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基本農農田保護條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xxx市國土資源局xxx區分局:
按照xxx市國土資源局xxx區分局(x區國土資發〔20xx〕661號《關于對xxx區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責任落實情況進行督查的通知》)要求,我鎮高度重視,立即對轄區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責任落實情況進行自查,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鎮土地總面積49529.5畝,其中耕地40015畝。此次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涉及我鎮12個行政村,90個合作社,16個農場,3734戶,圖斑1412個,劃定面積為29980.99畝(村集體耕地21143.39畝,國有耕地8837.60畝),占轄區總面積的60.53%,占耕地保有量的74.92%。其中,城市規劃區涉及3個行政村,12個合作社,圖斑133個,劃定面積1523.95畝。
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責任落實情況
1. 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保護卡簽訂情況。
將下達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分解到各村委會責任人,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有關要求,鎮政府與各村、各農場簽訂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與農戶簽《基本農田保護卡》,通過層層簽訂責任書,進一步明確永久基本農田的面積、保護措施、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以及獎勵與處罰等,全鎮共簽訂區級責任書2份,與各村簽訂責任書24份,與各農場簽訂責任書32份,與農戶簽訂《基本農田保護卡》7468份。
2. 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動態巡查情況。
按照國土資源目標責任書要求及《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相關規定,國土所積極開展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動態巡查,制定巡查計劃,定期進行巡查。對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每周至少巡查一次,三級保護區不定期進行巡查。重點巡查是否有破壞、侵占耕地及基本農田行為,保護碑是否保持完整、整潔。并做好基本農田保護臺帳、巡查臺帳、記錄。
3、轄區內違法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情況。
保護基本農田是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基本國策而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我鎮嚴格遵循這一基本國策,同時,嚴格按照基本農田保護“五不準”要求,加大基本農田保護知識宣傳,嚴禁個人或單位占用耕地及基本農田進行非農建設或破壞基本農田的行為發生,較好的保障了基本農田質量、數量不減,杜絕了轄區內違法占用基本農田的現象發生。
4. 轄區內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摞荒情況。
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中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基本農田的規定,我鎮對各村基本農田保護情況隨時進行檢查,督促各村對農戶進行宣傳,培肥地力,保證基本農田質量不減,等級不降,嚴禁觸犯18億耕地紅線。
三、下一步的保護措施
(一)從嚴管控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
按照中央、省、市、區文件精神,此次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變用途。除法律規定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無法避讓的外,其他任何建設都不得占用,堅決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農化”。不得隨意改變永久基本農田規劃區邊界,特別是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
(二)切實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
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管理制度、基本農田保護“五不準”、“六不批”、“七有”措施等管護制度,將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全部納入年度考核評價,鎮、村、社及農戶層層簽訂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書,并在各村目標責任制考核中將耕地保護及基本農田保護列為重點考核項目進行檢查評比。同時通過嚴肅執法監督,對違法違規占用、破壞永久基本農田的行為嚴厲查處、重點問責。從而保證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三)加大永久基本農田建設力度
結合我鎮實際,緊抓已開展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的機遇,在永久性基本農田相對集中的村社,大力推進高產農田建設,優先爭取土地整理項目,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力求進一步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耕地質量和產出效益。
二
當前,以城市周邊為重點的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正在各地全面展開,把握好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的時代內涵,經過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特別是隨著《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貫徹執行,XXX鎮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1.堅持從嚴保護
堅守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強化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意識,將永久基本農田作為國土空間規劃的核心要素,擺在突出位置,強化永久基本農田對各類建設布局的約束,嚴格控制非農業建設占用,保護利用好永久基本農田。
2.堅持底線思維
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利益不受損四條底線,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要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充分尊重農民自主經營意愿和保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鼓勵農民發展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
3.堅持問題導向
凡是存在劃定不實、補劃不足、非法占用、查處不力等問題,查明情況、分析原因,提出分類處置措施,落實整改、嚴肅問責,確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質量提升、布局穩定。
4.堅持權責一致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監督考核制度,地方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要承擔起耕地保護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健全管控、建設和激勵多措并舉的保護機制。
三
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1.太平鎮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耕地保有量13.17萬畝,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11.24萬畝,基本農田保護率85.39%,主要分布在黃宜、楊梅、近潭、江頭等村。成立太平鎮基本農田保護領導小組,在規劃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設立有牌及規劃圖,不準非農業建設項目占用基本農田,不準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名,在基本農田內挖塘養魚,破壞耕作物的生產經營活動(包括種植建設生態林)。
2.在板料村委進行復墾項目,增加耕地面積420畝;
3.國土部門對占用基本農田建房,不準審批辦理房產證;近年來在國家衛星的監督下,有效打擊各種違建事件。
4.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黃宜、楊梅、近潭、江頭等開展農發項目;太平、龍興、上火等進行耕地治理;水利部門每年進行溝渠的硬化;
5.農業部門號召農戶多施農家肥、有機肥、在財政資金的支持冬種綠肥提高耕地質量;
二、開展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工作采取的措施:
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相關規定,鄉鎮國土所積極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制定巡查計劃,通過動態巡查和定期巡查。重點巡查是否有破壞、占用基本農田行為,保護區碑牌是否完整等。
一、檢查依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土地調查條例》。
(二)《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8號)、《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31號)。
(三)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的通知(〔〕52號,以下簡稱《考核辦法》)。
二、組織機構
國土資源部會同農業部、國家統計局負責研究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檢查的重大事項。國土資源部下設辦公室,負責檢查工作組織實施、綜合協調和日常事務等工作。
各派駐地方的國家土地督察局負責督促檢查省級及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落實情況。
三、檢查內容
(一)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檢查各省(區、市)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的落實情況以及實際耕地和基本農田面積變化情況;
(二)依據土地利用計劃有關規定,檢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的執行情況;
(三)依據基本農田保護有關規定,檢查涉及基本農田的規劃調整、占用和補劃數量、質量、程序及政策措施落實等情況;
(四)依據耕地占補平衡有關規定,檢查非農建設經依法批準占用耕地后補充耕地數量、質量、程序及政策措施落實等情況;
(五)依據《考核辦法》,檢查各省(區、市)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年度履行情況的自查情況。
四、檢查步驟
(一)省級人民政府組織自查。
2008年6月底前,各省(區、市)政府結合本地實際,完成本行政區域內*年度履行耕地保護責任目標情況的自查工作,向國務院報告。
(二)國土資源部會同農業部、國家統計局組織抽查。
國土資源部會同農業部、國家統計局以*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的實際耕地面積、基本農田面積、實際新增建設用地面積數據為基礎,結合各省(區、市)自查報告、派駐地方的國家土地督察局專項報告和與耕地保護相關工作分析報告作綜合性分析,研究確定抽查的重點地區,7月底前完成抽查工作,形成重點地區抽查分析報告。
(三)向國務院呈報目標履行情況檢查報告。
根據各省(區、市)政府的自查報告和重點地區抽查分析報告,國土資源部會同農業部、國家統計局進行綜合匯總,對存在突出問題的地區或省份進行綜合分析,提出意見,形成*年度履行情況檢查報告,8月底前呈報國務院。
(四)檢查結果通報。
呈報國務院的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年度履行情況檢查報告經國務院同意后,由國土資源部會同農業部、國家統計局將各省(區、市)政府目標履行情況檢查結果進行通報,責成存在問題的地區限期進行整改。
五、檢查結果的處理
一、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__〕28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的通知》(〔20__〕52號),建立市級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度,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和《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二、各級人民政府對《__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確定的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面積負責,縣區長為第一責任人。
三、農業、統計等有關部門,根據《綱要》確定的相關指標和生態退耕、自然災害等實際情況,并依據國務院批準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對各縣區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提出考核指標建議,報經省政府批準后下達,作為市縣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
四、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遵循客觀、公開、公正的原則。從20__年起,每五年為一個規劃期,在每個規劃期的期中和期末,各考核一次。考核的標準是:
(一)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省政府下達的耕地保有量考核指標。
(二)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得低于省政府下達的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考核指標。
(三)行政區域內各類非農建設經依法批準占用耕地和基本農田后,補充的耕地和基本農田的面積和質量不得低于已占用的面積與質量。
經檢查,同時符合上述三項要求的,考核認定為合格;否則,考核認定為不合格。
五、考核采取自查、抽查與核查相結合的辦法。
(一)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本辦法的規定,每年組織自查,并向省政府報告耕地保護責任目標的履行情況。
(二)國土資源部門要會同農業、統計等部門,每年對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進行抽查,作出預警分析,并向省政府報告。
(三)在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年,國土資源等部門,對各縣(區)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進行考核,并將結果報省政府。
六、全市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提供的各地區耕地面積、生態退耕面積、基本農田面積以及農用地分等定級的數據,將作為考核參照依據。
七、市政府對各縣區的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結果進行通報。對認真履行責任目標且成效突出的給予表揚;對考核認定為不合格的責令整改,限期補充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和補劃數量、質量相當的基本農田。
一、加強領導,強化考核,確保獎懲到位
為切實保護耕地,控制耕地拋荒,穩定耕地面積,確保糧食安全,促進全區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區委、區政府把治理耕地拋荒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充實完善了制止耕地拋荒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國務院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和《湖南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規定,結合我區實際,制定了《雙清區關于制止耕地拋荒的若干規定》。嚴肅耕地拋荒責任追究制:由區人民政府與鄉政府簽定耕地拋荒責任書,其工作成效納入全區年度文明目標考核,對轄區內出現連片拋荒3畝以上的鄉鎮,給予鄉鎮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黨紀、政紀處分;鄉鎮人民政府則根據制止耕地拋荒責任書的要求,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簽定制止耕地拋荒責任書,并定期組織鄉鎮干部深入村組,逐村逐戶摸清拋荒耕地底子,登記拋荒情況,逐丘逐塊提出解決辦法;農業主管部門負責制止耕地拋荒管理,加強耕地地力建設、生態建設和地力監測,并實行經常性監督檢查。我們把治理耕地拋荒納入村規民約的內容,作為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的重要評比條件,村規民約中制止耕地拋荒的專門條款,規定農戶不準在農保區內拋荒、閑置良田;不準在農保區內隨意取土、建房、辦廠、葬墳、挖魚池等,在這“六不準”中,農戶如違反其中任何一項,一律不得評為文明戶或五好家庭。我們制止耕地拋荒的做法得到了省農業廳的肯定,并在全省予以推廣。*年,區紀委、區委政府督查室對全區六個鄉鎮耕地拋荒情況進行了兩次督查,渡頭橋鎮新民村11組共有八塊耕地拋荒,由南朝北呈帶狀分布,總面積為3.85畝。針對這一現象,及時向區委常委會匯報,常委會根據邵市農字[*]71號文件給予鎮長、分管副鎮長黨內警告處分并在全區通報批評。
二、宣傳發動,營造氛圍,確保思想認識到位
我區注重采取多種方法、方式開展各種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一是通過機關學習日、法制講座等形式,組織公務員、部門工作人員、鄉村干部認真學習中央、省市關于嚴格制止耕地拋荒的一系列文件、法規;二是通過各級信息員例會、鄉村干部培訓班等形式強化耕地保護教育;三是結合“六五”普法,廣泛進行耕地法律法規宣傳;四是利用6.25土地日宣傳,通過張貼標語、廣播講座、出動宣傳車巡回宣傳等途徑,大張旗鼓地宣講制止耕地拋荒的內容、范圍、要求,從而有效保護耕地,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并在全區上下逐步形成了堅決制止耕地拋荒,大打耕地保護戰的共識。
三、明查暗訪,動態管理,確保監督督查到位
在農事季節對拋荒地進行明查暗訪,加強監督,督促及早復耕。*年7月,農林局組織專門調查組對全區6個鄉鎮拋荒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摸清拋荒重點地塊及其拋荒原因,采取針對性措施,努力減少拋荒面積。同時采取專項督查,督查通報的辦法,并設立了拋荒舉報電話和郵箱,鼓勵農民群眾舉報。對群眾舉報的拋荒耕地進行明查暗訪,查實后責令限期整改。
四、落實政策,建立機制,確保制度管控到位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耕地保護;保護模式;崇信縣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73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國家戰略層面的決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力途徑。耕地保護是實現國家糧食安全的有力保障,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但當前我國耕地資源保護面臨著耕地數量銳減、耕地質量下降的嚴峻問題。而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戶建房占用。因此,如何以推進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更好地保護耕地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認真解決的問題。
目前已有很多關于耕地保護方面的研究。從研究區域來看,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中部糧食產區,或東北老工業基地,對西北地區的研究較少。從研究尺度看,新農村建設和耕地保護的研究以宏觀性的大、中區域研究為主,主要集中于全國和省(區)層面的研究,也有少量對地區(市)等中等區域題進行研究,但極少有對諸如縣等更小區域的此類問題研究,使得新農村建設和耕地保護在研究尺度上不盡完備,缺少對微觀、小區域的相關研究。而且把新農村建設和耕地保護兩者結合起來,以小區域為切入點進行探討研究更少。針對目前研究主要以大中區域為主的狀況,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對縣級等更小區域的微觀研究,以豐富研究區域類型,將新農村建設導向下的耕地保護推向深入。
崇信縣耕地面積在2004~2011年間耕地面積總體呈減少趨勢,平均每年減少52.8hm2,2004――2005年間減幅最大,達到2%。2006~2009年間基本維持平衡,2010年開始有一定增長趨勢,但增長速度較為緩慢,增幅不超過1%。柏樹鄉申家莊的耕地面積變化情況與所在縣基本一致。并且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耕地保護存在的問題在該區域具有普遍性,問題存在的根源也具有典型性。因此以該村為例,通過對新農村建設和耕地保護關系分析,構建新農村建設導向下的耕地保護模式,以期能對現實耕地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同時,崇信縣是西北地區欠發達縣域的代表,希望研究結果可以為其周邊區縣或其他相似地區的新農村建設和耕地保護提供參考。
1新農村建設與耕地保護的關系
1.1耕地保護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
糧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安全體系的基礎,耕地資源是糧食生產的基礎。因此,保護耕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正常生存發展需要的必然選擇。新農村建設以解決“三農”問題為目的、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為目標。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以保護耕地、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為前提。
1.2新農村建設是耕地保護的基礎
新農村建設是完全按照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全面推進農村的經濟發展來計劃和實施;是從全體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保障農民生活寬裕、生產安定有序,權利及權益不受侵害;保證農村、農業進一步發展,保護農村經濟快速、穩定、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更加強化了耕地保護的重要性,更有利于耕地保護有效實施。
1.3耕地保護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手段
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是縮小城鄉差距,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耕地作為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民主要的衣食之源和社會保障,對農民生活和農村發展至關重要。保護耕地能夠增加農民收入、能夠更好地保障農民權益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因此,耕地保護有利于推動新農村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手段。
1.4新農村建設是耕地保護的有力保障和重要途徑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整理、宅基地復墾、土地權力明晰、環境整治、管理改進、產業培育、農民技能培訓等措施將會促進耕地利用效率提高、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改善、農戶保護意識增強。因此,新農村建設是耕地保護的有力保障和重要途徑。從長遠來看,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指導性使耕地保護在制度、政策層面的保障更加有力。
2柏樹鄉新農村建設中耕地保護存在的問題
崇信縣柏樹鄉申家莊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著非常突出的耕地保護問題,申家莊村位于崇信縣北部塬區東段,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全鄉總面積7532hm2。2006至2010年間耕地面積減少了613867hm2,平均每年減少153.467hm2,耕地面積減少數量多、速度快。新農村建設中對耕地保護影響較大。
2.1新村莊建設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
申家莊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造就了具有隴東地方特色的居住形式――窯洞。窯洞多位于塬邊、溝頭、峁墚等位置,從而形成了“人在山下住,地在山上種”的人文景觀。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逐漸改變了這種居住方式,原來在山下住的逐漸搬遷到塬邊,有的在原有窯洞附近建筑房屋居住,雖然居住形式發生改變,但村落選址基本保持在原來位置,向外有所延伸。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政府劃定的新村址完全拋開原有的村莊,位于塬面中部的一條縣鄉公路兩側。而這些建設用地全部為原有農戶長期經營的承包責任田,導致共占用耕地13.33hm2。同時,新農村建設對當地生產生活習慣考慮不夠,一部分耕地周邊的道路未得到改善,不能進行機械化耕作及收割。農戶種植的小雜糧只能在新置打碾場進行打碾、晾曬,既浪費土地又不利于新農村建設。
2.2鄉村公路建設占地過多
農村公路作為農村最主要的基礎設施,要與農村各項資源要素,尤其是與耕地資源統籌考慮、有效配置,以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但柏樹鄉一條鄉級公路境內總長約27km,其中有9km路段路面寬7m,兩側路肩至兩側行道樹外側距離都在10.5m以上。有14km路段路面寬6m,兩側路肩至兩側行道樹外側距離都在8.5m以上。這條路占用柏樹鄉耕地39.648hm2,除去兩側路肩、路基和綠化帶共3m。據推算我國單位里程公路和單位里程農村公路用地面積分別是1hm2/km、0.67hm2/km。與上述標準比較,柏樹鄉公路單位用地1.49hm2/km,遠大于國家級公路用地標準。所以,公路建設占地過多造成耕地資源浪費。
2.3違規違法用地現象普遍
2.3.1基本農田規劃不到位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第十條規定:“鐵路、公路等交通沿線,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周邊的耕地應當優先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對照該縣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圖(圖1)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位于塬區中部的縣鄉公路周邊紅色區域為村莊建設用地,土黃色區域是一般農用地,黃色區域則是基本農田保護區。其實際位置遠離主要交通線,處于塬區邊緣地帶,土地平整度、耕作條件和土壤條件相對較差,受水土流失影響大,不便于機械化作業。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但該村共在基本農田上種植果樹666.7hm2,并且被要求不得種植小麥、玉米、高粱等作物。該村沒有嚴格按照制度政策落實和執行基本農田保護的相關規定,基本農田保護不到位的問題非常突出。
2.3.2宅基地超標嚴重
《甘肅省土地管理辦法》第三十四條第二款規定:“農村宅基地按以下標準執行:農村人均耕地小于667m2,每戶宅基地不超過200m2;667m2―1334m2之間不超過267m2;大于1334m2不超過330m2”。而該村已經建成的新村莊每戶宅基地面積都在0.067hm2左右,由于缺乏科學規劃,幾乎所有農戶門前都留有幾十甚至上百平方米不等的空地。同時,村民在修建時私自擴建、臨時搭建的情況也較普遍。所以,該村宅基地實際占用面積是甘肅省標準的3倍之多嚴重超標。
2.4宅基地的整理和使用問題突出
2.4.1宅基地復墾滯后
宅基地復墾是增加耕地面積的途徑之一。但是受多種因素限制,柏樹鄉宅基地復墾滯后。該鄉“一戶兩宅”、“一戶三宅”甚至“一戶四宅”的現象較多。隨著農戶搬入新村莊,原村址出現大面積宅基地閑置、荒蕪。很多農戶不愿拆除舊宅,導致大面積宅基地不能復墾,浪費土地資源。統計數據顯示,柏樹鄉2010年新建宅基地占用耕地41.2hm2,而全年新增耕地和宅基地還田面積均為0。
2.4.2宅基地使用率不高
宅基地使用率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戶籍政策的改革,部分農民購買了商品房,但不愿放棄宅基地,致使這部分宅基地幾乎常年無人居住,使用率不高。二是部分農民全家常年外出打工,偶爾過年時回家居住,這部分住宅也是常年無人居住,使用率不高。三是該村民小組的多數農戶季節性外出務工,致使宅基地產生“季節性閑置”。此外,部分農戶宅基地批而不建或中途停建。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農村宅基地的土地浪費和宅基地使用率不高。
2.5多種原因的耕地撂荒嚴重
2.5.1規劃失當引起耕地撂荒
一是政府規劃論證不充分,盲目上馬項目,導致農戶積極性不高,參與性較弱。柏樹鄉形成產量、具有商品效益的果園面積有限。二是成活果樹增加了在果園里套種其他作物的投入和難度,并且不便于農戶耕種管理,使得部分農戶放棄果園管理和農作物種植,耕地處于撂荒狀態。三是山區耕地撂荒嚴重。新村建成后距該村山地較遠,生產道路崎嶇,生產成本大,不利于進行生產。而新農村建設時未對此類山地合理利用或改善耕作條件,農戶耕作不劃算,選擇山地撂荒。
2.5.2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勞動力不足引起撂荒
農業生產是以水分、土壤、熱量三大要素為基礎的人類活動。該村年降水量415.3mm,土壤以黃綿土為主,有機質含量低,易受侵蝕,耕作層淺薄,一般在15cm左右。全年光照時間為2296h,日均溫度≥10℃的天數在178天以上,有效積溫為3274℃。降水缺乏、土壤貧瘠及農業生產多以傳統的粗放經營為主,造成農業生產效益低下。農民無法從農業生產活動中得到自己預期的收入,致使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高,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出農業生產;勞動力的轉移進一步削弱了農業生產能力,使得單個勞動力耕種的土地面積增加;人口結構出現的老齡化帶來的留守勞動力弱化;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的半工半耕加劇了農業生產投入的不足;現代農業發展不成熟,單位耕地所需的農業生產要素得不到充分的滿足和補充,最終出現農民因無力顧及所有耕地,進行選擇性撂荒。
3新農村建設導向下耕地保護模式及策略
3.1新農村建設導向下耕地保護模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推進農村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事業建設,是我國國家戰略層面的選擇。而耕地保護則是從我國國家糧食安全角度出發,為國家社會、經濟、政治各方面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兩者都以“三農”問題的處置為各自內在要求,在“三農”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兩者既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系;既相互影響,又各有側重。所以,我們要正確處理和對待兩者的關系,消化沖突,放大融合,建立新農村建設導向下的耕地保護模式。
在新農村建設中需要通過新農村合理選址、基礎設施建設、土地產權明晰、土地整理、宅基地復墾、產業培育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通過環境整治、管理改進、擴大民主,加強農民素質培訓等措施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而新農村建設具體內容的落實從多方面推動了耕地保護。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和村莊選址為有計劃、有原則利用土地提供了保障,有利于發展農地規模經營,控制耕地占用;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是改善耕地道路、水利條件,耕地生態環境,提高耕地質量的重要措施;土地整理、宅基地復墾是實現耕地面積增加的有力手段;加強管理、擴大民主、加強農民素質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大眾對耕地保護的認識;相關制度、法規的落實、產業培育是實現耕地利用的專業化、高效化,提高耕地收益的必然選擇。歸結起來,新農村建設導向下的耕地保護模式是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可持續發展為核心雙向互動的動態系統。
3.2新農村建設導向下耕地保護策略
3.2.1完善耕地保護政策體系
土地產權制度的不明晰使得農民在征地中無法維護自己的土地權利。明確土地所有權主體,將農民的土地產權落到實處,明確土地歸全體村民所有。同時將耕地產權尤其是耕地的收益權和處置權還給農戶,并使之法律化。善流轉機制,允許農民根據實際情況在規定的期限內將土地經營權依法采取多種形式流轉,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農業規模化經營。此外,完善征地補償機制,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等,以便更好地保護耕地和農民權益。
3.2.2規范政府行為,強化制度落實執行
地方政府注重短期的財政收入和發展地方經濟的政績,造成大量耕地被占用。規范地方政府行為,首先要強化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以約束地方政府的供地行為;其次要嚴格土地出讓審批手續,尤其是農用地轉變成建設用地的監督審查機制;將耕地保護與地方政府政績掛鉤,建立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度,加強考核獎懲力度,落實問責制;建立人民意愿評價機制,充分考慮人民意愿;全程公開申報、批復程序中各項環節,接受全民監督。此外,增強全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促進全民積極的參與到耕地的可持續利用與保護中來。
3.2.3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宅基地復墾
土地開發整理是保持我國耕地動態平衡的有效手段,要充分重視其在耕地保護中的作用,并最大限度的發揮效用。在保護耕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開發宜耕地后備資源,即宜耕荒山、宜耕荒地、宜耕荒灘;切實加大土地復墾力度,努力恢復廢棄土地的生態功能,充分發揮各類廢棄土地的利用潛力,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積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積極推進土地整理,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治理,大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并提高耕地質量。
對于宅基地的復墾,要健全宅基地使用制度,加強執法力度,嚴格審批。采取多種手段,具體情況具體對待。首先,注重加強對農村建設規劃的科學指導,推進新農村建設工程順利進行,逐步調整村莊布局,要推進農村宅基地的管理體制和流轉體制的創新與突破,逐步建立宅基地的退出和轉換機制,避免由于村莊規劃不合理導致宅基地浪費土地;其次,要加強宅基地整理,提高閑置宅基地使用效率。另外,要探索農村宅基地減少與城鎮建設用地增加掛鉤的政策,提高各地推進農村宅基地整理的積極性,拓展城鎮建設用地的空間,從而提高整體的集約利用水平。
3.2.4發展農村生產,提高農民農業收入
發展農村生產最直接的就是向土地要效益,而水作為農作物產量的決定性因素,大大制約著廣大地區的農業發展,發展和改善農村的水利設施就顯得尤為迫切。發展水利設施滿足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和實際需要,同時也是服從于國家戰略方針,落實國家政策;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含量,增加農產品經濟附加值,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延伸農產品的產業鏈,出產高端產品的高附加值農業;穩定農產品價格,建立農產品信息交流平臺,幫助農民合理安排種植、有選擇性種植,調整種植結構,種出市場需求、農戶收益高的農產品。使耕地產生經濟效益,吸引部分外流勞動力回歸到耕地上,從事農業生產。
4結語
新農村建設與耕地保護相輔相成,統一于“三農”問題的解決。針對新農村建設中新村莊建設、違法違規用地、耕地撂荒等問題,提出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從新農村選址、基礎設施建設、土地規劃、環境整治、產業培育等方面入手,建立新農村建設與耕地保護雙向互動模式,實現耕地保護與新農村建設雙贏。在下一步研究中,要進一步分析新農村建設中對耕地保護的落實效果及具體運作。同時,要注意微觀小尺度研究與中觀、宏觀研究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方斌,吳次芳.沿海經濟快速發展地區耕地保護策略研究――以浙江省平湖市為例[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6,32(1):8891.
[2]唐健等.我國耕地保護制度與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劉偉,王利,楊春蘭.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的耕地保護策略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5,22(6):109114.
[4]郭文華.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公路用地問題[J].國土資源情報,2007,(5):2125.
[5]基本農田保護條例[Z].2008.
[6]甘肅省實施土地管理辦法[Z].1999.
[7]崇信縣統計數據[Z].2010.
[8]吳天君.耕地保護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侯玉亭.淺議新農村建設中的耕地保護問題[J].中國農墾,2007:4041.
[10]胡雪松,李爽.新農村建設中耕地保護面臨的形勢及對策[J].綠色科技,2012,(4):3941.
[11]劉楓.建設新農村視角下耕地資源保護問題研究[J].北方觀察,2009,(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