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質學實習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⑴實習目的、任務和要求
1.目的
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探究性很強的自然科學。認識實習是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在學習相關地質基礎知識之后,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各種地質現象,理論聯系實習,增強感性認識,鞏固基礎理論知識。同時,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訓練,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任務
①在野外對各種內、外地質作用進行初步觀察分析,著重點是外力地質作用的觀察分析。
②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對三大類巖石、地質構造和礦產進行觀察認識,了解它們在自然界的分布狀況。
③進行野外地質工作方法的基本訓練,包括地質羅盤的使用、手標本采集、地質現象觀察、描述記錄等內容。
④通過實習,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地質作用規律,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要求
①實習前學生應認真學習實習知道書,以明確實習目的、內容安排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有條不紊。
②實習中學生要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的講解。
③現場觀察各種地質現象要認真細致,并作好記錄,還應多問、多思考,克服怕苦怕累的懶惰思想。
④每個學生應采集3——5塊有代表性的巖石、礦物或化石標本。
⑵.實習的組織形式及實習過程
實習的組織形式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又分兩個小組,每個小組由一個指導老師帶領實習,
過程由實習指導書上的日程安排:
第一天昆明西山;
第二天上午乘車由昆明至武定縣五孔橋,下午芭蕉箐采礦場、雷剛廠;
第三天上午人民渡至獅子山石棉廠至獅山風景區,下午乘車由武定縣至元謀縣;
第四天上午元謀縣朱布超基性巖體,下午元謀縣黃瓜園大橋;
第五天上午元謀縣德大大橋至那化大橋,下午元謀縣彎堡土林;
第六天返回昆明。
(3)實習任務完成情況
通過實習我們三大類巖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認識,能夠在野外認識和辨別三大類巖石,還能夠在野外辨別各種地質構造。通過在各實習點對其的觀察,實地考察,我掌握了羅盤的使用,還在各實習點采集了各種相應的巖石標本。還提高了我們對各種地質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并學會了野外紀錄,基本達到學校預期的目標。
二.各實習點地質概括
⑴昆明西山地區
①地層:由老到新如下,
1.泥盆系上統宰格組(d3z):該巖石為灰色厚層狀細晶白云巖,細晶結構,塊狀構造,風化面為灰黑色,呈刀砍狀。
2.石碳系下統大塘組(c1d):該巖石為灰色、深灰色角礫狀灰巖厚層狀灰巖,角礫大小混雜,為鈣質膠結,較緊密,含珊化石,底部辦翠綠色頁巖與宰格組呈假整合接觸。
3.石碳系中統威寧組(c2w):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狀灰巖,粉晶結構,塊狀構造中部夾角礫巖,含珊瑚、腕足化石,礦物成分為方解石等,風化面為灰白色,局部有鐵質侵染,與大塘組整合接觸。
4.二迭系下統——(1)倒石頭組(p1d):上部黑色頁巖與泥灰巖互層,中部呈黑色頁巖夾薄層沙巖,含植物化石,下部為雜色黏土、黃鐵礦及煤線,與威寧組呈假整合接觸(2)棲震組(p1x):為淺灰色厚至塊狀細晶白云巖,風化面為灰黑色白云質灰巖。風化后成團塊狀小虎斑,成分為方解石(70%)和白云石(30%)越往上白云石逐漸增多。含豐富珊瑚化石,與倒石頭組整合接觸。(3)茅口組(p1m):上部為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狀灰巖,中部為灰色厚狀灰巖與灰色琥珀斑狀白云質灰巖互層,巖性較純,層理不發育,表面有雨蝕溝槽,含珊瑚等化石,下部為灰色厚狀不規則琥珀斑狀白云質灰巖,與棲震組整合接觸。
5.二迭系上統蛾眉山組(p2b):上部為黑色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巖,塊狀玄武巖,部分地段見柱狀節理或球狀風化;中部為紫色、紫紅色凝灰巖,可見由粗細的韻律變化層理,下部為玄武質燦集塊巖。含灰質角礫玄武巖,含灰質角礫凝灰巖。
②構造:普渡河----西山(滇池)大斷裂
大斷裂為昆明地區南北向的主干斷裂。西山龍門一帶,斷面向東傾斜,產狀較陡,近于直立,東盤下降形成昆明斷陷盆地,西盤上升形成觀音山、西山及龍門等地貌景觀。該斷層控制了昆明地區的地層、構造、礦產及地形地貌的形成與發展。
③巖漿巖:該地區有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巖及塊狀玄武巖,玄武質火山集塊巖,含灰質角礫玄武巖,含灰質角礫凝灰巖。
④地貌:西山大斷裂西盤上升形成了觀音山西山龍門,東盤下降止水形成滇池山及龍門(斷層崖)等地貌景觀。滇池為斷陷湖泊,西岸多為半島、海灣,地形起伏較大;北岸、南岸、東岸地形起伏較小,有八條較大的河流注入,形成河口三角洲,沖積扇等沉積。
西山小石林,由二迭系棲霞和茅口組的灰巖、白云質灰巖構成。地表巖石在雨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風化、容蝕形成巖溶地貌(又稱kast地貌)。石筍、石芽、石柱、溶溝、溶槽、溶蝕漏斗等地貌隨處可見。
⑵武定地區
1.地層:在五孔橋觀察了輝綠巖與三疊系資組的接觸關系及灰綠巖體的巖石特征(球形風化)。經過觀察,發現二者的接觸面的特征是:接觸面呈波狀起伏,面上有一層厚厚的灰褐色鈦鐵礦及褐黃色的古風化粘土層,且厚度不一,二者呈沉積接觸關系。輝綠巖中無舍資組的俘虜體,其上舍資組中底礫巖無烘烤蝕變現象;輝綠巖中長石高嶺土化現象明顯。
在雷剛廠觀察了三疊系舍姿組與寒武系西王廟組的接觸關系。
西王廟組:為紫紅色泥巖與黃色粉砂巖互層。
舍姿組:為紫灰色泥巖夾多層淺灰黃中層狀粉砂巖為主。底部為灰黃色薄、中層狀含細礫、含鮞狀赤鐵礦不等粒石英砂巖夾泥質粉砂巖,接觸面為含礫粗砂巖。二者的接觸關系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觸。
實習是每一個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了解社會、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實習又是對每一位大學畢業生專業知識的一種檢驗,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根本就學不到的知識,既開闊了視野,又增長了見識,為我們以后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我們走向工作崗位的第一步。于是今年暑假學我來到了平煤地質工程勘探處勘探一隊二號機進行了為期一月的實習。
在鉆探隊實習了一月,其中可以說是苦中有甜,累中有樂,對自己的地質知識有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系統積累與考驗,粗略的把握了地質鉆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務,鉆孔的設計和結構以及鉆孔的布置原則等等,自己也從一個紙上談兵的階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謝老工人老師傅的不厭其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指導和教誨,鉆探隊領導的人文關懷,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變聰明。這些知識和實習過程,足以使我受益終身了。就我在實習過程中的感想與心得匯報如下。
一、安全生產。都說安全是天,可以前也并沒有怎么在意,在實習期間才深刻的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和意義。在這里領導和工人都嚴格的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新工人來的第一課就是安全教育,我來的時候就首先的讓我學習了
安全生產的法規。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傷害”;同時也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通過系統的學習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實習期間沒有發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產。
二、業務和技能。這次我們打的是水文觀測孔,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結合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以及老工人師傅的指導幫助。學會了判斷巖層、操作機器、測量水位以及書寫紀錄。使自己的業務水平有了一個質的提高。同時也增強了自己動手操作水平。期間主要對平砂巖做了一些細致調查研究:砂巖是一種沉積巖,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決大部分砂巖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石英和長石是組成地殼最常見的成分。砂巖的顏色和沙子一樣,可以是任何顏色,最常見的是棕色、黃色、紅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見由砂巖相成的懸崖峭壁。有的砂巖可以抵御風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經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鋪路材料。砂巖中的顆粒比較均勻堅硬,所以砂巖也被經常用來做磨削工具。砂巖由于透水性較好,表面含水層可以過濾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們這里鉆探時主要遇到的困難是打平頂山砂巖,平頂山砂巖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鉆進過程中不容易鉆進又容易掉塊卡鉆,所以在以后的學習中我要多注意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三、日長生活。我們一般在野外作業,比較枯燥乏味,許多配套設施也不到位。不過在這一個月的實習中讓我學會了許多以前不會的東西,也學會了在勞動中尋找快樂。同時了增強了自己獨立生活和判斷問題的能力。我想這將會成為讓我一生都收益的財富。
在這為期一月的實習生活中,我受益匪淺。短短的30多天內,我不僅向老工人師傅學習了鉆探基本方法和技巧,體會到應該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處,更被隊里同志們的無私敬業精神所感動。這不僅為我今后的理論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使我今后從事鉆探行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最后,更加感謝學校和隊領導給了我實習學習的機會,也多謝同事們多日來無私的照顧和關心,使我開心順利的完成在隊里的實習生活。 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 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后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巖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巖石
描述各種巖體的巖石特征、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征,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征(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巖性特征、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巖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后記,說明實習后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實習報告范文
一:指導思想
1.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與健康行為。
3.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
4.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都受益。
二:工作目標
1、 認真完成八年級和九年級體育教學任務,使學生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技術。培養學生的興趣。
2、.認真完成上級領導安排的各種時令性工作和任務。(1)帶領訓練隊參加縣級運動會(2)配合領導組織開展第一屆校運動會。
3、 每天帶領學生晨練工作,同時每天早操督促學生認真做早操 。
4、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多組織一些與體育鍛煉與體育比賽項目。如:學生籃球賽,實習生排球賽
5、好實習班主人工作;
(1)、指導班級日常的晨讀,早讀及晚自習,搞好教室和衛生區的衛生
(2)、了解他們的學習成績,身體狀況,性格特點及興趣愛好等,
(3)、管理好兩操,加強學生的身體鍛煉,勞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增進身體健康
三、措施
認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學習和活動,認真記學習筆記,寫學習心得,提高自己思想認識。服從領導,聽從分配,團結同志,關心愛護學生。在工作中時時處處以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忠于職守,為人師表。
1、加大教育力度,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體育教學是整個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因此,上好體育可是重中之重,是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的重要手段,在這實習期間,我將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努力探索新課程標準,積極改進自己的授課方式,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在教學中嚴格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努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的上好體育課,學好體育知識,增強體質,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論文關鍵詞]教學質量觀 教學質量思想保障 學科知識心理學改造 教學督導
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是20世紀80年代從西方國家興起的一種教學質量管理理念,其目的在于以“自律”換取“自主和自由”,滿足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消費群體的不同需求,以消解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的批評。在我國,對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的關注和研究則始于2000年之后,特別是高校評估以來,基于傳統的一維單向的管理人員對教師的“監控”所導致的教學質量隱性滑坡而提出的,使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管理進一步深化。
一、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的本質
教學質量保障,廣義上是指為實現既定的教學質量規格要求,學校內外必須具備的辦學條件和實施全部有計劃、有系統的活動。狹義上是指學校內部對教學質量的控制,包括學校層面的辦學定位、管理制度、激勵機制、辦學條件和績效等;專業層面的人才規格和社會定位;課堂層面的教師的教學觀念與素質;學生層面的基礎與動力等。
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是一種全新的質量管理理念,有學者總結了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的七大特點。第一,它承認和尊重多元教育質量觀和質量標準,認為高等學校應基于自己的質量觀和質量標準實施質量管理。第二,它堅持協商交流,強調形成質量共識,重視質量文化建設,體現現代評價思想。第三,從以往更多關注質量結果到更加重視質量形成的全過程,從分割的質量控制措施轉到系統、全面的質量管理。第四,從堅持高校自我價值導向到關注利益關系人的發展。第五,從過分推崇“大學獨立、學術自由”到對外部進行質量承諾。第六,它全面引進工商企業質量管理的技術與方法。第七,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重視已有管理制度的優化組合,明確質量責任。
因此,教學質量保障,實質上是關注提高教學質量的條件性保障,而非簡單的、高高在上的監控評價。在眾多的條件性保障中,居于關鍵地位的是教學質量觀的保障,即教學質量管理的理念、思想和價值觀。沒有科學的教學質量功能和思想體系,教學質量保障就無從談起,甚至是一種南轅北轍的保障,會造成教師的壓抑、憤怒,產生隱性抵制。
二、提高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的思想保障體系
地方高校是指由省級及其以下政府部門主管的普通高等院校。據浙江師范大學學者劉堯統計,截至2005年底,在全國2089所普通高校中,有1978所為地方高校,占全國高校總數的95%。一般而言,部、委屬大學往往以精英化本科教育為人才培養定位,而對大多數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培養應用型、技能型、職業型人才是其本科教育的目標定位。因此,圍繞應用能力培養是衡量教學質量的基本尺度。與之相應,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的思想保障體系應當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學校管理層面,要樹立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學質量觀
相對于部、委屬大學而言,地方院校一般具有以下四大特點:一是隸屬于地方管轄,地方政府的認可與支持是其生存與發展的動力與源泉;二是可利用的資源相對較少,特別是經費、學術大師;三是培養的人才直接進入社會生產一線,接受功利性、實效性很強的市場檢驗;四是生源質量相對較差。這些特點決定了地方高校必須有自己的辦學定位、有自己的人才需求市場和“客戶”、有自己的質量標準,如果一味向綜合大學學習、模仿和復制,永遠處于末流。基于此,地方高校培養的人才應當是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突出專業基礎、專業核心能力、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因此,學校管理層面應當圍繞應用、服務和就業三個維度設計教學質量標準,依次來評價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而不是一味地向綜合大學看齊。
(二)建立教學質量監控者的平等觀和診斷觀
沿用傳統的工業產品質量保障的理念,教學質量保障就是控制與監督,就是對教學結果的評判與鑒別,是類似于“監工”身份的領導和督導的檢查、聽課、評估、調查等,存在著“重實踐應用,輕理論探討;重監控評價,輕條件保障;重定量指標,輕定性分析;重行政干預,輕學術批判”等弊端,導致教師與督導和領導的嚴重對立。其結果是,教師表面上按時上下課、足量輔導,但與學校確立的質量觀卻格格不入,質量監控成為擺設。因此,教學質量監控者的角色定位、監控的目標、監控的環節是實現教學質量保障的理論基礎。現代教學質量監控觀要求監控者要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擁有科學的教學價值目標,以與教師平等的身份深入教學活動各個環節,與教師一道研究和診斷教學中的問題,持續地指導教學、改進教學,而不是單純地以擁有行政權力管理者對教師指手畫腳。因此,提高教學質量監控者的素質是實現教學質量保障的關鍵。
(三)教師的知識觀與教學觀,是教學質量保障的基礎
毫無疑問,教師是教學質量保障的主體,教師的知識觀和教學觀是教師教學行動的基礎。教師教學的主動性、對教學質量的價值取向、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與手段、專業的實踐背景等,是決定教學質量的最關鍵的因素。其中,教師所擁有知識的質和量,以及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處理知識、如何教學,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
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認為,教師的職責就是傳授知識,知識是客觀的、確定不移的、外在的、面向過去的、靜止的書面文字,因此,教師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才能成為合格的教師。而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的知識不是科學家的學科知識,必須加以心理學化改造,對學生而言,知識是與學生個體的活動和經驗融為一體的,是不斷改造、不斷變化、指向未來的、促進人的發展和改造社會的工具,是不可傳遞的。因此,教師必須以心理學為依據,加工、改造設計知識,才能生成學生的知識經驗。當代教育心理學家也認為,知識不是單純的經驗積累,不是單純的“是什么”知識,而由三部分組成,即陳述性知識(是什么)、程序性知識(如何做)、條件性知識(什么時候,為什么)。我國學者研究認為,教師的知識包括本體性(學科)知識、條件性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及實踐性知識(課堂管理和控制)。國內外研究表明,教師的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成績不存在統計上的相關。教師的學科知識必須達到一定的水準,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水平,它與學生的成績之間不再呈現相關性。而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則最終決定學生學習的效果。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過程,是在學生充分主動的前提下,通過教師創設學習情景,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生成知識、形成能力和態度的過程。因此,教學重在活動過程,而不是單純地掌握知識的多寡,重在能力和態度的形成,而不是考試成績。
據此,高校教師對自己教學質量的衡量標準,就是能否將知識心理學化,能否有恰當的設計、科學的施教,從而形成學生的應用能力,這對地方院校的教師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學生自身的學習觀、發展觀、人才觀等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思想保障,它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方向。
三、構建地方高校教學質量思想保障體系的運行機制
(一)管理者要構建以人為本、以校為本的校園質量文化
地方高校管理者,特別是黨委書記和校長是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設計者。為了學校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校領導在教學質量觀上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應當用政治家的遠見和教育家的睿智研究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需求和質量規格,構建以人為本的校園質量文化。質量文化主要包括理論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
所謂理論文化,就是學校把研究科學的質量觀、社會對人才質量的需求變化、未來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趨勢、應用型人才的素質結構等作為事關學校發展大計的問題去思考、去研究,并常態化。因此,地方高校的校級教育教學研究機構,如政策研究室、高教研究所等機構扮演著重要角色。毫無疑問,地方高校要強化這些研究機構的校本研究職能,成為校領導質量管理的思想庫,而不是單純的理論研究,評價其工作績效的標準不是論文與專著的數量和層次,而是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此外,各院系、各專業、各教研室(研究室)等也應當積極研究本學科、本專業、本課程的科學質量觀。全校形成自上而下的質量觀研究體系,上下互動,上下貫通。
所謂制度文化,就是將基于校本研究的質量管理理論轉化為各種管理制度,實現由隱形的理論形態向顯性的管理行為形態轉化。這些制度包括學校的所有管理制度,諸如學校規劃設計、機構設置、干部考核、培養計劃、學籍管理、科研管理、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等等。衡量這些制度的標準應當符合現代質量管理思想、滲透校本質量管理的理論研究成果。
所謂管理文化,就是學校各個層面的管理者,是否體現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以師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質量管理理念和物質形態。管理者是否以“診斷者”“研究者”“協商者”的身份與被管理者共同研究解決問題,而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畫腳。從物質形態來講,校園環境、教學設備、實踐實驗環境能否滿足教師教學和研究的需要,等等。
(二)不斷提升地方高校教師的專業化素養,以適應教學質量觀的需求
我國新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完善質量保障體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教師是實現這些目標和轉型的重要保障,因此,要“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建設高素質的高校教師隊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目前,針對中小學教師的《教師培養標準》正在緊鑼密鼓的起草當中。可以預見,針對高校教師專業化水平提升的問題也會擺在重要位置。
目前,高校教師,特別是地方高校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不能適應現代人才質量觀的要求,特別是不能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方面:一是學科本位嚴重,衡量教師水平的高低,其標準往往是學科知識、科研水平、學歷高低等,其背后的影子主要是學科知識水平;二是教學方法滯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還是采用“滿堂灌”的方法,課堂控制與引導放任自流;三是缺乏專業實踐背景;四是由于經費限制,教師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少;五是高校教師繼續教育側重學歷提高,而忽略教學理念與水平的提升。因此,地方高校教師的培訓提高應當圍繞“專業實踐”和“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其適應性。其中,教育教學能力的重點是“知識的心理學改造”、教學設計能力的提升及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適應。
(三)不斷提高教學督導的素質和優化教學督導隊伍
教學督導是落實校本教學質量觀的主要監控者和信息反饋者。因此,教學督導的教育理論水平、質量管理理念、平等的角色意識、對“督導”的正確理解,決定著督導的水平和效益。
目前,地方高校教學督導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行政化。教學督導一般隸屬于學校教務處或院系,作為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履行職能,并且大多數督導本身曾經擔任過一定的行政職務,他們的身份、履職方式、督導結論等都具有濃重的行政色彩,實質上扮演了一種“監工”甚至“教師間諜”的角色,“導”的意識和功能無法體現,非常容易和教師產生對立。二是高齡化。大多數督導的年齡接近退休或者本身就是退休后返聘,理念相對滯后、精力不足、創新意識差,完全憑自己的經驗實現監督。三是靜態化。教學督導都有任期,在任期內角色相對固定,淘汰機制欠缺。
關鍵詞:工程地質學 教學改革 實習教學
Abstract: Engineering geolo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pecialized courses for civil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apid-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satisfy thesociety higher and higher ability request for the students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and combining with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we have carried out the reform to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results of educational reform are satisfied, and is helpful for training students’ project consciousness and the ability of analys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Keywords:engineering geology; educational reform; practice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 H31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引言
《工程地質》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課程, 是調查、研究、解決與人類活動及各類工程建筑有關的地質問題的科學。近年來,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的發展,其研究領域也日益擴大。為了適應這種發展,滿足社會對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綜合應用能力越來越高的要求,結合我校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試點工作,根據該課程的特點,進行了改革探索,取得較好效果。
1教學內容的改革
我們以“立足教材,跟蹤發展”為指導思想,在講授教材基本內容的同時,補充介紹了工程地質學科有關的刊物及最新的技術參考書中涉及到的工程地質新型檢測方法等內容[1]。如我們介紹了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的發展,其研究領域日益擴大。除了巖土學和工程動力地質學、專門工程地質學和區域工程地質學外,一些新的分支學科正在逐漸形成,如礦山工程地質學、海洋工程地質學、城市工程地質及環境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從而使學生能夠了解工程地質學科當前新的應用及發展方向。
2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
為使學生對地質現象和地質作用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我們在加強工程地質常規實驗室建設的同時,引進和購置一批先進的教學科研設備,如地質雷達、工程地震儀、直剪儀、數顯電子荷載儀、孔隙水壓力監測儀、大型多功能泥石流模擬系統、巖石流變儀、土體流變儀等。這些儀器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實驗教學為理論教學和野外實習奠定基礎。實驗教學時豐富的標本模型能夠激發學生的識別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但此時,學生很容易把注意力和時間花費在標本的色彩和外形上,忽視對礦物、巖石本質的認識。因此我們對傳統實驗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將礦物巖石辨識實驗教學內容分四步進行[3]。第一步: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任其觀察各類標本模型,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第二步:對每一種礦物、巖石標本進行特征分析,此時最好是結合顯微鏡觀察其內部結構,讓學生了解礦物、巖石的結構構造特征;第三步:給出典型的、常見的礦物、巖石標本,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其特征描述,以驗證實驗效果;第四步:讓學生相互討論,提出問題,以此加深對工程地質理論內容的理解,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不良地質現象形成過程及地質作用過程比較抽象,若采用大量的動畫來模擬地質現象和地質作用的實際發生過程,讓學生更能了解其發生的原理及本質,這樣既提高了教學效率,也增加了學生獲得的信息量.
最后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我們根據工程地質課程內容的要求,結合實驗設備儀器及實物。增加了綜合性、研究性實驗項目,事先由工程地質課堂教學教師和實驗指導教師共同設計好不同的實驗項目,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行選擇一個或幾個題目進行實驗。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學生對科學研究方法進行一定的訓練目的,同時也達到了對基本技能的訓練。
3 實習教學的改革
工程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僅通過書本上的概念理論,而不配合一定的實習,是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通過實習讓學生直接觀察, 增強感性認識.
3.1 做好室內實習中的思想教育, 提升實習教學的作用
室內實習主要是礦物、巖石、土的觀察鑒定。有的同學認為:每次實習只是跟幾十塊巖土標本打交道,枯燥無味, 缺乏新奇感。有的學生來上實驗課只是為了考試及格,以為走馬觀花就能完成實習,有的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心不在焉,做實習不按實驗步驟和要求進行, 應付式填寫實習報告,少數學生對實驗極不認真的態度和不理想的實驗效果令人擔憂。針對這些問題, 指導教師必須在實驗前作好思想教育工作, 對實驗有輕視情緒的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進行說服教育。抓好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實踐性教學的作用和地位[2]。
3.2 做好室外實習前的準備工作, 改進實驗方法, 調整實驗內容
實習前的準備工作是地質實習不能忽略的環節。首先,做好實習動員工作,讓學生們明確實習目的和要求。其次,應準備足夠的實習中需要用到的儀器設備, 如地質標本、地質模型、地質圖件、羅盤儀、地質錘、放大鏡等。改進實驗方法,調整實驗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變被動的學為主動的學,達到提高實習教學的質量[4]。在野外的地質實習過程中,讓學生多看多聽多寫多想,注重基本功的訓練, 并結合工程實例,加強理論聯系實踐, 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教學是一個雙向交流、互動的過程。針對地質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以由已知物的鑒定改為部分已知物和部分未知物的鑒別。每次實習前指導教師提出實習要求及參考意見,讓學生做預習,自行設計實習方案。讓他們在實習中充當主角,創造條件讓他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有利于老師及時發現實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3.3 啟發學生思維, 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
在實習過程中, 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是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一個好時期。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們會提出不少問題。對于簡單的概念問題, 問什么,答什么;對于比較復雜的問題,先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弄清問題的分析思路和關鍵之所在,引導學生充分思考,最后找出問題的正確答案;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模棱兩可或具有多難性的問題, 可師生共同研究,找出最合理的答案(方案)。合理的評定實習成績, 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是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好壞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過去,往往是實習報告或憑印象給分,成績的可信度和區分度均不高,學與不學成績相差不大。因此,建立科學實習成績的評定體系十分必要。量化考核指標,我們將實習成績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占30% ),根據學生在實驗中的態度、紀律、設計方案、操作能力和實驗結果評定;第二部分(占40%)根據學生所完成的實習報告的質量評定; 第三部分(占30% ),根據考試情況決定。采用這種辦法評定實習成績能較客觀反映學生對實習的態度和動手、動腦能力,能有效調動學生對實習的積極性。
4 結論
工程地質教學應該課堂講授與實驗室以及野外實習緊密聯系。課堂教學是進行知識傳授過程,而實驗室以及實習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實踐能力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的結合點。工程地質教學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堅持改革,才能緊跟時展需要,從而培養出更多適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肖武權.土木工程專業《工程地質》課程實踐教學探討[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6,7(3)
[2]黃超. 工程地質野外實習與室內實驗教學探討[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1,17:21-23.
地貌學
考察地點:新鋪地質公園 花江大峽谷 北盤江大橋 龍宮 格凸河
考察時間:2011年10月28日——31日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過實習,使學生初步了解安順主要地貌類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規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質、水文、氣候、土壤與植被對地貌發育,地貌災害與防治的影響。
2,使學生學習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過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資料收集、野外觀測、標本與樣品的采集等
3,通過實習,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了解掌握有關一起和工具(羅盤,海拔儀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內容:
(一),區域地貌觀測實習
1,認識安順主要的地貌類型及其特征。
2,通過對地形圖地貌的判讀,觀察安順地貌的分布規律。
3,認識地貌災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對農業產業布局的影響。
(二),北盤江河流地貌觀測實習
1,觀測河流侵蝕地貌特征。
2,觀測河流階地地貌特征。
3,觀測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觀測河流干流交匯處的地貌特征。
(三),喀斯特地貌觀測實習
1,觀測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規律。
2,觀測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規律。
3,觀測喀斯特地貌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實習心得:通過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學們不僅訥訥掛鉤親自動手來操作實驗,而且還置身于不同的地質,地貌類型之中使我們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得到了聯接,補充了我們平時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過這樣的考察,提升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不管雜實習前和考察后,我們的同學都認真的投入到準備資料和收集數據成果的過程中,學習氣氛更加濃厚。第三,在考察過程中,同學們不僅能夠互相幫助,而且還能在考察,實驗中互相協作,這使得同學們之間的感情得到了增強,集體感更加強烈,對我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幫助。
水文學
沿貫城河考察:
地點 : 玉碗村 污水處理廠 寧谷
水溫: 15.05度 15.73度 15.64度
ph值: 8 8 8
透明度: 22.2厘米 28厘米 26厘米
經過分析此水為劣五類水,造成貫城河污染的原因有:
(1)大氣降水
(2)農田排水
(3)城市生活污水
(4)工業廢水
(5)工業廢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龍宮風景區
測水深:用一根繩子吊一個大石頭沉入水流底部,然后讀取數據
測透明度:先套上盤子再吊上石頭沉入水中直到看不到盤子為止
第7小組測量結果:水深2米,透明度1.17米
實習心得:通過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學們不僅訥訥掛鉤親自動手來操作實驗,而且還置身于不同的水文條件之中使我們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得到了聯接,補充了我們平時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過這樣的考察,提升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不管雜實習前和考察后,我們的同學都認真的投入到準備資料和收集數據成果的過程中,學習氣氛更加濃厚。第三,在考察過程中,同學們不僅能夠互相幫助,而且還能在考察,實驗中互相協作,這使得同學們之間的感情得到了增強,集體感更加強烈,對我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幫助
地質學
實習地點:關嶺國家地質公園,花江大峽谷
試驗方法:羅盤的使用方法
羅盤的使用主要是中央的磁針,天池外的內盤是鋼制的,天池底色一般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