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財務工作務虛會發言材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年12月25日
根據會議安排,圍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下面我就分管線的“十三五”思路和明年工作重點,作簡要發言。
一、科學回顧,正確研判當前三農工作形勢
今年以來,我市“三農”工作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固本強基,創新轉型,深化改革,狠抓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總體上保持平穩向好的發展勢頭。前三季度,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2.13億元,增長2.3%,預計全年將完成3%的考核目標,在臺州市強縣板塊中排名第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21元,增長10.0%,預計全年指標在強縣板塊排名第一。主要亮點有:一是農村確權賦權改革全面展開,股改基本完成,林場改革圓滿完成;二是“一打三整治”深入推進,“三無”漁船取締工作居全省前列;三是生態林業建設進一步夯實,平原綠化連續五年超額完成省定任務,濕地保護開發有序推進,完成全省首個濕地保護規劃修編,森林消防管控力度進一步加大,連續9年實現森林火災低發可控;四是農村新型業態全面推廣,民宿和農村電商快速發展;五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進一步健全“六統四分”治理模式和“六嚴舉措”工程管理模式,預計能順利完成年度考核驗收;六是生態畜牧業發展轉型升級加快,擁有?。ú浚┘壭竽辽鷳B規模養殖場(小區)的規模和數量居臺州首位,全省前列;七是產業科技創新力量不斷強化,成功搭建市柑桔產業協同創新技術中心。
剛剛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強調在“十三五”期間“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明顯進展”。近年來,臨海農業發展在全省和臺州市一直處于前列。主要優勢有:一是農業主導產業基礎厚實,品牌優勢明顯;二是農業生產經營機制靈活;三是臨海農民自主創新能力較強。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一是農業基礎投入不足,尤其是土地要素制約嚴重,土地利用環保門檻高、產出效益低成為農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土地報批緩慢造成重點水利工程進展緩慢;二是農業抗風險能力依然薄弱,受自然災害、疫病、政策變化、市場不穩定等因素影響仍然明顯;三是農業機械化、科技化、產業化、信息化水平不高,農產品結構層次低,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品牌建設和轉型升級仍待加快;四是農業規模經營能力較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引領作用有待加快發揮,農業經營主體“低、小、散”的局面仍沒有根本性扭轉;五是農民收入還偏低,農民就業增收、漁民轉產轉業等工作任重道遠。這些困難和問題都有待于我們在“十三五”期間認真對待、研究解決。
二、理清思路,科學謀劃“十三五”三農工作
“十三五”三農工作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的“三農”工作決策部署,以鄉村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戰略為核心,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發展農村新型業態,打造三農發展新增長極;深入推進農村改革,打破城鄉二元最后壁壘;統籌城鄉經濟、社會、民生一體化發展,為鄉村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貢獻新的力量。目標到2020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75億元以上,年均增長達3%以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458元,年均增長達9%以上。
發展指標:到“十三五”末,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75億元以上,年均增長3%以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458元,年均增9%以上。農業方面: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4萬畝,總產量14.1萬噸,年均新增糧食面積1.2萬畝;到2017年全面完成糧食功能區建設14萬畝;全市畜禽養殖布局更合理,自給率進一步提高。林特方面:構建以沿海防護林、平原綠化、公益林等建設為體系的森林生態網絡,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3%以上,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1‰以上,森林病蟲害成災率控制在7.6‰以下,創建國家森林公園,形成森林全景旅游,林業社會總產值達50億元,柑桔、茶葉、楊梅、西蘭花、竹筍、木本油科、花卉苗木等特色產值60億以上。水利方面:完善防洪排澇、水資源保障供給、水環境治理、農田水利保障、水利現代化管理等五大體系,水利規劃總投資47.14億元。海洋漁業方面:全市水產品總量維持在12.9萬噸左右,漁業經濟總產出20億元,年均增長5%。
“十三五”期間,圍繞上述目標,應著力做到四個堅持,確保目標任務完成。
一是必須規劃引導,統籌發展。統籌各方資源,重點做好農口系統線上總體規劃和生態畜牧業發展、森林臨海和森林城市建設、柑桔產業提升發展、美麗鄉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紅腳巖漁港、東部平原排澇及林地、濕地、海島、海岸線保護利用等各專項規劃的實施,保持農業生產系統與生態、經濟、社會環境的融洽與平衡,確保各項指標保量提升,促進全市三農事業均衡快速發展。
二是必須夯實基礎,項目推動。推進農業“兩區”建設、特色農業小鎮培育、“五水共治”、美麗鄉村、森林系列創建、“一打三整治”、智慧水務和氣象現代化等工作,著力推進方溪水庫、大田平原排澇一期、城市防洪、強塘固房、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河道綜合整治、生態補水等重點項目,不斷夯實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化推進三農工作發展。
三是必須產業引領,提升品質。以建設“兩型農業”為目標,不斷完善三農配套扶持政策,積極創新農業投入方式,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產業品牌建設和質量安全管理,推動優質農產品標準化、規?;a,不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重點加強對民宿、農村電商等新型業態的扶持。
四是必須改革推動,創新發展。全面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著力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戶籍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抓好“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建設試點工作,讓農村生產關系更加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
五是必須以人為本,關注民生。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深入推進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農民更多地分享發展成果。
三、明確重點,全面推動三農工作實現新發展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明年農業線工作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著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一是扎實做好農業生產。繼續推進農業“兩區”建設,新建25個區塊1.2萬畝糧食功能區,提升現代農業園區規模水平。加快培育特色農業小鎮,積極推進“一區一鎮”、“一產業一特色”建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打造2.9萬畝省級現代循環農業樣板示范區,深入實施“肥藥雙控”工程,加強農業投入品源頭管理,探索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構建全市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實施畜禽養殖場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改造,加快構建新型畜牧產業體系。二是培育現代經營主體。穩妥、適度、規范推進土地流轉,促進小規模的農民經營向專業大戶轉變。推進股份合作農場建設,鼓勵農戶以承包地入股,選好帶頭人,規范農場章程。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積極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倉儲物流。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財政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機制。支持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發展,加大在資金、信貸、項目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三是構建農業服務體系。以深化供銷合作社和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體系改革、構建“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建設試點為抓手,著力構建“1+X”框架體系。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培育專業化、綜合性、全程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做好農業保險擴面工作,增加險種試點、降低理賠門檻、健全理賠機制,切實發揮保險對農業生產的保障作用。四是創新農業管理機制。優化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方式,變“指令式、行政式”管理為“引導式、服務式”管理,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更多的運用政策、市場等手段來引導農業發展。完善農業扶持政策,優化財政支農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
(二)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一是依靠科技信息引領。深化農業科技合作,推進農作制度創新,加大農業標準化推廣力度,實現“科技換效益”。重點推廣水稻栽植、糧食烘干、農產品初加工和儲藏保鮮等機械化技術,實現“機器換人”。加快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實現“智慧農業”。二是構建農業營銷網絡。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品牌的運作能力和規模優勢,著力打造一批“國字號”品牌。積極參加并在主要城市策劃、舉辦系列農產品展銷會,加大國內外市場開拓力度,實施臨海農業“走出去”戰略,提升農產品營銷的層次和水平。充分依托“互聯網+”,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鼓勵經營主體在淘寶、京東等強勢網購平臺開設網店或聯合建立銷售平臺,實現臨海農產品“賣全國”。三是培養開放新型職業農民。制定專門規劃和切實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一批有干勁、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以農民學校等平臺為依托,抓好漁民轉產轉業、農村電商、民宿、移民職業技能培訓。扶持有技能和經營能力的年輕人創辦家庭農場、領辦農民合作社,創立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四是推動全產業鏈發展。探索發展“六次產業”模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業從單純的農作物生產向農產品加工、流通以及休閑觀光等領域延伸,不斷提高農業附加值,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拓展農業創業就業新空間,開辟農業創新發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