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新生兒科相關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為橫斷面調查研究,從重慶市3所三級甲等醫院中抽取109名新生兒科護士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持有執業護士證書;從事新生兒科護理工作,工作時間大于或等于1年;自愿參加。排除標準:進修護士。由專人負責發放及收集問卷資料。
1.2方法本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所采用問卷包括一般資料調查、用姑息護理知識問卷(PCQN)[5],以及根據White等[6]和Botwinski[7]改編的問卷量表。調查量表主要包括姑息護理具體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對與新生兒姑息護理相關的8個條目的重要性進行等級評定。采用Likert等級計分法,回答“不重要”記1分,“一般”記2分,“重要”記3分,“非常重要”記4分。共發放問卷119份,回收115份,其中有效問卷109份,有效問卷為91.60%。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2003建立數據庫,并使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主要采取統計學描述。
2結果
2.1一般資料
被調查的109名參與者均為女性,平均年齡(31.75±1.57)歲,在重癥監護室工作平均(3.70±0.58)年,54.13%未婚,67.89%為本科,56.88%為初級職稱。
2.2姑息護理知識掌握情況
大多數被調查者了解姑息護理知識,但是掌握的較差。很少有人接受過專門的新生兒姑息護理培訓。本組護生姑息護理知識問卷平均分為(10.73±3.61)分,對姑息護理相關知識的需求情況見表1。
2.3姑息護理需求情況
大多數被調查者,超過56.88%的被調查者認為疼痛控制是在姑息護理培訓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其后依次是怎樣告知患兒父母或家庭病情的進展(47.71%)及患兒家屬不滿意時如何溝通(43.12%),可見,與患兒家庭的交流是一個較大的阻礙,需要加強培訓。在護理需求中,最不重要的兩項為疾病治療及相關前沿知識(38.53%)和自我的心理調整知識(24.77%)。
3討論
新生兒期是指從出生開始的28d內,在此階段疾病發生率及病死率較高[8-9]。一些疾病較重的患兒,治療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可能需要人工輔助呼吸及循環支持等。對于這些患兒,姑息護理非常重要[10]。姑息護理在中國還處于起始階段,相對于歐美國家國內研究的較少,研究顯示多數護士對姑息護理知識掌握不夠,尤其是新生兒姑息護理知識相對缺乏[11]。本研究顯示雖然大多數護士回答疼痛控制對于姑息護理很重要(88.07%),但是對于疼痛治療如何應用卻不了解,回答正確率均低于50.00%,具體的標準及如何應用則明顯欠缺。因此,在實際的培訓中,內容應該更加具體一些。另外,在對姑息護理方面的教育上也存在不足,大多數護士在學校中學到的此類知識較少,缺乏姑息護理方面的專業知識,甚至不了解。因此,更需要在工作中進行培訓。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士對瀕死新生兒姑息護理中起到重要作用[12],與其他科室護士相比,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士更年輕,護理經驗更少,這就使她們對姑息護理需求的培訓要求更為迫切。在對姑息護理培訓中的需求的調查中,疼痛控制及與患兒家庭交流是最需要加強的。姑息護理是重癥監護室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護士的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可以有效地提高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士對姑息護理的認識及臨床護理能力,護士只有正確理解姑息護理的內涵、姑息護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才能給患者和家屬提供高質量的護理。同時,做好其護理工作對減少醫患矛盾、提高護理質量也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ManciniA.DevelopinganeonatalpalliativecareeducationprogrammewithintheNorthWestLondonPerinatalNet-work[J].JNeonatNur,2011(4):146-149.
[2]WrightV,PrasunMA,HilgenbergC.Whyisend-of-lifecaredeliverysporadic?:Aquantitativelookatthebarrierstoandfacilitatorsofprovidingend-of-lifecareinthe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J].AdvNeonatalCare,2011,11(1):29-36.
[3]盧林陽.130例瀕死新生兒的臨終關懷與姑息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9):815-816.
[4]鄒敏,徐燕,袁長蓉.國內外姑息護理認知現狀的研究與思考[J].護理雜志,2006,23(6):50-51.
[5]黃愛微,單云眉,單云峰.實習護生姑息護理知識掌握現狀及學習需求的調查[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7):64-66.
[6]WhiteKR,CoynePJ,PatelUB.Arenursesadequatelypre-paredforend-of-lifecare?[J].JNursScholarsh,2001,33(2):147-151.
[7]BotwinskiC.NNPeducationinneonatalend-of-lifecare:aneedsassessment[J].MCNAmJMaternChildNurs,2010,35(5):286-292.
[8]王蕊麗,孫順清,宋玉振.2794例住院新生兒疾病構成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1,22(6):735-736,782.
[9]BryceJ,Boschi-PintoC,ShibuyaK,etal.WHOestimatesofthecausesofdeathinchildren[J].Lancet,2005,365(9465):1147-1152.
[10]BétrémieuxP,GoldF,ParatS,etal.Palliativecareintheneonatalperiod.Partone:generalconsiderations[J].Ar-chivesdePédiatrie,2010,17(4):409-412.
[11]張毓,周艷,唐晶.國內外兒童姑息護理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3,27(28):3085-3087.
1.1觀察指標:①統計本組新生兒的院感發生率;②并定期對本科室醫務人員進行檢查,每周檢查1次,一共檢查3個月,檢查內容主要為是否存在不規范衛生行為;③對產婦進行滿意度調查;④護士的自我評價包括責任心、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精神、工作效率和新生兒衛生管理意識等方面,以5分制為評定標準,滿分5分,總分越高代表評價越高。
1.2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品管圈實施前后新生兒科醫務人員不規范行為發生情況分析見表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品管圈實施前后新生兒醫院感染率:實施前后分別抽查新生兒各90例。實施前有7例發生醫院感染,感染率為7.78%,實施后有1例發生醫院感染,感染率為1.11%。品管圈實施后新生兒醫院感染率明顯低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品管圈實施前后護士的自我評價見表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4實施品管圈前后產婦滿意度對比見表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我科自實施品管圈活動以來,加強質量管理,對新生兒醫院感染的各項注意事項加強宣教并定期考核,防微杜漸,該活動減少了醫務人員的不良衛生行為,提高了護理質量,并有效降低了新生兒科醫院感染發生率,提高了產婦滿意度。我科所實施的品管圈活動優勢如下。
3.1將有效對策引入科室標準化:通過品管圈活動,制定了一系列新生兒院感防控制度、科室知識培訓制度、新生兒室醫護人員出入流程、規范新生兒口腔護理操作和規范了新生兒臍部護理,在日常護理過程中嚴格規范自我行為,進一步完善和維持護理工作。
3.2使醫務人員工作的自覺性提高:品管圈活動一方面加強了團隊的凝聚力,調整了護理人員之間的交流配合,是大家主動參與,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各自的閃光點進一步突出,讓每個成員都看了自己的長處,進一步提高了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遵守制度的自覺性。
3.3使醫務人員的院感防控意識增強:品管圈活動是全員參加,在相互啟發和自我啟發的情況下,找出問題的所在,經討論得出新生兒院感真正原因,圈員也一致認同自我對院感知識認識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并通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充分調動醫務人員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自身感染防控知識,培養醫務人員的院感防控意識。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58
聽力損失是常見的先天性疾病之一,新生兒聽力損失的發病率為1‰~3‰,高于其他先天性疾病[1],隨著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的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逐漸得到普及。為提高初篩、復篩通過率,筆者將2008年9月-2011年9月筆者所在醫院出生的新生兒聽力篩查的結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9月-2011年9月筆者所在醫院出生的和新生兒科收治的新生兒1360例,其中1180例接受了聽力篩查。
1.2 聽力篩查的程序 根據省新生兒聽力篩查培訓的要求,新生兒出生后3 d或出院前進行聽力篩查,初篩未通過者滿42 d進行復篩,再未通過者于出生后3個月進行聲導抗、ABR檢查或轉上級醫院。
1.3 測試環境及儀器 聽力篩查測試均在安靜的室內進行,背景噪聲≤30 dB。筆者采用的是TEOAE測試,使用Accuscree Madsen OAE型耳聲發射儀檢查。通過標準:重復率>80%,信噪比值(SNR)
2 結果
2.1 聽力篩查的結果 初篩率為86.76%(1180/1360),篩查通過率88.98%(1050/1180),共有130例新生兒未通過初篩,要求復篩。實際復篩110例,復篩率84.61%,復篩通過率88.18%(97/110)。
2.2 聽力診斷 復篩未通過者,出生后3個月進行TEOAE、聲導抗、ABR測試或轉診到上級醫院聽力中心就診。有3例最終確診先天性聽力損失,占2.54%(3/1180),其中1例為正常足月胎兒,原因不明,1例有窒息缺氧史,1例高膽紅素血癥。
2.3 聽力干預情況 3例均在上級醫院聽力中心佩戴助聽器,進行語言康復訓練。
3 討論
本組新生兒中,初篩率偏低。初篩率86.76%,低于新生兒聽力篩查標準[2](在1年內即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項目,篩查率最低限度達到95%)。分析家長拒絕聽力篩查的原因,包括父母聽力正常,認為孩子不會有聽力障礙;擔心操作對新生兒造成損害;誤解篩查是醫院為創收而開展的項目[3]。本組中不接受篩查的新生兒家長大多是因經濟條件困難,或邊遠農村地區家庭,文化教育程度低,傳統認為發生聽力損失無方可治,對新生兒聽力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知識缺乏了解,造成部分疑似聽力損失的孩子不能及時初篩和復篩。提醒醫務人員在聽力篩查的過程中應做好篩查知識的宣傳,擴大篩查面,盡可能減少聽力損失兒的漏篩,提高初篩率。對于初次評估為聽力損失的小兒,考慮以中耳功能或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等因素為主[4]。應做好相關知識的宣傳,囑咐家長密切觀察小兒的聽力及言語發育,定期進行復篩。
本組新生兒中復篩率偏高,為84.55%。降低復篩率的措施:(1)初篩過程中,應在新生兒安靜熟睡的環境下操作;(2)操作者應具有耐心、高度的責任感;(3)耳塞插入耳道方向應與耳道平行。在實際工作中,筆者發現,大多數安靜熟睡的新生兒,在耳塞剛插入耳道時會出現扭動頭頸,這時需要操作者耐心等待數秒,新生兒安靜后再操作,選擇密閉好、大小合適的耳塞。低齡兒童聽力測試的金標準是行為測聽[5]。隨著小兒成長,定期復篩、完善行為測聽及ABR測試或轉診上級醫院,從而對聽力損失的患兒做出準確的聽力評估,及時采取聽力康復干預。
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首先需要普及防聾知識,探索建立市-縣-鎮-村的普及新生兒聽力篩查和隨訪模式尤為重要[6];其次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的醫務工作者應具備耐心及高度的責任感,掌握全面的相關知識和正確的操作方法。對初篩未通過的新生兒的家長給予正確的解釋和指導,認真做好初篩、復篩及轉診,從而實現所有確診為永久性聽力損失的嬰幼兒,都能在6月內實施干預[7-8]。
參考文獻
[1] Laucks R C. Universal hearing screening for congenital hearing loss[J]. Northeast Flrida Medicine,2006,57(18):14.
[2] 韓德民.新生兒及嬰幼兒聽力篩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51-153.
[3] 曹雪華.新生兒聽力篩查拒絕篩查原因分析及對策[J].安徽醫藥,2010,14(12):447.
[4] 鄒凌,陶宣華,蔡娟,等.新生兒聽力初篩未通過嬰兒的聽力評估[J].聽力學與言語疾病雜志,2010,18(15):331.
[5] Cunningham M, Cox E. Hearing assessment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recommendations beyond neonatal screening[J]. Pediatrics,2003,111(56):436.
[6] 韓德民.新生兒聽力篩查-聾兒的福音[J].中國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07,22(20):115.
[7] 黃麗輝,倪道鳳,卜行寬,等.我國嬰幼兒“早期聽力檢測及干預指南”編寫思考[J].聽力學與言語疾病雜志,2009,17(9):93.
關鍵詞:圍產兒;死亡率;死因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9年~2013年我縣圍產兒死亡病例報告卡。
1.2方法
1.2.1以圍產期I標準即孕滿28w或出生體重1000g至出生7d內死亡的胎兒和新生兒。包括死胎、死產和新生兒死亡。
1.2.2全縣建立了孕產婦的監測三級網,制定了統一的圍產兒死亡監測表,每季度上報婦幼保健院信息科,有專人進行調查、核實、追蹤、匯總。
1.2.3死因與分類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進行統計。
2結果
2.1 2009年~2013年霍城縣圍產兒死亡情況表1顯示5年內我縣共出生24453例圍產兒,死亡262例,死亡率平均為10.71‰,圍產兒死亡率總體是下降趨勢。
2.2圍產兒死亡原因表2可知圍產兒死亡前5位依次為窒息、不明原因、早產、畸形等。各占圍產兒死亡總數的25.95%、20.23%、17.94%、16.03%。
3討論
3.1圍產兒死亡率分析,隨著圍產醫學的發展,圍產期保健工作逐步完善,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圍產兒死亡率在逐年下降,本資料顯示,我縣的圍產兒死亡率也在逐年下降。其原因有以下幾點:①近幾年所有圍產期的保健醫生均經過系統的正規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每2年輪訓考核1次。尤其是加強了鄉村兩級婦幼專干的培訓及督導力度包括資金的支持;②加強了孕婦的系統管理,三級網絡之間密切配合,尤其是對以前管理較薄弱的基層保健人員加強了培訓督導及支持力度;③加強了高危孕婦的動態管理,及時發現和治療妊娠合并癥;④開辦孕婦學校,加強孕婦的健康教育,提高孕婦的自我保健意識,了解孕期保健的重要性和意義;⑤提高住院分娩率,從2008年開始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對少數民族貧困偏遠地區實行住院分娩直補政策,使我縣的住院分娩率由2008年的71%上升到2013年的99.8%。住院分娩率的提高是減少圍產兒死亡率的一個重要舉措;⑥產兒科技術水平逐步提高,尤其是推行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以來對新生兒窒息的搶救成功率大大提高,使圍產兒因發生窒息而導致死亡的幾率大大降低。
3.2圍產兒死亡原因分析及對策,圍產兒死亡原因順位各地區有所不同,本資料顯示死亡的原因順位從高到低為:①窒息;②不明原因;③早產④畸形等,與文獻報道相似,故要降低圍產兒死亡率重點要放在上述諸因素上。
3.2.1窒息本資料顯示窒息是圍產兒死亡和早期新生兒死亡的首位原因,因此,防止窒息對降低圍產兒死亡率至關重要,應該加強以下幾個工作:①對孕婦加強孕期相關知識宣教;②嚴密觀察產程及時發現胎兒宮內缺氧并正確處理,可以減少新生兒窒息,同時產兒科醫生積極配合共同開展新法復蘇,提高搶救新生兒窒息的成功率。新生兒科要加強復蘇后的新生兒監護;③遵守產科分級管理,條件差的醫院應及時將高危產婦,危重兒、早產兒轉送大醫院,提高搶救成功率。進一步降低圍產兒死亡率。
3.2.2不明原因不明原因居圍產兒死亡率第2位,為了進一步了解圍產兒死亡的原因,首先提高產兒科醫生的診斷水平,其次醫務人員應提早動員家屬配合,做死亡圍產兒的尸體解剖。使我們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對避免死胎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3.2.3早產,早產兒死亡占圍產兒死亡率第3位。早產多以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為主要原因。因此,防止早產應從上述原因著手,對存在誘發早產因素的高危孕婦要早發現、早重視、早住院,盡可能減少早產的發生。要對圍產期孕婦加強知識宣教,讓她們了解先兆早產的癥狀。以使有早產先兆癥狀的孕婦盡早治療。
【摘要】 目的 探討在新生兒科對重度新生兒窒息進行搶救以提高復蘇成功率。方法 回顧在新生兒搶救的4例重度窒息患兒的臨床資料,由新生兒科醫師進行氣管插管,靜脈套管針留置給藥。結果 4例重度窒息1h的患兒搶救成功。結論 在新生兒科未配備麻醉師的情況下兒科醫師熟練掌握新生兒氣管插管術采用靜脈套管針保證靜脈給藥可提高新生兒重度窒息復蘇成功率。
【關鍵詞】 新生兒;窒息;復蘇;氣管插管;靜脈給藥
新生兒窒息是導致圍產兒死亡和腦損傷的重要原因。新生兒窒息的死亡率受重度窒息發生率及復蘇技術條件等的因素影響,死亡率3.0%~16.0%,及時有效地對重度窒息新生兒進行復蘇是新生兒科工作者面臨的實際問題。2004年6月~2005年9月,在我科未配備麻醉師的情況下,兒科醫師熟練掌握新生兒氣管插管術,護師采用靜脈套管針保證了靜脈及時給藥,提高了新生兒窒息復蘇成功率,取得了較好了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4年6月~2005年9月在我院新生兒科共收治重度窒息達1h的新生兒4例,男3例,女1例,均因“出生后不哭,發紺,刺激后無反應1h”急送我院,至門診時醫生發現無呼吸及心跳,立即送至新生兒科搶救。其體重2.5~3.5kg,出生時因在私人診所不正規接生,所以Apgar評分及羊水狀況有無胎窘不詳,查體溫不高,脈搏無,血壓測不出,意識不清,刺激無反應,全身皮膚蒼白發紺,3例皮膚糞染明顯,頭顱無畸形,前囟平軟,唇發紺、頸軟,胸廓對稱。臍已斷并包扎,殘端1.5~2.0cm,肌張力無,各種反射消失,經復蘇搶救成功后,住院7~14天,其中3例治愈出院,1例因經濟條件不允許,好轉后出院。
2 復蘇護理方法
患兒入院后立即予清理呼吸道,胸外按壓,氣管插管,正壓供氧。氣管內直接滴入腎上腺素(1∶10000)1ml,約1~2min或5min內心率恢復,皮膚漸轉紅潤,予以多巴胺、立其丁。多巴酚丁胺微泵靜脈維持,并VitK1、納洛酮等治療,接上呼吸機,參數調整為:PIP 22cmH2O,F 0.55,RR 40次/min,FiO2 80%,心電監護儀顯示:SaO2 90%~95%,HR 150~160次/min,RR 40~50次/min,記錄24h尿量,定時拍背吸痰,其中2例在機械通氣下突然出現血氧下降至50%~65%左右,全身皮膚明顯發紺,立即予以吸痰,氣囊正壓通氣,效果不佳,血氧無回升,未見胸廓抬起,雙肺未聽見呼吸音,考慮患兒有脫管或管堵,拔管后,見管末端有較多黃色膿性痰液,予以再次氣管插管,氣管正壓通氣,見胸廓抬起對稱,雙肺呼吸音對稱,無濕音,血氧恢復至90%~95%左右,全身皮膚漸紅潤,繼續機械通氣,參數不變,第2天,刺激有反應,并時有自主活動,調整呼吸機參數:FiO2 50%,經過4~6天,觀察生命體征穩定拔管撤離呼吸機后,予頭罩供氧,SaO2,維持在90%~95%左右,24h后停頭罩供氧后,呼吸平穩,SaO2,維持在95%左右,霧化拍背吸出少量白色稀薄痰液,大便正常,尿量每天140ml左右。
3 護理
3.1 搶救護理
3.1.1 多位護士協同作戰 此4例患兒重度窒息時間過長,隨時有死亡的危險。搶救過程中需要多位護士積極配合、合理分工。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暢,完全清理呼吸道,避免呼吸道黏膜損傷,同時保證靜脈通道的開放,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立其丁時要緩慢靜脈給藥,微泵速度為1~2ml/h,防止心率突然加快,引發心衰。
3.1.2 氣管插管的護理 運用修正式喉鏡頭位,即“溴花位”進行氣管插管術[1]。
3.1.3 氣管插管的護理 氣管插管固定要牢固,膠布松脫或弄濕隨時更換,保持氣道濕潤,定時向氣管滴藥,因呼氣時會將藥液吹出,吸氣時滴藥又易引起咳嗽,因此在呼氣末滴藥效果較好,滴藥時一定要側臥位,滴速宜稍快,沿氣管內壁滴,并接復蘇囊加壓給氧,使藥液充分流經氣道,進入肺部稀釋痰液,然后拍背吸痰、新生兒選3.0~3.5cm氣管導管不易脫出,定時吸痰,吸痰時選用較柔軟,直徑1mm的細管,因其吸力大,刺激性小,不超過15s/次,負壓不宜過大,一般為0.01~0.03MPa,或根據吸痰機說明書使用,以免引起支氣管痙攣而加重缺氧,吸痰時加大氧流量,插管期間加強口腔清潔,防止口腔感染。
3.1.4 呼吸機輔助通氣護理 嬰兒呼吸機的選擇以壓力型呼吸機為合適,機械應有時間切換,壓力限制,持續氣流有溫化,濕化氣體裝置,能設置最大吸氣峰壓,呼氣末正壓,較高的頻率及呼吸時間比,混合氣體及吸氣壓釋放等功能。(1)初調:壓力(PIP)應預先設置(12~15cmH2O),PEEP(2~3cmH2O),如果有順應性減低的肺部疾病可根據血氣監測適當增加PIP(20~25cmH2O)及PEEP(3~5cmH2O),呼吸機氣流率:一般用6~8L/min,當需較高氣峰壓及頻率時應相應提高氣流率、呼吸頻率(RR):25~40次/min,吸/呼時間比值[I/E]∶1∶1.5~1∶2。濕化器溫度:28℃~32℃。(2)根據血氣調整呼吸機參數:在整個人工呼吸過程中應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吸入氧濃度、血氣、各種呼吸參數,并及時加以調整。①提高PaO2可采用提高PIP或延長吸氣時間:肺水腫或肺萎縮時需同時提高PEEP。②降低PaCO2時采用提高PIP,增加呼吸頻率及降低PEEP。(3)呼吸機的撤離:病情好轉,自主呼吸恢復,血氣穩定在PaCO26.67~9.3kPa,可逐漸降低呼吸參數,當FiO2≥0.6或PIP≥30cmH2O,應考慮逐減上述2種數據,在持續以皮脈搏氧飽和度(SpO2)及定期血氣監測下每次降FiO2:0.05,或降PIP 0.2kPa每次僅降1項,下降后至少觀察30min,如SpO2保持穩定,可繼續下降,當FiO2達0.4或PIP降到1.96kPa下降呼吸頻率及PEEP(每次0.2kPa),當IMV呼吸頻率降到4~6次/min后,如血氣正常,可撤離呼吸機。
3.2 一般護理
3.2.1 心理護理 患兒住院后,因新生兒科是全托式無家長陪護科室,而且經濟費用較高,有的患兒家庭經濟拮據,給家長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我們要多角度同家長交流溝通,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使家長對此病有正確的認識,解除焦慮、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