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資源的多樣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低碳農業;節能減排。
1 低碳農業的含義與特點。
“低碳”是近期最熱的詞之一。但現在人們一談到低碳經濟,講工業的多,講城市的多,講農業的少,講鄉村的少。事實上,聯合國糧農組織新近指出,耕地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相當于150億噸的二氧化碳。同時,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生態農業系統可以抵消掉80%的因農業導致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無需生產工業化肥,每年可為世界節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還能降低30%的農業排放。所以,低碳經濟在農業上大有可為。
低碳農業就是生物多樣性農業。農業的發展經歷了刀耕火種農業階段、傳統農業階段和工業化農業階段。工業化農業過程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農田開墾和連片種植引起自然植被減少,以及自然物種和天敵的減少;農藥的使用破壞了物種多樣性;化肥造成了環境污染,進而也引起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品種選育過程的遺傳背景單一化及其大面積推廣,造成了對其他品種的排斥??如果用碳經濟的概念衡量,這種農業可以說是一種“高碳農業”。改變高碳農業的方法就是發展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物多樣性農業由于可以避免使用農藥、化肥等,某種意義上正屬于低碳農業。
低碳農業是指以減少大氣溫室氣體含量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低碳農業首先是一種理念,是農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發展方向,它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僅要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且在農業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中,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況下,還要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低碳農業只是一個離我們比較遙遠空洞的概念呢?絕對不是。最簡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樹造林。據科學測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氣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產出的秸稈就可以壓制出7.5t秸稈炭,1.3t秸稈即可滿足1戶農民全年的取暖做飯。
低碳農業具備五大特點。一是低耗性。低碳農業體系是科學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環境條件,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產品。二是持續性。低碳農業的轉型,不僅意味著農業經濟形態的轉變,更意味著一場深刻的農業革命,它涉及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農業生產技術轉型、食品安全、國民健康、城鄉關系,以及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等多方面的問題。低碳農業并不意味著產出劇烈下降,生產停滯不前,而是要求農業可持續發展。三是高優性。低碳農業是生產綠色產品的過程,既要收獲優質產品,又要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產生態雙安全。四是協調性。低碳農業運作與發展涉及多領域,尤其是生產與生態的協調。資源與環境是農業生產的自然基礎,資源貧乏、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現實困惑都要求人們必須發展低碳農業。低碳農業的本質是生態農業經濟,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有利于緩解資源貧乏的壓力;而通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強化生態建設來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更是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統性。發展低碳農業,要有統籌的思維,即要考慮如何從技術、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作用,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實現農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們健康,這無疑是發展低碳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2 發展低碳農業的意義。
2.1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踐行科學發展觀。
發展是硬道理。農業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科學發展。建設低碳農業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本質一致,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所蘊涵的關于發展的科學思想和解決發展問題的根本方法,又為我國低碳農業發展提供了方法論指導,拓寬了低碳農業發展的思路,提高了低碳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了農民的增收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推動了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2.2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
發展低碳農業是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減輕農業資源與環境壓力、解決面源污染的一場革命,是我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以及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進程中,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農產品的安全性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要從粗放經營到集約化生產、從大量使用農藥到生產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從農業有機廢棄物亂堆亂放到無廢物、從難以為繼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大力推進低碳農業。通過發展低碳農業,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農業經濟的碳強度,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和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2.3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
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參差不齊,研發和創新能力有限,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我國由高碳農業向低碳農業轉型的最大挑戰。近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鄉村清潔工程穩步推進,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呈快速增加之勢,如果加大投入,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就可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
2.4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
發展低碳農業,可以避免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經營和濫用,對農業的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和利用,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的利用,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2.5 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低碳農業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從而大大提高經濟效益。低碳農業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它能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低碳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3 推動低碳農業發展的思路。
發展低碳農業,最終實現低碳生活,任重道遠。因此,要大力推進低碳農業的發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 資源豐度指數;農業資源;石家莊;ArcGIS
中圖分類號 F3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4-0104-04
農業資源是由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組成的復雜系統,自然資源是支撐 農業發展的基礎系統,社會經濟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維持系統。資源分析是資源研究的主體部分,對 農業資源的評價國內外已有不少研究,一般都是用層次分析法AHP或“驅動-狀態-響應”DSR模式法[1~2]。本文采用資源豐度指數模型對石家莊市19個縣、市、區的農業資源進行橫向比較,分析研究各地農業 資源的相對數量、匹配程度及高效利用的情況;評價對農業生產有重大影響的主導和次要因素,為區域高效集約化農業的發展和結構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概況
石家莊市位于東經113°31′~115°29′,北緯37°26′~38°46′之間,東西長169
km,南北寬145 km,土地總面積15 848 km2。地處中緯度歐亞大陸東緣,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土壤呈現明顯的水平和垂直地帶性分布,物種多樣性豐富,具有高額的生產潛力和 良好的經濟效益,是我國華北農業綜合開發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3]。但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積減少,土地資源承載力長期處于臨界狀態,水土流失、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惡化等制約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現狀分析的基礎上,采用資源豐度指數模型對石家莊市農業資源進行綜合分析,為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信息參考。
2 農業資源綜合分析指標體系
農業生產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大的系統,因此指標體系也是一套龐雜的體系。本文根據 石家莊市的具體情況,利用專家評判和參照有關研究[4~6],確定農業資源綜合評 價包括:自然資源、生態、經濟、社會效益4個方面,具體指標體系見表1。
3 農業資源豐度指數模型
3.1 資源豐度指數
資源豐度(Resources enrichment),既可指單項資源(如耕地、森林、煤礦和鐵礦等)的豐度 ,也可指某類資源組合(如農業、能源或礦產資源等)的豐度,還可指某個國家或地區內各種資源的總體豐度[7]。資源豐度可以用地均資源占有量或人均資源占有量來表示,是制定區域規劃與發展戰略的主要依據。如果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資源豐度高,必然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則,情況就可能相反。
楊萍果:基于資源豐度指數模型的石家莊市農業資源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年 第4期3.2 資源要素標準量的確定
資源豐度可以用地均資源占有量或人均資源占有量來表示,兩者都是制定區域規劃 與發展戰 略的主要依據。農業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物質基礎,資源豐度的大小與組合狀況, 必然會影響到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等許多方面。只有計算出不同地區的資源豐度值,才能進行不同的地區比較,才能對不同類別的資源在可比尺度上進行綜合估算。由于資源豐度通常表現為在空間上的相對增強或減弱、集中或分散以及有規律的組合和質量演替等現象。
本文在于求出各地區相對的、可比的農業資源豐度,因此只估算了2005年一個年度的基數值。根據程鴻[7]研究的結論:河北省屬于Ⅱ類中豐度地區,其平均豐度值相當于全國的2倍,且石家莊市是河北省會所在地,所以資源要素標準量選用石家莊市多年平均值作標準,而不選用全國平均值作標準。突出可操作性、可比性、簡練性,選擇了10項代表性的指標,由于自然資源的形成受氣候、水文、生物、地質、地貌等地帶性或非地帶性因素的制約。區 域日照時數和氣溫差異較小,所以自然因素只選降水量。而人均資源豐度的高低,受人口密 度大小的制約。人口密度的形成又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響,情況比較復雜。對石家莊市19個縣市區進行橫向比較分析,發現各地農業資源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解決限制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各種農業資源要素標準量如表2所示[3]。 3.3 石家莊市各地農業資源豐度指數
資源豐度指數是描述資源豐富程度的一種指標:設集合A={S1,S2,S3…Sn} 為資源要素,即資源要素有n個S1,S2…Sn指標,集合A0={S01,S02,S0 3…S0n}為資源要素標準量。則函數I:RI=SI[]S0I(I=1,2,3…n)稱 為第I種資源的資源豐度指數。如果RI>1,則說明資源要素SI相對較為豐富;如果RI<1,則說明資源要素SI相對不足,可能成為農業生產的限制因素;用資源豐度指數模型RISI[]S0I,分別計
表2 各種農業資源要素標準量
Tab.2 The standard for indicator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資源要素單位資源要素標準量S01年降水量mm415.07S02人口密度人/km2659.8S03人均耕地面積hm2/人0.089S04人均水資源m3215.03S05糧食單產kg/hm28 191.71S06林地面積hm219 266.79S07大牲畜存欄頭數百頭911.00S08農機動力kW/hm230.63S09人均GDP萬元2.01S010人均純收入元4 118
算出各地農業資源豐度指數結果如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平山多年降雨量最大,辛集降雨量最小,說明地區間降雨量分布東西差異較大,山區高于平原區。近年來年均降雨量低于多年平均值,是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水埋深由1980年的10 m降到2000年的29.18 m,地下水位下降速率為0.81 m/a。人均水 資源豐度指數市區最小為0.17,平山最大4.26,石家莊市68.42%的縣市水資源量低于平均水 平。水分是制約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應大力提倡高效集約化農業生產,提高水分利用率;市區人口密度最大為5 428.5人/km2,井陘人口密度最小僅為232.4人/km2。人口密度的形成,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響,情況比較復雜。市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 高,交通便利,人口密度較高;而井陘地處山區,故人口密度較低。
人均耕地面積只有行唐、高邑、辛集、元氏、趙縣高于全國人均耕地面積0.1 hm2,而其他縣市低于全國水平,市區人均耕地面積最少。即石家莊市73.68%縣市的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人均耕地面積是限制農業生產的又一個因素。加強基本農田保護,保護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積極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發展生態農業。糧食單產欒城縣最高,該縣為農業示范基地;林地面積平山、贊皇、靈壽、高邑、井陘較高,西部山區生態環境較好。農業機械化水平豐度指數靈壽縣最低僅為0.54,新樂市最高為2.03,應大力推廣農業機械水平。從人均GDP和人 均純收入指數看,市區最高,贊皇、靈壽、平山縣西部山區較低,說明地區之間存在貧富差距。就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市區,距離小康指標人均收入8 000元還有很大差距。
3.4 農業資源空間分布
GIS具有強大的空間分析能力,本文應用GIS技術進行農業資源評價,充分體現了區域 農業資源豐度、空間分布等方面的差異和特征,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該地區農業資源提供了必要 的科學依據。由于農業生產系統的復雜性和層次性,每一項指標均從不同層次與側面反映農業 生產發展狀況。函數X=∑ni=1Rn(X為農業資源綜合豐度指數,Rn為單 項指標的資源豐度指數)。[HT][HJ*3/5][HT9.5SS]
根據表3中的X值,可在Arc GIS8.3軟件中運用分類法將石家莊市各區縣農業資源豐富程度分為3類:如X>14,則為1類地區,資源要素S1,S2,S3…Sn匹配協調,可促進農業持續發展;如10≤X≤14,則為2類地區,資源要素S1,S2,S3…Sn匹配基本協調;反之,如X<10,則為3類地區S1,S2,S3…Sn要素匹 配紊亂無序,為農業生產限制因素。這一劃分結果與各區縣的經濟發展、交通條件、資金投入等狀況相一致。用Arc GIS做出各地農業資源空間分布圖,見圖1。
4 結 論
農業資源的科學管理是實現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 保證。通過農業資源豐度指數模型,從自然、生態、社會經濟方面,分析了石家莊19個縣市區農業資源,通過空間分布圖,直觀看出市區和平山縣農業資源最優,靠近市區的 城郊市縣農業資源中等,主要由于科技推廣、思維方式和觀念的更新,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農民收入都有所提高,交通便利及地理位置優越的縣市高于其他縣市。建立較為系統和完整的資料庫、數據庫,通過典型調查和分析,關注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優 化模式與技術體系的集成基礎研究,開展不同尺度的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管理示范推廣。可以了解各地資源匹配程度和空間分布,針對性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克服不利限制因素,促進農業的高效、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陳長青,卞新民,何園球等. 東南部紅壤區生態農業模式主成分分析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5,14(2):193~197. [Chen Changqing , Bian Xinmin, He Yuanqiu
et al. A Stud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attern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s Analysis in Southeast Red Soil Region[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 angtze Basin.2005,14(2):193~197]
[2]姜文來,羅其友. 區域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系統評價模型[J].經濟地理,2000,20(3):78~81.[Jiang Wenlai, Luo Qiyou. the Systematic Evaluation Mode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J].Economic Geography, 2000,20(3):78~81.]
[3]石家莊市統計局. 石家莊市統計年鑒(2006)[M]. 河北:河北統計出版社,2006.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Shijiazhuang City. Statistic Yearbook of Shijiazhuang City [M]. Hebei: Hebei Statistic Press, 2006]
[4]傅伯杰,劉世梁,馬克明. 生態系統綜合評價的內容與方法[J].生態學報,200 1,21(11):1885~1892.[Fu Bojie, Liu Shiliang, Ma Keming.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Integrated Ecosystem Assessment [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1,21(11):1885~1892.]
[5]胡延蘭,楊志峰,何孟常. 一種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法及其應用[J]. 環境科學學報, 2005,25(2):269~274. [Hu Tinglan,Yang Zhifeng,He Mengchang,et a1.An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J].Acta Se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5,25(2):269~274]
關鍵詞:三峽庫區;農業種植;找準問題山區農業;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S5-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8-0023-1
三峽庫區有良好的農業發展基礎,自然資源豐富多樣,水熱資源充足,農業種植歷史悠久。加之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的完成,三峽工程在發電、防洪、河運和局部氣候調節等方面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有著嚴重的河流污染、水土流失和人多地少等問題,再加上自然災害的發生,這使得我們必須重新考慮如何發展三峽庫區的農業種植。通過與山區農業發達的地區的農業經濟結構,生態環境等方面作對比,來找出適合三峽庫區的特色農業種植,從而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達到發展與環境的雙贏。
1 三峽庫區的自然環境資源和農業發展現狀
1.1 自然環境復雜,農業資源豐富
三峽庫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這種氣候資源適合農業的發展。三峽庫區有著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溫暖濕潤的氣候特點。年均溫度為17-19℃,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年平均氣溫及年平均降水量高于一年同緯度的中國東部地區。本區降水豐富氣候多樣性的特點為三峽庫區的農業資源發展提供了很大的資源優勢。此外,三峽庫區生物資源也很豐富,長江三峽地區已形成柑桔產業帶,藥用植物至少有1000種,各種林、果、土特產超過2000種,還有很多馳名中外的生漆、山羊皮、蠶絲、桐油、榨菜等林特產品,這種復雜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資源為庫區發展農業種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2 三峽庫區土地資源類型多種多樣,開發程度高
庫區地勢復雜,土地類型多樣,以山地為主,也有少量平原、壩地和崗地。雜料,草場主要在低山區種植;糧食、蔬菜等一般在河谷平壩區種植;而中藥、茶和干果之類的名優土特產品一般在中高山區。這種地形特點更有利于三峽庫區農業種植的發展。
2 三峽庫區農業種植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2.1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三峽庫區規劃中的各種農產品基地大概有60多個,全國有效灌溉率為51.9%,而三峽庫區的有效灌溉面積卻僅是耕地面積的35%,這與全國有效灌溉率相差很大,旱澇保收面積僅是耕地面積的18%。還有一些老化的水利工程,水庫中70%以上屬于病險水庫,堤壩設施中65%亟待改造[1]。
2.2 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
庫區三種產業結構中農業比重最高。2004年,全國第二、三產業產值比值為86%,而庫區僅為76%左右,全國勞動力進入一些非農產業率為35%,而庫區農只有22%。三種產業中第一產業的增加值比例比重慶市高出11個百分點,為28.6%,而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例卻比重慶市低7個百分點,為34%[2]。第二產業主要在一些少數地區比較集中,例如宜昌。其次農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畜牧業以養豬業為主,林業比重低,使得結構與資源不匹配,不利于庫區農業種植的發展。
2.3 生態環境退化嚴重,地質災害嚴重
由于亂砍濫伐現象嚴重,庫區森林覆蓋率僅僅為21.7%,而長江流域森林覆蓋率也由50年代到現在下降5%。更嚴重的是大部分位于長江流域的天然林遭到破壞和砍伐,使得保土攔沙能力下降。此外,各種不合理和不科學的耕種方式使得水土大量流失,甚至在一些地區出現嚴重的沙漠化[3]。
由于庫區的地勢以山地丘陵為主,是全國山地災害的頻發區,各種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數量大,分布集中。例如,2003年,三峽庫區各種崩滑體達到4719處,并且與暴雨山洪發生在同一時期,在5-9月比較集中,來勢相當兇猛,危害很大,對于交通,農田和水利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3]。
3 與農業發達地區作出對比,找出三峽庫區農業種植發展策略
3.1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同時農業也是我國的弱勢產業,相對于丹麥一些農業大國發展農業的方法,庫區農業種植要以科技為先導,結合工程,農藝,化學措施等,建立新品種繁育基地,推廣新技術等工程措施。
3.2 通過發展地域優勢來發展特區農業
庫區農業資源的分布要根據其特點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來實現布局區域化,以合理開發利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為基本原則,適當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以更好的發展三峽庫區農業種植[4]。城郊型地區,丘陵平壩區,中低山區要根據各地優勢分別開發其農業種植產業。城郊都市型農業要加強養殖,觀光農業的發展;丘陵平壩區要以建設蔬菜,水果,家禽,糧油為重點;中低山區要以草地,水能為開發重點。
3.3 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提高經濟效益
根據三峽庫區的農業資源基礎和各種開發利用前景,要樹立三峽庫區的主導產業,例如蔬菜、優質水果、煙草等產業,根據建設一批名優產品生產及加工項目,根據良法配套,建設一些優秀的加工項目和一些名優產品,同時還應加強區域合作來獲取技術、資金等準確快捷的市場信息[5],這也為庫區農業種植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和機遇。在經營模式上也要結合三峽庫區的各種地理形勢,區位差異和豐富的資源來建立多種庫區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
3.4重視科技研發,建立農業科技網絡
為了實現庫區農業種植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以科學技術為基礎。這也是增大其競爭力的關鍵。首先,要從基層開始加強各地的基礎教育,把科學技術深入人心;其次,政府機構要支持對各種新品種的培育和研究開發;最后,要創造出特色和品牌才能有更好,更大的發展。
三峽庫區要建立健全的網絡科技服務項目,建立各種農業技術推廣站,培養各類農業技術人員,更好的發展三峽庫區農業種植技術。
參考文獻
[1] 重慶市農業普查辦公室.邁向21世紀的重慶農業[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2] 重慶市統計局.重慶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3-2005.
[3] 胡秀忠.集團經濟研究.重慶三峽學院,2006,9.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status of tropical touris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ce,and compared it with tropical tourist agriculture in Taiwan. It recommended to make full use of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lay rationally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min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opical agrculture,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of Hainan and cooperation betwen Hainan and Taiwan to further develop Hainan’s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ies.
關鍵詞: 熱帶;觀光農業;發展現狀;建議;海南;臺灣
Key words: tropical;sightseeing agriculture;development status;suggestion;Hainan;Taiwan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6-0236-02
0引言
海南是中國唯一地處熱帶的海島省份,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獨特的熱帶農業,保存完好的原始熱帶雨林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業和農業是海南經濟的兩大支柱,隨著20世紀70年代觀光農業旅游熱潮的興起,海南的旅游產品由最初的濱海觀光游覽逐步向其他資源型旅游產品發展,其中以農業資源為基礎形成了森林探險游、鄉村游等農業觀光產品。盡管海南的農業觀光產品的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尤其是資源利用與保護上亟需尋找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
1海南熱帶觀光農業發展現狀
1.1 海南熱帶農業資源豐富, 可開發種類多海南島天然物種資源非常豐富, 被譽為中國最大的熱帶植物園和最豐富的物種基因庫。以各類資源為基礎,近10年來,海南島出現了一批如萬嘉果園、定安飛禽世界、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霸王嶺國家森林公園、東山湖野生動物園、興隆熱帶花園、興隆熱帶植物園、儋州熱帶植物園、椰子大觀園、金沙島漁家樂、博鰲海洋世界、椰寨農家樂等集農業生產、經濟發展、生態教育、社會效益于一體的旅游活動項目, 形成涵蓋觀光果園、森林公園、養殖觀賞園、花卉觀賞園、植物園、動物園等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觀光產業,成為城市周邊居民、內陸上島游客休閑度假的新選擇,也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分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1.2 海南現有觀光農業表現形式單一, 缺乏文化深度和游客參與性魯懷坤在其發表的《觀光農業及其發展研究》一文中對觀光農業的類型進行了歸納,認為觀光農業包括四種類型:農業娛樂型、農場化型、高科技農業示范園、農家樂型。從海南目前對外開放的熱帶觀光農業景點的特征來看,無論是養殖場,還是育種基地,均采用以大面積、規模化、現代化的集約式農業為主,農場化型和高科技示范園類型, 其具體的表現形式與我國其他內地省份所見到的設施農業并無二異。單一的觀光農業表現形式未能真正體現海南獨特的、在我國大陸任何地方均體驗不到的熱帶田園風光的資源優勢。另外,從市場接受模式來看,海南現有的農業觀光景點仍以走馬觀花的觀光為主,無論是散客還是團隊,在景區內的活動均以游覽、聽從講解為主,極少有景點配合互動性的活動,讓游客參與到農業活動中來,切實地讓游客感受海南傳統或現代農業產品的生產、耕作過程。
1.3 海南農業生態保護意識普遍較低,農業資源保護力度不足也制約了海南農業旅游的發展農業景觀是觀光農業發展的基礎,農業景觀具有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雙重特征。發展觀光農業應重視農業景觀的建設、改善和塑造, 充分發揮農業景觀的觀光和旅游功能,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據有關資料統計,海南每年被海水侵蝕和沙化的土地面積達1000km2,大部分土壤有機質含量不足1%,土地貧瘠化現象嚴重。土地退化已成為制約我省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海南是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的省份,全島開發的文明生態村建設也卓有成效,成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蜚聲島內外。但是,在這些光環之下隱藏著的水污染問題不容忽視,尤其在海南農村,水污染問題突出。在工業、城市的污染備受關注的同時,海南這個盡享田園美景的農業大省的農村的污染問題卻無人關注,且迄今為止尚無任何對應環境污染的措施。
1.4 海南觀光農業的發展缺乏政府關注與支持1999 年海南省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制定了《海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在2002-2006年的五年間,創建文明生態村10349個,到2008年共創建13261個文明生態村,達到自然村總數的72%。經過六年的建設,海南目前已基本形成生態文明村在全島開花,但除了整飭環境、種花種草、修路修房之外,海南農村和農民究竟要如何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卻未見更多相應的政府政策引導。直至2007年7月4 日,南海網上才有首例關于生態文明村被整合包裝形成農業觀光旅游產品的相關報道。
2臺灣地區觀光農業發展的概況
臺灣與海南同屬亞熱帶海島,有著相似的地理環境和農業資源,但在觀光農業的發展上卻有著較大的差異。
2.1 政府通過立法指導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農委會、農會共同輔導建立休閑農業基礎,推動休閑農業產業良性發展臺灣是我國最先發展觀光農業的地區。1970 年臺北市在木柵區指南里組織了53戶茶農,推出“木柵觀光茶園”,開啟觀光農園的先河。1989年4月臺灣“行政院農委會”舉辦第1次“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 確定“休閑農業”名稱,并于2000年通過立法界定休閑農業概念, 在2002 年立法將休閑農業納入產業規劃,通過休閑農業法律法規的完善制定,保證了休閑農場、農莊、農園依照法律法規從事生產運作, 避免了盲目無序開發,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其盈利的可能性和保障了游客的權益。在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責任與義務之下,針對臺灣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臺灣農委會、農會為發展休閑農業提供了相應的技術培訓和規劃。
2.2 臺灣休閑農業數量多, 類型多樣化經過近30年的發展,臺灣參與休閑農業發展的單位數量眾多,根據農業委員會最新數據顯示,已核發29家休閑農場經營許可登記證、準予籌設休閑農場214家(其中44家為綜合型、170家為農業經營體驗型)、核準劃定48處休閑農業區,輔導145處休閑農漁園區。類型涵蓋了休閑農場、森林游樂園、休閑漁場、休閑牧場、觀光果園、觀光茶園、觀光花園、觀光菜園、市民農園、教育農園、民宿、休閑農業區等13種類型,輻射了教育、娛樂、觀光、生產、傳統文化等多方面內容,其品種非常豐富,可滿足游客吃、住、游、購、娛、學等方面的需求。
2.3 臺灣休閑農業以當地居民經營的中小型規模為主臺灣的休閑農業發展主要以各地農業人口經營的中小型農場為主。有資料顯示: 兩人經營的農場最多,有255家,占23.12%;三人經營的農場202家,占18.13%;土地規模在0.5~3.0km2的農場達589家,占總數的53.50%;3~10km2的農場達249家,占總數的22.60%。投資額不足100 萬元新臺幣的休閑農場有153家,占13.90%;投資額100~500萬元新臺幣的農場最多,有423家,占38.40%;投資額500~1 000萬元新臺幣的有218家,占19.80%。
2.4 在多年發展與研究的基礎上,臺灣休閑農業已有相關理論對其發展進行支持與引導休閑農業的起點較低,且技術含量不高,有的雷同于普通的農業生產,有的類似于城市公園,如沒有相關的理論引導與支持極易使其方向發生偏離。在臺灣多年的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臺灣有關專家、學者圍繞休閑農業的內涵、功能、休閑農業的設計理念等理論進行了深入而系統地研究,形成了相應的休閑農業美學、景觀學、園林學、經濟學、管理學、消費心理學和市場營銷學等各方面的理論,為該產業的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相關建議
海南有著如此優越的熱帶農業資源條件,卻未能產生與之相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究其根源是未能充分發揮海南熱帶農業特色,未形成優質的熱帶觀光農業特色精品。
3.1 充分利用海南熱帶農業科技優勢, 打造高科技熱帶農業觀光品牌海南是我國唯一的熱帶海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確保了海南的熱帶農業科學研究在其所涉及的養殖、種植、加工、林業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尤其是近幾年來,海南省熱帶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主要來自科技的推動。如能充分利用這些科研成果,將科研成果通過適當形式將其開放給公眾, 不僅能讓游客了解到海南的農業科學技術發展情況,也勢將成為獨具特色的高科技熱帶農業觀光產品,形成海南熱帶農業的科技窗口。
3.2 合理規劃海南熱帶農業資源區域,利用區域優勢樹立各地不同觀光農業特色海南熱帶高效農業資源在我國不僅是獨特的,也是立體的。縱觀海南目前的觀光農業項目,其內容與形式基本雷同,要避免重復建設、“遍地開花”、“一哄而上”的窘境就應充分利用資源的獨特性,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控制投資浪費和惡性競爭。同時,在項目建設規劃之初就應注意整體的多樣性和個體的獨特性,并使之互相搭配,互相補充,避免相互競爭;要增加旅游硬件設施建設,提高軟件服務素質,使各區域農業發展既能滿足生產需要,又能形成旅游產品,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區域。
3.3 深度挖掘海南熱帶農業文化內涵,全方位、多形式表現海南熱帶觀光農業特色觀光農業旅游是一種文化性很強的產業,在觀光游覽過程中,單純以自然田園風光為主的觀光方式已無法滿足游客對更高層次具有文化品位的專門化活動的需求,只有在內容和形式上充分體現出與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與民族色彩,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旅游者的需求動機。
3.4 加強海南熱帶農業資源保護,創造優美農村景觀觀光農業歸根結底仍然是一種旅游產品,是一種以農業生產和農業資源為基礎的旅游產品。因此,保護農業資源、保護農村生態、保護農民生存環境就是保存觀光農業的發展基礎。只有時時處處將農業資源保護置于首位,才能創造出優美的農村景觀,提升海南熱帶觀光農業產品的質量,滿足市場需求。
3.5 加強瓊臺合作,借鑒臺灣先進的休閑農業扶持、推廣、管理經驗,發展海南熱帶觀光農業海南和臺灣是中國兩大海島,在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上有著極高的相似度。海南的觀光農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如何避免規劃、開發、建設、運營等方面會出現的問題與困難,可充分借鑒臺灣的相關經驗,引入臺灣的一些管理理念、運作模式,根據海南的市場環境、產品特性加以融合,形成適合海南自身環境的產品,將有助于海南熱帶觀光農業向著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
4展望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收入和閑暇時間不斷增加,對休閑項目需求不斷擴張,海南依托其獨一無二觀光農業資源在旅游市場上將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盡管海南的熱帶觀光農業起步晚、基礎差,但這一新興的旅游形式已散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如依托瓊臺合作的良好基礎,引進臺灣發展休閑農業在規劃、建設、經營、推廣、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同時能夠有效地保護農業資源、根據本地區資源特色、功能作用開發多種適合本區的特色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做到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農村為特色,把農業產業發展、扶持農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時為廣大民眾和旅客提供更好的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產品和商業服務,那么就一定可以保障海南熱帶觀光農業實現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海南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海南百科全書[M].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關鍵詞】 韶關 生態屏障 生態補償 可持續發展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唯一家園,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自然環境,摧毀人類健康和幸福為代價,這是整個中國社會的共識。韶關是國家環保部批準的全國首批六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之一,是廣東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國家出臺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韶關山區南雄、始興、仁化、樂昌、乳源等五縣列入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并于2012年開始享受國家生態轉移支付補助,平均每個縣補助資金約為3000萬元,補助金額低于全國其他生態發展區。《歐盟排放交易體系規則》詳細闡明了碳交易市場規則,《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針對生態系統變化與人類福祉的關系,提出改善生態系統管理水平,以保證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補償的定義
生態補償,是指通過生態系統服務的使用者向服務的提供者付費,將生態系統服務的非市場價值轉化為當地參與者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財政激勵機制。和生態產品、工業品、農產品一樣,生態系統提供的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和宜人的氣候,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需品。下面著重研究韶關在廣東生態系統中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重要性,及對山區進行生態補償必要性。
二、韶關山區控制著全省的地理格局,生態屏障作用具不可替代性
廣東省北高南低,北部是海拔最高的南嶺山地,韶關屬于北部山區地級市,包括有曲江、南雄、始興、仁化、樂昌、翁源、新豐和乳源瑤族自治縣等行政縣,北部山區影響著全省的地理生態格局與環境演變。
1、韶關山區對全省氣候和河流地理格局具有重大影響
韶關地處于東經112°50′—114°45′、北緯23°5′—25°31′之間,全境地處華夏活化陸臺的湘粵褶皺帶,地貌形態呈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且向南突出,新豐縣內石坑崆山,海拔1902米,為廣東第一高峰。山地對全省氣候和河流地理格局具有重大影響,對全省河流流域格局與地域分布起著支配作用:冬季,高大的山脈阻擋盛行東北季風長驅直入,保護全省農業作物和各種生物。夏季,在地形抬升下盛行西南和東南季風,形成 “地形雨”。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2條,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條,發育了湞江的支流——墨江、錦江、武江、南水等,湞江自北向南貫穿全境匯入北江,北江流域屬于珠江水系,處于珠江流域上游的韶關山區,對珠江流域的水質、徑流量和三角洲地區的生態系統有著重要影響。
2、韶關山區奠定了全省的生態地理格局
韶關是廣東省重要的用材林、水源林、天然林基地及重點的毛竹基地,森林覆蓋率66.1%,林木綠化率68.9%,活立木總蓄積量6524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居廣東省首位。人均森林資源居全省地級市第一位。南嶺國家級自然資源保護區、始興縣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仁化縣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面積17.9萬公頃,是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
3、韶關山區生物的多樣性
韶關山區復雜多樣的生態條件,形成了生物多樣性,是廣東省最大的天然生物基因庫,區域內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高等植物有271科,脊椎動物有34目99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華南虎、云豹、黃腹角雉、黑鹿和瑤山鱷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穿山甲、獼猴等52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水松、紅豆杉、廣東松等36種。高大山脈是水汽和動植物的天然屏障,分布在山區的森林、草地、沼澤濕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服務功能,對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具有重要的生態環境屏障作用。
4、韶關山區是人類的發祥地,孕育著多民族文化,科研價值無法估量
韶關的丹霞地貌是廣東省僅有的世界自然遺產,還有國家級景區景點17處,省級及以下景區景點100多處,包括南華禪寺、珠璣巷、梅關古道、廣東大峽谷、滿堂客家大圍、南嶺國家自然保護區等高品質旅游景區。曲江縣有馬壩人遺址和石峽文化遺址,是中國古人類的起源地。南雄縣集旅游、知識和考古于一體,其白堊紀紅層中的古生物恐龍化石、恐龍蛋化石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好的地區,科研價值無法估量。在韶關山區還居住著瑤族、畬族等少數民族,多種文化的共存繁榮、多樣深厚的民族文化使山區鄉村民俗豐富多彩,形成了燦爛的文化遺產,也構成了廣東特有的旅游資源,使韶關山區成為廣東省旅游資源最豐富、旅游文化品位最高的地區。
三、生態屏障獲得生態補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盡管韶關山區自然資源豐富,但是依然沒有擺脫貧窮的狀況,新豐縣職工年平均工資21733元,在全省倒數第二,低于河源市最窮的東源縣24535元(見表1)。近年來,河源市在東江水資源中獲得了廣東省政府和香港政府的流域生態補償,縣財政狀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為了保障東江水質達到國家Ⅱ類,河源市取消了環境污染大的工業項目建設,從生態環境保護中獲得了經濟效應。韶關山區作為廣東省最重要的生態屏障,生態功能的重要性與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已經得到一致認同,然而山區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生態養護補償,即使在2012年5個縣獲得了3000萬生態補償,所有金額共計僅1.5億,與2011年韶關地區GDP值792.01億相比,只有0.19%,與山區投入大量的人力、資金在山區生態環境養護相比,呈入不敷出的狀態,不利于調動山區人民對自然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1、生態補償有助于解決韶關山區經濟社會的貧困問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國際對于生態補償成功的做法是: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區開發充分考慮對下游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下游地區要幫助上游修復生態環境和實現人口的脫貧,因為上游砍伐森林,可能使水源枯竭,導致河流下游徑流量萎縮。韶關山區的生態系統發揮了森林固碳、固氮、生成氧氣、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的作用,維護了生物的多樣性,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奠定了基礎。生態產品提供服務的正外部性,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顯然有失社會的公平和公正。對生態產品提供的服務不支付成本,將繼續縱容對自然環境只攝取,不養護的行為,遏制環境繼續惡化也將是空話。因此,迫切需要通過生態補償的方式,對韶關山區人民為生態屏障的保育工作作出的貢獻進行經濟補償,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2、生態補償有利于產業調整
韶關是廣東老工業基地,韶關山區每單位的GDP能耗是全省最高的。雖然從2005—2011年單位的GDP能耗下降了37.57%,但韶關山區每單位的GDP能耗仍是全省最高的,能耗超出了全省平均水平的1.37倍(見表2)。其原因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鋼鐵、有色金屬是地區主要經濟部門。2011年韶關七大支柱產業是鋼鐵、有色金屬、電力、煙草、機械制造、制藥、電子信息等行業。
韶關地區分布了南雄精細化工、乳源氯堿化工、仁化有色金屬循環經濟、韶關鋼鐵廠、韶關冶煉廠、凡口鉛鋅礦、大寶山礦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工業排放大量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垃圾污染了周圍的環境。韶關是“中國有色金屬之鄉”,已探明儲量的礦產23種居全省的第一位,只要充分利用工業自然資源稟賦,工業產值會迅速提高,但有色金屬開采和冶煉可造成各種環境污染問題,如引起塌陷、固體廢棄物堆砌、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侵蝕土壤和干擾生物群落的演替變化。因此,韶關山區經濟發展面臨突出的矛盾問題是:第一,維持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如果淘汰目前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又要發展地區經濟,就必須有可以替代的新興產業,使企業順利轉型。第二,豐富的自然資源開發與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矛盾,開發強度增加,生態系統會遭到破壞,有些甚至是難以逆轉的。因此,需要通過生態補償項目資金的安排,開拓新興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消除威脅生態屏障的潛在因素,生態屏障是山區和平原的共同福祉,生態補償勢在必行。從經濟學角度看,這是受益的平原地區適當讓利于山區,山區放棄發展獲得的機會成本,符合福利最大化原則。
3、生態補償有利于扶持生態產業發展
韶關山區農業資源優勢顯著,農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地區GDP)的14.22% ,人均耕地面積位于全省第一,高品質農業物種資源豐富。例如“馬壩油粘米”、“曲江火山粉葛”、“樂昌馬蹄”、“張溪香芋”等12種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成為農業成功增效、農民增收的源泉。“南雄煙”形成了農業生產規模,煙葉種植面積22.7萬畝,總產量3.2萬噸,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煙草企業成為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之一。“中國蘭花之鄉”的翁源縣與臺商打造“蘭花基地”,花卉銷往亞洲地區。生物制藥進入了韶關的七大支柱產業中,成為了山區新經濟的增長點。由此可見,韶關山區不缺乏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但缺乏資金、農業科學技術、經濟管理水平和山區合理的產業規劃。翁源縣常見藥材有360多種,全球生物制藥以14%增長,也是國內未來最具潛力的領域,完全可以建立山區生物制藥資源輸出。2011年韶關地區旅游總收入71.38億元,占地區GDP的9.01%,由于旅店住宿、衛生設施等旅游配套條件較差,休閑度假的游客人數低于珠三角地區,需要投入資金,才能發揮豐富自然遺產的功能與潛力。韶關山區具備發展山區高效農業的良好條件和高品位的休閑度假旅游資源,實施生態補償機制,有利于規劃山區產業布局,開發山地特色農業與生態旅游,建立山區資源輸出。
四、結論
韶關山區一直承擔著廣東省生態保護、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資源遺傳多樣性保護,以及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等多種重要功能,生態系統脆弱,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低,不具備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開發的條件。對于山區放棄開發的機會成本應給予生態補償,對于已有的工礦企業應加強環境監督力度,污染嚴重的企業要及時停產關閉,通過補償項目,實施產業轉型。通過項目補償形式對農村進行農業技術培訓,積極倡導生態農業,少施化肥、少用除草劑,建立農業土壤污染檢測體系和農產品檢測體系,發展生態高效農業和生態旅游。改善農村的居住條件,通過建設農村戶沼氣或凈化沼氣池,可以有效地處理人畜糞便、污水,治理農村居住環境臟亂、衛生狀況惡劣、嚴重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減少薪柴使用量,減少森林砍伐量。廣東省是我國第一經濟大省,連續24年GDP全國第一位,因此有能力提供生態補償的資金。加強韶關山區生態補償,有利于提高廣東在全國生態社會建設領域的影響力和引領作用,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注:基金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8151063101000016);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規劃研究項目(2010tjk083)。)
【參考文獻】
[1] 焦小平主譯:歐盟排放交易體系規則[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2] 張用民譯: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3] 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省統計年鑒[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