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保實習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貴州省冊亨縣巖架鎮中心學校 552200)
一、環保的意義
環境保護就是研究和防止由于人類生活、生產建設活動使自然環境惡化,進而尋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類因素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并努力改善環境、美化環境、保護環境,使它更好的適應人類生活和工作需要。換句話說,環境保護就是運用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污染和破壞環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計劃地保護環境,預防環境質量惡化,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保護人類健康,造福子孫后代。
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所以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物質源泉。如果沒有地球這個廣闊的自然環境,人類是不可能生存和繁衍的。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工業及生活排放的廢棄物不斷地增多,從而使大氣、水質、土壤污染日益嚴重,自然生態平衡受到了猛烈的沖擊和破壞,許多資源日益減少,并面臨著耗竭的危險;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日趨嚴重,糧食生產和人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所以,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是關系到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二、在教學前滲透環保教育
當我看到教室里的滿地垃圾,而學生那幅滿不在乎的樣兒,我常會給他們講一些有關環保的小故事。如:當長城上一些老外撿拾垃圾,國人熟視無睹,還嘲笑:有病!“Who is ill?(誰有病?)”夏令營活動,中國學生到美國的拉斯維加斯住酒店時,由于噪音大、影響他人,被趕了出來。痛心之余,感慨我們環保意識的淡漠。我還常常找一些有關環保方面的宣傳畫,對學生提出“ Let’s throw refuse far away !(讓垃圾遠離我們吧!)學生漸漸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樹立環保意識,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學習的家園。
將環保教育滲透在英語課堂教學之中,可使學生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了解到環保的重要性,讓“環保”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并真正地落實在行動上。
(一)在詞匯教學中
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可以將環保教育滲透到詞匯教學中。如新標準英語第二冊中,出現了panda、 bird、lion、elephant 等動物類的單詞。可以使學生認識熊貓是我們的國寶,它是僅生存在中國的珍惜動物。像孟加拉虎、象等一些瀕臨滅絕的動物,世界各國都采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從這些詞匯教學中,可以教育學生愛護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二)在會話教學中
小學英語的課本中,會話教學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其中也可滲透環保教育的內容。如我教學新標準英語第七冊時,有一些警示標語如:Don’t walk on the grass. 等,這樣還可以鼓勵學生講一些日常生活當中經常碰到的愛護環境的例子,這樣就把環保知識融洽地融合進英語課堂里。
(三)在小詩、兒歌等教學中
小學英語教材中小詩、兒歌等也占有著主要的地位,這些教學內容深受小學生喜歡。我們可以將一些關于環境的詩句編成兒歌,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說兒歌,并且可以自己動手保護環境,使保護環境落實于行動。
(四)在課堂練習中
課堂練習,除了鞏固所學知識,也可設計環保教育滲透其中。我們曾經作過這樣的練習題,將這幾個單詞放在一幅畫面中,讓學生來辨認涂色。如復習bird,sky,boat,plane,girl,boy 等單詞時,我引導學生仔細觀看畫面并涂色:遠處綠樹青山,近處碧水蕩漾;沙灘上有人在野餐,水里有人在自由自在地游泳;天空,孩子們在試飛風箏與航模。好一幅人與動物、人與植物、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圖啊!引導學生分析這樣的畫面,使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景產生向往之情,而這種意識情感的萌生,正是我們環保教育所必須的。
三、在課外活動中滲透環保教育
課外英語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可以把英語知識用于實踐,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樂,既增強了學英語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環保意識,如五六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結合所學的書本知識給校園花壇、草坪制作英語的環保標語: Don ´t harm the flowers and trees!( 不要攀折花木!) Keep off the grass!( 勿踏草地)!在室內可以張貼: Keep clean!(保持清潔!) Be quiet!(保持安靜!) No spitting!(禁止吐痰!)Don’t throw paper!( 勿扔紙屑!)等英語標語。使學生在運用中學英語,在學英語中學習環保知識,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小事做起,愛護環境,保護生態,讓我們的校園和地球更加美麗。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檢測食管癌、賁門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尋找腫瘤患者的病情量化指標,用來預測和判定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采集本院胸外科手術前的食管癌賁門癌患者115例及359例正常體檢者的血液標本,應用流式細胞術檢測外周血T淋巴細胞表面CD3、CD4、CD8及NK細胞(CD56)的表達。結果 食管癌、賁門癌組與健康對照組相比較CD3、CD4有明顯下降(P<0.05),而CD8、CD56有明顯的增高(P<0.05)。將癌癥組分為淋巴結轉移組和無淋巴轉移組,兩組間CD3、CD4、CD8、CD56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食管癌外周血T細胞免疫檢測有助于了解疾病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 食管癌;賁門癌;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CD3;CD4;CD8;CD56
現代腫瘤免疫學研究表明,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同機體免疫系統功能異常存在密切關系,而抗腫瘤免疫主要以細胞免疫為主,其中胸腺依賴性淋巴細胞即T淋巴細胞又是細胞免疫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1〕。機體內的T淋巴細胞能識別腫瘤細胞,在接受腫瘤細胞刺激后,轉化為能攻擊和殺傷腫瘤細胞的致敏淋巴細胞,有著免疫監視機能。一旦這種監視機能遭到破壞,患腫瘤的危險就將增加。免疫功能正常與否,直接關系到腫瘤的發生、發展和預后。因此對于T淋巴細胞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免疫學界和醫學界的重視,成為近年來的研究重點。食管癌是目前我國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本研究就是通過對食管癌賁門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以及NK細胞相關指標的檢測,來探討食管癌賁門癌患者T淋巴細胞及NK細胞功能同食管癌賁門癌發生和發展的關系,以便臨床上監測食管癌人群的免疫狀態,對其免疫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
標本來自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2006~2007年間搜集的115例食管癌患者,包含發生轉移56例,未發生轉移59例,患者平均年齡60歲,男87例,女28例。食管癌患者在采樣前均未經手術、放療、化療等方法治療。正常體檢者血液標本359例作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151例,女208例,平均年齡53歲。采集靜脈血2 ml,EDTAK2抗凝。
1.2 實驗方法
1.2.1 細胞的免疫熒光標記
取抗凝全血0.1 ml,加入鼠抗人單克隆CD3FITC/CD56PE,CD4FITC/CD8PE;雙標記抗體20 μl,(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生產,克隆系CD4:13B8.2,CD8:B9.11),室溫孵育30 min。在免疫熒光制備儀上裂解紅細胞后,流式細胞儀檢測各亞群百分比。
1.2.2 流式細胞儀檢測條件及參數
采用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生產的EpicsXLⅡ型流式細胞儀,激發光源為15 mW氬離子激光器,激發波長為488 nm,應用Expo 32 ADC進行免疫熒光數據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進行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
2 結果
免疫功能檢測結果:經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4個指標(CD3、CD4、CD8、CD56)在癌癥組與正常對照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將癌癥組分為淋巴結轉移組和無淋巴結轉移組,經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4個指標(CD3、CD4、CD8、CD56)在兩組間均沒有差異(P>0.05),見表2。表1 癌癥組與正常對照組免疫指標比較,表2 有無淋巴結轉移組間免疫指標比較(略)
3 討論
惡性腫瘤作為一種免疫功能異常所導致的疾病得到了醫學界的廣泛共識,惡性腫瘤患者機體的免疫調節作用及其效應網絡大多處于一種相對紊亂的狀態,其中包括機體多種淋巴細胞、細胞因子、黏附因子及共同刺激因子等眾多因素中單個因素或多個因素的失衡,而細胞免疫的紊亂在腫瘤免疫中具有主導作用,因此近年來對于T淋巴細胞和NK細胞等細胞免疫的主要效應細胞的研究已經成為現代腫瘤免疫學研究的重點。CD3是成熟T淋巴細胞的共同分化抗原,表達于所有成熟T淋巴細胞的表面,代表組織和血液中總的成熟T淋巴細胞〔2〕。陳罡〔3〕等的研究發現,在肝癌組織中,腫瘤細胞產生的腫瘤特異性抗原刺激腫瘤特異性T細胞在腫瘤組織中聚集、成熟,使得肝癌組織中的CD3+T細胞數量明顯高于肝硬化組織及正常肝組織。馮偉華〔4〕等的研究顯示,在實體腫瘤和非實體腫瘤中患者外周血CD3+CD56T細胞測定值在實體腫瘤組顯著低于非實體腫瘤組和健康組,非實體腫瘤組和健康對照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由于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為食管癌賁門癌,也是實體腫瘤的一種,加之又都是應用流式細胞術檢測外周血,所以本文中CD3+的表達情況同馮偉華等的報道相一致。基于以上文獻的報道和本次試驗的結果推測,食管癌賁門癌這類實體腫瘤患者的外周血CD3+T淋巴細胞數量較正常對照組顯著降低可能是由于惡性腫瘤細胞所產生的腫瘤特異性抗原趨化CD3+T細胞向腫瘤組織中聚集并發育成為成熟的T淋巴細胞從而發揮其特有的抗腫瘤免疫的作用,因為這種聚集的作用,使得外周血中表達CD3的成熟T淋巴細胞的數量顯著減少。
CD56作為一種抗原標志,是220 kD糖蛋白,存在于外周血淋巴細胞及NK細胞表面,而不存在于中性粒細胞上,在人體內CD3-、CD16+、CD56+細胞的數量最多,約占外周血淋巴細胞總數的10%,表現出最強的NK細胞殺傷活性,CD3-、CD16-、CD56+細胞只占外周血淋巴細胞的5%以下,殺傷活性也較前一類細胞小〔5〕,本次試驗的結果中顯示,食管癌賁門癌組患者外周血CD56+細胞的數量顯著多于正常對照組,將癌癥組分為淋巴結轉移組和無淋巴結轉移組后比較,雖然兩組間均值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但是轉移組較無轉移組高的結果同孫文輝〔6〕等的研究報道相一致,這一現象的產生可能是隨著腫瘤的進一步發展,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更多的NK細胞參與抗腫瘤免疫,但是,NK細胞的成熟需要IL2的刺激,而惡性腫瘤病人尤其是轉移組mIL2R的結合表達率顯著降低,與腫瘤患者體內存在封閉因子有關,隨著病情的進展腫瘤本身產生的sIL2R可作為封閉因子與mIL2R競爭性結合周圍的IL2,從而使與mIL2R結合的IL2減少,進而降低了IL2的生物學作用〔7〕。因此,不能發育成熟的NK細胞無法到達腫瘤組織中,發揮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而只能滯留在腫瘤患者的外周血中,造成食管癌賁門癌患者外周血表達CD56的細胞多于正常對照組。
CD4+Th細胞是人體抗腫瘤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產生的IL2、IL4、IL5、INFγ是諸如NK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等重要的免疫細胞活化所必需的,另外CD4+Th細胞本身還可以通過INFγ介導的機制直接殺傷腫瘤細胞〔8〕,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CD4+Th細胞在抗腫瘤免疫中的核心地位,所以CD4+Th細胞數量的減少和活性的降低有可能是機體抗腫瘤免疫功能下降的根基。
研究表明,T淋巴細胞活化需要2個信號,即T細胞活化不僅需要T細胞受體識別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分子(第1信號),還需要抗原遞呈細胞(AP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與其受體結合(第2信號)的共同作用,而CD28這個廣泛表達于T淋巴細胞上的免疫蛋白超基因家族的成員正是扮演著這個第2信號的角色,CD8+T細胞根據CD28的表達與否分為細胞毒性T細胞(CD8+ CD28+)和抑制性T細胞(CD8+CD28-),前者是重要的殺傷效應細胞而后者是不具有殺傷活性的免疫調節細胞。CD8+T細胞CD28表達受多種細胞因子調節,CD8+ CD28+T細胞的丟失和CD8+ CD28-T細胞積聚直接導致了CD8+T細胞殺傷腫瘤細胞功能的下降,因而是T細胞功能下降的標志〔9,10〕,這一觀點得到了臨床研究的證實〔11〕。
參考文獻
1 吉春宇,楊 異,趙 珩,等.手術對肺癌患者外周血T細胞亞群的影響〔J〕.上海醫學,2004;27(10):367.
2 曹志新,陳孝平,吳在德.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脾臟T細胞亞群免疫狀態的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2;11(6):3613.
3 陳 罡,羅殿中,李 萍,等.原發性肝細胞癌、癌旁及肝硬化組織中CD3+細胞的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5;14(2):341.
4 馮偉華,王蘭蘭,武永康,等.外周血CD3+CD56+T 細胞在惡性腫瘤患者中的表現及臨床意義〔J〕.免疫學雜志,2001;17(1):74.
5 林飛卿,余傳霖,何球藻.醫學基礎免疫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2;75.
6 孫文輝,吳昌平,張紅宇,等.測定CD56在惡性腫瘤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1999;6(1):13.
7 孫文輝,邱國強,吳浩清,等.CD25在監測惡性腫瘤中的臨床研究.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1998;(1):18.
8 曾瑞紅,房桂珍,魏 林,等.CD4+ T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J〕.細胞生物學雜志,2008;30:304.
9 Martinez Escribano JA,Hemadez Caselles T.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CD8+,CD86+ and CD28+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have prognostic value in melanoma patients〔J〕.Hum Immunol,2003;64 (8):79680.
關鍵詞:環保;新形勢;環境影響評價;挑戰;建議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實施,有效的預防了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減緩了規劃及項目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對環境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所以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當代人人重視環保的新形勢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也有了新的挑戰,這就要求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者對其進行改革和創新,使其在當代的新形勢下更加的合理和科學,順應時代的發展。
一、環保新形勢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存在的挑戰
在當前人人重視環保的大背景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已經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關注,但是其自身還不夠完善,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挑戰。
(一)對環境影響評價管理不規范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應該屬于市場化行為的范疇當中,在市場競爭中,一些企業為了能夠更加有利的辦理環保手續,就會忽略環境影響評價所具有的環保價值和制約作用的存在。而且,在很多情況下,環評單位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對h境影響評價結果進行肆意的改動,嚴重的影響了結果檢查的真實性,另外,環評工作項目收費制度的市場化也導致了行業中出現了惡性的競爭狀態,很多環評單位為了能使自身企業得到發展,保障自身的利益,而違反市場規定的收費標準,出現惡意壓低價格的現象,導致收費過低,所以一些環評單位不得不在項目運營周期上縮短時日,甚至一些單位還減少了相關的檢測成本,導致環境影響評價的整體水平下降。
(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不完善
環境影響評價雖然在進行不斷的自我完善,但是目前,其自身的評價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的規范,它在環評導則方面,部分定義含糊不清,存在一定的爭議,而且形式也比較單一。目前隨著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對環境治理和項目建設均提出了新的要求,現有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已經無法滿足新的需求,對于復雜山區的大氣環境影響的預測模式也有待完善。此外沒有相關的體系形成,如國家政策、規劃環評技術方法的體系等,這些都制約著相關的技術和政策的發展。部分地區片面理解簡政放權,下放力度過大,節奏過快,基層監管水平和承載能力不足,缺乏配套的指導措施,導致不同地區對項目的關注重點、評估尺度等存在差異,影響審批的科學性。
(三)環境影響評價重點不突出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多多少少的都會存在一些問題,如對職責與邊界的劃分不夠明確、其內容承載過多等等。在傳統的環境評價的前置環節中,其工作內容過繁多復雜,環境影響評價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其文件的描述上,這些都是一些表面現象,只要在論述的過程中突出重點即可,但是卻對其進行了大篇幅的研究,而對于重要的內容卻一帶而過,如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污染物達標排放的可靠性、監測方案的可行性、影響預測結果的真實性等方面。當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很少從環境容量角度分析項目選址與建設的合理性,這樣不僅不能體現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自身的價值,而且也不能滿足當前環境影響評價審批針對性強的新要求。
二、環保新形勢下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公眾參與機制
在環境保護方面,公眾參與的力量不容忽視,公眾是作為環境保護的主體而存在的,所以建立健全的公共參與機制,可以對有效的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首先,要加大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宣傳和管理,讓公眾從根本上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提升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其次,對于公眾提出的意見,相關部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并對其進行詳細的了解和分析,同時還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要對公眾提出的意見進行有選擇的篩選。
(二)加大對環評機構的管理力度
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向其他發達國家的環境影響評價進行學習和借鑒,并且要結合我們本國現有的制度、國情以及相關的環境情況,對其進行改革和創新。而且要根據各個地方的不同需求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環境影響評價內容。此外,還要制定相應的項目評估原則作為依據與環評單位一起開展相關的培訓和交流,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作為學習的重點,使每個工作人員都能夠深入的了解和運用。從環境影響評價的管理體系角度來分析,相關部門要想有效的開展工作,就必須淘汰那些弄虛作假、質量水平低的環評單位,這就需要有關部門構建出一套科學合理的誠信體系。各個地方上的管理機構還要依據環評結論來實施具體化的規劃改革,如果在日常的工作當中遭遇了重大的環境污染問題與生態損壞現象,要嚴格按照《環保法》中的相關制度和要求來進一步追究環評單位的連帶責任。
(三)保證環境影響評價內容的靈活性
環評單位要積極順應環境影響評價原則中的相關要求標準,將重點問題突顯出來的,同時,針對那些無關緊要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化的分析和處理;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措施制度需要盡可能的考慮到當地審批部門的實際要求標準,如果出現了內容上的出入應當及時做出調整和改進;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要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展開評價,如果在評價工作的過程當中超出了環保部門的管轄范圍,那么就要與之做好相關的協調工作。
[關鍵詞] 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噬血細胞綜合征;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 R446.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8-0030-02
噬血細胞綜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亦稱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癥,又稱噬血細胞性網狀細胞增生癥,于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報道[1]。是一種多器官、多系統受累,并進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亂的巨噬細胞增生性疾病,代表一組病原不同的疾病,其特征是發熱、肝脾腫大、全血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及凝血功能障礙等。由于該疾病病程兇險,死亡率高,目前尚無早期診斷的金標準。目前認為HPS為細胞因子病,作為免疫應答的反應性T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過度分泌淋巴、單核因子激活巨噬細胞,導致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存在異常,因而HPS患者外周血細胞淋巴亞群檢測對患者免疫功能的評估具有重要意義。現對我院200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各種病因引起的HPS患者82例患者的淋巴亞群分析檢測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82例HPS患者的病案資料,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齡最小1個月,最大83歲,中位年齡5歲。將82例患者分為2組:感染相關性HPS組 53例(A組)和非感染相關性HPS組29例(B組),以30例同期健康體檢者(C組)外周血細胞淋巴亞群為對照組。
1.2 診斷標準
HPS診斷標準參照2004年修訂的HPS診斷指南[2],滿足其中8條中的5條即可診斷為HPS。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樣本間的比較采用LSD-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病因分析
通過82例HPS病因進行回顧性分析可知,感染相關性HPS 53例(64.6%),其中 EB病毒IgM陽性者33例(40.2%),巨細胞病毒IgM陽性者14例(17.1%),非感染相關性HPS 13例(15.9%),不明原因HPS患者16例(19.5%)。見表1。
2.2 HPS患者與健康對照者外周血淋巴亞群結果分析
A組患者較B組、C組CD4、CD4/CD8明顯降低(P < 0.05),CD8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A組、B組較C組CD3-/CD16+CD56+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A組與B組CD3-/CD16+CD56+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圖1~4。
表2 HPS患者與健康對照者外周血淋巴亞群結果分析(x±s,%)
3 討論
HPS是一種由感染、腫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單核-巨噬細胞異常增生性疾病,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遺傳性和繼發性。遺傳性HPS為染色體隱性遺傳病,90%在2歲以下發病,有70%~80%患者在1歲以內發病,大多有家族史,病死率高,預后極差,確診需進行相關基因(如SH2D1A、MUN13-4及STX11基因等)的檢查[3]。本文資料中感染性HPS占首位,其中以EBV感染引起的HPS病例最多,占40.2%,而其它如巨細胞病毒、輪狀病毒、瘧疾、黑熱病、結核等也可引起HPS。
HPS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學者[4]認為HPS的發生是由于T淋巴細胞和被活化的巨噬細胞分泌大量細胞因子所導致的“炎癥因子風暴”所導致的免疫調節失衡有關,特別是CD4+T淋巴細胞被異常活化,產生過度免疫活性因子,如TNF-α、IL-6、IFN-γ等細胞因子大量釋放,異常刺激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使其快速增殖、活化,活化過程又產生大量炎性細胞因子,CD4+T細胞分泌誘導巨噬細胞增生的因子為HPS的始動因素。IFNγ和TNF-α引起骨髓造血抑制,IFN-γ、TNFα和IL-1導致發熱、肝功能異常、高脂血癥及凝血障礙。可溶性白介素2受體(sIL-2R)的過度增高結合IL-2可作為抑制正常免疫反應的“阻斷因子”導致繼發性免疫缺陷狀態,從而引發人體多個器官損害[5]。
免疫細胞中T細胞是最重要的調節成分,對免疫應答履行上調和下調的功能。CD4+T細胞往往協助B細胞進行分化和產生抗體,而CD8+T細胞則具有殺傷和抑制作用。因而采用單抗測定機體外周血白細胞中CD4和CD8陽性細胞百分比,成了一種十分便捷的初步評估機會體免疫狀態的指標[6]。本研究通過對T淋巴細胞亞群的分析結果顯示,感染相關性HPS患者中病毒感染者為主占50例,而細菌及寄生引起的HPS僅3例。感染相關HPS患者較非感染相關性HPS患者及健康體檢者CD8+ T細胞比例升高,CD4+/CD8+比值明顯降低,CD3-/CD16+CD56+ NK細胞比例明顯降低,提示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亂,外周血液中直接殺傷病毒感染靶細胞的NK細胞活性及數量下降,病情可能加重,需要積極治療和干預。
綜上,HPS是一種多器官、多系統受累,并進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亂的巨噬細胞增生性疾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水平的測定是HPS患者免疫功能狀態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早期進行外周血細胞亞群檢測有助于臨床醫生及早干預HPS過程,提高患者生存率。
[參考文獻]
[1] Risdall RJ, Mckenna RW, Nesbit ME, et al. 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a benign histiocytic proliferation distinct from malignant histiocytosis[J]. Cancer,1979,44(3):993-1002.
[2] 胡群,張小玲. 噬血細胞綜合征診斷指南(2004)[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3):235-236.
[3] Janka GE. Familial and acquired hemoph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J]. Pediatr Blood Cancer,2007,48:124-131.
[4] James WV,William JC.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diagnosis, phathophysiology,treatment,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Ann Med, 2006,38:20-31.
[5] 李欣,徐西華. EB病毒相關性噬血細胞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 國際兒科學雜志,2007,34(5):328-331.
【關鍵詞】 病毒感染;喘息性支氣管炎;Eotaxin;sICAM-1;臨床價值
喘息性支氣管炎為在嬰幼兒中一種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 約有50%~70%的患兒會出現反復喘息, 最終進展成哮喘。近幾年的臨床研究證實, 呼吸道病毒感染為誘發嬰幼兒反復喘息的主要危險因素, 并指出, 血清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對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氣管炎的發生與發展產生了顯著影響[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血清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的檢測以及臨床意義進行評價分析的目的, 對河南省南召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病毒感染所致喘息性支氣管炎和原發支氣管哮喘患兒展開了血清Eotaxin和sICAM-1濃度檢測, 并對比分析了檢測結果, 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本院收治的病毒感染所致喘息性支氣管炎和原發支氣管哮喘患兒, 各抽取68例作為研究對象, 分別定義為喘息組和哮喘組。喘息組中有男45例, 女23例, 年齡4~35個月, 平均(17.5±2.6)個月;哮喘組中有男44例, 女24例, 年齡5個月~37個月, 平均(18.2±2.4)個月。以上統計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有可比性, 所有患兒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
1. 2 方法
1. 2. 1 研究方法 將抽取的68例喘息患兒按照喘息發作次數分成兩組, 1年內喘息發作次數在3次或以上者定義為喘息A組(29例), 1年內喘息發作次數僅為1次者定義為喘息B組(39例)。對以上統計研究對象展開血清Eotaxin和sICAM-1濃度檢測, 并對比分析檢測結果。
1. 2. 2 檢測方法 喘息組患兒采集急性期和恢復期靜脈血, 哮喘組患兒采集急性發作期和慢性持續期靜脈血, 經離心處理后分離血清, 血清Eotaxin、 sICAM-1濃度測定方法為雙抗體夾心ABC-ELISA 法定量檢測, 所用儀器與試劑分別為我院現有的酶標儀和人Eotaxin /CCL11 定量酶聯免疫試劑盒、人sICAM -1 /sCD54 定量酶聯免疫試劑盒。
1. 3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相關數據資料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血清Eotaxin、 sICAM-1濃度測定結果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s)進行表示, 分別展開t檢驗和χ2檢驗, 在P
2 結果
經統計得知, 喘息組和哮喘組急性發作期血清Eotaxin、 sICAM-1濃度較喘息停止期高(P
3 討論
Eotaxin屬于一種Eos選擇性化學性趨化劑, 對一些其他類型的白細胞的作用相對較弱, 然而卻可以利用Eotaxin受體的介導在支氣管以及肺泡上皮上產生。研究表明, Eotaxin可利用一系列的信號轉導過程對呼吸爆發以及肌動蛋白聚合、化學趨化等產生激發作用。曾有文獻報道, 支氣管哮喘患者支氣管粘膜上Eotaxin的表達會發生顯著增多, 這一結果表明, 其能夠參與了支氣管哮喘的發生過程[2]。
sICAM-1屬于一種大分子糖蛋白, 為免疫球蛋白家族的一員, 其能夠同LFA-1分子結合, 對上皮細胞與淋巴細胞間的粘附以及上皮細胞與部分單核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粘附產生介導作用。曾有研究證實sICAM-1參與了多種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3]。
本次研究中出于對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血清Eotaxin、 sICAM-1的表達情況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 對本院收治的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和原發性支氣管哮喘患兒展開了血清Eotaxin、 sICAM-1濃度檢測, 結果發現, 喘息組和哮喘組急性發作期血清Eotaxin、 sICAM-1濃度較喘息停止期高;喘息B組患者的血清Eotaxin、 sICAM-1濃度較哮喘組低。這一結果充分證實, Eotaxin、 sICAM-1參與了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的急性發作期, 對其濃度進行檢測可對疾病的診斷和病情的發展評估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值得臨床對其給予關注。
參考文獻
[1] 李羚. 血清Clara細胞分泌蛋白、總IgE與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在兒童哮喘檢測中的臨床意義.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14(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