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生的職業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s Application effect of nurse caree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process of nursing personnel training Method Selecting 106 clinical nurses and provide them with dual career paths under career planning theory. Targeted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is applied to nurses at different stages by perfect Career planning support and protection system. NPVS and NJSS are applied to observe changes of nurse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job satisfaction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 of this program. Result Each dimension scores were improved after implement of this program. This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s implication (p
KeyWords:Career Planning; Nursing Talent; Train
護士職業生涯規劃是指醫院人力資源部和護理管理部門將護士個人發展與醫院發展相結合,對界定護士職業生涯規劃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與測定,確定護士的奮斗目標,選擇實現這一目標的崗位,制定相應的工作、教育和培訓計劃,并對每一步驟的時序、方向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為護士提供提高職業素質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1] 。
隨著護理學科的迅速發展,護士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越來越受到關注。 護士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的時代已經來臨,面對社會及護士對護理專業理解上的差異,護士個人應該把握自己的職業生涯及未來,而教育者、雇主和專業機構在促成護士職業生涯規劃及其發揮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2] 。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護理部合理應用護士職業生涯規劃的程序,結合各階段護士的心理特征與需求以及醫院護理工作實際,制訂培養和實施計劃,積極引導護士職業發展,經過2年的探索與實踐,取得較滿意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我院為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選取臨床一線護理崗位中具有代表性的婦科、產科、新生兒科護士作為研究對象,一般情況見表1。
1.2 方法
1.2.1 指明職業發展路徑 為護士提供雙生涯路徑[3] 。見表2。①專業技術發展路徑:從新護士到臨床護理專家。護士入職后逐步成為注冊護士、護師、主管護師、副主任護師發展到主任護師,從N1級(基本級)依次晉階到N2級(勝任級)、N3級(骨干級)、N4級(專家級),從責任護士發展為高級責任護士、市級專科護士、省級專科護士。②護理管理發展道路:護士入職后符合選拔條件均進入“護理骨干庫”,發展晉升為副護士長(護理部干事)、護士長、科護士長到護理部主任直至護理院長。
1.2.2 組織支持與保障體系:①醫院成立護士“職業生涯發展領導小組”,由護理院長、人力資源部部長、護理部主任、科護士長組成,及時傳遞職業相關信息,營造正性組織氛圍。②組建“職業生涯發展俱樂部”,專人負責,確保管理者和護士溝通渠道暢通。主要活動內容:新護士入職后開設“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課程,邀請專業人員進行職業生涯指導,每人按職業生涯規劃流程圖書寫職業規劃書。每季度進行專題輔導一次,入職一年開展“周年成長感悟”匯報會;對106名研究對象實施職業規劃、調研輔導,2012年3月每位研究對象按護士職業生涯規劃流程圖書寫職業規劃書,建立護士談心計劃,及時了解她們的困惑和問題,每半年召開職業生涯規劃報告會,選取不同階段護士各3名進行規劃設計與心得分享,幫助她們實現不同階段職業目標。③依托醫院人事管理信息系統,建立護士專業文件夾。專業文件夾記錄了專業人士的專業成長過程,被視為論證專業成就的工具,主要內容包括護士的專業發展活動記錄、生涯發展計劃、能力評估、照護與實踐標準、個人和專業發展目標、獲得的獎勵與榮譽等[4、5],幫助和引導護士執行和完善職業生涯規劃。
表3:護士職業生涯規劃流程圖
1.2.3 不同職業階段規劃與管理。 將研究對象分為職業確定、穩步發展、中期危機、維持階段4個階段[6] 。根據醫院護理人才培養計劃,針對不同職業階段護士的特征與需求,結合臨床護理工作崗位實際情況對護士實施引導和培養。
1.2.3.1 職業確定階段特征:工作年限1~5年。為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護士由學校進入組織,在組織內部逐步“組織化”,并為組織所接納[6]。培養與管理方式:①崗前培訓實施新護士導向培訓,幫助新護士過渡進入到護理專業領域[3]。重點培訓護士的臨床知識及護理能力、病患照護管理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等。分四個階段循序漸進,分別為醫院集中培訓、護理部集中培訓、護理部與科室4+1培訓模式,最后為科室培訓階段,全程實施一對一導師制帶教,帶教老師必須具有五年以上臨床工作經歷的護師及主管護師。②個人與科室雙選制:合理安排崗位,迎合個人與組織發展需要 。③規范化培訓:嚴格按照衛生行政部門規范化培訓要求進行崗位技能培訓。④引導護士確立正確的職業生涯目標,及時跟蹤與評價。
2.2 住院患者滿意度逐年提高
從醫院監審部對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數據中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研究對象所在病區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中護士滿意度均值為94.3%,2013年3月-2014年3月均值為98.2%,2013年較2012年提高了3.9%。
3.討論
3.1 實施職業生涯規劃后提高了護士的職業認同感
本結果顯示,實施職業生涯規劃后護士的職業價值觀4個維度得分均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2 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提高了護士工作滿意度
本結果顯示護士工作滿意度8個維度得分均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3 實施職業生涯規劃后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通過對護士職業生涯培養與激勵,護士不斷發揮自身潛能,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工作,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護理工作,護患關系和睦融洽。2014年研究對象所在片區患者滿意度均值較2012年提高了3.9%。
關鍵詞:男護士;男護生;護理專業;職業認知;個性化培養
臨床實習是護生進入臨床工作的第一步,這一階段的培養對護生的職業認知和職業規劃有著重要的意義。男護士是護理行業新興的生力軍,為護理行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工作中男護士具有性別和能力的巨大優勢,但因性別與角色沖突,也面臨著特有的工作壓力和社會壓力,如果壓力持續存在且不能得到有效緩解,將造成男護士的工作自信心下降,進而離職意愿增加。筆者對94名在職男護士的職業認知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擬為進行男護生針對性的職業教育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重慶醫科大學和第三軍醫大學共6所附屬醫院94名在職男護士作為調查對象,均從事臨床一線護理工作,排除行政、后勤、教育、管理、中途轉行者。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
自設“重慶市男護士職業認知和職業定位”調查問卷,結合國內外文獻初步制訂訪談問題,并征求資深臨床護理和在校教學專家的意見,修改后對本院急診、手術室、精神科3名從事臨床工作的男護士進行預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再次對問卷進行修改,形成的問卷內容包括三部分:①一般資料。②職業認知現狀和規劃。主要涉及到擇業、就業的動機,從業過程中心理感受和感觸,共14條。以選擇題作答,采用Likert5級計分,從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分別計5~1分,分值越高,職業認知和規劃越好。回答完整上述兩部分即為有效問卷。③開放式問題。包括作為男護士你在臨床工作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臨床工作中面臨最突出的困難和困惑?你在自我發展或教育方面有哪些需求?對將來工作角色的期待是什么?你認為哪些因素影響男護士的發展?
1.2.2調查方法
調查前與6所醫院護理部取得聯系和配合,收集在職男護士基本信息和聯系方式,建立男護士調查問卷QQ群和微信圈。于2014年6~9月完成調查,共發放問卷104份,回收有效問卷94份,有效回收率90.38%。1.2.3統計學方法數據輸入SPSS17.0軟件,采用描述性分析。
2結果
2.1男護士的一般資料
本次接受調查的男護士所在單位均為綜合性三甲醫院。年齡20~38(28.21±6.07)歲;護齡0~16(6.21±3.32)年;學歷:大專37人(39.36%),本科53人(56.38%),研究生4人(4.26%);職稱:初級87(92.56%),中級6人(6.38%),高級1人(1.06%);已婚46人(48.94%),其中已婚中配偶為護士者32人;家庭背景為農村65人(69.15%),工薪階層25人(26.59%),其他4人(4.26%);非獨生子女63人(67.02%);自主選擇護理專業19人(20.21%),調劑專業69人(73.40%),其他6人(6.38%)。
2.2在職男護士職業現狀及職業規劃
2.3開放式問題
問卷中提出的5個開放式問題,根據受關注程度的高低依次如下:①“臨床工作中面臨最突出的困難和困惑”關注度最高,74人(78.72%)進行了回復,其中,44人認為最突出的困難和困惑是角色沖突,19人認為社交壓力及社會地位不高、不受尊重是其面臨的主要困難;還有部分男護士表示前途迷茫是最突出的問題。②“你認為哪些因素影響了男護士的發展”關注度位居第二,53人(56.38%)參與了討論,其中,24人認為自己在單位受重視程度不夠,缺少來自管理層的個性化管理和培養;20人認為護理工作的特點給自己造成困擾,不利于男性創新性思維的發揮。③“對將來工作角色的期待是什么”位居第三,有51人(54.26%)對此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其中,24人表示自己期待走向管理崗位;18人希望擺脫護理工作,走向技術人員崗位;5人表示對教學工作感興趣;另外4人表達了脫離醫院工作的意愿。④“自我發展和接受教育的需求有哪些”為第四位,26人(27.66%)關注了該問題,其中,18人明確表示希望單位能對男護士在進修、深造方面給予更多的機會,在管理方面給予較大的空間;8人表現出對教學、科研的興趣,但也流露出自己的擔憂,受困于醫院的環境和資源,實現比較困難。⑤“作為男護士你在臨床工作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僅8人(8.51%)回答。感受多為“不受人尊重”,“自己的想法難以被別人理解”,“自己的能力不能得到發揮”等。
3討論
3.1我國現階段男護士的職業現狀
有文獻報道,男性從事以女性為主的職業,成功機會更高,對工作的態度更積極[1]。首先,男護士在體力、耐力、精力方面較女護士有優勢,在高強度、突發應急事件集中的科室如急診科、手術室、重癥監護室等男護士的控制、決策、思維能力等方面更勝于女護士;其次,男護士遇事冷靜、鎮定,能給家屬或患者以安全感,還可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率[2];再者,男性邏輯思維縝密,創新性思維方面優于女性,更有可能在新技術新事物的研究領域有突出的表現。雖然男護士理論上較女護士有諸多優勢,然而現實中男護士職業現狀不樂觀,離職率高居不下。白洪敏等[3]調查發現,男護士離職率高達50%左右。本次調查顯示,94名在職男護士,職業認知得分普遍較低,14個條目中均分在3分以下有9個,其中,“較好的職業成就感和歸宿感”、“沒有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從未有過轉行或離職意向”三條目得分最低(見表1),這反映出目前男護士從事護理這一行業不僅承受了和女護士相同的工作壓力,還承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這種壓力不僅影響其工作積極性,也對其自信心產生負面作用,導致男護士對專業產生懷疑態度。開放式問題調查中,認為“最突出的困難和困惑是角色沖突”、“在單位受重視程度不夠,缺少來自管理層的個性化管理和培養”以及“期待走向管理崗位”的男護士所占比例較高。提示男護士從事護理工作以后普遍感受到性別帶來的角色壓力,從而迫切需要得到重視、培養和提高。以上調查結果均顯示,我國男護士面臨著來自社會及自我概念沖突的雙重壓力,對自己的職業產生困惑、迷茫甚至退縮,從而制約其職業發展。因此,對男護士的職業教育應從護生抓起,使其盡早認識對的職業定位,盡快適應角色轉變,得到良好的職業發展。
3.2對男護生護理教育的啟示和對策
3.2.1我國男護生護理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受到傳統觀念和性別文化的影響,大多數男護生入校均為硬性調劑生,自愿選擇護理專業者較少,所以男護士在進入護理專業學習的動機并不是出于對本職業的喜好,或者是未能深刻考量進入此職業領域可能會帶來自我及社會的雙重沖突,進而產生對學業的倦怠感和迷茫感,導致男護士思想情緒不穩定,對就業取向發生動搖,給臨床階段的培養增加了難度[4-6]。針對男護士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護理學界進行了多方面的教育嘗試,但總的來看,國內關于男護士培養的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對男護士主觀觀念的改造上,在教育機制、性別和職業規劃及職業性別文化認同方面的研究較少。黎加強等[7]認為,大多研究者是站在教學單位的單一角度上,而沒有從背景中去尋找男護士教育困境的實際原因,是強制性灌輸培養策略,是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而不是綜合各方因素后的策略。被性別職業教育改造后的男護士已經失去已有的特有氣質,進入臨床后面臨服務大眾,又出現了自身性別和行為的不一致,必然遭受性別刻板印象主流人群的抵制和歧視,使其身陷性別身份自認和社會接納的雙重矛盾。所以男護士培養的模式和著手點應該放在如何培養適合男性性別的護理教育研究上來,并著重培養相關性別特質的臨床實踐活動項目,而不是重塑男護生個人性格來適應女性化特質的職業,以犧牲男護生個人心理、性格發展為代價。
3.2.2對策
3.2.2.1早期職業生涯規劃
應根據現階段男護生的職業困擾,改革現階段一刀切式的培養模式,幫助其自我剖析和定位,向其講解并鼓勵了解國內外護理專業發展的現狀、模式、方向和最新動向,引導護生了解自我、剖析自我,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愛好制定職業生涯初步規劃,比如男護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性別的優勢在臨床護理專家、專科護士、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發展,同時利用首位獲得南丁格爾獎的男護士“巴桑鄧珠”等成功案例,在男護生群體中形成榜樣效應。
3.2.2.2臨床實習過程中尊重男護生的特性發展
分配實習科室時盡量安排在手術室、急診科、監護室、精神科等能充分體現男性優勢的科室,在這些科室老師的引導下有利于護生產生對工作的積極性,對專業價值的認可、自我認可。在對專業感興趣的基礎上學習專業知識,同時專業思想得以鞏固。專業思想的鞏固是保證男護生認真從事臨床實習乃至今后護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3.2.2.3選擇高職稱老師或優秀男護士帶教
目前臨床護理專家、護理教育者大多為女性,在帶教男護生的過程中突出強調的服務性、照顧性讓男護生覺得不利于彰顯男性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教學思想中柔性有余而剛性不足,很少關注男護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興趣,對男護生職業認同教育和自信心的培養很有限,容易造成自我概念的困擾,小護士和大男生形成強烈的觀念沖突,男護生會覺得這個專業讓自己變得細心、耐心,脾氣溫和,過于關注生活細節,這與自己內心深處的男性的剛強、冒險、富于挑戰的個性等社會性別特點不一致,會被別人認為失去了男人味。Rajacich等[9]研究也發現,臨床帶教這一環節會給男護生造成較大的壓力。孫雪芹等[9]的研究中提出,男護生對臨床帶教表示不滿的是認為教師在工作安排上不公平,總是安排他們做過多簡單重復的工作,面對患者的不理解和不合作,面對社會和就業的壓力,他們不能從老師那里得到鼓勵和幫助。高職稱的教師臨床經驗豐富,責任心強,能夠言傳身教,對男護生有更多的理解和鼓勵,能提供更多的臨床實踐機會,對他們心理壓力的疏導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臨床科室可以選擇專業思想比較穩定,職業規劃成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比較突出的男護士作為帶教老師,充分發揮榜樣效應,男護士經歷了男護生培養階段,更能理解男護生的困惑和壓力,對男護生實習期間思想動態和需求更熟悉,進而對護生給予經驗性和針對性指導。
3.2.2.4定期參與醫生查房,給予醫生層面的肯定
男護生高考時大部分第一志愿是臨床專業,因分數不夠而被迫選擇學習護理,這說明他們大部分對醫學知識是感興趣的,在臨床實習階段因工作性質問題自認為自己相比醫生而言低一個檔次,認為自己所學專業技術含量低而不受醫生的尊重。讓男護生定期參與醫生查房,不僅滿足男護生對深層次醫學知識的渴求,來自醫生層面對護理工作的肯定比護理帶教老師的說教也許更能增加男護生的職業認同,使學習護理知識由被動灌輸轉為積極主動成為可能。綜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對臨床男護士職業現狀調查分析基礎上,提出對于男護生的培養,不能單一針對在校教育、實習前培訓、實習階段、臨床工作中等某一個環節,需要建立一個針對男護生個性特質的持續培訓模式,以徹底改變男護生職業認知現狀,幫助其完成職業規劃。
參考文獻:
[1]王二傳,陳斐,胡婷.男護士就業與離職狀況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3,28(12):92-93.
[2]楊慧茹,吳清余.男護士在護理行業的定位思考[J].海南醫學,2013,24(16):2494-2496.
[3]陳翠屏,張永學.臨床工作中的護理本科男性護士離職原因的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35(15):7-9.
[4]王燕妮,代亞麗.男護生實習期間壓力的質性研究[J].護理雜志,2015,32(1):14-16,29.
[5]林慧美,代松玲,陳海玉.90名在校男護生職業心態的調查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7):124-126.
[6]袁順瓊,馬叉嘉,許冬梅.男護理學生職業規劃三級指標評價體系研究[J].重慶醫學,2014,43(28):3825-3827.
[7]黎加強,郭文杰,郭林,等.男護士培養研究現狀概述及研究趨向[J].西南軍醫,2010,6(12):1214-1215.
[8]RajacichD,KaneD,WillistonC,etal.Iftheydocallyouanurse,itisalwaysa"malenurse":experiencesofmeninthenursingprofession[J].NursForum,2013,48(1):71-80.
成功的職業生涯規劃對于畢業生的擇業乃至一生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由于原有教育體制等方面的原因,職業生涯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后。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對職業規劃教育的關注也逐漸提升。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尚有許多問題存在。很多學生沒有想過做一份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少數意識到職業規劃重要作用的同學,又苦于沒有明確的目標和適當的方法指導而無從下手。導致許多高職生在面試中錯誤百出,找到工作后又無法安心工作,總覺得找不到合適的崗位,無所適從。為何此類問題層出不窮,有什么改進的辦法?
一、高職院校職業規劃教育現狀分析
高職學生的職業規劃已經是各院校不容忽視的問題,針對高職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各個學校也在積極尋找原因。其中,設立獨立的就業指導部門,在提供就業信息、推薦學生就業、做好畢業生派遣工作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作為就業指導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卻還顯幼稚。以下就是一份針對1000名高職在校學生關于職業規劃內容的調查。
(一)調查方法
今年9月,針對我市現有的幾所高職院校1000名大二學生展開職業規劃的問卷調查與訪談,涉及市場營銷、會計、計算機應用、電子商務、商務英語、應用電子、護理、中醫藥、幼教、烹飪等10個專業。共發放問卷1000張,收回有效問卷945張,有效率為94.5%。
(二)調查結果
從以上調查中,可以明顯看出,只有不到60%的同學表示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只有17.30%的同學的專業是自己選定的,其余相當部分同學的專業都不是自主選擇的,有些同學因此根本不喜歡所學的專業,這就難怪他們不能認真學習,取得優異成績了。進入高職學校以來(到了二年級)還有許多同學(超過50%)對于自己所學的專業和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都缺乏了解,導致他們在學習中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而缺乏動力,再由于對本專業缺乏了解,急于實踐上崗學習的迫切,以及他們對未來所表現出來的渺茫和無奈,折射出目前我們高職院校職業規劃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需要迫切解決。1、專業選擇上缺乏主動性;2、學生沒有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的觀念;3、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或由于知識儲備、社會閱歷以及對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導致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往往實踐能力缺乏、職業目標模糊、職業準備不夠;4、自我評價和職業發展期望值過高,大多不能正確地進行自我評估。
在面對高職在校學生的訪談中,未上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很多同學都表示聽說過職業生涯規劃,是“畢業班就業前要開的一門不用考試的課”。上過相關課程的同學則大多反映:沒意思、不重要。上課的老師就是德育課教研室的老師,大多數學校沒有專業的就業指導老師,因此,也難以實現正規的職業規劃教育。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筆者在設計問卷時,特意把“其他”選項換成了“無所謂”,有多份的無效問卷上都全選擇了“無所謂”的選項,個別同學的這種對自身發展、對未來職業的漠視表現,正是目前高職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缺失,未能對高職在校學生進行正確職業規劃引導的一個小小縮影。
二、目前高職生職業規劃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從主觀上看,一些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不夠重視,工作力度不夠;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缺乏了解,不知從何做起。從客觀上看,畢竟高職院校在我國還處于發展初期,運行機制、管理體制的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具體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社會、職業院校、家庭重視不足
學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內容與企業需求脫節,單一的培養和封閉的辦學模式加劇了學生擇業的困難與競爭。學生如何規劃未來,選擇職業,畢業后如何發展,從家庭、學校,到社會都重視不夠,導致高職生畢業后面對職業選擇手足無措。職業院校對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輔導不夠,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育偏重于教學和科研,并未意識或者是剛剛意識到學生職業生涯輔導的重要作用。而很多家長則認為,推薦就業是學校的事,也是自己孩子受教育的一個終點。對孩子們未來的職業他們雖然寄予很大期望,但實際行動上除了在報考時“幫”孩子選擇一個他們自己認為好(熱門)的專業,其余則按兵不動,把對孩子的所有期望寄托給了學校。
(二)職業規劃課程各方面存在問題
1、高職院校職業規劃的課程設置,一般只有一個學期的課堂教學。而職業規劃是一門系統科學,實踐性很強。缺乏持續的跟進和調整,職業規劃只是空中樓閣。另外,職業規劃的內容涉及興趣愛好、課程選擇、生活安排、技能培訓等許多方面,簡單的課堂學習顯然難以從現實的角度進行指導。
2、課程內容缺乏針對性。課堂教學最多只能告訴一個概念,教會一個方法,分析一個案例,再讓學生自己去規劃。事實上,學生們的自我意識比較弱,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讓他們自己做職業規劃,不僅針對性不強,而且還有一定的風險。
3、職業規劃課師資隊伍有待加強。在國外,有資格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師必須經過專門的培訓和嚴格考核,并要求有多年實際從事職業咨詢和規劃的操作經驗。教師缺乏經驗,給學生指導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就只能是紙上談兵。目前,國內的高職院校甚至其他高等院校還尚未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職業咨詢和規劃隊伍。
三、改進高職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對策探討
(一)高職院校自身的一些改進
1、調整職業規劃課程設置。將職業規劃教育的時間盡可能地提早,最好早到同學們選擇自己所學專業之前,達到自主選擇專業的目的。因此,筆者甚至大膽設想,能否進校后第一學年,先不分專業,在學習基礎科目的同時,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職業規劃的教育。再讓同學們在已有職業規劃知識的基礎上,去決定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
2、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的內容要擴展。不能局限于幫助學生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更要指導學生規劃好自己在學習生涯中的學習和活動。通過豐富職業規劃課程的內容,根據學生的職業意向,對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培訓。學校要主動與企業聯姻,牽線搭橋,讓學生更早地接觸專業實踐,了解專業的行業背景和發展前景。學校還要主動面向社會,積極為畢業生尋找合適的實習場所,通過實踐環節更好地完善職業規劃,使他們能夠在較高的起點進入職場。
3、通過多種方式在校園內營造職業規劃的氛圍。比如,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經常開展技能競賽、作品展示(設計類專業適用)、精英論壇等,根據不同的專業設置競賽的主題和方式,讓學生在其中體會不同的職業角色,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認真思考,并在此基礎上做出符合自身實際的人生規劃。如今,有許多本科院校開展的企業家論壇、精英講壇的形式,邀請社會名流,特別是業內成功人士(校友更佳),回校與在校學生交流,使學生們獲得職業知識和職場經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形式,可以作為校內職業規劃教育的有益補充。
(二)教師指導高職生進行個人職業規劃
每個人的職業生涯將經歷不同的過程,因此職業規劃的方向和重點也不同,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因素是必須考慮的。我國人事科學研究者羅雙平用一個精辟的公式總結出了職業規劃的三大要素,即職業生涯規劃=知己+知彼+抉擇。這也應該的職業規劃教育者指導高職生進行個人職業規劃的主要內容。
1、對自己進行自我剖析與正確定位。對自己做出準確評價:我的優點、缺點,性格特點,適合職業,目前能力水平……對自己做出全面分析,形成一個比較客觀、全面的認識和基本定位。有了準確的自我定位,才能有效地開發自身潛能,不斷提升。這是一個知己的過程。
2、對環境進行針對性的調查與分析。選擇職業是一種社會活動,必須受到一定社會因素的制約。所以要以自我分析為基礎,定位一個職業的方向,然后在這個方面去分析自己在目前環境中的地位、環境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環境對自己有利的條件與不利的條件等。這是一個知彼的過程。
(三)高職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
高職學生的思想活躍、可塑性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在這一時期,著力于良好行為習慣和品德修養方面的學習,將會為將來的事業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1、充分利用空閑時間,練好行業基本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書法、速記、文書寫作(國際信函書寫)、計算機錄入等技能的學習,這些技能或者說是特長,無論是在激烈的面試競爭還是今后的工作較量中,都將成為有力的武器。根據將來所從事職業的不同,選擇外語的聽說讀寫、粉筆板書、珠算、CAD設計、機動車駕駛、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等內容精益求精,提高職業素質。
2、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校期間的社會兼職,帶給學生絕不僅僅是一點外快收入,更多的是實際崗位的鍛煉和工作經驗的積累,試想哪個公司不愿意在同等條件下,招個“熟練工”呢?
3、注意良好習慣、性格的養成。有規律的體育鍛煉、良好的興趣愛好,是形成良好性格和習慣的前提。工作中,我們都喜歡無不良嗜好、遇事冷靜、不易沖動,與人相處融洽、團結協作能力強的同事。
(一)護理人才發展現狀
職業生涯規劃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思想。人力資源是指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從事某項工作并創造價值的人。護理人力資源(Nursing human resource)是以促進疾病康復,促進全民健康,延長壽命為目標的國家衛生計劃所需要的一種人力資源,是衛生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衛生醫療保健的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廣義的護理人力資源是指一定社會組織范圍內人口總量中所蘊含的具有從事護理工作勞動能力的人員的總和,包括正在從事護理工作的護理人員和護理專業學生等;狹義的護理人力資源是指具有從事護理工作智能和體能的人員,也就是指具有護理專業中專及以上學歷,通過全國護士執業考試(或獲免試資格)并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在醫療機構從事為病人提供護理服務的護理人員。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療體制的改革,正規編制的護士隊伍正在被合同護士和臨時護士所代替,護理隊伍的穩定性不能保障,為了適應群眾健康保健的需求,護理隊伍的素質有待提高。并且衛生人力資源城鄉差距大,80%的人口在農村,2002年,護理人員中只有16.93%的注冊護士工作在縣及縣以下醫院,每千農業人口注冊護士比例只有0.18,全國護士中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不到10%,而美國1993年己經達到33.5%}ls}。因此,從文獻資料可以看出,我國目前護理人力資源存在著護理人員數量短缺,分布不均衡,人員編制不合理,臨床護士編制不足,社區護理人才短缺,學歷和職稱偏低等等一系列問題。為什么會導致這么多嚴重的問題呢,跟中國護理人員的流動性大、政府相關配套政策的不到位都有很大關聯。面對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狀況,護理事業的改革勢在必行,而改革的源頭在教育,只有從進入醫學院校開始,即逐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才能減少或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從而促進護理隊伍自我潛能的發揮,延長專業壽命。
(二)護理人員的培養現狀
國外護理碩士教育主要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目標是培養學生較強的評判性思維和決策能力;能夠對服務對象(個體,家庭,社區)的健康和疾病狀況進行準確的評估、計劃、干預和評價;有效溝通、11頭表達及書寫能力;分析、綜合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如美國華盛頓大學護理學院MNS的培養目標為:①護理實踐中,能夠對護理學科、相關領域的潛在知識做充分評估評價;②能夠恰當處理特定人群或保健系統的健康問題,評價護理實踐的有效性;③能夠在不同種族間利用知識和技能進行專業實踐;④在改善衛生保健方面具備領導策略;⑤在護理實踐中能夠將倫理道德與職業責任相結合。
我國MNS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具有木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獨立解決木學科領域內的常見護理問題,并具有較強的研究、教學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專科型護理專門人才。
(三)職業規劃必要性分析
職業生涯規劃,是實現學校與社會互動的橋梁,是適應學習化社會的必要準備,是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前提。很多學生在校期間只是一味接受專業知識,而忽視了對自我的生涯規劃,對將來所從事的職業現狀和發展也知之甚少。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社會就業競爭口趨激烈,一方面,需要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做好充分準備,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就業后盡快適應社會和新崗位。因此,我們將職業生涯規劃引入到護理本科生的培養中,從各方面提高護理本科生就業后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①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我們經常問自己“我是誰”,就是對自己的迷惑。一旦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價值觀、能力等特點,面臨抉擇我們就不會過多的猶豫。②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更好地認識社會。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適應才可以生存,了解社會有助于我們采取有效的措施適應環境。③職業生涯規劃可以確定我們的目標。需要加上目標才能轉化成動機,而動機是前進的動力所在。古人有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④職業生涯規劃可以避免一些失誤。通過對自己和社會的分析,我們可以預見前途中的問題甚至危險,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做到“未雨綢繆”,避免成為“落湯雞”。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能幫助護理專業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對未來有一個發展藍圖;可以幫助護理專業大學生有效的解決專業成長中所面臨的困難、增加專業認同感、降低專業適應困難。
二、影響職業規劃的相關因素分析
(一)性別因素。
性別認知能力具有階段性的發展特質,它來自于個體從身體的差異概念中,察覺男女生的不同,繼而將男或女的類別應用到自己身上,而有了自我性別的認同,同時也發展出與自己性別有關的概念。
以青少年的職業生涯認定為研究主題發現性別在職業生涯成熟度上無差異。我們發現,護理本科生的性別可以預測職業生涯規劃的自我認識、自我提升、人際關系、反饋修正維度(P <; 0.05。男性護理本科生在人際關系、反饋修正維度的得分較高,這種結果并不代表男生更擅長或更喜歡人際交往,生活中更經常看到的是女性在一起交流,之所以出現這個結果可能是目前男性護理本科生還比較少,而且在為數不多的情況下男性護理本科生通常會受到重視而在班上擔任班干等職務,因此,這種人際關系的人際交往是職業生涯規劃范疇內的人際交往,不是日常的人際關系,與普通的人際交往相比,這種人際交往帶有一定的“功利性”,男性注重這種交往歸根結底是為了自己的職業發展。而男性注重反饋修正可能與社會上男性的“野心”形象相一致。雖然當今社會男女平等,但是社會對男性的期望更高,男性的壓力也更大,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依然是社會家庭的主要模式,男性為了抵抗壓力為了獲得成功而必須不斷改進自己取得進步;女性護理本科生在自我認識和自我提升維度上的得分較高。護理的主題是關懷與照顧,從事護理事業的大部分為女性,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女性護理本科生對護理專業的忠誠度優于男性護理本科生。女性通常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而大學本科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她們不僅注重外表的形象,也注重自己內心的修養,長期的傳統觀念都認為從事護理行業的護士是有著良好外在形象的代表,因此,她們比男性更加關注自我形象的提升,這種自我認識、自我提升跟所從事的護理職業的特點有很大的關聯。
(二)年級因素。
李文仰]研究高職大學生職業成熟度,認為職業生涯成熟度隨年級增加而增加。Achebet以尼日利亞大學生為對象,探討其職業生涯發展,Lokan研究加拿大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成熟度均認為隨年級增加而增加。蘇鈕婷研究不同年級的青少年在生涯感受、生涯探索、生涯計劃與生涯行動上有顯著差異。但也有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不同年級對青少年職業生涯發展無顯著差異。綜觀以上研究,年級與生涯發展的相關并無一致結果,但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而言,似乎職業生涯發展有隨年級增加而增加的趨勢。
多重比較顯示,大一、大二護理專業大學生在職業認識的得分上低于大三、大四學生,大一、大二學生在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總分上低于大四學生。這主要是因為大一和大二學生接觸護理職業的機會相對較少,特別是大一的課程主要是以醫學基礎課為主,而臨床實踐大多安排在大三、大四,而大一、大二只是有少部分臨床護理見習課程;另一方面雖然學校一般都會為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了解本專業,但了解片面,不及親身體驗實踐了解的深刻;此外目前我國的職業生涯教育無論從理論體系,還是從具體實施上都只是剛剛起步,處于拓荒時期,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職業信息庫。許多高校開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較多關注理論和就業問題,而且大部分是由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承擔,缺少專業針對性。由此看來學校應在護理專業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及時做好職業認識教育,以便學生及早規劃以后的學習和生活。
(三)家庭因素
我們發現父親職業對護理本科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自我認識維度有影響,母親職業對護理本科生職業探索、自我認識、人際關系維度有影響(P <; 0.05。多個樣本均數的比較顯示,從事不同行業的父母親對其影響的方面不一樣,這可能與從事的行業性質有關,比如從事農林類職業更傾向于探索與冒險,經商的人更擅長于人際交往等。總體來說,母親職業對護理本科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面要多,這可能與護理職業的特色以及母親在家庭中擔任的角色有關。我們的調查對象大部分為女生,作為女生可能跟母親走的更近一些,跟母親更容易溝通,而且處于青春期的少女們更需要母親各方面的指導,因此母親的職業在無形中就影響到孩子的生涯發展。護理專業的主題就是照顧,長期以來母親就被認為是承擔家庭照顧的主體。
(四)輔導干預
本研究利用團體輔導來對護理專業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效地使學生認識生涯規劃的意義、更好的認識自我、探索自我、了解社會、了解職業,能客觀地將理想和現實結合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自我職業生涯規劃,在就業信心方面,干預組干預前較干預后略有提高,但差異不顯著;對照組干預前較干預后略低,但差異不顯著;干預后干預組較對照組有提高。說明本次團體輔導對護理專業大學生就業信心存在一定影響,但要在短期內徹底改變成員的就業信心,也是有些困難的。分析其原因就業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學校、專業、能力、社會關系等等,而這些因素都是客觀存在的,較難在短時間內改變。
三、如何對護理本科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一)引導護理本科生實現自我覺醒
自我認知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就是要真實描繪自己,正確評價自我。首先通過自我評估,尋找個人核心價值觀,重點是評估分析自己的能力、興趣、職業生涯、人生目標、工作環境等,目的在于使個人達到“知己之長、知己之短、知己所能、知己所不能”的境界。自我認知除了自己本身的了解外,還應利用一些科學的測試方式和周圍人的評價,目前國內多數高校使用職業測評體系,職業測評是心理測量技術在職業管理領域的應用,它是以心理測量為基礎,對人的素質進行科學、客觀、標準的系統評價。
(二)指導護理本科生進行職業分析與職業探索
職業分析。社會雖然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但是不同的職業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征,處在不同環境下的同一種職業也具有各自的特征。本次調查選取的兩所城市因為環境的不同,護理本科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觀念也存在差別。職業生涯規劃要考慮到職業區域的具體特點來了解職業所需的一般素質要求及特殊能力要求,不同的職業崗位對求業者的自身素質和能力有著不同的要求。
論文摘要:目的調查低年資護士的職業價值觀現狀,找出相關影響因素,為培養社會需要的護理人才、穩定護理隊伍提供借鑒。方法采用護士職業價值觀量表和自行設計的護士職業價值觀影響因素問卷對344名低年資護士進行調查,并對結果作統計學分析。結果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各條目的均分值為3.023-3.919;不同醫院等級、科室、第1學歷、勞動關系等方面職業價值觀維度比較在一些維度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分析顯示,職業規劃、分層次使用、自主學習時間、收入與付出相符度等因素是影響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的重要因素(P<0.05)。結論低年資護士的職業價值觀總體中立偏積極,其職業價值觀受較多因素的影響,有關部門應從多方面人手,促其形成積極的職業價值觀。
職業價值觀是人對社會職業的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評價,它是人生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反映,是人生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職業需要、職業評價、職業動機、職業意愿、職業態度、職業理想等內容。低年資護士處于工作初期,剛剛完成了學校教育,在學校、課堂形成的理想價值觀和日常工作實踐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雖然低年資護士初步具有了自己的護理職業價值觀,然而現實工作中,專業和組織方面的因素不斷地、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如時間壓力、角色的限制、人手短缺、工作超負荷等。由于專業和組織因素限制了低年資護士價值觀的落實,無論士氣、工作滿意度和忠誠度方面都受到了影響,導致職業倦怠現象較為普遍,離職傾向較高。因此,有必要探討低年資護士的職業價值觀特點以及存在的問題,分析相關影響因素,提出可行性建議,為培養社會需要的護理人才、穩定護理隊伍提供借鑒。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08年11月隨機抽取揚州市1所三級醫院,4所二級醫院的低年資護士(本研究將工作年限鎮3年的護士定義為低年資護士)344人為研究對象,其中三級醫院173人,占50.3%,二級醫院171人,占49.70r6。調查護士年齡19}-28歲,平均(22.262士1.697)歲,其中女性343名,男性1名。
1.2方法
調查工具:①護士職業價值觀量表。采用Dr.DarleneWeis等2004年編制的NPVS一R(NursingProfessionalValuesScale一R)護士職業價值觀量表,國內研究者已對該量表進行了本土化研究,可以用于測量國內護士職業價值觀。該量表分為照顧提供,行動主義,責任、自由、安全,信任4個維度,26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nkerrS點計分,均是正向計分,從“不重要,有點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最重要”分別是1一S分,得分越高,職業價值觀越積極。②護士職業價值觀影響因素問卷。自行設計,從影響職業價值觀的因素(包括家庭、醫院、社會)人手,針對低年資護士這一群體進行問卷的設計研究,并邀請護理專家對問卷進行效度測定,根據專家意見進行修訂。然后運用問卷進行預調查,測量問卷的信度。預調查顯示護士職業價值觀影響因素問卷的Cronbach’sa值為0.919。根據預調查結果進行問卷修訂,最終形成問卷。
調查方法: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說明填表要求。發出問卷363份,回收有效問卷344份,回收有效率94.8%。
統計學方法:資料采用統計描述、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全部數據運用SPSS1S.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結果
2.1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的測評結果
分別計算出每一條目的得分均數,得出護士職業價值觀26個條目的均數排序(見表1)。
計算出每一維度的均數,發現維度4“信任”的均數最高,為3.786士0.109,其次為維度1“照顧提供,’(3.637士0.236)。維度2“行動主義”均數最低,為3.40410.226。
2.2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各維度的單因素分析
將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各維度按醫院等級、目前所在科室、是否是獨生子女、婚姻狀況、來源、父母的文化程度、第1學歷、職稱、勞動關系進行分組比較。研究發現,不同婚姻狀態、來源、父母的文化程度、取得第1學歷的學制、工作年限和是否是獨生子女職業價值觀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不同醫院等級職業價值觀維度比較: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醫院等級護理人員職業價值觀維度1“照顧提供”比較,二級醫院171例,“照顧提供”維度評分為3.661土0.928;三級醫院173例,“照顧提供”維度評分為3.44210.75602者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其余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不同科室職業價值觀維度比較: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科室護理人員職業價值觀維度2“行動主義”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2。其余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不同第1學歷職業價值觀維度比較:中專132例、大專139例、本科73例不同第1學歷護理人員職業價值觀維度4“信任”評分分別為3.902士0.750,3.950士0.716和3.625士0.680。結
果顯示,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其余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不同最后學歷職業價值觀維度比較: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最后學歷護理人員職業價值觀維度4"信任”比較,中專121例、大專142例、本科81例評分分別為3.909士0.764,3.930士0.711和3.679士0.686,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其余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職稱職業價值觀維度比較:護士274例、護師70例的職業價值觀“信任”維度評分分別為3.91210.736和3.671士0.675,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其余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不同勞動關系職業價值觀維度比較:①在編人員61例和編外人員283例的職業價值觀維度1“照顧提供”評分分別為3.705士0.823和3.481士0.745,差異具有顯著性(尸<0.05),其余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②在編人員61例和編外人員283例的職業價值觀維度3“責任、自由、安全”評分分別為3.934士0.704和3.661士0.728,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其余維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的多因素分析
以護士職業價值觀均分為因變量,以護士職業價值觀影響因素問卷條目作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篩選出對護士職業價值觀均分有影響的因素,結果見表3。
3討論
3.1低年資護士總體職業價值觀分析
本次調查顯示,揚州市二級、三級醫院低年資護士的職業價值觀總體中立偏積極,各條目的均分值為3.023—3.919,4個維度的均分值為3.404—3.786。“保持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是本次調查對象對護士職業價值觀認同度最高的條目,這是因為護理工作是護士與患者為了醫療護理的共同目標而發生的互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保持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的前提,也是保障護理工作順利開展、滿足患者健康需求的前提。所以調查對象對“保持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價值觀呈現出較高的認同。但調查對象對“參與同事之間的互相測評活動”這一條目認同度最低,這是因為大多數護士認為護理人員日常護理工作的主要實質內容是給患者提供健康照顧,而認為“參與同事之間的互相測評活動”并不是其主要工作內容。本次調查對象是低年資護士,均不是護理管理者,極少有意識、有機會參與同事之間的評估活動。所以調查對象對“參與同事之間的互相測評活動”價值觀呈現出較低的認同。同事之間的評估活動是同事之間相互溝通、交流,消除隔閡、屏障,互相幫助提高的一個平臺,而本次調查對象認同度低,值得護理管理者及護理教育者重視。
3.2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各維度的單因素分析
不同婚姻狀態、來源、父母的文化程度、取得第1學歷的學制、工作年限和是否是獨生子女職業價值觀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醫院等級、科室、第1學歷、最后學歷、職稱、勞動關系職業價值觀維度比較在一些維度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護理管理者應更注重對三級醫院、急診科、輸液室、本科學歷、護師職稱、編外護士的干預,使其穩定專業思想。
3.3影響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的多因素分析
個體因素對職業價值觀的影響:表10顯示,對未來是否有職業規劃是影響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關。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能使護士個人發展目標與醫院發展目標相聯系并協調一致,培養護士的組織歸屬感,促進護士的自我實現。此次調查顯示,僅6.98%的低年資護士對未來有職業規劃,提示護理管理者應引導低年資護士開展職業生涯規劃。
醫院因素對職業價值觀影響:表10顯示分層次使用、自主學習時間、收人與付出相符度、發揮潛能是影響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關,提示滿足他們的這些需求將有利于其職業價值觀的穩定。①分層次使用。根據資歷的高低(學歷、職稱)使用護士后能使護士的自我成就感增強,工作主動性、積極性提高。職業價值觀測評中,僅13.95%低年資護士認為醫院能根據資歷的高低(學歷、職稱)使用護士,提示醫院應分層次使用護士。②自主學習時間。護理工作需要不斷充實新知識,低年資護士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求知需要更強,如果自主學習時間太少,將會導致求知需要受挫,其它需要的滿足也會受挫。本次測評顯示,僅13.95%低年資護士認為自主學習時間多,提示護理管理者應給予低年資護士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③收人與付出相符、發揮潛能。Zysberg等研究認為個體職業選擇的主要動機是生存需要和自我實現,而本次調查僅57.55%低年資護士認為收人與付出相符,9.89%護士認為從事護理工作能發揮自身潛能和實現工作上的期望。低年資護士認為護理職業不能滿足其自我實現需要,這必將影響其職業價值觀。
社會因素對職業價值觀影響:表10顯示杰出人物宣傳是影響低年資護士職業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且呈正相關。本次調查僅21.8%低年資護士認為社會對護理專業方面的杰出人物的宣傳到位,提示社會應加強這方面的宣傳。
3.4建議
逐步開展護士職業生涯規劃:護理管理者應嘗試將職業生涯規劃納人護理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中,根據護士的能力、興趣、需求、個性特點等制定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和路徑,以此激勵低年資護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穩定其職業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