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消費市場的定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奢侈品消費;問題;對策。
一、奢侈品的定義。
奢侈品( Luxury) ,在國際上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奢侈品是指非生活所必需的高級消費品。奢侈品是由專業的奢侈品生產企業提供的,它不僅具有超高的商品品質,還具有高檔的服務質量。
二、我國奢侈品消費市場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奢侈品市場發展迅速,2010 年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消費總額已經達到 107 億美元,占全球份額的 1/4。穩居世界奢侈品消費第二大國。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但另一方面,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與西方奢侈品市場相比發展時間較短,還處于起步階段不是很成熟,在很多方面都還存在問題。( 一) 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掌握財富的 40 -70 歲的中老年人是奢侈品消費的主力軍。而在中國購買奢侈品大部分是 40 歲以下,73%的中國奢侈品消費者不滿 45 歲,45%的奢侈品消費者年齡在 18 -34 歲之間。中國奢侈品消費群體結構極不合理,是全球奢侈品消費者年齡層最小的國家。( 二) 中國消費者往往因炫富心理,為“面子”而購買奢侈品。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者大都有盲從心理,不會去了解該奢侈品的品牌屬性、歷史內涵、功能定位等,在購買時僅僅以價格、品牌知名度作為選擇依據。( 三)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人們通常是為自己購買奢侈品; 而在中國,消費者往往將奢侈品當作,行賄受賄的工具,成為各種場合或者節日饋贈品的首選。將奢侈品禮品化導致奢侈品的購買者與使用者不符,導致人們在購買或使用時并不關注奢侈品本身的內涵、產品功能而只是把奢侈品作為一種工。( 四) 2010 年國人購買的奢侈品中有 56% 是在海外消費,消費額達到 130 億美元。而國內消費還不到國外消費的 1/4,奢侈品消費嚴重外溢。國內外商品價格差是消費者選擇海外消費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奢侈品市場目前的稅率是全球最高的國家。( 五) 中國消費者在購買奢侈商品上偏好國外品牌,對本土制造的奢侈品牌涉略極少。這種現象原因有: 第一,國人消費心理不成熟,往往將奢侈品牌與歐洲印象聯系在一起,對西方上流社會文化盲目崇拜而對于本土文化、“中國制造”有著狹隘認知。第二,中國本土奢侈品牌由于傳統歷史文化、國人認知等原因發展緩慢,其競爭力與國外品牌相差甚遠。
三、發展我國奢侈品消費市場的對策建議。
( 一) 發展本土奢侈品產業,改變國外奢侈品獨占中國消費市場的格局。 我國本土奢侈品牌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企業的規模、品牌知名度與國際品牌相差甚遠。因此,積極發展本土奢侈品產業,把龐大的國內奢侈品消費者的購買力吸引到國內商品,無疑對擴大內需,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第一,可以充分利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悠久的文化歷史為背景,創造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本土奢侈品牌。第二,技術創新是所有商品長盛不衰的動力,在保留奢侈品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利用最先進的技術滿足消費者不同時期的需求,才能保持品牌的穩定性和獨特性,才能使奢侈品具備完美的產品功能價值和競爭力。 第三,提高奢侈品產業人才的專業水平,政府、教育機構等要加快奢侈品專業化人才的培養,縮短國內奢侈品專業人才與國外人才的水平差距。( 二) 健全奢侈品牌管理措施,加強法律監管力度,對奢侈品牌的管理措施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對奢侈品牌的法律監管力度也不夠,在我國奢侈品市場上仍然存在大量非法使用知名品牌商標的假冒偽劣產品,嚴重打擊了消費者的購買積極性和對國內奢侈品市場的信心,導致大多消費者選擇轉戰國外市場購買正品。因此,政府應該盡快建立奢侈品管理的專門機構,加大對奢侈品的法律監管力度,為消費者及本土奢侈品企業提供建立健康、有序的奢侈品市場。( 三) 在全球最主要的奢侈品消費國中,中國的奢侈品進口稅率是最高的。中國目前對奢侈品的進口綜合稅平均在 25%- 30% 之間,有的則高達 50%。高額關稅導致國內進口奢侈品的價格高于國外市場,因此應該適當調低奢侈品的進口關稅或通過建立免稅店等方式,使國內外價格平衡,解決消費外溢現象,促進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發。( 四) 目前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市場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消費行為、消費心理還存在很多盲目性及非理性的方面。對奢侈品牌的認知也只處于表向的層面,對奢侈品牌的文化、內涵了解甚少。因此,需要政府、媒體等進行正確地引導。消費者建立理性的奢侈品消費觀念。
參考文獻:
關鍵詞:消費市場;珠寶設計;導向作用
中圖分類號:F4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4-0277-01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眾對珠寶的消費需求也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如何設計出更好的產品,就需要設計師對珠寶行業進行充分的掌握與了解,不僅僅要了解消費者對珠寶審美需要,更要加強其對珠寶的設計需求,重視消費市場對珠寶設計的導向作用,來進一步使得珠寶設計能夠充分的適應時展潮流。
一、消費市場對珠寶設計的相關要求
1.充分的了解市場需求。作為一名合格的珠寶設計師,必須對珠寶設計的目的與功能進行A深入的了解掌握。珠寶設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效的滿足人們對于美的需求,其核心價值是具備良好的裝飾功能。在不同的時代環境下,人們對于美的追求不同,這就需要珠寶設計師必須對人們的審美標準進行合理掌控,努力研究市場需求,根據市場所需要的珠寶款式,來進行相應的設計工作。現階段,由于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高,珠寶首飾的裝飾功能也引起了人們更加廣泛的關注,如何才能有效的占據珠寶市場中的重要位置,是每一個設計師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
2.有效的掌握市場走向。在充分的掌握市場需求之后,設計師不僅僅要依照需求情況來設計相應的珠寶產品,更要走在市場的前面,對市場的發展走向進行準確的判斷與掌握,這就需要設計師必須具備敏銳的市場眼光,對消費市場的發展具備良好的預見性,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來引導市場消費。如果設計師只是單純的依靠市場需求來進行珠寶設計,那么就會使其設計的產品具有一定的市場滯后性,從而不能更好的滿足消費者需求。
二、消費市場對珠寶設計的主要影響
通常情況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與消費習慣會直接決定了市場的需求狀況,而珠寶設計師所設計的產品能否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與喜愛,將會直接影響到珠寶行業的利潤與經濟效益,所以說,珠寶首飾的款式設計能夠對珠寶的市場營銷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對于高層的消費者而言,其對于珠寶款式的要求越高,就會造成美的標準越高,而珠寶的設計款式與市場的繁榮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因此,珠寶設計必須以市場需求來作為重要的發展導向,將珠寶營銷與消費市場有效的聯系起來,不斷的了解消費者的習慣與喜好,進行珠寶款式的不斷創新與改進,來進一步完善珠寶的消費市場。
三、消費市場對珠寶設計的引導作用
1.充分考慮不同地域的市場需求。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不同區域中的不同民族對于美的定義與追求不同,這就造成其對珠寶的需求情況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為了能夠更好的順應市場需要,就要求珠寶設計師充分考慮各個民族與地區的審美差異,并對當地文化進行深入了解,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來設計出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珠寶產品。如針對我國苗族自治區的消費市場,就需要設計師把苗族文化充分融入到珠寶設計理念中,使得珠寶既能夠體現特性,又能更好的展現民族風情。
2.充分考慮不同階層的市場需求。目前我國的珠寶市場需求整呈現出嚴重的兩極化趨勢,其中存在部分收入不高但喜歡追求首飾款式的年輕消費者,這部分消費者多傾向于檔次較低的珠寶首飾,而另一部分收入較高的則多傾向于購買高檔的鑲寶首飾,來追求個性,展示個人品味,這就要求珠寶設計師能夠對不同階層的消費者進行充分的需求了解,來針對不同的消費階層設計出不同檔次的珠寶飾品,及時做好市場調查工作,依照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來對珠寶進行合理的個性定位。
3.對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加以考慮。有效的針對消費者需求來進行珠寶設計,對珠寶產品的銷售活動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如果設計師能夠充分的對消費者需求進行考慮,來有針對性的進行珠寶的設計工作,就能夠使得珠寶產品更加符合市場需求,同時,要求設計師能夠巧妙地對流行色與傳統色進行調和,避免珠寶產品的庸俗化,來進一步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不同需要。
珠寶設計本身就具有明顯的多樣化特征,無論是哪一種設計新穎的珠寶商品都不能夠適應于所有的消費者需求,這表明珠寶能否真正實現市場暢銷,不僅取決于設計者的專業技能,還取決于珠寶首飾是否能夠符合市場需求。設計師只有不斷提高對市場需求的重視,充分的掌控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并對市場走向進行有效的判斷,才能夠設計出更受消費者歡迎的珠寶首飾。
參考文獻:
[1]嚴可t.淺析消費市場對珠寶設計的導向作用[J].中國商貿,2013(04).
GDP的增長還伴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1985年至今,印家庭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長了一倍多。
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印新興中產階級快速崛起。各項研究預測,在下一個10年,中產階級將占人口比例的大多數。例如,麥肯錫研究院2007年的報告預測,如果印經濟在2005年到2025年間都能以7.3%的速度增長,那么到2025年,就會有5.83億人步入中產行列,中產階級占總人口的比例將會從2005年的5%左右,上升到2025年的41%,其消費額也將占全國總消費額的59%,成為推動消費增長的主力軍。印作為新興消費市場引領者的地位將會得到加強。2007年,印在全球消費市場中排名第12位,到2025年,預計將成為繼美國、日本、中國和英國之后的第五大消費市場。
誰是印度中產?
在世界范圍內并沒有對中產階級的統一定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此的定義各不相同。只有為數不多的幾項研究試圖為中產下定義。例如,前美洲開發銀行執行副總裁南茜·巴紹爾(Nancy Birdsall)(2000年)等對中產階級的定義是,在一個國家里,個人收入介于全國收入中位數水平75%至125%之間的人群。奧科塞斯(Oxus)研究和投資咨詢董事公司總經理吉特· S·巴赫拉(Surjit S. Bhalla)(2009年)認為,年收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超過3900美元的人就是中產階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系教授兼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董事阿布赫吉特·V·班納吉(Abhijit V. Banerjee)和伊塞·迪弗洛(Esther Duflo)(2008)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中產階級是每天收入介于2美元至10美元之間的人。世界銀行把經濟體分為不同的收入類型,包括低收入型(1005美元或更低)、中低收入型(1006美元-3975美元)、中高收入型(3976美元-12275美元)和高收入型(12276美元或更高)。
在印度,中產階級沒有官方定義。有些調查研究,例如全國抽樣調查組織(National Sample Survey Organisation, 縮寫為NSSO)把印家庭分為不同收入的組別,但沒有具體給出中產的定義。印度國家應用經濟研究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Applied Economic Research, 縮寫為NCAER)對該國中產的定義是收入介于20萬和100萬盧比之間 (相當于4000美元-21000美元)的人群。大多數其他研究,例如麥肯錫經濟研究院(2007年)和德意志銀行(2010年)使用的是NCAER關于印中產的數據和定義。不論使用何種定義,不論對其中產規模作出何種估計,各項研究均顯示,雖然目前印中產在全國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其增長速度超過總人口的增長速度。10-15年之后,中產階級將占人口比例中的最大部分。
印度中產的消費方式
印度中產階級的興起和他們的消費方式引起了世界關注,不僅因為該國蘊含著巨大的市場,還因為它與其他新興市場截然不同。印GDP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消費拉動的,消費占GDP的比重大于投資。根據印度中央統計機構(Central Statistical organisation, 簡稱CSO)的估算,2010年,印消費占GDP的比重為60%,遠高于中國。
在印度,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很大,這一點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但這種模式在將來會有所改變。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非必需品支出所占比例上升,食品支出所占比例下降。收入增長也會帶來低收入階層向中等收入階層的人口流動,而中等收入階層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遠低于低收入階層。預計到2025年,印消費結構可能會與2005年有很大不同,因為屆時,中產階級將成為消費主力軍。他們更愿意、也更有能力在醫療衛生、教育、娛樂和個人產品及服務上增加開支。
最近,《博鰲觀察》雜志對包括新德里在內的9個亞洲城市進行的調查顯示,印度大城市的中產階層在消費結構上與亞洲其他大城市并沒有太大區別,尤其是在食品支出上。
印度中產崛起后,他們的消費將成為促進印商品市場發展的強勁動力。例如,汽車和空調這類商品,過去被認為是奢侈品,如今成為必需品。
事實上,印小汽車保有量已經有了兩位數的增長,在2004至2011年度期間,其復合年增長率達到12.7%。印很多新興中產已從使用兩個輪子的自行車和公共交通工具,轉向購買私家車。由于印在這方面需求巨大,很多國際和印本土汽車制造商,例如尼桑、雷諾和塔塔公司都在小汽車市場攻城掠地。
消費者偏好也發生了變化。例如,在服裝方面,原來手工縫制的襯衣很流行,現在則是成衣很受歡迎。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對于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為他們必須讓自己的產品和商業模式迎合和滿足中產階級的需求。
由于印度中產階級的構成非常復雜,并非單一同質的人群,該國企業面臨的挑戰顯得更為艱巨。不同地區,甚至在同一區域內,人們對食品口味的偏好也存在很大不同。對品牌或是非品牌產品的購買意愿,地區差別也很大。例如,印學者穆克吉等(2012年)對印300名中等收入和高收入消費者的調查顯示,在加爾各答和欽奈等城市,中產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本土品牌和價位適中的商品,例如鞋帽、箱包等;而在孟買和德里等城市,中產消費者則更青睞高端/奢侈品牌或非品牌產品。
該研究還顯示,商品種類不同,人們對品牌的偏好也有所不同。對于某類商品,例如手表和營養品,消費者既買品牌產品,也買非品牌產品;而對于新鮮水果和蔬菜,大部分消費者則是購買非品牌商品,其原因包括缺少相應品牌、消費者對品牌的質量和可靠性印象不佳等;然而在家具方面,盡管有很多可供選擇的品牌家具,印度人仍傾向于按自己的需求去定制,也因此他們更喜歡本地木匠的作品。
印度消費者對于本土品牌和外國品牌的喜好差異很大。不同研究都提到,印中產階級對外國品牌有明顯偏好。比如阿卡那·庫瑪(Archana Kumar)等(2007年)就發現,印消費者對美國品牌的喜愛超過了本土品牌,理由是前者品質獨特,質量極佳。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西北分校商學院教授舒珀·K·班德帕迪亞(Subir K. Bandyopadhyay)和印度管理學院教授畢貝克·班納吉(Bibek Banerjee)(2003年) 基于一項對艾哈邁達巴德和加爾各答兩大城市消費者所做的初步調查顯示,原產國是決定消費者購買行為的重要因素,發達國家的產品具有積極正面的原產國效應。調查結果還顯示,外國產品即使是在本國生產的,印象分也照樣不減。
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中產階層相比,印度中產的品牌意識并不十分強烈,其品牌知識和忠誠度也很缺乏。部分原因是品牌概念在印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外國品牌進入印市場的時間不過只有20年。大多數奢侈品牌,例如意大利的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法國的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阿根廷的雷納格雷吉奧(Rino Greggio)、馬來西亞的勝利者櫥柜(Signature Kitchens)、美國的卡駱馳(Crocs Inc.)都是在2006年以后經政府批準才進入印度市場的。穆克吉等(2012年)的研究發現,在全球廣告界馳名的品牌更容易為人所熟知。
印消費者對商品價格極為敏感。印度古魯杰布瑟瓦爾大學商學院的薩吉夫·庫馬(Sanjeev Kumar)等人認為如果未來商品價格降低的話,印農村消費者會很愿意增加開支,購買品牌商品。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 200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對于增長迅速的快速消費品而言,低廉的價格才是產品賣出去的關鍵。
隨著印度中產階級的崛起,他們的消費方式有望給印經濟帶來顯著變化。新興中產階級收入的提高也將會加速推進印城市化進程。2007年,麥肯錫在報告《黃金鳥:印度消費市場的崛起》中指出,2005年,大約有53%的消費發生在農村地區,到了2025年,城市地區預計占消費份額的62%。這必將對已經快速發展的小城市起到進一步的推進作用。這些城市將容納大量中產階級。預計到2025年,三分之二的印中產將會生活在德里、孟買這樣的大型城市以外的地區。
中產階級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還可能會推動小額銀行業務和信用卡的使用。中產階級也會要求更好的醫療衛生和教育服務。由于他們樂于為這些服務支付費用,私營公司就可以在提供此類服務方面有所作為。中產階級在休閑娛樂、旅游和奢侈品方面的非必要開支也會增長。隨著收入的增加,中產階級不但會使自己的消費項目多樣化起來,而且他們對所購買的產品也有更高的質量和創新方面的要求。
挑戰與前景
印度中產階級增長迅速,在他們的消費支出中,非必需品開支將會占越來越大的比重。目前,他們對奢侈品的品牌意識與需求薄弱,但可能會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強。未來,人數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不但生活水平更高,還會在住房、醫療、交通和教育等方面增加投入,這會刺激經濟的發展。對新興服務和創新型產品的需求增長會愈加推動消費,而對教育的高額支出則會擴大印人力資源貯備。
不過,有些問題仍需事先解決,才能保證中產階級的持續增長。
一方面,在過去兩年中,印度中產階級的年家庭收入在增長,但另一方面,通脹率也很高,尤其是食品價格的上漲,影響到了中產家庭的實際可支配收入。為了抑制通脹,政府增加了利率,但這又導致了汽車業等消費品行業產生衰退,甚至減緩了GDP增長。印GDP增長速度從2010-11年度的7.8%降到了2011-12年度的6.9%。這對中產階級的人均收入和消費增長都是不利的。
印中產階級對高質量和創新型的產品有越來越多的需求。他們不滿足于低質量的基礎設施和糟糕的服務。為了填補供需差距,無論是公共部門還是私營部門的服務提供商,都需要清楚印中產階級在不斷壯大的現實,以及他們品位的變化以及偏好。比如,在教育質量和勞動技能方面,就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由于政府興辦的數量有限的高等院校無法滿足不斷增加的教育需求,于是出現了大量私營教育機構。不過,由于缺少相應的認證體系,教育質量千差萬別,而且,學校教育也無法滿足實際崗位的需求。中產階級對教育的投資意愿越強烈,他們對于教育質量與就業能力的契合度就越不滿。
印度發生腐敗和賄賂的幾率非常高。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已經開始對社會缺乏透明度和政府的不良治理表達不滿。中產階級對改革的接受度也更高。穆克吉等 (2012年)就指出,接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對讓外國人直接投資多品牌零售業更加接受和認可。過去幾年中,印改革放緩了腳步,讓中產階級頗為不滿。
如今,印度的大多數家庭由低收入人群組成,低收入群體也構成選民的大部分。高收入人群也同樣具有影響力,只有中產階級一直被忽視。然而,隨著中產階級的人數增加,其需求潛力在印度這樣的民主國家不可能一直被忽略。政策制定者應該從現在開始把精力集中到中產階級的需求上。
為了確保印度消費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維持印富有吸引力的投資地位,絕對有必要采取行動,解決上述問題。印政府應該鼓勵對產品研發的投資。印度品牌在全球市場前線是缺失的。這是因為印度政府一直致力于把印打造成一個制造業中心,因而對開發和推廣印度品牌重視不夠。印制造商應該生產與國際標準相一致的高質量產品,這才能刺激全球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需求。為了降低通貨膨脹的傳遞效應,政府需要在供應鏈管理方面進行投資,同時也需要強勁的基礎設施建設確保零售業這樣的行業可持續發展,減少城鄉差別。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食品安全意識不斷增強,尤其是我國果蔬農產品國際化貿易的開通,對其安全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果蔬貿易供應鏈結構逐漸趨于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果蔬農產品的價格。本文對供應鏈結構對果蔬價格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
供應鏈結構;果蔬價格;分析和研究
1 我國果蔬供應鏈現狀
1.1 我國果蔬供應鏈現狀及發展歷程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我國果蔬農產品的供應鏈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建國初期,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并不完善,商品運輸的體制并沒完全建立,所以果蔬供應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果蔬供應鏈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原來的自給自足轉化為產品外銷。這不僅帶動了我國農產品物流運輸的發展,還大大提高了我國農產品經濟發展的聯動性。
近年來,商品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市場競爭,在社會市場經濟競爭的大前提下,果蔬農產品安全問題漸漸成為人們關心的重點,果蔬供應結構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世界經濟體制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果蔬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供應鏈結構的復雜化、多元化不僅影響了我國果蔬農產品的安全質量,還影響了其價格走勢[1]23-47。
1.2 果蔬生產現狀及分析
我國地域廣袤,果蔬生產資料豐富,不同地區的氣候、環境特點決定了果蔬產品的不同種類。據北京相關部門統計,北京2008到2012年間的各區的果蔬種植面積。具體數據如表1。
對表1的數據進行分析可知,北京市密云區和延慶區果蔬種植面積最大,從2008年以來,北京市對果蔬種植土地的保護措施,十分有效,各地的果蔬耕地并沒有隨著經濟發展而減少。
1.3 果蔬農產品加工現狀分析
據相關部門統計,2012年北京市農產品銷售、物流總額為12.46億元,占北京消費總額的1.27%,僅次于進口貨物和工業品物流量。具體數據如表2。
1.4 果蔬農產品銷售現狀與價格分析
北京的果蔬農產品的消費終端主要有超市、批發中心、農貿市場、本地集市等。由于供應鏈的結果發生改變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果蔬消費由傳統的“數量型”轉化為“質量型”,果蔬消費的多樣化、個性化也成為了一種時尚消費模式。對北京200多個大中型農貿市場進行數據調整,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1.5 北京果蔬價格受供應鏈結構影響分析
通過以上對北京果蔬種植耕地、果蔬消費比例、人均消費等問題的分析可知,北京果蔬生產供應鏈相對平穩,其果蔬價格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漸升高,從人均消費情況可以看出,北京果蔬消費意識很強,其發展前景相對樂觀[2]123-156。
2 果蔬供應鏈基礎理論
供應鏈理論是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隨著產品經濟的變遷和發展,供應鏈已經成為一種資源整合模式,其目的就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所以供應鏈理論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引起了高度重視。
2.1 供應鏈基礎理論
供應鏈理論基礎是沒有固定統一定義的,因為不同領域產品的供應鏈都有其特有的性質,不同產品的供應鏈結構不同,所以供應鏈基礎理論只是一種廣義理論概念。供應鏈是一種網鏈概念,其定義為:供應鏈是采購原材料,將其轉化為成品或中間產品,將其投放市場銷售到個體用戶的功能網鏈[3]35-37。
2.2 果蔬供應鏈
果蔬供應鏈的管理核心是企業通過科技技術對其果蔬產品進行營銷管理,其中包括,采集、加工、包裝、倉儲、運輸、經銷等幾個步驟,將供應商、生產企業、批發零售商以及消費市場聯系起來的果蔬供應鏈。
果蔬供應鏈特征
果蔬供應鏈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果蔬供應鏈的結構復雜,是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加工企業、批發零售商、消費者四部分構成,其四個供應點的類型、功能、分布地點和結構都不同,所以再對其進行供應鏈管理時難度非常大;②信息化程度要求高,果蔬供應鏈是生產企業和消費市場雙重影響下的營銷模式,其結構影響因素有很多,所以對供應鏈結構進行管理時,需要對相關信息進行信息化處理,并需及時更新和反饋,是企業制定戰略目標的重要依據;③消費市場推動作用,果蔬產品生產、管理、經銷都需要依賴消費市場。消費者是拉動果蔬農產品生產的動力源。
2.3 果蔬供應鏈結構組成
2.3.1生產結構組成:個體農戶、農村合作社、果蔬生產基地。
2.3.2加工結構組成:果蔬粗加工企業、果蔬產品加工企業。
2.3.3運輸結構組成:物流運輸、產品自由運輸。
2.3.4批發結構組成:批發商、集貨商、批發市場、集貿市場、農貿市場。
2.3.5銷售結構組成:個體消費者、零售商、超市、企事業單位食堂[4]125-128。
3 果蔬供應鏈結構對果蔬價格的影響
通過上文對果蔬供應鏈的結構分析可知,果蔬供應鏈中,影響果蔬價格的主要受生產、加工、運輸、批發、銷售等組織結構影響。
3.1 生產供應鏈結構:在果蔬生產過程中,其果蔬產量受溫度、氣候等影響會隨之發生變化,個體農戶或相關利益經銷商就會根據果蔬產量、企業預定等情況制定果蔬生產價格,對果蔬價格影響最小。
3.2加工供應鏈結構對果蔬價格影響最大,因為企業通過對原產品進行加工之后作為商品銷售,其加工過程、運輸過程、銷售過程所需要的費用都會附加到果蔬產品價格上,所以會大大提高果蔬價格。
3.3運輸供應鏈結構,主要是運輸過程中運輸工具、汽油柴油用量所消耗的運輸成本,對果蔬價格售價產生一定的影響。
3.4批發、銷售供應鏈結構是果蔬價格附加的最后一個經銷商,通過零銷售企業將果蔬產品銷售給個人,個體經銷商會通過對店面成本、人工成本、運營利潤等問題進行預算分析,將其附加到果蔬價格上。
4 結論
綜上所述可知,果蔬價格是果蔬供應鏈結構消費、成本、利潤疊加之后的產品價格,供應鏈中的每一個組成工序都會影響其果蔬價格的變化。本文通過對果蔬供應鏈的分析可知,我國果蔬供應鏈有關食品安全的監察制度并不完善,要實現果蔬供應鏈的良性循環,仍需不斷的改革和發展[5]45-49。
【參考文獻】
[1]張偉.果蔬農產品供應鏈追溯系統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6):23-47.
[2]王朝暉.我國果蔬流通企業擴張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4):123-156.
[3]黃勇.基于安全與效率的武漢市水產品供應鏈結構優化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2(6):35-37
關鍵詞:奢侈品;消費市場;關稅政策
近幾年有一種新的理財觀念叫做“奢侈品投資”,而韓國甚至有新的詞匯記錄到字典就是“Chatech”(Chanel與Financialtechnology的合成詞)。香奈兒2.55包被稱為“3秒包”,一大早百貨商場的香奈兒專柜就拍了長長的隊,每3秒就有人買香奈兒包,一個香奈兒包的價格是562-579萬韓幣這個價格與3年前的378萬韓幣相比增長了60%左右,這也是人們在昂貴的價格下還是依舊搶購的原因之一。
一、奢侈品
奢侈品從經濟定義上來說就是“價值與品質最高的產品。”人們對于奢侈品的定義就是一句話“貴的東西,不貴就不是奢侈品了”。可是實際上奢侈品不僅僅注重價格,價格只是奢侈品最基礎的特征,卓越的品質與珍貴性與稀少性才是奢侈品真正所主導的消費觀念。奢侈品涉及珠寶,服裝,化妝品,名車,豪宅,游艇等等。目前具有投資價值的奢侈品包括高檔珠寶,機械腕表,瓷器,紅酒,箱包等等。而所謂的奢侈品投資就是購買產品會為消費者帶來保值與增值。
二、消費市場現狀
隨著經濟危機,歐元貶值加上近幾年人民幣升值使,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市場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少數富裕人群中。中國的奢侈品消費群體主要集中于20到30歲之間,這部分人群為80,90后的年輕新生代,數字化時代的年輕人對于國外大牌的認識比較廣也比較深。Chanel.LouisVuitton.Dior這些奢華品牌都已經是人人皆曉的品牌了。各大報紙雜志都有這些奢侈品牌大張旗鼓的廣告,時尚節目更是大大宣傳“買包投資”,這種字眼更加刺激走在時尚前沿的80后群體。對于消費者來說奢侈品已經不再是昂貴無比的產品,而是一種必備品也是一種投資。
全球奢侈品市場報告稱2010年的奢侈品市場規模達1720億歐元,超過金融危機前的水平,相比2009年的1530億歐元增長12%。2010年中國內地的奢侈品銷售增長了30%與美國的12%,歐洲6%要大得多。在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市場將在今年繼續保持高增長,而受地震影響的消費第二大國日本的銷量預計將下滑5%。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預計2015年中國奢侈品消費額將達到180億這將是全球份額的20%。
三、影響奢侈品價格的因素
對于現在看好奢侈品投資的人們最關心的還是,奢侈品以后會不會繼續漲價,繼續增值。以下是分析影響奢侈品價格的各種因素。
1.價值
價值決定價格,奢侈品的價格基于價值。奢侈品是有著高品質,高價格的特征,用的都是精挑細選的最高的原料,有著多年經驗的工匠。加上純手工的制造這些都是導致奢侈品高價格的原因。香奈兒2.55,愛馬仕鉑金包都是以經典出名,基本款式不變,但是每年的價格一直都暴漲。成本的漲價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近幾年黃金價格持續上漲,導致各個奢侈品利用漲價來保護自己的邊際成本。
2.供求關系
供求關系是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奢侈品不同于其他產品,漲價對于奢侈品的需求也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這就是奢侈品的排他性。多年來奢侈品一直是少數上層階級的人士的所有,這些人們購買奢侈品的原因也在于他們想徹底區別于其他階層的人,而奢侈品通過漲價來控制消費層次與市場范圍,來滿足這些少數人,提高品牌形象來維持產品生命力。對于一些像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來說他們對于奢侈品以必備品來購買,是來顯示自我價值。中國的消費觀大多是炫耀性消費觀,胡潤財富報告中公布,中國千萬富翁已達96萬人,這些人購買奢侈品基本上處于隨大流,據世界奢侈品協會調查,70%的中國奢侈品消費者認為奢侈品是以炫耀性消費觀來購買。即使奢侈品每年都漲價,也不會太影響大部分人的購買需求,每年的購買力將持續增加,奢侈品價格也將持續保持每年增長10%至30%。
3.關稅政策
歐洲經濟的縮水,歐元的貶值不僅沒有讓歐洲奢侈品牌降低價格,更是提高價格來維持品牌的形象。奢侈品的持續漲價是必須遵循的原則。世界奢侈品協會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歐陽稱:“奢侈品永遠要在匯率變化之上,顧客購買力之上。”
國內奢侈品價格與國外奢侈品價格高是眾所皆知的。其中消費稅與關稅占大半,其中中高檔消費品進口關稅多在10%-25%之間,個別品種如酒類可能達到65%;進口環節的增值稅為17%;此外部分高檔消費品還要征收10%-40%的消費稅。如今,國外旅游的大部分人都是為購物,在國內買一個香奈兒2.55國外能買兩個。據2010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0年海外代購的市場規模達到了120億元,每年稅收損失高達10億左右。但是是否降低關稅對于奢侈品的價格影響不大,光在今年半年之間奢侈品品牌已經兩次漲價,據北京晚報報道勞力士調價5%香奈兒漲幅20%,LadyDior中號手袋漲幅16%漲了4000元。
四、奢侈品投資潛力
CPI每年大概在4%到5%之間,而奢侈品每年固定提價是10%左右。未來奢侈品市場還是會有很大潛力,目前市面上說的奢侈品品種較多,所涉及的奢侈品投資較多,選擇一個具有升值機會的奢侈品進行投資才是一種明智之選。現在奢侈品投資有三種方法:購買奢侈品,投資奢侈品股票,奢侈品基金。
1.購買奢侈品
這種目前人們所進行的最多的奢侈品投資方法。高級珠寶與名表是最早人們所進行的奢侈品投資,比如卡地亞品牌旗下手表類商品,一年的增值幅度都會在5%到7%,而卡帝亞一款金鉆系列腕表,因采用十分稀有的短吻鱷魚皮,所以每年升值幅度達10%左右。這種貴在稀有,貴重。年輕女性更是把錢投資在皮包,購買時尚皮包還能夠做投資更是吸引不少女性購買者。如香奈兒2.55包三年增值60%,時尚節目更是大大宣傳“投資包包”來吸引時尚人士。
紅酒成為一種投資方式,法國波爾多地區產葡萄酒,收藏3年的回報率為150%,5年的回報率為350%,10年的回報率為500%,收益率甚至超過了道瓊斯指數的漲幅。1982年份的拉菲更是創下了10年漲幅約為850%的收益紀錄。
2.投資奢侈品股票與基金
奢侈品股票一直都在國外市場,近十年間各大奢侈品股票都持續增長。比如:在香港上市的保時捷在過去12個月中,的市盈率大約為9倍。在2000年10月上市的COACH的股價在上市以來的11年間,從2.54美元已經上漲到了65.48美元,膨脹了25倍;而Burberry股價自2002年以來已經上漲了接近500%。PRADA股價自上市短短一個月以來從39.5港元上漲到了45.6港元。
五、結語
綜合目前奢侈品投資現狀來講,往后奢侈品投資將持續進行,在面對市面上各個奢侈品品牌紛紛打著“增值”的旗幟來吸引顧客盲目投資,投資者應當謹慎選擇有投資價值的奢侈品進行投資,不要盲目跟風。如今我們國家的奢侈品投資市場尚未成熟,這股潮流在近幾年將持續下去,國外奢侈品價格也將持續上漲。
參考文獻:
【1】王湛 趙玉玲:中國奢侈品消費的興起與未來【J】.研究與探索,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