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飼養牛的養殖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代畜牧業是用現展理念指導、用現代設施裝備、用現代科技改造、用現代經營管理方式發展起來的基礎設施完善、營銷體系健全、管理科學、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畜牧業。建設現代畜牧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1 現代化畜牧業的基本要求
現代畜牧業是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畜牧業。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現代畜牧業又是技術密集、科技含量高、可控性強、工程化程度高的畜牧業,是按國內外大市場要求配置生產要素的畜牧業,是商品經濟的畜牧業,包括產前、產中、產后的一體化過程[1],現代畜牧業是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畜牧業。
現代畜牧業的重要標志就是各種生本文由收集整理產要素的有機組合,即生產、加工、銷售的配套成龍,現代畜牧業的主要特征:布局區域化、養殖規?;?、養殖環境生態化、生產標準化、發展專業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由于受資源、資本、技術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因此發展現代畜牧業,必須提升安全理念、技術理念、規模理念、產業理念和市場理念,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畜牧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畜牧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畜牧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畜牧業,用現展理念引領畜牧業,以培養新型農民發展畜牧業[2]。
2 適度規模養殖是畜牧業的必由之路
適度規模養殖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以期提高畜牧經濟效益的一種發展模式。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畜牧業發展必須遵循市場規律,整合資源,實現資源、資金、技術(人才)、市場和生產、加工、銷售等諸多因素的有機組裝,才能解決“小生產、大市場”的矛盾,有效抵御市場風險,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我國現行的政策制度下,小型規?;N養結合模式,與農戶手中的資源相匹配,農戶手中擁有的土地資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來種植飼草和飼料作物。他們手中還擁有棚圈等飼養設施,部分農戶還擁有基礎母羊、母牛等生產資料,可以采取自繁自養的方式進行養殖活動,有些農戶家庭中還有剩余勞動力,可以投入到畜牧業生產當中,這些資源要素農戶都能夠自主支配。
我國的小規?;馀o曫B從事的也是社會化商品生產,不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采用的也是良種、良料、良法等現代技術,不是傳統的土方法,這是適合中國國情的規?;?,是中國特色的現代肉牛產業。我國肉牛養殖產業仍以母牛分散養殖和肉牛相對集中育肥方式為主體,農牧戶分散飼養在活牛牛源和牛肉產品供給中仍占絕對主導地位。農牧戶小規模分散飼養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農家現有的各種精粗和青綠飼料,從而減少飼料浪費,解決目前養殖的最大難題——環境污染,提供大量有機肥,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而且改良了土壤,減少了污染,促進了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小規模養殖也為數以萬計的農村整(半)勞動力和下崗職工提供就業機會,增加收入,解決千家萬戶農民的致富問題。
小規模肉牛養殖的特點是飼養成本低、規模化、小型化、飼料來源豐富,經營主體是農戶。小規模家庭養殖可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渠道,實現農民增收,還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小規?;馀pB殖一般是戶養牛10~20頭。如楊浩珍等[3]對豐都縣148戶不同肉牛養殖規模的生產經營狀況及投資收益進行調查分析,表明每戶肉牛養殖規模以9~10頭為宜,其投資收益率最高,為57%;徐恢仲等[4]綜合戶均年收入及投資收益率、勞動力資源、農戶文化程度等各因素來考慮,建議在農村目前所擁有的自然及社會經濟條件下,肉牛養殖規模以5~6頭為宜。
3 小規模肉牛養殖場現狀調查
我國肉牛主要養殖模式是農牧戶個體分散模式、農牧戶個體集中模式和中小規模專業化模式的肉牛育肥,其中以專業化中小規模育肥模式占主導,隨著畜產品需求的變化,這種格局在短期內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千家萬戶的小規模肉牛養殖有許多優勢如可以充分利用農家現有的各種飼料資源、勞動力,增加家庭收入等,當然小規模養殖戶如管理不善也有弊端,也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是防疫,其次是食品安全,還有飼養管理不合理等[5]。
筆者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甘浚鎮的星光村、巴吉村、工聯村、祁連村、小泉村、甘浚村、光明村、三光村,龍渠鄉的墩源村、保安村、龍首村、什八名村、下堡村等13個村進行調研,采用抽樣調查法,隨機走訪農戶進行訪談,用調查問卷交流方式調查;計走訪100余戶小規模肉牛養殖戶,取得99份調查問卷,其中甘浚鎮47份,龍渠鄉52份。在深入農村進行走訪及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當地農戶小規模肉牛養殖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表小規模肉牛養殖戶飼養母牛,進行自繁自育有明顯的盈虧正平衡,飼料資源是限制當地小規模養殖戶發展的首要限制因素[6];每年一般的小養殖戶來自養牛的收入在3 000~8 000元,專業戶高達3萬元,即使是一般的存欄母牛3~4頭的小規模養殖戶,農民肉牛養殖收入也達其全年總收入的1/3,使農民致富不離村,維持了農村生產關系的穩定,促進農業的良性發展。
在調查中發現,調查區內的小規模養殖均為舍飼飼養方式,勞動力資源為家庭勞力,粗飼料以自產的玉米秸稈為主,精料多是根據生長需要飼喂混合精料或購進原料糧后自行配制,疫病防治為公共服務方式,糞污以農家肥或沼氣形式處理。小規模肉牛養殖有:一是一般養殖戶,家庭養殖為養牛經濟單位,有專門建造的養牛舍,以飼養母牛1~5頭,帶犢牛,培育架子牛并育肥4~6頭肉牛;二是養殖專業戶,以飼養母牛8~12頭,屬于自繁自養自育,養殖戶根據自身的勞動力、飼草、資金情況,也購進架子牛進行育肥。小規模養牛戶的肉牛經營模式是“母牛+犢牛+(+架子牛)育肥牛”的復合經營模式,即養母牛并同時育肥肉牛,主要以母牛帶犢繁育的家庭舍飼模式為主,經營模式普遍為“母牛+犢牛+育肥牛”模式,養殖戶除了將自己犢牛培養育肥或吊架子后用于育肥外,還從外購入架子牛短期育肥。
小規模肉牛養殖屬于分散性飼養方式,以家庭為生產和經營單位,總的根源就是投入不足(包括資金、飼料、人力等),如調查結果表明,76.29%的農戶都不打算擴大養牛的規模,而擴大規模最大的阻礙是草料(玉米秸稈)不足[6]。近年來精飼料價格上漲,農戶不愿意花錢買飼料飼喂肉牛,還有后院牛舍占地有限、照顧費勞力等原因,他們不愿擴大養殖規模。
4 小規模肉牛養殖存在的問題
4.1 養牛處于家庭生產結構中的副業地位,農戶較少重視養??茖W性,市場競爭力較差
如筆者在甘州區的甘浚鎮和龍渠鄉調研表明,當地肉牛市場體系落后,缺乏較規范的活牛交易市場,大部分活牛交易都是牛販子直接到農戶家中收購活牛,使養牛戶常因市場判斷不準而蒙受損失,進而挫傷農民養牛的積極性。當地一般的存欄母牛3~4頭的小規模養殖戶,農民肉牛養殖收入僅達其全年總收入的1/3;農戶仍選擇養牛是當地有豐富的秸稈資源,當地的制種吸納了大量的家庭勞動力,養牛則屬于邊際效益。
4.2 小規模肉牛養殖比較效益不高
養殖戶飼養1頭母牛,培育犢牛需要15個月[7],飼養成本在3 890~4 500元,幾乎無凈收益,當人工費、折舊費、粗飼料費不計算,才有邊際效益。如農戶養育肥牛,1年飼養出欄10頭育肥牛需要投資10萬元左右,凈收益在1萬元左右,而農民目前外出務工,無需投資1年也可以收入2萬元左右;而且肉牛養殖高成本投入,擴大飼養規模明顯增加了勞動強度及風險程度(市場價格風險、疾病風險等),對農民家庭來說難以接受。
4.3 肉牛養殖新技術擴散難,從業人員科技素質不高,影響農民增收
在深入農村進行走訪及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當地農戶肉牛養殖的技術來源進行了歸納,大部分農戶是自學養牛技術(占調查的81%),根據父輩傳授下來的經驗養牛,缺乏必要的養殖技術指導,肉牛養殖防疫抗風險性差,飼養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著肉牛品種混雜、出欄率低、肉質差、安全無保障等問題,因此加強農村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民務農技能和科技素質,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否則,諸如肉牛品種利用、食品安全追溯、新飼養技術、疫病防治等關鍵技術難題很難傳播和推廣,通過宣傳培訓、服務、示范等多種措施,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提高肉牛生產的科技含量。
4.4 小規模養殖組織化程度不高,與規模養殖場(主要是育肥場)之間缺乏利益的有機聯合,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
千家萬戶小規模肉牛養殖的組織化程度低、經營粗放、效益較實力弱小,沒有代言人,市場應對能力弱,在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更談不上輻射帶動能力。雖然有“公司+協會+基地+養殖戶”、“養殖大戶帶動中小養殖戶”、“村委會+協會+養殖戶”、“合作社+養殖戶”的經濟運行模式,但很難真正建立經濟利益共同體,依然是產業鏈脫節。如在調查發現,甘浚鎮肉牛養殖數量較多的祁連村、小泉村和光明村等已相繼成立了養殖合作社或養殖小區[8],但這些合作社或養殖小區僅是從養殖戶手中購買犢牛、架子牛進行育肥,與村里的養殖戶沒有形成合作關系,更談不上輻射帶動能力。
4.5 加工業滯后制約品牌建設進程
我國有著豐富的牛業品種資源,但牛肉精深加工發展方面動作緩慢,很多仍停留在品種資源的優勢品牌上,缺乏進一步的開發挖掘。如筆者在甘浚鎮調查,當地的肉牛群體以西雜牛為主體,當地稱“河西牛”,目前仍停留在養殖上,沒有發展成牛肉制品深加工層次的品牌[7],導致品牌知名度不高,無力以品牌影響國內外市場。
5 以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理念,促進小規模肉牛養殖產業發展的對策
小規模養殖仍是我國肉牛生產中的主力軍,尤其是千家萬戶繁育母牛和飼養架子牛更是肉牛生產的基礎,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戶飼養繁殖肉牛的支持力度,如母牛養殖進行適度的補貼,建立基礎母牛保險制度,降低養殖風險。在信貸方面對養殖戶發展基礎母牛給予必要的支持,以保護和調動養牛戶飼養母牛的積極性。
5.1 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為了促進肉牛養殖產業的發展,國家、省、市、區等各級政府對甘浚鎮肉牛產業加大了財政支持力度,相關的政策和資金投入包括鎮畜牧獸醫站人員納入鎮財政全額事業性編制、村級防疫員納入正常補貼、零費用防疫、凍精補貼、零費用配種、秸稈青貯與氨化補貼、牛圈舍修改建設補貼、小區(合作社)養殖補貼、專業戶(規模)養殖補貼等;同時信用合作社也加大了對專業戶、中小規模養殖戶的支持,實行低息貸款甚至是無息貸款。如以調查甘州區甘浚鎮為例,對于合作社新建的肉牛舍和肉牛養殖小區,政府出資為其修筑自來水管道、修路、通電、出資綠化,方便養殖戶用水、用電以及出售架子牛、肉牛,保證了養殖農戶的生產能夠順利進行,確保了畜牧場規劃的合理性,保證了農戶養殖肉牛的經濟效益。
5.2 采用適度規模養殖,發揮飼料和勞動力的資源優勢,增加收入
保持小規模養殖戶的適度存欄數量,加大養殖戶基數的發展,適當增加戶均母牛存欄數量,提高母牛的繁殖率。根據農戶可利用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和飼料資源確定合適養殖規模,養殖數量過少會造成資源浪費,養殖數量過大,自身不能夠解決的飼料資源不足,外出采購則會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做好技術力量配置,強化疫病防治,加強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提高基礎母牛繁殖率和犢牛成活率,縮短母牛胎間距,降低幼牛的死亡率。
5.3 加大雜交改良力度,推廣科學飼養模式,提高肉牛生產效率
建立和增加家畜改良服務網點,加大改良面積和改良率,充分發揮良種的生產效率,提高肉牛飼料利用率和屠宰率。遵循肉牛生長發育規律,推廣母牛、犢牛補飼技術和幼年直線育肥技術[9],摒棄“架子牛育肥”方法,充分發揮肉牛前期生長速度快的優勢,給予充足而合理的營養,縮短飼養期,提高飼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的青貯、氨化加工處理技術;推廣示范養殖技術和飼草飼料加工配合技術,降低飼養成本;根據不同的飼料資源合理配合日糧,提高飼料報酬。
5.4 引導千家萬戶走向專業戶飼養,建立母牛—肉牛養殖小區,組建不同形式的養殖合作社
王消消等的分析表明存欄母牛8~10頭的專業養殖戶母牛養殖成本明顯低于養殖戶[7],在養殖小區(合作社)建立母牛—犢牛—育肥牛的養殖經營模式,實行自繁自養自育,穩定育肥牛的牛源,在農戶科學飼養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場戶結合、就地直線育肥的經營模式,擴大飼養規模,發揮育肥牛場在資金、技術、銷售等優勢,帶動廣大農戶肉牛養殖的發展。建立合作社后,做到統一進行市場信息的收集,摸清楚市場行情,并由養牛合作社的代表與牛經紀人談價格出售架子牛和育肥牛,減少中間環節的費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場風險,增加了農戶養牛的利益空間。
5.5 強化科技培訓與科技術入戶,讓養牛者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實惠,創建能繁母牛、犢牛、架子牛和育肥牛養殖戶(場)的示范場(基地)
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戶的培訓,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公共服務,政府通過養殖技術服務體系實施技術培訓和示范,切實幫助養殖戶降低在疾病防治和防疫上的風險,提高養殖戶總體應對風險的能力。根據需要開展培訓,邀請高校的養牛專家對養殖戶實施“走村進社”的冬春養殖技術輪訓,注重養牛實用技術推廣,圍繞提高養殖效益,新技術、新品種、新飼料的應用等開展技術講座;在注重提高養殖戶養??茖W飼養技術水平的同時,推廣新技術如應用不同時期母牛的補飼技術[9],犢牛補飼技術和早期斷奶技術,犢牛直線育肥技術等,提高母牛養殖綜合效益。
5.6 建立完善防疫體系,確保畜產品安全
對村級防疫員根據工作量給予適當補貼,以保證村級防疫工作正常開展,定期開展春防秋防,做好疾病的檢疫和口蹄疫的預防;加強能繁母牛繁殖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嚴格牛群防疫條件,建立消毒制度,開展經常性的環境衛生消毒,提高母牛繁殖率和牛群養殖經濟效益。
關鍵詞:小規模肉牛養殖業;現代畜牧業;現狀;問題;對策
肉牛養殖業是河南省的傳統優勢產業,河南省也是國家規劃的中原肉牛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發展肉牛養殖潛力大。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牛肉的消費量越來越大,市場前景看好,大力發展肉牛等草食節糧型畜牧業,既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同時還能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一、河南省適合發展肉牛產業
(一)地理及自然環境適宜。飼草飼料資源充足有利于肉牛業發展。河南省位于黃河中下游,境內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均有分布。全省年平均降水量為600―1200mm,平均氣溫12℃一15℃,全年日平均氣溫穩定,全年無霜期為180―230天。河南省天然草場總面積約6000萬畝,草場主要類型有:平原草叢草場,低濕地草叢草場,山地丘陵灌木草叢草場等。人工草地面積約300萬畝,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區、豫北山區、黃河故道及黃河灘區。河南還是個農業大省,是全國糧食的主產區,農作物秸稈數量多,分布廣,開發利用潛力也大,據粗略估算,全省年產各種農作物秸稈約4200萬噸。
(二)肉牛品種資源豐富利于肉牛業發展。肉牛是河南農民飼養的主要畜種之一,地方優良品種有南陽牛、郟縣紅牛等。近些年先后引進國外優良肉牛品種如夏洛萊、西門塔爾、利木贊、皮爾蒙特、德國黃牛、紅安格斯等。2007年歷時二十余年培育的肉牛新品種一夏南牛在河南泌陽通過審定。這些優良品種為肉牛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發展肉牛業是市場的需求。目前我國人均牛肉消費量約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結構的改善,對牛肉尤其是高檔次牛肉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隨著國內牛肉產品質量的提高和市場營銷網絡的不斷健全,牛肉出口的潛力較大。河南省是全國肉牛生產大省,全省肉牛存欄、出欄均居全國第一位,同時也是全國肉牛及其產品調出大省,肉牛業發展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四)發展肉牛業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牛系草食動物,可充分利用牧草、農作物秸稈和農副產品,資源利用率較高,若利用青貯秸稈4200萬噸,可節約飼料約700萬噸,相當于增種700萬畝糧田,增收近百億元。目前在飼料價格猛漲的條件下,養牛成本相對較低,牛肉價格穩中有升,養肉牛效益看好,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秸稈養羊,過腹還田,為農作物秸稈找到了出路,解決了焚燒秸稈造成的污染,保護了環境,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也推動了新農村建設。
二、小規模肉牛養殖存在的問題
(一)養牛處于家庭生產結構中的副業地位,農戶較少重視養??茖W性,市場競爭力較差。
(二)小規模肉牛養殖效益不高。如農戶養育肥牛,1年飼養出欄10頭育肥牛需要投資10萬元左右,凈收益在l萬元左右,而農民目前外出務工,無需投資1年也可以收入2萬元左右;而且肉牛養殖高成本投入,擴大飼養規模明顯增加了勞動強度及風險程度(市場價格風險和疾病風險等),對農民家庭來說難以接受。
(三)肉牛養殖新技術擴散難,從業人員科技素質不高,影響農民增收。在深入農村進行走訪及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當地農戶肉牛養殖的技術來源進行了歸納,大部分農戶是自學養牛技術(占調查的81%),根據父輩傳授下來的經驗養牛,缺乏必要的養殖技術指導,肉牛養殖防疫抗風險性差,飼養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著肉牛品種混雜、出欄率低、肉質差、安全無保障等問題。
(四)小規模養殖組織化程度不高,與規模養殖場(主要是育肥場)之間缺乏利益的有機聯合。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千家萬戶小規模肉牛養殖的組織化程度低、經營粗放、效益較實力弱小,沒有代言人,市場應對能力弱,在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更談不上輻射帶動能力。
(五)加工業滯后制約品牌建設進程。我國有著豐富的牛業品種資源,但牛肉精深加工發展方面動作緩慢,很多仍停留在品種資源的優勢品牌上,缺乏進一步的開發挖掘。
三、以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理念,促進小規模肉牛養殖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為了促進肉牛養殖產業的發展,國家、省、市、區等各級政府對牛產業加大了財政支持力度,相關的政策和資金投入包括鎮畜牧獸醫站人員納入鎮財政全額事業性編制、村級防疫員納入正常補貼、零費用防疫、凍精補貼、零費用配種、秸稈青貯與氨化補貼、牛圈舍修改建設補貼、小區(合作社)養殖補貼、專業戶(規模)養殖補貼等;同時信用合作社也加大了對專業戶、中小規模養殖戶的支持,實行低息貸款甚至是無息貸款。
(二)采用適度規模養殖。發揮飼料和勞動力的資源優勢,增加收入,保持小規模養殖戶的適度存欄數量,加大養殖戶基數的發展。適當增加戶均母牛存欄數量,提高母牛的繁殖率。根據農戶可利用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和飼料資源確定合適養殖規模,養殖數量過少會造成資源浪費,養殖數量過大,自身不能夠解決的飼料資源不足,外出采購則會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做好技術力量配置,強化疫病防治,加強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提高基礎母牛繁殖率和犢牛成活率,縮短母牛胎間距,降低幼牛的死亡率。
(三)加大雜交改良力度。推廣科學飼養模式,提高肉牛生產效率,建立和增加家畜改良服務網點。加大改良面積和改良率,充分發揮良種的生產效率,提高肉牛飼料利用率和屠宰率。遵循肉牛生長發育規律。推廣母牛、犢牛補飼技術和幼年直線育肥技術,摒棄“架子牛育肥”方法,充分發揮肉牛前期生長速度快的優勢,給予充足而合理的營養,縮短飼養期,提高飼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的青貯、氨化加工處理技術;推廣示范養殖技術和飼草飼料加工配合技術,降低飼養成本;根據不同的飼料資源合理配合日糧,提高飼料報酬。
(四)引導千家萬戶走向專業戶飼養。建立母牛一肉牛養殖小區,組建不同形式的養殖合作社,在養殖小區(合作社)建立母牛一犢牛一育肥牛的養殖經營模式,實行自繁自養自育,穩定育肥牛的牛源,在農戶科學飼養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場戶結合、就地直線育肥的經營模式,擴大飼養規模,發揮育肥牛場在資金、技術、銷售等優勢,帶動廣大農戶肉牛養殖的發展。建立合作社后,做到統一進行市場信息的收集,摸清楚市場行情,并由養牛合作社的代表與牛經紀人談價格出售架子牛和育肥牛,減少中間環節的費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場風險,增加了農戶養牛的利益空間。
(五)強化科技培訓與科學技術入戶。讓養牛者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實惠。創建能繁殖母牛、犢牛、架子牛和育肥牛養殖戶(場)的示范場(基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戶的培訓,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公共服務。政府通過養殖技術服務體系實施技術培訓和示范,切實幫助養殖戶降低在疾病防治和防疫上的風險,提高養殖戶總體應對風險的能力。根據需要開展培訓,邀請高校的養牛專家對養殖戶實施“走村進社”的冬春養殖技術輪訓,注重養牛實用技術推廣,圍繞提高養殖效益,新技術、新品種、新飼料的應用等開展技術講座。在注重提高養殖戶養??茖W飼養技術水平的同時,推廣新技術如應用不同時期母牛的補飼技術,犢牛補飼技術和早期斷奶技術,犢牛直線育肥技術等,提高母牛養殖綜合效益。
(六)建立完善防疫體系。確保畜產品安全對村級防疫員根據工作量給予適當補貼,以保證村級防疫工作正常開展,定期開展春防秋防,做好疾病的檢疫和口蹄疫的預防;加強母牛繁殖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嚴格牛群防疫條件,建立消毒制度,開展經常性的環境衛生消毒,提高母牛繁殖率和牛群養殖經濟效益。
(七)打造區域性肉牛品牌,提高小規模養殖戶飼養品牌牛肉產品的意識。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出欄量的增加,品牌將成為核心競爭力。圍繞提高核心競爭力,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快屠宰加工設備的更新改造,采用國外先進的技術處理辦法,開展深層次加工,增加牛肉制品品種,全力實施肉牛品牌戰略。打造知名品牌,積極挖掘牛肉制品品牌文化和品種樣式,努力擴大品牌的影響力與市場占有率,實施品牌文化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胡濤,肉牛、肉羊發展情況調查[J],畜牧獸醫雜志,2012 ,(6) : 28 -29 ;
養殖業的創建和生產經營,完全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物,與之相適應的會計核算,需根據行業特點來摸索與完善。為此養殖業會計一定要將市場經濟與現代會計制度、將行業經營特點與會計科目設計、投資主體結構與記賬方法選用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套新興的、靈活的、可操作性強的會計核算辦法。
一、受市場經濟的抑制,養殖業會計核算趨于靈活性
當前,絕大部分豬場、雞場、奶牛場為私人開辦,沒有統一的會計制度可遵循。所以,會計核算趨于靈活性。
(一)核算基礎兩者并存?!镀髽I會計準則》規定:“會計核算應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别B殖業不確定因素很多,生產周期較短,現金收支比重大,經營管理隨意性強,沒有主管單位。這樣僅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是不夠的,應同時以現收現付制作為核算基礎,形成二者并存的局面。
(二)購銷價格隨行就市。受豬(雞、牛)源、疫情、供求關系、季節性等因素影響,購銷價格完全隨著市場行情的波動而升降。所以,養殖場的各種財物除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外,豬場的仔豬和育肥豬的購銷、自產仔豬轉為育肥豬、自產仔豬或育肥豬轉為種豬、年終存欄豬盤存,均按市場價計算;養雞場亦然,種蛋、雛雞、育肥雞、成齡產蛋雞、商品蛋、淘汰雞等計價也完全按市場價計算;養牛場也不例外,幼牛購銷,牛奶銷售等也完全按市場價格計算。
(三)結算方式以現金為主。養殖人、原料供貨人、產品收購人絕大多數為個人或是國營食品部門的租賃者、承包者,現金管理制度名存實亡,交易方式一般為一手交錢,一手提貸。
(四)年終清庫計入收益。由于豬場的存欄豬、雞場的育肥雞和籠雞、奶牛場的育肥畜不同于一般庫存材料物資,日日喂養,時時增殖。因此,與投入成本配比,應將年終盤存數與賬面庫存數差額作為當年收益處理。以存欄豬為例,為了接近實際,盤點的存欄豬應按不同估計毛重劃分等級,再按市場價算出豬價,進行入賬處理。一方面作為存欄豬調整賬目,將其作為下年度售豬成本;另一方面以庫存溢價(或損失)計入當年收益。
(五)年度劃分以農歷日期為準。養殖業實屬農牧業生產,又是個體經營,且沒有主管部門向其索要報表,新年前后又是最為繁忙的一段時期,養殖戶沒有條件,也沒有必要以公歷作為會計年度的期間劃分,只有到過春節,他們才有一定的精力和時間對全年的經營成果作出判斷。所以,目前養殖場一般以春節為決算年度。
二、根據行業經營特點,形成獨特的科目設置
養殖業會計科目的設置應最大限度地凸顯它的行業特征。同樣是養殖業,養豬、養雞、養牛之間既有相似的特點,又有生產流程和經營管理方面的明顯差異。因此,會計科目的設置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不同性。
(一)資產類科目中應分設“存欄豬”,“籠雞”等結存性科目。存欄豬是豬場活的、主要的、不斷變化的生產資料。為了隨時掌握存欄豬的數量和估價,需從“庫存實物(材料)”性質的科目中把這部分核算對象剝離出來,分設一個“存欄豬”科目。養雞場的產成品主要是商品蛋和淘汰的產蛋雞。產蛋雞一般在雞籠內圈養。這些籠雞既是生產商品蛋的“材料”,又是生產商品蛋的“機器”,從單位價值與使用年限來看,均不夠固定資產條件。為了及時掌握這部分流動資產的增減變化,同樣需把這部分核算對象從“庫存實物(材料)”性質的科目中剝離出來,分設一個“籠雞”科目。養牛場則不同,無論成齡奶牛還是育肥階段的幼牛,均符合固定資產的條件,應分別歸在“固定資產”和成本類科目中核算。
(二)負債類科目中應泛設“貸款”科目。養殖場從金融機構所能取得的貸款一般只限于流動資金貸款(短期貸款)。但只要按期結付利息,也能用于購置或建造固定資產。普遍情況是,從銀行、信用社取得的貸款十分有限,相當一部分資金來自民間借貸。所以養殖場的借入資金沒有必要分“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為此泛設一個“貸款”科目,既核算從金融機構取得的貸款,又核算從民間借貸取得的計付利息資金,以直觀地反映養殖場的各項貸入款項。
(三)損益類科目應改設收支科目。工商企業的損益類科目中一般設“產品銷售收入”、“商品銷售收入”,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產品銷售成本”、“商品銷售成本”科目。為了突出各種養殖業的特點,將類似這些科目的名稱分別改設為“養豬收入”、“養雞收入”、“養牛收入”,以及與之相對應的“養豬支出”、“養雞支出”、“養牛支出”。其明細科目可根據各種養殖業的成本項目設置。以養豬場為例,“養豬收入”可設:⑴育肥豬銷售收入;⑵仔豬銷售收入;⑶公豬配種收入;⑷豬糞銷售收入?!梆B殖支出”可有取舍地設置明細科目:⑴飼料;⑵玉米;⑶麩皮;⑷工資;⑸豬成本;⑹防治費;⑺水電暖費;⑻固定資產維修費;⑼配種費;⑽挑騸費;⑾利息支出;⑿折舊費;⒀攤銷費(開辦費、租賃費、承包費、待攤費用攤銷);⒁管理費;⒂其它費用。
(四)成本類科目中應新設“雛雞及育肥雞”、“幼牛及育肥牛”科目。不論是自己孵化育成的還是買進種蛋孵化的產蛋雞,還是直接購入雛雞,在育成產蛋前會發生一系列飼養成本。為了專門反映雛雞孵化及幼雞培育階段的飼養成本,應新設一個“雛雞及育肥雞”成本科目。其明細科目可按“批次”或“棚次”設置。育肥雞成齡產蛋時,將其飼養成本轉入“籠雞”科目。
養牛與養雞有類似之處。購進或自產的幼牛要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育為成齡奶牛。這期間的一切飼養支出應新設一個“幼牛及育肥?!背杀究颇浚院怂愠升g奶牛的全部成本。其明細科目可按編號設置。育成產奶牛后,將其成本轉入“固定資產―xx號奶?!笨颇?,產乳奶牛按固定資產管理。
養豬業則不同,從仔豬到育肥的商品豬隨時可以作為產品出售,設“養豬支出”科目核算其全部成本即可。
三、按照投資主體結構的不同,記賬方法呈現多樣性
養殖業的投資主體目前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獨家投資辦場;一種是合伙投資辦場。其記賬方法可采用單式記賬法,也可采用各種復式記賬法。
對于獨家投資的養殖場,應了“肉爛了在鍋里”的俗話,一般不要求嚴格核算,甚至不配備專職或兼職會計人員,多為經營者自己粗略計算。因不采用復式記賬法,就是單式記賬也不規范,所以不可能做到單據合規、賬簿齊全、記錄完整;更做不到“日清月結”,只能在年終通過盤點有個大體結算。正如他們所言,一年到頭的經營成果是“母豬養兒,在的算數”。其計算大項有三項:
一是貨幣資金(現金、存款)有多少;二是實物資金(流動資產、固定資產)有多少;三是往來資金(債權、債務)有多少。將上述三項內容加總起來,算出的總數與上年(新辦場者與全部投資額)比較,得出盈虧情況。
如果經營規模較大、經營者有經濟頭腦、有嚴格核算要求、能單獨設立財會部門或聘用兼職會計人員,就一定要采用復式記賬法。
關健詞:黃牛;養殖效益;技術措施
1普及科學知識
1.1改早配為適齡配
前些年早配現象嚴重,母牛不足歲,甚至10月齡就配種,1歲多產犢,既影響母牛正常生長發育,又不利于犢牛成長。經過傳授母牛生長發育規律知識,在母牛1.5周歲配種,母牛產后個體大,犢牛生長快[1]。
1.2改母牛一般喂給為妊后期補料
母牛懷孕5個月后,胎兒生長發育迅速,需要營養多,應及時增喂玉米等,以使母牛產后膘情好,乳汁多,產后提早配種,犢牛生長好。
1.3改早出欄為適期出欄
犢牛由出生到1.5歲,此階段生長快,以后生長減慢,6月齡過早出欄不經濟,歲半出欄效益最佳。
1.4改犢牛隨便采食料草為早期補料
改以往帶犢養育方式為早期斷奶,以利于犢牛早期生長發育,當犢牛產后2周開始訓練采食干草,生后3周訓練料,以后逐漸吃青料到拌草喂,至斷奶犢牛完全適應以拌草料為主的飼喂方式,以促使犢牛均衡生長[2,3]。
2開展黃牛改良
蒙山縣把牛品改列入“三文明”目標責任制,作為工作業績考核內容。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擠資金支持牛品改工作。各鄉鎮都有2~3個配種點和配種員,利用夏洛來、西門塔爾凍精粒改良黃牛,2007年以來改良黃牛1350頭,取得明顯效果。為提高配種率,有如下做法:一是解決良種不足的問題。目前用于本交的優良公牛嚴重不足,用于生產凍精的種公牛品質不高,要加強選種選育。二是解決人工配種受胎率低的問題。把現有的配種站點建成“托牛配種站點”,讓擬配種母牛留下,便于配種員觀察適時配種時間進行配種。重點免費培訓農民掌握人工授精方法。三是實行本交與人工授精相結合。規模養殖場(戶)配送給種公?;蛎赓M培訓授精員。四是注意做好產科疾病防治工作。產后或配種前陰道和子宮要進行沖洗消炎以防治疾病。
3廣開飼草資源
養牛每天需要大量飼草,尤其在冬季,飼草短缺較為突出。為此,養牛場要廣開飼草資源,以解決飼草短制問題,一是自己種牧草。各牛場都種栽桂牧一號,由于牧草灌溉沼液、沼渣,肥水足,每天產牧草量大[4]。全縣種植桂牧一號逾133萬hm2。二是充分利用當地飼料資源。全縣各木薯加工廠、酒精廠、糖廠等每天提供大量廉價的下腳料,還有周圍農戶大量的玉米稈、甘蔗葉、甘蔗尾。為了充分利用作物秸稈養牛,采取經國家、地方、農戶三配的辦法,用于建青貯、氨化兩用水泥池300個,新購切草機10臺,廣泛組織發動,部門密切配合、送技術上門、嚴把質量關,2009年全縣青貯飼料6萬t,秸稈氨化在一部分鄉鎮推廣,不但節省了大量精料,解決了飼草不足問題,而且提高了飼料營養價值,改善了牛的膘情。
4拓展黃牛養殖思路
一是培育“養殖+加工+流通”產業體系,適度規模養殖和雜交改良雙推進,實現量和質的飛躍。根據牛源分布、飲料資源、群眾養牛習慣、生產加工基礎等條件,扶持牛產業區域發展。二是產業布局。蒙山縣交通較發達,飼草料充足的地方,都可發展黃牛養殖。三是肉牛發展模式。倡導“整村推進分戶適度規模養殖”發展模式。每戶根據年可收集的飼草、秸稈量和農副產品量測算,一般養殖基礎母牛以5~10頭為宜。資金和飼草充足可適當增加養殖量。受飼草料供應制約,不提倡規模化養殖模式。
5加強疫病防治
2007年以來各鄉鎮都有零散突發病,蒙山縣畜牧獸醫站及時派專員會同鄉鎮技干進行調查、寫專題報告,并采集病料送有關部門進行化驗,同時對現有牛提出隔離、控制買賣流動,對病牛進行對癥治療,加強飼養管理,基本控制了疫病蔓延。平時加強常發、重大動物疫病進行免疫,減少疫病發生。
盡管蒙山縣牛欄率逐年有所提高,但還沒有達到應有高度。特別是全縣養牛呈滑坡趨勢,表現在牛數量減少,產肉率不高,其原因:一是養牛利潤不高,農民養牛積極性不高;二是養牛橫向比價低,尤其是部分農民有商品意識,善算經濟帳,養牛不如經營其他。針對上述問題,徹底扭轉牛只下降局面,關鍵在于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戶養牛收入,調動農戶養牛的主動性,全方位地推廣科學養牛技術,不斷提高母?!叭省焙陀逝5纳L速度,鼓勵和扶持發展規模經營;增加對養牛生產的投入,以效益推動養牛的發展。
6參考文獻
[1]磨考詩,李秀良,吳亮,等.抓好牛品改促奶業發展[J].廣西畜牧獸醫,2009,26(2):78.
[2]龍家槳.推廣種植牧草發展草食動物的可行性調研[J].廣西畜牧獸醫,2008,24(6):333-335.
[關鍵詞] 牛疫病 養殖 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5-0282-02
1 我市牛養殖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市對于牲畜的養殖也有較強烈的需求。牲畜的總量與肉類的產量都在逐年增加,其中對于牛的養殖規模更是不斷地加大。這是因為牛屬于草食性的哺乳動物,體型較為粗壯,牛肉和牛乳都可以使用,它的皮還可以作為工業原料和衣料,去生產其他更為貴重的物品。此外,由于牛肉的營養價值和目前市場的強烈需求,造成了牛的養殖在我市養殖業中占據很高的地位。但是,牛疫病的防治問題一直是影響養殖規模的重要原因,因為牛疫病有非常強大的傳染性,一旦有其中一頭牛感染疫病,便極易造成整個牛群的批量死亡,我們便由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因此,只有在飼養的過程中對牛疫病的防治問題加強重視,并結合科學的防治方案,便會大大減少疫病的發生,從而對養殖戶的收益有良好的保障。另一方面牛疫病的防治若能治理良好,則可促進我市養殖業的進一步發展,給我市開辟一條新的養殖大道。
2 現階段牛疫病的發病特點
2.1 嚴峻的傳染病流行形勢
在牛的養殖業中,危害較為嚴重的傳染病主要包括: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結核病、牛流行熱、布氏桿菌病、口蹄疫等傳染性疾病。在它們當中,危害最大的當屬口蹄疫疾病和結核?。黄浯萎攲侔褪蠗U菌病以及布氏桿菌病。牛的口蹄疫屬于一類影響較大的牛疫病,它的特點是:傳播的速度非??欤绊懙姆秶鷱V,發病急。
2.2 產科病的發病率日益增多
牛的冰凍人工配種技術在我國已經進行全面推廣,尤其是牛養殖戶的人工配種水平都比較低,他們的消毒意識非常淡薄,從而導致了牛的生殖道損傷和污染的情況發生,細菌性疾病的發病率也變得越來越高。由于沒有科學的用藥指導,或者有的養殖戶根本不愿意去醫治,甚至濫用藥物等不科學不合理的手段,導致牛的產科并發病率越來越多。
2.3 寄生蟲的影響
因為牛養殖的規模逐漸增大,牛寄生蟲病是養牛業的威脅元素之一,并且呈現一種上升的趨勢,其中,吸蟲和線蟲是嚴重對牛的生命造成威脅的寄生蟲,除此之外還有十幾種寄生蟲類。對于防治寄生蟲的影響,牛養殖戶沒有進行合理的驅蟲程序,甚至有時用一些失效的驅蟲藥,這種做法導致了牛的生產性能大大降低,嚴重對養牛業的經濟效益造成影響,更甚者會引起牛的細菌感染,導致牛的直接死亡。
2.4 普通病數量逐年增加
由于受到天氣的影響、飼料的更換和放牧方式不當等原因都會導致使牛群的感冒、中毒以及營養代謝性的相關疾病,同時造成牛機體的抵抗力不足,從而引發其他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發生,對養牛業的養殖帶來巨大損失。
3 如何防治牛疫病
3.1 建立良好的衛生防疫體系
使用隔離建筑將生產區與生活區嚴格分離開來,例如圍墻、籬笆等。將消毒室建在牛場生產區的門口,同時室內還要具備紫外線消毒的功能,在消毒池內也要存放足量的消毒液。消毒液要用合格的消毒液,不能過期或失效,還要定期檢查其濃度。牛場的環境衛生還要求時刻都保持干凈衛生。牛舍和其運動的區域都要進行完全徹底的清理,包含糞便等垃圾。在夏季,還需要對牛進行防暑降溫的工作,為其消滅蒼蠅、蚊子等細菌較多的蟲子;在冬季,要做好牛群的防寒工作,預防其生病。
3.2 制定標準的消毒程序
首先需要對場地進行完全消毒。在一般情況下,清掃即可保持場地的環境衛生,并定期使用消毒液進行消毒處理,水泥地則應使用含帶消毒藥水的清水進行徹底沖洗,為其消毒。然后需要處理的是牛舍的消毒問題。由于牛的很多因素都有不確定性,例如:成長階段、成長季節和飼養環境的差異,對牛舍的消毒方法、消毒次數和消毒藥物的劑量都不相同。一般情況下來說每半個月一次便可。當疫病發生在牛舍時,細菌會把場地污染,這時應該先用消毒液對場地進行徹底噴灑,然后再挖出一層表土,并將干漂白粉撒在地上,使其與泥土完全混合,這時再將這層表土深埋。若牛染上傳染病,則需選用有效的消毒液對其糞便、飼槽等地進行徹底的消毒,然后再進行清掃工作。
3.3 重視牛場的常規檢疫工作
在春季時間段內應該為牛群注射炭疽芽孢疫苗,在春季和秋季的時間段內為其注射口蹄疫和流行熱疫苗。在每年的春秋兩季都要為牛群進行常規體檢,若發現有可疑疫情,則需再進行一次檢疫,檢出陽性牛,則必須按照衛生法進行淘汰處理,不對其進行治療。還要嚴格控制牛進場,每調入一次牛,則必須具有獸醫法定單位的檢疫證書,同時進行疫病的檢疫,在確認其安全之前,禁止入場。
3.4 堅持定期驅蟲
需要與我市的情況相聯系考慮,進行驅蟲藥物的選擇。通常情況下在每年的春秋兩季對牛群進行全部的消毒。常用的驅蟲藥物為:丙硫咪、貝尼爾、碘胺二甲嘧啶等藥,嚴格按照它們的使用方法進行使用。
3.5 抗生素的使用要求
醫學的進程被抗生素的出現推進一大步。但是在其使用過程中也表明了它有很大的副作用。飼養過程中一定要謹慎使用抗生素,這樣才可能避免由于濫用抗生素而造成其對牛無效的狀況發生。當牛出現病癥并須抗生素協助治療時,要嚴格按照它的使用要求去使用,不可隨意加大劑量,出現濫用抗生素的現象,這樣會對牛的身體帶來損傷。
總結
我市養殖業的規模化不但為養殖人員增加了收益,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好的就業機會,而且也促進了我市經濟的大發展。因此,為使養殖業規模不斷擴大,為更好的發展養殖業,首先要進行的便是對其疫病的防治。本文通過大量的資料查閱和實地考察,對牛疫病的防治措施進行了良好的歸納總結。隨著研究不斷的深入,相信在未來牛疫病存在的問題將不會阻礙養殖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寧璽.牛場發病情況調查及防治措施[J]. 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0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