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藏品管理與數字化

      藏品管理與數字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藏品管理與數字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藏品管理與數字化

      藏品管理與數字化范文第1篇

      [關健詞]博物館 藏品管理 動態化管理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博物館還存在著管理意識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還較低。博物館對藏品負有科學管理、科學保護、整理研究、公開展出和提供使用(對社會主要是提供藏品資料、研究成果)的責任。博物館要在市場經濟形勢下立于不敗之地,不斷發展壯大事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筆者認為就必須繼續深化改革,根據自身特點實行管理創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堅持規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館的主要活動是藏品的保護管理、科學研究、陳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務。其中藏品的保護管理是博物館工作的基礎,也是博物館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來源。藏品來源的信息資料應該盡量詳細。

      2.移交入館。填寫文物移交清單,附詳細的背景資料,清單只要記載這些文物的不可變特征即可。

      3.館內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驟:

      (1)分類。根據博物館現行采用的分類方法進行分類。(2)定名鑒定。根據每件文物的具體情況和現行定名方法給文物定名,對文物進行鑒定并填寫鑒定意見表。(3)技術處理及實測。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如除塵除垢、防銹、薰蒸、簡易修復等。同時對文物進行實測,記錄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殘情況等。(4)記錄圖像資料。可采用拍照、攝像、繪圖等。 (5)填制入庫憑證。前階段工作所取得的資料應充分進入入庫憑證中成為其若干要素。(6)數據處理。在建立了計算機管理系統的博物館,應將前階段工作的資料錄入數據庫進行處理,自動生成總登記賬、分類賬、卡片、文字、圖像檔案及各種報表;未建該系統的應將這些資料之一份提供建立總登記賬和有關藏品檔案。

      4.入庫。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關人員一起進行核查清點,正式辦理入庫手續。

      5.庫內整理。編制藏品分類賬和卡片、整理資料建立藏品檔案、設計制作藏品包裝、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編制修復年度計劃、收集與藏品有關的信息、對藏品進行研究等,同時應即時將有關信息交計算機中心錄入藏品管理數據庫,以便處理、保存。

      有規矩則成方圓,對事物只要依據一定規則辦理都會提高效率,變難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動態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點

      過去我國藏品管理相對簡單,在一般的狀況下,藏品僅會存在于庫房和展廳兩個空間,少有變動,因此只需為每件藏品建立相應的檔、賬、卡,并做好相關的保護和保管即可。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價值觀念的巨大改變,各博物館利用館藏文物頻繁組織對外展覽、臨時展覽,編輯有關展覽、藏品的出版物,舉辦各類知識講座等等,藏品進出庫房成為常態。處在移動狀態下的藏品,遭到損壞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動態化管理于是就成為博物館管理中重要的一環。

      1.必須制定一個嚴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這個制度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審批手續、藏品提用憑證的填寫要求、發現問題后的應對辦法等。這些細碎但卻具有實效的條例是藏品在進出庫房的動態過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確藏品在博物館中只有一個進出關口。所有相關事宜都應集中在保管部門由專人辦理。

      3.嚴格辦理、填寫相關的藏品進出庫房憑證,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稱、總登記號、完殘情況等,相關領導和經手的工作人員要分別簽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應的藏品進出庫房憑證。

      4.各種進出憑證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進出藏品都有賬可查,有理可據。

      5.藏品進出庫房是為了使用,做好動態藏品的年終統計,可以準確反映出各類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傳教育、科學研究中發揮的作用,進而有計劃、有目的地運用藏品為社會文化事業服務。

      通過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體系,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動態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數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衡量博物館的主要標志變成以宜教服務和對社會的影響來衡量。藏品的數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館這些功用大大增強。

      1.藏品數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數據化管理系統。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把館藏文物的文字資料、圖形、圖像資料、音頻、視頻資料等信息,系統、準確、多角度地進行存儲備份,提供準確高效的查詢、修改、統計、復制、輸出等功能。同時也是博物館實現辦公自動化、管理現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員高素質建設的重要步驟,是博物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2.數字化管理系統中植入藏品出入庫管理模塊。內容應包括核對藏品出庫時的審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現狀、數量和存放架位;記錄藏品的出庫時間、理由和去向;藏品歸庫時的現狀、數量等。有了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員很輕松地從電腦中檢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館藏文物除展出、保養外,一般無須提取文物本身,減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數,降低損壞的風險。

      3.數字化管理系統提高了博物館科技含量,促進了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借助計算機強大的統計功能,可在數秒之內完成過去整個部門幾天才能完成的查詢統計、資料的修改補充工作。使得學術研究能夠更加深入、更為方便。藏品展覽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甚至虛擬環境技術結合起來,使展場變得豐富多彩、開放生動。

      4.以館藏文物數字化管理為基礎,可以將博物館的自動化控制防盜、防火等安全報警系統連接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體系。可以將博物館的信息資源連接到Internet網上,建成數字博物館。藏品實現數字化管理不僅能更好地滿足博物館藏品實物庫房管理的需要,還可以為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盡的資源。

      博物館發揮著保護和展示文化與自然遺產,開展社會教育,提供休閑娛樂的功能,現已成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從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動態化和數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勢下推動整個博物館事業的大發展。才能把我國每一座博物館都建設成為宣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課堂,都建設成為展示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及其前進的方向的堅強陣地。

      參考文獻:

      [1]《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總則,第三條.

      [3]陶潔,李春曉.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論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5] 魯寧,周勁思.動態藏品管理工作芻議.中國文物報,2005.

      藏品管理與數字化范文第2篇

      張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寺內保存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寺院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在歷史上,大佛寺既是古代甘、青、寧地區建筑的典型,又是與西夏、元朝等皇室有著密切關系的絲路名剎之一。現位于大佛寺院內的藏經庫房珍藏各類佛經和經板7794卷(本、塊),其中包括唐咸亨元年墨書寫經1卷、《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經》(官版)5301卷、《大明三藏圣教北藏》(手抄補藏)852卷、金銀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558卷(287本)、金銀書“五大部”佛經126卷、姑蘇版五大部佛經132卷、金銀書藏文寫經140冊頁、墨書藏文經10卷、清銀粉寫經5卷及明清佛經雕版795塊,藏經之浩瀚,世所罕見。

      張掖大佛寺藏經保存現狀

      張掖大佛寺藏經庫房建于20世紀90年代,總面積260平方米, 2000年7月江總書記參觀大佛寺后,撥款加固改造為上下兩層540平方米,現庫房配備恒溫恒濕空調設備和專門用來保護寺藏佛經的天然樟木柜。庫存經書現主要集中在一、二兩庫。通過幾年的努力,大佛寺業務部門已為經書建立了包含冊頁、類別、題記、名稱、卷數在內的紙質藏經檔案。

      2004年文物調查項目數據采集軟件開始在全國推廣使用,在經書的錄入過程中我們陸續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館藏數據化錄入軟件在經書的信息錄入中一部經書只能作為一件文物來錄入,無法提供詳細的具體經卷檢索、題記內容及藏品數量等相關信息。這樣的數據信息錄入,導致的結果是具體的經卷、題記、柜架位號無法檢索、查詢,從而為文物信息的查詢帶來極大的不便;二是館藏數據化錄入軟件是針對全國館藏文物的共性而設計的查詢錄入軟件,而對于具體館藏的特殊情況尚無法完成本地化改造,這樣的缺憾在其他博物館的館藏數據化錄入中也都有所提及。因而如何建立一個專門的、合理的、高效的、實用的經書數字化管理及展示平臺便成為我們做好藏經保護管理工作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經書數字化平臺建設的目標

      一、經書數字化平臺對經書的保護和宣傳作用

      張掖大佛寺寺藏佛經一直被歷代佛教信徒所尊崇,很多人都以目睹經書為莫大的榮幸。在我館各類接待和參觀中,人為的翻閱對經書的保存存在著直接的物理傷害。除此之外,通過觸摸,人體的汗液和細菌侵入也會導致經書的褪色、老化和霉變等。利用現在高科技技術手段對經書實行掃描,整合利用館藏文物資源,有機結合媒體技術,以虛擬展示、交互式等為手段最終以圖片、文字、多媒體信息的形式將經書存入數據庫中,再通過專業的模擬軟件將庫藏的經書數字化的形象展示在顯示屏上,可以提供更廣泛、更深入的收藏保管、文物保護、專題研究、宣傳教育、對外交流、多媒體輔助陳列等各項服務功能。這樣數字化的經書演示,既隔絕了各種人為的損害,同時又滿足了廣大信徒對金經的觀摩與欣賞。

      二、經書數字化平臺對經書的存儲管理的高效性

      我館館藏經書多以千字文編次進行排序檢索,這樣的排序方式在現在經書的管理和查詢上都存在很大的不便。館藏文物數據化錄入軟件又無法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因而必須以藏品的總賬、分類賬、影像賬、藏品編目卡的藏品管理為基礎,建立專門的經書數據庫和相應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從而實現佛經編目、媒體采集、保護修復、檢索查詢等藏品管理的自動化和規范化管理系統。

      針對經書不同于一般文物的特殊性,建立詳細記錄佛經文物特征(柜架位、登記號、原字號、佛經名稱、時代、卷次、卷數、版式、質地、現狀、提及記錄、照片、特點、說明)的數據庫。通過信息的采集、編目、保管、展示等基本業務的自動化管理建立起B/S架構,為內部管理提供讀者管理和系統監控平臺,為專家用戶提供采編、檢索、交流、發表的專用平臺,克服目前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共享的弊端。通過合理巧妙地運用高科技技術,將博物館中的藏品本體組合轉化為精神文化產品,滲入到社會公眾的宣傳服務之中,將逝去的歷史活化呈現出來,起到事半功倍、畫龍點睛的功效。

      三、經書數字化平臺能更好地促進經書的研究工作

      經書數字化平臺建設,遵從“一源多用、個性定制”的設計思想,以館藏基礎信息庫為核心,以建設智能化、網絡化、虛擬化、知識化平臺建設為階段目標,以數據中心、采集中心、網絡中心、管理中心、應用中心為主線,為經書收藏、專業研究、保管管理、修復保護、陳列展示、宣傳教育、館際交流等提供信息服務平臺。在建立好的數據庫和管理系統基礎上搭建合理的資源共享平臺,利用網絡的互聯性建立合理的網絡交互平臺,不僅能極大地方便內部的研究和學術交流,還能將相關資料到網站上,為文物專家或專業人員提供學術成果、專題資料共享。

      經書數字化平臺對張掖大佛寺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立館藏佛經信息化管理及服務網絡,強化博物館各項功能,建設數字化博物館平臺已成為博物館發展的必然趨勢。該數字化平臺的建立不僅可以獨立運作也可在未來的數字化博物館系統中作為一個子系統運行。數字化經書平臺的實現不僅僅為現在的工作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同時也可使張掖大佛寺館藏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實現質的飛躍,從而在甘肅地、縣、市一級博物館數字信息化建設中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康.張掖大佛寺寺藏金銀書《大般若波羅米多經》降魔曼荼羅[J]. 文物鑒定與鑒賞,2011(14).

      [2] 冀亞麗. 計算機技術在數字博物館中的應用[J]. Value Engineering.

      [3] 王裕昌. 淺談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J]. 甘肅科技,2010(10).

      藏品管理與數字化范文第3篇

      關鍵詞:美術館 數字化 虛擬現實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1)12-0162-02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網絡的發展,數字化工程進入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所帶來的各種效益也逐步顯現出來。在我國美術館普及程度還嚴重不足的形勢之下,利用數字技術,突破時空限制,讓美術館的資源能夠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為美術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成為現代美術館適應時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美術館未來建設與發展的必然趨勢。

      1、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的興起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數字技術開始在各國博物館興起,各信息科技大國都非常重視數字技術在博物館建設和推廣工作中的運用。在北美,美國國會圖書館1990年開始啟動“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項目,將圖書館內的文獻、手稿、照片、錄音、影片等藏品數字化,到2000年共實現了500萬件文件文獻的數字化。

      加拿大遺產信息網絡(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簡稱CHIN)將各博物館的豐富資源全部整合到加拿大虛擬博物館(VMC,Virtual Museum of Canada)中,利用加拿大藏品資料庫的影像信息提供各種在線展覽,虛擬影像畫廊服務,并開設了趣味游戲、教師中心、社區記憶、博物館活動、個人博物館及在線購物等特色欄目。自開通以來,以其生動的形式和豐富的多媒體內容,吸引了自世界各地的在線觀眾,第一年的訪問人次就達到了300多萬。[1]

      在亞洲,日本最著名的數字博物館計劃是“全球數字博物館(Global Digital Museum)計劃”,主要是支持網絡環境中數字典藏資料的檢索,同時支持互動式的網絡瀏覽、編輯,尤以博物館教育為重點。[2]

      我國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與國外同步,較為成功的案例有“數字故宮”、“數字敦煌”、“今日數字美術館”等。

      故宮博物院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數字故宮”的構想,旨在采取數字虛擬現實技術,對故宮的建筑、藏品和檔案進行模擬與復原,實現文物影像的細節瀏覽和虛擬展廳的360度旋轉展示。2001年數字故宮網站開通,改變了故宮近百萬件藏品只有不到1%能與觀眾見面的舊有格局,源源不斷地將故宮中珍藏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珍寶陸續介紹給世人。

      十多年前,敦煌研究院與國外科研機構合作,開始了“數字敦煌”的探索和研究。對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壁畫、彩塑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有關敦煌的文獻、研究成果、相關資料等,全部進行數字處理。近10年,敦煌研究院已對43個洞窟進行了數字化保存,在文物圖像采集與保存、文化遺產歷史復原、洞窟虛擬模擬、壁畫圖案創作等方面已經掌握一套成熟的技術和經驗。2011年,今日數字美術館正式上線,包括了今日數字美術館實體空間、今日數字美術館虛擬空間、VR藝術研究推廣中心和今日藝術網。[3]

      2、數字化技術在美術館的運用

      關于“數字化美術館”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明確的定義,本文所探討的美術館數字化建設是指將美術館工作中所涉及的各種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運用數字技術來實現美術館的收藏、展示、研究、教育、娛樂等功能。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美術館館藏資源的數字化,這是美術館數字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通過建立藏品的數字檔案,不僅壓縮了存儲空間,還使得藏品信息可以反復使用而不受損,減少了實物的流通次數和珍貴藏品人為損壞的機率,有效地解決了藏品的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通過相關的軟件系統,美術館的管理人員可以通過信息檢索的方式查看藏品信息,縮短了查找藏品的時間,也可以不用通過查看藏品實物本身就可獲取藏品信息,有效地改善藏品管理的質量,提高管理水平。

      二是美術館資源的數字展示,這也是美術館數字化建設的最終目的,常見的有網站信息和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兩種形式。目前我國大部分美術館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成為公眾深入了解美術館的一個窗口。好的美術館網站還可以實現遠程教育功能,成為公眾接收美育熏陶的“第二課堂”。

      虛擬展廳,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來表現展廳真實場景的一種形式。參觀者在虛擬環境中可以身臨其境,隨著計算機中所呈現的參觀路線來瀏覽展品,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彌補了大部分觀眾不能親自到美術館現場參觀的遺憾。2011年上線的今日數字美術館虛擬館充分地利用了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了藝術在數字世界的自主瀏覽、實時交互、臨場體驗。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虛擬展廳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虛擬展廳解決了館長以及策展人面臨的最大挑戰――如何讓已經結束的展覽永久的存活下去;虛擬數字技術還可以成為策展人的一個策展工具,他們可以按自己意愿自由擺放虛擬展館的任何一件藏品,并且對虛擬展廳內顏色、布局、燈光任意更換,從而達到最佳的展出效果。[4]

      三是多媒體數字技術在實體美術館中的運用,包括了館內的計算機終端、數字化投影設備、數字化電視機、DVD播放系統、觸摸屏、語音導覽系統等。這些都已經逐漸在各美術館普及,幫助觀眾在展廳增強視聽感受,參觀時獲得全方位的體驗。例如南京博物院的科技人員邀請音樂家編寫了編鐘的專用曲譜,用數字高科技手段編入多媒體系統,當觀眾在導覽系統中點擊相應的圖片時,就會聽到古樸的鐘罄竹之聲。

      更有美術館將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展廳,在美術館內設定專門的空間并配備特定的設備,產生親臨現場的感受和體驗。如今日數字美術館實體館就是基于今日美術館實體建筑而營建的全球首個公益性的高科技藝術展示空間,包括以大型環幕、大型三維立體投影、頭盔顯示器、360度可觸摸設備、數據手套以及各種多感知系統為核心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以及“混合現實”環境。[5]

      四是對美術館內部行政和業務管理系統的數字化,主要包括辦公自動化、人力資源信息管理、財務管理、建筑設備自動化以及藏品鑒定、修復、研究交流等系統的數字化,利用計算機軟件實現美術館內部的科學管理。

      3、我國數字化美術館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我國美術館的數字化經歷了美術館網站建設,藏品管理數字化和美術館全面數字化三個階段。從現實發展情況來看,由于觀念、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限制,我國美術館的數字化建設發展情況不盡如人意。大部分的美術館網站建設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網頁設計長期不更新、內容陳舊等諸多問題。在虛擬展示方面多以靜態圖片和文字介紹為主。視頻窗口和三維立體展示因為硬件和軟件的限制而導致網速過慢或無法觀看,形同虛設。

      藏品的數字化建設方面,各美術館在長期的工作中基本上都建立了本館的藏品數據庫。但是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家美術館的藏品數據采集、記錄方法與別的美術館完全一致,美術館藏品數據標準缺乏全行業范圍的一致性。這就為將來的資源整合和交流帶了了一定的障礙。因此,為達到數字化建設的目的,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合理、嚴謹而完整的數字化標準,適用與各個美術館,并且定期進行修訂。[6]

      在虛擬現實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方面,各美術館的建設程度不一,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數。這跟各個美術館的歷史發展、政府投入、重視程度有很大的關系。

      起步晚、基礎差,任務重,這是我國美術館數字化建設所面臨的現實。盡管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但現在國家也開始重視美術館的數字化進程,文化部與各地方政府也開始加大力度支持美術館的數字化工程,各大美術館也提高了對數字化建設的認知,這給美術館的數字化建設帶來了發展機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斷提高,增強了人們對美術館的關注,也對數字美術館的建設提出了強烈的需求。完善美術館的數字化建設逐漸提上各美術館的規劃議程。

      但是美術館實現全面數字化是否真的是百利而無一害呢?大量數字化資源被放在互聯網上,數字藏品的侵權、篡改更加容易,將嚴重侵犯到數字資源擁有者的合法權益。除了數字水印外,還有沒有更好技術保證數字作品的所有權歸屬?觀眾是否會越來越依賴于數字化的網絡呈現方式,而放棄了到美術館去體驗原作魅力的機會?高仿真藝術品泛濫是否會以假亂真,讓藝術貶值?原作可隨意放大縮小,是否會讓觀眾模糊現實和虛擬的界限?這些問題都值得在發展中認真思考。

      數字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和美術館管理者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需要大量的資金、設備的投入和維護,需要配備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這些都決定著美術館數字化建設的發展。如何適應時展需要,加快建設步伐,需要各美術館科學規劃,做好基礎工作,才能抓住機遇,拓展美術館的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為實現美術事業的全面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參考文獻

      [1]陳剛.數字博物館概念、特征及其發展模式探析.中國博物館,2007年第3期,第91頁.

      [2]陳剛.數字博物館概念、特征及其發展模式探析.中國博物館,2007年第3期,第92頁.

      [3]百度百科.今日數字美術館.

      [4]中國創意同盟.全球博物館步入虛擬數字時代,網絡版.

      藏品管理與數字化范文第4篇

      關鍵詞:博物館;信息化;構想;問題

      中圖分類號:G26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237-02

      一、問題的提出

      (一)博物館信息化意義

      我國博物館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了艱難的信息化建設進程,當時的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都先后開展了館藏品管理信息系統(CMIS,Colle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的研發和應用。30年前,文博業務軟件幾乎都是基于BASIC或dBase(FoxBase)系統而建立的,對于文物最重要的特征――照片、錄像、圖像掃描則由于當時成本較高而沒有采集相關信息;加之當時計算機硬件和知識以及人才的嚴重匱乏,使得博物館信息化建設工作長期未能真正開展起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后,計算機技術尤其微型計算機技術及其周邊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有些博物館比較深入地開展了計算機網絡建設和CMIS的應用,還有一些博物館在藏品數字化的保護和展示手段上開展了許多科研性的工作。

      博物館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藏品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水平;有利于加強全國文博事業的宏觀管理;博物館信息化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博物館的功能,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客流。

      (二)張掖市博物館的歷史及信息化現狀

      張掖市博物館初創于1958年9月25日,原設于鎮遠樓,后遷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掖大佛寺內。張掖市博物館館藏文物比較豐富,現館藏文物1萬余件[2]。目前,大佛寺及由張掖市博物館所管理的萬壽塔、鎮遠樓正在整體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張掖市博物館的信息化工作起步于2003年,現已完成全博物館的監控系統建設、員工電子考勤系統、恒溫恒濕的藏經樓建設及對藏經樓的數字化管理。

      二、張掖市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構想

      博物館的信息化應該包括保管、陳列、研究、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館工作的各個方面。從信息技術的角度看,至少包括自動化系統、信息管理和知識工程這三大門類。根據國家文物局制訂的文物事業2015年遠景目標[3],結合甘肅省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經驗[4]和張掖市博物館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張掖市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重點領域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博物館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

      信息化建設要標準先行,標準是規范博物館信息化建設、促進信息資源充分利用和共享的基礎條件,在博物館信息化建設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國家文物局頒布了《博物館藏品二維影像技術規范》和《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體系規范》[5],為各博物館藏品信息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張掖市博物館可以在廣泛調查、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進一步細化標準,并逐步加以完善。通常來講,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歷史悠久、館藏豐富的博物館所使用的標準比較先進,而且已經經過了長期的論證和實踐,張掖市博物館可以參照它們的信息化建設標準,以利于將來和國家未來出臺的新標準相銜接。

      (二)藏品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在信息化建設中,最主要的就是藏品數據庫的建設。在藏品數字化的基礎上建立博物館藏品管理信息系統,是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藏品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是全國博物館共同的建設任務,各博物館負責對本館藏品數據庫的數據錄入和更新以及局域網、網站的運行,采用統一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統通過網絡進行全行業共建共享。

      張掖市博物館館藏的萬余件文物中,藏經閣內珍藏著的明英宗頒賜的國寶《北藏》最為珍貴。該經書歷經五百余年滄桑,得以完整保存,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部《北藏》經典,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獻學價值。一般游客很難見其真容,通過藏品的信息化,可以讓更多的普通觀眾一睹國寶的風采。

      (三)多媒體陳列輔助系統建設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正在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多媒體把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動畫以及三維圖形等結合在一起,給我們帶來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在博物館陳列中,長期沿用的實物加說明牌式的展示手段難以充分地詮釋展品。多媒體導覽系統有很好的交互性,能使觀眾更深刻、更主動、更全面了解博物館的各種信息,滿足觀眾互動式參觀的愿望。例如,張掖市博物館所在的大佛寺內大佛殿內有木胎泥塑臥佛像,長34.5米,為中國境內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通過多媒體展示可以讓觀眾直觀地了解臥佛的修建、塑造過程。

      (四)博物館局域網建設

      博物館內部網絡平臺是博物館局域網的軟件、硬件環境。在局域網上運行辦公自動化系統,實行網上協同辦公,可以促進博物館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網絡的建設要整體規劃、逐步實施,遵循先進性、經濟性、實用性、安全性和開放性原則[6]。

      張掖市博物館在未來的局域網建設中,起點應比較高,采用星型拓撲結構,要有比較高的傳輸速度,有較好的升級和擴展空間,以適應博物館多媒體演示與傳輸的需要。局域網可以提供較高的訪問外網帶寬,方便內外信息交流,滿足長遠發展需要。對于博物館計劃的新建建筑,如展室和辦公樓,內部的布線系統的實施應從博物館網絡化建設的規劃出發予以全盤考慮。為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資源服務于博物館業務,可經常從互聯網上進行相關信息的采集,通過搜索引擎檢索信息、挖掘信息,以充實博物館的數字化資源庫,服務于博物館業務。

      (五)博物館智能化建設

      博物館智能化系統是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結合的產物,包括全館安全保衛監控子系統和環境監控子系統。智能化系統應用于文物庫房,可對文物藏品所在環境進行自動監測控制,實現防火自動監測、防盜報警的功能;應用于觀眾接待,可實行觀眾出入和博物館門票的智能管理;該系統應用于參觀、講解,通過聲控及紅外線控制,觀眾可以自主、交互式了解陳列內容。

      (六)Internet網站建設

      博物館的網站面向社會,是向公眾傳播知識的重要途徑,博物館的網站又體現著博物館的對外形象,它也是公眾了解博物館和博物館進行交流的窗口。

      未來張掖市博物館的網站可以建設簡體中文、繁體中文、英文三個版本,內容要豐富,形式要新穎。通過網站,進一步提高張掖市博物館的知名度,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網站中對外信息展示分為兩個部分[7],一部分是面向互聯網的信息展示,另一部分是面向前來參觀的觀眾的信息展示。由于兩種信息展示各有其特點,因此展示的內容和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三、張掖市博物館信息化建設中須關注的問題

      藏品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保證張掖市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質量,結合甘肅省博物館及其他博物館的實踐[8],筆者認為,應著重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博物館信息化進程中,應遵循“數據至上”的原則,采用國內應用比較成熟的軟件系統,完成采集數據的錄入、保存、審核、查詢等工作,保證數據的準確、規范。第二,張掖市博物館的藏品相對較多,采集工作量較大,參與部門和人員較多,為保證采集工作質量和進度,可以從實際出發,結合信息化建設的特點,制訂一系列制度措施,主要包括工作管理的操作規范、標準要求和工作流程,以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完成。第三,重視人才培養、引進。張掖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年齡結構普遍老化、知識結構也過于單一,應當從工作需要的角度出發,從全局考慮、統一規劃、逐步調整人員年齡和知識結構組成,形成可接續的年齡階梯,要對業務工作人員進行計算機知識、網絡知識、管理信息系統技術培訓,在具體操作使用后要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開展培訓,提高各類人員的計算機和網絡應用水平和維護水平。第四,要避免博物館的信息孤島現象。要在博物館各個部門間建立起網絡聯系,重視博物館內部網絡和其他博物館的鏈接,建立博物館網站信息的定期更新機制。

      信息時代,文化傳播的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在全球化背景下保護民族珍貴文化遺產緊迫性的要求下,張掖市博物館作為張掖博物館事業的中堅力量,要緊緊抓住大佛寺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歷史機遇,努力作為,迎頭趕上,在信息化建設的思想觀念、管理機制和人才培養諸方面,改革舊的不適應時代要求的體制和制度,爭取實現跨越式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和優質的文化產品。

      參考文獻:

      [1] 張小明.博物館的發展類型:實體博物館的信息化和虛擬博物館[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04,(5):14.

      [2] 吳正科.大佛寺史探[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文物事業“十五”發展規劃和2015年遠景目標(綱要) [EB/OL] . sach.省略/tabid/287/

      InfoID/11338/Default.aspx.

      [4] 王裕昌.甘肅省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博物館,2005,(10):74.

      [5] 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體系規范(試行)[EB/OL].sach.省略/tabid/437/InfoID/14367/Default.

      aspx. 2008-07-09.

      [6] 陸遠.博物館信息化建設――局域網建設[J].博物館國際,1998,(3):48.

      藏品管理與數字化范文第5篇

      關鍵詞:博物館;藏品;信息化;管理

      藏品管理是博物館各項活動有效開展的保障,藏品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博物館的業務水平,因此高效的藏品管理對于博物館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近年來,計算機技術在各個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時在博物館管理方面也促成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實現藏品的科學化、規范化管理以及藏品信息的資源共享。在現階段,對博物館藏品進行高效快捷的信息化管理,符合時展的需求,受到了相關單位的高度重視。

      一、博物館藏品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義

      博物館藏品的信息化管理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驟和方法進行,這是現階段所有博物館管理工作中較為重要的業務工作內容。目前我國博物館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作流程,即從征集物品到鑒定、登記、編目、人庫、保管、使用、核對、注銷、統計、建檔、檢查以及清點等工作的有序進行,然而在這些過程中,需要填寫接受清單、入館憑證以及藏品檔案卡等,大部分都是通過手工操作完成,工作量大,重復性強,阻礙了博物館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館利用計算機系統軟件管理藏品信息,藏品信息在需要利用的時候,計算機能夠提供快速、方便、準確的數據。計算機能夠儲存大量信息,滿足了“制度健全,帳目清楚,鑒定確切,編目詳明,保管妥善,查閱方便”的博物館藏品管理要求,實現博物館藏品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藏品管理的工作效率,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博物館藏品信息化管理過程,就是把藏品精準、完整的信息實現系統化、規范化和標準化,并將這些信息輸入計算機中,而計算機藏品管理軟件技術的應用,能夠使計算機對儲存的藏品信息進行檢索、查詢、分析、統計、匯總以及指標等加工處理,極大的滿足了人們對于藏品信息的需求。

      二、博物館藏品信息化管理措施

      (一)建設博物館藏品數據庫

      建立藏品數據庫是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所在,改變了傳統的藏品卡片式管理模式,使藏品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大大提高。博物館應該遵照標準化、規范化的準則,制定統一的采集、處理、存儲、輸、服務等標準,提高藏品信息的兼容性及共享性,建立一個有序、規范、標準的藏品信息數據庫。由于博物館的性質不同,藏品特點也有區別,因此,藏品數據庫的設計要結合博物館的實際情況。博物館要建立符合自己館藏的藏品數據庫,在項目名稱、功能表述等方面都應反映藏品的獨特屬性,實施多種方式的庫物信息檢索,滿足顧客的不同需要。博物館工作者要加強藏品錄人數據庫的管理工作,從而實現信息化、數字化的藏品管理。

      (二)應用辦公自動化系統

      辦公自動化系統是充分利用技術手段提高辦公效率,使各部門工作人員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協同工作,它可以提高博物館管理人員處理日常事務的效率,高效地協助博物館完成各項重要任務。充分利用公網和建設中的國家政務專網,建立連接中央、省級文物行政部門、重要文博單位和國家文物局數據中心的信息網絡,實現博物館辦公系統的“無紙化”和“移動辦公”的工作模式,更好地實現藏品信息共享,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三)建立博物館網站

      建立博物館網站是實現博物館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措施,能夠有效提升博物館綜合科學管理水平,展示博物館的風采。就博物館網站來說,每個博物館都要結合自己的實際館情去運作,網站要反映博物館的收藏、展覽、教育、研究等多個方面內容,工作人員要把網站當成無圍墻的博物館展示門面去經營和管理,使其館內的所有資源都應得到立體全面的展示,發揮博物館信息網絡資訊作用。另外,博物館應特別考慮網站與觀眾的互動流,力爭在每個展示環節上能夠設計參與項目,就像網絡游戲那樣讓觀眾逐步得到體驗,廣泛調動觀眾的操作熱情,誘導和調動觀眾前來博物館親身感受濃郁的文化氛圍。

      (四)加強安全防護

      藏品信息安全問題對博物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關系到一些藏品信息的保密性與安全性,我們可以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去杜絕病毒與黑客的破壞。在硬件方面,安裝防火墻并且實時更新防火墻來防范可能的入侵,網絡服務器盡可能不要存放機密檔案;在軟件方面,在博物館每臺電腦上安裝殺毒軟件杜絕病毒的破壞,當然也需要博物館系統管理員具有相關知識,能時常留意網絡安全的發展動態來預防病毒與黑客的破壞。此外,工作人員要做好各項資料信息的備份工作,對于所有數據,提供光盤備份和恢復機制;對于系統數據,應對重要數據服務器進行一次完全的系統的災難備份;對于成果數據,進行一次脫機硬盤的完全備份。

      (五)提高管理員素質

      博物館要對藏品進行信息化的管理,會涉及到很多的專業領域,例如文物、考庫、計算機,所以在引進外界高端技術人才的同時,還要加強對管理員的培訓工作,進而實現信息化管理。隨著現階段博物館信息化進程加快,專業人才是博物館發展所需,因此,博物館應當積極采取對策,加強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理論培訓,使其掌握信息化管理技術;對每一個工作人員給予信息時代新思想引導,培養其創新能力和精神;提高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加強藏品信息庫的更新維護,實現藏品信息化管理的標準化和現代化。

      三、結語

      總而言之,博物館藏品信息化管理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復雜工程,博物館相關領導和工作人員要充分認識到藏品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建設藏品數據庫,應用辦公自動化系統,建立博物館網站,加強安全防護,提高管理人員素質,逐步實現藏品保護、利用和管理工作的科學化、信息化,滿足博物館業務工作的需求,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朱中一.論博物館紀念館藏品信息化管理[J].上海文博論叢,2012,(02).

      相關期刊更多

      東方藏品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博物館研究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吉林省文化廳

      國際博物館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亚洲影视自拍揄拍愉拍|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亚洲第一AV网站|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tom影院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狠狠ady亚洲精品大秀| 亚洲日本国产精华液| 亚洲冬月枫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剧场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视频| 婷婷亚洲天堂影院|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亚洲AV一二三区成人影片| 亚洲AV无码乱码麻豆精品国产|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婷婷 | 亚洲成年人免费网站| 亚洲影视一区二区| 亚洲自国产拍揄拍| 亚洲欧美乱色情图片| 国产在亚洲线视频观看|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AA在线观看SEE|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全集亚洲|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