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環境狀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關鍵詞 農村環境保護 秸稈燃燒 潛在問題
近年來,隨著焚燒秸稈的危害走入人們的視野,它已經成為環境保護理論界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對于農村環境保護立法而言,秸稈燃燒成為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面。
一、焚燒秸稈的危害
秸稈是成熟農作物莖葉(穗)部分的總稱。通常指小麥、水稻、玉米、薯類、油料、棉花、甘蔗和其他農作物在收獲籽實后的剩余部分。我國農村對于作物秸稈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由于從前農業生產作業水平低,秸稈除了用于墊圈、喂養牲畜、部分用于堆漚肥外,大部分都當做燃料焚燒殆盡。近年來,隨著研究發現,秸稈富含氮、磷、鉀、鈣、鎂和有機質等,秸稈不僅具有農民常用的“燃料、飼料、肥料”三大功能,也是一種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用途多樣,可以用于發電、建材、轉化為生物油等。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秸稈也從單純的堆放漚肥發展為了轉變為秸稈直接還田。也正是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和農村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秸稈使用量較之從前大為減少。農村能源利用使用愈發多樣化,農村發展了許多更為高效便捷的農用工具和農用肥料來促進農作物生長,農作物秸稈剩余日漸增多,且盡管秸稈有著極大的用處,但由于秸稈再利用成本高、耗時長、收益較慢,往往不被農民所考慮,故而,每當農忙時節,秸稈露天焚燒或者隨意丟棄現象便極為嚴重。
這不僅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而且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致使局部大氣環境質量惡化,造成環境污染,焚燒秸稈產生的煙塵會使空氣能見度降低,威脅航道和道路交通通行等公共安全。秸稈有著極高的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焚燒秸稈是一種資源浪費,它影響著農村經濟效益的提高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秸稈在焚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霧、煙塵等有害物質,大量焚燒秸稈后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加劇溫室效應;煙塵、炭黑等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一定量時,輕則誘發人和動物的呼吸道、眼疾病等,引起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進入肺臟沉積,引發肺部疾病。《寧夏環境質量報告書》中的調查數據顯示,銀川市空氣環境污染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現為自然塵與煤煙型綜合污染,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直為主要污染物,而秸稈燃燒的一個主要產物便是可吸入顆粒物。筆者在平吉堡發放的500份調查問卷中統計得出,該區居民認為所在村環境污染問題主要體現在何處時,分別為固體廢棄物63.16%,大氣污染42.11%和噪聲污染20.05%。當問及小區散落的落葉等如何處置時,居民表示都是統一收集焚燒,且居民紛紛反映,盡管焚燒是最為簡便的途徑,但秋冬季節一燃燒落葉等周圍便彌漫著極濃重的味道,老人和小孩時常被煙嗆到。
在前往平吉堡調研途中,途徑一大片農田,筆者看到有些農民為圖方便,將廢棄的秸稈廢料等直接堆放于收割后的農田上焚燒,濃煙陣陣,氣味嗆人。這樣焚燒會使土壤中的有機質遭到破壞,致使土壤板結、肥力下降和糧食減產;同時易產生安全隱患,焚燒秸稈時多為秋季收獲時節,往往天氣干燥,田間易燃物較多,隨意焚燒,容易造成附近未收割的農田和其他農作物堆放物失火,甚至殃及田間農民的生命安全,對集體財產和人身造成損失。
二、《銀川市農村環境保護條例》第24條的有關規定及其實施狀況
針對秸稈焚燒的種種危害,銀川市出臺的《銀川市農村環境保護條例》中對此做了相關規定。條例第24條第二款規定:“在人口集中地區、機場周圍、交通干線附近以及當地人民政府劃定的區域,禁止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第40條第二款規定了處罰措施,“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在人口集中地區、機場周圍、交通干線附近以及當地人民政府劃定的區域,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的,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以二百元罰款”。值得一提的是,在《銀川市農村環境保護條例》實施的第二日,環保執法人員便依據《條例》的第24條第二款和第40條第二款對某公司焚燒落葉的行為開出了首張罰單,并對其進行了批評教育。該條款的規定對于推進秸稈的綜合利用,尤其是禁止焚燒秸稈對于緩解環境污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筆者在平吉堡等地走訪調研時,見到許多農戶都只剩一些老人,詢問才知,家里的青壯年大多已經去城里打工,田里的農活只能由老人自己完成,別說是處置秸稈,能把農忙時收割完成都已經是勉勉強強,更別說大量的秸稈,往往隨意丟棄或者焚燒是最簡單的辦法。一方面,除卻少量用于喂養牲畜、墊圈等,剩余的燃燒已是習以為常的一件事;另一方面,農民普遍不知《銀川市農村環境保護條例》的出臺,更不知條例中禁止焚燒秸稈、落葉等的規定。目前條例中關于秸稈的規定主要是禁止露天焚燒,違者處以罰款等,那么這樣的處罰方式是否會過于單一,應如何保證執法的效果,是否“見煙就罰、見火就抓”呢?我們在調查問卷中問及受訪人員就《條例》第四十條第二款關于“在人口集中地區、機場周圍、交通干線附近以及當地人民政府劃定的區域,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的,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以二百元罰款”的看法時,僅有15.79%持合理態度,15.79%認為罰款數額過高,持其他態度的為68.42%,在持“其他態度”中,經過詢問,大多認為是不合理、不需要罰款甚至是沒有觀點,15.78%認為不合理。認為罰款數額過高的受訪人員表示,現在大部分農戶都是獨門獨院,就算有焚燒往往也只是小范圍的焚燒,一次罰200數額過高,應該根據其焚燒的數量來決定罰款多少錢。另一些受訪群眾表示,不是他們不支持條例的出臺,但是對于老人來說,即使條例出臺了,他們也沒有足夠勞動力去處置秸稈,光運走就是很大的困難,最多變焚燒為丟棄,實在是無能為力。銀川市此前也有冬季禁火令的相關規定,即冬季林地荒地禁止燒荒燒紙、焚燒秸稈等,短期效果顯著,但一過了嚴查嚴抓時期,便又有農民開始偷偷焚燒。
三、關于提高《銀川市農村環境保護條例》第24條實施效果的若干建議
《條例》的出臺固然重要,但若沒有得到良好的實施,那么再好的法條也只會成為一紙空文,這是任何立法者都不希望看到的。對此,筆者認為,環保執法部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確保條款得到更好地實施。
一是要設點宣傳,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更應當加大對《條例》的宣傳力度,普及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的危害知識。同時還要做好巡查工作,深入田間地頭。在調查問卷中,78.95%的受訪人員肯定《條例》的實施能夠對改善農村環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遺憾的是,沒有一個人知道這部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條例》已經通過并施行。這更體現了《條例》及禁燒宣傳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還應協調各部門做好農作物秸稈回收處理等,從源頭上禁止焚燒秸稈現象。
二是要采取兩手抓的辦法,通過轉變農民的思想認識和行政處罰相結合,改變單一的處罰方式。在《條例》宣傳過程和執法過程中,宣傳人員和執法人員應當對秸稈的各項用途和隨意焚燒丟棄的危害進行詳細說明,通過與村委會合作,采用宣傳欄、村廣播進行秸稈知識普及,“變廢為寶”,從而使農民從根本上改變秸稈用處不大的認識,而非粗暴的“見煙就罰、見火就抓”。
【關鍵詞】農村;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健康狀況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和社會負擔沉重等特點。精神分裂癥不僅給患者本人帶來痛苦,還給家屬帶來病恥感和經濟負擔,嚴重影響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而精神分裂癥的暴力行為是精神衛生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在精神病不同病種中,精神分裂癥高居榜首,而作為監護人的家屬,承擔著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照料者,經濟責任者,民事糾紛的承擔者,更使他們整日提心吊膽,唯恐發生意外,嚴重影響家屬的心理健康。近年來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普遍存在焦慮、抑郁、憤怒、無助等各種心理問題。為此,我們對我區農村精神分裂癥家屬進行調查,了解其健康狀況。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為2010年10月~12月本區各社區農村進行686項目登、評估重性精神疾病時,對精神分裂癥家屬隨機抽取86例。征得其同意后,48例參加,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患者年齡18~38歲,家屬年齡40~65歲,平44.24±10.02,文化程度文盲至高中文化;經濟狀況:貧困24例,差20例,一般4例,均居住在農村,按有無暴力行為將其家屬分為暴力組26例,無暴力組22例。
1.2研究方法與工具該調查采用①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采用1-5級評分,從1分代表無癥狀到5分代表癥狀嚴重,依次遞進。任一因子超過2分為陽性,說明受調查者在該項目上存有癥狀。②肖水源設計的社會支持量表(SSRS),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共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量表(3條)、主觀支持(4條)和社會支持利用度(3條)三個維度評分,了解被試者社會支持情況。評分越高,社會支持越多,心理越健康。
表Ⅰ精神分裂癥家屬暴力組與非暴力組社會支持評定表SSRS評分比較
2 結果
2.1有暴力行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和無暴力行為精神分裂癥家屬社會支持評定表(SSRS)對照比較見表Ⅰ,有暴力組與無暴力組在主觀支持、客觀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均有明顯差異,無暴力組獲得的社會支持較有暴力組多。
2.2有暴力組的精神分裂癥和無暴力行為精神分裂癥家屬癥狀自評量表(SCL―90)與中國常模比較見表Ⅱ。暴力組各項因子分明顯高于中國常模,且高于非暴力組,非暴力組在強迫、抑郁、焦慮、恐怖各因子分高于中國常模。
3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其患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而家屬作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照料者、經濟承擔者、法定監護人等多重角色,而患者的每一次患病對家屬都是一個應急事件,其反復發病使他們長期處于應急狀態之中,使之出現焦慮、抑郁、恐怖等情緒,而有暴力行為的家屬更是整日提心吊膽,生怕患者在外撞禍,與人發生糾紛,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
通過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處于農村經濟狀況差,加之患者服藥、住院等開銷,患者自身無法打工掙錢,又需要人看護,使家庭經濟陷入困境。其暴力行為后果導致經濟損失,形成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的又一原因。經濟狀況差,使家屬產生自卑感,減少或避免與人交往,自我封閉,也影響其心理健康。
歧視精神病人是一種普遍現象,由于患者在幻覺、妄想支配下有可能謾罵鄰居、親朋好友,有暴力者甚至毆打致人傷殘、死亡等。其暴力行為的突發性、隨機性、殘忍性、公開性,社會危害極大。即使是康復期患者其殘留癥狀也讓鄰里另眼相看,導致鄰里關系緊張、朋友疏遠,使家屬有困難時不知向誰求助,甚至找不到一個傾訴的對象,心理壓力無法得到釋放。心理問題持續存在得不到有效疏導。據香港地區一項調查,50%以上的人不愿意與精神病患者為鄰,40%以上的人不愿住在精神病康復設施附近,更多人認為精神病有破壞性,容易危害他人,見到精神病人惟恐避之不及。所以家屬得到的社會支持極少。
總之,本調查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存在明顯的抑郁、焦慮情緒,而有暴力行為家屬心理問題更加明顯,得到社會支持更少,應引起精神衛生、心理衛生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 農村環境監測;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X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5-0239-02
Statu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Monitoring Countermeasures
DONG Wen
(Bengb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in Anhui Province,Bengbu Anhui 233040)
Abstract Due to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ollution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destruction intensified,the monitoring of our rural environment was strengthened.The status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monitoring,and the main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Key words r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monitoring;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農業是國民賴以生存的基礎產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環境污染程度隨之加劇。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環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各地市環境監測能力也逐漸加強,城市的環境污染情況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環境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而農村環境的污染狀況卻日益嚴重,不僅影響到農村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影響到農、畜、水產品質量,直接危害到城鄉居民的食品安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監測及污染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3]。
1 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1.1 農業面源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又稱農業非點源污染,是指在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時產生的非點源污染,包括農藥(殺蟲劑、除草劑、滅菌劑等)、氮磷營養物質、畜禽糞便、農膜以及其他有機和無機污染物質,通過降水或人工灌溉等自然及人工行為,對農村大氣、土壤和水體等環境造成污染。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表明:農業面源在整個污染源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農業源中總氮、總磷含量分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57.2%和67.3%,農業源化學需氧量占排放總量的43.7%。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必需的物質基礎,農業土地是土地資源利用的主體,是進行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我國耕地面積排世界第3位,僅次于美國和印度。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排在126位以后,人均耕地僅933.34 m2,還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2。目前,我國已經有664個市縣的人均耕地在聯合國確定的人均耕地533.34 m2的警戒線以下。全國耕地面積已經下降到1.2億hm2。
為了提高土地產出量,大量使用農藥、化肥,致使我國耕地化肥施用量是國際安全使用上限的1.93倍,耕地農藥殘留率達60%~70%。土壤殘留大量的氮、磷和有機污染物,使得土壤團粒結構被破壞,造成土壤板結、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大量不合理地施用化肥,致使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廢氮、廢磷隨著土壤淋融、地表徑流等進入湖泊、地下水中,引起水體富營養化,危害農村飲用水的安全。大量的農藥有機、無機殘留物在土壤和作物中,經食物鏈進入人體,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目前,中國化學氮肥的施用量已占世界化學氮肥的1/4,且研究表明,主要的溫室氣體N2O的排放量與化學氮肥的施用量緊密相關。
農膜的推廣使用,致使大量農膜殘留在土壤中,破壞耕地土壤結構,使土壤孔隙減少,降低了土壤的滲透能力,減少土壤含水量,影響植物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致使作物產量降低,破壞了土壤動物、微生物、植物之間的生態平衡[4]。
雖然國家環保總局頒布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等規章和標準,但因為農村地域廣大,縣級環境保護部門難以完全監管到位,部分畜禽養殖場建成后,畜禽糞便和污水隨意排放,對農村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1.2 工業企業污染
鄉鎮工業企業廢水、廢氣和固體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上升,但環保投入偏少,甚至有的企業未采取任何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對農村環境造成的危害很大。一些耗能高、污染重的企業從城市遷入郊區的工業園區,所排放的廢氣、廢水對周邊的農村環境產生一定的危害。大量城市垃圾在郊外堆埋、堆放、焚燒,對農村環境的影響巨大。
1.3 居住環境及飲用水源污染
隨著“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的建設,自來水普及率有所提高,建成一批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部分農村生活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有許多村莊的居民并不使用管網自來水,仍舊飲用水質難以保證的地下水,對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部分已建好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因為無人維護,設施運行不正常甚至停運,生活污水依然亂排,生活垃圾缺乏集中堆放、處置設施和場所等,這些依然會對農村居住區周邊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環境造成一定污染。
2 農村環境監測現狀
2.1 已開展的農村環境監測工作
2001年起,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組織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42個重點城市環境監測站對全國57個“菜籃子種植基地”、15個污灌區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的環境質量開展調查,內容涉及土壤、灌溉水、環境空氣和農產品等。
2006―2010年,環保部組織開展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專項活動,建立了全國土壤樣品庫和數據庫,基本摸清了我國土壤環境狀況及污染狀況。2011―2013年開展的國家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試點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國土壤環境例行監測制度。
2009年起,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組織全國各省級環境監測站開展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監測范圍包括空氣、地表水、飲用水源地和土壤,從2009年每個省份至少監測3個村莊,發展為2013年各省至少選擇10個村莊開展農村環境試點監測,同時在典型區域范圍內選擇一定數量的代表性村莊開展環境質量監測,全國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范圍逐年擴大。如安徽省從2009年的9個村莊擴大到2014年的16個縣48個村莊。
2.2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指標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具體指標見表1。
3 農村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
3.1 農村環境監測試點村莊數量偏少,代表性不足
雖然農村環境監測的試點村莊數量逐年上升,2012年監測村莊數量已達798個,但是相對于我國60萬個以上行政村來說,這個數量還是偏低,代表性明顯不足,覆蓋率較低。
3.2 農村環境監測能力不足
農村環境監測的內容涉及到空氣、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等多方面,監測任務重,但經費極為有限。農村面積廣闊,縣級環境監測站應為農村環境監測的主體。隨著國家環境監測站能力建設的逐步加強,縣級環境監測站的儀器設備配置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但是部分縣級監測站依然沒有配置適用于與農村環境監測的原子吸收、氣相色譜、離子色譜等基本儀器,有的縣級站雖然配置有相應的儀器,或因為人員有限、無相應的技術人員操作儀器,或無相應的場所放置儀器,儀器設備只能擱置不開箱。農村環境監測工作依然由省、市監測站完成,每次采樣浪費大量的時間在路程上,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5-6]。
3.3 農村空氣自動監測站點極少
空氣連續監測相對于手動監測數據更具有代表性,而農村空氣自動監測站點極少,遠遠不能滿足監測的要求。
3.4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宣傳不到位,獎懲措施有限
缺乏有力的宣傳,農村居民沒有深入了解保護農村環境的重要性,無法認識到保護農村環境對生產生活、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有限的獎懲措施無法提高農村居民對保護環境的覺悟和積極性,亂排亂放現象依然嚴重。
4 農村環境監測對策
一是擴大農村環境監測試點村莊的范圍,對監測能力有限的地區,可適當調整農村環境監測指標,逐步投入提高其監測能力,進行階梯性擴項,最終達到全分析能力。二是根據各級監測站的特點合理分配省、市、縣級監測站的工作重心,增加資金投入,加強對縣級監測站人員、儀器設備的配置工作,并進行針對性培訓,使縣站逐步滿足農村環境監測的能力要求。三是增加農村空氣自動監測站的建設。四是加強對農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建立垃圾集中處理中心,合理堆放、有效處置。五是加強對“農村綜合整治項目”的后續監管工作,制訂獎懲措施,加強對村鎮污水處理設施的維護和管理,保證其正常運行。六是加強對農村周邊垃圾填埋場和工業園區的管理,控制廢氣、污水、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七是增加各種經濟鼓勵措施,使農民大力開展生態農業,減少對農村水、氣、土壤環境的污染。八是增加宣傳力度,使農村居民認識到保護農村環境、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監測及管理工作,是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大事,是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利國利民的大事,變被動為主動,承擔其日常監督職能。
5 結語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家的根本。保護農村環境、保持農村生態平衡,是人類正常生存的基本保證。農村環境監測剛剛起步,各級環境監測部門應該開闊思路、勇于創新、制定切實可行的監測方案和措施,加強農村環境監測工作,為農村環境保護盡責盡力。
6 參考文獻
[1] 趙曉軍,王曉雯,孫聰,等.農村環境監測的布點原則與指標優化研究[J].中國環境監測,2012(12):128-133.
[2] 張鐵亮,劉鳳枝,李玉浸,等.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9(6):1-4.
[3] 張雪稠.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及其保護對策[J].農村經濟,2004(9):86-88.
[4] 吳巖,杜立宇,高明和,等.農村面源污染現狀及其防治措施[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1):64-67.
關鍵詞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實踐;建議
中圖分類號 X830;X8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173-02
Practice and Suggestion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in Rural Area
ZHAO Feng LI Hui-ling
(Ank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St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Ankang Shaanxi 725000)
Abstract Selecting three typical villages in Pingli County as pilot monitoring objects,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d standards,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wa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so as to explore method and accumulate experience for rur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an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 area;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practice;suggestions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地域廣闊,農民數量眾多。改革開放 30 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特別是農業生產方式粗放,農村環境保護環節薄弱,環境監管能力嚴重不足,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日益凸顯。目前,我國農村環境形勢嚴峻,面臨著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村鎮環境臟、亂、差現象普遍,農村環境質量總體狀況不清,人民群眾環保意識不高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也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1]。開展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能夠為農村環境監管和保護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技術服務和技術監督,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尤為重要。
選取安康市平利縣城關鎮龍頭村、平利縣長安鎮高峰村、平利縣洛河鎮豐壩村作為本次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的對象,通過實地踏勘、走訪調查、優化布點、采樣監測等方式,對這3個典型村莊周圍的地表水、環境空氣、土壤等環境要素進行試驗性監測分析,試圖通過監測數據反映當地環境質量狀況,并為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摸索方法、積累經驗。
1 基本情況
平利縣位于陜西東南部,地處陜、鄂、渝3省交界處,東接湖北竹溪,南鄰重慶城口和安康市鎮坪縣,西北分別與嵐皋、漢濱和旬陽接壤。全縣國土面積2 647 km2,轄11個鎮190個村6個城市社區,總人口23萬人。其中耕地面積2.87萬hm2;林地面積2 317 k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7.5%,是陜西省林業工程重點縣之一。全縣茶葉和絞股藍面積達到1.25萬hm2,“平利絞股藍”取得“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認證、獲得國家馳名商標,“平利女媧茶”成為陜西名牌產品。境內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主要成林(園)樹種有馬尾松、杉木、櫟類、漆、桑、茶等;國家重點保護珍稀樹種有珙桐、七葉樹、銀杏、水杉、冷杉、香樟、楠木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金錢豹、白鸛、金雕;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林麝、黑熊、狒猴、鬣羚、錦雞等22種。境內礦產、水能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現已探明有重晶石、石灰石、板石等大中型V床34個。
平利縣城關鎮龍頭村轄1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 176人。全村現有耕地面積193.33 hm2,其中水田72.67 hm2,旱地120.67 hm2;茶園100.00 hm2,綠化覆蓋率達80%。
平利縣長安鎮高峰村轄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845人。全村現有耕地面積102.33 hm2,其中水田15.2 hm2,旱地87.13 hm2;茶園246.6 hm2,綠化覆蓋率達87%。
平利縣洛河鎮豐壩村轄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 490人。全村現有耕地面積206.2 hm2,其中水田23.13 hm2,旱地183.07 hm2;茶園88.13 hm2,綠化覆蓋率達90%。
目前,平利縣高峰村、龍頭村、豐壩村污染主要來源于生活,農家畜禽糞便進入農用田地,生活污染程度較輕。土壤質地以壤土為主,灌溉方式為地表及雨水灌溉,無污灌現象。耕地使用化肥主要為尿素、碳銨、氯化銨、硝銨、氯化鉀、復合肥等。
2 監測內容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內容見表1。
3 監測結果評價
3.1 村莊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監測期間,平利縣城關鎮龍頭村環境空氣SO2 24 h平均濃度值范圍為17~29 μg/m3、NO2 24 h平均濃度值范圍為15~27 μg/m3、PM10 24 h平均濃度值范圍為53~76 μg/m3;平利縣長安鎮高峰村環境空氣SO2 24 h平均濃度值范圍為16~24 μg/m3、NO2 24 h平均濃度值范圍為19~26 μg/m3、PM10 24 h平均濃度值范圍為55~71 μg/m3;平利縣洛河鎮豐壩村環境空氣SO2 24 h平均濃度值范圍為14~23 μg/m3、NO2 24 h平均濃度值范圍為13~25 μg/m3、PM10 24 h平均濃度值范圍為57~74 μg/m3,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限值。
3.2 村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
監測期間,平利縣城關鎮龍頭村、平利縣長安鎮高峰村、平利縣洛河鎮豐壩村飲用水源地所測29項指標均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限值。
3.3 村莊土壤質量狀況
監測期間,平利縣城關鎮龍頭村、平利縣長安鎮高峰村、平利縣洛河鎮豐壩村水源地周邊、農田、茶園土壤環境質量均達到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二級標準限值;平利縣城關鎮龍頭村3個點位綜合污染指數(PN)分別為0.455、0.639、0.548,污染等級為清潔級;平利縣長安鎮高峰村3個點位綜合污染指數(PN)分別為0.526、0.689、0.635,污染等級為清潔級;平利縣洛河鎮豐壩村3個點位綜合污染指數(PN)分別為0.604、0.677、0.695,污染等級為清潔級。
3.4 縣域地表水水質狀況
監測期間,縣域地表水壩河斷面所測24項指標均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限值。
綜上可知,平利縣3個典型村莊整體環境質量良好,與生態型農村定位相符。
4 建議
4.1 建立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技術標準、規范及方法
目前針對農村的環境質量監測標準規范體系尚未建立,監測對象和監測方法都是依據目前現有的各個環境要素監測技術規范執行,缺少一套針對農村污染特點的系統監測體系。農村污染有別于城鎮污染和工業污染,以面源污染和生態影響為主,呈現量大面廣、復雜多變、不易控制的特點,僅僅依靠個別要素、個別指標的監測,不能全面反映農村現有環境質量狀況,亟須建立基于符合農村污染成因及演變趨勢、有機融合各環境要素、點面結合的方法標準體系。
4.2 加快構建農村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一直以來,我國的環境監測主要以城市環境和工業污染源為主,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工作處于起步階段,適用于農村的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建立,對監測數據無法評價或只能簡單對照各要素標準進行達標評價,另外經常性對某些農村污染程度較輕的項目進行重復監測,漏測能表征農村污染狀況的有害參數。有學者初步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但相對宏觀、針對性不強,沒有具體反映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以及農村環境中農、牧、畜、水產品質量。農村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需體現針對性、代表性、靈活性、易操作的原則,采用系統分析法,以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為框架,結合頻度統計法、專家咨詢法、相關性分析法,篩選出對農民生產生活、身體健康及動植物生長影響較大的評價指標,以準確反映農村環境質量本質特征[2]。
4.3 強化數據加工處理、綜合分析、研判預警能力
目前環境監測普遍存在重數據、輕分析的現象,在農村環境監測中尤為突出,對于數據處理僅停留在簡單評判超標或達標的程度,缺乏對監測數據的深度加工和解讀,更缺乏綜合分析、研判預警的能力。監測數據并不僅僅是一個個單純的數字,而是各種污染物在自然界遷移轉化的綜合反映,只有對監測的信息進行鑒別、分類、定級和分析,對環境本底、現狀、變化趨勢和成因進行分析評價,并選取合適的預測評價方法對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及其危害程度進行估計,并預判其演變規律和發展趨勢,才能更好地為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4.4 整合環境監測資源,提升環境監測能力
目前環保部門和農業部門都從各自的職責范圍分別對農村土壤環境開展監測,環保、水利、衛生等部門也分別對地表水和飲用水進行常規監測,多方監測、重復監測、數據不一致等矛盾日益突出,從環境監測的整體性、系統性和權威性以及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的角度,有必要整合利用各方監測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農村環境監測資源的整合、工作的深入、層面的延伸、信息的共享,把監測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3]。
5 結語
加強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是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質量的基礎性工作。當前我國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環節較為薄弱,正處于摸底數、尋經驗、定規則階段,尤其是監測標準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還不完善,不能全面反映r村整體環境質量狀況。因此,制訂針對性強的標準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統一規范環境監測活動,創新農村環境監測體制機制十分迫切[4]。
6 參考文獻
[1] 董亞萍.寧夏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農業工程,2012(11):20-22.
[2] 張鐵亮,劉鳳枝,李玉浸,等.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9,21(6):1-4.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治理
農業生產中大量的廢棄物致使農村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加之城市垃圾大面積的相農村轉移,也會讓農村的環境污染程度日益增加。故此,當前對農村的環境進行治理顯得十分必要,先要重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結合農村環境污染的具體問題進行簡要的概述,提出對應解決措施,強化污染治理效果。
1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困境
1.1農民環保意識薄弱,重視度缺失
當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中的關鍵要素是農村的環境保護力度不夠,農民的環保意識不足。近年來國家以及地方政均在提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力度,特別是各級政府在政策落實的初期,就不能全面的重視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特別在部分與城市接軌的鄉鎮村等地方,這種環境污染問題更是嚴重。農村生產與生活中,受到當地生產技術的制約,人們普遍科學文化素養偏低,所以對環境保護意識有較大的缺失,很難認識到環境保護意識與自己有哪些切實的聯系,導致農村居民任意的堆放垃圾、濫用化肥等。總之,全體居民的整體環境保護意識不足是嚴重制約農村污染治理的關鍵要素之一。
1.2農村資金治理不合理,設施缺乏
鄉鎮企業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投入有極大的不足之處,導致環衛經費出現匱乏嚴重的狀況,農民的整體收入嚴重不足,建立對應的收費機制顯得異常困難,在缺乏政府扶植的情況下,垃圾中轉站基礎設施嚴重不足,致使垃圾清理不到位。另外,部分農場環保設施重建中輕視管理,導致垃圾池殘缺、垃圾桶丟失等狀況頻頻發生。還有部分小的垃圾池由于不實用而閑置,垃圾設施的效用不能真實的發揮出來,這會影響到農村環境治理的整體效果。
1.3環境保護法律意識不夠
我國在相關環境保護中雖然存有諸多的法律內容,但是受到環境因素影響涉及到的相關部門較多,這就使得環境保護的法律和法規還有諸多不健全的地方。另外,部分地域制定相關的法規政策,但是在可操作性不強的情況下,會為執法環保部門帶來很多困境。總之,農村的各類環境污染與城市的環境污染有很多不同的之處,如排放的主體極為分散和隱蔽,排污有很多的隨機性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國環境管理系統需要重點注意的內容。在進行農村環境治理的時候由于重視度缺失,使得農村環境問題的執行力度十分薄弱,且適用性也不是很強。基于此,有關如何強化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問題是相關部門需要迫切考慮的問題。
2強化農村環境治理的思考
2.1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
強化農村環境治理的重視力度。政府部門尤其是基層政府部門要將農村環境治理看成是日常工作的重要議題。工作中本著集中精力辦大事的原則,對農村的環境進行專門的管理與保護。分級別的成立專門的環境污染治理小組,并由政府部門分頭對相關事項進行處理,本著領導負責制,將農業、環保部門看成是工作的主要部門,并配合建設、經貿和工商等相關部門,這樣在多方配合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的將緩解污染治理落實到實處。提高農民環保意識的另外一種方法是強化對農村基層干部的培訓,可以借用大眾傳媒的形式,為農民朋友推廣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有著環境保護的意識,這有利于強農民的科普教育和培訓,通過提升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能讓農民自己樹立其良好的環境意識,最終才能促使農民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在抵制污染的同時,能起到監督和督促政府工作的要求。
2.2加大財政收入,強化農村環境保護建設
各級地方政府應將環境保護列入到預算的剛性支出中,重視農場的環境保護經費支出。由于農村的很多垃圾均是堆放到露天的環境中,沒有相應的處理措施,致使當地的環境狀況每況愈下,同時要注意農村的很多垃圾是可以二次利用,變廢為寶的,所以政府部門需要加大相關技術的研發,力爭讓所有的垃圾都能物盡其用。這樣能解決垃圾堆放的問題,也能避免畜禽養殖中產生的污染。另外,可以在政府資金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多引入社會資金,參與到環境污染治理中,這樣能讓政府、企業和社會投資融資機構更好的配合在一起,從根本上能讓環保基礎有效的運行下去。
2.3完善農村法律保護體系
農村環境污染面臨的問題是點多面廣,且情況極為復雜,若單使用專項環境保護治理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借用法律這一武器讓農村的環境體系建立起來,也讓農村的污染治理能真正的納入到法制化的軌道中。使農村的環境治理能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級政府部門需要制定相關的環境標準體系,嚴格的執行法律法規,重視監督執法,這樣才能讓各項法規制度的作用發揮出來。
3結語
對農村進行管理治理主要的問題是周期較長,投資較大,見效較慢。因而治理期間有很多問題需要得到切實解決,為更好的強化農村的環境治理問題,使農民的生活質量得到切實的提升,就要縮小農村與城鎮之間的差距,力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前農村治理中存有很多較為嚴重的治理問題,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解決,使其實行的效果更優是我們有待考慮的重點問題。根據研究,能夠獲悉農村環境治理中遵守相關的規章制度,在嚴格各項規章的前提下,讓農產品的質量達到最優狀態十分必要,這也是提升農村質量安全的關鍵性要素,能讓農業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俊哲,梁曉慶.多中心理論視閾下農村環境污染的有效治理[J].理論探討,2015(0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