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村莊區域規劃

      村莊區域規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村莊區域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村莊區域規劃

      村莊區域規劃范文第1篇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莊整治;建設用地分類;建筑文脈;地域特色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mountain of superior location and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city of Yuyao as a whole, to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ecology first, gre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areas, through the village of construction land classificati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rchitectural context and so on, and puts forward appropriate mountain new rural village renov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oncrete measures and methods, hope to the mountain village renova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beneficial reference.

      Keywords: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village renovation;construction land classification;urban and rural;the architectural context;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類號:TU984.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8-0062-03

      1 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和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大大縮短了四明山區域與長三角主要城市之間的空間距離,使區域在長三角地區的發展戰略地位得到極大提升,形成了區域發展的難得機遇。余姚市四明山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為寧波市欠發達地區,人均收入較低。該區域為余姚市和寧波市重要生態功能區,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及飲用水源地,主要的山林資源保護區和革命老區,具有非常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促進四明山區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余姚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的新階段,對發展農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明山區村莊整治規劃是四明山功能提升主要內容,獨特區位和自然環境有利于塑造特色村莊。浙江省美麗鄉村行動計劃(2011-2015)文件精神、寧波市關于推進四明山相對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新一輪扶貧政策以及余姚市統籌為要、城鄉一體的戰略導向都為四明山村莊整治規劃提供了有利保障,加快四明山村莊整治規劃、發展現代農業、繁榮經濟是新形勢下余姚市經濟發展的新任務,如何穩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何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成為四明山村莊整治的核心內容。

      本文從四明山區域村莊的特點入手,全面分析,找出四明山村莊整治的共性;以余姚市梨洲街道燕窩村村莊整治為例,從實際出發,結合四明山村莊共性特點,通過對村莊建設用地分類、建筑文脈等方面的研究提出適宜四明山區新農村村莊整治規劃設計的具體措施和方法,望對山區村莊整治規劃與建設規劃提出有益的參考。

      圖1

      2 四明山區村莊特點分析

      2.1現狀區域村莊分布特點

      由于余姚市四明山區域位于山區,村莊分布受地形、經濟發展、交通條件等諸多因素影響,呈現出如下特點:受地形影響,區域緊鄰杭甬高速以南地區村莊分布密度最高,其次為中西部山區,而位于海拔500m左右村莊數量甚少;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如梁弄等鎮村莊分布密度大;反之如四明山、鹿亭、大嵐等鄉鎮村莊分布密度不如經濟發達鄉鎮;交通對村莊分布有較大影響、區域大多數村莊是沿道路交通線分布,且村莊的人口規模較大,僅少數村莊分布在較為偏僻的地區;

      2.2 村莊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

      余姚市四明山區總面積480.4km2,現狀行政村多達72個(其中農村地區共有行政村64個),人口10.36萬人(其中農村地區有8.8萬人),平均每個行政村1438人,其中人口規模最大的村莊3903人,人口規模最小的村莊僅364人,與此同時現狀大部分行政村均由1-3個自然村,有一部分行政村轄有的自然村多達10個以上。村莊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配置帶來了較大難度。

      2.3 村莊的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程度較低

      現狀各鄉鎮的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均未能覆蓋大部分村莊,除供水設施配置尚好外,但也存在著管網建設滯后和消毒設施簡陋等問題,大部分村莊的污水排放和處理仍處在自然排放狀態,基本上采用化糞池就地滲漏或外排,對河網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環衛設施嚴重不足。道路等級低,配套設施不全,山間主要道路寬度約為5-7m,相向行駛的車輛會車困難,且山路轉彎較多,路兩側停車雜亂無章,車輛行駛安全系數較低;宅間路寬度約為2.0m,過于狹窄,且部分路直接斷頭在農戶院落。道路附屬設施不夠齊全,缺乏公交停靠站和集中設置的停車場,無法滿足實際的需要。在文教衛等社會設施方面主要反映出社會設施資源人均占有量少,設施設備差、服務質量低與城鎮存在較大差距、設施布局與實際需求不相匹配等問題。

      2.4 村莊布點不盡合理

      區域內有相當部分的村莊位于山地丘陵地區,布點分散,規模偏小,交通不便,基礎和公共設施共享性差,需要進一步梳理撤并;對現狀處于水庫、流域上游的村莊、高山村莊、地質災害地段的村莊均需在村莊整治規劃中給予適當安置。

      2.5 村莊建設用地零亂、松散,人均建設用地多,土地資源浪費

      從現狀的1/10000地形圖測算,區域農村地區村莊建設用地為2401.5hm2,人口10.36萬人,人均建設用地(主要是居住用地)108.71m2/人,略偏高;同時區域內村莊建設習慣于建新不拆舊,一戶占多地的情況比較多,導致建設用地不斷擴大,由于舊村改造滯后,老宅基地閑置,“空心村”現象也較多。

      2.6 住宅建筑布局混亂、質量普遍較差

      四明山住宅除少部分沿交通線布置外,其余基本都依山而建,階梯發展;住房建設村民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管理,布局雜亂,間距不足,日照、通風條件較差;住宅建筑翻修是農戶自主行為,缺乏統一規劃,因此存在著明顯的新舊交雜。居住建筑基本就地取材,半數居住建筑通過毛石和木材搭建成簡易住宅,不能滿足人居舒適需求,還有一部分住宅無人居住,年久失修,形態破敗,急需拆遷。

      3 根據余姚四明山村莊共性,制定村莊整治規范

      3.1制定《余姚市四明山村莊建設用地分類標準》,指導村莊整治規劃

      由于我國村莊分布廣泛,地形地貌不同,村落文化不同、區位不同,難以制定統一的規劃標準和規范;同時要保護村莊特色,防止村莊千村一面的理性要求,村莊整治規劃就表現為多樣性。結合四明山的村莊特性制定村莊建設用地分類標準是余姚四明山村莊整治合理規劃的必然選擇。以現行的《鎮規劃標準(GB50188-2007)》和《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為依據,結合結合四明山的村莊特性制定《余姚市四明山村莊建設用地分類和代碼》。村莊建設用地共分為8大類,28小類。居住用地(R)根據周圍設施齊全、建筑質量、環境優劣分為一、二、三類居住用地,居住用地不包括寬度等于和大于3.5m的道路用地。原《鎮規劃標準(GB50188-2007)》的公共設施用地(C)調為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A)和營利性的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B);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A)分為村委辦公用地、文體設施、教育設施、醫療設施、文物古跡和宗教設施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B)分為商業設施用地、商務設施用地、公用設施營業網點和其他營利設施用地。對外交通用地屬于區域交通設施用地,不計入《余姚市村莊建設用地分類和代碼》,村域內為農業生產的資源性道路為農林用地,不計入《余姚市村莊建設用地分類和代碼》;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S)包括村莊道路,交通設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和生產設施用地內的道路;生產設施用地(M)、倉儲用地(W)和工程設施用地(U)與現行《鎮規劃標準(GB50188-2007)》一致;綠地與廣場用地(G)包括公園綠地、防護綠地、以游憩、紀念、集會和避險等功能為主的村莊公共活動場地。

      3.2. 縮減自然村,整治保留村,明確整治措施,合理控制村莊建設用地規模。

      由于四明山區經濟落后,行政村包含的自然村較多,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配置有限,目前人們多以外出打工為主,多數自然村已是名副其實的空心村,為了確保村莊整治規劃的實效性,滿足村民對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的基本要求,村莊整治規劃把自然村分為撤并拆遷村和保留整治村。對規模小、地形地貌復雜、交通不便,基礎和公共設施共享性差,以及現狀處于文物古跡、水庫、流域上游的村莊、高山村莊、地質災害地段的村莊在村莊整治規劃中明確為撤并拆遷村,對該類村的整治措施為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全面整治閑置住宅、廢棄住宅、私搭亂建住宅,控制村民在原址搞建設,鼓勵村民下山向城鎮、中心村轉移,讓自然村自然消亡。對四明山保留的自然村村通過拆除危舊房、加強保留房的立面整治改造、村內道路硬化、重要節點景觀塑造和居民庭院綠化、水庫整治保潔、村級便民服務中心改造建設、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生活污水治理、飲用水管網改造和電氣化建設十大措施提升村莊面貌。同時依據《寧波市城鄉管理技術規定》合理確定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和村莊建設主要用地的構成比例,合理控制村莊建設用地規模。

      余姚梨洲街道燕窩村共用9個自然居民點,通過整治措施,規劃為四個保留整治居民點和五個撤并拆遷居民點。四個保留整治居民點:舒家山和東灣腳、紫龍廟、外毛山。五個撤并拆遷居民點:洪家樣、黃家潭、沈家弄、張家嶺和里毛山。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得到最大化利用,滿足了廣大人們的基本需求。

      4 村莊建筑整治規劃要考慮文脈的繼承和發揚

      4.1 村莊建筑整治措施

      四明山區域現狀建筑劃分為一類建筑、二類建筑和三類建筑,分別進行針對性整治。一類建筑:質量和建筑外觀較好的建筑,不許任何整修,規劃為保留建筑;二類建筑:建筑質量和外觀一般的建筑,需要進行修理,規劃為整治建筑,規劃其對鄉土風格進行保護性整修,污損部分進行修繕,立面粉刷改造保留原有建筑特色、材質肌理;三類建筑:建筑質量較差、外觀破舊,且沒有文化價值的建筑規劃為拆除建筑,規劃尊重村民意愿,有計劃地進行拆除和改造。村莊建筑立面整治主要考慮整體景觀的塑造,重點加強鄉土文化氣息的運用,根據建筑特征進行修繕,遵循修舊如舊,防止大拆大建。

      4.2 住宅建筑改造與設計

      村莊建筑的改造和設計遵循村莊原有的風景與自然環境,在保持鄉土氣息的同時追求現代感,建筑體量上考慮統一性,一層和二層結合。建筑造型簡潔樸素,在色彩上做到協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在大色調下各戶之間可以有微差。在建筑材料上使用磚、石塊、木材、灰瓦等地方性材料,充分體現村莊的鄉土氣息。住宅建筑的改造和設計還應吸收傳統民居特點,結合四明山當地村民的居住水準和現代生活需求,提供適應不同經濟能力和家庭構成需要的套型住宅。外墻面采用粉色或白色,屋面為青瓦色,保持浙江民居特色。

      規劃新建的住宅以2-3層聯排式為主,建筑平面注重動靜分區,住宅內部的汽車庫和生產用房可根據用戶的需要改變使用功能,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以適應村民的多種需求。

      圖2

      圖3

      5 村莊環境整治規劃要突出地方特色

      四明山區域資源條件得天獨厚,自然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區內山高林密,風光優美,生態環境良好,旅游資源豐富,是余姚市重要的生態農業和旅游基地;區內溪流湖泊眾多,有四明山、梁輝、陸埠水庫等中小型淡水資源十分豐富,是余姚市、寧波市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以余姚梁弄為中心的四明山革命根據地是我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明山村莊環境景觀整治必須牢牢把握生態為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根基于當地村莊特色的延續和創造,從建筑、規劃布局、地形地貌、產業、風俗習慣等多個方向努力挖掘特色內涵,延續原有的村莊脈絡,保護鄉村景觀,弘揚和塑造村莊特色。有鄉村旅游發展的村莊,更必須保持現有格局和風貌的基礎上,使村莊環境和景觀建設的特色得到更充分的體現,營造出鄉村風情濃郁的自然村莊特色形象。

      余姚梨洲街道燕窩村是余姚市古城游覽區組成部分,是余姚市城市生態服務區、泛城郊農家樂休閑旅游區組成部分。燕窩村是典型的高山臺地村,平均海拔500m,高山農業,特色林業為燕窩村的旅游資源增添了色彩,所以燕窩村的環境景觀整治必須立足村莊的實際情況。燕窩村的環境景觀整治主要體現為整體層面環境整治和重要節點景觀整治。燕窩村整體層面環境整治就是突出區域特色,首先將燕窩村劃為“一軸、一帶、三區”,一軸為梁燕公路生態農業休閑觀光旅游軸, 一帶為六百步嶺古道登山觀光休閑旅游帶 ,三區為舒家山生態休閑觀光區、紫龍廟山水休閑游覽區、外毛山生態休閑觀光區,從宏觀層面優化環境,體現特色;其次在村莊建筑群落布局上,主要從居住的群落形態和建筑風格的延續著手,四個整治區均在不破壞原有山形走勢的基礎上,形成依山而建的自由布局,和層層疊疊、高低錯落有致、與山形水勢完美結合的建筑天際線,這樣既延續原有民居的布局,形成富有變化的建筑空間,同時也降低了土石方量,節約了工程投入,同時也突出了村莊地域特色。燕窩村重要節點環境整治就是村莊公共空間的塑造,公共空間不僅要反映村容村貌,還要反映村莊特質;如在村莊入口處設立牌坊,彰顯燕窩村四明云頂、高山臺地、紅色古村地域文化,牌坊周圍再種植燕窩特產毛竹,突出燕窩村濃郁的鄉土氣息; 紫龍廟水庫節點景觀整治不僅要對水庫東邊的堤壩進行翻修,還有對水庫周邊的環境進行整治,增設公廁、綠地、農家樂、戶外文體活動場地、停車場等,使該處成為燕窩村人文要素與周邊的自然生態要素緊密相關,融為一體的典范,也是村莊文化與外來文化交流的窗口。

      6 結束語

      四明山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具有厚積薄發的優勢,本文通過梳理四明山村莊的特點以及燕窩村的案例分析找出適合四明山村莊整治的措施和方法,有力促進四明山區域全面協調發展,也必將使余姚市通過四明山村莊整治走在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沿。

      參考文獻:

      [1]張泉,王暉,梅耀林,趙慶紅編.村莊規劃.中國建筑出版社.

      [2]北京土木建筑學會編.新農村建設規劃設計與管理.中國電力出版社.

      [3]中科地景規劃設計機構編.休閑農業規劃設計與開發.中國建筑出版社.

      村莊區域規劃范文第2篇

      關鍵詞:曲靖市 區域規劃城市特色 特色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82 文獻標識碼: A

      區域規劃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對國民經濟建設和土地利用的總體部署[1]。它以跨行政區的經濟聯系緊密地區為對象,目的是為了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區域格局[2]。區域規劃不同于經濟區劃和城市規劃。它是以經濟區范圍為主體的規劃,因此,經濟區劃是區域規劃的依據和基礎,而區域規劃又是城市規劃的前提和依據[3]。區域規劃是編制國民經濟中長期計劃的重要基礎和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和中國經濟管理體制的基礎部分,中國要促進地區間協調發展,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就必須強化區域規劃[4]。

      1 區域規劃研究的概況

      1.1 研究背景

      目前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管理層,對區域規劃都越來越重視,這種重視的基礎在于區域規劃的優勢,基于以上分析的區域規劃的重要性,本文以曲靖市南盤江(九龍山--越州段)沿線區域規劃為例,探討區域保護利用規劃。分析得出案例區域規劃落實了曲靖市城鄉互動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目標、凸顯以山水為主要脈絡的城鄉歷史和文化記憶、保護和合理利用生態資源、切實改善民生。

      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通過分析總結曲靖市南盤江區域規劃的工作經驗,促進各方面從更高的層面,更廣闊的視野和更長遠的眼光去謀劃各地區、各行業的發展,使得區域內各類開發建設行為在區域規劃的統籌安排和綜合調控下,合理、有序、健康、協調發展。

      作為有效保護控制城鄉居民點周邊的自然山體、河流水系,充分挖掘人文資源,改善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的新型城鎮化的典型示范區,南盤江沿線成為了具有良好生態效益、景觀效益、文化效益和產業效益的城市生態涵養區、城市休閑功能區、城鄉文化記憶帶和區域旅游功能區,并由此帶動和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2 南盤江區域規劃的概況

      2.1 南盤江區域規劃的理念

      規劃的核心理念表述為“山水承夢”,具體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1)文化先導

      以城鄉統籌的新型城鎮化為指引,注重以人為本的城市文化特色彰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展示曲靖獨特的聚落形成與生長特征;

      (2)有機生長

      以生態環境和特色景觀保護為原則,探索曲靖以生態和諧為先導的“有機生長”方式;

      (3)產城共榮

      以產業提升和人口流動引導為基礎,實現曲靖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產城共榮”。以城市文化特色為先導,以生態保護的有機生長為前提,以產城共榮為支撐,使規劃區成為曲靖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示范區[5]。

      2.2 區域規劃的規劃范圍與層次

      南盤江沿線區域規劃分為區域總體規劃、鎮區規劃、村莊規劃三個層次。區域總體規劃范圍位于曲靖市中心城區東側,以東外環和沾潦公路為東界,南至越州工業園區,西側以曲靖-陸良和曲靖-勝境關高速公路為界,北至九龍山,總面積約230平方公里[6]。

      2.3 區域規劃的技術路線

      規劃基于對南盤江沿線區域現存的主要問題與規劃目標之間的矛盾分析,分三個層次展開,實現了規劃策略到規劃措施的落實。

      第一層次:規劃策略研究通過三個關鍵途徑,實現對空間、功能兩個決定性要素的規劃策略研究。城市特色是根本、生態安全是前提、產業布局是支撐。從歷史觀出發,在更大的時間跨度上研究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與價值;從全面的生態安全評估出發,為規劃選址與利用策劃提供安全前提;從全局觀出發,從更大空間范圍考慮規劃地段的定位和發展策略。

      第二層次:系統方案落實對第一層次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落實。包括空間結構、用地系統、交通系統、公共服務設施系統、綠地系統、生態系統、總體城市設計、公用設施、綜合防災等方面的規劃建議與控制內容。

      第三層次:城市設計與策劃以特色空間為骨架,構建城市設計體系。確定規劃區內重要的片區、路徑、節點,以及其指標控制體系。并對重要節點進行修規深度的城市設計及策劃[7]。

      3城市區域規劃與城市特色的關聯

      3.1 城市特色引導規劃重點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基于這個根本認識,曲靖的區域規劃將城市特色和特色空間規劃作為項目核心的工作內容,并在這一工作的指引下,完成新型城鎮化思想指導下的城鎮空間整合、人口引導、資源配置、管理策略的制定,曲靖及規劃區城市特色的挖掘,生態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基于城市特色和生態要求,提出曲靖城市空間發展的策略,產業提升轉型的具體策略,區域交通策略,鎮區的規模及功能引導,村莊改造整理策略,重要節點的設計與策劃等重點任務。

      4曲靖市南盤江區域城市特色的研究

      4.1 城市特色與特色空間

      4.1.1城市特色的基礎理論

      城市特色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文化、歷史、經濟等條件下形成的。一般一個城市的特色形成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包括多個層次的內容。城市特色可以分為有形要素和無形要素兩種類型。有形要素就是能夠體現城市特色的固化的物質因素,包括城市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地形、地貌,城市的空間結構、街區肌理與建筑風格、重要地標與歷史遺存和要素、園林景觀等。無形要素包括文學、歷史、戲曲、方言、宗教、風俗、節慶、飲食等[8]。

      4.1.2特色空間反映城市特色

      從感知的角度,城市只有兩部分,一部分空間經常也易于被人們感知,另一部分空間不經常也不易于被人們感知。人們經常能夠感知到的部分是城市歷史文化、自然景觀、綠化設施、商業活力發達的地段,我們稱之為特定意圖區,特定意圖區體現著城市最主要的特色。我們把各種特定意圖區的集合稱為特色空間;不具備這些特征的城市部分,不能成為體現城市特征主要載體,我們稱之為普遍空間[9]。

      4.2 區域規劃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目前很多城市區域規劃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生態環境保護不力,城市的文脈難以延續,城市空間和管理割裂,產業缺乏統籌布局,傳統聚落風貌異化,城市的居住環境、公共服務差等問題[10]。如何通過合理有效的措施使城市發展為生態環境健康友好,歷史文化延續,形態清晰、空間有序的布局合理的優良宜居城市成為城市規劃工作的關鍵(圖1)。

      圖1 區域規劃應用城市特色技術路線框架圖

      5結語

      區域規劃是國家進行空間規劃和管理不可或缺的層次和手段。盡管我國區域規劃已經有了不少進展,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空間規劃是區域規劃的核心內容,而城市特色的研究對于理解城市空間布局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曲靖市南盤江區域規劃為例,以城市特色的分析研究為出發點,探討了區域規劃的方法。作為滇東門戶的曲靖,自然地理資源十分豐富,區域歷史地位較高,文化類型獨特。曲靖擁有獨特的山水格局與營城特色,南盤江源頭馬雄山還具有“一水滴三江”的罕見自然景觀[11],有重要的景觀價值,在旅游方面凸顯了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曲靖市以南盤江為紐帶、多組團分隔互聯的傳統生態格局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發展路線。

      參考文獻

      [1] 崔功豪,魏清泉,陳宗興.區域分析與規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53~154.

      [2] 胡序威.區域與城市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8. 83~84.

      [3] 毛漢英,方創琳.新時期區域發展規劃的基本思路與完善途徑[J].地理學報, 1997,52(1): 1~10.

      [4] 方創琳.我國新世紀區域發展規劃的基本發展趨向[J].地理科學, 2000,20(1): 1~6.

      [5] 楊朝俊,龔金才.新編曲靖風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35~36.

      [6] 昆明師范學院史地系編.云南地理概況.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48~52.

      [7] 莊拯.新設地級市――曲靖[J].城市規劃通訊, 1998,05(3)

      [8] 吳偉.城市特色研究與城市風貌規劃[M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7. 23~26.

      [9] 顧朝林.城市與區域空間研究前沿[M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2.278~286.

      村莊區域規劃范文第3篇

      【關鍵詞】生態帶,新農村,綠色基礎設施

      杭州是我國重要的風景旅游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中提出了“一主三副、雙軸六組團、六條生態帶”的城市空間形態格局。在各組團之間、組團與中心城區之間,利用自然山體、水體、綠地(農田)等形成綠色開敞空間,劃定生態敏感區,規劃建設六片綠色生態開敞空間。“六條生態帶”是防止城市無序蔓延和擴張,嚴格保護和合理利用城市自然資源的重要保障區域,是杭州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主體部分,是杭州實現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的建設目標的根本保證。

      1、解讀“綠色基礎設施”

      “綠色基礎設施”(GreenInfrastructure,簡稱GI)是近些年來兩方國家提出的關于生態保護和城市及社區建設方面的新術語,它是國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統(nation’s natural life support system)——一個由水道、濕地、森林、野生動物棲息地和其他自然區域綠道、公園和其他保護區域。農場、牧場和森林荒野和其他維持原生物種、自然生態過程和保護空氣與水資源以及提高美國社區和人民生活質量的荒野和開敞空間所組成的一個相互連接的網絡。其核心精神為:由自然環境決定土地使用,突出自然環境的“生命支撐”功能,將社區發展融入自然,建立系統性生態功能網絡結構。

      綠色基礎設施主要體現為一個保護和開發的框架,它們構成一個既有“網絡中心”(hub)又有“連接廊道”(link)的網絡系統。網絡中心決定著綠色基礎設施,為遷往或途經網絡中心的野生動物和生態過程提供起點和終點。網絡中心包括濕地、森林、公園和可重新修復或開墾的礦地、垃圾填埋場或棕地等。而連接廊道則將整個系統緊密地連接起來,使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得以正常運轉。連接廊道包括沿河流發展的線性綠道、農田防護林網、鐵路、公路兩側綠帶等。也可能包含文化元素,如歷史性資源、提供游樂機會而且保有在社區或區域中能夠提高生活品質的風景好的視域,包括街景和游樂走廊等。由網絡中心和連接廊道組成的綠色基礎設施是共同維持自然過程的網絡,它們的規模、功能和形狀是隨著保護資源的類型與尺度而變化的。

      2、杭州生態帶內新農村生態格局現狀分析

      2.1生態帶內村莊概況

      至2009年底,杭州市區現轄有40個鄉鎮,全市區共有行政村690個。主城區之外共有600個行政村,其中,蕭山片區的村莊數量、密度是市區中農村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特別是蕭山東部村莊居民點十分密集。

      2.2 生態帶內村莊建設現狀

      村莊生態系統的結構是鄉村生態景觀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形式。福曼和戈登認為景觀生態結構是景觀生態組成單元的類型、多樣性及其空間關系,組成景觀生態的結構單元有三種:斑塊、廊道和基質。基于景觀生態學的生態型村莊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就是把景觀生態單元與設計學的形態構成要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1)鄉村生態系統的生態基質建設現狀

      生態基質是景觀生態系統中分布最廣、面積最大、連續性最大的背景結構。根據調研,生態帶區域內鄉村生態系統的生態基質主要是林地基質、農田基質,此外,部分地區的濕地也構成了鄉村生態系統的生態基質。

      其中生態帶區域內林地生態基質主要以山體林地的形式存在,由于村莊缺乏有序規劃,只注重村莊建設用地的規劃,忽視了林地的重要生態價值的保護。林地邊緣常常被視為“無用”的過渡空間而被常規的村莊規劃所忽視,不但導致了這些有價值的生態恓息地的逐漸減少,而且使發展建設過程直接威脅到林地基質的內部生境。生態帶區域內的農田基質保護相對較好,部分區域由于村莊自然發展形成的較大規模和較高密度的村莊布局也造成了農田生態基質顯示出一定的破碎化趨勢。此外,隨著杭州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生態帶區域內村莊的發展建設,一些地區的濕地受到盲目開墾、污水排放等人為因素的影響,濕地生態系統出現了一定脆弱性特征。

      (2)鄉村生態系統的生態廊道建設現狀

      從生態帶區域內村莊生態廊道的建設基礎來看,主要包括河流廊道、道路廊道兩個類型。在鄉村生態系統中,村莊建設活動造成的景觀破碎化是鄉村生態問題的主要原因。新建、擴建農村住宅及地面構筑物等村莊建設活動,使得生態帶區域內村莊道路基質被破壞,河道被污染……

      (3)鄉村生態系統的生態斑塊建設現狀

      村莊建設用地斑塊是村莊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斑塊,此外還有植物群落、農田、公共綠地、街道綠化、節點廣場、村落庭院斑塊等等。這些斑塊在現狀建設中,也都存在諸多的問題,如村莊節點廣場斑塊是村莊內戶外活動場所,由于無規劃的建設用地,這些廣場斑塊被垃圾或是其他功能所占用……

      2.3 生態帶內村莊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生態帶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生態帶區域內的村莊對生態帶的發展以及對杭州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杭州生態帶整體建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直接影響到生態帶區域中的農村建設,使得目前杭州生態帶內農村建設問題日益突出。

      (1)規劃不合理,布局混亂,導致土地資源浪費,增加了保護土地的壓力。

      (2)村莊等級規模差距小,中心村地位不突出,建設較滯后,無法引導區域一體發展,生態帶內部綠色基礎設施難以形成整體。

      (3)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標準較薄弱,有待加強,以便能更好地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4)村鎮環境質量下降。鄉鎮企業的分散布局使農村地區環境污染嚴重。

      (5)村鎮及村鎮周圍自然景觀退化。在城鎮化進程中,自然景觀大量被人工景觀代替。自然景觀的萎縮直接導致城市區域綠地面積減少,自然環境的舒適程度和美學價值降低,原本就脆弱的鄉村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境類型趨于簡單化、破碎化、影響了生物多樣性。

      3、生態帶內新農村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思路與對策

      杭州生態帶內型農村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思路,首先要完善生態帶內村莊個體生態建設,建立村莊群體生態網絡系統,并將之納入杭州城市綠色基礎設施整體框架中統籌發展。

      3.1分區建設

      根據生態帶內與新農村協調發展思路及指標要求,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劃定的六條生態帶范圍,生態帶區域綠色基礎設施總體框架主要從宏觀市域尺度和中觀生態帶尺度出發,對現有生態帶進行客觀評價,針對生態帶的用地條件與主體功能,劃定了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三類用地,并對生態帶的控制單元進行劃分,提出保護控制要求及實施建議。

      3.2具體對策

      在具體建設過程中,按照“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的要求,大力開展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為載體,以改路、改水、改廁和垃圾集中收集處理、違章建筑及危房拆除、“空心村”整治、裸墻治理、村莊綠化為主要內容的村莊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構想:

      (1)保護戰略性資源

      林地、農田基質是鄉村景觀生態系統中分布最廣、面積最大、連續性最大的背景結構,是鄉村生態本底的最主要的兩種用地。應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控制聚居密度,防止不當的開發和過度的土地使用對生態本底的侵襲和干擾。

      以山體林地和農田為主要生態基質的村落,首先需明確村域范圍內的村莊布局與建設用地界線,控制住宅建設用地,對林地和農田用地進行系統規劃。保護林地基本結構,保護與恢復林地邊緣空間,構建動植物生存場所,保育林地內部生境。遵循有效保護、適度開發的基本原則,最大限度地維護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

      (2)建立完善的生態網絡結構

      綠色基礎設施是相互聯系的綠地空間網絡,其目的是將各種要素連接起來,提供保護性的網絡。因此需要建立充分的斑塊和廊道把鄉村中每一處林地、綠地、河流、山地都納入生態結構之中。

      首先,立足于村莊已有房屋、設施和自然條件,通過政府經濟與政策引導、農民自主參與和社會支持相結合的形式,保護鄉土特色和傳統文化,分期分批有序地改造、整治村莊的公共設施和公共環境,在居民點之間建設公共綠地,增加村莊內綠地面積,即可以使居民點之間得到有機聯系,又可以提供更多的村民間交往活動的綠色空間。

      其次,作為鏈接綠地斑塊的廊道,村莊中的河流與道路系統需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對于河流廊道,嚴格控制過度開發和建設,通過調整規劃控制線、護岸寬度、綠地布局等方法進行整體保護。有關學者研究顯示:當沿河植被寬度大于30m時,能夠有效過濾污染物,增加河道生物并有效地降低氣溫;當其寬度為80一lOOm時,能較好地控制沉積物及土壤元素流失,綜合減少農業營養物質流失和保護鳥類棲息地;為保證城市河道的基本生態功能,河流兩岸的植被緩沖帶寬度應至少lOm。村莊內的道路廊道應建立合理的路網系統,改造斷頭路,加強道路廊道的連通性。次級村道盡量使用可滲透的材料基質,碎石鋪地這些多孔洞、多縫隙的材料可以讓雨水自然滲透,苔蘚青草自由生長,從而使人造的景觀融入自然環境之中;同時還應注重道路兩側綠化帶的保護與控制。

      (3)生態恢復與生態補償

      最大限度地恢復和創造自然生境系統。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提倡種節約自然資源、涵育生態環境的營建模式——小系統、短距離的營建模式,以使經濟資本、生態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綜合能耗達到最小化,減小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相對于城市地區大規模統一建設,杭州新農村建設應是一種“小系統”而非“大系統”的建設方式,使其中各種工作、能量運作及轉換之間的距離最短,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和能源的耗費。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采用生態工藝,分別治理村落污水,并用于農田灌溉,以保障整個村域生態環境安全。村莊河道如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可利用水生植物與浮游生物的凈化功能穩定生物鏈。

      (4)保護鄉土文化景觀,體現山水空間格局特色

      杭州生態帶內部分村落,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還保留著傳統村落的形態、布局與功能,呈現出典型的以家族為核心的農村社區特征,宗祠、寺廟成為村民的心埋寄托場所;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特征也表現得比較充分,村舍、菜園、農田共同構成鄉村田園風景;井臺、池塘、風水樹等村落公共空間,承載著鄉村的生活方式……諸如此類基礎設施,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的鄉村住居環境。

      傳統村落選址大多靠近水域,形成了以自然山水為依托的山水空間格局。在杭州新農村建設中,無論是村舍建設、農田開發或是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應從維護村落的山水格局出發,遵循有效保護、適度開發的基本原則,最大限度地維護原始的自然山水環境,構建山、水、人和諧相處的新農村圖景。

      結語

      綠色基礎設施作為精明保護的典型戰略,對國土安全和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通過對生態帶內村莊的生態基質、生態斑塊和生態廊道三類基礎設施的保護與建設,以完成村莊整體的生態化建設,從而保育和維持杭州城市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為杭州實現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的建設提供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城鄉與區域規劃的景觀生態模式[J].國外城市規劃,1997, 3

      [2]周艷妮,尹海偉.國外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的理論與實踐[J].城市可持續發展,2010.8

      [3]譚文勇,閻波,鄧蜀陽. 景觀與生態設計方法在三峽庫區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思考[J].規劃設計理論,2009,9

      [4]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5]付喜娥, 吳人韋. 綠色基礎設施評價(GIA)方法介述——以馬里蘭州為例[J].中國園林, 2009,9

      [6]俞孔堅, 韓西麗, 欒博.新農村建設規劃與城市擴張的景觀安全格局途徑——以馬崗村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 2006, 6

      村莊區域規劃范文第4篇

      關鍵詞:衡南縣;農村居民點;問題與對策

      1、研究區域概況

      (1)地理區位與交通

      衡南縣位于東經112°6′至113°8′、北緯26°32′至26°58′之間,東接安仁、衡東兩縣,南毗常寧、耒陽二市,西連祁東縣,北鄰衡山、衡陽兩縣和衡陽市城區,東南西三面環抱衡陽市區。縣域區位優越,京廣鐵路、湘桂鐵路、衡茶吉鐵路、衡昆高速、京珠高速、G107、G322穿境而過,湘江、耒水、蒸水四季通航,南岳機場落于縣城,形成了水陸空三位一體的交通運輸網絡。

      (2)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

      衡南縣位于衡陽凹字形丘陵盆地中心,地貌以丘陵、崗地為主,地勢東西高,南北低,中部偏西隆起。縣內礦產豐富,礦種較多,現已發現的有鎢、錳、鉛、銅、鐵、鈾、鋁、金、煤、螢石、芒硝和瑪瑙等28種。

      (3)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2011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GDP)188.02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51.02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90.83億元,增長19.1%;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6.17億元,增長14.1%。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7.13:48.31:24.56。2011年,全縣總人口111.25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31.81萬人,農業人口63.90萬人;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45元,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021.64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8374元,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935.33元。

      2、衡南縣農村居民點用地概況

      根據2009年衡南縣第二次土地利用調查數據庫,以及2010年,2011年衡南縣土地利用變更臺賬,運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MAPGIS6.7,以鄉鎮為單位,統計各鄉鎮土地總面積、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行政村數量以及農村居民點圖斑數量,并通過計算得出各鄉鎮村莊用地規模和農村居民點圖斑密度,如下表1。

      根據上表,從各鄉鎮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占全縣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比重分析得出: 寶蓋鎮、洪山鎮、花橋鎮和江口鎮4個鎮比重均高于5%,其中洪山鎮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所占比重最大,達到6.17%,川口辦事處比重全縣最低,僅為2.02%;從農村居民點平均密度分析得出:泉湖鎮、譚子山鎮、雞籠鎮、茅市鎮、近尾洲鎮和柞市鎮6個鎮農村居民點平均密度較大,均高于300個/平方千米,其中泉湖鎮最大,達到454.37個/平方千米,花橋鎮最小,為84.57個/平方千米。從村莊用地規模分析得出:寶蓋鎮、洪山鎮、鐵絲塘鎮3個鄉鎮的村莊用地規模較大,均大于30公頃/個,其中寶蓋鎮最大,為31.90公頃/個,近尾洲鎮最小,為11.26公頃/個。可見,衡南縣的農村居民點用地在空間上分布不平衡,區域差異明顯。

      3、農村居民點用地存在的問題

      (1)村莊布局混亂,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

      一方面,有些村莊位于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危險區,村莊布局隱患多,形成“先天性”不合理。另一方面,大部分村莊用地與農用地、空閑地相互間雜,整體呈現出村莊布局松散無序,農用土地分割支離破碎的景象,造成了村莊內部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用地結構的不合理,制約了農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的規模發展,不利于建設村莊基礎設施和改善農村居住環境。

      (2)農村居民點規模小、密度大,分布散

      全縣的人均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為265.01平方米/人,遠遠超出了國家最高控制標準82.55平方米/人。全縣村莊用地平均規模較小,為21.99公頃/個,全縣農村居民點平均密度大,為204.05個/平方千米。由于歷史條件、氣候特點、地形地貌及生活習慣等方面原因,農村居民點較分散,基本呈“滿天星”分布。由此可見,衡南縣農村居民點用地利用粗放,集約利用程度低,土地浪費嚴重。

      (3)人居環境較差,公共基礎設施配套功能不齊全

      一方面,由于小而散的居住狀況,建設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工程量大、成本高、使用效率低,全縣大部分村莊沒有統一的垃圾處理、下水管道設施,生活垃圾隨處棄置,污水隨意排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穩定的財政保障和完善的投入機制,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的建設基本依靠村集體和農戶微薄的力量,文化、教育、醫療等各功能區交錯,管理困難、相互制約,分布不合理。因此,絕大部分村莊環境質量差,衛生條件惡劣,嚴重影響了農村現代化進程。

      (4)土地執法力度不夠, 宅基地面積超標,一戶多宅現象普遍

      農村居民點多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由于受當時歷史條件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一般宅基地占地面積過大。新《土地管理法》實施后,由于法制宣傳力度不夠,執法強度不大,農民建房辦證把關不嚴,部分村莊除現有宅基地外,采取有幾個男孩再另劃幾處宅基地的辦法,再加上祖屋繼承,造成一戶多宅現象,土地浪費嚴重。同時,在一些鄰近城鎮的村莊“以地生財”,利用耕地違規開發“小產權房”出租或出售。 因此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出現了比農業人口減少要慢的怪現象。

      4、優化農村居民點空間用地對策

      (1)以規劃為指導,嚴格控制用地規模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科學合理,聯系實際的規劃,是農村居民點發展的“規矩”。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指導,進一步搞好農村居民點布局規劃,嚴格控制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居民點區域規劃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條件、人口分布、交通運輸、產業分布及原有生產布局基礎和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同時更要滿足社會與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建議以鄉鎮為區域,制定農村居民點鄉域分布規劃;以行政村為單位制定居民點的詳細建設規劃。村莊建設必須符合本村所在地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按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原則,規劃好中心村的位置、規模,引導以農業為主的農村住宅建設向中心村集中,引導城郊結合部的農民住宅建設向城鎮型發展。

      (2)開展農村居民點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農村居民點整理是對農村居民點用地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是村莊改造、完善農村生活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農村城鎮化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遵循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統一改造、嚴格執行的原則,?在社會經濟水平較高的城鎮周圍,將農村居民點整理與城鎮規劃相結合,提倡樓房建設,降低人均用地標準,從而形成農村“小樓區”等富有特色的農村居民點;?在人口集中的平原地區,實施中心鎮和中心村內部改造。對村內舊住宅區、閑散地進行整治改造,同時使附近規模小的村莊向中心鎮遷移,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在偏遠的山地丘陵地區,通過村莊搬遷、兼并用地整理,將規模小、布局分散的村莊通過宅基地審批的途徑搬遷至新村或中心村,原有村址改造為田地。

      (3)加大執法力度,規范土地管理

      ?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加強農民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意識,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意識,增加依法用地的自覺性,提高廣大領導干部和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大執法強度,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用地一經發現,堅決查處。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中“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的規定;嚴格限制宅基地面積;對規劃遷并的自然村進行嚴格控制,不準新建或改建房屋。對廢棄的宅基地和搬遷后的居民點用地要及時組織資金進行復墾還耕;?建立完善的土地監察執法機構,健全土地監察網絡。目前農民違法用地建房時有發生,基層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人員動蕩,經費不足,使農村違法用地的狀況缺乏有力的監管,因此建立穩定的執法隊伍,健全監察網絡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李明輝,張文開.閩清縣農村居民點集約利用評價[J].韶關學院學報,2010,(9):84-89.

      [2]郭述恒,張穎.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居民點整理的模式及措施[J].中國信息界,2009,(06):58-59

      村莊區域規劃范文第5篇

      關鍵詞:農民新村;規劃建設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農民新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任務,它涉及到文化建設、經濟建設以及社會建設等,這些建設工作要循環漸進。站立在歷史發展的道路上,應該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設置出目標,合理的構建出發展空間,這是當前進行農村經濟建設面臨一大問題,農村經濟建設理應從當前的自然資源、人文環境以及地理環境入手,進行科學規劃,才能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有序、健康進行。最終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以及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目標,才能發展我國農村經濟,推動社會主義又好又快地發展。

      一、現代農民新村規劃建設存在的問題

      1、規劃的不科學性

      規劃編制工作涉及面較廣,不僅涉及到建設、交通、土地等方面,而且還必須確定村莊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對體系及各項建設進行總體布局,編制各項專業規劃。但在新農村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雖然編制人員從技術角度精心設計,但由于對各方面知識了解的局限,影響了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合理性。

      2、管理的隨意性

      由于種種原因,在發展經濟的壓力影響下,當地政府往往重視經濟發展,忽視新農村的規劃,放松了對新農村規劃的有效監督與管理,因而新農村規劃建設比較隨意。在農民新村規劃的實施中,選址不當、不依法審批的情形時有發生,有的不尊重規劃的科學性,只追求短期內能面貌一新。

      3、公共服務設施少

      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基礎設施嚴重缺乏,有些村莊沒有醫療服務點,村民看病還得到很遠鎮上或者是市內。另外,在村莊內一些公共的基礎設施不完善,最常見的是,公共休閑的場地沒有,相關的體育場地沒有,這使得農民的業余生活比較枯燥。農村地區沒有自來水供應系統,生活用水主要來自自家水井或者是河水。在村莊內會遇見很多水井取水不合理問題,取水不是很講究,導致環境衛生不容樂觀。排水系統也存在很大問題,農村一般采用的是明溝排水或者是直接排放,取水在低勢位置時,這樣的水源很容易被污染。

      4、道路質量差

      在農村地區,出現的附屬用房布局也出現問題。比較隨意的布局看起來缺乏美觀,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影響了周邊環境衛生。村莊中沒有專門的垃圾點,很多農戶的自家垃圾隨便丟棄,這不僅嚴重的影響土壤,還危害人們生活環境。眾所周知,在農村中道路是解決人們出行基礎交通設施,但是當前農村道路修建已經不能滿足生產需求,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鋪墊。在農村地區,很多道路都是水泥修建的土路,一到雨季時期,這些道路行走會變得困難。而且也阻礙經濟發展,尤其是當村里的車流量以及人流量過大時,這道路無法滿足人們生產需求。就算是很多村民意識到該問題,開始進行鋪設道路,但是這個鋪設的水平比較低,石頭鋪成的道路只能滿足人們有限的車輛行駛,滿足基本的行走需求,但是當車流量過大時,車輛間就變得難以避讓,行車非常不方便。

      二、加強現代農民新村規劃建設的對策

      1、做好區域規劃工作

      以村莊改造和整治為重點,根據村莊撤并原則并與城鎮體系、建制鎮的規劃相銜接,科學預測和確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莊。將村莊進行合理調整。改變原有布局,進一步合理化村莊空問布局。避免村莊發展獨立分散,功能和設施缺乏配套和協調,以減少通往各村的道路,以及供水、學校、醫院等基礎服務設施的投人。改造重點為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建設,并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和新標準,進行土地資源整合,合理調整村莊內部用地結構,促進農戶集約埽地。

      2、做好農民收入工作

      只有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才能增加農民收入,才能保障農民新村基礎建設水平,使得基礎建設更加牢固。因此,進行建設時,應該采用綜合措施,進一步擴大農民的經濟收入,當農民的經濟收入得到提高之后,才能進一步加大地區經濟建設,逐漸做好城鄉發展工作,使得農村勞動力價值提高。農村的生存環境要得到改善,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農村勞動人口質量,引導剩余的勞動力逐漸向非農業方向發展,對城鎮進行有序的轉移,提升農村地區集體經濟。農村地區農業增長水平要得到提高,因此要充分的挖掘農業內部潛力,大力開發出特色農業經濟,做好生態農業以及觀光農業工作。對于資源促進和轉化,理應依托當前具備的資源,使得產品價值提升,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加大建設投入

      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要逐漸提高,不斷推行城市服務基礎設施向農村地區蔓延,進而統籌區域基礎設施建設。一直以來人們都有美好的愿望,希望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別不能過大。因此,需要建立起城鄉共享以及區域共建工作,這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對應當前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合理。另外,農民新村的建設工作也應該依次進行,重點進行供水設施改造、廁所改造以及排水溝改造,生活垃圾要有專門的堆放點,而且要及時對這些垃圾進行清理,每個村莊都要配備一名保潔員,及時做好保潔工作。農村地區最好建立起有效的沼氣綜合利用工程,對那些生活垃圾進行無害處理,而且還能起到有效利用。農村地區的使用水,也應該進行凈化工作,從人們的生活水平上把握生產,做好水利設施建設、生態能源建設以及公共設施建設,這是保障農民生活的基本設施。隨著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還需要從精神上把握,做好教育、文化宣傳工作,建立起電信通訊地,進行公益項目建設等,從根本上把握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農村地區擁有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要充分發揮出來,重點建設出匿點村莊,做好農村改善工作,從而不斷的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提升居住環境質量。

      4、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

      為了推動農村全面進步不僅要把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第一位,還要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將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措施,大力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等社會事業,實現農民新村的全面進步。同時,關注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進一步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從而推動農村的社會和諧穩定。

      5、堅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山地農村產業相對與平原農村更具特色,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更應繼續發展特色產業,突顯地區特色。

      綜合考慮村各生產隊的自然資源、區位條件、產業基礎以及周邊競爭等各方面綜合因素,同時結合鄉域整體產業發展趨勢,規劃村莊產業發展應以強化第一產業的主導地位,提升第三產業的發展為主導思想。

      規劃仍以農、牧業為基礎,加速村莊經濟發展,加強技術、市場、配套設施等的建設;同時,依托當地基礎條件,通過可以挖掘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培育有當地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產業,發展便利的交通,建設與之相配套的娛樂、住宿、餐飲等基礎設施。

      結束語

      總之,隨著農民新村建設的興起,國家重大經濟和政治任務是在推進大跨度城鎮建設的同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改變農村面貌,提高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所以,政府必須把規劃問題放在戰略的高度,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充分聽取廣大農民的意見和建議,制定出符合當地特點的詳細、科學的建設規劃。

      參考文獻

      [1]張洪源.淺析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方經濟,2012(06).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深夜天堂|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欧美日韩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亚洲综合色丁香麻豆| 亚洲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青青|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亚洲视频无码高清在线| 亚洲影院天堂中文av色|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av野草社区|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华|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78|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亚洲一本一道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av高清无码| 色九月亚洲综合网| 亚洲日韩在线第一页|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二|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漫画 | 久久综合图区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久久| 亚洲综合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精品一区| 国产亚洲一卡2卡3卡4卡新区 |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