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范文第1篇

      一、企業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基本認識

      所謂的企業償債能力就是企業對自身債務的償還能力和保證能力的程度,對于企業的償債能力,往往從長期償債能力和短期償債能力去分析,具體分析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負債比率、產權比率以及現金凈流量比率來進行衡量。企業的盈利能力是指企業能夠賺取利潤的最大值,通常衡量的標準有銷售毛利率、營業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所有者權益報酬率和普通股每股盈余。

      目前,對于大多數的企業來講盈利才是企業的主要目的,因為,只有充足的資金成本,才能夠體現出企業的競爭力,才能夠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市場地位,然而,很多時候卻忽視了一個理念,這個理念就是,企業要想進一步提升賺取利潤的能力和實現現金的增值,就必須要保證企業要具備一個良好的償債的能力,所以,只有企業的盈利能力和企業的償債能力協調統一,才能夠實現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企業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之間的普遍矛盾問題

      (一)兩者概念的不同。首先,兩者的概念是并非一致的,很多時候人們通常都會認為兩者沒有什么區別,就算意識到了差別也會認為差別不是很大,但是,實則不同,兩者的概念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層次理論,企業償債能力是一種企業財務預警能力的表現,是保障企業財務流動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和依據,是分析企業真實實力的一項標準,同時也是作為企業長遠投資力度的一項保障依據。然而,企業盈利能力實則就是企業財務報表的真實體現,是企業賺取利潤能力的大小,然而這種賺錢的能力是建立在企業償債能力的基礎上的,只有企業敢于投資,才會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所以,對于企業償債能力和企業盈利能力,兩者的概念不同但卻相互關聯,因此,在分析兩者的時候,不可能一概而論,不能說,盈利能力大,相對的負債能力就強。

      (二)企業領導對于償債能力的忽視。另外,大多數的企業領導和股東最為關心的是企業的利益和賺取利潤的能力,所以,導致如今的企業只重視企業盈利能力卻忽視了企業的償債能力,對于大多數的股東來講,只在乎的是企業給自身能夠帶來多少的財富,根本不會關心企業的償債能力大小,進而進一步導致了如今的企業對于償債能力的概念模糊不清和根本不重視,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制約了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對于債務人的不公平。再者,從財務比率方面分析,對于債務人明顯不是公平的,企業償債能力和企業盈利能力的衡量標準分別是權益乘數和權益凈利率,權益凈利率又是企業總資產凈利率與權益乘數的乘積,所以根據此項形式進行計算,如果保證企業的總資產凈利率大體不變,當企業一味的最求利益最大化的時候,就會導致權益乘數變大,也就是引起企業股東所要承擔的債務份額提升的原因,導致風險加大,因此,這種現象對于債務人明顯是不公平的。

      (四)產權比例對于兩者的影響。最后,產權比例也是影響企業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矛盾對之一,在總資產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借款或向投資人分配紅利,減少凈資產,使產權比率提高;相反,使產權比率降低。這取決于邊際資本與邊際負債之間的成本,當邊際資本的機會成本與邊際負債的資金成本分配不均勻或者沒有嚴格的要求,就會引起企業的效率或是償債的能力的降低。

      三、緩解企業償債能力與盈利能力沖突的建議

      (一)增強企業人員的專業素質。首先,針對第一個問題要加強企業人員的專業素養,通過定期的培訓工作,提升企業人士的整體素質,只有整體素質的提高,才會帶動整個企業的提升,提升管理人才的專業水準,有利于企業的全方為發展,只要企業的管理人員深刻的認識到了企業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差別,才能夠更加清晰明確的進行各項財務活動,在保障了自身企業安全的基礎上,也能夠實現提高企業盈利水平的目的。

      企業要實現高水平管理人才儲備,并能夠對企業發展和投資進行合理科學的評估。并一定要實行科學的內部控制系統,實現整體人員專業化。只有把整個企業的人員專業素質提升了,才能提高企業的業務,增加企業的償債及盈利能力。

      (二)轉變企業領導觀念。另外,我國應當大力提倡企業家經驗座談會這樣的活動,同時,各大企業也應當開展一些同類的交流活動,通過相互之間的經驗交流,使各個股東以及董事會人員提升并且轉變自身原有的觀念,使其明確利益不是企業追求的最大目標,不要一味的看重企業賺取利潤的能力,要明確企業的發展不僅僅只是依靠自身財富的多少來衡量的,只有企業得到不斷的發展,才能夠實現利潤的不斷提升,所以,我們一定要通過一系列的交流活動來轉變企業大多數股東的著鼠目寸光行為。

      如今,首要的目的就是要轉變股東們的觀念,加強其對企業償債能力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積極調促進領導之間的學習態度,調動各大股東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市場營銷的過程中加大企業領導的影響力和宣傳力。使整個企業要形成一種積極奮進的良好氛圍,明確重視企業的發展方向。最后還要注重人才的培養,人才是促進企業能夠不斷發展的動力,具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勢必促進企業向著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

      (三)加強債權人的利益。再者,要呼吁和改變現如今債權人的地位,維護債權人的利益,要求企業降低追求利潤的要求,減少權益乘數的數值,并且,企業應當制定會計制度,實現財務的總體分析,提高企業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并根據企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對比經營,不要盲目的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進而減小各個股東的債權份額,保障債權人的利益。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范文第2篇

      (天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天津300387)

      摘要:

      本文通過構建精益生產與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理論模型,選取國內10家實施精益生產企業和10家未實施精益生產企業為研究對象,檢驗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四類財務指標的顯著性,即對精益生產的實施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本文研究結果發現:精益生產的實施對企業盈利能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與企業營運能力存在并不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與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存在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 :精益生產;企業績效;盈利能力

      中圖分類號:F27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06-0037-04

      收稿日期:2015-04-10

      作者簡介:安丹(1989-),女,山東日照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企業成本管理研究。E-mail:845171058@qq.com

      潘玉香(1968-),女,吉林長春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和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研究。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生產和管理的相關理論研究不斷進化,精益管理于20世紀90年代應運而生。1990年,Jones等在總結豐田公司生產模式和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撰寫了《精益生產方式——改變世界的機器》一書,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生產方式稱為精益生產方式,這是精益生產概念的首次出現。Womack等[1]認為,精益生產能消耗較少的企業資源,制造出最少缺陷的產品,以準確地滿足客戶的需要。隨著精益生產思想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企業開始應用這項管理技術,精益生產被業界看做是現代運營和供應鏈管理的黃金準則。

      精益生產包含多個種類,如看板管理、JIT和TQM等,因而精益生產和財務績效的關系是復雜的。Chapman和Carter[2]認為在精益生產JIT的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提高產品質量、縮短換線時間、持續改善以及有效的設施布局等措施來提升企業的績效和競爭力。Inman和Mehra[3]通過對ROI、總成本和服務水平等3個變量的分析,發現JIT的實施與企業績效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Balakrishnan等[4]對實施精益生產和未實施精益生產的企業的ROA進行對比分析,認為兩類企業在ROA方面沒有明顯差異。

      綜上,當前學術界對精益生產和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說法不一,實證研究大多選取單一指標作為績效評價指標,對企業績效的分析不夠全面,且國內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圍繞精益評價體系構建以及整個精益生產的認識過程展開,主觀性較強。因此,精益生產方式對企業績效的作用機制仍不十分清楚。本文選取國內10家實施精益生產的上市公司和10家未實施精益生產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運用多元統計分析的方法,構建分別代表企業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的綜合績效指標,對精益生產在我國的實施效果進行實證研究。

      二、研究假設

      本文基于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等四個方面,對精益生產和企業績效的關系進行研究。其中,盈利能力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獲得利潤的能力,具體衡量指標包括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和資本收益率等。營運能力揭示企業的經營運作管理能力,主要用企業資產的周轉效率來衡量。償債能力是企業償還到期債務的承受能力或保證程度,包括償還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的能力,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重要標志。發展能力主要指企業未來發展趨勢和發展潛力,也稱成長能力。基于相關文獻綜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精益生產與企業盈利能力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假設2:精益生產與企業營運能力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假設3:精益生產與企業償債能力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假設4:精益生產與企業發展能力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三、研究設計

      1.研究方法

      本文在客觀數據的基礎上,運用配對比較的方法來研究精益生產和企業財務績效的關系,探究精益生產思想對現代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方面產生的綜合影響。本文在對樣本配對比較時按照樣本企業所在行業和規模兩個維度選取參照企業,以消除影響行業內企業績效的因素,同時避免規模效應的影響。

      本文利用EXCEL、spss 17.0等統計分析工具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

      2.數據采集

      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網絡調查,本文選取10家實施精益生產的制造業企業,同時為進行配對比較分析,還選取了同行業同規模的另外10家未實施精益生產的上市公司作為配對樣本,形成一個包含20家上市公司的研究樣本。

      通過查詢萬德數據庫、上交所和深交所等網站,最終選取了這20家公司2013年的年報數據,并使用EXCEL對數據進行初步計算和整合。

      3.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本文借鑒國資委《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實施細則》,將企業財務績效指標具體分解為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分別用F1、F2、F3和F4表示,同時借鑒王平心等[5]的經驗,將EVA納入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以更真實地評價和預測公司的業績。各項績效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

      (2)解釋變量。本文研究精益生產和企業績效的關系,將虛擬變量“是否實施精益生產”(JY)作為解釋變量,其中實施精益生產的企業賦值為1,未實施精益生產的企業賦值為0。

      (3)控制變量。根據與規模效應相關的經濟學原理,企業經營過程中規模擴大,會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產生規模經濟,但也可能由于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產生規模不經濟的后果。因而本文將企業規模指標作為研究的控制變量,用企業年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表示。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綜述發現,資產負債率(ADR)對企業績效也有顯著的影響。因而本文把企業規模指標和財務杠桿作為研究的控制變量,研究精益生產的實施與企業績效的關系。

      4.數據預處理

      (1)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來研究解釋企業績效的各變量的特征、性質及其內部聯系。在進行因子分析之前對原始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

      通過檢驗,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的KMO檢測值分別為0.687、0.667、0.673和0.502,均大于0.500,Bartlett球形檢驗顯著性,顯著值均為0.000<0.059,因而我們選取的評價指標符合因子分析的條件。

      (2)主成分分析。為得到能夠代表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的F1、F2、F3和F4等綜合指標,需要進行主成分分析。筆者將相應的財務績效評價指標導入SPSS軟件,得到

      主成分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對表2的分析可知,盈利能力指標中,前兩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為98.166%,這說明90%以上的總方差都可以由前兩個潛在因子解釋。因此,本文構建全新的盈利能力綜合績效指標:

      F1=0.791f11+0.191f12(1)

      F2=0.591f21+0.254f22(2)

      F3=0.731f31+0.181f32(3)

      F4=0.640f41+0.331f42(4)

      其中,f11和f12分別為兩個主成分的得分,f21、f22、f23分別是營運能力的3個主成分得分,f31、f32分別是償債能力的兩個主成分得分,f41、f42分別是發展能力的兩個主成分得分。由因子載荷矩陣和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可得到以下主成分得分表達式:

      f11=0.305X11+0.308X12+0.309X13+0.181X14(5)

      f12=-0.163X11-0.072X12-0.124X13+0.455X14(6)

      f21=0.396X21+0.001X22+0.379X23+0.349X24(7)

      f22=0.055X21+0.981X22+0.068X23-0.130X24(8)

      f31=-0.401X31+0.411X32+0.356X33(9)

      f32=0.060X31+0.049X32+0.241X33(10)

      f41=0.508X41+0.508X42+0.069X43(11)

      f42=0.035X41+0.032X42-0.116X43(12)

      四、實證結果分析

      1.偏相關分析

      偏相關分析也稱凈相關分析,指在控制其他變量的線性影響的條件下分析兩個變量間的線性相關性。在本文中,將控制自變量設為企業規模(SIZE)和資產負債率(ADR)后,分別研究企業績效F1、F2、F3和F4與虛擬變量精益生產(JY)之間的相關性。

      通過分析可知,在控制了自變量ADR和SIZE后,企業盈利能力綜合指標F1和虛擬變量精益生產之間有正相關關系。其中相關系數為0.001,顯著值0.015<0.050,說明盈利能力和虛擬變量精益生產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在95%的置信區間上是顯著的。

      在控制了變量ADR和SIZE后,企業營運能力綜合指標F2和虛擬變量精益生產之間有負相關關系。其中相關系數為-0.015,顯著值0.176>0.050,說明營運能力和虛擬變量精益生產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并不顯著,由此推斷假設2不成立。

      在控制了變量ADR和SIZE后,企業償債能力綜合指標F3和虛擬變量精益生產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其中相關系數為0.098,顯著值0.700,說明兩者的正相關關系并不顯著,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由此推斷假設3不成立。

      在控制變量ADR和SIZE后,企業發展能力綜合指標F4和虛擬變量精益生產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其中相關系數為0.040,顯著值0.189,說明發展能力和虛擬變量精益生產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在置信區間上是不顯著的,由此推斷假設4不成立。

      2.回歸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精益生產的實施與企業盈利能力F1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結合已選定的虛擬變量精益生產(JY)和控制變量資產負債率(ADR)、公司規模(SIZE),本文建立的研究模型如下:

      F1=α0+α1JY+α2SIZE+α3ADR+ε(13)

      F1為企業盈利能力綜合指標,α0為常數項,αn為第n個變量的回歸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

      對上述回歸模型進行擬合度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2為0.229,說明盈利能力指標有22.9%能夠被這些變量解釋,且顯著值為0.007<0.010,F值為2.339,說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這個模型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上述檢驗的基礎上,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由此得出:

      F1=2.635+0.176JY+0.004SIZE-0.046ADR+ε(14)

      通過上述分析,控制變量SIZE的顯著值為0.184,相關系數為0.004,說明企業規模和企業盈利能力之間存在著并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JY和ADR的顯著值為0.016和0.018,均小于0.050,所以JY和ADR的系數均具有統計學意義。此外,JY的系數為0.176,說明企業盈利能力與精益生產的實施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構建相關回歸方程發現,精益生產和企業盈利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精益生產的實施對企業績效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這一基于我國企業的研究分析是對以往研究結果的有效補充。但通過本文的研究分析發現,精益生產的實施與企業營運能力存在并不明顯的負相關關系;精益生產的實施與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之間存在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說明企業應該進一步完善精益生產體系,促進資本結構轉變,優化財務杠桿的作用,從而達到全面提升企業綜合績效的目的。

      綜上所述,本文給出以下建議:第一,加強精益思想的宣傳和培訓。精益生產的推行需要企業上至管理層下至具體員工的全員參與,因此,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改變整體觀念,公司各級人員掌握精益思想等相關理論概念。第二,推行精益生產需要對傳統的成本管理體系進行改造升級,以建立相應的成本管理體系與精益生產體系相配套,要充分利用相關信息技術的支持,重新設計完善成本管理流程,將組織的各種信息和資源有機的結合起來,建立集成成本管理體系。第三,基于供應鏈成本管理,將精益生產思想與成本管理相結合,建立全方位企業成本控制,優化目標成本管理,最終實現整體成本的降低。

      參考文獻:

      [1]Womack,J.P.,Jones,D.T.,Roos,D.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M].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1990.

      [2]Chapman,S.N.,Carter,P.L.Supplier /Customer Inventory Relationships under Just-In-Time[J].Decision sciences,1990,21(1): 35-51.

      [3]Inman,R.A.,Mehra,S.Financial Justification of JIT Impleme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1993,13(4) : 32-39.

      [4]Balakrishnan,R.,Linsmeier,T.J.,Venkatachalam,M.Financial Benefits from JIT Adoption: Effects of Customer Concentration and Cost Structure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2) : 183-205.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財務比率分析概述

      當前我國大部分企業的財務狀況分析都依據企業對外公布的財務報告中的數據及各種指標進行,通過對這些財務數據、財務指標進行分析評價,可了解該公司在一定時期內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同時可分析得出公司在日常的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找出解決對策,以達到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目標。同時通過對企業財務比率的分析,可以為企業的各種利益相關者,如債權人、投資者等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對企業進行財務分析,簡言之就是把企業財務報表中的各種復雜信息加以整理,將其轉化成有利于進行企業決策的相關信息,以提高財務決策的正確性。通過財務比率對企業進行財務分析,可及時發現企業運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尋找解決對策,在未來企業的經營管理中不斷加以調整完善。

      二、財務比率在公司財務狀況評價中的運用

      (一)企業營運能力分析

      企業營運能力指企業經營運轉企業資產的效益,即企業資產營運的效果,是在對企業資產的投入與產出的對比中體現的。分析企業的營運能力主要目的有:評價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及利用效率、不斷挖掘企業資產利用潛能。企業營運能力分析內容主要有:

      (1)總資產營運能力分析。企業的總資產營運能力是指企業總資產的利用效益及效率。通常通過總資產周轉率體現,即用企業銷售收入凈值與資產總額的比值,這一指標能反映企業全部資產的利用效果,通過該指標,企業可以評價資產的運用效果及收益情況。總資產的產值率和收入率可以反映一個企業的總資產周轉率,即總資產效益,即企業投入資產的產出能力。

      (2)流動資產周轉速度分析。流動資產周轉速度分析主要通過三個指標分析:一是流動資產周轉率,該指標主要反映流動資產的周轉速度。該指標越小,流動資產的周轉次數越多,資產的使用效率越高。流動資產周轉率反映的是流動資產周轉一次需要的天數。二是存貨周轉速度,常用產品銷售成本與存貨平均余額的比值表示,用來反映企業的存貨周轉狀況。三是應收賬款周轉速度,即用企業一定時期的應收賬款凈額與平均應收賬款余額比值表示,常用周轉次數表示。

      (二)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1)企業營運能力分析概述。企業的盈利能力即企業特定時期內的賺錢能力,這是一個相對概念,即利潤是一定投入與一定產出比較而得出的相對概念。利潤率高低直接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大小。通過對企業盈利能力分析,可以得出企業經營業績的好壞,企業的投資人、債權人還是職業經理人,都非常關注企業的盈利能力。對投資人講,投資的目的就是賺錢,只有企業盈利能力強,才能實現投資目的;對債權人講,只有企業獲利,才能歸還債務,盈利能力直接決定其償債能力;對企業職業經理人講,對盈利能力的分析可發現企業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企業盈利能力指標也是對其業績評價的重要指標;對公司來講,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目的就是企業能持續增長持續獲利,盈利能力高低直接決定企業能否穩定持續發展下去。

      (2)盈利能力分析內容。1)資本盈利能力分析:資本盈利能力是指企業通過投入一定資本而獲取利潤的能力,反映出企業的資本盈利能力的財務比率指標是凈資產收益率,即企業當期凈利潤與企業凈資產的比率。企業凈利潤是企業的稅后利潤,企業凈資產是資產減負債的余額,該指標是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最為核心的指標,比率越高,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2)資產經營盈利能力分析:企業的資產經營盈利能力,是企業資產運營產生利潤的能力,財務比率指標是總資產報酬率,即企業息稅前利潤與企業平均總資產的比值。影響該指標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企業銷售稅前利潤率,該指標所反映的是企業產品營獲利能力,銷售息稅前利潤率高,代表企業產品獲利能力強。二是企業總資產周轉率,是企業資產運轉效率的直接體現。

      (3)每股收益能力分析。每股收益又稱每股盈利、每股稅后利潤等,是稅后利潤與公司股本總數的比例,是衡量股票投資價值的指標之一,可以綜合反映一個公司的獲利能力。該比例反映出每股股票所創造的稅后利潤,該比例越高,說明每股股票創造的利潤越多。當公司只發行普通股時,每股收益是發行在外的每股普通股票可分攤的凈收益金額,這一指標直接關系普通股票持有者所能獲得的利潤。是企業稅后凈利潤與普通股股數的比率,即普通股每股可派的股利,是股東對股本獲利能力的分析指標。如果公司還發行優先股,需要在稅后凈利潤中首先扣除分給優先股股東的利息。

      (三)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企業償債能力是指企業的償還債務能力,按照償還期限,債務常分為短期負債及長期負債。企業通過對償債能力的分析,可以了解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預測出企業的籌資情況,為企業理財等活動提供參考。

      (1)短期償債能力分析。短期償債能力是企業運用流動資產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也稱支付能力。影響公司短期償債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企業內部因素,如企業的資產結構,尤其是流動資產的結構;企業的現金流狀況;企業的融資能力等。企業外部因素,銀行信貸政策、宏觀經濟環境、證券市場的完善程度等。公司短期償債能力分析常用的指標有:1)流動比率分析。流動比率即企業的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即多少錢的流動資產作為一元流動負債的保證。正常該指標應該在2∶1以上,當流動比例為2∶1時,說明流動資產是流動負債的2倍,即當一個企業的流動資產即使有一半短期內不能變現,也能保證所有的流動負債按期償還。指標值越大,說明企業的償債能力越強,企業面臨較小的短期債務風險,債權人的資金也就越安全,其權益也就越有保障。但是該指標也不是越高越好,如果指標過高,可能是企業持有過多的現金,也可能是企業存貨積壓太多,或者兼而有之,這說明企業資金利用效率低或者企業經營不善,造成存貨積壓。2)速動比率分析。速動比例指企業的速動資產與速動負債的比率,指企業的流動資產中可隨時變現部分應對短期負債的能力,也稱為酸性實驗比率。速動資產拿掉了流動資產中的預付賬款及存貨,將其作為不可隨時變現的資產。這一指標,是非常保守的償債能力分析指標。3)現金比率分析。現金比率是企業現金類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該指標越高,說明企業可立即償付債務能力越強,但是如果該指標過高,則說明企業的流動資產沒有有效的利用。因此,這一指標正常應該保證在20%左右最為合適。該指標的現金類資產是不包含存貨及應收款項的。

      (2)長期償債能力分析。長期償債能力是企業償還長期負債的能力,其影響因素主要有:企業的獲利能力;企業投資效果;企業權益資金的穩定程度、實際價值及增長狀況;企業的經營現金流等。主要評價指標有:1)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可以綜合反映出一個企業的償債能力,是將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進行對比,反映在企業總資產中由債務獲得的有多少,也可以作為企業清算時衡量債權人利益受保護的程度。該指標值越高,說明企業舉債越多,負擔越重。站在債權人的立場,其最關注的是不同融資方式的安全度及其能否按期回收本息。如果一個企業投資者投入的資本僅占公司資產總額的小部分比例,則企業的經營風險將主要由債權人承擔,這將對債權人非常不利,融資給企業的資金風險很大;相反,如果該指標較低,企業的償債能力越強,其權益越有保障。2)股東權益比率。股東權益比率是將股東權益與資產總額進行對比,表示企業總資產中有多少是通過投資人投資獲得的。該指標是反映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重要指標,該指標值越大,企業的償債能力越強。企業要正常運營,該指標要控制在適中的數值,如果股東權益比例過小,則說明企業負債過高,企業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越弱;如果股東權益比例過大,則說明企業主要資金是股東投入的,沒有充分利用財務杠桿作用積極融資不斷擴大經營規模。3)產權比率分析。產權比率是負債與股東權益的比值,這一指標說明企業的債務負擔和企業的償債保證程度之間的相對關系。產權比例可以反映股東持股情況,也可以側面反映出企業的借款經營程度,是企業財務結構是否穩健的標志。比率較低說明企業自有資本占企業總資產的比例大,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就越強。4)利息保證倍數。利息保證倍數又稱已獲利息倍數,通俗講就是企業利息支付能力。是企業經營息稅前利潤與借款利息費用的比值,用來衡量一個企業支付負債利息能力,該指標值越大,說明企業支付借款利息能力較強,債權人的利息權益越有保障。因此,債權人會分析該指標,用以衡量其債權的安全程度。

      三、運用財務比率分析公司財務狀況的意義

      (一)科學評價企業財務狀況、考核公司業績

      及時對公司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做到對公司的經營狀況、償債能力等全面了解,使企業的管理決策層等能夠全面把握公司整體的財務狀況,進而對企業的經營業績進行考核,不斷提高企業科學管理水平。

      (二)幫助管理層不斷挖掘公司潛能,實現公司經營目標

      對一個公司而言,企業價值最大化是企業的存續的最終目標,公司管理層通過進行財務比率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公司的發展狀況,找出對公司經營發展不利的各種因素,及時出臺相應對策進行應對。通過對公司的全部人財物等進行整合,不斷挖掘公司潛能,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使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持續健康發展下去。

      (三)是投資者科學投資的保障

      投資者是公司財務報表重要的外部使用者之一,他們關注的重點是投資是否有價值,能否完成投資的保值增值。作為公司的局外人,只有通過財務比率分析,才能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進行客觀分析,以此進行投資決策,決定投資方向及金額。

      四、結語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作業成本法的概念

      作業成本計算(簡稱ABC、作業成本法)是一個以作業為基礎的管理信息系統。它以作業為中心,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出相對真實的產品成本。同時,通過對所有與產品相關聯作業活動的追蹤分析,為盡可能消除“不增值作業”,改進“增值作業”,提高‘作業鏈’的價值。最終達到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業價值的目的。ABC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杰出的會計大師代表人埃里克?科勒教授。科勒教授1952年編著的《會計師詞典》中,首次提出作業、作業賬戶、作業會計等概念。1971年喬治?斯托布斯教授在《作業成本計算和投入產出會計》中對作業成本,作業會計、作業投入產出系統,等概念做了全面系統的討論。八十年代后期,隨著MRP、CAD、CAM、MIS的廣泛應用,以及MRPll、FMS和CIMS的興起,使得美國實業界普遍感到產品成本信息與現實脫節,成本扭曲普遍存在,扭曲程度令人吃驚。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青年學者庫伯和哈佛大學教授開普蘭在對美國公司調查研究之后,發展了斯托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計算。隨后,美國眾多的大學、會計界和公司聯系起來共同在這一領域開展研究。

      二、應用作業成本法實施差異化戰略

      應用作業成本法對企業實施差異化戰略,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即產品盈利能力分析和客戶獲利能力分析,通過分析產品盈利能力,可以調整企業產品結構,進行針對性的生產與銷售;通過客戶獲利能力分析則可以調整客戶結構,以客戶為中心實施差異化戰略。

      (一)對產品盈利能力進行分析實施差異化戰略。企業通常同時生產多種類型產品。有的產品批量大、規格統一、生產及銷售過程簡單。而另外一些產品批量小、非標準,或者款式、風格、特性、功能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使得生產與銷售過程較為復雜。傳統成本計算法會造成成本信息的嚴重扭曲。高產量或生產過程簡單的產品分配了大部分的間接成本,而低產量產品或生產過程較為復雜的產品只分配了較少的間接成本。在這種情況下,高產量的產品就“補貼了”低產量的產品。在傳統成本系統下,企業無法獲得每個品種成本的準確信息,因此就不能準確辨明究竟哪個品種真正盈利,哪個品種真正虧損。而且極有可能將虧損品種誤認為盈利,將本來盈利的品種誤認為虧損,導致管理人員做出錯誤的決策,即將本來盈利的產品停產,而將本來虧損的產品作為企業今后的經營方向。

      (二)對客戶獲利能力進行分析實施差異化戰略。企業經營的重要目的在于獲取利潤。而利潤的取得是依靠向客戶銷售產品。因此,能夠擁有穩固的、給企業帶來較高利潤的客戶,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通常,企業利潤中有相當大的比例來源于少數客戶。例如,75%的利潤來源于 30%的客戶,而對另外70%的客戶銷售所獲得利潤只占企業利潤的25%。企業在向一特定客戶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時會發生很多與該客戶相聯系的成本,如現金折扣、數量折扣、包裝費、運輸費等。傳統成本計算法不將每個客戶作為成本對象來計算與其相關的成本,也不對特定客戶銷售的獲利情況進行分析。

      作業成本法可以克服上述缺陷。在作業成本法下,把客戶作為成本對象進行成本計算,能分析企業向特定客戶銷售的獲利能力。企業通常用毛利來衡量一筆交易的獲利性高低,但實際上許多毛利較高的交易涉及大量不因銷售量而變的費用,如廣告、售后服務和送貨等費用,從而使凈毛利水平大大降低。為了確定對其銷售不能盈利的客戶,可以選定有關的客戶作為成本對象,利用作業成本法計算相應成本,該類成本我們稱為“客戶成本”。客戶成本不僅包括生產環節發生的成本,還包括銷售環節和其他相關環節發生的成本。客戶成本計算完畢后,再將所有與客戶相關的收入和成本進行比較。這種分析能使管理人員了解各客戶對企業盈利水平的影響,有助于企業選擇合適的客戶類型。

      三、我國國有企業成本管理及相應競爭戰略的實施

      國有企業傳統成本管理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傳統成本核算體系涉及面過窄,無法提供全面的管理信息;傳統會計核算體系評價標準單一,無法提供精確的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滯后于形勢發展,忽略對成本的預測、決策;企業成本管理未能從整個行業價值鏈角度衡量企業實力,缺乏戰略發展意識。

      實施低成本戰略或者差異化戰略需要企業提供完整而且精確的成本管理信息。而完整和精確的管理信息恰恰是傳統意義成本模式難以提供的。企業若從根本上完善信息系統從而實施差異化或低成本戰略,就必須按照以作業為基礎的管理思路重新打造國有企業成本管理模式:

      (一)設計作業成本法系統。使企業建立作業成本法核算模式,徹底改變企業的作業成本核算體系,為企業提供更真實、更豐富的產品成本信息,由此得到更真實的產品盈利能力信息和與定價、產品線、客戶市場及資本支出等戰略決策相關的信息;提供更真實的作業驅動成本的計量信息,使管理者做出更好的產品設計決策,更好地控制成本并促進各種增值項目,從而實施差異化或低成本戰略。

      盈利能力分析的概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外購商譽;超額收益;協同效應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1)04-0139-02

      會計界歷來將商譽分為兩部分:自創商譽和外購商譽。外購商譽是和企業并購行為緊密相連的,與自創商譽相比,外購商譽的價值具有可驗證性和客觀性。外購商譽從會計的角度來看符合資產的確認條件,因而在各國的會計核算中都要求確認外購商譽。超額收益論將商譽定義為“商譽是企業預期的未來利潤超過一般報酬部分的資本化價值。”根據商譽的特點可以看到,不論怎樣對商譽加以理解,其最終必須表現為企業的超額盈利能力,這一點對自創商譽來說是毫無疑問的,那么會計上所確認的外購商譽也一定能給企業帶來超額收益嗎?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作出思考。

      1、外購商譽是商譽嗎

      縱觀學術界關于外購商譽的討論歸納起來有三種觀點:外購商譽是商譽,外購商譽不是商譽,外購商譽中有一部分是商譽。持第三種觀點的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其在SFBS141中把外購商譽具體分解為6個要素:(1)并購日被并方凈資產公允價值超過其賬面價值的部分;(2)被并企業未確認的其他凈資產公允價值;(3)被并方超額集合價值,它通常代表業已存在的商譽,即被并企業自創商譽或以前外購獲得的商譽;(4)并購方和被并購方通過整合產生的超額集合價值;(5)并購方由于計價錯誤而多付的價格;(6)并購方因高估或低估而多支付或少支付的金額。要素1和要素2都與被收購企業有關,它們從概念上講都不是商譽。要素(1)本身并不是一項資產,但反映的是被收購企業未確認凈資產的利得,因此,要素(1)是被收購企業凈資產的一部分而并非商譽的一部分。要素(2)從概念上講也并不是商譽的一部分,而只不過是指那些可能單獨辨認和作為單獨資產確認的無形資產。要素(5)和要素(6)與收購企業有關,它們從概念上講也不是商譽。只有要素(3)和要素(4)從概念上講是商譽的一部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把要素(3)和要素(4)統稱為“核心商譽”(鄧小洋,2000)。

      從上面的分析可見,會計上確認的外購商譽中只有一部分是真正的商譽,因為商譽是企業多項因素長期綜合協同產生的使企業能夠獲取預期超額收益的由企業所控制的一項無形的資源。會計規范中的商譽。就其本質而言,實際上是一個總評價賬戶,它評價了被合并企業的整體價值中合并方控制部分去凈資產公允價值中合并方控制部分后得到的差額。那么這種差額是被購企業超額盈利能力的表現嗎?每個企業都會存在無法入賬的無形資源,對于優質企業來說,這些無形資源可能帶來超額盈利能力,而對于普通企業或是劣質企業,這些無形資源可能無法帶來超額盈利能力,只是普通的無形資源。在會計處理上,企業被并購的時候,常會出現其整體價值大于單項資產價值總額,并非只有擁有商譽的企業的整體價值大于其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很多業績平平的企業,甚至經營不善的企業的整體價值也會大于其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這種情況下,外購商譽并不能體現被收購企業的超額盈利能力,被收購企業并不一定具有自創商譽。

      2、從協同效應看并購商譽能否帶來超額收益

      范霍恩(James C.Van Horne 1998)認為合并后公司價值應該是合并前雙方各自價值加上公司合并產生的各種協同效應。由于在公平交易中,交易本身并不直接獲利,所以并購方總是希望通過并購使得雙方資源在整合后,產生1+1>2的效果,而產生這種效果的原因,在于并購可以產生協同效應。正是因為協同效應的存在,使得并購方可能接受大于被并購方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并購價格。

      根據范霍恩的研究,合并后公司價值Vab=Va+Vb+協同效應,其中Va為A公司兼并前價值,Vb為B公司兼并前價值,而協同效應的價值收購是收購方企業通過提高管理效率、經營協同、財務協同、戰略重整等途徑提高的公司價值。有人認為之所以要并購是因為并購公司看中了被并購公司的某項或某幾項競爭優勢,這些競爭優勢能為并購公司帶來超額收益。并購企業認為被并購公司具有某些“積極因素”,并有充分理由認為并購能為企業帶來收益。但這種收益源于何處呢?源于某項或某幾項競爭優勢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單單這幾項“競爭優勢”就可以創造出超額價值的話,那么原持有企業為什么要出售該這些競爭優勢?為什么只有少數企業愿意購買?為什么沒有出現搶購的現象?在有求購意向的企業中,實際出價也往往相差甚遠,遠遠超出了單純幾項“競爭優勢”所能夠承載的程度。因此,這些競爭優勢可能確實是存在的,或許也直接促成了并購的發生。但是要創造超額利潤,并購公司與被并購公司必須發生某種程度的融合,優勢互補,各種資源重新整合,使得并購后的企業成為一個完整而內部運作流暢的系統。整合后的協同效應才真正是超額收益的源泉。否則,即使被并購企業具有再多的競爭優勢,也不會產生這種超額利潤收益;如果協同效應低效率,超額收益也會大打折扣。

      此外,安德瑞德和郎咸平等人的實證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以上推測:

      (1)安德瑞德等人(Andrade 2001)實證研究中,從并購宣布前20天到并購結束的時間段內,目標企業的股票收益為23.8%,收購方企業的股票損失為3.8%,整合后的企業價值變化為統計意義上不顯著的1.9%忽略企業債權價值、債權價值的變化和并購費用,建立方程組:

      Vab=(Va+Vb)(1+1.9%)

      Va/Va=-3.8%

      Vb/Vb=23.8%

      Va+Va+Vb+Vb=Vab

      解方程組得:Va=-0.613Vb,Va=3.84Vb。

      方程結果顯示,安德瑞德等人的樣本公司中,收購方公司規模平均是目標公司規模的3.84倍。短期看,目標公司的并購收益有61.3%來源于收購方公司的損失,另外的38.7%來源于協同效應。

      (2)郎咸平的實證研究(目標企業、收購方企業和組合的異常收益平均值分別為40.3%、0.1%和11.3%),建立方程組:

      Vab=(Va+Vb)(1+11.3%)

      Va/Va=0.1%

      Vb/Vb=40.3%

      Va+Va+Vb+Vb=Vab

      解方程組得:Va=25.91Vb。Va=-155.5Vb,

      方程結果顯示,郎咸平選取的樣本收購方公司規模平均是目標公司規模的25.91倍,短期看,目標公司的收益和收購方公司的收益都來源于協同效應。

      當然,協同效應的形成取決于多種因素,如并購雙方的

      企業文化、經營的互補性、整合協調的能力等。企業存在的原始意義在于經營活動發展,而非待價而沽,再加上并不存在一個競爭相對充分的并購市場,因此對于被并購方,除了根據自身價值估算自創商譽外,很難在并購發生前預測自己將給不確定的并購方帶去多少協同效應。所以在把一個企業當作被并購方時,不可能將其在并購活動中所能產生的協同效應作為其自身的價值構成因素進行估價,然而并購市場的非競爭特性,使得并購成本的確定可以看作是并購雙方對并購協同效應價值的分配所進行的博弈,而非是對被并購方的公允價值進行計量。

      3、并購后超額盈利能力并非是外購商譽的真實體現

      自從本世紀80年代以來,并購溢價即會計上確認的外購商譽越漲越高,有時達到驚人的地步。1988年,菲利蒲摩利斯收購克拉特公司時的溢價為90%,將如此之高的收購溢價確認為給企業帶來超額盈利能力的商譽,會使債權人和投資者對并購后的公司產生過于美好的期望。事實上,對以往并購潮的持續研究表明,每三個交易就有兩個勞而無功。據統計,并購后的收購企業能從商譽中獲取超額盈利能力的,只有33%左右。將這種“未必可能”的超額盈利給予確認,有悖于謹慎性原則,這種高額的并購溢價不但給未來超額盈利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且收購成本過高,還會對收購企業帶來負面影響。

      再者,成功的并購無一不是大刀闊斧地重新調整的過程,是并購雙方各自擁有的自創商譽融為一體的過程。彼特?F?德魯克于1981年在對個別并購實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成功實現并購的“德魯克兼并法則”。其中一條是“在大約一年之內,收購公司必須能夠向被收購公司提供上層管理”。事實上,在并購后,被收購企業的資本性支出計劃的管理職能一般轉移到總部行使,而且應同時向兩個企業的管理層實行潛心構思的激勵和獎懲制度,以使得并購達到預期的效果。這說明,并購后出現超額盈利能力,是并購雙方整合的結果,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協同效應,而并不是單獨來自于外購商譽。事實上,成功并購的關鍵在于整合,這就意味著并購雙方的商譽融為一體,無法從并購后的企業中分辨出被收購方原來的商譽。因此可以看出,并購后超額盈利能力并非是外購商譽的真實體現。

      綜上,我們絕不能武斷地認為外購商譽即收購成本大于被并購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就一定能為企業帶來超額收益,并購后企業的超額盈利能力也并非是外購商譽的真實體現,因為會計上所確認的外購商譽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商譽,也可以說只有一部分才是真正的商譽。外購商譽的產生與企業所擁有的各項可辨認資產都有關系,外購商譽的存在絕不是任何一項資產自身可以創造的,也不是其中的幾項無形資產可以創造的,而是企業各項無形資產共同創造的,實質是協同效應的價值創造。利用簡單的公式表示,在沒有協同效應的條件下,有“1+1=2”成立;而在存在協同效應的條件下,就有“1+1>2”成立。至于說是“1+1=10”,還是“1+1=100”……,這要取決于協同效應的大小。由此不難看出,只有認清外購商譽的本質與協同效應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外購商譽與超額收益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肖遠航,章新蓉,我國企業并購中的商譽與超額收益的相關性研究[J],商業會計,2010,(6)

      [2]徐俊賢,劉建中,外購商譽分解探析,會計之友:2006,(9)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 久久影院亚洲一区|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77777亚洲色| 久久影院亚洲一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yy6080久久亚洲精品| 日韩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麻豆|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亚洲高清免费视频|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中文|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av日韩av激情亚洲|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最新| 亚洲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2|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区图片小说区|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色偷偷女男人的天堂亚洲网| 亚洲av无码专区青青草原|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