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語言教育方法

      語言教育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語言教育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語言教育方法

      語言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幼兒語言教育方法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的概念方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語言發展是智力發育的關鍵要素,這點受到教育界的普遍認可。幼兒期是人腦發育最迅速也是語言發展的敏感時期,經過科學的教育與引導,可以使幼兒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培養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創造力。因此,幼兒的語言教育工作不容忽視。在這個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教師應針對幼兒心理特點,通過教材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強化幼兒語言教育,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促進幼兒的身心全面發展。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積累,筆者摸索出了以下兩點訓練方法,希望與同行共同交流與探討。

      一、善用教材,激發幼兒興趣

      任何專業的教學都離不開因材施教的原則,幼兒語言教學也不例外。它需要教師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選取能激發幼兒興趣的對象來達到幼兒語言訓練的目的,如兒歌、兒童故事、兒童詩歌等。

      首先,詩歌是一種以兒童作為主體對象,用于兒童聆聽、吟誦并且閱讀的文學作品。幼兒時期,人的思維最富于想象和聯想,孩子總是用自己創造性的想象來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們通過想象而詩化的世界里,萬物都生動而富有靈氣,他們相信,在他們的身邊,魚兒會舞蹈,鳥兒會歌唱。兒童詩歌不僅內容豐富生動,而且語言通俗易懂、節奏明快押韻,深受幼兒的喜愛。例如,兒歌《小熊過橋》,“小竹橋搖啊搖,有個小熊來過橋。立不穩,站不牢,走到橋上心亂跳。頭上烏鴉哇哇叫,橋下流水嘩嘩笑……”兒歌讓幼兒很容易就聯想到了小熊憨態可掬的過橋情景,同時“ao”的押韻,使這首兒歌不僅簡單易學而且音調生動。幼兒期兒童語法結構單一,詞匯貧乏,兒歌用朗朗上口的文字將正確的語法、詞匯與幼兒口語結合起來,不僅激發了幼兒對語言模仿的興趣,同時能使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兒童故事也是深受幼兒喜愛的文學題材。不論是家長還是幼兒教育者都可以發現,聽故事幾乎是所有孩子都癡迷的一種語言活動。兒童故事是幻想與現實巧妙的結合體。幼兒喜歡聽故事,是因為故事里有著各種不同的畫面和角色,為幼兒打開了一道想象的大門,森林里的小動物、城堡里的公主、勇敢的小精靈和邪惡的巫婆似乎都鮮活地存在著,在故事中,幼兒能輕而易舉地辨別善惡與美丑,他們在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宣泄著情感,感受著大自然的奇妙與多姿。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幼兒觀看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兒童劇,使幼兒在鑒賞中得到潛移默化的語言學習。

      二、運用多種途徑,提高幼兒語言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在幼兒的語言教育中,教師除了精選教材,還必須充分利用課堂,通過多樣化教學方法培養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使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創造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第一,提問是吸引幼兒注意力、打開幼兒思路的有效途徑。語言教學中,好的提問不僅能提高幼兒的注意力,還能激發幼兒思考與探索問題的興趣。如果一堂課中,教師的提問總是停留在“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的無教育意義層面,必然會出現幼兒毫不思考,盲目從眾的單字回答。另一方面,如果教師的提問不注意難易程度,不切實際,也同樣會導致幼兒無法回應并對回答問題產生抗拒的負面心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設計盡可能多的啟發性問題,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答案,不受修辭和語法的限制,既為幼兒提供了想象與創造的空間,又有一定的難度,它需要幼兒搜尋以往的生活經驗,經過大腦的整理進行表述。例如,在兒歌《春天來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孩子自由表述自己對春天的印象,并根據幼兒的答案用兒歌中的語句重新表述。這樣的教學方式,能使幼兒在完成語言訓練的同時促進思維發展

      第二,設置主題情境,培養幼兒表現力與創造力。其中包括了兒童故事的分角色表演和情境游戲。講故事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活動,故事就像是一扇扇,能讓幼兒看到一個豐富多彩的奇妙世界。在語言活動中,讓幼兒參與故事的表演,不僅能讓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訓練,同時也激發了幼兒的表現力。在選材上,教師要注意挑選那些符合幼兒年齡、有教育意義、人物個性鮮明、情節單純又富有趣味性的文學作品。讓孩子擔任角色表演之前,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分析人物性格,運用不同的音色、音高和音量去完成不同的形象塑造。例如,兒童故事《三只小豬》;豬大哥憨厚老實但比較懶惰,聲音可以稍微低沉,語速較慢;豬二哥比豬大哥年幼,但也不夠勤快,聲音可以相對平穩;豬小弟年紀最小,聲音可以清脆響亮,語速稍快;大灰狼兇惡狡猾,扮演時聲音沙啞低沉,油腔滑調。運用不同的聲音在角色塑造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做些簡單的動作,并且根據故事內容表現出不同的表情,聲情并茂的表演,可以使孩子體驗到語言與表演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自身的創造力。

      情境游戲是語言活動中的一種常用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創設幼兒同伴間的情境交流模式,使孩子在自由、平等、和諧的集體氣氛中輕松交談,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幼兒的語言學習是在觀察成人或和同伴的交往中獲得經驗并通過自身與外界的交往實踐得到發展。成人與幼兒的交流,很容易形成成人主導幼兒被動回應的模式。相反,在一定的主題情境中,幼兒間的交談更能體現他們溝通交流的平等性與自由性,同時也發展了幼兒的交際能力。例如,以“商店”為主題的情境游戲中,讓孩子扮演營業員和顧客兩種角色,自己配對,共同演練他們在生活中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逛商店的情景。這種情境游戲不僅能讓幼兒體驗到語言交流的樂趣,同時發展了幼兒口語交際的能力。

      總之,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是幼兒智力開發的基礎。科學地進行語言教學,需要教師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不斷實踐,在提高幼兒語言能力的同時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姚鵬朵.提高幼師語言魅力促進幼兒交往能力[J].寧夏教育,2012,(12).

      語言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語言教學;教學法; 方法論

      引言

      語言教學作為一種職業出現在一百多年以前。這一現象的核心是語言教學“方法”這一概念的出現。語言教學的方法概念——基于一定的語言及語言學習理論的系統教學方法的集合——作用強大,而探尋更好的方法一直是廣大教師和應用語言學家所傾心致力的。長期以來,外語教學工作者一直將“尋求正確的方法”視作外語教學的重要目的。一些人認為,外語教學的質量取決于教學方法的質量,因而最根本的就是要發展一種有效的方法。他們假定,語言學理論的進展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突破最終將揭開第二語言和外語學習的奧秘并形成一種新的“超級方法”,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外語教學中的問題。另一些人更為樂觀地相信,這種“超級方法”就蘊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所采用的“暗示法”、“自然法”等方法之中,充分挖掘這些方法將會戲劇性地改變眼下外語教學質量不高的狀況。

      所有的教學方法似乎都具有這樣一個共同特征,即它們都包含著一套關于“如何完成教學”的規則。有的方法提倡先加強說的訓練,以便建立起基本的語言模式;有的強調發揮所記住的對話或課文的作用;有的則要求使學習者運用自己的語言資源盡快地進行相互交際的嘗試。盡管不同的方法有不盡相同的側重點,但它們對教師和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的規定則是一樣的,其中對教師的要求包括出示何種材料、何時教和如何教,對學習者的規定主要在于通過何種途徑學習,由此確定教師、學習者和學習材料三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不同角色,按照這個規定,教師的工作就是設法使自己的教學風格及學習者的學習風格與方法的要求相一致。

      Skilbeck(1982)曾把歷史上的教學法按教育哲學劃分為三類:經典人文主義(Classical humanism)、重建主義(Reconstructionism)、漸進主義(Progressivism).經典人文主義認為外語學習主要是閱讀,吸收目的語文化,是接受教育和思想訓練的途徑。教學目的:人文教育;教學大綱:內容定向(content-oriented);教材編寫:主題為中心;教學方法:語法翻譯;測試手段:常模參照系(normal-referenced)。其不足之處是,過于注重語言知識,偏重書面形式,忽視口語能力培養,不能保證獲得運用外語的能力。

      重建主義認為,語言是交際工具。首先是口語交際,聽說教學應處于領先地位。教學目的:工具掌握;教學大綱:目標定向(goal-oriented);教材編寫:以句型、情景、功能、意念為中心;教學方法:前期注重模仿、重復、記憶,后期強調意義教學、情景教學和角色表演;測試手段:標準參照系(criterion-referenced)。不足之處是,前期的機械訓練,忽視人的認知能力,學習過程枯燥、挫傷積極性,活用能力差;后期的排練和表演只能培養照本宣科能力,不能保證根據交際實際的應變能力的獲得。

      漸進主義主張學習外語要投身真實的外語環境中,根據個人需要,由學習者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交際能力。教學目的:交際能力;教學大綱:過程定向(process-oriented);教材編寫:信息源;教學方法:教師提供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中試探、歸納,從而內化語言再外化為交際行為;測試手段:自我評估。不足之處:需要目的語環境,語言基礎不牢,學到一定階段會出現停滯不前。

      這三種理論都有可取之處,“任何企圖發展某一理論而排斥其它理論,事實證明是不明智的,最有益的嘗試莫過于把三者的優點綜合起來”。

      語言教學方法論的定義

      語言教學方法論是語言教師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而選擇的活動、任務、經驗及其運用方式的總稱,是確定教師和學習者角色、教學活動和教學材料的理論基礎。方法論既不是某種固定不變的東西,也不是每個教師都必須死守的一套僵化的準則和程序,而是教師每面對一組新的學習者時都必須重新進行的創造性的探索活動及其過程。從大量的教師培訓課程或語言教學過程來看,作為一種探索過程的教學活動與教學方法,其間是大有差別的,在教學活動中,任何一種特殊的方法都可以成為教師模仿和內化的模式。

      語言教學方法有很多特點,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論聯系實際。理論的表述會包括語言本質的理論及語言是怎樣被學習的,更具體地還包括二語習得的理論。這些理論跟語言教學的各種方案特色相聯系。這些方案特色可能包括規定的目標、課程說明、活動的種類、教師的角色、學生、教學材料等等。方案特色又與實際教法和學法相聯系。這些因素的全部集合就形成了語言教學的方法論。

      語言教學方法論的流派

      在方法論中經常在方法(methods)與套路(approaches)之間做一個劃分。方法是指具有規定的技巧和做法的固定教學體系,而套路表示在課堂上可以用多種方式解釋和應用的語言教學哲學。把這種劃分看成是定義從高度規定的方法到松散描述的套路之間各實體的連續體的也許是最有有用的。

      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這段時間常被看成是“方法的年代”,在這一期間提出了很多語言教學相當詳細的規定。情景語言教學在英國發展起來,同時一種平行的教學方法聽說法出現在美國。在方法階段的中期,繼當時流行的情景語言教學法和聽說語言教學法之后,又提出了多種語言教學方法。這些方法用如下的名稱推出:沉默法(Silent Way), 暗示法(Suggestopedia),社區語言學習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全身反應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在1980年代,這些方法又被一些互動性更強的語言教學觀超過,后者被統稱為交際語言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交際法提倡遵守如下的一套寬泛的原則:

      ·學習者通過使用語言進行交際學習語言。

      ·真實而有意義的交際應當是課堂活動的目標。

      ·流利是交際的一個重要方面。

      ·交際包含著不同語言技能的整合。

      ·學習是一個創造性的建設過程并需要不斷地嘗試。

      然而,交際法的倡導者們并沒提出可以最好地實現這些原則的一套做法,這就使得交際法更接近套路而不是方法。

      交際法衍生出很多其他教學法,他們遵從同樣基本原則,但在語言哲學細節上或教學做法上卻有這樣那樣的不同。這些派生出的套路包括自然套路(The Natural Approach)、合作語言學習套路(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內容教學套路(Content-Based Teaching)及任務教學套路(Task-Based Teaching)。這些方法很難簡單地說清楚,然而,詳細介紹這些套路和方法的不同與相同的文章是有一些的(e.g., Larsen-Freeman, 2000, and Richards & Rodgers, 2001). 看一看各種方法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概況就可以基本了解各種方法的觀點。下面就是部分方法的概況表

      從上表看出,有些教法流派把教師當作理想的語言楷模和課堂活動的指揮者 (例如,聽說法,自然法,暗示法,全身反應法) ,而其他流派則把教師當作背景知識提供者和學生的課堂伙伴 (例如,交際語言教學法,合作語言學習法)。

      還有一些普遍的問題各教學法和套路的代表人物對其反應不一。例如,成人學習第二語言能不能與兒童學第一語言一個模式?一類學派(如,全身反應法,自然法) 提出第一語言的習得是我們所擁有的唯一的普遍成功的語言學習模式,因此第二語言教學必定以第一語言習得為樣板。相反的觀點 (如,沉默法,暗示法) 認為成年人的頭腦、興趣、時間限制及學習環境都與兒童不同,因而成人的課堂學習模式應當與兒童學習第一語言的自然模式有很大不同。

      另一個重要區分是語言學習的初期感知與產出的作用上。一個學派提出學習者一接觸新語言就應當開始積極地交際和使用它(如,聽說法,沉默法,社區語言學習法),而另一個學派說任何企圖產出之前都應當有初始的和延續的接收期(聽、閱讀)(如,自然法)。

      現狀與未來

      二語教學跟其它領域一樣,其方法的走向總是難以預料。當前的一些預測認為當前的趨勢會繼續和改進,另一些預測的觀點則有點像科幻小說似的。下面是對未來二語教學會有重大影響的十種情況。

      1、教師/學生合作

      在未來的教學計劃中對師生的配合會給于更大的關注。教師將被鼓勵去發現自己的教學法風格特點和學生學習的風格特點,之后是兩者配合起來。將發展出相互配合的教學和學習技巧,用相似的語言學習風格和套路把學生和教師聯系起來。看一看圖2中勾畫出的教師與學生角色,人們可以預測會發展出這樣一個系統,在該系統下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所偏愛的方式在教育場景或技術資源方面是相一致的。

      2、方法的相互作用

      盡管對方法共同性的尋找結果不令人滿意,但方法間確實存在著共同性。各種不同方法的要素雜交形成一個共同的語言教學程序,這似乎是找到能最好地支持有效學習的方法的正確道路。各種方法和套路通常都是作為獨特的和唯一的方法和套路提出的,然而當語言哲學基礎相似時,把不同方法和套路的做法結合起來似乎更為合理。人們可以稱這個套路為“折中套路”。

      3、課程發展思想

      很籠統的教育設計觀點并沒有讓語言教學受益多少。語言課程觀來源于一般教育并把成功教育看作是知識、教育、學生和管理的緊密結合。從這個觀點來看,方法論被看作為必然被思考出并與課程上的所有其他意圖一同實現的幾個教學意圖之一。

      4、內容基礎

      基于內容的教學認為語言學習是聚焦于意義(即聚焦于獲得某種特定的主題內容)的副產品,而且支持語言學習的內容主題的選擇應能最好地與學習者的需求和興趣相一致并能促進第二語言能力的最佳發展。對于語言教育者來說關鍵的問題是“什么內容"和“多少內容”能最好地支持語言學習。對語言教育者來說自然的內容就是文學和語言本身,而且我們開始看到在語言教學中對文學和語言的主題重新有了興趣。

      5、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的概念來自于Howard Gardner (1983)提出的關于人的才能的多元智能觀點。這一模式是普通教育中提出的眾多學習方式模型之一,語言教育工作者對其進行了追蹤調查。下表是Gardner提出的八項本能智能, 它表明富于語言的課堂任務類型能迎合這些特定智能的每一種。

      這里的挑戰是識別各個學生的智能,之后確定適合的和可實現的教學任務。

      6、全功能反應

      交際語言教學法是建立在早期的描述語言的概念/功能觀點上。現在話語分析和體裁分析的新進展及圖示理論、語用學和系統/功能語法的新進展再次激起了對語言教學功能法的興趣。在澳大利亞的一些學校,有一種教學觀引起了對一語和二語教學的廣泛再思考,教學采用五種基本文章體裁:報告、程序、解釋、說明、敘述。功能教學模式的改進會引起人們在一語和二語教學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體裁和文章的類型。

      7、各種策略

      “學會學習”是教學對語言學習策略關注中的重要主題。這樣的策略在最基礎層上包括記憶竅門,在較高的層次上包括學習、思維、計劃和自我監控的認知和元認知策略。研究結果表明策略確實是可以教給語言學習者的,學習者將在語言學習任務中應用這些策略,而且這樣的應用確實在語言學習中取得了重要的收獲。簡單而又很高效的策略,如幫助學習者記憶和使用二語新詞匯的策略,會吸引教學者對各種策略的廣泛興趣。

      8、詞匯短語化

      詞匯短語化的觀點認為只有“少部分口語子句是完全新創造的”,“被記憶的子句和子句系列構成了日常交談中聽到的流利口語的很大部分”。據估計“一個成年講英語的人所掌握的被記憶的完全子句和句子的數量可能至少要達到幾十萬 (Pawley & Syder, 1983)。大規模計算機語料庫的研究給了詞匯短語使用的理解很大幫助,為二語習得研究者對詞匯短語的猜測性探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對于語言教師,這種探究的結果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語言教學應當以那些被記憶詞匯的定式、組合方式、變化方式以及出現的情景為中心。

      9、零區全語言

      對某種“聚焦于形式”的再次感興趣為當前的二語習得研究提供了重要動力。“聚焦于形式”的觀點貼著提高意識、注意、參與、提高輸入等各種標簽,它建立在這樣的觀點上:學生只能學會他們認識到的東西。全語言的倡導者們聲稱提高學生對語言工作方式的認識的一種方法是經過一個包含更廣泛語言活動的學習過程,包括識詞學習、過程寫作、真實內容和學生合作。

      10、全正面交際

      全正面交際這種方法注重非語言溝通作用的發揮:節奏、韻律、速度、音頻、音調、語調、重復、猶豫不決的現象、講話的姿態、面部表情、手勢、距離等非語言信息。我們知道人類交際的語言部分只占全部意義的一小部分。甚至有語言學家宣稱“我們在交談中非言語方式轉遞的信息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交談的言語方面常常可以忽略了。”盡管有這些說法,語言教學還是選擇了把注意力放在人類交際的語言部分,即便在教學當中我們采用了所謂的交際教學法。

      結語

      隨著語言研究的發展和各種語言學流派的出現,人們對外語教學規律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因此外語教學法流派異彩紛呈,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近半個世紀以來相繼出現的外語教學法已有近20種之多。各種外語教學法雖各有主張、各具所長,隨著教學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不斷發展,逐漸顯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各取所長的折衷化現象。這是因為在理論上,各種外語教學法的語言觀不同,導致其方法論亦各不相同。而往往是某種教學法側重或強調了某一方面,從而取代或彌補了一些先前的教學法。但由于歷史的局限,必然存在著某些不足,這又為新的教學法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和可能。這是教學法不斷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而各種外語教學法為鞏固存在、擴大影響,還須向其他教學法甚至是對立的學派借鑒。這種規律久而久之,便引發出大融合、折衷化的趨勢。在具體的外語教學活動中,往往是多種或幾種教學法混和交替使用,只不過是有的采用得多一些,有的采用得少一些罷了。

      參考文獻

      [1]Christison, M. (1998). Apply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FL education programs. English Teaching Forum, 36 (2), 2-13.

      [2]Brown, H. 1994a.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egents

      [3]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4]Howatt, A. (1984).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Larsen-Freeman, D.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Richards, J., & Rodgers, T.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Scarino, A., Vale, D., McKay, P., & Clark, J. (1988). Australian Language Levels Guidelines: Book 1

      [8]Skilbeck, M. 1982 “Three educational ideologies” in T.Horton & P.Raggat (eds)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the Curriculum, Hodder & Stoughton

      [9]外語教學法(新本) [M] 應云天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0]王 巖. 折中主義的外語教學[J] 上海:外語界 2001(2):25-28.

      語言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英語教學 語言與文化 交際能力 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培養的只是純語言能力,而對于所學語言的文化內涵不夠重視,忽視了語言形式的意義和在實際場合的應用性,忽視了語言的文化教育,導致學生交際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深入研究語言的社會文化因素,培養學生對所學語言的文化意識,進而轉化成為自身的文化能力,是今后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語言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的習俗、制度、宗教、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的制約和影響。古德諾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是這樣論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的: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E.L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由此可見,離開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必須了解產生、使用這種語言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否則,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而明確這一點對英語教師和英語學習者來講尤其重要。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象。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體驗和經歷,這種相似性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中來。例如:“披著羊皮的狼”,英語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濟”,英語為in the same boat;“破土動工”,英語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語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藍圖”,英語為blue prin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不同,因而對不同的事物和經歷有著不同的編碼、分類;不同的民族因其發展的特殊歷史過程也產生了本民族自己的歷史典故、傳說軼事;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導致了他們獨特的篤信、崇尚和忌諱心態。例如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

      三、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發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即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曾提出過交際能力的四個要素:即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實性,后兩個因素直接和文化有關。但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培養的只是純語言能力,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對文化意識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由于文化差異的影響,學生只能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不能正確理解所聽、所讀的材料,導致他們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所寫的內容也因此而不夠得體、恰當。外國人一般都能容忍我們所犯的語法或語音錯誤,但對文化錯誤卻常常耿耿于懷,因為這些錯誤不符合他們的交際習慣,在習俗上不能接受。語言知識只能指導人們表達出形式上正確的句子,而語用能力則指導人們表達出恰當、得體的話語。因此,外語教學目的最終應是培養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

      四、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進行多方位文化滲透教育,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夠主動、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一)正確使用注釋

      教材中對涉及到具有文化特異性的內容加以注釋和講解。但是學生對于這些內容理解很困難,有時還會引起理解偏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化難為易,可以利用一些事例進行講解,有針對性地把這些零散內容進行系統化讓學生易于接受,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

      (二)應用歸納教學

      教學中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實現語言交際的現實性和得體性。

      (三)把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學

      把外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介紹外國文化中的異國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這些內容學生們很感興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英語教學。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同時進行。例如:讓學生收集一些英語故事,將這些故事進行分類。將有些故事當作課文進行講解,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和主動學習的習慣。另一方面將這些故事作為閱讀材料,通過大量的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四)讓學生體驗異國文化

      體驗教學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但通常情況下條件不會允許。我們可以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向學生推薦閱讀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讀本,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組織英語角、英語晚會、英語興趣小組等,創設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加深對文化知識的實際運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教師一定要注意英漢兩種語言及文化的對比教學,不斷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失時機地向學生灌輸一些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英語。

      參考文獻:

      [1]齊筠.語言,文化及英語聽力教學.外語學刊,1998,1.

      [2]羅傳偉.跨文化意識與外語教學.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

      [3]劉書英,張光明.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外語交際能力.外語研究,2002,6.

      語言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韓國語;語法教學;教學方法

      提到韓國語語法,很多人都會皺起眉頭,腦海中就會浮現出枯燥難以理解的語法條條框框。如果把語言比作是一個鮮活的人物的話,那么語法就是它的骨骼;如果語言是一座建筑物,語法就是它的主框架。語法學習貫穿于整個語言學習當中。沒有語法,學生學到的將只是一系列的詞匯,話不成句。隨著中韓經濟貿易的迅速發展,韓國文化、韓國語言、韓國美食深受大家的喜愛。中國大地掀起了“韓流熱”的風氣,很多高校紛紛開設了韓國語專業。韓國語在中國雖然發展猛烈,但由于韓國語教育起步比較晚,加之韓國語語法復雜繁瑣,使學生在學習韓國語時難免產生錯亂無章、理不清頭緒的感覺。所以本文將如何教好韓國語語法、如何讓學習者更容易吸收語法內容做了以下總結。

      一、明確學習韓國語語法的目的

      讓學生明確知道學習韓國語語法的目的是為了能夠靈活運用語法之后,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老師經常在課堂上對學生說:“要掌握語法技巧,靈活運用語法,不要死記硬背語法,而要在具體語境中去學習語法”。學習語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提高韓國語能力而服務的。

      二、了解韓國語語法順序特性

      韓國語與漢語的語法順序截然不同,漢語的語法順序是:主語+謂語+賓語/補語,而韓國語的語法順序是:主語+賓語/補語+謂語,通過舉例針對韓國語特有的語法順序對學生進行分析講解。

      例如:

      나는 3편의 영화를 다 보았다.(我看完了三部電影)

      그녀는 너무 예쁘다.(她非常漂亮)

      通過以上的例子學生很容易看出動詞和形容詞做句子的謂語,需放在句子的結尾處。以這種方式授課可以使學生快速掌握韓國語語法順序,不容易混淆,不容易出錯。

      三、多鐘多樣的教學方法

      韓國語語法教學的方法有很多種,可根據學生容易理解的情況大體分為:演繹法、歸納法等。在傳統的語言語法教學中,老師習慣使用演繹的方式進行教學,演繹法就是將語法的涵義和用法先做簡單介紹,然后根據教科書的例子讓學生反復朗讀。這種方法通常會造成學生只會模仿,不會靈活運用,學生出現記得快,忘得也快的現象。久而久之,這種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對語法產生反感,無法提起興趣。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針對語法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而不是純粹的語法知識灌輸。

      例如老師在課堂上講授“-는게좋겠다”這個語法知識點時,老師會先講解“這個語法用在動詞詞干之后,對某件事、某個人發出忠告或婉轉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時使用”。學生雖然聽完老師對涵義的講解,卻不能理解及運用此語法,所以我在授課時拋棄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了歸納教學法。先給學生舉很多生動形象的例子,使學生對這個語法點產生興趣,抓住學生們的心和注意力,然后再進行講解。

      例如:

      오늘은 집에 일찍 가서 푹 쉬는 게 좋겠다.

      今天早點回家好好休息一下比較好。

      음악회에 가니까 정장을 입는 게 좋겠다.

      既然是參加音樂會,穿正裝比較好。

      根據以上例子先讓學生從中尋找出共同點和語法知識的使用規律。然后老師再講解這個語法使用范圍,其中把“-는게좋게다”完全分開來講。等學生對此語法完全理解之后,再根據此語法進行大量的實例練習。這樣就避免了單純的抽象講解。使學生能夠牢記語法,對語法學習和掌握起到很好的效果。

      除了總體教學方法的轉變之外,老師在進行韓國語語法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結合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設定更多的輔助式教學方法:

      1.讓學生建立自己的語法數據庫

      在每次講語法課結束后,老師都會給學生布置一些跟本課堂語法知識有關的作業,并在批改作業過程中,將學生做錯的語法用紅色筆標記出來,老師對學生習慣出錯語法進行整理后,下次課上對學生做錯的語法有針對性的講解。課下要求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語法進行歸納整理。以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糾正學生常犯的語法錯誤,還使學生加深對語法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避免再次出錯。久而久之,學生把錯題歸納整理后就形成一套自己的語法“數據庫”。避免以后亂用語法、混用語法、錯用語法的現象出現。

      2.培養學生建立自己的語法手冊

      韓國語語法看似簡單,每次給學生單獨講解一個語法知識點時,對于學生來說并不困難,很容易理解,而且可以馬上舉例運用。問題是一旦把所有的語法融入到一起,學生就會混亂,表達同一個意思的語法用詞有很多種,根據語義不同,所使用的詞匯就完全不同,所以相同的語法知識點很容易使學生亂用或是錯用。

      例如,表示原因的韓國語連接詞尾就有“기때문에、아/어/여서、-느라고、-기에、-길래、-(으)므로”等很多個。這些全部是表示原因關系的,學生在使用時容易理不清頭緒,產生困惑。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從初級階段學習語法時,就要建立自己的語法手冊,對每堂課學習的每個語法的意義、用法、例句等做出詳細的整理。并以此為主線,將以后每次學習到的語法逐漸添加到手冊中,出現類似的知識點時應用例句加以區分。學生長時間歸納總結語法知識,就會形成自己獨立的語法知識網架。在具體應用時能從自己獨特的語法結構體系中進行抽取,做到信手捏來,游刃有余。

      3.理論與練習相結合的方式

      韓國語語法教學必須將理論教學與練習教學相結合的方式聯系起來,才能發揮其作用。單純的理論教學枯燥無味,使學生感到疲倦,不愿意學,但是單純的練習教學法,學生只會反復模仿語法,達不到靈活運用的目的。老師只有在課上將理論和練習有效地結合起來,用練習穿插在理論教學中,才能活躍課堂學習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法運用能力。

      4.精煉教學語言,減少教學障礙

      有很多老師在講授韓國語語法時,常常習慣用專業術語來講解語法內容,因為很多專業性術語學生們從未接觸過,往往以這樣方式給學生授課,會給學生帶來困擾,無法理解專業術語的意義。久而久之,使學生對韓國語語法產生新知識不理解,舊知識一知半解,新舊知識混淆不清。作為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用簡單易懂、簡潔精練的語言,摸索出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將語法知識傳授給學生,大大減少學生學習語法的障礙,同時減輕學生對于語法學習的負擔。

      5.靈活運用情景教學法

      老師在運用情景教學法時應搭配人物、動作、圖片或使用多媒體來制造語言環境,使學生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達到語法教學形象化、直觀化的目的。使用多媒體及圖片教學方式,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大大調動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的轉變過程。如果單純用口頭模擬情景講解,學生很難理解知識點,老師更不能有效地滲透知識點,很容易出現老師一人在講,學生無人在聽的課堂氣氛,長時間下來學生會對韓國語語法產生抵觸心理。老師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及運用語法知識點,可以在設置模擬情景時,展示出韓國的景區、美食等圖片。通過這些輔助材料,不僅幫助學生了解韓國民族文化特點,更是提高了學生掌握語法知識的鞏固性。

      四、語法和語言教學融為一體

      語法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法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特別注意把語法教學融入到語言教學中,如果老師在教學中不把語法教學融入到韓國語語言中,學生很容易產生誤解,認為語法是單體,無法把語法知識與語言知識結合到一起合理運用,進而出現學完不會用,學完就忘的情況。老師在授課中只有把語法融入到語言中,才能使學生達到學好韓國語的目的,老師在授課中不應單講語法,而是要把語法和語言教學中的聽、說、讀、寫串連在一起,進而使學生達到學好韓國語的目的。

      韓國語語法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韓國語教學中,老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語法教學的重要性,每位韓國語老師都應該加強對韓語語法教學的探討和研究。這樣既可以完善韓國語教學方法,還可以借鑒他人在語法教學中的好方法、好點子。進而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對韓國語產生極大興趣,同時提高韓國語語法教學質量。作為新一代韓國語教育者,應當不斷地積極探索、總結經驗、尋找出一套有效而實用的韓國語語法教學方法,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韓國語語言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英華.韓語語法教學方法研究,2010

      [2]王沐陽.應用韓語專業教學方法點滴 時代教育,2011

      [3]沙艷華.韓語詞匯教學初探,2012

      [4]全金姬.交流式韓國語語法教學方法探析,2007

      語言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幼兒語言教學體驗式情境創設

      一、幼兒語言教學的意義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和關鍵時期。幼兒只有真正學會了說話,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時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傳授的知識和經驗。語言有自身的結構要素和結構規則。幼兒除了通過活動和交往,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有關知識外,還需要有專門組織的語言學習活動,讓幼兒有集中學習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能力的機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還可以使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已經獲得的語言經驗,鍛煉幼兒在眾多的同伴或成人面前說話的勇氣和自信心。活動中愉快情緒的相互感染,也有助于提高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和敏感性。

      二、幼兒語言教學創設體驗式情境的意義

      1、創設體驗式情境能發展幼兒的內部言語

      情境教育的直觀性促進語言學習。幼兒將看到的、觀察到的東西融入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的過程,也正是內部言語形成的過程。

      2、創設體驗式情境能發展幼兒的獨白言語

      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經常運用看圖說話、看圖片猜想圖片故事內容,幼兒在描述過程中發展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創造力。

      3、創設體驗式情境能發展幼兒的對話語言

      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游戲化,就是通過角色的扮演來進行的。比如語言游戲"買果子",教師與幼兒共同準備扎頭的頭巾、各種水果、水果籃子等物品來創設情境,幼兒分別扮演買水果的顧客和賣水果的營業員。營業員吆喝"蘋果、桃子、柿子、李子、栗子、梨,好吃的水果,大家來買呀!"顧客則問"某某水果多少錢一個?""某某水果2元錢"、"我買某某水果"、"給你,歡迎下次再來。"通過這種游戲情境的體驗,角色的扮演,在不經意間發展了幼兒的對話語言。

      4、創設體驗式情境能發展幼兒的創造性言語

      豐富生動的情境給幼兒以真實的生動的情感體驗。真就是美,美則激發創造。情境教學從觀察入手,大量的觀察,在兒童眼前展現一個個富有美感的,意象廣遠的情境,極大地豐富了幼兒的表象,給他想象添上了有力的雙翼,使他的創造力能夠升騰。如讓孩子表演白雪公主,孩子除了模仿表情、言語,更可以想象白雪公主是如何戰勝巫婆,怎樣生活下去,可以讓想象的空間拓展。

      三、幼兒語言教學如何創設體驗式情境

      1、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創設體驗式情境

      當今社會是現代化信息時代,電化教育手段的運用越來越普遍。電化手段運用,使我們的教學更形象生動,更完整、便捷。如語言活動《大灰狼娶新娘》,活動一開始,老師就播放了一段喜慶的嗩吶音樂,讓孩子們說說,這段音樂讓我們想到了什么,很快有孩子說:"小燕子結婚了!""抬花轎娶新娘!"……(孩子們的經驗大多來自于電視劇,這也得歸功于多媒體的視聽功效吧!)他們一個個都被感染了,小臉上喜氣洋洋,就如真正置身于一個婚慶現場一樣。接著老師話鋒一轉,說有一只大灰狼今天也要娶新娘,你們想不想看看它的新娘是啥模樣呢?此時語言的誘導很快又將孩子們的注意力轉入新的情境,孩子們都充滿期待與好奇,隨后老師播放故事PPT,在"新郎"的"新娘,新娘,讓我看看你的……"的話語中,"新娘"的手、腳、尾巴和嘴巴一一展露,老師逐個引導幼兒猜猜、想想、說說:"這是怎樣的一只手(腳、尾巴和嘴巴)啊?"、"誰還會有這樣的手(腳、尾巴和嘴巴)呢?"孩子們很快學會了"新郎"的問話,并樂此不疲地學說,且在簡潔、形象、有趣畫面的啟發下,不用多說教,孩子們自然而然地體會出"毛茸茸"、"尖尖的""又粗又長"等詞語的含義,學習投入而輕松,活動有趣而生動。

      2、借助實物操作創設體驗式情境

      小班幼兒直觀性思維的特點,決定了學習過程中借助實物操作幫助學習的重要性。如小班語言活動《香蕉變戲法》,老師給每個幼兒提供了一根香蕉,讓孩子們自由地把玩香蕉,發現香蕉在不同的擺放形式下給人的視覺印象。由于有了具體的實物和直觀的形象,孩子們在有意無意間發現了好多的變化。如朝下放時像拱橋、滑梯、像月亮;躺著朝上時又變成了小床、小船、搖馬等;垂下來放的時候像機器人、像大刀、像大大的豆莢等;放在嘴與耳之間又像電話、像手機;李梓無意間把香蕉橫放在嘴上,洋洋指著說:"呀!你長胡子啦!",大家全玩起了胡子,有上八字胡、下八字胡,還有的把香蕉豎在下巴上,留起了山羊胡;接著又出現了大象的鼻子、野豬的牙齒、牛角號、、翻跟斗的蟲子……在分享香蕉時,孩子們自己體驗剝香蕉皮,以及剝的過程中香蕉又是如何變戲法的,孩子們說像花兒、像噴泉、柱子、蜘蛛網……又在吃的體驗中,發現變短了、變小了、變沒了……如此這般,我們不難想象,如果沒有操作實物香蕉的過程支持,憑空想象,絕對變不出這么多的戲法,而真實的體驗讓活動不再枯燥,在操作情境中快樂體驗,主動積極地投入探索發現的過程中,輕松學習,大膽想象,活動氛圍愉悅,師幼互動和諧。

      3、利用角色表演創設情境

      有時在語言故事的講述前,我們往往準備一個情境表演,可以請其他班的小朋友進行角色表演,如故事教學活動《小熊請客》,請幾個小朋友排練好小話劇進行表演,讓孩子們觀看,這種生動的角色表演能引起幼兒的濃厚的興趣。孩子們很容易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及對話,學起來就輕松愉快。在孩子基本理解的基礎上也可以讓孩子們進行角色表演,孩子興趣高,語言表達會更流暢,更能體驗角色的情感。這比枯燥的講解更能吸引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利用大自然的情境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源泉。常帶幼兒到大自然中去,讓幼兒自由感受大自然的美、真,以此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比如,我們帶孩子到海邊,踩文蛤、捉泥螺,在海邊嬉戲,感受海的廣博、物產的豐富,游戲勞動的快樂。大海給孩子啟迪,他們的思維活躍,語言如珍珠般閃光。比如孩子們歡呼著:"大海,我來了!我投入你的懷抱了""大海是那么大,一眼看不到邊。"這些詞 ,從大班幼兒口中說出是多么令人驚喜。

      當然,體驗式情境創設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它需要我們在具體的操作中一個蘿卜一個坑,針對不同的教育內容,抓住其主要信息,設置出貼切適宜的情境來,這樣才能給小班語言活動帶來情趣、興趣和樂趣。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亚洲色偷偷狠狠综合网|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在线| 亚洲乱码无人区卡1卡2卡3| 亚洲另类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男女性高爱潮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在线| 亚洲国产一区国产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亚洲成年轻人电影网站www| 婷婷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 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77777群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蜜臀|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软件|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第一综合99久久|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亚洲成av人在片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亚洲伦理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