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村旅游開發的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鄉村旅游;違法用地;違法風險偏好;響應機制
土地作為鄉村旅游業發展的載體,隨著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鄉村旅游用地的開發也在不斷擴張,鄉村旅游用地的開發主體包括了地方政府、企業、村委會和農戶,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和土地、資金等要素方面的限制,在各地或多或少的出現了因為鄉村旅游用地的開發而違法用地的現象,如:河南安陽市采用“以租代征”的方式,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用途,非法租賃農民集體耕地,建設300多畝的“四季花香生態園”鄉村旅游景點。
一、研究背景
鄉村旅游以“生態游”、“文化特色村”、“休閑觀光農業園”、“農家樂”等形式的鄉村旅游在我國蓬勃興起,被稱為21世紀中國鄉村傳統產業的重要替代產業和鄉村發展的戰略產業。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至今,經歷了初創、產業成形、全面發展3個階段。
違法開發鄉村旅游的行為帶來了負外部性,目前研究鄉村旅游用地的文章多集中于鄉村旅游違法用地的原因和如何解決這兩個方面,得出土地法律和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不合理是土地違法行為的主要原因,提出通過編制鄉村旅游業發展規劃并把鄉村旅游業納入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來解決其違法行為[4]。前述研究多是從宏觀制度層面進行分析,忽視了經營鄉村旅游業農戶這一主要微觀主體的動機及訴求。
筆者選取江蘇省南京市鎖石村和金牛村、河北省石家莊市五岳寨、貴州省貴陽市黃金大道風景區和漁洞峽風景區以及情人谷風景區等經營農家樂的農戶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35份,有效問卷33份。其中直接參與違法用地農戶共14戶,占42.4%;間接參與違法用地農戶共11戶,占33.3%;未參與農戶10戶,占24.3%。通過調查分析將農戶進行分類,建立probit模型分析農戶違法開發農家樂意愿的影響因素,從而提出管制和改善農家樂違法開發經營行為的政策建議。
二、實證研究
1.農戶的分類。根據農戶是否做出鄉村旅游開發違法用地這一行為,將農戶分為三種類型:直接參與鄉村旅游開發違法用地的農戶、間接參與鄉村旅游開發違法用地的農戶和未參與鄉村旅游開發違法用地的農戶。由于間接參與鄉村旅游開發違法用地的農戶是被動接受者,其行為產生并不是結合自身條件與外部環境而產生的,因而本文只討論直接參與農戶與未參與農戶的行為決策。
直接參與鄉村旅游開發違法用地的農戶在鄉村旅游開發中,違法用地行為并非被動,這主要是與鄉村旅游用地具有較高收益性相關,農戶個人因素的激勵,如:籌資能力強,敢于冒被查處的風險,未經審批,擅自改變土地用途、非法建設和改建,有的農戶借鄉村旅游用地開發之名,非法倒賣土地使用權及買賣宅基地等。
間接參與鄉村旅游開發違法用地的農戶屬于被動接受者,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村委會和企業開發商三者為了各自的利益,地方政府同時為了政績突出,采取“以租代征”及其他方式違法占用農用地開發鄉村旅游,由于占用的農用地使用權歸村集體成員擁有,因而這些農戶成為違法用地的間接者。
未參與鄉村旅游開發違法用地的農戶并非是不愿意成為鄉村旅游開發的主體,由于其資金及技術等要素的缺乏,沒有能力從事鄉村旅游開發,還有可能是地方政府、開發商和村委會違法占用的土地不涉及這些農戶所承包的使用權及宅基地使用權。
2.影響農戶違法用地行為的因素分析
(1)理論假設
①個人因素。農戶的個人因素影響其行為決策的理論假設見表1。
②環境因素。農戶所處的環境要素,也可稱為外部因素或外部變量。包括了交通條件、區位條件、政府監督力度、村集體是否具有鄉村旅游特性、法律和道德約束、風俗習慣及,還有地方政府、開發商、村委會會不會成為鄉村旅游用地違法開發主。當交通便利、具有區位優勢、政府由于執法成本大而疏于監察等適宜的環境因素有利于農戶參與到鄉村旅游用地違法開發中。
鄉村旅游主要依托田園風光、獨特的自然景點,農戶做出鄉村旅游開發決策的前提是本地區周圍有景區景點,即在外部環境適宜的條件下進行的,本文主要探討在外部環境既定的情況下,農戶的內部因素是怎樣影響做出違法開發鄉村旅游的決策。
(2)模型構建與變量設計。采用Probit二元選擇模型分析農戶個人因素對農戶是否違法參與農家樂的影響程度,包括以下變量:因變量,虛擬變量participate(1=直接違法參與開發農家樂);自變量包括戶主個人因素和農戶家庭特征因素,戶主個人因素:age(年齡),虛擬變量sex(1=男),education(受教育年限),虛擬變量cap(1=籌資能力強);農戶家庭特征:higheducation(家庭中受教育年限最高),laborman(家庭中男勞動力人數),laborwomen(家庭中女勞動力人數),unhealth(農戶家庭身體不健康人數),income(總收入)。變量描述性統計見表2。
(3)模型估計結果
根據上述方法,利用軟件stata11進行Probit模型估計,具體結果見表9。統計檢驗結果表明,本回歸模型預測準確度為83.33%,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回歸結果可信。同時總顯著水平在1%,說明模型在99%條件下是接受的。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快速發展,但從總體上講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由于經驗和理論認識上的不足,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進一步提出了加強社區參與的方法,以期對我國鄉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借鑒。
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內涵
1985年,墨菲(P.E.Marphy)的《旅游:社區方法》一書引入了“社區參與”的概念,1997年6月,世界旅游組織、世界旅游理事會與地球理事會聯合頒布了《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明確提出將居民作為旅游業發展的關懷對象之一,并把居民參與作為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突出了社區參與在旅游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社區參與是指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物與公共活動的規劃、決策、執行、監督與評估等環節的過程。因此,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應理解為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社區居民通過各種方式和行為,積極、主動地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環節和相關層面,并且在其發展中獲取相應的利益,以保護當地環境和維護傳統社會文化,促使旅游地和旅游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以看出,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核心體現在參與的內容和目的兩方面:居民獲得參與社區旅游發展決策的權利和公平獲得旅游收益的機會。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是體現社區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機制,包括了旅游規劃、旅游經濟活動、環境保護以及社會文化維護等多方面內容,它更強調把社區作為旅游規劃和管理的核心,是一種新型的旅游發展模式和開發理念。
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積極意義
近年來鄉村旅游在我國快速發展,尤其是2006年國家旅游局推出“2006中國鄉村年”,更掀起了鄉村旅游開發的熱潮。在鄉村旅游深度開發過程中,社區參與是實現其良好發展的保障,同時也符合國家發展鄉村旅游的初衷。
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積極意義在于:第一,鄉村旅游之所以對城市居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關鍵就在于它具有和城市景觀完全不同的“土生土長”的鄉村自然、人文景觀。就自然景觀而言,當地居民是它們的擁有者、保護者,所以繞開當地居民參與而進行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是沒有生命力的;就人文景觀而言更是如此,如田園風光、農事活動、風土民情等,這些都是當地最生動、最鮮活的鄉村旅游資源,而當地居民則是它們的重要載體,通過當地居民的參與,才能使這些無形的精神資源得以展現。第二,當地居民通過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發經營、決策管理,獲得旅游收益。收益的提高會極大地促進居民對發展鄉村旅游的熱情,這種支持與友好的態度,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第三,當地居民通過各種形式對鄉村旅游的參與,會無形中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生態保護觀念和環保建設的意識。為了更好地發展當地的鄉村旅游,他們會自覺保護當地的生態景觀,美化環境,同時會更注重保護當地的鄉土文化,使其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
當前鄉村旅游社區參與中存在的問題
(一)各地社區參與發展不平衡
少數地理位置優越、經濟開放的地區,鄉村旅游起步較早,鄉村利用本地的旅游資源,引導社區居民全面有效地參與到旅游開發、管理、規劃、經營中去,實現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還有一些鄉村處于摸索階段,采用的是組織參與的模式,部分居民參與其中,主要從事的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如為游客提供手工藝品和土特產品等。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鄉村地區,旅游的發展完全是一種政府行為,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進程較為緩慢,在比較偏僻落后的地區,鄉村旅游更是毫無社區參與可言??梢灶A見,這些地區的旅游業,最終會隨著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的不斷加劇而逐步衰落。
(二)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的程度偏低
社區全面有效地參與鄉村旅游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在參與的規模上,應是全部居民,起碼是大多數居民的參與;在參與的內容上,指當地居民全方位地參與到當地旅游業發展中,包括旅游業發展的規劃、決策、管理、經營和當地的環境保護及文化的維護與傳承;從參與的目的來看,居民不再僅以就業、增加經濟收入為單一目的,考慮到他們今后的發展,居民還視環境保護、維護傳統文化為己任,最終達到自身、社區、當地旅游業三者的共同發展。
目前從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總體來看,社區參與程度和層次普遍偏低,多數地區主要表現為少數居民開展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活動,真正在旅游決策、管理等方面的參與少之又少。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有:第一,政府部門一些擁有決策權的各級領導,對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社區參與的積極意義認識不足,理解不透。認為只是簡單的農民個體經濟行為,沒有充分考慮農村居民的利益、需求,在旅游開發決策中多采用“一言堂”的作風,未采取任何措施調動當地居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全方位參與。第二,從當地居民角度分析,由于旅游管理者或規劃人員在制定一些對社區產生重大影響的旅游規劃時,常將社區居民排除在外,強化了社區居民不愿參與鄉村旅游的意識。他們認為開發旅游是政府行為,是為公司謀利,進而有意無意將自身與旅游發展隔離開來。第三,由于農村居民文化知識水平有限,整體素質較差,客觀上限制了他們的參與。
(三)鄉村旅游開發中社區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當地農民直接利益受到損失。鄉村旅游開發中居民最關心的莫過于利益分配,尤其是經濟收入的分配。但由于農村居民參與程度低,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在資源利用上,包括土地資源在內的可利用資源,在旅游開發以前是當地社區居民賴以生存的生產生活資源,其使用權歸農民所有。當旅游區進行規劃后,這些資源即變成景區管理部門所有,而景區在經營中所得經濟利益沒有或很少分配給當地居民,直接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同時在將這些資源使用歸屬權轉讓給旅游企業時,政府或村委會未能使農民獲得最大利益,甚至個別地方出現權錢交易等損害農民利益的現象。
其次,在就業機會上,目前在鄉村旅游開發中,各地大多數旅游項目是以委托經營、承包、經營權轉讓或租賃承包的形式委托給一些外地開發公司開發與經營,而不是以社區居民為主體。大量外地人的涌入與參與,使鄉村旅游區的旅館、餐館及紀念品經營等被外地企業所壟斷。這樣的結果,造成當地居民被排除在經營決策之外,就業機會大大減少,并使部分旅游收入通過工資和商業利潤等方式流向外地,致使當地居民喪失了在旅游活動中應得的直接經濟收益,同時也削弱了“旅游扶貧”的效果。
2.當地居民間接利益的喪失。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所獲得的利益除了經濟利益外,還包括環境利益和社會文化利益。環境是當地居民長期生活、生產的場所,一旦遭到破壞出現生態問題,會首先危害到他們的生活和健康;鄉土文化是當地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的歸屬,然而隨著旅游的開發會被城市文化所同化。沒有了良好的環境和獨特的文化,便失掉了發展旅游的“靈魂”。當地居民不是參與的主體,甚至根本無法涉及旅游開發的規劃、決策等工作,由于開發者指導思想和管理上的原因,旅游開發中往往存在著重經濟利益,輕環境和社會影響的行為,進而使當地居民間接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社區居民對參與旅游活動的態度淡漠
由于當地居民在鄉村旅游開發中利益得不到保障,卻還要承受環境破壞、正常生活秩序受干擾和價值觀念受沖突等不利影響,目前鄉村旅游開發中社區居民對參與鄉村旅游活動的態度淡漠甚至產生不滿抵觸情緒。社區居民對發展旅游的態度研究表明:一旦社區居民產生這種消極情緒,會極大地影響到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甚至導致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失敗。例如印度海岸旅游地Goa,因當地居民不滿旅游者帶來的種種不便,向游客散發敵意傳單,并演變成向政府施加壓力的消極行動。可見居民參與的態度直接關系到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的成敗。
保證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有效性的措施
(一)政府應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轉變職能
如果政府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既是利益的主體,又是政策的決策者,必然造成鄉村旅游收入不科學合理的分配等一系列問題,最終會大大降低鄉村居民的“參與度”。所以政府要由包攬一切的主導作用,轉變為在以當地居民為主體鄉村旅游開發中發揮引導、協調、監督等作用。政府應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處于中立地位,積極營造發展的良好環境,保障居民的參與權,規范居民參與的行為及過程,處理好開發商與當地居民之間的矛盾,成為他們聯系的橋梁和紐帶。
(二)進一步加強政府的推動作用
當地各級行政主管部門應充分認識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內涵及重要意義,提高重視程度。政府通過制定實施各項鼓勵扶持政策,例如通過貸款、補貼、稅收刺激等措施,調動廣大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并給他們創造多層次的參與機會和就業崗位。當鄉村居民在經濟收入和就業等方面得到平等的利益分配,就會極大地激發他們參與旅游開發的積極性和熱情,鄉村旅游才能真正持續健康地發展。
(三)加強培訓以提高鄉村居民參與的能力
如前所述,鄉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質及綜合素質差是造成他們參與程度不高、參與意識淡漠的另一重要原因,所以必須加大對當地居民的培訓和教育的力度。通過整體培訓,普遍提高鄉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參與意識、商業意識、競爭意識;通過多層次、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當地不同類別、不同人群參與鄉村旅游的能力,從基本的旅游服務和經營到高層次的旅游管理與決策,保證人人都有一技之長參與到鄉村旅游活動中去,使當地居民真正成為旅游業的主體。
綜上所述,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目前在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仍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著許多不足與欠缺,但隨著我國鄉村旅游的深度開發,要確保當地旅游、經濟、社會文化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社區參與必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肖富群.居民社區參與的動力機制分析.廣西社會科學,2004.5
2.胡志毅,張兆干.社區參與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人文地理,2002.4
3.王瓊英.鄉村旅游的社區參與模型及保障機制.農業經濟,2006.11
4.潘秋玲,李九全.社區參與和旅游社區一體化研究.人文地理,2002.8
5.彭敏,付化.中國鄉村社區參與旅游開發研究.中國農學通報,2007.1
6.何婉.淺議我國鄉村旅游的深度開發.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09
關鍵詞: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分析
作者簡介:文軍,廣西大學生態與旅游科學研究所所長,副教授,博士;李星群,廣西大學商學院講師,碩士,廣西南寧 530005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03―0038―04
近10年來,廣西的鄉村旅游得到快速發展,主要以桂北區域的龍勝和陽朔的鄉村旅游為代表。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在廣西農民脫貧致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對廣西鄉村旅游的研究非常少,也不系統,多數研究是基于廣西某處鄉村旅游的個案研究,從宏觀層面的研究多從大區域大概念人手,缺乏具體數據支持。對于廣西廣大鄉村旅游經營者信息的狀況目前研究不多,其具體的存在狀態尚不為人所知,這極大地阻礙了政府部門對廣西鄉村旅游的可持續開發與有效管理。
一、研究目的與方法
基于對廣西鄉村旅游開發尚缺乏比較系統的研究,尤其是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方面的研究目前還是空白,在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的支持下,課題組于2006年5月至2006年12月,分批對廣西已開發鄉村旅游的村屯進行了系統調研。旨在揭示廣西鄉村旅游開發現狀、存在問題,以及鄉村旅游開發對廣西農民脫貧致富的作用,以期揭示鄉村小型民營旅游經濟發展機制等問題。調查范圍為整個廣西區域,主要涉及縣市包括龍勝、陽朔、恭城、臨桂、靈川、資源、桂林市近郊、樂業、田東、田陽、南寧市近郊、武鳴、靖西、東興、北海市近郊等縣市,調查村屯或鄉村旅游景點共32個,調查對象為鄉村旅游經營實體及對照樣本(未進行鄉村旅游經營的村民)。為保證本次調查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本次調查通過實地調查、問卷法與深度訪談獲得第一手調查資料。采用面對面的調查方法,調查完即回收問卷,未能完成調查的樣本不列入統計分析中,共完成調查樣本250份,其中有效樣本213份。深度訪談在征得被采訪人同意的前提下進行錄音后整理,每次時間為2―3小時,共完成12份樣本調查。本論文的內容取自調研中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基本信息采集模塊和一些實地調查內容總結。
二、鄉村旅游經營者基本特征分析
鄉村旅游經營者基本信息分析表主要由性別、婚姻、年齡結構、受教育程度、籍貫、工作經歷、普通話水平、英文水平、個性與家庭收入水平共10個方面組成,依據調查樣本統計生成如下表格。
(一)鄉村旅游經營者年齡、性別與婚姻狀況分析
廣西的鄉村旅游經營者在性別上基本沒有差異,男性占52.6%,女性占47.4%,說明在廣西鄉村從事旅游經營的人員中,男女比例是基本一致的,這可能與目前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的經營項目相關,多數鄉村旅游經營項目以“農家樂”為主,而且一般都是夫妻店。當然可能也與從事鄉村旅游經營與管理中男女性別優劣勢不明顯的原因相關。從婚姻狀態來看,未婚的占9.39%,經營者的年齡結構也有類似反映,調查顯示經營者中24歲以下所占比例為8.92%,與未婚的比例大致相當,說明在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中年輕人創業的比例不高。事實上調查中我們發現多數未婚年輕人多與父母一起創業,這可能與他們在家庭中的地位相關,經濟上沒有完全獨立,創業資金多源于或受制于父母。從經營者的年齡結構來看,25―34歲這個年齡段的經營者與35―44歲年齡段的比例基本一致,分別為30%和32.9%,兩者之和為62.9%,在整個年齡段中的比例占絕對優勢。45―54歲這個年齡段比例也比較高,為17.8%。由此可看出,在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中,年齡在25―54這個年齡段的經營者比例最高,超過總數的80%,其他年齡段的總和占的比例不到20%,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廣西的鄉村旅游經營者以已婚的壯年夫妻為主。
(二)鄉村旅游經營者受教育程度與語言水平分析
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總體受教育水平比較低,沒有上過學的文盲占的比例達4.23%,小學文化的占25.4%,初中文化占多數,接近50%,為46.5%,高中(中專)學歷的只占20.2%,大專及以上學歷層次僅占3.76%。從數據來看,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學歷分布呈典型的拋物線狀,沒有經過學歷教育的文盲與經過高等學歷教育的經營者僅占比率的7.99%,小學、初中與高中學歷的經營者占總人數比例超過92%,尤其以初中學歷為主。這說明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總體學歷水平偏低,這可能會在將來影響他們的市場競爭力,是廣西鄉村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從語言水平調研結果來看,懂英文的經營者比例極低,能聽懂簡單英文的比例僅占5.63%,能說、讀和寫的比例分別只有4.23%、3.29和2.82%,完全不會的占94.4%。與之相對應的普通話水平表現良好,能說和聽普通話的鄉村旅游經營者都是100%,能讀和寫的比例也分別高達94.8%和93.4%。從調查的區域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區域是以方言為主,調查中我們發現一些經營者是在旅游開發后開始學習普通話,主要是為了經營方便,這說明鄉村旅游開發對廣西鄉村的文化影響也是深刻的。由于在鄉村旅游發達的龍勝、陽朔等區域,外國游客比較多,尤其是目前國外自助游客如背包游客的增多,對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的英語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戰。調查中發現,懂得一些英文交流的經營者在競爭中更具有優勢,不懂英文的經營者也迫切希望學習英語,希望能學會用簡單的英語進行日常對話,只是沒有就近培訓學習的機會。由此看來廣西政府管理部門對此現象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鄉村旅游經營者籍貫分析
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以本村人為主,本村人占73.7%,本鄉(鎮)的占17.4%,本縣和本市人只占8.92%,沒有本縣市以外區域的經營者。這說明在廣西村級的鄉村旅游開發中,外來的資金投入很少,除可進人性外,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投資效益問題。一些鄉村旅游經營者雖然籍貫不是本村或本鄉鎮,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他們大多與本村人有各種關系,如是本村的女婿或媳婦,或是其他親屬關系,真正外來投資也只有在龍勝平安一家。由于其經營是會員制的,不接待一般客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從事鄉村旅游經營的實體,在本次調查中也未能正面接觸。從人口籍貫的分布區域來看,廣西從事鄉村旅游的經營戶基本是本村人或本村人的
親屬,可見廣西的鄉村旅游所得利益還是普遍為當地村民所得,當地社區是鄉村旅游開發的直接受益者。外來投資戶比例很低,也說明了廣西目前的鄉村旅游在整體上還處于開發初期,鄉村旅游開發收益不大,前景不明朗,影響了外來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同時也可能是廣西廣大鄉村社區的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外來投資者難以進入或是擔心進入后的保障性不高等原因,造成當前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中外來人員的比例很低,這也說明廣西鄉村旅游集約化經營水平不高,大多是以村為單位,各自為政進行開發。
(四)鄉村旅游經營者工作經歷分析
從廣西鄉村旅游者的工作經歷來看,從未外出做過生意的經營者比例為52.1%,這說明相當一部分鄉村旅游經營者做生意的經驗與閱歷還比較薄弱,這將會影響他們在未來的市場競爭力。外出做過生意1次和2次及以上的分別占18.8%和占29.1%,合計占47.9%,說明相當一部分鄉村旅游經營者有過外出做生意的經歷,這是他們創造鄉村旅游項目的前期基礎,這也為其后期的市場競爭提供了積累和保障。有35.2%的鄉村旅游經營者曾做過與旅游相關的工作,另有52.6%的鄉村旅游經營者有外出工作或生活過1年以上的經歷,有24.4%的鄉村旅游經營者從事過領導或管理工作。從以上數據來看,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多有過一定的前期積累,或經歷或閱歷或管理的積累,有過前期積累的經營者(可復選)累計達160.1%,這說明平均每個鄉村旅游經營者有平均高達1.6次的相關工作經歷。從這一點看,廣西從事鄉村旅游的經營者具備一定的開辦鄉村旅游的閱歷素質。
(五)鄉村旅游經營者個性分析
廣西鄉村旅游的經營者的個性調研我們設置了5個類型,分別是“敢闖愛拼型”、“中間型偏敢闖型”、“中間型”、“中間型偏保守型”和“保守穩重型”,其分布比例分別為14.6%、7.98%、28.6%、31.5%和7.4%。具有敢闖愛拼精神的經營者比較少,不到總數的15%,與“保守穩重型”的比例相當,68.1%即絕大多數經營者都是“中間型”的,其中“中間型及其偏保守型”所占的比例高達60.1%,加上“保守穩重型”的經營群體,從理論上可以認為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以“中間型一保守型”群體為主,占總體比例的77.5%,這充分說明了目前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或投資者開辦鄉村旅游項目是慎重的,這可能與廣西的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偏低有關。因為開辦鄉村旅游項目可能是投資者一生的積蓄,部分經營者還要加上借貸,另外加上總體文化水平與閱歷有限,因此多數開辦者的投資是十分謹慎的。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不乏具有一定冒險愛拼精神的群體,這個近15%的比例說明了廣西鄉村旅游投資與經營者中有一部分具有相當的拼搏精神。調查中我們發現這部分經營者多數閱歷比較豐富,文化層次相對較高,對本村的旅游發展前景比較樂觀,這個經營群體的創業除依靠自己積蓄外,多數還有不少的借貸,其投資也相對較高,經營檔次多屬于中上,雖然風險性比較高,但其多數對當地的鄉村旅游開發前景樂觀,加上定位比較正確,投資的回報率也比較高。中間及保守型群體多數年齡偏大與文化偏低,投資以自身積蓄和自有財產為主,投資經營多為中低檔項目,投資風險相對較低,但收益也明顯低于中高檔的投資項目。
(六)鄉村旅游經營者家庭收入分析
從鄉村旅游家庭收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從事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的經營者收入水平在本村來看中等以上的群體比例較高,家庭收入在當地處于中等偏上的經營戶占總比例的82.7%,處于收入狀況比較差的只有17.3%,其中屬于下等的只有3.29%。雖然從調查中我們發現,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關于收人這個問題的回答往往比較保守,但即使如此,我們純粹從數字分析也可以得出廣西從事鄉村旅游經營者的收入水平總體比較高,說明鄉村旅游為當地居民,尤其是為鄉村旅游經營者帶來了切實的利益。由于家庭收入調查涉及個人隱私,在中國家庭收入還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此項的調查數據是相當保守的。
三、結論
通過對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的基本信息采集,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1)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與其性別沒有明顯的關系,男性與女性在廣西鄉村旅游開發中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
(2)在廣西鄉村旅游經營中,已婚的占絕大多數,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多為已婚家庭,這與當前廣西鄉村旅游項目開發以夫妻店式的“農家樂”為主的狀況是一致的,這也折射出廣西目前的鄉村旅游開發項目普遍比較單一,規模不大的現狀。
(3)廣西鄉村旅游的經營者年齡以青壯年為主,年齡偏低和偏高的比例均較少,這暗示了在開發了鄉村旅游的鄉村,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少了,有相當一部分壯勞力在家鄉創業,這與目前廣西多數農村外出務工人數過多,平時只有“兒童村”和“老人村”的狀況有很大的差別。廣西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人員過多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因此,從這個層面上講,鄉村旅游開發對促進廣西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4)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鄉村旅游經營管理者以小學、初高中學歷為主,英文水平普遍低下,這說明從學歷文化層次上看,廣西鄉村旅游可持續的發展存在一定的隱憂,可能會造成將來發展的后勁不足。
(5)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基本上由本地居民構成,外來投資經營者比例極低,這說明廣西鄉村旅游開發目前還處于比較低的層次和比較原始的狀態,鄉村旅游開發與投資以本地居民原始自發形成為主,整個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6)廣西鄉村旅游開辦者的工作經歷比較豐富,有一定的相關工作經歷與閱歷,這從另一層面說明了廣西開辦鄉村旅游的經營者是比較慎重和保守的,開辦鄉村旅游者多是在自己的能力與經歷許可的范圍內,其經營風險相對較低。
(7)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個性多是中間型偏保守型的,暗示廣西鄉村旅游的投資者經濟基礎較薄弱,投資者經受投資失敗的承受能力非常有限,對多數經營者來說,投資鄉村旅游開發項目是非常慎重與重大的事件。
(8)廣西鄉村旅游經營者收入狀況總體良好,鄉村旅游開發為投資經營者帶來了切實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說明廣西的鄉村旅游開發對當地居民的脫貧致富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兵,羅振鵬,郝四平,對北京郊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的調查研究[J].旅游學刊,2006,(10).
關鍵詞:鄉村旅游;旅游影響;旅游經濟影響;旅游社會文化影響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1-0-01
一、引言
發展鄉村旅游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是帶動鄉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思路。與此同時,鄉村旅游的開發沖擊了農村社區傳統的生活方式,引發了鄉村生產方式和村民思想觀念的變革。因此探討旅游開發對當地旅游社區的影響及社區居民對其的感知意義重大?;谝陨险J識,本文以吉林朱雀山滑雪場為例對這方面內容展開研究。
坐落于朱雀山公園內的朱雀山滑雪場位于吉林市東南,距市區僅8公里,是國內距市區最近的森林滑雪場。這里以山景奇特,場地開闊,雪量充沛,雪質松軟而備受滑雪愛好者的青睞。朱雀山位于吉林孟佳村境內,該雪場的開發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孟佳村村長的敏銳直覺。朱雀山雪場開發之初,除幾家國有雪場之外,其他形式的游樂型雪場尚不多見,因此,投入經營之初效果極好。雪場經營至1999年,林場以180萬元的價格買斷了對朱雀山雪場的經營權并經營至今。雖然村民仍可以從事相應經營,但與雪場的關系由最初的參與關系轉變為與林場的雇傭關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并配合深度訪談的實證研究方法。
問卷設計。經查閱國內外相關學術文獻,并結合專家訪談,問卷共設計了38個問題,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調查居民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為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調查,此次調查地點選擇在朱雀山滑雪場所在的孟家村。共發放問卷112份,回收問卷98份,有效問卷數達87.5%。
樣本抽取及問卷發放與回收。問卷發放采取以戶為單位的隨機抽樣,問卷發放后,調查者幫助被調查者理解問卷并當場收回,以保證問卷質量和回收率。同時調查者也通過與當地居民的深度訪談,獲得了許多問卷未涉及的旅游感知信息。
三、研究結果
(一)被訪談居民的基本狀況
本次訪談的樣本中,朱雀山滑雪場周邊被訪談居民中男性占56%,女性占44%,以45-54歲年齡段為主,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學和初中,24%的被訪談村民收入來源以旅游業為主,大多數被訪談村民以外出打工維持生計,占訪談總數的40%。
(二)旅游開發對孟佳村的經濟影響及村民的感知
總體看來,當地村民認為旅游開發給孟佳村帶來的經濟影響還是利大于弊的:84%的人都認為旅游開發給村中帶來的好處要大于壞處;但當詢問村民是否希望旅游業成為本村主要產業時,表示同意的村民只占60%,其余40%則認為無所謂,筆者認為差異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旅游開發仍只能使少數人受益。
有67.0%的被調查者認為雪場的開發只能使少數人受益,經過調查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雪場承包,村民的參與機制不健全。朱雀山滑雪場已不屬于村上所有而由林場承包,因此門票、滑雪設備租賃、相關管理工作等旅游直接就業的收入自然不能進入村民的腰包,村民可以參與經營的項目為馬爬犁、狗爬犁、羊爬犁、滑雪教練等林場工作人員無力承擔的工作。二是村民自身素質有關。一些有實力的村民就在自家開辦農家樂餐館,自己當上了老板。接送游客提供拉腳服務的面包車、出租車也是村中居民新的生財之道。但村民原有經濟實力、居住位置等直接影響著自身的收入水平。一些自身實力不強的村民則無法從中分得一杯羹,雪場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孟家村的兩極分化程度。
(三)旅游開發對孟佳村的環境影響及村民的感知
旅游開發前,孟佳村居民主要靠務農維持生計,村內主要為村民自建土坯房和瓦房;村中交通道路多為土路。旅游開發后,村中道路的建設目前成績斐然,除了少數幾個較小的溝溝岔岔,村上基本做到了村上的公路修到每一戶村民的家門口。除了道路的建設,許多外來企業和人員也紛紛在孟佳村投資建設餐飲場所,經濟實力好一些的居民紛紛成立農家樂餐館,目前孟佳村共擁有大、中、小型餐飲場所54家,其中農民自己建立的農家樂飯店大約占30%左右。這些旅游設施的興建極大改善了孟家村的整體環境風貌。
但負面的影響也不少,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有32%的居民反映旅游破壞了鄉村寧靜的自然氛圍,有村民反映旅游旺季,一大早上六點就都是車的馬達聲,根本睡不好覺;其次,“建筑規劃造成景觀不協調”的調查項目上,40%的居民表示同意,有村民解釋:“在朱雀山旅游剛火的時候,很多外來的都一窩蜂到這建飯店,建到一半就沒錢跑了。”這樣盲目上馬的項目給孟佳村整體建筑的和諧美觀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四)旅游開發對孟佳村的社會文化影響及村民的感知
1.對居民生活方式的影響
東北農民傳統而典型的生活方式和節奏是嚴格順應耕種節氣變化的?!柏埗背蔀闁|北農民司空見慣的過冬方式。整個漫長的冬季,村民大多都處于無事可做的農閑時期,打麻將、打撲克等賭博活動在村中盛行起來。但自從村中發展旅游業以來,村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變化:68%的村民認為旅游業開發加快了日常生活的節奏。在形成良好習慣,改變陋習方面,旅游開發對整個孟佳村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84%的村民同意這一看法,冬天有了打工的機會,同時一些高素質游客的涌入都使村中冬季聚眾賭博的現象已經明顯減少;由于道路的暢通,與外界聯系機會的增加,76%的村民都同意旅游開發促進了孟佳村城市化進程。
2.對居民價值體系的影響
純樸、實在、不精于算計是孟佳村村民乃至整個東北地區農民思想面貌的寫照,訪談過程中,很多村民都頗為自豪地說:“我們村上的人都行,互相關系都不錯?!钡拔乃鼋叹毱墼p現象,向游客收取高價現象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民風潛移默化的變化,48%的村民認為旅游增強了自己的商品經濟意識。
四、結論和建議
盡管朱雀山雪場的開發給當地村民創造了一定的就業機會,一些居民也確實從中獲得了不少的收益,但由此帶來了負面影響也亟待解決,為促進朱雀山雪場的長足發展,切實實現鄉村旅游的扶貧功能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一)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土地是農民安身立命的根本,為了雪場的旅游開發,建設必要的旅游服務措施,實現景區整體的規劃協調,村中對雪場附近土地進行了重新的規劃和利用,很多農田被征用以便進行相應規劃建設,很多農民因此失去了往日賴以生存的耕地,不得不另謀出路(如外出打工),生活方式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應對農民們被征用的土地進行合理賠償,同時采取合理的征用方式,這都直接關系到農民未來的生活質量,這些方面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激化村委會與農民的矛盾。
(二)完善村民參與機制
不同開發模式(村民自己開發,由外人承包,旅游公司的加盟等)下村民對旅游影響的態度勢必存在差異,社區參與機制才是決定村民態度的根本性要素。通過參與,使當地群眾既能充分而公平地從旅游發展中獲益,也通過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的提高使社區群眾獲得更多的自我發展機會,從而實現旅游以及整個社區的可持續發展。而目前孟家村鄉村滑雪旅游開發過程中最欠缺的就是村民社區參與機制,除部分村民參與到旅游業經營中來,大多數村民都被排除在旅游開發之外。
(三)提升村干部與村民溝通效果
客觀地說,村干部的職位不高,但其作用的重要性卻不容忽視,正如孟家村村委會一位工作人員所形容的:“村長就像一根針,村民和上級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都要透過他的針眼而過。”特別是如前文所述,在村民素質還普遍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村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更顯得十分重要,而就目前情況看,村民對旅游開發經營狀況的不了解以及漠不關心的態度均反映出孟家村村干部在與村民溝通方面存在較大問題。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能有效避免的“村干部經濟現象”,降低村中的貧富分化。
(四)提升村民整體素質
民主決策的普及和有效溝通的基礎都有賴于村民整體素質的提高,而訪談樣本中整體受教育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該村村民的整體素質,特別是村中的中老年婦女,很多被調查的中老年婦女表示自己不識字,基本不出門。這不僅影響著村民提供的旅游服務的質量,對旅游社區參與機制的建立健全都有很大的影響,如何建立相關的培訓機制提升村民整體素質是雪場未來經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羅常勇.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研究——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村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5(11).
[2]王瓊英.鄉村旅游的社區參與模型及保障機制[J].農村經濟,2006(11).
[3]高謀洲.鄉村旅游發展與農村反貧困[J].農業考古,2007(6).
[4]鄭群明,鐘林生.參與式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探討[J].旅游學刊,2004(4).
【關鍵詞】民族村寨;居民;交際能力;社會認知
【作 者】李星群,廣西大學商學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南寧:530005
【中圖分類號】 F5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0)01-0184-005
On the study of villagers’ fellowship and social cognition in developed rural tourism minority nationality villages
Li Xingqun
Abstract: In developed rural tourism minority nationality villages, community villager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akeholders. With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y and education, they become active or passive participants which leads to further polarization in villagers’ economy, fellowship and social cognition. On the basis of a large-scale survey on villagers’ fellowship and social cognition in developed rural tourism minority nationality villages across Guangxi, the result indicat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ctive participantswho are advantaged groups and passive participants, villagers’ fellowship and social cognition have differences by independent T-test or One-Way ANOVA, andopening rural tourism businesses and educ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 which lea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Keywords: minority nationality villages, villagers , fellowship,social cognition
我國鄉村旅游活動開展較晚,但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整個旅游產業板塊中最為重要的增長極之一。近年來鄉村旅游也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引起了學者的關注,發表了不少論文。目前關于國內鄉村旅游的研究中,旅游開發對鄉村居民影響的定量研究比例偏低,且以個案為主,相關研究零星分散,且缺乏基于大規模數據調查和具有普適性的相關研究。本文的調研數據是來自開發鄉村旅游的廣西少數民族村寨,數據來源廣泛,涉及的少數民族有壯族、瑤族、京族、毛南族等,對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方法
廣西是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境內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彝、京、水和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2005年末,全區總人口492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898萬人,占38.54%。在廣西的11個少數民族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民族風情及其表現形式。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和橋是廣西民族風情旅游四絕。各民族經歷了世展演變,但都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成為獨特的傳統習俗,為民族地區發展旅游業提供了豐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
從全國范圍來看,廣西的民族地區旅游業在發展規模和階段上均位居前列,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以陽朔為代表的廣西鄉村旅游已享譽海內外。近幾年,廣西旅游部門將旅游工作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以創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為帶動,充分利用秀美的自然山水、獨特的民族風情開展農業觀光游和農民生活體驗游,促進了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龍勝平安壯寨和金坑瑤寨的田園風光和農耕鄉村景觀、靖西舊州老街手工繡球、恭城新農村與生態農業旅游典范的紅巖村在區內外均有較高的知名度??紤]到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目的地地域分布、經濟發展水平、吸引物類別、旅游地生命周期、民族特征等方面具有多樣化,以比較真實反映廣西鄉村旅游的客觀發展情況,我們選取了龍勝、靖西、東興、陽朔、環江、恭城等地少數民族村寨進行調研。居民與鄉村旅游關系,直接影響著居民受鄉村旅游的影響程度,其中創辦鄉村旅游經濟實體的居民受旅游業的深度影響。鑒于此,調研對象分為兩類,一類是創辦鄉村旅游經濟實體的業主(簡稱創業組);另一類是一般家庭的核心居民(簡稱對照組),在同一村寨,創業組與對照組按1∶1收集問卷。正式調查采取現場座談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提高了問卷的調查質量,創業組共收集有效問卷150份,對照組169份。對收集的有效問卷采用SPSS15.0進行統計分析。
二、數據分析
(一)受訪者基本特征
性別、婚姻、年齡、家庭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社會閱歷、投資意識可以反映出受訪者的個體差異。在少數民族村寨中開發鄉村旅游,居民逐步分為年齡相對較低、家庭經濟地位相對較高、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社會閱歷豐富、具備投資意識的創業組群體,年齡相對較大、家庭經濟地位相對較低、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缺乏社會閱歷、在投資方面保守的對照組群體。
(二)受訪者交際能力及社會認知差異分析
1.個體差異導致的差異分析
受訪者性別不同,導致其對“關注旅游相關報道”、“旅游業發展前景樂觀”兩項指標的看法存在明顯差異。而由于婚姻狀況不同,導致受訪者對“經常向親戚朋友尋求建議”、“困難時親戚朋友會鼎力相助”的看法存在顯著差異。另外由于受訪者年齡、家庭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社會閱歷、投資意識的差異亦導致其對交際能力及社會認知的相關指標的看法存在顯著差異,具體情況見表2。
2.旅游開發導致的差異分析
在開發鄉村旅游的少數民族村寨,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旅游設施,以及旅游者的光臨,暢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使居民獲得更多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居民的思想、行為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偟膩碇v,創業組居民由于與旅游者有更多的接觸,其受旅游業開發影響較大,而對照組居民受旅游業的影響程度較低。就居民的人際關系調查,受訪者“能取得親朋信任”、“困難時親朋會鼎力相助”這兩項的平均值分別為4.12、3.99,說明人際關系比較融洽,但“向親朋尋求建議”、“與親朋交流商業信息”的平均值分別為3.60、3.26,說明村寨中人與人的交流還沒有上升到交流商業信息,共同謀求旅游業發展的程度,即當地的商業氛圍并不濃厚。創業組和對照組對上述四項指標的看法存在明顯的差異,對每一項指標創業組的平均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平均值,可以認為創業組的人際交往能力遠遠強于對照組。
對居民的社會認知調查顯示:居民普遍看好旅游業的發展,其中“旅游服務是不錯的行業”的平均值為4.29,“旅游業發展前景樂觀”的平均值為4.04,且創業組和對照組對旅游業的看法相當一致??偟膩碇v,發展旅游業的支持力度相當有限,其中“政府出臺優惠政策”、“金融部門提供貸款”、“關注旅游相關報道”的平均值分別為2.51、2.71、2.80,創業組與對照組對相關指標看法存在顯著差異,創業組比對照組更加關注旅游業發展環境。另外旅游游示范效應十分明顯,對成功人士的關注,以及鼓勵下代自力更生都能很好促進當地社區居民參與旅游開發(見表3)。
(三)引起交際能力和認知差異的主要因素分析
開發鄉村旅游的少數民族村寨中,創業組與對照組居民在個體上存在明顯的差異(見表1),而受訪者的交際能力及社會認知因個體差異而存在明顯的差異(見表2),同時由于受旅游業的影響程度不同亦表現出交際能力和社會認知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見表3)。引起交際能力及社會認知差異的因素中,個體差異是主要原因,還是旅游業的影響是主要原因?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分別以交際能力和社會認知因素變應變量,組別(創業組、對照組)及反映個體差異的指標為固定因素,分析主效應。結果顯示:從交際能力角度看,組別、性別、婚姻、年齡、家庭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社會閱歷、投資意識的P值分別為0.006, 0.233, 0.193, 0.326, 0.251, 0.461, 0.283, 0.291,結果顯示受訪者的組別對交際能力有顯著影響。從社會認知的角度看,上述P值分別為0.000,0.101,0.829,0.350,0.350,0.044,0.545,0.052,受訪者的組別、受教育程度對社會認知有顯著影響。因此,總的來看,開發鄉村旅游的少數民族村寨中,引起居民交際能力和社會認知差異的主要因素分別是:居民是否創辦鄉村旅游經濟實體、受教育程度。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 論
通過對民族地區的創業組居民和對照組居民的調查,發現創業組和對照組具有明顯相區別的特征,其中創業組是年齡相對較低、家庭經濟地位相對較高、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社會閱歷豐富、具備投資意識農村優勢群體,而沒有創辦鄉村旅游經營實體的居民則在經濟地位、教育程度等方面具有明顯劣勢。人口統計指標、居民是否創辦鄉村旅游經營實體都可能導致居民交際和社會認知的差異,但創辦鄉村旅游經濟實體與否、受教育程度不同是導致差異的主要因素。
(二)建議
民族地區居民對鄉村旅游的全面認識,以及居民交際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發并獲得旅游收益。由于貧困人口受自身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很容易被邊緣化,無法公平、公正地參與利益分享。因此,在加大少數民族村寨鄉村旅游開發中,保障鄉村旅游經濟實體利益的同時,政府部門要加大村寨中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從政策制定、利益分配、稅收調控、培訓教育等多方面提高弱勢群體的生存能力,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防止在村寨中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大。政府部門要制定相應的措施,積極推動和鼓勵少數民族村寨的居民參與旅游開發;一方面要使他們能直接參與到旅游開發活動中,以增加受益機會,另一方面也要密切關注他們的參與質量。只有提高絕大部分居民的素質和保障他們的利益,才能達到民族旅游扶貧的目的和少數民族村寨鄉村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謝雨萍,鄧祝仁. 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對鄉村生態倫理的影響研究[J], 旅游學刊,2006,21(9):79-85.
[2]李慧,蘇勤.古村落旅游發展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以西遞村為例[J], 黃山學院學報, 2007,9(1):48-52.
[3]肖光明,郭盛暉,湯曉敏. 古村落旅游開發的社會文化影響研究-以德慶縣金林水鄉為例[J], 熱帶地理, 2007,27(1):71-75.
[4]王帆,趙振斌. 旅游影響下的古村落社會文化變遷研究-以陜西韓城黨家村為例[J], 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 2007,18(5):761-764,769.
[5]劉炳獻. 旅游對陽朔社區居民的影響-一種權力視角的解讀[J], 科技經濟市場,2007, 8:84-85.
[6]劉韞. 鄉村旅游對民族社區女性的影響研究-四川甲居藏寨景區的調研[J], 青海民族研究, 2007,18(4):30-33.
[7]陳曉艷,黃震方. 基于鄉村居民參與的旅游影響感知差異分析-以南京江心洲為例[J], 江蘇商論, 2007,8:85-88.
[8]劉英杰,呂迎春. 目的地居民對旅游社會影響的感知態度實證研究-以大梨樹風景區為例[J], 鄉鎮經濟, 2007,11:34-38.
[9]苗紅,陳興鵬.少數民族地區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態度與感知研究-以甘肅馬蹄寺景區為例[J],旅游科學,2007,21(5):66-72.
[10]黃婭,嚴興.鄉村旅游社區參與主體培育[J],農業經濟,2009,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