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演講的步驟與技巧

      演講的步驟與技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演講的步驟與技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演講的步驟與技巧

      演講的步驟與技巧范文第1篇

      【關鍵詞】:口譯理解公式 公眾演講技巧 交替傳譯 應用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6-0166-02

      1. 引言

      口譯作為一種傳遞信息的語言交際活動,是指將一種語言所表述的內容用另一種語言即時準確地用口頭表達出來。[1]由此看來,表達是口譯的必要步驟也是最終結果,同時又是衡量口譯質量的依據。譯語表達要迅速,交替傳譯通常要在發言人話音剛落時即開始翻譯,停頓時間一般不能超過5秒鐘,否則會影響現場的氣氛和聽眾的情緒。這實際上對譯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也就是說交傳譯員在表達時不僅要保持思維敏捷,同時也要在表達的過程中保持發音清晰,音量、語速適中,面對觀眾要沉著冷靜落落大方,并與之保持目光交流,并且要根據講話人的語氣、措辭和風格等采取相應的表達方式。這些在很大程度上與公眾演講時需要掌握的必要技巧有著共通之處。

      顯而易見,對于口譯受訓者來說,學習和掌握相關的公眾演講技能十分重要,因為要順利完成口譯任務,只有雙語能力而沒有經過系統的技能訓練是很難成為合格的譯員的。所以在口譯的教學過程中融入公眾演講的技巧訓練能輔助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住發言人的講話信息,從而進一步快速、準確、得體地完成從源語到目的語的表達。本文試從Daniel Gile的口譯理解公式著手,探析公眾演講技巧在交替傳譯中應用的必要性。

      2.從口譯理解公式談公眾演講和交傳的共通性

      在口譯中,理解源語是口譯過程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對此,口譯界世界知名教授丹尼•吉爾博士提出了C=KL+ELK+A的口譯理解公式。其中,C代表Comprehension(理解),KL代表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語言知識),ELK代表Extralinguistic Language(語外知識),A代表Analysis(分析)。[2]這個公式詮釋了理解的內涵,從本質上講它是語言知識、語外知識和分析這三者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要快速準確地理解源語信息,譯員首先需要很好地掌握源語的語言知識和語外知識。其中,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句法知識以及語域、銜接、連貫等語篇知識。語外知識指的是語言之外的知識體系,既包括廣義上的百科知識,也包括狹義上的情境知識和專題知識。[3]另外,口譯分析也是貫穿口譯理解始終的關鍵,它為譯員準確理解和順暢表達提供了保障。分析包括對源語和目的語的話語和跨文化因素進行分析,它既作用于理解階段以幫助譯員獲得講話人所傳遞的信息,又作用于表達階段以使譯員將信息用聽眾所能接受的目的語表達出來。在口譯中,譯員通過對話語的分析,充分理解發言人要表達的本意,并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合的詞匯、語域、語氣和語體,將其譯成目的語,以此完成口譯任務。

      同樣,公眾演講也要求演講者在語言表達上注重把握良好的韻律與節奏,強調語音的準確性和口語的流利度,同時也要做到準確達意,措辭恰當,內容完整。再者,掌握公眾演講的藝術也需要大量的語言以外的知識的積累。演講者的講話內容要達到令人信服的效果就必須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要達到這些要求僅憑有語言上的功夫是遠遠不夠的,正所謂“功夫在詩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事實上,公眾演講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應該具備廣博的知識,這包括對東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對日常生活和周遭事物的關注了解。而這恰恰又是與口譯中要求譯員具備強烈的求知欲和豐富的百科知識,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

      和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不謀而合的。另外,不論是公眾演講者還是交傳譯員都必須擁有的語外素質就是要有出眾的記憶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一方面在不可能有機會借閱工具書的情況下憑記憶準確詳盡地進行表達,包括所需的大量詞匯、成語、典故等等;另一方面能夠承受來自現場的壓力,面對聽眾不怯場、不心慌,不會因情緒緊張而影響發揮,亂了陣腳。談到分析,公眾演講跟口譯一樣,在結合語言內和語言外知識的同時,需要快速、正確地分析和理解接收到的信息,并具備靈活的應變能力,根據聽眾的反應進行自我調整,在有限的時間內妥善處理隨時出現的突況。

      3.公眾演講技巧在交傳中的應用

      基于上述公眾演講和交替傳譯的共通性,在交替傳譯的教學過程中穿插公眾演講的技巧顯得尤為必要,并逐步應該發展成為當今口譯教學的一個環節,贏得對其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度。因此,口譯課堂應該提倡將公眾演講的技巧與口譯技能的培訓有機地結合起來。具體說來,第一,負責口譯教學的老師應讓學生在口譯上讓學生對現有的材料進行分析、論證和總結,公眾演講的這一技巧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在口譯上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原語信息的預測能力。第二,通過在公眾演講中作報告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材料收集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這有利于學生衍生到口譯當中,做好譯前的背景資料儲備工作和對有效信息的篩選工作。第三,由于交替傳譯和公眾演講都采用的是開放式的口頭表達方式,因此,在語外知識方面,可以把公眾演講中對講話者身勢語以及眼神的交流應用到交傳中來,應提醒學生在口譯過程中舉止、表情和手勢等因素的把握,使他們在受訓過程中使自己的口譯表達更加傳神,更加得體,從而達到和觀眾更為良好的交流效果。第四,把在公眾演講當中對語言組織的訓練要求應用到交傳中,使譯員在瞬時做出選擇,決定采用何種措辭,何種句式以及何種結構,在語言層次上做到清晰明了,自然流暢。

      此外,由于公眾演講和交替傳譯都是即時即興的口頭表達,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成為了順利完成任務的保障。因此,公眾演講中角色扮演的訓練可以使學生不僅迅速地消化課堂上所掌握的技巧,同時也訓練了自己如何在眾人面前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并應對各種臨場情況的處理能力。這一訓練環節在交傳中的應用能夠幫助譯員塑造過硬的心理素質和抗干擾能力,與此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臨場口譯中敏捷的思辨能力和社交場合適應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公眾講演技巧的訓練能為口譯教學提供一個積極動態的環境,對學生在語言和語外知識上的培養和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4.結語

      丹尼•吉爾博士的口譯理解公式帶給了我們在口譯教學上新的啟示:良好的公眾口譯技巧訓練是交傳訓練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譯員的語言素質,語言的組織和構架能力,各種語外因素的把握和關注以及過硬的心理素質,對現場的臨時應變能力都直接決定著口譯的成敗,因此培養高素質的口譯人才必須要意識到在口譯課堂的內外加強學生公眾演講能力的訓練,這樣才更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口譯綜合能力以及他們的自信心。相信在口譯課程技巧的優化改革下,口譯教學必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也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對高素質口譯人才的需求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Gile, Daniel. Issues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to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 In Dimitrova and Hylyenstam (eds.)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C]. Ams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3]雷天放,陳菁(主編).口譯教程(第一版)[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演講的步驟與技巧范文第2篇

      關鍵詞:演講比賽 英語演講 課堂教學

      一、英語演講的重要性

      演講是溝通的升華,是交流的最高境界,是二十一世紀人才必備的技能之一。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密切,溝通成為推動發展的關鍵,而演講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溝通手段,勢必貫穿在人類的各種活動中,從而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現在,演講已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在商務活動中,政治活動中,科研活動中和課堂教學中。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北京申奧的成功,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言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為了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國際交往的需要,為舉辦2008年奧運會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提高全民的英語水平,滿足社會對各方面外語人才的要求,英語演講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這種狀況下,各種各樣的英語演講比賽浮出水面。目前,國內水平最高、影響力最大、最具權威的英語演講比賽有兩個:一是由中國中央電視臺與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聯合主辦的“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二是由中國最大的英文報刊《中國日報》社創辦,《21世紀報》承辦的“21世紀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這兩項比賽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高校英語學習的熱潮,并且對我校也產生了積極影響。我校金融專業01級學生林娜獲2005年“CCTV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福建賽區)二等獎,信管專業02級學生唐雯雯獲三等獎。為了借全國英語演講比賽開展的東風,也為了落實我校培養實用人才的要求,我校誕生了獨具特色的英語演講點名賽和精英賽。點名賽即根據學生學號任意抽取學生參加演講比賽,并且規定學生不得棄權;精英賽則由每班推選一至兩名優秀學生參加院系選拔賽,最后進入到學校總決賽。這兩項賽事每學期舉辦一次,極大地推動了我校的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氛圍的形成。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賽水平,教師們開始有意識地把英語演講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筆者也在這樣做,實踐證明,凡是在課堂上經過訓練的學生往往在比賽中表現出較強的實力。這也堅定了筆者把英語演講作為課堂教學一部分的決心。

      二、演講題目選擇的依據

      既然英語演講已經開始走進課堂教學,那么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選擇合適的演講題目。在筆者看來,應依據下列原則選擇:

      第一,盡量選擇學生熟悉,在他們知識范圍內的話題。應選擇與當前社會熱點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話題。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關心國際國內大事的情懷,又可以促使他們用心去觀察校園和學校生活。比如,在大一新生入校后,筆者安排的第一次演講是“My Impression of Yang-En University”,然后針對這一命題,又提出四個相關問題:“Why do you come to this university?” “Do you like our university?” “Do you find our university beautiful?”和“How do you plan your college life?”針對這四個問題,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被打開。很多學生談到了我校的校園美景、安靜的學習環境和自己對未來四年大學生活的規劃。雖然他們的回答和演講稍顯稚嫩,但明顯感覺出他們對英語演講的熱情之火已經被點燃,這必將對他們的大學生活起到促進作用。針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筆者安排了“My Understanding of Olympic Games”的演講,學生談到了對奧運精神的理解,申奧成功對中國的意義以及對自己人生的影響。這樣的命題可以使學生關注國家大事、關心國家命運,對學生人生價值的追求也有指點作用。

      第二,按照單元教學要求選擇話題。目前我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按照固定的單元進行,每個單元有固定的主題。例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3冊第1單元的主題是“Changes in the Way We Live”,講的是人們在農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之間的選擇,根據這一單元主題,筆者安排了演講“Country Life and City Life”,并提出了三個問題:“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living in the country?”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living in the city?”和“Which kind of life do you choose?”由于有了前期的課文內容學習和背景知識的介紹,再加上學生自己的農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經歷,他們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談到自己生長在農村,深知農村生活的艱辛,因而想過城市生活;有的學生則提出相反的觀點;還有的學生提出綜合農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優點為最佳生活方式。總之,這樣的命題使得學生想說,有話可說。可見,針對每單元教學,教師應精心設計安排演講,學生不僅可以復習所學過的內容,還可以拓寬課堂知識的范圍,開拓他們的視野;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水平,更提高了他們的思辯能力,可謂一舉三得。

      第三,結合演講比賽和按推動英語學習氛圍的要求來選擇話題。每學期我校都要舉行英語演講點名賽和精英賽,并且優秀學生將有機會代表我校參加省市級比賽。為了使校級比賽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最終推動英語學習氛圍的形成,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在這樣的背景下,每個學生都有可能被點到參加演講,因而他們的熱情空前高漲。教師應該很好地利用學生的這一興奮點,在比賽前幾周集中指導學生準備、訓練,安排大量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演講,設想出可能的命題讓學生操練,并針對問題提出改進意見。有了這樣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學生在參加正式比賽時才不會當“逃兵”。同時,這一活動的開展,也將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產生持久影響,因為學生考慮到還有下一次,他們就可早做準備,最后全校興起學習英語的。

      三、英語演講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的步驟

      有了合適的演講題目,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課堂中實施,這是最關鍵、最能體現出演講價值的所在之處。可以按下列步驟進行:

      (一) 由于學生才進大學,大多沒有英語演講的體會和經歷,所以組織學生觀摩演講比賽是必要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CCTV杯”電視直播和“21世紀杯”光碟。更可行的是,要求學生觀看我校的點名賽和精英賽。通過觀看和現場感受,學生能獲得對英語演講最直觀的體會,能夠從旁觀者的角度評判演講者的好壞,從而對自己以后的演講起到警示作用。在觀看演講后,學生可試著模仿演講者的語調、手勢和面部表情來進行鍛煉。

      (二) 有了觀摩演講的體會,教師就要布置好演講題目,要求學生寫好演講稿,在最快的時間內交給教師批閱,然后學生拿回演講稿準備。這個過程對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是有幫助的。學生寫演講稿,教師批閱就是學生的一次寫作練習。每次都這樣嚴格進行,學生就會形成嚴謹的寫作風格,他們的演講就不會在語法方面出錯誤。在課堂上演講要求學生脫稿進行,這樣每次他們就要去背誦,長期堅持下去,他們的語感和背誦能力也會有提高。

      (三) 學生在課堂上演講后,教師馬上給出點評,一般以鼓勵為主。點評后,其他學生根據演講的內容提出問題,并要求演講者作答。這種演講者和聽眾之間的互動,促使學生去聽、去思考,鍛煉了他們的聽力,培養了他們的思考能力,也帶動了課堂教學其他環節的良性循環。

      (四) 在學生經過命題演講一段時間的訓練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演講練習,讓更多的學生得到這樣的機會。小組演講練習可以讓學生分享更多的他人帶來的資源,減少犯錯誤的機會。參加小組練習意味著學生全情投入、理性行動、公平競爭和全面參與,讓學生學會既要靈活多變、民主公正,又要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深思熟慮。在小組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領導水平,當氣氛緊張激烈時,領導者應找出緊張的根源;當大家的熱情不高時,領導者要提醒大家進入既定的程序;當氣氛正好時,領導者應抓住議程,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鄒海峰,2004)。小組演講練習可以使學生在比較輕松的狀態下發揮自己的長處。

      (五) 經過前面四個階段的練習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入到一個具有相當挑戰性的環節,即興演講(Speaking Impromptu)。筆者在學期末前幾周內會安排學生進行即興演講,因為他們已經有了一些基礎。首先準備二十張小紙條,每張紙條上面寫有一個話題。在上課前三分鐘要求學生抽簽,然后上課后馬上進行演講,結束后還面臨著教師和學生的提問。這種無準備的演講可以極大地鍛煉學生隨機應變和快速思考的能力,讓學生覺得很刺激,也促使他們勇于接受挑戰,因為他們是喜歡挑戰的。如果每次學生都能較好地完成即興演講,那么他們的自信會更強,對他們的英語學習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經過觀摩――模仿――命題演講(輔導,修改)――即興演講(抽簽)――辯論演講――院系演講比賽――校級演講比賽這一模式的練習和強化后,學生的英語演講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們紛紛反映自己的自信心增強,英語發音、口語提高很快,自己的整個學習和精神狀態都煥然一新。可見,教師按照這個模式對學生進行英語演講的培訓,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語教學水平和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而且整個校園的英語學習氛圍會形成,最終會產生健康的英語學環境。

      四、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

      雖然教師已經開始把英語演講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目前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 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的教師認為只要完成單元教學內容就夠了,而課堂演講可有可無或者干脆認為是浪費時間。要知道全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專門的英語演講課,并且嘗到了很多甜頭,他們的學生英語學習水平提高很快。還有的教師只是憑借一時興趣進行一兩次,沒有長期堅持,因而效果也不理想。教師要認識到英語演講在課堂教學中的獨特魅力,用好它,把它作為課堂教學的必要環節加以強化,持續下去。

      (二) 課前5―10分鐘應還給學生讓學生表演。每節課或多或少有學生遲到的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教師的導入不吸引人。既然這幾分鐘不能直接進入正題,教師不妨利用它安排學生上臺演講。這樣做既可扭轉不利的課堂準備期,長期下去又可使學生重新發現并珍惜這有意義的課前5―10分鐘。

      (三) 學生的演講技巧訓練不夠。既然是演講就要涉及到技巧,何況是非母語的英語演講。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專門的演講技巧訓練,要讓他們觀摩、模仿、鍛煉,使他們明白成功演講的要素:語言流暢(Fluent)、大方自然(Natural)、滿腔熱情(Enthusiastic)、充滿信心(Confident)和直面聽眾(Direct)(祁壽華,2005),同時要讓學生了解發音、音量、語調、速度、停頓和變化的作用。還要讓學生體會體態語言在演講中的作用。對學生進行一些演講技巧的指導會使學生收益非淺,需要教師花費一番心思。

      (四) 選派優秀學生參加省市和國家級比賽的力度不夠。雖然我校每年都舉行點名賽和精英賽,并且學生的水平越來越高,但送出去交流比賽的不多。只有出去交流比賽全方位多層次地與外界溝通,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開拓視野,增強信心,增加趕超的勇氣。這不僅讓師生受益,而且對學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都有作用。

      五、結語

      只要認識到英語演講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認真選題、認真實施、不斷實踐,根據實踐反映出來的問題加以改進,使之長效化,把英語演講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加以推廣運用,那么英語演講就會不斷為大學英語教學帶來驚喜,最終會讓師生都受益。

      參考文獻:

      [1]Jo MaDonough,Christopher Shaw.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 A Teacher’s Guide.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2]張民和.英語演講[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29-30.

      [3]祁壽華.英語演講藝術[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106-110.

      [4]《英語大世界》編輯部.英語演講高手[M].廣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4.26.

      [5]宿玉榮,王帆,范悅.英語演講比賽參賽指南[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1-7.

      [6]胡丹.語塊與英語學習成效-基于英語演講課的教學實踐[J].華東交通大學報,2006,(12):121-126.

      [7]馬可.有效利用英語課前五分鐘的教學啟示[J].外語研究文教資料,2006,(6):56.

      [8]王銀屏,孫昂.英語演講課教學芻議[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0,(2):88-90.

      演講的步驟與技巧范文第3篇

      【內容摘要】

      一、活動主題,二、活動目的,為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強化優秀傳統文化陣地建設,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4.23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開展縣第七屆小學生“xx”讀書演講賽活動,三、參賽對象,全縣小學生,四、主承辦方,主辦單位,承辦單位,五、演講內容,圍繞“xx”這一主題,結合當前疫情防控戰役,內容可為歌頌前線白衣天使或贊揚最美志愿者,也可為讀書心得感悟,六、參賽報名,1、每個小學校評選出一名參賽選手(xx、xx各兩名),2.選手需將參賽報名表及演講稿于4月18日前發送至郵箱,七、參賽要求,1、演講內容,2、語言表達,3、形象風度,然灑脫,體現朝氣蓬勃的精神風

      一、活動主題

      二、活動目的

      為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強化優秀傳統文化陣地建設,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4.23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開展縣第七屆小學生“xx”讀書演講賽活動。

      三、參賽對象

      全縣小學生

      四、主承辦方

      主辦單位: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縣教育局

      承辦單位:縣圖書館

      五、演講內容

      圍繞“xx”這一主題,結合當前疫情防控戰役,內容可為歌頌前線白衣天使或贊揚最美志愿者,也可為讀書心得感悟。內容要能展現當代小學生奮發圖強、努力讀書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文章的題目、體裁及演講的形式不限。

      六、參賽報名

      1、每個小學校評選出一名參賽選手(xx、xx各兩名)。

      2.選手需將參賽報名表及演講稿于4月18日前發送至郵箱:。要求:學校、姓名寫在標題下,標題2號方正小標宋,學校姓名3號楷體,正文3號仿宋。

      七、參賽要求

      1、演講內容:要緊扣主題,寓意深刻,內容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語言自然流暢,富有真情實感。

      2、語言表達:脫稿演講,聲音洪亮,普通話標準,語速適當,表達流暢,富有激情。講究演講技巧,動作得體。

      3、形象風度:儀態端莊,衣著整潔大方,舉止自

      然灑脫,體現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

      4.演講時間:不超過5分鐘。(各指導教師嚴格把關、全程指導)

      5、視頻制作:自選場景和音樂自行錄制視頻,但需指

      導老師把關,效果滿意后提交。

      八、參賽方式

      參賽選手在4月15日00:00—4月18日24:00期間,關注縣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在公眾號菜單欄找到“讀書演講賽”,點開模塊,進入活動征集頁面,點擊左下方“我要參加”完整輸入以下信息:

      作品名稱:(為您的作品起一個名字)

      姓名:(此項務必按照“姓名學校簡稱年級班級”輸入,例如:王小貝實驗二小4年1班)

      手機號:(真實手機號)

      作品封面:(點擊“+”,上傳一張圖片或照片,格式png/jpg/jpeg,大小10mb以內)

      作品上傳:(點擊“作品上傳”,在彈出的選項中點擊“插入視頻”,上傳作品即可,視頻格式mp4/mov,大小300mb以內)

      以上步驟完成后,必須點擊“提交”,否則上傳無效。經審核通過的作品將在4月20日8:30展示在活動征集頁面中,關注即可參與投票,投票截止日期4月22日24:00。

      比賽評價結果在4月23日公布。

      九、投票方式

      參與者每天可為多個作品投票,但每個作品每天只可投一票。

      演講的步驟與技巧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口語教學 心理語言學 言語生成 辯論賽 公眾演說

      一、引言

      在歷史上,馬丁?路德?金曾以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喚醒了在種族問題上沉睡的美國民眾;在電影中,美國著名影星阿爾?帕奇諾在《女人香》中在短短五分鐘的時間里以精湛雄辯的演說折服了整個會場和學校的紀律委員會,挽救了一個受到冤屈的學生的前途;而在學術性辯論賽中,來自復旦大學的兩名男辯手以有理有據的幾次演說征服了在座的觀眾和評委,獲得了第11屆“外研社杯全國大學英語辯論賽”總決賽冠軍。好的公眾演說會在聽眾中產生強烈的共鳴,能夠改變人們看待事物和世界的眼光,甚至能夠改變個人和社會的行為方式。

      自從2004年以來,筆者有幸受到邀請,每年赴北京參加“外研社杯全國大學英語辯論賽”的評委工作。在這幾年中,筆者深深地被一些優秀辯手們折服和打動:他們可以在短短30分鐘之內準備好一個臨時通知給他們的辯論話題,建設好己方的論點和論據,并且充分預測對方的論點和論據。而這一切的過程都是在沒有網絡協助、沒有電話外援的封閉情況下進行的。尤其是2007年5月初在北京舉行的第11屆“外研社杯全國大學英語辯論賽”的總決賽,正反雙方(復旦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就“英語是否要被定為中國的官方語言”這一話題展開激烈的辯論。最后,復旦大學代表隊(反方)的兩名男辯手以出眾的表現征服了觀眾和評委,捍衛了他們所辯護的信念“英語不應該被定為中國的官方語言”。

      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筆者從上述的經歷中學到很多。其中,最為直接的收益就是在英語口語教學上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和動力。

      二、理論綜述

      無論是辯論,還是公眾演說(下文均稱為“演講”)都與人際交往上的言語生成密不可分。根據《心理語言學》對于言語生成的觀點,Speech Production is a“process from thought to speech;a far more elusive process,with more human facilities(brain,muscles of articulatory organ,facial expression,body gesture,etc.) are involved;a more difficult subject to study”.(言語生成是一個從思維到言語的轉化過程,涉及到人類的大腦、發音肌肉、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等多方面因素,是一個比較困難的研究對象。)Carroll認為,言語生成大體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Conceptualization(概念形成機制),Formulation(形式合成機制),Articulation (發聲機制)and Self-monitoring(自我監察機制)。

      1.概念形成機制(Conceptualization)是言語形成的第一步,涉及到需要傳達的概念。事實上,一旦需要被傳達的概念產生了,一個言語語篇就算是有了一個開始(a meaning to be conveyed occurs then the speech starts)。概念的形成是一個成功的言語形成的關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概念或者沒有好的概念,將沒有言語形成的原料和對象。

      2.形式合成機制(Formulation)的過程就是將想要傳達的概念以具體的形式予以表現(give a form to the ideas that we want to deliver)。這一過程涉及到對于思路的整理,對于句式、時態、語態、詞匯的選取。好馬配好鞍,好的概念也需要好的組織和形式來呈現。

      3.發聲機制 (Articulation)就是將已經存在和生成的概念和形式通過發聲系統表達出來,形成言語。這一過程其實就是大腦指揮人體的發聲器官,同時結合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將已經準備好的信息輸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會不斷地在執行計劃和準備計劃之間來回運作,以確保準備好的信息得以傳達,并且積極地準備和計劃下一秒鐘將要輸出的言語。(We alternate between planning speech and implementing our plans.)

      4.自我監察機制(Self-monitoring)就是講話者在講話過程中持續不斷地對自己所講的內容進行監察和評估,在發現任何錯誤的時候及時進行修正。自我監察包括三個部分:首先是我們發現失誤后,自行打斷說話(self-interruption);其次是我們通常說一些表示正在編輯的插入語,可稱為編輯語(editing expressions),如:“呃,對不起”,“我的意思是……”;最后是糾正話語(self-repairing)。

      三、言語生成理論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1.概念的形成(Conceptualization)

      Sue Kay在她的《實用演講技巧》(Practical Presentations)中提到開始演講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而作為眾多需要準備的事項之一,做記錄 (note-taking)是非常重要的。[2]事實上,做記錄的過程就是進行一次頭腦風暴(brain storm)的過程。在一張空白紙上迅速而且盡可能多地寫下所有跟演講主題有關的字詞、短語、句子等,不分前后順序,不需要任何邏輯關系;然后再系統地整理這些零碎的信息。這事實上就反映了演講者在這一領域中最大的知識范圍和框架。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演講者形成概念,以順利地完成言語生成的第一步。

      外研社近幾年開始在國內推廣英美國家的議會制辯論賽制。在議會制辯論賽中,評委們對正反雙方評分的時候著重從Matter(內容),Manner(風度)和Method(策略)三個方面去考慮。[3]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Matter(內容,即what you say)。一個好的辯論隊伍可以在僅有的30分鐘之內準備好攻擊性和防御性俱全的即興演講,其中很大的功勞要歸功于強有力的立論。對于Matter,Sue Kay的概括性說明如下:所謂Matter,包含了實際的材料、論點、推理、舉例、案例調查和事實列舉、反駁、Point of Information,當然還包括對論題的定義。[4]

      除了做記錄以外,形成好的概念的另一個途徑就是大量地閱讀。人類的語言大部分情況下是通過接受外界信息并積累下來的總合,同時加上一些原創性的靈感。本次獲得辯論賽冠軍的復旦大學的兩名辯手平時經常翻閱很多英文讀物,例如China Daily,21st Century,Readers’Digest,Times Magazine等。從這樣的大量閱讀中,他們既獲得了大量有時代意義的信息,又增強了他們的英語語感。

      因此,在英語口語教學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大量地浸泡在英語的環境中:大量地閱讀英文讀物,大量地收聽英文廣播,大量地觀看英文電影等都將有助于學生們構建寬廣的知識框架。

      2.形式的合成 (Formulation)

      包括Palmer和Michael West在內的國際知名語言教學專家們共同認為詞匯對于語言教學非常重要,Coleman Report(第一章)也提到了對于詞匯的重視。Palmer與West聯手合作,根據詞匯出現和使用的頻率,提取了大概2000個核心詞匯,并且于1953年出版了A General Service List of English Words。該書自出版以來,一直被看作是開發教學材料的標準參考文獻。Sue Kay在她的《實用演講技巧》(Practical Presentations)中也強調了準備一個演講之前對于詞匯的搜集和整理:通過運用詞典和頭腦風暴盡可能多地搜集與演講相關的詞匯,以備使用。

      此外,Palmer還根據他在日本多年的教學經驗得出結論,認為英語的語法對于將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的學習者們來說非常重要。 同時,Hornby,Gatenby,以及Wakefield等學者也在各自的著作中強調了英語語法的重要性。[5]他們的理論為TEFL/TESL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因此,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該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多查詞典,多做頭腦風暴和多監察自己語法的習慣。在課堂上,給大家即興地出一個演講題目,留出5-10分鐘的時間,讓同學們使用詞典,使用手頭的參考資料(包括教科書、報紙、雜志等)盡力去準備。然后,當一名同學在作即興演講的時候,鼓勵其他的同學仔細聆聽,并且積極地指出該同學演講中出現的詞匯和語法錯誤。即使在沒有語言障礙的情況下,學生們都很難對一些時事問題作出深刻地思考和評論,更何況還有詞匯和語法上的障礙。

      3.發聲的過程 (Articulation)

      發聲的過程就是將思維中已經準備好的言語通過人體的發聲器官以聲音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涉及到對于發聲器官的使用(即嗓音的使用)和肢體語言的使用。

      一個人的嗓音是這個人性格的內在部分,因此,不要嘗試著去改變自己的嗓音或者假裝別人的嗓音。但是,要在作演講的時候除掉一些不好的習慣(例如每句話后面都說一個OK)。在演講的時候,盡力身體站直,以保證肺部有暢通的氣流進出;在演講的不同部分,可以使用不同的語調,以達到抑揚頓挫的效果;講話的時候張開嘴,以確保發音清晰――很多的人演講的時候咕噥著嘴,因此發音不夠清晰。Sue Kay認為使用肢體語言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強調力度或者是為了協助表述。因此,一個呆板木訥的獨角戲式的演講不會贏得聽眾的共鳴,同樣一個過于放松的手叉口袋的演講又會顯得很不專業。

      因此,在英語教學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們保持自己原有的嗓音,多多使用不同的語調,恰當地使用肢體語言甚至目光交流。避免為了提高自己的語速而犧牲發音的清晰度。寧可語速放慢,也要盡力張開嘴,做到發音清晰。必要的時候,可以嘗試著將一個單詞按照音節拆分成很多零碎的部分,對每個音節實行夸張的放大,對每個音節的發音都做到準確和清晰到位。

      4.自我監察 (Self-monitoring)

      自我監察是一個有意識的、自我覺醒的過程,目的是為了確保講話者知道自己上一秒鐘都說了什么,怎么說的,從而達到“自知、自省和自制”的效果。

      在教學中,應當努力提高學生的“糾錯意識”。不但是糾自己的錯,也包括糾他人的錯。具有很強“糾錯意識”的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在逛街時看到街邊商鋪的中英雙語招牌的時候、在聆聽他人進行英語演講的時候都會主動、自覺地去搜尋和發現錯誤。當然,在自己演講和寫作的時候,更是要有意識地去搜索和發現錯誤,以便改正。

      需要指出的是,沒有人不犯錯誤――即使英語本土國家人士也會在講話中犯各種錯誤。因此,不需要求全責備,更不是要通過糾錯來進行人身和名譽攻擊。應當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四、結論

      當前,我國的英語教學仍然面臨著“口語難”的處境。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的學生卻無法通暢地與英語國家人士進行交流,以致于全社會開始對于持有四、六級通過證書的學生采取謹慎保留、甚至懷疑的態度。這個問題亟需英語教育界高度關注,并且需要在實際的教學中采取措施。言語生成理論可以為英語口語教學的提高帶來積極影響。英語口語教學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合理的理論指導和大量的實際操練。學生需要積極主動地參加一些能夠鍛煉自己英語言語能力的活動,例如參加一個小型的英語演講俱樂部,一個英語辯論協會等,并且不斷地使用“概念的形成、形式的合成、發聲的過程和自我監察”等步驟指導自己的口語練習。

      綜上所述,如果能夠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積極地應用言語生成理論,提高學生在概念形成、形式合成、發生機制和自我監察機制四個方面的意識,學生的英語口語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David 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 (3rd ed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47-279.

      [2]Sue Kay,Practical Presentatio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134.

      [3]http://省略.

      演講的步驟與技巧范文第5篇

      【關鍵詞】公共演講教學 英語教學 英語專業創新型人才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C-0128-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學校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國內培養和國際交流合作相銜接的開放式培養體系。探索并推行創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由此可見,培養符合21世紀的專業創新型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公共演講課作為一種“媒介”,既能豐富英語教學的內容,又能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交際能力、自信心和文化意識,適應和體現英語專業學生成長的需求,從而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實現英語創新型人才能夠進行獨立和原創地思考。本文分析我國高校英語公共演講教學的發展及現狀,從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探索公共演講教學與英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系。

      一、我國高校英語公共演講教學的發展及現狀

      公共演講作為人際交流溝通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門傳承文化交流思想的語言藝術。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早在18世紀初就在高校開設了雄辯術、修辭等課程。直至20世紀末,演講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是美國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將該課程設為必修課。與國外相比,我國演講教學發展比較緩慢。目前,全國范圍內開設英語專業的本科院校有1145所,而英語公共演講課程基本在英語專業都有開設,有些高校開設的是必修課,有些高校開設的則是選修課。雖然有一些高校高度重視這門課,成立了演講或辯論小組,專門培養精英學生參加全國范圍內的各種相關賽事,如較早的“21世紀杯”英語演講比賽、“外研社”杯英語演講大賽、“21世紀愛立信杯”英語演講比賽等,但總體而言,國內英語演講的發展并不平衡,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在演講、辯論教學及賽事開展方面要比其他地區更好一些。除此之外,全國高校選用的公共英語演講教材種類并不豐富,加之整體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教學模式、方法缺乏規范性指導,公共演講教學并沒有最大化地體現其自身價值。

      二、英語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內涵

      “究竟培養什么樣的英語類專業人才”一直是業內專家和學者討論的熱點問題。胡文仲教授在2013年10月的“全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的主題報告中,把我國外語教育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9 年起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是以培養語言技能為主的外語教學階段;第二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到2010年,這個階段以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為主流;第三階段從2010年到今后若干年,這是以培養多元化、多層次的創新型外語人才為目標的外語教學改革時期。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進入21世紀之后,外語特別是英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已成為我國高校本科外語類教學的首要任務。

      此外,《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出臺為高校英語類專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回答了“究竟培養什么樣的英語類專業人才”這一問題,具體表述為:英語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厚實的英語語言文學知識和必要的相關專業知識,符合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英語專業人才。

      雖然《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培養目標的表述中沒有體現“創新型人才”的字樣,但經過仔細斟酌,我們還是可以總結出英語專業創新型人才需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能力:一是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語言文學方面的知識及跨學科研究的基本能力。二是人文素養,即堅定的信念、優秀的道德品質、過硬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三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積極進取、勇于創新,重視創新的精神(即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四是國際化視野和全球化理念以及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的忠心。其中,第三點更為突出了英語專業創新型人才需要“創新”的具體內含。此外,國內外的專家和學者們對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及思辨能力與創新思維與能力都做過大量相關性的研究與闡述。雖然美國和中國在思辨能力的理解上存在差異,但對“創新思維”的內涵卻持有相同的觀點,“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特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理性的方法和視角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因此,批判性思維也是創新思維;沒有批判性思維能力就沒有創新能力。

      三、英語公共演講教學對培養英語專業創新型人才的作用

      從英語公共演講教學為切入點,可以有效地服務于英語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一)英語公共演講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講,英語演講主要有兩種:一是為了促進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英語水平的提高而進行的演講;二是為了競選、競賽、競聘、勸說等進行的演講。但無論是哪種英語演講,打好英語基礎、訓練英語基本功從而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是實現培養英語專業人才目標的前提。首先,英語公共演講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學生在進行公共演講之前,勢必要撰寫演講稿。在撰寫演講稿的過程中,學生必須掌握英語詞匯,懂得語言規范、語法規范,了解豐富的人文知識,同時用合乎邏輯的表達進行謀篇布局。其次,英語公共演講能夠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流利與準確是演講能力的衡量標準。流利是指演講者沒有不必要的重復或停頓,能夠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準確則指發音準確,用詞貼切,能夠準確傳達演講者的意圖。英語寫作和口語是輸出型活動,是學生體現自身綜合運用英語的實際能力。英語公共演講教學對學生的書面及口語表達能力在日后的求職面試、撰寫競選或競賽及個人簡歷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二)英語公共演講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自信是英語專業創新型人才應該具備的首要心理素質。而中國的傳統教學模式更多的注重教師的講授而忽略了學生的參與,再加上班型大、學生多的特點,導致大部分學生學習被動,參與性不高。因此,在陌生的環境或公共場合進行演講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演講課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實踐平臺,通過觀摩、反復操練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怯場心理,增強其自信心。

      (三)英語公共演講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當代演講專家Lucas認為演講的核心部分是批判性思維。在演講中,學生通過認真準備,選擇正確、新穎、有邏輯性及說服力的素材闡述觀點,寫出思路清晰、觀點鮮明、證據充分的演講稿,然后用準確流利的英語表達出來。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正體現了批判性思維能力。運用這種思維能夠使演講本身更具有新意,因為只有尋找出新證據,提出新觀點,才能啟發聽眾,說服聽眾以達到演講者的最終目的。因此,一次成功的演講,從演講稿的準備到演講現場的表現,從搜集、整理、篩選相關材料到反復地彩排演練,無不涉及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作為公共演講教學的主導力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熱情,在精心組織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辨能力,使學生在演講實踐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四)英語公共演講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公共演講教學作為輸出型教學活動,理應成為增強學生交際能力,特別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載體。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異,不少學生由于缺乏文化差異意識,影響了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英漢文化的差異遠遠大于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從而導致了英漢兩種語言的形式、內部系統和語用條件差異。成功的跨文化交際需要對中西方差異有深入的了解,才能避免因文化差異而帶來的跨文化語用失誤,提高交際能力。在演講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從演講實踐活動來擴大自身的知識面,更多地了解世界文化,尤其是對東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演講內容更加豐富,演講的語言更加具有張力,給觀眾了留下更多的思維和想象空間。因此,英語公共演講教學不僅對學生的語言技能方面有推動作用,同時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國際化知識的傳授。

      四、英語公共演講教學服務于英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舉措

      英語公共演講課程主要由兩種形式組成:一是教學課,二是實踐課。教學課也稱為理論課,主要涉及英語演講的技能和訓練方法,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演講的基本要素和技能。實踐課主要包括對優秀范例的講解和分析,通過大規模的觀摩,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情景練習的機會。要有效地實現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和諧統一,專業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少講,學生多練”,這樣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時,教師要擔任“多面手”,即在整個課堂語言習得過程中,培養學生通過討論溝通、發現問題、解決矛盾,從而最終完成任務的實際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第一,理論講授。公共演講課程的實質是實踐課而非知識課,但演講的實踐必須以掌握演講的基本要素和技能為前提。我們會通過PPT等多媒體助學手段,對教材進行深入淺出地講授,為學生之后的實踐課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使用的是經典教材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這本書內容通俗易懂,因此,我們不用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課上逐一講解,而是提前布置學生的閱讀任務,課上以檢驗的方式加以強調重點。

      第二,視頻觀摩。精心選擇播放視頻的種類,使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感知演講的魅力,掌握臨場應變的技巧,為課堂實踐環節做準備。同時根據每周課程內容的差異,要求學生在觀看視頻時關注教師事前提出的具體問題,做到有針對性地觀摩。例如,在講語言生動性的時候,可以選擇一到兩段短小的視頻,讓學生自己找出視頻中演講者具體使用了哪些方法來提升自我的語言魅力,通過分析總結,最終達到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實踐演講當中去。

      第三,分析討論。把學生分成小組,每組3-4人,以小組為單位就觀摩的視頻進行分析討論,說出各自的想法,然后總結歸納同伴意見,為進行演講稿的撰寫理清思路。小組長會具體布置任務,進行分工協作,完成查閱資料、整理信息等工作。

      第四,撰寫演講稿。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因為出色的演講稿是成功演講的基礎。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在這個環節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們在每次撰寫演講稿之前都會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為學生提供開放性的題目和大量的名人之作,讓學生廣泛練習,最終實現自我創作的目的。

      第五,課堂實踐。我們會循序漸進地讓學生進行演講實踐,一般會以自我介紹的方式為開場,這樣能夠消除學生緊張情緒,更好地進行“說服型演講”。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會根據不同演講類型的特點,組織結構,揣摩例證,從而進行充分地思辨,達到說服觀眾的目的。

      第六,及時反饋。學生首先通過自評、互評的方式進行反饋,在認真聽取學生所提出的積極評價之后,我們會對演講實踐進行最終的反饋,使學生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得以充分了解,為以后的創新發展提供保障。

      綜上,英語公共演講教學對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有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服務于英語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英語公共演講教學以交際為目的,注重交際實踐過程中批判性思維模式的培養,能充分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潛力,最終達到培養“交流溝通、解決問題、創新發展”的能力。在公共演講教學的實踐中,教師應該明確自己的角色與責任,嚴格遵照《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要求,不斷探索新的教學理論與方法,“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的模式,培養出符合21世紀國家急需的英語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孫有中.英語教育十大關系――英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基本原則初探[J].中國外語教育,2015(2)

      [2]蔣洪新.關于《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制定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3)

      [3]仲偉合,潘鳴威.論《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制定――創新與思考[J].現代外語,2015(1)

      [4]劉艷萍.思辨能力培養與英語辯論課―― 一位美國教師在華教學的個案研究[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10(1)

      [5]井衛華,李文萍.英語公共演講與外語人才的綜合能力培養探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9)

      [6]文秋芳.英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國外外語教學,2002(4)

      [7]Stephen Lucas.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基金項目】2015年遼寧省“十二五”規劃立項成果 (JG15DB364 )

      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久久|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 亚洲av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成人导航|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手机在线| 亚洲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无线码| 日日噜噜噜噜夜夜爽亚洲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看|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亚洲男人在线无码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av| wwwxxx亚洲| 18禁亚洲深夜福利人口| 4338×亚洲全国最大色成网站|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 亚洲一卡2卡三卡4卡无卡下载| 亚洲a无码综合a国产av中文| 亚洲中文无韩国r级电影| 亚洲AV永久无码区成人网站|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 涩涩色中文综合亚洲| 国产精品自拍亚洲| 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亚洲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