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健康監測制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河南大學附屬淮河醫院檢驗科,河南開封 475000
[摘要] 目的 探討在丙肝治療中應用抗體ELISA檢測聯合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的意義。 方法 將2012年10月—2013年11月于該院進行臨床申請HCV-RNA檢測的325例患者(325份標本)作為研究對象,325例患者全部進行抗體ELISA檢測和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對不同檢測方法的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對比。結果 抗體ELISA檢測與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結果均陽性時,兩者聯合檢測的假陰性率為0%,單用抗體ELISA檢測的假陰性率為12.9%,與單用抗體ELISA檢測相較兩者聯合檢測的假陰性率明顯較低(P<0.05);抗體ELISA檢測及與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均陰性時,兩者聯合檢測的假陰性率為0.3%,單用抗體ELISA檢測的假陰性率為2.3%,與單用抗體ELISA檢測相較兩者聯合檢測的假陰性率明顯較低(P<0.05);丙肝病毒核心抗原ELISA檢測為陽性而抗體ELISA檢測為陰性時,兩者聯合檢測的假陰性率為0%,單用抗體ELISA檢測假陰性率為75.0%,與單用抗體ELISA檢測相較兩者聯合檢測的假陰性率明顯較低(P<0.05)。結論 采用抗體ELISA檢測聯合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臨床樣本的假陰性率較低,兩者聯合檢測提高丙肝的診斷符合率,有利于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丙肝治療;抗體ELISA;丙肝病毒核心抗原
[中圖分類號] R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9(a)-0185-02
[作者簡介] 胡芳(1985.12-),女,河南開封人,本科,醫師,研究方向:檢驗醫學與臨床。
丙肝為常見的傳染疾病,其傳播途徑主要為血液傳播,可對人們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相關統計顯示[1],目前全球感染丙肝例數已超過1.5億,我國丙肝感染例數較多,約占3%左右。對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者而言,其大部分均無顯著癥狀,與甲型急性肝炎、乙型急性肝炎的患者相較,部分引起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癥狀往往也較輕。但感染丙肝病毒之后,患者較易形成慢性感染,嚴重者可發展成肝癌及肝硬化等疾病[2],而早期檢出丙肝病毒感染并采取有效阻斷HCV傳播的措施具有重要作用。故選取該院2012年10月—2013年11月臨床申請HCV-RNA檢測的325例患者(325份標本),對抗體ELISA檢測聯合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在丙肝治療中的價值和意義進行了分析討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臨床申請HCV-RNA檢測的325例患者(325份標本),其中陽性結果有48例,陰性結果有277例,所有標本均分離血清,放置于-70 ℃的冰箱之中進行保存。
1.2 方法
325例患者(325份標本)全部進行抗體ELISA檢測和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
抗體ELISA檢測采用HCV-Ab ELISA試劑盒檢測,操作步驟如下:①準備試劑、樣品盒標準品,加入樣品盒標準品并置于37度反應30 min;①洗板5次,加入酶標試劑置于37 ℃反應30 min;③洗板5次,加入顯色液AB于37 ℃顯色10 min;④加入終止液,于15 min之內讀OD值,計算。陽性結果進行二次復檢;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采用HCV-cAg ELISA試劑盒檢測,操作步驟如下:①準備試劑、樣品盒標準品,加入樣品盒標準品并置于37 ℃反應30 min;②洗板5次,加入酶標試劑置于37 ℃反應30 min;③洗板5次,加入顯色液AB于37 ℃顯色10 min;④加入終止液,于15 min之內讀OD值,計算。陽性結果進行二次復檢;采用丙肝病毒RNAPCR檢測試劑盒進行丙肝病毒RNA檢測,根據說明書上操作方法進行檢測。觀察記錄各項檢測結果并進行對比分析。
1.3 統計方法
該組數據均錄入至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比較經χ2檢驗。
2 結果
該組所選取的325份血清樣本,均全部行抗體ELISA檢測和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其中抗體ELISA檢測與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均陽性的標本例數為31例,抗體ELISA檢測及與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均陰性的標本例數為305例,丙肝病毒核心抗原ELISA檢測為陽性而抗體ELISA檢測為陰性時的標本例數為4例,與單用抗體ELISA檢測相較兩者聯合檢測的假陰性率均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3。
3 討論
丙肝為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簡稱,也可將其稱作丙型肝炎,其主要是由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為臨床傳染性疾病之一[3],丙肝患者通常無顯著的臨床早期癥狀且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因此,對丙肝進行早期確診與篩查具有重要作用。臨床篩查丙型肝炎的手段較多,其中較為常用的為抗-HCV,但其具有一定的缺陷[4-5],對于丙型肝炎感染者而言,其出現抗-HCV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而導致易漏診的情況發生。HCV-RNA雖對丙肝可進行較好的診斷,但其檢測費用較多,因此,在臨床篩查丙肝時也不宜應用。
報道顯示[6],由于丙肝感染病毒抗體將長期存于人體之內較易檢出,但患者在感染HVC之后,其抗HCV通常為緩慢出現,因此,一般在進行抗體血清學轉換時,可適當將其進行延遲,通??裳舆t于暴露之后數月發生,而此時有發生抗HCV假陰性的可能性,即在抗體可檢出前,或者在血清學轉換中的窗口期[7]。在該文研究中,對325份標本同時進行了抗體ELISA檢測與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結果顯示,在抗體ELISA檢測和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結果均為陽性時,兩者聯合檢測的假陰性率為0%,而單用丙肝病毒抗體ELISA檢測的假陰性率達到12.9%,與單用丙肝病毒抗體ELISA檢測相較應用抗體ELISA檢測聯合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的假陰性率明顯較低(P<0.05),抗體ELISA檢測聯合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檢測結果均為陰性時,兩者聯合檢測的假陰性率僅為0.3%,而單用單用丙肝病毒抗體ELISA檢測的假陰性率達到2.3%,與單用丙肝病毒抗體ELISA檢測相較應用抗體ELISA檢測聯合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的假陰性率明顯前者較低(P<0.05);當抗體ELISA檢測結果呈陰性而丙肝病毒核心抗原ELISA檢測結果呈陽性時,兩者聯合檢測的假陰性率為0%,單用丙肝病毒抗體ELISA檢測的假陰性率達到75.0%,與單用丙肝病毒抗體ELISA檢測相較應用抗體ELISA檢測聯合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的假陰性率明顯前者較低(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采用抗體ELISA檢測聯合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可使假陰性率得到有效的降低。與文獻報道相符[8]。分析原因認為其與處于窗口期的丙肝患者無法檢出HCV-Ab具有相關性,雖然抗-HCV如檢測為陰性,但也可能為攜帶HCV有傳染性,因此較易產生漏診的情況。而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HCV-cAg)則可使HCV檢測窗口期進行縮短[8],進而有效減少了HCV經血液傳播的風險,有利于對免疫功能低下、不產生抗體等HCV攜帶者進行早期發現。
綜上所述,抗體ELISA檢測聯合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操作簡單且檢測成本較低,可應用于篩查丙型肝炎,其效果確切且有利于丙肝的治療,采用兩者聯合檢測,可有效防降低假陰性率,防止丙型肝炎篩查出現漏診等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繼梅,丁雪芳,許葉虹,等.乙丙肝重疊感染者血清學及病毒學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4):651-653.
[2] 張秀英,顧建文.丙肝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血清RNA與抗HCV定量檢測及其生化指標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4):728-731.
[3] 趙龍友,紀勇平,譚曉霞,等.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檢測的臨床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9):943-944.
[4] 曹軍皓,黃前川.丙肝病毒核心總抗原定量檢測的臨床應用[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4,29(2):108-109,114.
[5] Park Y, Lee J H, Kim B S, et al. New automated hepatitis C virus (HCV) core antigen assay as an alternative to real-time PCR for HCV RNA quantifica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10, 48(6): 2253-2256.
[6] 鄧兆享,彭杰雄.HCV-cAg檢測在丙型肝炎感染窗口期和免疫異常患者中的臨床價值[J].現代醫藥衛生,2014(11):1629-1630,1632.
[7] Cao H, Zhang K, Shu X, et al. [Detection of hepatitis C core antigen in intravenous drug addictions][J]. Zhonghua shi yan he lin chuang bing du xue za zhi= Zhonghua shiyan he linchuang bingduxue zazhi=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virology, 2011, 25(4): 304-306.
關鍵詞 乙肝病毒標志物 甲胎蛋白 早期原發性肝癌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208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較高,其死亡率居惡性腫瘤死亡的第3位,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在成人甲胎蛋白可以在約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升高,并且隨著病情惡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會急劇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診斷原發性肝癌一個特異性的臨床指標。因此,聯合檢測乙肝病毒標志物和甲胎蛋白重要性,特別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檢測甲胎蛋白可以發現早期原發性肝癌。
資料與方法
2010年7~10月上饒市信州區社區居民在江西鳳凰醫院進行健康體檢的人群5000人份。
研究的內容:肝功能(ALT,AST),兩對半定性,AFP定量檢測。
操作步驟:空腹抽血3ml,每天50人份,100天左右測完,肝功能(ALT,AST)采用速率法,儀器BS-400型生化分析儀;兩對半采用ELISA法,酶標儀anth s2010;AFP采用免疫熒光法,儀器PerKin Eimer(1420用戶),嚴格按照說明書檢測。
結 果
檢測結果所有乙肝病毒攜帶者有478人(9.5%),具體兩對半結果模式,見表1。
檢測結果所有AFP升高21人(0.42%),其中AFP≥100ng/ml的女性為孕婦,男性年紀均>50歲,其中部分有轉氨酶異常的,見表2。
為乙肝病毒攜帶者且AFP含量偏高12人(0.24%),且部分有轉氨酶異常的,見表3。
為AFP≥100ng/ml的4例男性被檢人員,兩對半的模式均為HBsAg、HBeAb、HBcAb陽性,其轉氨酶結果AFP的含量詳細如下,占總人數的0.08%,見表4。
表4的AFP≥100ng/ml的4例男性被檢人員通過B超和增強CT檢查,在肝臟部位均發現腫塊,影像學考慮原發性肝癌,且他們都是乙肝病毒攜帶者,肝功能轉氨酶有的偏高。
討 論
據免疫熒光研究證實,肝癌細胞必須分化至一定程度才具有合成AFP的能力,一般來說,高分化和低分化肝癌細胞少合成或不合成AFP,只有中度分化的肝癌細胞在形態和功能上都近似胚肝細胞,因而分泌AFP較多,染色體組型研究表明,肝癌細胞的染色體組型為整倍體時,血清AFP正常,而為非整倍體時,則大部分血清AFP升高,此外,肝癌合成AFP的能力尚與肝癌變性、壞死的程度和范圍有關,乙肝病毒可能通過與肝癌細胞的整合,而使肝癌細胞合成AFP的能力增強。
通過5000人份的肝功能,兩對半以及AFP檢測的結果來看,乙肝病毒攜帶者在社區居民中的人數比例9.5%和全國的統計數據9.2%還是偏高的,其中AFP≥100ng/ml的4例男性被檢人員經進一步檢查,均被證實為原發性肝癌患者,且都為乙肝病毒攜帶者。80ng/ml≤AFP<100ng/ml的乙肝攜帶人員通過B超和CT檢查在肝臟部位未發現異常,建議0.5~1年定期血清學復查AFP含量及影像學檢查20~80ng/ml的體檢乙肝攜帶人員建議1年左右血清學復查AFP含量及影像學檢查,通過這樣以便及時發現病情,及時治療。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世界范圍內肝癌死亡率列第5位,我國是肝癌高發國家之一,我國普查每十萬人口中有14.58~46人發病,平均30.29/10萬人,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地原發性肝癌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我社區達到80/10萬人,結合全國平均30.29/10萬比,還是有較明顯差異。
因此,社區健康體檢聯合檢測乙肝病毒標志物和甲胎蛋白的重要性,特別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更應該重視甲胎蛋白的定期復檢。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大學新生;亞健康;預防
[中圖分類號] G47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7)12(c)-169-02
進入大學校園學習和生活,每個學生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時也會導致他們的健康狀況受到威脅。我院大學新生在體檢時發現75%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近視,68%的學生患有齲齒。而不可避免的各種因素,如長期缺乏鍛煉、睡眠不足、學習壓力等,直接導致一些大學新生在身體素質、精神狀態、脾氣性格等方面過早出現了亞健康狀態[1]。大學的獨立生活中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水土不服”又再次威脅著學生的健康,有調查表明我國的大學在校生的亞健康比率逐年增高。為了及時有效地改善大學生的健康狀況和為解決大學生亞健康狀況尋求有效途徑,筆者對本院2007級大學新生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對他們的亞健康狀況以及對亞健康知識的認知程度進行了調查,現總結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我院2007級大學新生1 420名,其中,男生684人,女生736人,年齡17~22歲。
1.2 調查方法
利用我院專家審定的調查表,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分別對大學新生入學前后健康狀況進行不記名調查測試,健康教育課中對學生進行亞健康知識的講解,讓其在課后如實填寫。
2 結果
調查結果見表1。
3 討論
3.1 造成亞健康的因素分析
由結果可以看出,高中和大學雖然是短短1個月左右的時間,但是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在心理上,大學生的健康狀況卻有著較大的改變,特別是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突出:學習效率和興趣下降的同學增長了5%,情緒低落、感到壓抑的同學增長了近8%,而失眠、生活壓力大的同學增長了近20%。分析原因主要包括:
3.1.1 不同的緊張和壓力因素高中時期只是單純的來自學業的壓力過大,從而不能經常鍛煉身體,睡眠減少,極少參加各種娛樂和集體活動。而進入大學后,學習的壓力減小,但來自社會、環境、家庭、學業甚至將來就業等各種外界的壓力陡然增加,造成大學新生一時難以適應,長期的緊張和壓力會使他們的健康過早地遭到威脅:胃腸系統功能紊亂,血壓升高、腦應激疲勞和認知功能下降;生物鐘被破壞,睡眠質量差;免疫功能下降,感染機會增加[2]。
3.1.2 不同的精神、心理因素高中時學習目的較明確,學校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入大學后,由于環境和生活氛圍的改變,青少年很快進入性格的多變期,焦慮、冷漠、妒忌、抑郁的偏激個性經常出現,直接導致他們高傲孤僻,缺乏愛心。
3.1.3 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因素高中生活較規律,大部分學生衣食無憂。大學新生來到陌生的環境,接觸陌生的人,開始獨立的生活,個別學生會出現飲食不規律,經常性的過饑、過飽,很少參加體育鍛煉,作息時間不固定,甚至經常性地接觸煙、酒和網絡。
3.1.4 不同的社會和環境因素大學新生都會遇到生理和心理的“水土不服”,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大氣、水等環境的改變對大學生的健康都造成了影響,出現失眠、頭昏、消化不良、便秘等“水土不服”的癥狀[3]。
3.2 干預對策
學校應該制定出相應的對策對大學新生的亞健康進行干預:
3.2.1 加強溝通與交流,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學院應經常組織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使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其感到有公平、公正的學習氛圍,從而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3.2.2 加強健康教育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宣傳,使大學生盡早掌握亞健康的各種表現形式,加強自我監護,預防和避免亞健康狀態的發生。
3.2.3 重視家庭和社會的作用家庭和社會應該為學生營造和諧、溫馨、穩定的生活學習氛圍,為他們的成長、成才創造條件。
總之,根據大學新生健康問題具有邊緣性、模糊性、過渡性、可塑性等特點,從入學開始就應該經常性地進行健康輔導和咨詢,爭取使每個大學新生都建立良好的心理、心態和情緒,使他們在精神上長期處于健康完美的狀態,盡量減少來自社會、學業、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提高他們處理生活、學習、人際關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困難的能力。大學新生處在心理和生理從不成熟走向成熟、向成人階段過渡的動態變化時期,獨立生活能力差,容易沾染各種不良習慣,如吸煙、飲酒、沉迷網絡等,應加強教育,使他們對自身有明確的認識,改掉缺點和不良習慣,為自己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文芹,劉偉光.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的形成、表現及消除辦法[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15(7):91,123.
[2]柳太祥,周保仁,王穆蘭,等.中學生亞健康狀態原因分析[J].中國校醫,2004,18(1):63-64.
[3]高玉萍,趙樂東.健康干預對大學生亞健康狀態改善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8):691-692.
關鍵詞:超聲回彈綜合法;混凝土;抗壓強度;無損檢測技術;
0 引言
超聲回彈綜合法最初是由羅馬尼亞某研究院于一九六六年提出,同時對其技術規程進行編制,引起了國內外混凝土無損檢測技術研究人員的關注。我國在一九七六年引進了該方法,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經過多個研究機構的多次試驗,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并被廣泛的用于檢測結構混凝項目的質量。我國于一九八八年公布了首部《超聲回彈綜合法檢測砼強度技術規程》》(CECS02:88),在二零零五年進行了修訂。超聲回彈綜合法指的是通過低頻超聲波檢測儀與中型回彈儀對結構混凝土的相同的測區的聲時與回彈值進行測量,根據已有的測強公式,求出測區混凝土的強度值。本文基于這一背景,分析了超聲回彈綜合法測強度與混凝土抗壓強度之間的關系,這一研究對于超聲回彈綜合法的進一步推廣應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超聲回彈綜合法測強度與混凝土抗壓強度之間的關系
1.1 基本原理
混凝土波速、回彈值以及強度這三者之間的相關性較強,前面兩者隨著強度的增加而加大,在關系曲線確定之后,對相同測區的聲時與回彈值進行測量,再根據已有的測強曲線求出測區的強度:
指數方程:fcu,e=aVbRc
說明:fcu,e與a分別為抗壓強度換算值和常數項系數;b與c為回歸常數;V與R分別為測區修正后的超聲聲速和回彈平均值。
1.2 技術特點
(1)降低含水率與齡期的影響
如果混凝土的含水率太大,會導致超聲波聲速高于正常值,推算強度加大;回彈值低于正常值,推算強度減小。
如果混凝土的齡期太長,超聲波聲速的增長率與推算強度都會降低。由于混凝土碳化加強,回彈值和推算強度會隨之上升;所以,綜合這兩點對混凝土強度進行測定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含水率與齡期的影響。
(2)彌補相互不足
回彈值之所以能夠反映出混凝土的強度,主要是依據是表面砂漿的彈性性能,兩種情況下,真實的強度是難以得到反映的,即構件具有較大的截面、內部和外部質量相差很大,超聲波聲速對混凝土強度的反映是以斷面的動彈性為主要依據的;回彈綜合法對于強度較小、容易變形的混凝土而言,反映比較遲鈍,超聲法對于強度較大的混凝土而言,強度變化對聲速的影響較??;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對于強度較大或較小時,彌補相互的不足,從而使結構混凝土的質量得以真實的反映。
(3)提高測試精度
因為綜合法測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某些因素的影響,使混凝土質量得以全面的反映,多次試驗證明該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測試精度。
1.3 測量儀器的技術要求
對于超聲波檢測儀與回彈儀,一定要按照相關規程進行檢驗與檢定。即《 混凝土回彈儀》 (JJG 817--93);《混凝土超聲波檢測儀》JG/T 5004。
數字式:可對數字信號進行采集和儲存、對聲學參數進程測讀以及智能化處理數字信號。超聲波厚度振動換能器的頻率是五十到一百千赫,主頻和標稱頻率實際測量結果差距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內。換能器與高頻電纜線應根據實際測試需求來選擇,開始檢測之前,對聲時初值進行測定,如果中途對換能器或高頻電纜線進行了更換,需對聲時初值進行重新測定。
超聲波檢測儀應具備以下幾點要求:1、其示波裝置所顯示的波形需清晰且穩定;2、聲時最小分度值為0.1微秒;3、具有信號幅度調整系統,且最小分度值為l分貝;4、接收放大器頻響在10千赫到500千赫范圍之內,總增益大于等于80分貝,接收靈敏度小于等于50微伏;5、當電源電壓波動不超過標稱值的正負百分之十時,可正常工作;6、可不間斷正常工作四個小時以上。
2測強的主要影響因素
2.1 原材料
水泥:如果影響不大,可不進行更改;細骨料:混凝土中常用砂率不會有太大的波動,且砂的粒度比超聲波長要小的多,對傳播中的超聲波影響并不大;如果砂率遠小于最小常用砂率(28%)或遠大于最大常用砂率(44%),則不能忽略影響,需創建測強曲線。粗骨料:測強受石子品種的影響特別大,經過試驗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如果將卵石混凝土作為基礎,碎石混凝土強度推定值大約要比其他材質作為基礎高出1/4。骨料粒徑大,聲速變大。
外加劑通常在前期發生反應,也就是混凝土塑化作用,初期的三到五天強度上升,但超聲回彈綜合法是在十四天后對強度進行測定,因此,無需對外加劑的影響進行修正。
碳化深度:通過試驗可得出,碳化深度提高不到一毫米,混凝土推算強度大約高出實際強度的0.6%。若混凝土碳化深度過大,含水量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回彈值較大,聲速有很小幅度的下降,可與部分影響相抵;可不必考慮碳化因素。
2.2 混凝土含水率
試驗結果顯示,回彈值在很大程度上受混凝土表面濕度的影響。濕度與回彈值成反比,但對于超聲波而言,相比在空氣中的傳播,其水中傳播速度要大很多,可與部分影響相抵,而隨著混凝土強度的加強,該影響會降低。因為氣候、齡期等因素都會對混凝土的濕度造成一定的影響,不同地區測得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測試時應盡量在干燥狀態下進行。
2.3 測試面
如果將混凝土澆筑上表面或下底面作為測試面,因為其表面存在水或浮漿等原因,回彈值和聲速與澆筑側面所測量的值有差異。如果測量基準為側面,那么對于上表面或下底面測量,回彈值和聲速值需與一個系數相乘,即修正系數。
2.3 超聲回彈綜合法測強曲線
2.3.1測強曲線意義
超聲回彈綜合法測強曲線指的是采取一定的數學方式來呈現混凝土試塊的抗壓強度、聲速以及回彈值之間關系。
2.3.2測強曲線分類
測強曲線分為三類,即統一測強曲線、地區測強曲線以及專用測強曲線。這三者中專用測強曲線由于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高精度以及一致的技術條件,被作為首選,其次是地區測強曲線,最后是統一測強曲線。
3 小結
在對建筑結構或構件的混凝土進行抗壓強度檢測時,經常使用回彈法、超聲回彈綜合法和鉆芯法.回彈法和超聲回彈綜合法都是利用測強曲線間接地推定出混凝土抗壓強度.測強曲線是在大量試驗的基礎上,通過回歸分析歸納建立的,都有其相應的適用條件.如果被檢測混凝土的檢測條件與所用測強曲線的適用條件有較大差異時,可采用同條件養護立方體試件或從結構或構件測區中鉆取的混凝土芯樣試件,對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檢測結果進行修正.
參考文獻:
[1] 潘偉行.超聲回彈綜合法測強度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混凝土,2002,(8):24-25.
[2] 閻繼紅,胡云昌,林志伸等.回彈法和超聲回彈綜合法判定高溫后混凝土抗壓強度的試驗研究[J].工業建筑,2001,31(12):46-47,82.
[3] 趙望達,劉勇求.基于進化神經網絡的超聲回彈綜合法火災后混凝土強度的評定[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06,3(3):31-34.
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河南焦作 454100
[摘要] 目的 探討化學發光微粒法(CMIA)在梅毒特異性抗體低值結果中的臨床應用。方法 選取該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該院和門診病人常規免疫檢測標本5673例,使用化學發光微粒法(CMIA)對5673人份標本進行初篩,陽性標本進一步使用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和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凝集實驗(TRUST)進行了對比檢測。結果 使用CMIA法檢測5673份標本中,陽性標本為347例,占總標本數6.11%。其中S/CO值大于10的標本為204例、S/CO值5~10的標本81例、S/CO值1~5的標本62例。在347例CMIA法陽性標本中,TPPA檢測為陽性的305例(87.8%)TRUST檢測為陽性的130例(37.5%)。2種方法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5)。 結論 CMIA在梅毒特異性抗體的檢測中,靈敏度較好,適合大批量篩查。對于S/CO值<5的標本,應結合TPPA和TRUST進行復檢,有條件的實驗室可使用免疫印跡法進行確證。
關鍵詞 化學發光微粒法;梅毒特異性抗體;低值結果
[中圖分類號] R44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2(c)-0181-02
梅毒是由梅毒蒼白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性傳播疾病,可引起神經、心血管等多系統損害,嚴重影響人群的身體健康。此外,梅毒亦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導致自發性流產、死產或先天梅毒等。90年代末以來,全國梅毒報告病例數明顯增加,呈快速流行的趨勢,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為了控制梅毒的院內感染,衛生部已規定凡是手術、輸血及各種創傷性檢查的患者,均需進行梅毒特異性抗體的血清學檢測。自2011年以來,該院檢驗科開始使用化學發光微粒子法(CMIA)進行梅毒特異性抗體篩查。CMIA具有特異性好、敏感度高、可定量、全自動操作、重復性好等優點。但在長期的工作中,也發現CMIA法在檢測中尤其是低值標本中具有一定的假陽性,因此,為了更好的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避免誤診。該實驗將自2013年12月—2014年6月間的住院病人5673人份標本分別使用用化學發光微粒子法(CMIA)、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和TRUST(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凝集實驗)分別進行了檢測。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住院和門診病人常規免疫學檢測標本5673例,其中男3125例,女2548例。年齡16~86歲,平均年齡39歲。
1.2 儀器與試劑
CMIA檢測是采用鄭州安圖生物公司A2000化學發光儀器以及配套試劑。TPPA是采用日本瑞必歐株式會社試劑。TRUST采用上海榮盛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試劑。
1.3 檢測方法
使用CMIA法對5673份標本進行篩查,測得結果在S/CO值在1.0以上的為陽性。然后,陽性標本使用TPPA和TRUST進行檢測。以上方法均嚴格按照儀器和試劑說明書進行。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11.5軟件進行對數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使用CMIA法檢測5673份標本中,陽性標本為347例,占總標本數6.11%。其中S/CO值大于10的標本為204例、S/CO值5~10的標本81例、S/CO值1~5的標本62例。在347例CMIA法陽性標本中,TPPA檢測為陽性的305例(87.8%),TRUST檢測為陽性的130例(37.5%)。經統計學檢驗,P<0.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2.2 CMIA法篩查陽性標本347例(S/CO值>10、5~10和1~5三種濃度),使用TPPA和TRUST方法進行對比檢測結果,見表1。
3 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的增多,我國近年來梅毒螺旋體感染人群日益增長。因此,梅毒抗體的檢查也成為各個實驗室的一個重要項目?;瘜W發光微粒子法(CMIA)是近年來開始應用的新型檢測技術,由于CMIA使用全自動重組TP抗原(TPN15、TPN17、TPN47)包被微粒子檢測血清抗體[1]。使用兩步驟免疫檢測,避免了鉤狀效應的產生。有報道稱CMIA檢測各期梅毒患者梅毒抗體的敏感性為98.7%~100%,特異性為99.9%[2]。從該試驗中也可以看出,化學發光微粒子法(CMIA)與TPPA法相比較,敏感性較高,在低值標本中,差異性更加明顯。CMIA法另外具有快速、高通量等優點。
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是目前梅毒檢測中比較常用的確認實驗方法。TPPA是將經過提純處理的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原包,使用明膠顆粒為載體,當抗原和血清中抗體發生特異性反應時就會出現顆粒凝集現象,凝集的強度與抗體濃度成正相關。除對I期梅毒敏感性稍低外,對其余各期梅毒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3]。
TRUST(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凝集實驗)主要應用于梅毒非特異性抗體的檢測,梅毒非特異性抗體相比特異性抗體出現時間晚二周左右,非活動期或在治療期間的梅毒患者非特異抗體濃度會下降或轉陰,晚期梅毒患者非特異性抗體有可能轉陰等原因[4],因此,對于Ⅱ期梅毒TRUST具有很高的臨床診斷價值,但對于I、Ⅲ期梅毒則檢出率較低。治療期或處于非活動期的梅毒非特異性抗體檢出率也較低,易出現假陰性。
該試驗結果表明,CMIA檢測梅毒特異性抗體濃度在1~5S/CO值時,TPPA的檢出率僅為56.45%。主要原因是:① CMIA法的分子抗原主要選自梅毒螺旋體外膜的脂蛋白,多肽抗原是使用基因重組表達而獲得。再用血清清蛋白與之相連接,試劑抗原所使用的合成多肽不做提純,可能造成非特異性反應升高,從而導致CMIA法包含引起不符合的序列使檢測結果出現不符合。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惡性腫瘤患者的標本中,含有一些干擾免疫檢測的抗體而造成假陽性。③部分老年人由于生理的改變和免疫功能的異常,產生的一些抗體和蛋白質,從而導致結果出現假陽性。有報道認為使用CMIA法測定梅毒特異性抗體的最佳篩查Cutoff值為3.125。這樣,CMIA法的特異性有顯著的升高,并保留了原有的高敏感性[5]。
根據有關資料,TPPA在檢測梅毒特異性抗體中,IgG型抗體反應性與IgM型抗體相比較弱,而在一些感染性人群中,卻主要以IgG型抗體為主。因此,這部分人群在TPPA檢測中,常常出現低滴度的反應,甚至出現假陰性[6]。在該試驗中,CMIA檢測梅毒濃度在1~5S/CO值時,TPPA的陽性率為56.45%,對于這部分低濃度的人群,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最好進行觀察監控。
TRUST(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凝集實驗)是檢測非特異性抗體常用的方法,梅毒非特異性抗體是患者被梅毒螺旋體感染后釋放出的物質而產生的自身抗體,稱為反應素。非特異性抗體比特異性抗體出現要晚兩周左右。因此,在患者被梅毒螺旋體感染的初期,非特異性抗體在檢測中常常顯示為陰性。在經過治療后,梅毒非特異性抗體會漸漸轉陰,這也是I期和晚期梅毒非特異性抗體陽性率較低的原因[7]。非特異性抗體也受多種疾病的影響,例如一些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此時,實驗室檢測中,假陽性的幾率也較高。該試驗結果顯示,CMIA檢測梅毒濃度在1~5S/CO值時,TRUST陽性率僅為9.67%,與有關文獻數據相吻合[8]。
在該實驗結果中,表明使用CMIA法檢測梅毒抗體中,對于低值結果的標本,尤其是S/CO值1~5時,應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復檢,有條件的實驗室最好能使用TPPA或免疫印跡法進行復檢,并與臨床診斷相結合。避免出現假陽性而導致臨床誤診,消除醫療糾紛的隱患。
參考文獻
[1] 郭慧娟,尚曉泓.微粒子化學發光法檢測梅毒抗體陽性結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20):2444-2445.
[2] 吳春穎,劉威,劉鵬.梅毒血清學檢測適宜方法的探討[J].黑龍江醫學2014,38(1):68-70.
[3] 王華,李代渝,雷麗明.梅毒螺旋體血清學檢測方法比較[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7,30(6):660-661.
[4] 鄭懷競.室間質評與室內質控[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1997.
[5] 杜靜,張澤蕓,周薇,等.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檢測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的應用于評價[J].廣東醫學,2012,33(8):1100-1102.
[6] 吉飛躍,錢開成,崔益祥.低濃度梅毒螺旋特的調查與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22-23.
[7] 熊春蓮,李方才,占小梅,等.梅毒血清學實驗在梅毒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