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區教育課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預設;生成;精彩;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026-01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以教案為本的課堂教學,往往是執行預先設計好的的教案,只是片面地展開預設的教案,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只是對預設的標準答案的認同。猶如教師設計好一個個陷阱,設法讓著學生往陷阱里跳,這樣讓學生缺少思維火花的碰撞,缺乏積極主動的探究。這樣的課堂教學中,答案是統一的,學習是枯燥的,課堂氣氛是沉悶的。
1.開放的預設,體現動態生成
課堂生成與教學預設是課堂教學中的相對矛盾的統一。只有進行充分的課堂預計,才能使課堂教學臨危不亂,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代數知識《用字母表示數》時,引入了"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當我讓學生用字母表示數時,有的說: a只青蛙b 張嘴,c 只眼睛d條腿;也有的說:x只青蛙x張嘴,y只眼睛2y條腿;a只青蛙a張嘴,2a只眼睛4a條腿;等等。一首幼時熟悉的兒歌,出現在數學課堂上,此時此刻學生自我表現欲特強,一個個不同的鮮活地看法、答案躍然紙上。面對活生生的學生地眾多的回答是無法預設的。這時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再引導他們進行比較、鑒別,從而歸納出哪一種方案最為合理、科學。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只是簡單的模仿,形成的也不僅僅是解題的技能,而是形成自己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是學生所需要的,也是時代要求的。
2.寬松的環境,催化動態生成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人,往往帶著自己的原有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絕不能以師者自居從而獨霸課堂,應當特別強調課堂教學的時空共有、內容共創、思維共生、成功共享。動態生成表示教學不只是教師單方面地教、學生機械地學相加,而應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是教學相長、共同提高,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營造平等、和諧的民主氛圍,在人格平等的對話中推進,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師生雙方在真誠平等的基礎上的進行民主對話,才能真正使課堂教學從"執行教案"走向"課堂地互動生成",使課堂成為孩子們張揚個性的天堂如教學中我出示:李師傅與黃師傅兩人同時加工一批零件, 30天完成。完工時,李師傅比黃師傅多加工30個零件,李師傅平均每天加工42個零件,黃師傅平均每天加工多少個?"大多數學生都用:(30×40-30)÷30的方法解答。然而有一位學生說道:"老師,42-30÷30行嗎?"我沒有立即作出回答,只是說:"你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他說:"李師傅比黃師傅多加工30個零件,30天完成,相當于李師傅每天比黃師傅每天多加工1個零件,用李師傅的工作效率減1就是黃師傅的工作效率。"我心中不由地一亮,這是多么有創意的想法,假如當時我用標準的答案來限制他,那么不就澆滅了他的思想火花、抹殺了他的創造性了嗎?那么下一次他還會有這么創造性精彩地回答嗎?
3.多維的互動,拓展動態生成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知識的支配者、控制者和傳授者,學生只是"簡單地認知體與知識的容器",教學活動往往只是單維的、閉合的,只是教師根據教案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回答的過程。而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指引者、合作者。例如:學習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法則,教師出示例題:一輛貨車3/10小時行駛21千米,1小時行駛多少千米?引導學生根據"速度=路程÷時間", 列出算式:21÷3/10教師再指出這是整數除以分數,讓同學們想一想,該怎樣進行計算?
生1:可以把3/10化成小數來計算:21÷3/10=21÷0.3=70(千米)
生2:我認為這種方法有不行的時候,當除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時,用這種方法就不能很快計算出正確的結果。
生3:因為整數除以分數(0除外),等于整數乘這個分數的倒數,我把3/10看作一個數,它的倒數就是10/3,也就是說21÷3/10=21×10/3=70(千米)。當生3說完后,全班同學認為可行時, 師:這方法真是不錯!不過,這種計算方法究竟是否可行呢?大家能驗證下嗎?
于是同學們經過一番驗證,課堂上就掀起了學習的,從而出現多種驗證的方法。
在一般課堂教學中,是當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不知道怎樣回答時,教立即按照原先預設的教學程序,牽引學生回答出教案所需要的問題答案。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后,當學生有辦法解答,并且能說出新方法,這就出乎教師的預設。但由于課前教師有了充分的預設,此時,只是只是改變下教學方案,課堂教學就轉為動態地生成。
總之,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動態生成對教學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學生和有效地合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預設才能富有成效。同時,也只有在實施預設時不拘泥于預設并能智慧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生成才會更加精彩,數學課堂才更具有生命。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趣味教學設計
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初次接觸英語學科,思維、認知還處于發育階段,在英語學習中會存在一些困難,教師如何做好學習引導和課堂教學工作,對克服學生英語學習障礙,培養英語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尤為重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創新英語教學理念,采用趣味性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英語學習的積極性,體驗英語學習帶來的快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英語開展趣味性教學的現實意義
開展趣味性英語教學,主要是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狀況實施的,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可操作性。小學英語課程一般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對于教學實施對象來講,學生年齡普遍較小,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在課堂紀律性、學習注意力等方面與高年級學生還存在差距,如何發揮好教師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注意力對課堂教學效果發揮著關鍵作用。采取趣味性英語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開放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育特點和思維認知規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愛好,提高他們課堂學習的注意力,能夠引導學生將精力集中到英語學習中來,做到專心聽講,跟隨教師教學節奏進行學習。另外,趣味性教學方式也是對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趣味性教學模式改變了原有英語課堂教學沉悶、枯燥、單調的局面,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目標要求,對提高英語課堂效率,鞏固學生英語學習效果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二、小學英語課堂趣味性教學的設計策略
1.運用故事教學法開展英語教學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結合小學生特點,運用講故事的方式開展英語教學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種教學方式。課前,教師針對課程教學內容,精心搜集一些與教學有關的課外資料,編排成各種有趣的小故事,并將這些內容巧妙穿插于課堂教學過程中,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英語課堂的趣味性與生命力,喚醒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全身心積極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實際,開設英語故事角、課堂英語故事五分鐘等模塊,在講故事中將英語單詞、語法、句型等貫穿其中,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能力。
2.運用游戲教學法開展英語教學
游戲教學法作為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一種主要的趣味性教學模式,適應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小學生好玩好動、動手能力強的實際情況,精心組織設計一些與教學相關的趣味性游戲活動,吸引學生參與進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游戲中實現英語教學目標,強化學生對英語基礎知識學習的效果。要消除和克服課堂開展游戲會影響英語教學,是不務正業的錯誤認識,要深刻認識到開展游戲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小學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融娛樂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對小學生來講,英語單詞的認識和記憶是學習的難點,如果僅僅依靠死記硬背效果甚微,但是采用一種記憶英語單詞的游戲方式,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在單詞記憶中的枯燥感,還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強集體意識、團隊意識。
3.運用兒歌教學法開展英語教學
兒歌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借助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兒歌教學能夠在枯燥的課堂教學中增添音律美感,從聲音、心理上給學生帶來一種感染和熏陶,優美動聽的兒歌旋律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觸動學生心靈,愉悅學生身心,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強化對英語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掌握知識,提升境界,培養音樂美感。作為英語教師,應十分注重對兒歌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平時注重對一些與教學相關的英語兒歌教學資料的搜集整理,也可以在課前運用多媒體進行播放,增強學生對英語兒歌的認知、喜愛,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在練習英語兒歌的同時,鍛煉自己的英語單詞和英語語句的發音能力,提升英語學習的水平。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趣味性教學方式適應新課改英語教學的目標任務要求,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英語教師要緊扣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學習特點,靈活運用趣味性教學方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婧雯.課堂游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J].教育科研論壇,2014(2):22-23.
一、情境創設弱化了學科特征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愛上了用畫面來創設情境,裝飾自己的課堂,追求所謂的意境。如果學習朱自清的散文《綠》,就配上濃釅的綠意和醇厚的潭水;如果賞讀陶淵明的詩作《飲酒》,就以遼遠的南山夕照圖為背景點綴上躬親采菊的老者形象,凡此種種不一而列。語文學科本身就注重學科的滲透性,趨勢也向大語文方向發展,融入美術、美學、音樂、工藝等學科的內容,這本身沒有問題。但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語文學科的延伸滲透絕對不能一概而論,甚至隨意使用,應當力求做到因文而論。
譬如,在解說性的文本中搭配相關的圖畫。確實可以使學生有更清晰直觀的認識,像柯藍的《飛紅滴翠記黃山》,配圖的運用更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把握理解,更能激發學生對祖國壯美河山的熱愛之情。但是在小說、散文類等人文性極強的文本中,圖畫的使用需要仔細斟酌。曾聽一位教師執教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竟然要求學生結合文意進行圖畫創作。姑且不論其創造性的教學思維,單單考慮到學生參差不齊的繪畫技法,對文本意境的沖擊就使觀者心疼,作者心寒了。語文學科的核心元素是語言文字,尤其是文學性的語言,本身就具有想象性和發散性的特質,圖畫的配用,容易使得其特質淺化,甚至被覆蓋。不能讓學生進行解構和建構的文本是索然無味的,語文課堂缺了語文味就不能算是語文課了。
語文課堂上,教師應當基于聽、說、思、讀、寫五個方面,立足于培養學生用語言文字來描繪生活、感悟生命的素養。所以,對于圖畫的使用應當慎重,否則輕則使課堂變色,重則使語文變味。
二、情境創設忽略了文本屬性
新時期的語文課堂強化了生成與生動性,有些教師便簡單的理解為課堂的活潑熱鬧,在情境創設時罔顧文本,刻意煽情,以期獲得學生的笑聲與掌聲。
曾有一位教師執教李煜的《相見歡》時,先用音樂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在學生對詞作有了初步的感晤后,進入學生示范朗讀的環節。一位同學在幽幽抑郁的意境中進行了聲情并茂的展示,整個教室陷于靜謐之中。在教師與同學們仍沉浸在時事感傷、人生慨嘆的裊裊余味之中時,教師突然說:“讀的怎樣,我們給他點掌聲吧。”掌聲響起來了,同時也驅散了詩詞感悟給每個人帶來的意境享受,真有狗尾續貂之嫌。這樣的掌聲扯斷了學生的思維導向,割裂了和順的教學流程,徒有其表。
倘若需要課堂的生動活潑來進行情境的創設,也應當以文本屬性為切入。抒情性的文本關鍵在于與之相匹配的氛圍創設,目韻在于對學生的情感引領,價值引導。課堂并非拒絕笑聲與掌聲,關鍵點在于怎樣的文本、怎樣的課堂、因何而來的笑聲與掌聲。如果是學生因教師的恰當引導而有了亮睛之答,在生生互動之后對文本的理解有了深層的感觸,在將文本的理解與自身的閱歷結合下進行了情感價值的升華,由此而來的掌聲,才是對語文教師的最高獎賞,這更是語文教學至上的榮耀。
三、情境創設忽視了問題導向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對話。師生對話與生生對話并存,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和學生與作者的對話相生。而聯系對話的橋梁則是問題的設置,如何進行問題設置,其確鑿的導向性就成了有效對話的前提。有些教師只是純粹熱衷于情境的創設,但是在問題設置時則輕易地偏向于情境問題的設置,卻忽視了情境的創設是為文本解析服務的,問題的預設也應當基于文本這一著眼點。
曾見到一位教師執教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教師先期預制了音樂背景,通過多媒體展示了寧靜的月夜之景,學生沉浸于空靈澄澈的意境之中,這本是極佳的文本解析的契機。但是教師卻將筆鋒一轉,脫離了文本創作的背景,轉而將學生引向對景的賞析,所費時間較多,所得卻稀疏有限。等到對文本情感的梳理時,卻單純地停留在流于表層的“樂”與“閑”。因何而樂和閑字背后的愁情學生無法觸摸,更無從體驗。對此文,我們不妨進行這樣的情境創設:蘇軾一生漂泊,杭州、徐州、黃州都留下了文名與美名,莫須有的罪名并未消沉其愛國憂民之情懷,試想如此胸懷蒼生社稷之人,豈可耽于月景、溺于閑情?這樣置文本于時代的情境之下,引領學生深層次解讀文本,閑字的剖析便更具有豐富的內涵。
在這一課中,激發學生的情感交流和正確的生活態度是至關重要的。而為了要讓同學們融入到對過去回憶的深深懷念,也為了在繪畫過程中學生能發現和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我設計的課堂教學基本步驟是:導入――看過去――講過去――畫過去――總結升華。其中,我比較注重對以下三個環節的認真設計和教學,從中引發課堂的情感交流:
(一)導入環節:
教材選用反映童年生活的攝影作品和童年時期的繪畫作品進行導入,引發學生對自己過去生活的回憶。我在進行導入教學設計的時候,決定選用教材中部分反映童年生活的攝影作品。而針對當下初一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心理成長狀況,我更多的在課件中選用了學生們在童年時期生活的攝影作品。比如老房子,開襠褲,糖葫蘆,棒棒糖,跳皮筋,放風箏等能夠讓學生引起共鳴的照片。
1. 在上課的開始,就在一段舒緩悠揚的音樂背景聲中,請同學們看到從前生活的縮影(包括衣食住行用玩六個方面的照片)。讓學生在視聽的雙重感覺中,緩緩走進過去的日子。
2. 在照片播放了三張之后,老師將聲情并茂的朗誦一首散文詩《過去的日子是一首歌》,更深入的引發學生對親情,友情的感悟以及在過去成長歲月里,喜與悲,笑與哭,成功與失敗……的思索。
“過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動人的歌。
吟在媽媽溫柔的催眠曲里,唱在爸爸冰冷的責罵聲中,
和著老師諄諄教誨的符點,伴著同學嬉戲的節拍。
過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噙滿淚水的歌。
無數次跌倒,無數次爬起;無數次淚水的奪眶而出,
無數次在親人、老師、朋友的鼓勵中邁出又一步艱難的足跡。
過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情意濃濃的歌。
涌在我第一聲啼哭后媽媽的熱淚里,打響在我第一次淘氣后爸爸的尺子下,
閃爍在過生日時的燭光中,幸福在全家人歡聚一堂的筵席上。
過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值得回味的歌。
快樂過與小伙伴的分分秒秒,痛苦過與好朋友的無聲爭吵,
凝聚在集體努力換來的獎杯里,感動在嚴寒中大家手挽手肩并肩的溫暖中。
過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成長的歌。我唱著想著,走到了十四歲的今天……”
3. 朗誦完后,引發學生回答出看到了過去的日子,正式進入這一課的學習。
(二)講過去環節
這個環節是師生互動一個重要的部分。體現的是“回憶,分享,感嘆”三個重點詞語。1. 回憶指的是學生想起自己發生過的故事,這個部分會讓學生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自己
小時候的有趣照片,由同學自己自發的講述過去的開心,失落,感動的回憶。
2. 在同學們自發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體現出分享的定義。帶動學生之間的互相了解和情感在整個教室中的緩緩流動。
3. 生活中的故事有悲也有喜,師生共同感嘆出: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回頭……引發學生們的深思:怎么才能留住過去那些失去的美好?希望學生可以盡情抒發心中的情懷,找到體現內心情感的方式――畫畫。
(三)總結升華環節
學生把從導入環節到講過去環節中激發的對過去日子的情感都抒發到了畫過去和評講作業的環節中,最后的總結環節是情感升華的重點。
1. 在教師一首短詩的朗誦聲中,告訴同學們過去的日子終究一去不回頭,而未來的人生才是我們要描繪的重點。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
過去的日子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過去的日子帶走的不僅僅是時光的線索,
更帶走了童年最珍貴的記憶……”
關鍵詞:情景教學;英語課堂;趣味性;實效性
一、情景描述
課前,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Unit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Section B 1a-2c的生詞。Unit7 Section B 1a-2c是一節聽說課,旨在鍛煉學生的聽、說、寫的能力。此課的內容簡單,生詞只有兩個,出現的句型都是上幾節課所學習練習。惟有在聽力材料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句型“…with…”,剛巧這也是后面閱讀材料中的一大重點,于是我并決定把 “…with…”的句型定位本節課的重點,即彌補了這節課的空、虛,又弱化了下節課的難點。課堂設計通過對前面知識的復現與鞏固,逐漸將重心移到該句型的操練與落實。
二、課堂實錄
為了更好的響應學校推行的“自學為主”課堂教學模式,克服先前我們所碰到的枯燥孤立的預習檢測,我從學生所喜歡的周杰倫的《大灌籃》MTV入手, 以贏得學生的興趣與說的欲望,接著并是抓住時機以語句挖空給中文的形式導入預習檢測:介紹周杰倫的外貌和新形象。同時也引出本課的重點:“..with…”句型,接著并是通過里面人物圖片的展示,讓學生進行描述和新單詞、新句型的操練。接著并可直接對書本1a直接采取句型的形式校對答案。從操練到聽力材料的連接,我并以“blonde hair”銜接到聽力材料中的Tina Brown和旁邊的Johnny Dean,結合圖片,先讓學生介紹人物外貌,再進行聽力材料的訓練,著重灌輸聽力技巧。由于聽力材料內容有所重疊,故在設計時,重心移到聽后的運用上:學生通過聽力確實,詢問Tina Brown和Johnny Dean的外貌與職業,再通過結合學生實際中最容易混淆的 “is,has,with”的用法進行選詞填空,將整堂課的重點落實到實處。到這里整個課本內容都已學到,但為了更有效的筆頭的落實,同時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本人還設計了做后一步:對與最喜歡明星的描寫。通過竟猜的形式,即向學生展示了寫得范本,又活躍了課堂氛圍,讓學生有寫的欲望。同時,在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時,不僅讓學生間進行了信息的交流與學習,還可得到及時的反饋。最后,再通過總結,詢問學生的理想,提出德育思想:有志者,事竟成!
三、案例反思
故站在整單元的角度去把握這節課的重難點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避免了課堂的空虛,同時也為下一次的教與學減輕了負擔,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好得掌握與落實。導入激趣,從導入到預習檢測,連接巧妙,自然,克服先前教學中所碰到的枯燥孤立的預習檢測。課堂設計環節銜接自然,重難點突出,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去傾聽、去會話,最終還落實到寫。整堂課非常注重落實,以舊代新,由易到難,逐步過度,注重重點知識的多次不同形式的復現,注重學生說練的結合,同時也注重對學生聽力技巧的指導。可以說,整堂課是極大響應了學校所提倡的“自學為主”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號召,緊扣預習-檢測-操練-運用-鞏固的英語教學五步驟來教學,課堂氛圍濃厚,學生參與積極,思維活躍。但在教學后的再度反思,發現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
一是教師設計的活動內容范圍過大,還不夠細到學生身邊實際。我們一直主張,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這樣才能引起學生注意,讓學生能夠有感而發地去說去講,尤其是英語。在最后一個環節的設計中,我是叫學生描述自己最喜歡的明星,不僅范圍廣學生難以抓到要點,而且明星的發型、服飾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學生難以把握。若把明星換成老師,那就更能貼近學生生活,因為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關系最親密的人;而且范圍窄,學生容易猜得出。
二是教師要擅于捕捉課堂素材,隨機應變。一位優秀的教師,一定要有很強地駕御課堂的能力和高超地課堂組織藝術。他不僅僅限于自己所備的教案,而是擅于抓住n堂上學生所產出的新鮮的素材,進行大力挖掘探究,巧妙地服務與課堂。如,在最后環節的猜測中,當學生猜到時,教師可讓猜對的學生再對該明星進行描述,這樣一來,就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產出自己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