變化,而未來的市場發展領頭羊究竟是哪個領域也是難以估測的。故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專業的設置必須要面向市場,尋求順應市場需求,制定企業招聘人才要求的人才培養計劃,了解市場實時動態,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制定職業規劃。這就需要高職院校與多個企業進行合作,爭取每個專業都能夠實現專業對口指導。企業導師對學生進行定期指導,傳播最新技術給學生,公司文化、理念,以及各個崗位的知識和技能等,對于學生樹立正確應對就業競爭的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市場人才招聘要求越來越高,高學歷、高水平、高素質等成為制約高職院校學生順利應聘的影響因素。故高職院校只有與多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培養出操作能力強、富有責任心與職業素質的實用型人才,才能夠保證高職院校學生在人才市場上保有一席之地。企業導師制實質也就是學校與市場的近距離接觸。因為企業導師不但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還能夠彌補了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如實踐經驗與職業生涯發展目標不明確等。企業導師制能夠讓學校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能夠有針對性,幫助學生在就業競爭中能夠更勝一籌。
(三)企業視覺育人,明確學生職業規劃
在與企業進行合作的過程當中,學??梢云刚堎Y深企業導師到校給學生開座談會或是上課,實現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與導師進行接觸與交流。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更加有興趣并且積極地參與課堂當中;另一方面,聘請企業導師說明了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職業規劃的重視度,從而引發學生認清職業規劃對于自己將要面臨的就業問題的影響。此外,企業導師參與部分課程教學,從企業的角度出發育人,能夠更好地向學生講述職業生涯規劃定位,以及當前社會的就業競爭形式,讓學生充分了解到市場人才競爭的趨勢,以及職業需求趨勢,從而能夠樹立自己的競爭意識。并且,企業導師參與部分課堂,對學生傳授職業經驗與就業技能、創業準備等實踐性指導,能夠激勵學生勇于挑戰與創新的信念。企業視覺育人,符合了高職院校從市場人才需求出發去對人才進行培養,指導學生明確職業規劃目標的要求,從很大程度上說有利于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率,從而提高了高職院校在社會以及教育界的地位。但是在進行校企合作,聘請企業導師時,不僅是企業導師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指導,教師也應當積極參與和配合到其中。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指導;職業規劃;社會與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畢業就失業的現狀讓我們不得不深入思考一系列問題,對于如何引導大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如何提高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對大學生對自己人生規劃的教育,都值得現代教育人以及大學生自身深入考慮。盡管現在的教育界已經對大學生職業規劃問題提起重視,然而職業生涯規劃等同于就業指導這一思想卻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無法改變。
1 大學生就業現狀
如今的大學教育已經逐漸走向大眾化,進而畢業就業就順理成為社會上一大難解決的問題?,F在的畢業生現狀都是處于兩個極端,一方面對于就業問題認識不足,對于擇業準備不夠,導致就業時處處碰壁,屢屢受挫,不能夠如意的就業;另一方面就是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眼高手低,自身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缺乏工作經驗,但是對于社會上一些收入不太高的職位卻不想從底層開始,對就業期望值過高,導致畢業后對于社會認知結構出現偏差。這些問題總歸就是一句話:職業定位不科學。據國內各大城市舉辦的大型人才交流市場統計,多數學生參加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沒目標,沒準備,全憑運氣,交流會對接成功機率一般都在30%。職業規劃準備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市場配置成功率。所以,現在解決社會上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發現、培養自我的潛能與創造力,對于所有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上必須實現的一個現實課題就是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
2 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規劃區別
2.1 職業規劃不等同于就業指導
職業規劃的出發點是個體為自身未來職業發展所作出的策劃和準備,從靜態分析,職業規劃是由職業方向、職業目標、職業能力分析、職業環境分析、職業實踐策略等具體內容構成的職業實踐方案,而就業指導則是專門機構幫助就業大學生為自己打造量身定做的就業計劃和方向,而這出發點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區別出差異。
2.2 對于就業指導的理解
大學生就業指導是幫助擇業期的大學生根據自身性格以及專業特點或是擇業方向進行職業選擇的一項專門工作,主要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正確開展職業認知、職業定位、職業規劃,同時這門工作應用到的知識囊括了心理學、醫學心理學、職業社會學、教育學等專業。對于大學生就業指導是在掌握大學生性格特征、基本素質、以及職業能力傾向的前提下,滿足大學生專業特點與所選職業要求相符合。薩帕說過:“職業輔導即協助個人發展并接受統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時發展適切的職業角色,使個人在現實世界中接受考驗并轉化為實際的職業,以滿足個人需求,同時造福社會”。對于這樣的想法,就業指導就需要貫穿于教育過程的整個階段,在各大高校中,就業指導應該系統規劃列入教育范疇,開展教育課堂,引導大學生優化心理品質,可以讓大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就能夠在心理和行為上提前認識就業趨勢,以防止大學生因為準備不足而心里期望過高,導致眼高手低,無法順利就業。應該清楚的一點是,就業指導本質上就是職業意識養成教育。不同于職業規劃的是,就業指導旨在引導個人探究、評論并整體運用于就業、職業有關的知識、經驗而開展的綜合性教育實踐活動,本質上屬于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的形成。
2.3 職業規劃深層次含義
職業規劃不同于就業指導,官方定義的職業規劃是個體針對自身的就業能力以及職業環境中制約因素等相關條件,為實現就業、擇業、創業等目標而確定行動方向和行動方案的實踐過程,其目的是幫助個人了解自己,在全面評估內外部因素情況下,作出切實的職業選擇和職業定位。現在,思想已經逐漸從就業指導轉變為職業規劃。西方國家的職業規劃已經從小學滲透到大學,西方國家這一成功教育經驗告訴我們,大學生就業指導應該是以職業規劃教育為中心的全方位就業指導,既要求能滿足學生自身對于職業的要求,又能夠與學校教育教學過程相結合,與社會市場發展要求相結合。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探討中,人們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簡單地理解為職業規劃,其目標就是尋找最合適的職業。
3 提升大學生就業指導水平
3.1 以科學化水平規范就業指導
教育管理者是就業指導的領導者,在大學生學習階段,為了激發其就業潛能以及增強就業意識,相關部門教育領導者應該加強學習和調研,豐富自己的職業認知和就業指導水平。目前較多高校存在沒有相應的大學生就業指導科目的問題,對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指導不夠系統,專業化程度、科學化水平不高,影響了職業規劃指導的有效性和適用性。現在的高校,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應該注重打造大學生在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形成的核心競爭力。執行者也就是教育者自身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組織和參與編制各種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手冊,充分掌握并規范使用各種職業測試量表,準確掌握職業分類中各種職業對人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
3.2 提高就業指導社會化水平
提高就業指導社會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現在就業指導機構和系統的就業測試,還沒有解決大學生就業觀念亟待更新、就業規劃定位不準、就業指導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因此各大學校需要積極開展就業信息庫建設,為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提供豐富的參考。在職業訓練上,應經常組織大學生參與簡歷制作、模擬應聘、職業規劃設計、職場創新等技能大賽,在觀摩、體驗、參與的過程中增強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
4 深入分析職業規劃
4.1 提早著手規劃,防患于未然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這句話是人們常說的,對于選擇職業的大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早期做好職業規劃,防患于未然。要達到人職匹配,除具有正確的自我認知外,還應有正確的職業認知與社會認知。平時學習中,可以通過有關專業介紹的系列報告讓學生了解本專業不同就業方向的社會需求情況、發展目標、培養目標及人才素質要求等,指導學生根據個人自身條件,較為準確地把握好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類型和數量,樹立積極且實際的職業理想,慎重確立好自己初步的職業目標。在校階段讓學生做好足夠的準備,等面對擇業時能夠少走一些彎路。
4.2 以發展作為基本點
社會是發展的,大學生不能一塵不變,應該學會隨機應變,以發展為準則。職業規劃是一種活動,也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學生在離開正規學校系統教育后,能通過各種途徑去繼續接受教育,為將來職業轉換做好充分的準備。每個人學會了解他周圍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夠有尊嚴地生活,能夠發現自己的專業能力和進行交往。
4.3 教育大學生理性融入社會
對于當代大學生,有太多的實例讓社會為大學生就業而擔憂。在職業規劃中,首先要解決人生觀問題,即正確處理社會與個人的關系問題。這個過程不能僅通過狹義的學校教育,或者僅靠教會學生一些就業的方法技巧來完成,我們要從更深層次上來理解這個問題。許多高校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都停留在報告中或文本里,而不是植根于鮮活的日常生活之中,或者根本就脫離了社會實際。這導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效不佳以及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眼高手低。所以,在進入社會之前應該準備充足,理性地思考自己的職業與人生。
結束語
對于大學生就業,最突出的一個認知錯誤就是將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等同。以上論述深入分析了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的區別,并在區別過后明確表明如何提升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的相關水平,不論是哪一點,大學生就業問題都應該理性面對,合理科學地解決。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高職高?!〈髮W生職業生涯規劃 必要性
1 概述
1.1 職業教學目的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科技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的普遍應用,也將是一個充滿創新的時代。應對新形勢,高職高專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也就是說學生應在具備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從教育自身的屬性、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強培養技術應用性人才,知識與社會經濟緊密相結合的特性,并強調“要將素質教育貫穿于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高職高專教育過程是在對大學生職業教學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的滲透性教育,采取各種形式和方法使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明確的方向,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獨特性,并分析學生個性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促進高職教育學生的個性發展策略。這樣才能更好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術學習,使學生既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又具有愛崗敬業、踏實肯干、謙虛好學和與人合作的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
1.2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是指把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決定一個人對自我職業生涯的目標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 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高職教育的教育方法體系不同于其他類別的教育,對于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絕不僅是幫助學生按照自己的資歷條件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它要求教師根據行業自身的特點在安排教學內容、 組織教學活動及有關工作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認知能力、理論、 技術與方法、社會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成為創新人才等方面進行培養,幫助其確定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
2 大學生自我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創新使人類本身在社會生活中得到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同時人類本身也通過創新不斷的提升和完善自身的能力與才能,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在工業化與科學技術創新型的道路上都需要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同時也對高職高專大學生職業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高職高專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培養其在工作崗位上能解決實際問題和自己獨立創業的職業規劃能力在高職教育中顯得愈來愈重要。職業規劃教育的思想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為目標,以創新的思維方式指導教學,它是指導學生如何科學地確立職業目標,制訂正確的生涯路線和實施方案并進行科學的管理,使學生能自由的表達對事物的看法。在職業規劃教育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自行解決常規問題和非常規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采用靈活的教學形式,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在應用各種知識技能和技術中進行多角度思維等能力,學習目的與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職業規劃的理念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是培養高職職業規劃能力的有效方法。
3 教師怎樣引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
3.1 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指定學生的職業規劃
高職高專職業規劃就是大學生對職業的認識、態度、觀點,是學生選擇職業的指導思想。就業作為一種活動必定受到一定的社會需求制約,學生的就業動機通常是由生活、學習環境甚至是老師、親友對職業的認識不同決定的,如果自身的知識與個人的觀念、能力脫離社會需要,他將很難被社會接納,都影響著擇業者特別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形成不同的職業觀。因此,要強調大學生求職時實現社會需求與個人能力的統一,通過教育、勞動實踐和自我修養等途徑,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內在基本品質。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生各種各樣的意外情況,教師面對是有個性、朝氣蓬勃的學生們,應該培養學生的個人精神和個人能力,使學生對自己有信心。讓教育理念滲透于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和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總結。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學習的知識傳授和探討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大量驗證性的實訓和學習,幫助學生樹立以下三個觀念:一是自我負責的觀念;二是終身探索的觀念;三是人職匹配的觀念,以職業發展為導向將學生的技能訓練、工作實習落實,才能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更好培養學生的個人意識和個人能力。
3.2 根據學生的發展規律來指導學生的職業規劃
近幾年, 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 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我國從原有的“精英化”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戰略轉變,21世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已經成為高校的熱門話題。高職高專教育迅速擴大普及,高職高專在校生人數占全國高校生在校人數將近一半,目前高職高專大學生職業規劃不僅僅指的是教育的類型,而是指學校在教學大學生過程中主要以“職業”為主題的教學,并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將高職高專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率聯系起來,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對學生職業規劃指導的責任和義務。關注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畢業生也越來越多。但是通過對我國現階段就業現狀的分析,許多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不能成功就業的核心原因不是沒有需求,而是并未真正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確切含義和程序,從自我認識、環境評估、職業定位,缺乏規劃的具體技巧,規劃和實施有些脫離實際,人與職沒有實現良好的匹配。高職高專職業規劃教育教學方法應更加強調實踐性,將培養學生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放在首位,以學生職業發展為導向,培養經濟高技能人才的院校。學校管理應采用開放高效、健康有序、寬松和諧的教育人才環境。尊重學生的人格,積極建立第二課堂,改革考試考試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為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學生長期的職業發展打下扎實的素質基礎。
3.3 根據學生的素質規律來指導學生的職業規劃
高職高專職業規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對剛入學的新生要在教學計劃中灌輸一種追求知識、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有利于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形成。使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學會創新,配合職業規劃活動開發一些簡單的應用系統輔助教學,不僅使學生受益,鞏固所學知識,還將個性教育和創業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模式中,使學生真正能自主習,對知識形成新的理解,創造更好的學習氛圍。
4 職業規劃是大學生職業教育的重點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的今天其最高模式不再是集中化的大企業,而是分散化的微型企業,經濟發展的最高模式不再是集中化的大企業,而是分散化的微型企業。根據《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痹谂囵B大學生由“學生人”向“職業人”轉化的過程中高職高專應該做好準備。首先,引導大學生根據市場經濟的情況分析其自身條件,了解社會和自己的情況,確定自身規劃發展與職業目標的發展過程,根據社會的需要和人生存發展的需要去考慮其自身的未來發展的過程,制定實現措施的過程就是自我約束和自覺性形成的過程。其次,不斷更新和完善實踐教學內容,以校外合作企業為支撐,建設創意培訓、作品制作、競賽訓練系列實訓室和工作室,積極探索新的實踐教學方法在專(畢)業實習、專項實訓、綜合性實訓等傳統項目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鼓勵和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從而以培養學生個性能力發展為核心。
Abstract: The career planning relates with the power level and achievement level of one person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carry out the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has great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students and the community, so we should further establish the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system. For career planning law, the guidance system should generally include the four aspects: self-awareness, professional cognitive, practical guidance, logistical support.
關鍵詞: 輔導體系;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Key words: counseling system;college students;career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5-0219-02
0 引言
職業生涯規劃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從20世紀末開始在我國高校中推廣。目前我國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過程中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未能形成較為完善的輔導體系。據此,我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要構建健全的職業生涯輔導體系。
1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論基礎
1.1 基本內涵 職業生涯規劃是英文“Career Planning”的意譯。職業生涯規劃是指組織或者個人把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個人職業生涯的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和社會因素等進行分析,制定有關對個人一生中在事業發展上的戰略設想與計劃安排,也可以解釋為:職業生涯規劃是指根據個人情況及所處的環境,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通道,并采取行動和措施,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①具體來說就是個人所制定的有關職業的短期、中期和長期規劃,職業目標,職業發展策略,個人行動方案,執行策略等內容的計劃與行動。
職業生涯規劃一般經過自我剖析與定位(自我認知)、生涯機會評估(職業認知)、職業生涯目標與路線的設定(目標)、職業生涯策略的制訂(計劃)、職業生涯規劃的行動與修正(實施)五個步驟來完成。它是一種動態性的管理,將貫穿于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全過程和組織發展的全過程。美國著名職業生涯學家舒伯教授認為,人一生中的職業發展可劃分為5個階段:成長階段、探索階段、建立階段、維持階段和衰退階段。②大學生正處于探索階段,主要的任務是擇業和適應就業階段,大學生在該階段表現出的主要特點是對大學生活憧憬、好奇,但主動學習意識較弱,自覺控制能力不強,特別是對未來的職業選擇及就業方向比較茫然,這個階段學生的可塑性極強,對未來職業方向的清晰描述和選擇大多基于此階段。
1.2 理論實踐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研究很多,應用范圍很廣,目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①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典型研究代表人物是舒伯(Super),其主要成果是“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②職業生涯選擇理論,典型研究代表人物是霍蘭德(HOLLAND),其主要成果是“職業興趣理論”;③職業生涯決策理論,典型研究代表人物是施恩(Schein),其主要成果是“職業錨”理論;④職業生涯規劃操作理論。上述理論從人的成長規律出發,根據人在不同階段的任務提出解決方案,由此可見,做好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是學生,務必在任何環節突出學生的中心位置,緊緊圍繞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輔導,讓學生體驗到規劃的作用,感受其對個人發展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的發展性,理解和吸納大學教育的職業性、社會性特點。
2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規劃;素質培養
Abstract:Careerplanningisthefutureplanningwhichaimstohelpstudentschoosecareers,getpreparedforemployment,obtainajobandadapttooccupations.Therefore,career-planningeducationshouldbeginattheverybeginningofstudents’entryintotechnicalinstitutes,sothatitwillurgethemtoregularlystrengthentheir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accordingtocareerplanningandtofacilitatetheirjobhuntingaftergraduation.
Keywords:highertechnicalinstitutes;careerplanning;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
近年來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成為高等學校共同關注的話題,有些大學開設了相關的課程或專題報告與講座,職業生涯規劃也成了大學生關注的熱點之一。但不少大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確切含義,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程序和具體操作缺乏全面了解與把握,導致不少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或茫然無所適從,或使規劃流于形式,或不顧主客觀條件任意根據自己的興致來進行規劃,這些都制約了職業生涯規劃應有作用的充分發揮。
一、在大學生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
近兩年來高等職業學校生源的素質普遍偏低,大學生自身存在著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不積極、怕吃苦、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等現象,部分學生無心學習,連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都是靠老師“強行”灌輸,到了該就業的時候,便不知所措,過分地依賴社會和父母,自立能力差;部分學生來學校讀書的主要目的只是對某個專業產生好奇,而不是為了獲取職業,對未來職業的認識是朦朧的、淺薄的,對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氣質、職業能力都缺乏了解,因此,一旦到了真正選擇職業的時候,就顯得茫然無措。因此,在高等職業學校大學生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促使大學生發掘自我潛能,增強個人實力
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幫助大學生重新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定位并使其持續增值;引導大學生對自己的綜合優勢與劣勢進行對比分析,使大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引導大學生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進行職業定位,搜索或發現新的或有潛力的職業機會,使大學生學會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驟與措施,不斷增強大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理想。
2.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提升大學生應對競爭的能力
當今社會處在變革的時代,處處充滿著競爭。而高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要想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并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準備之仗。而不少大學生不是首先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并按規劃的內容和目標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而是在學校漫無目的混到畢業,拿著簡歷與求職書到處亂跑,總想會撞到好運氣找到好工作。結果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與資金,到頭來感嘆招聘單位是有眼無珠,不能“慧眼識英雄”,嘆息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這部分大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與重要性,認為找到理想的工作的是學識、業績、儀表、關系、口才等條件起的作用,職業生涯規劃純屬紙上談兵。這是一種錯誤的理念,實際上未雨綢繆,先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有了清晰的認識與明確的目標之后,再把求職活動付諸實踐,這樣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經濟和科學得多。此外,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大學生增強發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明確奮斗的方向,提升大學生成功的機會。
二、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與特征
職業生涯規劃(careerplanning)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設計[1]。這個設計的目的不僅是幫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歷條件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達到與實現個人目標,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根據主客觀條件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職業生涯規劃概括起來有以下三個特征:
1.規劃的自我定位性
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首要環節,它決定著個人職業生涯的方向,也決定著職業生涯規劃的成敗。求職之前先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之前先要進行準確的自我定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興趣、才能、學識適合干什么??赏ㄟ^對自我素質與能力的分析與評估,評估自己的職業傾向、能力傾向和職業價值觀,這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
2.規劃過程的動態變化性
當今社會處于激烈的變化過程中,就業觀念也要相應改變,打破傳統的“一業定終身”的理念,就業、再就業是大趨勢,職業生涯規劃也隨之根據各種變化來調整。所以環境的變化導致自我觀念的變化,反映到職業生涯規劃上來,就不能一次把終生的職業生涯的每一個具體細節都確定下來。
3.規劃內容的特定性
職業生涯規劃的側重點在職業準備、職業選擇、職業適應三個階段[2]。在職業準備期內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具備從事職業的心理、知識、技能等,蓄勢待發,順利地進入職業角色;職業選擇時期,不僅僅是個人挑選職業的過程,也是社會挑選勞動者的過程,只有個人與社會成功結合、相互認可,職業選擇才會成功;在職業適應期中,擇業者存在一個適應過程,要盡快適應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環境、工作方式、人際關系等,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打開工作的局面。擇業者對職業進行物質、心理、知識、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準備,根據各方面的分析與自己的客觀實際對職業做出選擇。對即將踏入的職業活動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預期,包括工作的性質、勞動強度、工作時間、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級關系都要快速適應,迅速成為一個成功的職業者。
三、高等職業學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路
1.把職業生涯規劃納入到大學生入學教育之中
在大學生入學之際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能及時有效的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轉變學習觀念,改變頭腦中的職業偏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熟悉職業情況,掌握職業技能,明白學習是為了工作,要生存必須具備職業技能,要提高生活質量必須努力工作的道理,進而有目的地發展自己的個性與潛能,并自覺地將社會需要與個人志趣結合起來,把在學校的學習活動與未來的職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要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和社會需求,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導、教育。通過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請優秀畢業生回校進行現身教育,安排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促使大學生在了解有關職業、擇業、創業、心理、社會等知識的同時,積極參加課堂內的各種教學活動,把個人的職業興趣、職業理想、職業心理、職業能力和求職技巧等的培養與訓練變成在理論指導下的自覺行動;通過觀看錄像、座談討論、參觀考察、模擬訓練等活動,鼓勵學生到現實中去接觸勞動模范、企業家、崗位能手,與他們經常交流思想,以此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使學生樹立職業理想與職業心理,形成良好的職業能力。
2.把職業意識的培養貫穿在高等職業教育之中
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觀念。高等職業學校只有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觀念,才能獲得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開展職業規劃就是“以就業為導向”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使我們的教育與社會的職業需求、與學生的就業緊密地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實現觀念上的根本轉變,正確面對新問題、新環境,善于解決新問題,從容應對新變化,形成新思路、新對策;勇于投入創業實踐,不畏艱難,不怕挫折,艱苦創業;善于把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因此必須把職業規劃與指導貫穿于教學活動中。職業規劃與指導是一個綜合性的教學活動,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在職業規劃與指導的過程中要注意與專業課的結合,做到相互滲透,進行知識的遷移和轉化。如上德育課時,我們要強調職業道德與就業的關系;上專業課時,又要強調學好專業課與將來就業的關系;上基礎課時,講清楚學不好基礎課會影響專業課的學習而影響將來的就業的關系。此外,還要利用班會、黑板報或廣播針對就業中的案例展開大討論。
3.把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
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的升級,對擇業者必然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給高等職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職業學校只有緊跟市場步伐,及時調整、開設與社會相適應的專業,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技能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與此同時,只有加強職業規劃與指導,積極拓展就業門路,努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才能在招生工作中爭取主動,進而促進學校辦學規模的發展。通過職業規劃與指導,促使大學生在校學習主動地適應經濟建設和職業發展的需要,認識社會、認識職業,揚長避短,為合理選擇職業做好充分的準備,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自主擇業,在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4.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規劃與指導
(1)介紹職業特點,增強對職業的了解
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是勞動者隨著社會的進步以獲取經常性收入為目的而從事連續性的、相對穩定的專門業務。職業是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產生,也是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變化的。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同一個職業的科技含量也會隨之提高,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市場經濟環境下,人的一生中可能會面臨多次的職業變化,要想不被社會淘汰,就要不斷學習新知識,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
(2)了解自己的個性,增強自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興趣、特長,這些因素影響著職業的選擇和發揮。因此,讓學生先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再了解自己的個性,明白自己能做什么,然后結合現實情況,揚長避短,找一個最佳結合點。
(3)介紹社會現狀和就業形勢,增強學生對社會的了解
我國現正處在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產業不斷升級的新時代,職業多變、人才競爭加劇是其特征之一,學校要結合社會實際,向大學生介紹社會現狀和就業形勢,讓學生充分了解社會,做好適應社會的心理準備,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職業觀、擇業觀,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具有高尚的職業情操和扎扎實實的工作作風;能夠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特點正確選擇職業,順利成才。同時要加大就業形勢的宣傳,引導學生樹立“雙向選擇,競爭上崗”的觀念,讓學生了解勞動力市場及運作機制,明白一個人在一個單位的一個崗位上工作一輩子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從而樹立競爭上崗觀念,做好多次就業準備。
5.加強職業規劃與指導的機構建設
建立職能機構,配備專任教師,開設相關課程。為了提高就業指導的科學性、系統性,要建立相關的職能機構,配備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專任教師,同時安排職業指導人員參加培訓,開設《職業指導與創業教育》這門課程并將其納入教學計劃,做到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常抓不懈,保證職業規劃與指導的時間與空間,實現職業規劃與指導的規范化。
總之,學校在強化專業知識教學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職業規劃與指導,不斷提升大學生就業的競爭力。通過職業規劃與指導,使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就業形勢;認識職業、掌握擇業技巧;認識自我、從容面對現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