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心無掛礙無掛礙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為什么會恐懼,筆者以為:最恐懼的永遠是你最不了解的。人生有三大恐懼:一高空,二焰火,三公眾演講。突然站出來公眾演講都緊張、看到焰火、高空都緊張。但是看看人家練雜技的,天天吞火,平常得像一天吃三頓飯一樣。所有的恐懼都來自你接觸太少,例如,很多人都害怕鬼怪,但是卻沒有聽說過誰真的見過鬼怪。禪語有云:“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可見凡人的感覺,都是由心而生,恐不恐懼就在人的一念之間。《般若心經》里面告訴我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就是如果你已經知道了達成目標的方法,已經擁有了人生的智慧,到那個時候心無掛礙,就自然沒有恐懼了。
通常,恐懼不是在客戶身上,而是在我們營銷人員自己身上。“恐懼”就是阻礙你成功的短板,雖然一塊短板不要緊,但是它決定著你這只水桶的最大盛水量,限制著你的發揮。高風險,才會有高回報。容易打交道,對你客客氣氣的客戶,應該她對其他的醫藥代表也會客客氣氣,你容易拿下的客戶,你的競爭對手也容易拿下。恐懼風險才是營銷的最大風險。不能克服恐懼,害怕承擔風險,就沒有進步的機會。不能克服恐懼,去拜訪新的客戶,銷量就會失去持續增長的動力;不能克服恐懼,去拜訪那些很難打交道的客戶,就不會有戰勝競爭對手,獲得忠實大客戶的機會;不能克服恐懼,去拜訪那些藥劑科主任,主管的副院長、院長等高端客戶,遲早有一天,他們會讓你被迫去找他們的,比如,停藥,限量,或者其他不可知的突發事件。
那么,我們的醫藥代表們應該如何克服來自心底的恐懼呢?
遇事要有正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很多的事情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糕。所以不要抱著“放大鏡”的心態去看待你周圍的事情,否則,恐懼也將隨之被放大。對事物準確的分析和理解有助于我們規避風險、收獲成功。比如,也許這個客戶不會將我們轟出來呢,也許她今天心情很好,愿意和我們交談呢,或許她就是看我們順眼,喜歡和我們講話呢。退一步講,就算她把我們轟出來,我們現在不就是在外面嗎?不過是又回到原點,但我們什么也沒有損失,不是嗎?
考慮最壞的結果
我們可以設想,冒險最壞的結果是什么?是丟掉一個客戶還是丟掉一份業績?如果我們不去拜訪這個新客戶,她本來就不是我們的客戶,又何談失去呢?這種損失能給你帶來多大的危害?這種危害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遠離你?而恐懼又能給你什么,能改變現狀嗎?
明白失敗帶來的好處
或許失敗會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損失,但同時一定會帶給我們思想和經驗上的收獲。而恐懼帶給我們的是逃避現實,永遠地逃避只能導致你一無所有。看似沒有失去,實則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和創造成的機會與經驗。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勇敢地行動
行動是減少恐懼和建立自信的最好方式。萬事開頭難,開頭之后,逐漸就會輕車熟路。那時,想讓你恐懼都難。
別給自己留后路
面對恐懼,不要給自己留余地。一旦留了退路,就會產生退縮的心理。這樣,永遠不會闖過“恐懼”的難關。古希臘的軍隊出海打仗,登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燒掉自己的渡船,除非勝利,否則就別想回家,這樣一來士氣就會大增。當我們給自己留了選擇的余地,就會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成功也便成了奢望。
IPhone里下載了一首老歌心經――《般若波羅蜜》作為旅途主打;iPad的文件夾里裝滿了從各大旅游網站節選的攻略和各種古跡文史溯源資料,還有一部近期最優秀的印度電影《三個傻瓜》……
帶著文藝青年由來已久的向往,說走就走。2011年12月10日,在“紅月亮”籠罩大地的月食之夜,我飛抵拈花微笑佛手銅壁的新德里機場。如夢般,我終于邂逅了心儀已久的國度――印度。這個冬夜,這座城市安然得似一塊上好的玉,沁涼里透著溫潤。
我試著關掉些頻道,靜聽純粹的美好,隱約傳來: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遠方有情有義,近處無悲無喜,那么難懂的心經在這樣的時空里忽然變得親切了。
印度有11億人口,這個國家不富有,但很有愛。人人有信仰,各安天命。甚至連街頭乞丐的目光,似乎都顯得格外純凈和淡定。
原本要去膜拜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源頭,卻發現佛教在印度已瀕沒落。這里的第一大教是印度教。印度教是多神教,敬奉的神有幾萬個之多。在全球最大的印度教阿克薩達姆神廟,每一尊神靈都美輪美奐,精妙得無可挑剔。印度教又是極世俗化的,神靈們都有家有室有子嗣有寵物。有那么一刻,我困惑了: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他們有何同或不同?
平日里走進佛教寺廟,見到的是管理著前來進貢香火的人們的各種欲望的佛教眾神:求學業的找普賢,求子的找觀音,求醫求健康的找藥師,求財的當然要找財神菩薩了……佛教歸根到底是把人類的欲望進行了細分管理,當然,“無”、“定”、“守”、“戒”是佛教對弟子最常見的苛刻要求。所以,佛教講的是安分守己的現狀維系,這也是佛陀作為守護神的意義所在。
而印度教有三位最大的主神:“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被稱為“創造神”;“毗濕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被奉為“守護神”。毗濕奴共有十種化身,佛教中的佛陀釋迦牟尼便是其中之一;“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被奉為毀滅之神,即“破壞神”。這三大主神中,最有意思的當屬這尊“破壞神”濕婆。
原以為這彪悍的毀滅之神必是兇神惡煞的樣子,沒想到一如繼往地恬靜美麗――印度的神除了配飾不同幾乎分不清誰是誰,反正每一尊神都是俊美無比。在濕婆神前靜佇呆望了一會兒,我忽然頓悟了。其實,破壞也是一種美好。因為他所破壞的,是已經不好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是有周期的,當“創造神”梵天把宇宙萬物創造出來之后,“守護神”毗濕奴開始用各種化身把事物進行完善、促進和發展,到了一定的時候,“破壞神”濕婆就會現身打破已經固化、原地踏步的僵局,如此正應了中國古代先賢韓愈的那句經典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從這個角度看,印度教比佛教具有更加包容的廣義。
是啊,誰的過去式無瑕完美?在中國本土化妝品行業發展的這二十年歷史中,出現過各種創造神、守護神的傳說。而到了今時今日,這個變幻之年代,破壞神該唱主角了。行業近期熱議的幾個話題,仔細看來,活脫脫就是幾尊破壞神現形。比如婷美的免費送,在某些方面具有極強的破壞力。但是我們同時也應看到,她所破壞的,是一些產業鏈當中不具備競爭力的環節。這種破壞,對于大盤和全局而言,無疑是有著積極意義的。要建立新秩序,必須要打破一些既得利益,必須要冒天下之大不韙。
再比如網店價格管理對于實體店的影響,這些問題,品牌商也好,零售商也好,作為鏈條的每個成員,遲早是要去共同面對的。因為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社會進步帶來的商業革命不會因為某些環節而停下腳步。今天,我們必須看到:破壞神,變幻年,改革路,是整個行業的主旋律。
相信婷美從一開始免費送,并沒有想得那么遠大。在有生之年,人類最無法阻止的就是傷害――或深或淺,或有心或無意,或傷害別人或傷害自己。是的,總有各種角度的片刻勝利。但最終,時間會證明一切,是破壞,還是守護?哪一個更有意義。誠懇的“大蔡”童鞋(嬌蘭佳人董事長蔡汝青)說:這個世界,沒有對錯,只有角度,只有分寸。說此話時,我儼然覺得,他像極了那尊完美定靜的破壞神。
在這由知見而投射出來的婆娑娑婆世界里,我們所見到的一切,都具有兩個目的供選擇,一個目的是繼續囚禁你,另一個則會釋放你。或者,2012,是應該把每一天都當作末日來過的,就算看到有人傻傻盲目沖入無人區,也給些祝福吧。哪里有生路,誰曉得呢?!只要自己無悔,旁人何怨?
最美與最丑的都是思想,你看得見就好。
旅行的意義,在空白的無為中,在順勢的而為里……
雖然我再三告訴自己,去印度,我真不是來取經的。
中國最早最完整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素問》共八十一章,開篇的“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論”和“生氣通天論”三章集中地表述了中醫學的養生理論。
《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
對于這樣一種現象,古人的教誨是在充分認識人的機體機能并掌握其生長、發育、衰老過程的基礎上,要做到以下五條:
(一)對自然界,以順應為主。
“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對“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二)對人體心理,以內守為主。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三)對形體生理,要勞而有度。
做到“形勞而不倦。”
(四)對生活起居,要以樸為尚。
“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五)對疾病,以預防為主。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這五條當中,十分強調以“精神內守”為核心的心理修養。例如:
“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氣,獨立守神。”“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嗜欲不能勞其目,邪不能惑其心。”“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
“內無思想之患,以適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
所有這些,最后歸結到“真氣從之”,“淳德全道”,“德全不危。”符合清凈無為的“自然主義”。
后世評《黃帝內經》和中醫學的哲學思想,認為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內經》形成于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儒術尚未“獨尊”,釋家尚未“引入”,老子的道家學說是土生土長的哲學,《黃帝內經》中有不少老莊思想是毋庸置疑的。但后來中醫學的發展,集中華民族各種優秀養生思想和養生知識之大成。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以平為期”、“衰其大半而止”、“四君子湯中和義”,“給病邪以出路”“閉門流寇不如開門緝盜。”等等;實際上成為陰陽平衡學說的發揮和方劑組成的原則。佛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云:“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這種無爭無掛的心態,和恬淡虛無、清凈無為一樣成為中華養生文化的一部分,一些少數民族的產生經驗,也都融入其中。豐富了中華養生文化的肉涵。當然,任何一門高深的學問當它被群眾接受的時候,都會產生世俗的一面,與群眾自身的經驗結合在一起并得到恣意發揮,甚至改造成更加積極、更加實用、更加普及的群眾養生活動。
當然,中國古代養生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建立在農耕社會田園生活的基礎上的。《黃帝內經》講春夏秋冬四氣調神、以春天為例,“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 賞而勿罰,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這種生活,現代已很難尋找。而其養生保健的精神實質,則可以領會而實踐之。做到心知其意而不為所囿,心取其義而略變其方,心貶時弊而不絕其流,使中華養生文化新時期得到繼承和發展。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的養生保健條件不斷改善,疾病的防治水平日益提高,人類平均期望壽命正在延長。但也出現一些人性墮落、紙醉金迷,橫流、戕害自身的不健康現象,使傳統的養生之道受到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違天時
把改造自然的愿望無限擴大,釀成破壞自然生態的嚴重后果。大至環境污染,小至個人保健,違逆了自然法規,受到自然的懲罰。
第二,輕固本
失去正常的與自然變化相適應的生活條件與生活節奏,背離了人類基本的生存原則,大量透支健康資源,動搖了人體的生命之本。
第三,少活動
出現了不少四體不勤,功能失調、代謝障礙的現代病。
第四、縱物欲
物有所貪,情有所縱,貪得無厭,喪志,迷戀聲色,房室不節,造成養生文化的衰退。
第五、重小技
在養生方面舍本逐末。不注意正確養護,而是任意地、不適當地吃藥、排毒、美容,減肥,健身不得其法,保健刻意過分、整天忙于“健康”,實際上影響健康。
因此,根據前人的經驗,提出“養生十要”;
(一)順應天時
根據自己生活的地區、季節、緯度、高度、溫度、濕度,完善自己的生活條件,享受空氣陽光,避開虛邪賊風。
(二)心地光明
一身正氣,經世致用,積極生活,無非分之想,拒非分之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三)起居有常
晨莫晏起,晚不熬夜、善自調攝、輕身延年。
(四)節制飲食
現代營養學可供參考,但不必拘泥,一日三餐不僅保證質量、口味,還要注意調勻,晚餐尤宜節制。
(五)適量運動
做事勤勞不懶散,早晚和工作期間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不要把勞動和運動割裂開來,防止工作、生活時四體不勤,另外又十分認真地搞體育鍛煉。
(六)房室有節
中醫學對房室不節的教訓很多,而且把它列為病因之一,但古代社會是一個一夫多妻制的社會,其養生篇房中術的經驗多不可取。
(七)切忌惱怒
說:“養生以少惱怒為本。”康德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八)慎服補藥
市場上.保健品很多,多為滋補食品,青年人一日三餐安排得當,不必進補。健康人也不宜妄補。年老體弱者用保健品宜遵醫囑,以自感有效為準。
(九)除陋減嗜
戒煙、節酒、少食辛辣、去除不衛生的陳規陋習。
(十)優化習俗
倡導優秀養生文化傳統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的中國式的養生習俗。
到屏南的白水洋,總覺得白水洋是一位閱盡滄桑的智慧長者在循循善誘地教誨我做人的道理。
白水洋沒有城府,胸懷坦蕩。整個景區僅由一塊平展展的巨石構成,且與周圍的山體相連。他不像溪流那樣蜿蜒曲折,也不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更不像高山那樣,讓人望而卻步。水是白水洋光潔的肌膚,清澈見底;是白水洋的表情,單純又淡定;而碩大無比的巖石則是他的心靈,剛毅又從容。
在白水洋,不論老少、貧富、貴賤、病殘,你都可以心無掛礙。他寬宏大量,心地無私,而又善解人意,像父親又像母親。你喜你怒你笑你哭,他都一樣寬待你呵護你。那潺潺的流水沒過你的腳踝,那潤潤的巖石摩挲你的腳底,從不因你性情的變化而變幻。走在白水洋上面,不論你踩踏哪一塊巖面、親吻哪一襟流水,你都無需顧忌。該擁抱時,他一樣會深情擁抱,用他有力的巖石;該安撫時,他一樣會輕柔安撫,用他溫清的流水。
福鼎太姥山的性格卻與白水洋迥異。他不像白水洋那樣終日呈現一副可愛、單純的面容。遠古以來,太姥山都凝固著一副孤傲、深沉而又淡泊的表情,讓人高深莫測又浮想聯翩,仿佛閱盡紅塵看破世俗的方外高人。他有很強的個性,喜歡勇敢的年輕人;對老弱病殘和懵懂小孩,他顯得有點冷漠,但也并不拒絕。你愛攀天門嶺,你就攀;你愛鉆通天洞,你就鉆。只要你能,他可由你。
他不說話,并非沒有清規戒律。太肥胖了,“一線天”洞口你要打住;太自尊了,你不要過“三伏腰”;太吝嗇汗水了,你最好待在夫妻峰腳下的花園廣場里溜達。你愛他,他就愛你;你敬而遠之,他也默然相對。他讓你知道,喜愛、熱情、寬容、尊重,這一切的一切從來都不會一馬平川而不設樊籬的;就像仇恨、冷漠、嫉妒、鄙薄,從來也不會無緣無故一樣。
他有很深的城府,肚子里裝滿了奇穴異洞、暗澗潛流,但從不用來算計人;他明辨是非與愛恨:“寵也好辱也罷,我還是高昂著‘福鼎峰’的頭顱;榮也好衰也罷,我依然豎起‘擎天柱’的拇指;風流也好世俗也罷,我就是要讓本該屬于洞房中的舉動以夫妻峰千年擁抱的造型展示給世人。我就是我!”這就是太姥山,個性的太姥山!
而福安白云山又有別于白水洋和太姥山。
從蟾溪至龍亭溪峽谷長達10多公里的溪段上,放眼望去,分布著數以萬計的奇形怪狀的石臼,有的似心、有的像陰陽八卦、有的狀如蝌蚪、有的通透若漏斗……有的環環相扣顯得錯落有致,有的若即若離又相互照應,猶如石頭的“眾生相”,石雕藝術的大觀園,再加上麗日云影,草木婆娑,水光瀲滟,直叫人眼花繚亂, Α (tàn wéi ɡuān zhǐ)。
據說,這些石臼長期湮沒水底,無人知曉。近年來上游建起水電站蓄水,這一奇觀才得以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示它的驚世容顏。
在白云山,不論是小如鵝卵的石臼,還是面積接近2000平方米的壺穴,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玲瓏、圓潤、光滑,沒有絲毫棱角利器,仿佛造世主用彩色塑泥捏就的一位猶抱琵琶、剛剛出浴的少女,嬌柔美好,讓人驚喜萬分。
她不得罪對她傾慕的人,卻又用遍布荊棘的道路讓你處處小心謹慎;對一切都感到好奇,卻又躲躲閃閃;有時候她就在岸上澗邊撲閃著童真的眼睛,有時候又藏在溪谷,趴在峭壁,讓你割舍不去又親近不得。說她是冰臼,她默認;說她是石臼,她也不搖頭。認定她狡詐圓滑吧,她又不曾傷天害理, Β (qī shì dào mínɡ);說她誠實善良吧,她又時常會捉弄人,讓人心生畏懼。
從白水洋、太姥山再到白云山,品讀一路山水,仿佛是在品讀一個個性獨特的人……
(摘自2012年1月7日《人民日報》)
思考吧
1.根據拼音,在文中A、B兩處分別補上成語。
2.作者品讀白水洋的水,自然聯想到有一種人的個性,請用文中的六個詞語表達這種人的個性特征: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3.簡述下列語句的深刻含義。
(1)寵也好辱也罷,我還是高昂著“福鼎峰”的頭顱。
__________
(2)喜愛、熱情、寬容、尊重,這一切的一切從來都不會一馬平川而不設樊籬的。
__________
4.本文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試作簡述。
__________
5.文章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狀物抒情,闡述人生哲理。說出你最欣賞的一處,并說明理由。
至夜,四周寂靜。我挑燈讀《莊子》,像品嘗一杯醇濃美酒,有滋有味地與古賢進行對談。
人未見形,先已聞聲。莊子灑脫地游走字里行間,清朗地誦讀老子的名句:“致虛極,守靜篤”、“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不居”;而后抑揚頓挫地變成吟頌:“天地之逆旅,百代之過客!”他步履輕盈,身形飄然,翩若驚鴻,宛如游龍,我正待拱手作揖,他突然收斂詩情,遁形消失。
在我心目中,我有好多問題想請教于這位高人,比如說社會、人生,這是大題目,莊子定有高見。也罷,此刻像聞得莊子無聲之言:社會是一種秩序,映射到內心的形象取決于兩點:一是你的心靈直覺、感悟能力;二是外部世界進入你內心程度。莊子聲調有點詼諧、幽默起來:看世界、社會不能單一而需立體,我莊子眼里的世界是被抹了層灰的,這樣的層灰并非某個國家特有,是很多國家共有。在人世間,在每一個國度里,都有種種悲劇與喜劇上演。能否給出明確答案?遁形的莊子有些退縮、狡黠:可不能馬上表明立場,我莊子只用白描,冷靜客觀地記錄入世、處世、出世的三個狀態,判斷的權力只能握在你的手里。
好一個莊老先生,圓滑世故還是明哲保身?我狐疑中,眼前又飄出孔子與其得意弟子顏回的對白,莊子關鍵時刻現身了!這時的孔子,頭頂峨冠,身披長袍,帶著幾位弟子正奔波于諸侯列國,著意宣揚他的“治國”學說,推銷他的“馭民”理論。此刻的孔子,又站在高山之巔,看到河水流逝,感嘆人生短暫,一聲嘆息,一陣惆悵,可謂空懷鴻鵠之志,徒增白發添煩惱,落得個惶惶然如喪家之犬,嶙嶙然如瘦骨之人。這時莊子出來說話了:“巧者勞矣,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巧者,智者,無能者,哪個更值得羨慕?在莊子看來,無能者似乎更值得人們效仿,因為無所求,便無煩惱;煩惱者,心勞役!
莊子好話反說,明話暗說,冷眼觀世,熱心待人,我體悟到莊子的機智和智慧,感受到他的宏大和深邃。研究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中國文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中國歷史,同樣不能不讀《莊子》。《莊子》是中國文史哲的一座顛峰,誠如魯迅先生所說:“其文則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它那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創造性的寓言,辛辣的諷刺筆調,生動逼真的描繪,靈活多樣的句式,豐富的詞匯,在中國古代的散文史上,是很少能夠與之倫比的。
莊子特別看重人,而且是平民之人,這也是歷代知識分子喜歡莊子的原因之一。在莊子的心里,人之異于禽獸者在于有理性、有智慧、有個人自由,人是知行并重的高級靈性動物。動物有本能,人更有思想,他們的技能(包括高于動物的本能)不只是服役于人生,而是表現著人生,流露著情感個性和人格,所以其生活境界無比廣大,生命氣象極其遼闊,所蘊含的包括經濟、政治、社會、宗教、科學、哲學、文藝等上層建筑領域,形成豐美的、人類的小宇宙,與圓滿的、自然的大宇宙形相對應。
莊子正是展起道德和哲學的雙翅,如鯤似鵬地扶搖直上,御風而行。不,他的根基深深植入大地――植于不同時代的技術技能與社會政治領域,他有泥土氣,有血肉感,縱然將自己的頭頂伸向深邃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卻在指示著世間的清純、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境。可以說,莊子是超凡入圣的,獨立于萬象之表;他是冰清玉潔的,脫盡人世之塵。他的空靈和充實,是精神世界的兩極與兩元,他的忘我、靜照,在于空諸一切,心無掛礙,與世務暫時絕緣。在隔絕的剎那間,一點覺心,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光明瑩潔;而世界各得其所,呈現各自的盈虛又充實、內在又外生、靜默又躍動的生命體,而那自得、自由的各個生命體正是在靜默中吐露光輝。
莊子曰: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又曰:生氣遠出,不著死灰。這哲理,意味著簡淡中包具無窮境界;而所謂奢華,不過是過眼煙云。人生的境界在于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實,從而“真力彌滿”、“萬象在旁”。有些人看似平生得意,其實內心卑賤,難勝外表;有些人爭恩擅寵、寄情聲色,殊不知,生命之舟難載太多的物欲和虛榮;當然,為官為富者,自有福氣,可須慎獨,銘記“為官者是圣人,有錢人為賢者”的箴言。人純真,亦功利,可有些人卻能從功利的泥潭中走出,于是,他看到了森然萬象映射太空,像一座燦爛的星天,一派豐實空靈!
夜深,燈火闌珊。我讀《莊子》掩卷沉思,莊子漸行漸遠,但他的身影彌留我的心田。是呵,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人的一生中,可以沒有顯赫的頭銜,可以沒有萬貫家資,可以不是偉人巨子,可以不是達官貴人,但是,只要你擁有一顆純潔無暇、無愧后人的心,甘于清貧,樂于奉獻,你的心靈可直面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