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學專業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圍繞中職與高職護理專業培養目標,結合護理工作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續課程的聯系,遵循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器官系統為主線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和整合。根據課程特點和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二、中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銜接的實施
1.制訂基于職業崗位需求的核心課程標準教師深入醫院護理一線進行護理實際工作需求的考察,組織相關行業專家召開課程標準研討會,分析護理專業的主干課程與關鍵技術,從而確定基礎醫學課程在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為后續課程提供基礎理論支撐的課程標準。并將與護理實際操作密切聯系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融入到課程內容之中去。
2.加強基礎醫學課程教材建設(1)中高職教材銜接,實現教學內容銜接根據護理專業教育的特點,組織專家和學者根據每門基礎醫學課程的知識結構,科學地設計不同的教學單元,再將不同的教學單元設計成學歷層級,明確哪些是高職必修或選修單元,哪些是中職必修或選修單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職院校進行推廣。同時,鼓勵教師按照區域醫院不同的特點自編校本教材,配合教學計劃完成。(2)運用信息技術,積極開發電子化教材與傳統紙質教材相比,電子教材具有多種優勢。比如可以借助網絡及時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礎醫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加強中職和高職在教育教學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網絡搜索功能,縮短中職和高職學生獲取間接經驗的時間,以便將更多的精力用于發現和解決問題上;多媒體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真實感,將打破時空界限,實現課程的遠程教育及在線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網絡教材或電子教材,可實現教材建設的多元化和立體化,可實現資源的共享,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可以使得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加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
3.改進教學方法,體現中高職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特色(1)增強基礎醫學知識的連貫性,體現正常人體活動的統一性和整體性“萬丈高樓平地起”,培養高素質實用性人才必須從基礎抓起。對于從中職升到高職的學生來說,空洞的理論與抽象的講解,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們可用啟發式教學法、對比講解式教學法及討論式教學法,將正常人體形態學(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與正常人體功能學(生理學與生物化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以“有機體”為學習的研究對象,探討人生生命活動的奧秘,掌握其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影響因素等。(2)結合臨床知識,體現基礎理論與臨床知識的連貫性加強基礎醫學理論與操作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緊扣臨床知識的學習,可收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們可以采用PBL教學法,根據課程內容,老師精心設計問題,并提前告知學生,由學生分組去尋找答案,在授課過程中,老師針對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點評和講解。在講解Ⅰ型超敏反應時可提出,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試?注射后多長時間觀察結果?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醫院內觀察15~20分鐘才能離開等?近年來,我們不斷完善和改進PBL教學方法,不僅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學習興趣吸引到學習上,而且學生對知識點理解快,記得牢,深受學生喜歡。(3)加強實驗教學,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基礎醫學的許多知識來自實驗觀察,通過實驗觀察、收集數據、分析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生命活動的規律。所以搞好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不經可以了解理論知識的來源,而且可以證明理論知識的真實性,從而全面正確地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對于大多數學生在中職學習期間,很多院校開設的基礎醫學實驗項目及學時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開設相應基礎醫學實驗,為此我們在正常開展常規實驗的同時,新開設自主設計實驗。學生分成若干興趣小組、查找資料、自行設計實驗、完成實驗,最后討論打分。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又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4.實行學分制,課程考核全面溝通建立科學、規范的考核制度是課程體系銜接的必要條件。我國大多數中高職院校教育實施的是學年制管理,中職院校的學生學習的部分知識在高職中重復出現,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教學質量不高。采用學分轉換制度,使中職院校學生在高職中重復出現的部分知識經過學分轉換,成為有效學分,相關課程內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學分制為通道,可做到中職與高職的課程溝通。中高職院校制定統一各學科的學分標準,不同教學單元及學歷層次的學分標準不同,讓學科學分在中高職院校中成為相互認可的“護照”,也可作為中職學生進入高職院校的通道。但中職院校對學生學科學分評價要按要求規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學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學生文化基礎較中職生好,但專業技能訓練項目較中職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課程學分比重應少于中職生源,而專業課程的學分比重應大于中職生源。在學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礎達標,專業知識扎實的學生,其學程相對要短,而文化基礎和專業基礎較差的學生,其學程相對要長。通過學分制管理,能夠使文化基礎和專業基礎不同起點的中、高職學生,在正常的教學過程中實現相應的培養目標,提高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效率。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自身素質(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師資管理制度教師作為立校之本,實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強教師認同感。完善教師培訓、進修制度,提高師資隊伍知識能力和學歷結構。鼓勵青年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個人學歷層次,積極參與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層次學習,并給予相應補貼。每年輪流選派教師參加國家、省教育廳、衛生廳及護理學會舉辦的培訓班,接受新信息,拓寬知識面,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加強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建設,建立相應的職稱評、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機制。(2)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技能中高職學生不僅要學習基礎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并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這就要求學院要建設一支專業技術過硬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而現在很多教師本身就是從“學?!钡健皩W?!?,尤其是從事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的教師,缺乏實戰經驗,不了解醫院相關技術的進展。職業院??砂呀處熕偷结t院對口科室進行短、中期的掛職鍛煉,讓我們的醫學基礎專業課教師掌握專業技能,并通過考取相關職業資格技能證書,逐步成為“雙師型”教師。同時,還可以直接到醫院引進一線專業人才,擴充到“雙師型”骨干教師隊伍中。
三、結語
論文摘要:醫學院校學生由于所學專業、學習動機、教學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在大學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對大學英語學習產生逆反心理,直接影響大學英語教學的效果,因此消除這種逆反心理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克服逆反心理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教師素質、優化教學模式、制訂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等方面入手。
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學意義上的知識傳授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心理學意義上的師生交互的過程。而在當前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學中,逆反心理是一種“常見病”。醫學院校一、二年級學生剛剛走出高中校門,對大學生活和學習有很濃的興趣和熱情,但他們的興趣和熱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穩定的,學習上一旦遇到困難,他們的興趣和熱情就會消逝,對大學英語學習就會表現出一種反感、厭煩的態度,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逆反心理。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逆反心理是一種情緒厭煩或情緒對立狀態,是人在感情上的反感、煩悶的體驗。感興趣一失去興趣反感和厭煩,這種變化過程實質上就是逆反心理的發展和生成過程。
1醫學院校學生英語學習中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1.1不能適應由從中學生向大學生的角色轉變
醫學院校開設大學英語課程的時期在大學一、二年級,這階段是學生從高中步人大學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學生認知心理發生劇變的關鍵時期。我國中學階段和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各有其側重點,在中學階段,學生學習英語是被動接受的過程,中學英語教師通常會系統的講解語法、詞匯知識,進行題海戰術。學生做什么樣的題,怎樣做都是在教師的安排和監督之下進行的,這樣就造成了大部分中學生缺乏自學能力,不知道怎樣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到了大學階段,英語的學習重點和要求都發生了改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梢姶髮W英語教師要把重點放在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上,課堂上的信息量會加大,課后自主學習的內容增加。因此,大學教師往往以指導者、幫助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多開口、多動手、積極主動地學習。
剛進入醫學院校學習的學生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來適應這些變化,對大學教師所給予的充分自由反倒不習慣,認為大學教師不負責任,對于英語學習,感到無從下手,很難適應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從而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挫折,英語學習熱情降低,對大學英語學習產生逆反心理,最終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
1.2把“過級”作為唯一的學習動機
心理學指出:當一個人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并以它來推動自己的學習時,這種學習的目的就成為一種有力的動機。可見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活動的內部動因和動力在一次對于臨床專業200名新生的問卷調查中,關于大學新生的英語學習的動機這一項設計為多項選擇題,調查結果為:5%的學生選擇了“想了解說英語國家的風俗和文化”;83%的學生選擇了“順利畢業,獲得學位或四、六級證書”;9%的學生選擇了“為了考研和出國”;3%的學生選擇“無明確學習動機”。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都把通過四、六級獲得學位作為學習英語的最終目標。而近年來英語四、六級考試成績一直都是醫學院校學生就業的敲門磚。大學英語四級改革后難度加大,對于聽力,書面表達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當聽、說等語言綜合運用水平總體相對較低的醫學院校學生面對改革后的英語四級考試時,普遍會產生激烈的內心沖突、精神緊張,造成心理壓力,產生焦慮。這種焦慮主要體現在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主動性逐漸消失,產生抵觸心理等方面。
1.3其他課程的干擾
在我國的中學階段,英語是“主科”,學生幾乎每天都要上英語課,做英語練習題;而進入了大學階段特別是醫學院校的學生,除了學學英語以外,還開設了很多重要的醫學專業課,學習負擔很重,學生無法兼顧公共英語和醫學專業課程,對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發生了變化。而在大多數的醫學院校,英語都是必修課,很多學生是被迫學習英語的,久而久之就會對英語產生了逆反心理。
1.4教師教授不得法,“學”與“用”脫節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國際學術交流的日益頻繁,培養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已經成為了醫學院校外語教學的新要求。而醫學院校面臨著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低、高分低能、聾啞英語等問題和弊端日益突出,這一系列問題的實質就是“學”與“用”的脫節。
當前很多醫學院校的英語課程所采用的教學模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方法單一,英語課程流于形式。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限制了師生的相互交流。學生艱苦學習英語多年后,學到是“聾子英語”、“啞巴英語”,不能達到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最終目的。學生也認為現在所學的大學英語內容不實用,與畢業后所從事的專業無關。
2如何克服醫學院校學生的逆反心理
2.1培養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地在教學中給學生新的刺激,要讓學生多了解英語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滿足他們的求知欲。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會給學生帶來趣味性和生動性,必然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提高外語學習的效果引。
在教學中,教師也應該不失時機地進行外語學習動機的培養。要讓學生了解到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人和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外語對于每一個人來說變得尤為重要。通過外語這個工具醫學院校的學生可以了解先進的醫學信息和高新技術。學好外語對他們的工作、學有裨益;社會對醫學專業學生的外語要求越來越高,學好外語才能適應激烈的競爭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學生樹立了外語學習的正確動機,他們外語學習的效果必然會得到提高。
2.2提高教師素質
在公共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最需克服的是由于任務重、課時多、班額大、壓力高而產生的“良心教學”、“責任教學”的心態。最應提倡的是實現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的角色轉換,不僅用一顆愛心和一種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還要不斷地充實和提高自己。醫學院校的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及時了解教學改革的信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結合醫學院校學生所學的專業特點,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做到常教常新,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2.3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優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近幾年,高等學校擴招以后,一些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學資源難以滿足教學需求,而大班授課是近期國內高校擴大招生以來英語教學的趨勢,大班授課對教學手段、方法、課堂組織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利用多媒體及更先進的網絡技術,是改革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和大班英語教學取得成功的技術保障。
傳統教材的學習是單向的,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夠彌補傳統英語課堂教學的不足。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學生可以對教材的多種信息進行交互式操作,這有助于彌補單純文字與口頭表達形象性弱的缺陷,克服傳統教學中抽象、枯燥的弊端,最大限度的降低學生對傳統課堂教學定勢的“審美疲勞”。
2.4制訂分層的、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
楊惠中教授(2003)指出:語言測試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科學的測試工具,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客觀的、公正的評價,反映教學中的長處和短處,為改進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質量服務??梢娊⒑侠砉慕虒W評價方式,對于克服學生的逆反心理是尤為重要的。醫學院校也不應該把過級當做是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標準,對于不同起點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考慮學生的起點水平,并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實施教學,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對于學生獲得的成績要積極鼓勵。教師盡可能設計出適應不同學生的評價標準,真正實現教學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關鍵詞】陰陽學說,高職語文,闡釋
1.陰陽學說是什么
陰陽學說首先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范疇,內容包括陰陽的對立、互根、消長與轉化。除此之外,陰陽學說還與天文、歷法等具體學科相結合,成為各門具體學科的理論基礎。陰陽的概念屬于樸素唯物主義的范疇,戰國末期才被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陰陽學說作為一種思想,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中醫學作為中國文化瑰寶的一枝奇葩,同樣受到了陰陽學說的深刻影響。
中醫學的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之一和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前提。陰陽學說貫穿于中醫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它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那么,醫學專業的高職語文課程是否可以對陰陽學說進行闡釋呢?二者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必然聯系呢?從根本上講,中醫學與文字學、文學都起源于遠古先民的勞動實踐,這就決定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陰陽學說既屬于中醫學范疇,又屬于漢語言文字學、漢語言文學的范疇。這樣,便可從語文視角對其進行闡釋,成為醫學專業高職語文課的教學內容。
2.醫學專業高職語文對陰陽學說的闡釋
醫學專業高職語文課程是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工具學科。中醫學和語文都離不開漢語言文字、漢語言文學,并且中醫學的發展是受漢語言文字、漢語言文學影響的。沒用充分發展的漢語言文字和漢語言文學,就沒有生動準確的中醫學表述。反之,中醫學的文字與文學表述,是對漢語言文字與漢語言文學的闡釋。正是有了中醫學的各種概念,才使得漢語言文字、漢語言文學更加豐富、更加接近我們的現實生活,從而使語文這一學科的重要性得以再一次顯現。
無論是哲學還是中醫學,都沒有對陰陽二字的本義進行闡述,因此,高職語文對陰陽學說的闡釋可以從字源入手,用漢語言文字學的知識進行闡釋。
首先對“陰”字進行解析。陰的繁體字寫作陰,而陰的本字是侌。金文的侌寫作,這是象形文字。而此字又分上下結構:上部分是“含”,包含,下部分是云層。那么,侌的本義就是天空多云,沒有陽光?,F在常說的陰暗、陰晦就是使用了這個意義。侌的籀文(即石鼓文)則寫成:上面是日(太陽),下面是云。云在太陽下面,表示云層遮擋了陽光。篆文的侌承續了金文的字形。當“侌”作為單純的字件后,金文 再加“阜”(山地) 另造“陰”代替,表示山地背陽的北坡,此時,陰的意義又增加了一個。陰的篆文 基本承續金文字形 ,隸書 將篆文的阜 寫成左耳旁 ,將篆文的侌 寫成 。此時,陰的形象已基本定型。俗體楷書陰用月(夜晚的月光)代替正體楷書“陰”的“侌”。這就是陰字的演變史。由此可知,陰的原始意義包括昏暗無光和陰坡(水之南,山之北)。其中,侌是聲旁,左耳刀是形旁。對陽的解釋同樣采用這種方法,不再贅述。我們發現陰陽二字的演變有很多相似之處,特別是在篆書、隸書和楷書的發展時期。而且陰陽的原始意義就是對立的,這正是陰陽學說理論的根本。
陰陽的本義解析之后,要對四象進行闡釋,因為四象在中醫學中同樣有著重要的地位。這正是易與中醫的不可分割的關系體現。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最具有代表性的應用是在易經預測學中,即老百姓所說的六爻。四象指老陰、老陽、少陰、和少陽。那么,四象的理論與中醫是如何緊密結合的呢?在《黃帝內經》中寫道:“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黃昏至合夜,天之陰,陰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敝嗅t學的人體經絡學說更是發展了陰陽學說,十二經絡與奇經八脈都蘊含了陰陽的概念。陽初生為少陽,陽盛為陽明,陽盛到極點為太陽;陽盛到極點就會向陰轉化,變成少陰,陰盛為太陰,陰到極點為厥陰,厥陰轉化為少陽。這里還可以對厥字等進行文字學的闡述。
這就是醫學專業高職語文課對陰陽學說的闡釋,把陰陽學說具體化為學生可以接受的語文教學內容。陰陽與四象的理論變得簡單明了,為進一步學好中醫學打下了基礎。另外,很多關于陰陽學說的具有文學色彩的古文獻資料也可編入教學內容,稱為醫學專業高職語文課的素材。
3.闡釋的意義
首先,通過對陰陽學說的闡釋,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準確地理解陰陽學說的內涵。陰陽學說的外延是非常廣闊的,只有知其根本才能很好地理解這一理論,為以后的實踐打下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搜集整理有關陰陽學說的各種文獻資料,從不同角度進行闡釋。把抽象的陰陽理論與具體的學科聯系起來,特別是中醫學中的陰陽理論。這樣,學生在學習能力會逐步提高的同時,也加深了對中醫理論的系統把握,而這正是本論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其次,有助于醫學專業的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誠然,醫學專業的學生應該是以學好專業知識為主,以掌握專業的實際操作能力為培養目標。只有這樣,畢業生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崗位,才能為我國的醫學事業貢獻力量。然而,這不等于醫學專業的學生可以不學習語文或者不學好語文,因為高職語文的作用是一種長效機制,它對初中起點學生的人格形成與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不可忽視的作用。而本論文的優勢在于:把語文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專業課緊密結合起來,這樣就非常好的達到了語文教學的目的。如果把這種方法推廣開來,就會使學生更好地從語文課中獲益。
最后,使高職語文成為中醫學的得力助手。我國的傳統醫學博大精深,對于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初中起點的學生來說,無論是漢字的認知,還是語義的理解,以及對中醫學體系化的認識等,都存在較多主客觀障礙。中醫學是以漢語言文字作為載體的,因此,只有疏通文意才能深刻領悟其中的玄化奧秘。中醫學與語文之間的特殊關系,使高職語文成為醫學專業中具有特別優勢的工具學科,成為中醫學的得力助手。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醫;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創新
The university Chinese medicine educate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innovation the exploration and the practice
Song Jian DongZhenghua SiChuandao Ciu Xiaoping ZhaoXiang
【Abstract】The medicine is Chinese nation several thousand years makes the struggle experience's crystallization with disease, has made the extraordinary contribution prosperously for Chinese nation's multiplication, because the medical pattern, the medicine development and the education transform the multiple impacts, the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has received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How can train the qualified Chinese medicine higher talented person, inherit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Chinese medicine enterprise, improves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we have conducted the massive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regard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through revises the consummation only then to raise the plan, the optimiz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urse content, the reform raise pattern, the teaching way and the method and so on a series of measures, explores positively is suitable for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Higher education; Raise pattern;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R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3-0284-01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與疾病作斗爭實踐經驗的結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非凡的貢獻。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中醫教育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中醫人才。但是,由于醫療模式、醫學發展和教育變革的多重沖擊,中醫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2]。我們對于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積極的探索,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1 中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探索與實踐取得成績
人才培養是中醫學術傳承與事業發展的根本,如何能培養合格的中醫高等人才,傳承和發揚中醫事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們通過長期的調研和論證,經過的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在中醫臨床人才培養創新方面并取得一些的成績,我們學校經陜西省教育廳2007年批準設立陜西省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批準第四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的通知》(教高函[2009]16號),我校中醫學專業榮獲教育部、財政部批準的第四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2 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中醫教育必須遵從“誦經典、跟名師、早臨床”的成才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創新教育模式,我們以“夯實中醫基礎,強化臨床技能”為目的,培養具備“理論寬、臨床專、能力強、素質高”的中醫臨床實用人才。通過進一步加強中醫學專業內涵建設力度,突出中醫特色,取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之長,修定完善中醫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培養模式、教學方式和方法,強化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積極探索適用于現代中醫院校教育的中醫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2.1 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相結合:院校教育具有群體性教育的優勢,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比較扎實、系統;師承教育是中醫的傳統教育方式,通過老師的耳提面命,言傳身教,以及長期隨師應診,更易于掌握臨床實踐技能,提高臨床水平。我們有效的把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二者結合起來,形成新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汲取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兩者的優勢,形成新的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2.2 優化課程體系,夯實中醫基本功基:以強化中醫理念、加強臨床技能培養為切入點,要求中醫相關專業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啟發和引導學生,建立起中醫臨床辨證思維模式,樹立從事中醫藥事業的信心。優化課程體系,采取先中后西,早期建立中醫思維模式,強調課堂正確引導,重視基本能力的培養。積極開展中醫經典等級考試,強化學生對中醫經典醫著的學習和掌握,夯實中醫基礎知識[3~4]。
2.3 以學生為中心,積極開展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汲取師承教育和70年代“開門辦學”經驗,采用1、2、2三階段教育方式,在傳統教學方法基礎上,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形式,溶入PBL教學法、啟發式、討論式、換位式、病案切入式等教學方法,通過傳統教學方法系統介紹基本知識,加入其他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4 加強校園中醫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中醫文化氛圍:注重中醫傳統文化的熏陶和中醫臨床思維模式培養。大力發揮國醫大師、名老中醫、離退休教師的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名醫名師系列講座”,先后邀請到國醫大師張學文教授、杜雨茂、張登本等多位知名教授進行學術講座,是學生能夠領略名師風范,聆聽名師教導。同時組織本校博士進行“博士-本科生互動交流”活動,以博士為學習榜樣,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參觀藥王圣地,使得同學親身感受到“《千金方》使萬人活,簫鼓年年拜藥王”的氣氛,學習孫思邈“大醫精誠”的高尚醫德,充分利用陜西深厚的中醫藥傳統文化底蘊,加強校園中醫藥文化建設,增強校園中醫藥文化氛圍,參觀學校國醫博覽園、醫史博物館、中藥標本館。鞏固了學生中醫學專業思想,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的科研意識,活躍了校園學術氣氛。我們先后成立了“國醫大師張學文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研究所”和“杜雨茂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研究室”,積極做好中醫學術的傳承工作。
2.5 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施行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是中醫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中醫高等院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一項具體措施。在本科二年級時采取導師與學生自愿相結合的形式組成指導結對關系,使學生的學習模式逐漸從單一的“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學會學習,養成探索中醫藥知識學術內涵的習慣,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5]。
2.6 堅持實施本科生撰寫畢業論文制度,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本科生畢業論文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本科教學水平的體現。強化過程管理,建立優秀畢業論文獎勵制度,激發學生的科研動力。通過重建并逐步完善中醫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規范化管理制度,學生的論文質量與中醫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創新能力、同步提高[1]。
2.7 遴選名醫臨床帶教,實習基地建設正在加強:后期臨床教學是提高中醫學專業學生臨床技能的關鍵環節。加強教學醫院及實習基地建設,在教學醫院和實習基地遴選中醫基本功底扎實、臨床能力強、具有較深中醫學術造詣的高年資名老中醫作為學生的臨床導師,對學生進行臨床指導,切實提高臨床帶教水平。同時擴大學校“國醫堂”的規模,在附屬醫院建立 “名醫工作室”,充分利用“國醫大師張學文”和“陜西省名老中醫”的示范作用,以保證“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班”學生的臨床見習、實習。
3 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3.1 人才培養周期長,遠期效果難以在短期內客觀評判: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是一項周期較長的工作,而且效果顯現需在長遠以后,目前難以完整評估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工作效果,僅只能對于前期工作進行階段性的總結。
3.2 教育教學資源的相對斷缺,制約工作的廣泛開展: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教學工作中需要更多的教學資源投入。教育教學資源的相對斷缺,以及諸多環節協調配合,制約工作的長久深入開展。
3.3 加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學習)負擔:在醫學院校中,學生的學習任務較重,學習任務十分繁重。通過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教師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對于教師要求更高;學生的學習任務同時也在加重,如開設《難經選讀》、《疑難病辨治思路》、《中醫思維方法》、《中醫文化導論》、《傷寒論思維與辨析》等課程就是在修訂培養方案中新增加的,中醫經典等級考試等都大大增加了老師和學生負擔。
參考文獻
[1] 崔曉萍,董正華,史傳道,中醫學本科畢業論文相關問題的分析與思考,中醫教育,2007,26(6)32-33
[2] 王新陸,實施基因工程 培養傳統型中醫人才,中醫教育,2010,29(3):1-4
[3] 董正華,強化經典課程教學 提高中醫人才培養質量,西北醫學教育,2009,17(1):9-11
[4] 趙嫻,董正華,崔曉萍。培植中醫文化根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西北醫學教育,2009,17(4):654轉669
關鍵詞: 中醫學七年制專業 學生管理工作 創新研究
一、對中醫學七年制專業學生管理工作研究的背景
中醫學七年制是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適應我國現階段社會及醫學發展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醫學教育新模式,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在現階段還處于不斷研究探索和逐漸完善的過程當中,原有的本科和研究生的學生管理工作形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階段七年制發展的需要,因此,與之相應的學生管理工作也應根據不同特色的七年制教育而發展進步。
二、中醫學七年制專業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
中醫學七年制學生集現代思想和傳統醫學知識于一身,善于觀察、善于模仿,其價值觀具有多元性、務實性和可塑性等特點,根據其特點,學生管理工作者需要具有人性化色彩,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既要堅持傳統文化,使學生樹立正確反映中醫學教育本質的特征,又要兼顧與時展相結合,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與引導,創新學生工作管理體制,促進傳統中醫學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根基。
現今的中醫學七年制學生處于更加開放多樣自主的社會中,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實效差的弱點,其在教學方法上的得失往往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能成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唯一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針對他們的需求、個性與發展的實際開展教育,使之接受與信服,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
輔導員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和引導學生塑造獨立健全的人格。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和諧心理教育為基本點,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使大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二)將以情感人理念貫穿學生管理工作的各個層面。
天津中醫藥大學經過多年探索,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提出了寓情于教、寓理于情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為破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效果不顯著的難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從而充分發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人才中的導向作用。以情感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在情與理的有機結合中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強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導向性和實效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入行提供了理念和方法,發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的主導作用。
(三)加強管理工作者隊伍建設。
對于中醫學這樣有明顯傳統特色的專業,學生管理者最好是醫學專業的老師,一方面可以發揮專業優勢,理解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從而提供幫助,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對專業的自豪感,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對其他專業的學生管理工作者,需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這要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掌握一定的中醫專業知識,并擴大知識面,加強各方面文化素養。同時管理工作者也要不斷通過對傳統知識和現代科學知識的互補學習及應用,讓學生樹立專業創新意識。
(四)借助媒介拓寬學生工作渠道。
中醫學七年制學生管理畢竟是做人的工作,輔導員作為一線工作者,既要了解當前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又要關心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小事。首先必須了解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處理問題才能得心應手;其次要全心全意地為學生著想,利用多媒體等手段,借助電影、電視、報紙、雜志等媒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學生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思想上的進步。
解決新形勢下拓展工作領域的問題,同時也是為學生管理工作提供現代化手段,拓展新的空間和途徑。我們通過學生QQ等新的網絡工具,及時了解學生的上課情況和學習狀況,對學生曠課、上網游戲等問題及時溝通解決,掌握學生最新動態,把問題消除在萌芽階段。新形勢下學生的管理工作要轉換教育觀念,樹立信息資源意識,主動進入網絡教育平臺,這是把握新時期高校學生工作至高點的有效途徑。
三、中醫學七年制專業學生管理工作為提高學生科研和臨床能力服務
(一)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早期進入科研研究。
七年制教育是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為一體,注重科研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是培養七年制高層次醫學人才的重要環節。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應盡一切可能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鋪路架橋,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七年制學生是本碩融通,應該在早期開設研究生碩士課程,我校針對七年制學生科研能力較為薄弱的問題,在七年制學分制管理學生中積極組建科研興趣小組,為學生搭建導師平臺,提供科研能力強的指導老師,并給予一定的資金資助,提高學生科研的積極性,如鼓勵學生申報我?!皠撔禄稹表椖浚x拔優秀項目參加市級“挑戰杯”比賽,從而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營造學生搞科研的氛圍。
中醫專業七年制培養的是中醫臨床復合型人才,在以往的臨床教學和帶教中,給學生灌輸的大多是臨床醫療知識,學生給自己的定位也是畢業后做個臨床醫師,但是,要讓學生知道,一名合格的醫師必須醫、教、研全面發展,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臨床,用豐富的臨床經驗來促進科學研究。所以,我校在學生學習期間給學生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通過組織學術講座、科研講座等方式及早地給學生灌輸科研思想,為學生將來獨立搞科研打好基礎??蒲心芰Φ呐囵B對中醫專業七年制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關系到他們將來能否適應未來國際醫學科學技術的競爭的基本素質和發展潛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強化導師責任制。
中醫專業七年制學生的導師要根據七年制培養目標,關心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思想情況,指導學生學習、實踐,加強對學生科研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進行各項科研調查和總結,不僅要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論文,而且要教會學生正確的科研態度,幫助學生順利通過論文答辯和碩士學位評審,導師的責任非常重大,要提高學生畢業論文質量,導師是關鍵。因此,進一步細化和強化對中醫專業七年制導師的管理和考核也是勢在必行的。
四、中醫學七年制專業學生管理工作應注重學生的自主管理
中醫學專業七年制學生作為素質較高的學生群體,也有個體自主性較強的特點,因此在學生管理工作當中應把學生自主管理放在突出位置,通過在班級、學院、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及各種社會實踐等活動中的鍛煉,使學生逐步建立起自主、自律、自強的自我約束與發展體制,從而樹立更強的職業責任心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素質,提高綜合能力,達到中醫學專業七年制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本要求。
隨著七年制學生培養模式的改革,我們應逐步探索科學的管理思路,通過改革優化管理路徑,創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能,促使七年制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創新能力加強,個性得以發展,切實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熊平.對七年制學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6(4).
[2]方楠.目標管理在中醫院校七年制學生管理體系中的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6).
[3]呂玉波,翟理祥,舒彤,鄒婕等.七年制中醫學專業學生管理模式的實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