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品格教育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CDIO;《電機與變頻器安裝和維護》;課程改革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自2000年起,麻省理工學院(MIT)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組成的跨國研究組織,經過4年的探索研究,創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國際合作組織。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行(Operate),它以產品研發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的理論、技術與經驗。CDIO不僅注重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還注重合作溝通等社會能力,解決問題、批判創新、系統思維、計劃等綜合能力,終身學習等自我提升能力,良好的職業倫理等職業態度。這個目標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專業技術知識,還包括實踐能力,即在社會和企業環境下,對產品、生產流程、工程系統進行構思、設計、實施、運行的能力,同時還包括個人能力、職業能力和態度,團隊工作和交流能力等,涵蓋了在組織中從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
一、課程改革思路
課程借鑒先進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據電機安裝工、電機維修工、變頻器調試員崗位需求,將“電氣設備安裝工”“維修電工”職業資格證考核內容及標準融入教學,以各種典型電機、變頻器等真實設備作為教學載體,與哈爾濱電機廠責任有限公司和哈爾濱熱電有限公司合作開發教學項目,融入職業素養培養,以接近生產實際的項目為導向進行課程設計,項目按照構思、設計、實現、運行實施,學生通過完成項目,培養項目組織管理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
二、課程改革內容
(一)依據認知規律序化教學內容
在《電機與變頻器安裝和維護》課程中,我們設計了:項目一:密封油泵直流電動機的選型與運行維護,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注重培養學生對直流電動機的整體認識,直流電動機是典型電機的基礎,項目一是基礎項目;項目二:電動卷揚機拖動電動機的選型與運行維護,注重培養學生對三相異步電動機的安裝運行維護能力的培養,三相異步電動機是工業生產中應用最廣泛的電動機,該項目是技術技能提升訓練項目;項目三:機械手伺服電動機的選型與運行,伺服電動機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控制電機,項目三以項目二學習的三相異步電動機的相關知識為基礎,注重對伺服電動機的應用能力的培養,是綜合提高項目;項目四:變頻恒壓供水系統的運行,運用變頻技術對電機進行調速,并且注重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能力,是技術拓展項目。
通過項目一、二、三的CDIO項目教學,使學生具備較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通過變頻恒壓供水系統的運行項目,掌握變頻調速技術,進一步提升職業能力,注重職業素養的養成。依據認知規律要求序化了教學內容。
(二)依據真實的生產項目整合教學內容
《電機與變頻器安裝和維護》為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核心課程,4個項目均來源于企業,以典型電機安、調、維及電機變頻調速的核心崗位技能為主線,針對行業發展特點選取教學內容,基于工程項目開發課程,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力。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如表1所示。
三、教學環節設計
《電機與變頻器安裝和維護》針對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組織形式,校內與校外結合,虛擬與實物互補,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科學設計各個教學環節。
項目一:密封油泵直流電動機的選型與運行維護,該項目來源于哈爾濱熱電有限責任公司,該企業是校外實訓基地,教學時到該企業進行現場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了解項目管理,現場學習直流電動機的運行,該項目同時在教學做一體化教室,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直流電動機的選型、維護。項目二:電動卷揚機拖動電動機的選型與運行維護,通過實際電機運行及虛擬軟件演示分析,幫助學生掌握三相異步電動機的機械特性、起動、調速和制動、故障分析與檢查方法,完成定子繞組的繞制、嵌線及異步電動機的裝配與調試運行。項目三:機械手伺服電動機的選型與運行,以仿真生產線上的機械手的控制系統為載體,讓學生完成伺服電動機的運行與調試;項目四:變頻恒壓供水系統的運行,通過引進先進的變頻調速技術,引進市場主流變頻器產品,綜合運用前面所學知識和技能,掌握變頻調速技術。每個項目都涵蓋相關知識點和技能點,融入職業素養培養,按照CDIO(構思、設計、實現、運行)步驟實施,使學生通過完成項目,培養工程應用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養。
四、教學模式設計
《電機與變頻器安裝和維護》以電機和變頻器在生產中的應用維護及團隊協作和敬業精神等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電動機的選型、裝配、檢查、故障診斷與排除及變頻器應用等為教學內容,設置了4個項目。
關鍵詞:教育;道德;職業素養;量化;評測
引言
現代教育的一個核心就是培養具有優良品質的現代職業人,故將道德品質解構為其一;天性品質---是道德品質與修養考核達標;其二:地性品質----職業素養要量化達標;其三人性品質---個性品格及人格魅力符合現代用人標準;這是道德品質的教育的三個量化目標;
1 正文內容
3.1“道德”概念及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個性品格的關系
3.1.1 道德教育是多樣化的素養積分匯成合,不是單一公德說教
我依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之法;道德品質由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及個人品格共同構成的,根據《周易》之法提出以下關系見圖1。
圖1 道德結構層次圖
3.2“道德”概念及與三者的相互關系
筆者從中國哲學角度提出的的“道德”的概念:廣義上講“道德”是陰陽合一體,是和諧共生的心性;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君道無為,臣道有為:并有下列共性解釋;
(1)在太極層面上:德的最高境界是“無為”;即心中包容天地無物;無欲、無私、悟空的心境,才能產生無為之造化,感知宇宙的真諦,實現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法力;(2)在二儀層面;“道”字的解字為:在符合世界陰陽(陰爻與陽爻)法則的前提下找出一條符合自己特色的“路”;意指在遵循萬物陰陽變化的規律下找出事物發展的個性化必由軌跡;對人為道路,對事物為軌跡。
“德”的解“字為:“彳”--無論男人與女人,天有“十”干。地有“四”方,而終歸于“一”“心”;意指人類的大德是:心中包容天地之萬物;將天地萬物和諧歸藏于一心,形成良性可持續的互生和諧鏈;不能為人類之利去掠奪另類的生存利益的心性。
(3)“三才”;指“天、地、人”三元素;按“二生三”的對應的三德關系可見下圖:
1)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品格三者關系見下表圖2。
圖2 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品格三者關系
2)三者關系解釋
思想品德是職業道德的基礎,反映了一個人有社會活動中的修養;職業道德是指個人從事社會勞動的基本行為素養與心性;品格是有個性化涵養品質所表現出來的特質內涵;二德一品構成人生觀與價值觀;是宏觀、中觀與微觀三界在人類個體行為上的體現;“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于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天下無所歸其功”{3}是說治國得天之道法,萬物自然造化有情,不功于自居。
3.3 社會道德品質的量化因子
3.3.1 思想品德要素評測的量化因子
量化要素包括
A誠信度:其一是誠實度:以違約、作弊率、失信、守信度測定;其二是守紀度,包括考勤、違紀率、考勒率分評測。
B.榮譽度:以獲獎度,社會公益積分,學校品德獎率測定)
C、公德度:以奉獻、公益度,舍私奉公、拾金不昧t積分測定。
3.3.2 社會職業道德專項要素
包括協作性:團隊合作角色,及成就率。
敬業力:專業資格等級、學歷等級及注冊等級積分;
恒定力:持久的耐力;包括競賽的次數及名次;
3.3.3個人品格要素要素的量化指標
包括:1)挑戰力,以團隊賽的獎率,社會比賽的獲獎率及名次積分確定,
2)決斷力:以決策成效率,管理的公認率確定的積分測評。
3)特質力:主要是激情指數,演講指數、研發成果專利獎的名次與次數測定。
3.4 社會道德量化評價法
3.4 社會道德量化評價法
3.4.1 社會道德進化變化共性法則
社會文明與道德進化遵循三個法則:
(1)社會的生存方式決定了人的處世哲學,社會的生存利益關系是道德變化的前提,也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生存大環境決定學校道德教育價值取向與最終歸宿。如學校脫離社會就業的說教式的“溫室教育”是不可能在社會生存環境中長期“存活”下去的,人的處世哲學必將轉向社會生存處世哲學;如果金錢為主決定企業與個人生存,社會就引發有錢能使鬼推磨的道德處世觀,誠信就只成為包裝了,所以社會文明與道德的大法測是先解決社會誠信與道德決定企業生存與個人就業生存前提,誠信至上的時代才能到來,學校的誠信及道德教育才有永恒的根基。
(2)實施社會道德積分與項目招標、職位升遷的準入制合一,并以道德、誠信積分為前提是實現道德為統帥的保證。個人的道德與誠信積分是領導升職的前提基礎評分條件,一個有高尚品質、高誠信的人,他的一切行為都是被人稱贊并一定能作好各類共公事業的。
(3)社會道德生存方式與學校的道德培養相配套是理順社會利益與誠信就業的保證。1)國家各職能部門的各級領導職位的晉升以直接服務對象的無記名公選為方式,以道德積分為準入前提;2)企業以違法率、誠信積分作為招投標的準入前提,在網上公示化的誠信積分結果確定招投標的準入名單;3)學生就業應以道德積分作為用人單位的一項必要參考條件之一。這是學校道德培養與社會道德環境接軌的根本保證。
3.4.2 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量化標準
思想道德的量化規則,是以人的品德作為“天德”,決定一個人的行為出發點與公德行為軌跡;個人的職業道德決定了從業素養及專業品質;個性的品性決定了決定各人的發展道路;
學校道德積分評價標準,以學校學生的每學期的道德積分作為學期考核及畢業道德總分作來道德總分。
結束語
通過對學生“產品”的驗收式的評分來衡量學校德育的水平,并與社會的道德誠信生存機制結合起來,這是一種全新的教育評價方式;對于各項評分分值多少才合理,還有待社會各專家進行討論才能真正科學;
參考文獻:
[1]《鬼谷子》第第十二章第四節。鬼谷子原著;珠海出版社2002年6年第一版;張玲主編;ISBN978-7-80607-920-1;2004年第一版
關鍵詞:成功素質教育;非專業素質教育;評析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成功素質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中有明確和具體的素質培養目標的教育理念,越來越多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成功素質教育”這一詞條,其內涵有諸多說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響最大的就是成功地獲得了2009年度國家級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的作品的見解,即由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校長趙作斌教授的《大學成功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專著(以下稱《趙著》)的見解。該作品在公開出版后就受到高教界一些知名專家,如周滿生、周文斌、陳金明、陶梅生等教授的好評,他們的評議共同特點就是指出了《趙著》成功素質教育中“非專業素質教育”的性質和作用。諸項評價關鍵詞就在于《趙著》中提出和強調了“非專業素質教育”這一概念,從而使其成為得到較大成功的教學成果。
“非專業素質教育”是相對于“專業素質教育”而言的,因為大學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基礎教育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是作為一個適應現代社會的“四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備“成長”、“成人”的德、智、體、美等基礎素質,而大學教育則是在此基礎之上為社會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為目標。這里“高級”和“高素質”的人才必定具有特定的“專門性”素質,既是“專門”的,則其教育的特性尤其是在社會高度分工的條件下必須具有高度的“專業”特點;又因為是“高級”的人才,其教育性質是具有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特點,所以,其培養目標是在“成長”、“成人”的基礎上具有更高層次的“成才”、“成功”的要求,這就要同時培養學生專業素質以外的綜合素質即“非專業素質”才能適應時代、社會和市場的需要。由此可見,“專業素質是指人們為追求成功所必備的具有專業特性的優秀素質”,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方法以及在專業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專業品格和專業觀念等。而“非專業素質”是指不具備專業特性,但對人的成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有時甚至是起到決定作用的素質。它是對專業素質以外諸多綜合素質的提法,包括五大體系即觀念(如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拼搏、創新等特征)、品格(志向、膽識、心態、意志、性格等)、知識(專業知識以外的各種知識)、能力(如思維、創新、預見、適應、應變、溝通、協調等能力)、方法(主要指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等)。在這五大素質體系中,觀念是核心,品格是關鍵,知識是基礎,能力和方法是重要方面。這五項素質相輔相成,形成一個非專業素質體系,又與專業素質相輔相成綜合構成為一個具有更高層次性的成功素質體系。這兩大類素質結構的教育活動,就是專業素質教育和非專業素質教育,對這兩者予以同等重視、同步推進,就構成《趙著》成功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模式的特色內容。
“非專業素質”與“非專業素質教育”概念的提出,之所以能成為成功素質教育理念的“本質要義”和作為實踐模式改革的指導思想,這可以從大學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來予以認識。
[關鍵詞]共同價值觀;獨立學院;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3)9-0073-02
1共同價值觀的概念
共同價值觀是指企業組織成員或群體成員分享著同一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貫穿于整個組織之中,為組織成員所接受,并指導他們很好地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這是共同價值觀在企業管理中的概念。然而今天探討的話題是另外一個領域,即獨立學院。根據《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獨立學院是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公益性事業。
獨立學院有三大特征:一是一律采用民辦機制。所需經費投入及其他相關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擔或以民辦機制共同籌措,學生收費標準也按國家有關民辦高校招生收費政策制定;二是實行新的辦學模式。重點是突出一個“獨”字。獨立學院應具有獨立的校園和基本辦學設施,實施相對獨立的教學組織和管理,獨立進行招生,獨立頒發學歷證書,獨立進行財務核算,應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三是實行新的管理體制。獨立學院的管理制度和辦法由申請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獨立學院和企業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又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都是組織,都以贏利為目的。就獨立學院本身來講,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是當務之急。獨立學院是整合高校和社會資源,而設立的,勢必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約,無論從設立者來說,還是從國家角度來講,都出自不同的思考角度。
所以,獨立學院的文化具有天然的多元性。為了促進多元文化社會的團結與穩定,有意識的培養其共同價值取向,才是獨立學院的出路。
2獨立學校共同價值觀的構建
新加坡是最早提倡共同價值觀的國家之一,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提出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核心——“五大價值觀”,即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植、尊重個人;、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這五大價值觀在今天看來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指導意義。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是必須堅持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積極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凝聚力量、激發活力,進一步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支持。這些內容就是我國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寫照。作為上層建筑教育事業,絕不能脫離這一核心價值觀。
大學共同價值觀就是指大學共同體成員普遍認同并持有的價值觀念、價值追求和價值目標。它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核心的辦學指導方針,努力辦好讓黨和政府放心、讓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辦學價值追求,大學精神、校訓、辦學目標、辦學定位、發展戰略、人才培養目標、大學制度、學科專業特色和校園文化品格等。大學共同價值觀既是大學共同體長期發展積淀的產物,也是共同體成員對自己長遠的根本利益和需求追求的結果。作為獨立學院,應該著手解決以下問題:
一是獨立學院的理想。“大學的理想,就其本質而言,是人們對大學的一種展望、追求和向往,是一種面向未來的設計與構想,是引導大學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發展的航向。”教育是社會的產物,不同時期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特征,人們對大學的構想與設計也表現出不同的追求。獨立學院的發展反映了當前我國全面發展國民教育,努力提高國民素質的決心。獨立學院有自己的本質特點,這就決定了它不同于普通高校,但具有普通高校的特點。換言之,獨立學院應該在文化建設方面探索的更多,做得更好。大學理想的核心是“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大學理想既根植于現實又超然于現實,具有前瞻性、導向性和批判性。不同的大學理想,造就不同層次和品格的大學,獨立學院只有始志不渝地追求科學與人文、物質與精神、理性與感情的有機統一,既堅守大學的傳統,又與時俱進,大力弘揚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傳播文化、為社會服務等職能,著眼于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才能充分彰顯大學理想的當代性和普遍認同感。
二是獨立學院的精神。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是反映大學歷史傳統、文化品位、特征面貌的一種精神文化形態,是大學在長期的文化創造過程中積淀、整合、提煉出來的,并為大學人所認同的一種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意識。它既體現大學的辦學理念、辦學方向、辦學宗旨、校園文化,又體現大學的奮斗目標和價值追求,同時是一個民族、區域歷史文化傳統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成為大學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源泉和動力。大學發展的核心必須落實在大學精神的建構上,大學精神的構建要求大學的決策者要努力成為政治家和教育家,團結帶領師生不斷豐富大學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反復認同內化,不斷繼承發展,逐漸揚棄自我,從沖突到認同,從外在到內在,為師生和社會所認同內化,逐漸演化為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恒”。
三是獨立學院的制度。獨立學院制度是有形的大學精神,是大學存在和發展的根基。獨立學院制度本質上是關于政治權力、經濟權力和學術權力以及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學術利益相互制衡的一系列規則體系。這一制度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并且表現為多種形式,是多種內容與多種形式的集合。大學制度可以歸結為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兩部分。
四是獨立學院的品格。獨立學院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具有其獨特的品格。獨立學院的品格主要指獨立學院的文化品格,它包括獨立學院的環境品格、精神品格、教學品格和學術品格等。它是一所學院經過長期的文化積淀形成的具有獨特風貌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品性與風格,是大學追求自由、崇尚科學、倡導民主、富于批評等精神因素的整合,是大學通過其文化構建所折射出的內在的價值觀和精神意志。獨立學院的品格反映的是大學群體成員特有的文化和生活狀態,標志著大學的一種獨特氣質,是大學特色的集中體現。它以其潛在的價值規范體系支配著群體每個成員的行為,以一種無形的最富滲透力的力量對群體每個成員產生重要影響,它滋養著一代代學人的人格理想和大學的學科專業特色,成為大學一種博大的精神財富。
上述四個方面各有側重、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成為獨立學院共同價值觀的重要存在形態。
3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法則
獨立學院的構建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一所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共同價值觀,這是一所大學得以運轉、大學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支撐。尤其是獨立學院,這個定位顯得尤為重要。獨立學院共同價值觀,反映獨立學院的辦學的層次,決定獨立學院的教學質量,涵蓋獨立學院發展的指導思想、意識形態、價值取向,影響師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共同價值觀。大力加強大學共同價值觀建設,是引領大學前進的精神旗幟。
對立學院共同價值觀作為一個由價值觀念所組成的系統,它有自己的功能屬性。這些功能主要表現在大學共同價值觀的導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規約功能等。①導向功能。大學共同價值觀作為一種品質、精神被大學人所內化,成為被全體大學人所認同的一種價值觀念、群體意識和行為方式,成為大學人的良心和氣質,對大學共同體中的成員個體的思想和行為具有指引、引導的作用。②凝聚功能。師生員工之間的親和力、凝聚力的精神根源就是大學的共同價值觀。人們只有認同共同價值觀,才能克服社會共同體內的離心力、渙散力。③規約功能。在堅持大學共同價值觀前提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但又不鼓勵甚至限制與大學共同價值觀相對立的個體價值觀。大學共同價值觀的規約主要是一種軟規約,取決于人們的價值自覺。此外,大學共同價值觀還具有其他價值觀所具有的一些功能,如調節功能、教育功能等。
加強大學共同價值觀建設,必須牢固樹立四個“始終堅持”,夯實價值追求和價值目標的實現機制。共同價值觀是共同體成員的利益的集中體現和表達,對于成員個體來說是一種利益導向。所以,我們必須明確共同價值觀的建設路徑,完善共同價值觀的實現機制。為此,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四個“始終堅持”:一是要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首不動搖,強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二是要始終堅持教學工作為中心不動搖,強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三是要始終堅持學科建設為龍頭不動搖,強勢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四是始終堅持主動服務地方不動搖,強勢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我們只有堅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學科建設工作、服務地方工作“四位一體”協調發展,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科學發展觀的忠實執行者、高等教育發展新理念的自覺實踐者、校園和諧建設的積極參與者,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我們大學理想的彼岸。
參考文獻:
[1]張宏翔高校獨立學院規范化設置與管理辦法及市場化運作新模式指導手冊[M].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2008
[2]周家健論大學共同價值觀的建設[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
[3]沈小強論大學共同價值觀之信仰的培育[J].教育科學學報,2009(5)
一、化學教學藝術的學科基礎化學教學藝術是化學教師以其特有的專業修養和個性特征,結合教學實踐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升華而形成的一種特質。也就是說,作為學科教師群體應當是受過專門職業訓練的、掌握淵博知識(化學專業)、懂得教育科學和教育方法、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能為人師表的專家群體。化學教師應當利用前人的發明成果,并遵循科學育人的規律,從事青少年心靈品格的培養、塑造工作。
即化學教師是通過化學教育,教學活動,充當教書育人的“經師”與“人師”。因此,化學教師除了應具備自主性、好奇心和開放性的一般品格以外,還應具有本學科及其教學本身的特殊品格,這就是化學教學美的內涵。實踐表明、化學教學藝術的學科基礎是多元的,而其核心是化學學科美和化學教學現實美的和諧統一。
二、化學教學中的美學化學教學美是化學學科自然美與教學的現實美相結合的產物,是化學教師心靈與行為規范的一種體現。化學教學中的美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化學科學美;二是化學教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