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區道路綠化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瀏陽市產業園區在用地布局及道路規劃方面所取得的經驗有三點:一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塑造獨特的景觀;二是充分重視產業園區的獨特需求;三是重視人文關懷。
關鍵字:瀏陽市產業園區;綠化用地布局;道路規劃;產業園區規劃
一、瀏陽市產業園區概況
瀏陽市產業園區位于瀏陽市的北部,規劃用地面積為30km2,是以高科技制造業為基礎,每年以一平方公里發展速度發展,具有高質量生態環境、完善基礎設施、高效率投資服務軟環境的多功能現代新型產業區。
瀏陽市產業園區的地形主要分為丘陵地和河涌沖積谷地。北部為小山崗,地勢平緩,高程一般為70m~80,園區中的丘陵山地生態綠化環境較好,以松、杉、柑橘等果樹為主,平地以農田為主,少量旱地、池塘。
二、瀏陽市產業園區用地布局
無論是總體規劃還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用地布局都是核心內容之一,關系著全局。用地布局是否合理,直接決定著一個城市或園區的環境、開發成本、效率,決定著一個地區的風格和魅力,也決定著該區其他組成元素的和諧。總體上說,瀏陽市產業園區在用地布局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與自然和諧統一 為了充分利用科學城現狀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生態、自然資源,規劃項目組與同濟大學合作進行了以“瀏陽市產業園區生態規劃與建設研究”為課題的研究。工業園區排放各種有害氣體對生態構成危害,溫室效應引起全球變暖。總體規劃對綠化用地進行了適宜性分析,并經現狀山體和河涌為生態系統的骨架,充分利用現狀山脈和谷地的走向,把建設用地安排在平坦的谷地上。注重環境保護,著力三廢治理。
2.開發的經濟性 在園區開發建設中,對大部分地區或城市的政府來講,資金缺乏是制約園區開發和建設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產業園區規劃要把降低投資、提高資金的效益作為規劃的主要指導思想,并在具體的規劃設計中加以體現。 工業園區綠化及道路充分尊重厚有地利用價值,盡量少大開大挖,降低成本,減少投資,節約資源,完整體現開發的經濟性。
3.充分利用現有河涌,注重對景觀的塑造 園區山體較多,但水資源相對缺乏。有山無水,似乎少了一點靈性。在產業園中心區的南部有一條常年流量為十幾個立方米的小河涌,用土將其填平是最簡單的處理方式。在規劃中,不僅保留了小河涌,還結合道路和用地對小河涌進行了景觀設計,采用疊水的方式保證了中心區河涌能常年有水。如此一來,園區內魚兒戲水,游人散步,沿岸合理種植喬灌木,如垂柳、青皮竹,修設沿岸小道,利用厚有坡度制造人文景觀,使得園區中心區成為市民的休閑去處。
4.園區綠化的特殊性 現代工業園區綠化應該著重生物多樣性,著重莊重、大氣,以綠為主,免花哨成分,更要著重植物品種的抗污、抗逆性,采用一些如能吸納灰塵,阻隔噪音,制造氧氣多,吸收二氧化碳,硫等物質的品種,如冬青,夾竹桃等植物,做到園區各個不同季節有不同景觀,有寧靜的田園風景,避免園區內的視覺疲勞。
5.注重人文關懷,突出鄉土情節
(1)人文關懷,多設計些園區小景,游人健身步道。機械制造產業的突出點,為噪音污染,所以著重設計高大常綠喬木,阻隔噪音,加大小氣候效果;健身步道應多些方法,有卵石小道、自然石小道、規則和不規則小道相互搭配,使下班員工如同游園漫步,置身美景之中,每個景觀區增不同風格的休閑椅,休閑石凳,盡量自然些;北輔路景觀大道和高速公路相鄰,景觀范圍最大,綠化最濃密,員工游覽首選,所以多設計長椅,健身步道也應彎道大,平坦自然,以每個小廣場為中心,設計些健身器材,增設不同風格垃圾箱,既美觀又整潔。
(2)突出鄉土情節。本著美觀大方、莊重不花哨又節約成本的原則,多植些鄉土樹種,用三湘四水獨特資源優勢,選擇鄉土樹種,讓城里人感受鄉村美景,讓民工沒有遠離故土,做到鄉土情節和人文關懷融為一體。設計著重些桂花、杜英、桃、李、梅、石榴、火棘、紅繼木等植物品種,讓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美景,彩葉、彩花樹如紫葉桃、紫葉李、紫荊、紫薇、欒樹、木槿、月季、金葉女貞、銀杏既能避免視覺疲勞又能使員工流連,注重“城在林中,人在樹中”。
三、道路系統規劃設計
1.宏觀方面 從宏觀上講,道路系統規劃設計既是城市產業園區中各種用地要素關系的紐帶和城市產業園區的骨架,也是城市產業園區中各種活動的組織方式。作為投資最大的主要城市基礎設施,道路布局的合理性,對城市產業園區的開發成本、交通運輸、信息流通、城市環境及其他基礎設施會產生長期的影響。另外,城市產業園區的道路系統建設是動態的和變化的,道路系統規劃設計必須滿足這種動態的要求,避免終極式規劃存在的缺陷。城市產業園區的道路系統規劃設計可以借鑒樹木生長過程原理。 首先,樹木種植要選擇適合種植的地點,同樣的道理,道路系統規劃設計也要選擇最好的道路起點。這樣,產業園區就可以充分借助城市發展的推力加快產業園區的開發;另外與城市發展方向的對接也有利于與現狀基礎設施的銜接,降低園區前期的開發成本,利于園區建設的啟動。 其次,受空間和陽光的影響,樹木的生長方向是有選擇的。同樣,道路布局也具有方向性。與用地布局相協調,道路縱向拓展應選擇用地范圍廣、受制約條件少、容易開發的地區。 借鑒樹木生長過程原理是瀏陽市產業園區道路系統規劃最主要的特點之一。按照這種指導思想,科學城的道路系統在宏觀層面具有以下特點。
(1)選擇道路規劃和建設的最優起點。 結合地形,塑造獨特的道路景觀。園區城區的道路走向盡量與谷地走向一致,道路一側為廠區,另一側為自然景觀,充分體現“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空間架構。
(2)道路兩側全部采用綠化護坡代替擋土墻。 擋土墻在山地城市(地區)是經常可以看到的,而園區采用綠化護坡代替擋土墻,這種方法不僅豐富園區的綠化景觀,而且降低投資成本。
2.微觀方面
從微觀上講,由于產業園區以發展產業為主,其道路系統與城市一般道路是有區別的,因此,它應具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在產業園區中,以步行為出行方式的比例相對較小,以汽車為出行方式的比例相對較高,因此,人行道的寬度可以相對減小,以提高其經濟性。另外,為控制因行人較少而可能引起的汽車行駛速度較快的現象,運用城市設計手段進行車速控制設計,這樣既豐富了道路景觀,也避免了一般城市道路由于缺少變化而形成的單調。 按照這種指導思想,科學城內的道路設計在微觀層面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減小人行道寬度,增加綠化。 作為國家高新區,由于行人較城市其他地區少,人行道寬度若采用城市的標準,會造成浪費,因此產業園區將人行道寬度調整為3m,多出的部分改做綠化,這樣不僅可節省投資,還可以優化道路景觀。
(2)重視道路景觀與功能的協調。 產業園區的道路按功能分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這樣劃分往往忽略了道路在城市中的美學價值和景觀價值。根據所處地區或地段的不同,道路應扮演不同的角色,體現不同的風格。城市一般地段的道路以功能需求為主,若在中心區或核心區,道路設計應體現該地區的獨特風格。 在園區規劃時,選擇中心區環路作為設計重點,突破了原有道路斷面設計缺少變化的傳統,結合地形設計縱坡,順應地形的變化使縱坡隨之變化;對于條件允許的地段,設置生態綠島,體現園區的生態化要求;對于地形坡度較大的地段,充分考慮用地的需求,采用高低路,并且對道路中間的高差進行綠化護坡處理,既豐富道路的景觀,保護原有生態,也保證地塊的使用效率。
隨著近年來我國城鎮化不斷地發展,城市生態環境日漸成為關心的重點,生活型道路對城市居民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怎樣做好城市生活型道路的綠化景觀設計工作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城市的道路、休閑人行道與工作生活道是城市生活型道路中的三大主要類型。本文主要探討分析城市生活型道路綠化景觀設計類型,從而得知城市生活型道路綠化景觀對城市居民日常工作和實際生活的作用,于此同時提出可行性的相關設計方案。
關鍵詞:
城市;生活型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探討
1前言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城市步入到了高速發展階段,許多的外來人口進入城市,為城市化的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大量人口對城市環境具有很大的影響,怎樣做好城市環境,調節城市人們工作生活,成為亟待需要解決的城市發展難題。城市生活型道路是城市環境的重要部份之一,主要意思是指生活交通為主要服務功能的道路,幫助人民的每天生活出行和生活娛樂休閑的需要。
2生活型道路綠化景觀的類型
2.1城市街道型
城市街道型大體是指城市主道和干道的分支街道,街道狹窄,車輛行駛較少,城市街道型道路是城市人們步行次數最多的道路類型。具體來說,城市街道型綠化景觀覆蓋道路兩端生活工作型道路大體是指在各類城市人們的住宅區和各單位的區內道路。生活工作型道路的綠化景觀大體是指綠化景觀具體來講全部把低的草地或樹木作為設計內容。
2.2休閑道路型
一部份城市商業街和城市公園道路等為休閑道路型道路,是城市人民生活休閑的場所。休閑道路型綠化景觀的設計大體是指為城市人民在娛樂休閑活動中的道路綠化,它體現在道路本身的綠化以及為居民提供休息的功能,比如城市綠化帶和公園的一些草皮、地標。
2.3生活工作型道路
各類城市人民的住宅區和各單位的區內道路為生活工作型道路。生活工作型道路的綠化景觀大體是指人們的住宅地點的道路綠化和工作地點的道路綠化。生活工作型道路綠化景觀具體來說都以低的草皮或樹木為設計內容,這樣1m~2m的較窄道路更能夠靠近綠化帶。
3生活型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要求與方法
3.1生活型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要求
(1)健康和諧有序要求。現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城區環境施工,一定要達到的原則就是城市環境的綠色環保科學。提供城區公共基礎設施和人們生活區域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城市生活型道路主要功能。城市生活型道路的綠化景觀設計必須為城市人們給予優良的視覺享受和快樂心情作為重心,所以,在綠色景觀設計上,要以城市人們的每天生活中所碰到的問題和需要出發,關心城市人們生活的想法。道路兩旁的綠化景觀設計給人舒適和開闊的感覺。在綠色景觀設計上按照整體的城市景區設計和城市具體規劃,創造綠色健康科學的城市生活型道路環境。(2)人文化設計要求。城市生活型道路綠色景觀設計要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城市悠閑區要營造出健康和悠閑的科學文化氛圍,城市住宅區的綠色景更要照顧人們的日常生活。根據具體的地區環境,給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中的人們以優良的歸屬感,而且城市生活型道路設計需要考慮所在地城市的歷史文化氣息,既體具有城市特點,也突出城市美感。(3)功能多樣性要求。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相對農村,人民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都很大,而且這種壓力帶來或多或少的傷害。城市生活型道路幾乎每天都與城市人們接觸,所以城市生活型道路在綠色景觀設計上要按照功能多樣性的要求。所以不僅要滿足他們的正常交通視覺享受和鍛煉運動,而且還能夠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以及發揮凈化空氣等城市綠化環境的保護作用。
3.2生活型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方法
(1)安全性。安全性對景觀設計工作者來講是最為核心的設計要求。在設置街道兩邊的綠化區時,要保障每棵樹木的高度與距離之間的比例,進行單排種植。(2)養護性。根據各個城市之間存在不同的情況,比如城市的日照時間、年平均氣溫、降水量等都存在差異,所以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按時對城市綠化帶進行養護,要按時澆水,按時對某些樹木修剪,以避免對綠化植物造成損害。(3)文化和休閑性。綠化景觀在設計中要根據情況合理設置其它文化景觀。城市居民休閑活動是配以草皮區、雕塑等景觀小品,滿足人民步行、生活區間的需要,同時使綠化景觀的設計更加多元化。(4)美觀性。綠化景觀一定要發揮綠化和美化城市環境的特點這是城市生活型道路建設的要求,所以,綠化景觀一定要做到優美。
3.3體現“場所精神”
城市需要歷史文化內涵,城市公園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根據具體情況對當地的自然和文化特點有所存留或再被利用,體現它的“場所精神”內涵。現代化城市綠化區的景觀設計都有文化表面化的趨勢:低端地使用標志性的符號或僅僅把它取一個很文藝的名字,而與具體景觀卻沒有多大的關系。設計工作者要做的是,真正理解所在地方的文化,不是抄襲,而是將當地文化與景觀自然融合,令居民對城市有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與當地歷史巧妙、自然融合,制造出一個現代的設計,提供給人們一個不同的體驗,給人們提供有內涵,有歷史文化氣息的場所,它繼承于歷史但面向將來。
4結論
城市綠化區是人與自然環境交流的一種載體,城市綠化區不僅是一種客觀物質形式,也是一種精神標志。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面臨城市綠化區設計所產生的問題,無論是黨政府、單位還是設計工作者,都應該懷著主動的態度多角度去考虎和解決,以環境設計倫理學當中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為主,規納出城市綠化區設計新的觀點和理念,從而使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之間始終保持著和諧平衡的狀態。
作者:李報社 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林業局
參考文獻:
[1]李智博,馬力,楊嵐,胡金萍.從城市規劃看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1(1):74~75.
[2]袁瑛,秦華.城市生活型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84~187.
[3]郝宇光.城市生活型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探討[J].現代園藝,2016(4):89.
【關鍵詞】道路綠化;植物配植;設計
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異,形成了各種綠帶。也有將行道樹、林蔭道與防護林帶共同聯成的綠色走廊。我國的某些城市把私宅、公共建筑周圍的植物景觀也納入到街道綠化,并連成一體,構成了整個森林城市,大大地改善了城市環境條件和豐富了城市的植物景觀。而城內、城郊各風景區、公園、植物園中還有許多不同級別的園路,園路的植物配置更是豐富多彩,不拘一格,使園景增色不少。搞好道路綠化工作的關鍵是規劃設計工作,它不僅要考慮設計范圍內的氣候、土壤、水文以級植物的生物學、生態學和美學特性,還要考慮綠化植物的選擇、種植形式、造景手法等,同時要處理好綠化與道路的配合、環境的協調、景觀的組織、文化的展示之間的關系等。因此,道路園林景觀植物配置成為道路園林建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對其進行分析探討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1. 道路綠化概述
從用地角度講,道路綠化是指在道路綠地上配植植物。道路綠化具有生態保護,交通輔助,景觀組織,文化隱喻等功能。搞好道路綠化,美化城鄉環境,提高道路綜合效益是城建、道路、園林工作者的共同心愿。
城市道路的植物配植首先要服從交通安全的需要,能有效地協助組織車流、人流的集散,也要起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及美化的作用。既要滿足景觀評價的自然屬性的要求,也就是要讓樹木生長健康,即是城市道路樹種的選擇應以鄉土樹種為主,從當地自然植被中選擇優良的樹種。當然,也可以選用經過長期馴化考驗的外來樹種的。同時,要滿足景觀評價中的人文屬性的要求,也就是說,道路綠地的植物配植,給人以美的感覺。并結合城市的特色,優先選擇市花、市樹和骨干樹種。例如,就可以選擇木棉樹,筆者也注意到深圳的道路都基本上種有市花寶巾花。巧用鄉土植物,成活率高,既可節省成本,又能很好的展示有當地文化特色的道路綠地景觀。
2. 不同類別的道路綠地景觀的植物配植
2.1高速公路綠地
高速公路的路線都是比較長的,為了避免駕駛員感到單調而易疲勞,應隔一段就配置不同的植物,而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觀,起到車移景異的作用。
某一高速公路的植物配植三種形式:
第一種是以綠色為主色,上層是比較高大的喬木樟樹,它可以吸收有害氣體SO2和Cl2;中層是小喬木黃槐和紫薇,黃槐幾乎是全年開黃色小花的,而紫薇不僅是觀花植物,而且也可吸收有害氣體SO2、Cl2和HCl;下一層是灌木福建茶,把它修剪得整整齊齊的;最后一層是草坪植物大葉油草。
第二種是以秋色葉樹種為主,高層是無患子,它開滿小黃花的時候十分壯觀,同時,它可以吸收有害氣體SO2;中層是大葉紫薇,它的紅葉和紫紅色的一團團的大花是十分迷人的;下一層是紅花繼木,它的紫色葉子很美。地下的一層是地被植物彩葉草,彩色的葉子十分可愛。
第三種是以觀賞樹型為主的植物配置,高層是尖塔型的尖葉杜英,中層是修剪成長方體的垂葉榕,它可以吸收有害氣體SO2和Cl2;下一層是十分有韻律感的蘇鐵,它吸收SO2;最一層則是修剪得整整齊齊的九里香,讓駕駛員感覺清香撲鼻,另人清醒。
2.2道路交通島綠地
道路交通島綠地分為中心島綠地、導向島綠地和立體交叉島綠地。可以種一些比較高的植物,遮擋駕駛員的視線,讓他們在交通島路口可以放慢一下速度,保證一定的交通安全,同時也起到了一定的空間分隔的作用,讓司機有從一個空間進入下一空間的感受。考慮到這里的面積往往比較大,可以按街心花園方式進行植物配置。
模擬某一高速公路的中心島綠地配植物一種植物景觀。高層選擇常綠的紅花羊蹄甲、秋色葉樹種楓香和先花后葉的市樹---木棉,不開花的時候還可以欣賞它獨特的樹型;中層選擇常綠的荷花玉蘭,花大且有淡香,還吸收有害氣體SO2。同時還選落葉的大花紫薇和棕櫚植物美麗針葵,下一層選擇茉莉花,把它修剪成圓型,它白色的花十分清香。還有,修剪成波浪型的黃金榕。地下則覆蓋了一層紅背桂,葉子隨風擺動出現了兩種顏色,十分好看。
2.3行道樹的配植
在進行城市道路植物配植時,不能忽略了行道樹綠帶的植物配植。行道樹應選擇深根性;主干端直,分枝點高,不妨礙交通;冠大蔭濃,姿態優美;萌生力強,耐修剪;適應性、抗逆性強,壽命長;無毒無刺,無臭味,無污染性的落毛、脫皮、飄絮和傷害性的落果;能適應道路環境條件,生長健壯,移植易成活的樹種。
一般來說,像在氣溫比較高的城市,一般會選用樹冠比較大,可以形成濃蔭的樹木,同時,也要考慮到空間的有限和實用的功能。筆者模擬配植某一特色的行道樹綠帶的植物景觀。高層是樹冠比較大的小葉榕,它不僅可以提供行人所需要的濃蔭,也可以吸收有害氣體 SO2。中層是修剪了的彩葉大紅花及九里香,地面覆蓋黃連翹,營造了一個比較簡潔、舒適的環境。
2.景區、公園、植物園中的園路綠地
2.4.1風景區、公園、植物園中的園路除了集散、組織交通外,主要起到了導游的作用。園路的寬窄、線路乃至高低起伏都是根據園景中的地形以及各景區相互聯系的要求來設計的。園路的曲線都很自然流暢,兩旁的植物配置及小品都宜自然多變,不拘一格。游人漫步其中,遠近各景可構成一幅連續的動態畫卷, 具有步移景異的效果。
2.4.2主路旁的植物配植
主路的游人量比較大,寬3至5m。如果是筆直的主路兩旁,進行規則式對植。高層是樹冠比較大的白蘭,給游人帶來清香的感覺。中層是觀花的灌木紫薇,紫紅色的花十分醒目。下一層是圓狀的紅絨球,葉型跟紅色的頭狀花都十分美麗,地被是臺灣草。
如果是蜿蜒曲折的園路,筆者認為不宜成排成行的種植,應以自然式配植為宜。沿路的植物景觀在視覺上應有開有合,有疏有密,高低錯落。景觀上有草坪、花地、灌叢、樹叢、孤立樹,甚至水面、山坡、建筑小品等不斷變化。路邊無論遠近,若有景可賞,則必須留出可視空間。高層可選用臺灣相思、鳳凰木、南洋杉、紅花羊蹄甲;上中層可選用蒲葵、大葉紫 薇、黃槐;再下一層可選用桂花、山茶、大紅花、朱蕉、蘇鐵;地下可選用片植的月季、杜鵑、太陽花、紅綠草等等。
2.4.3次路旁的植物配置
次路兩旁的種植較主路可更靈活多樣,下面模擬次路兩旁的植物配植。由于次路窄,有的只需在路的一旁種植喬木和灌木,就可以達到既可遮蔭又可賞花的效果。例如,小葉榕和大紅花的搭配。有的可以利用具有拱形枝條等的喬木和灌木,種在路邊可形成拱道。例如,臺灣相思、夾竹桃。有的植成復層混交群落,則感到十分幽深。例如,楓香、珊瑚樹、桂花、夾竹桃、海桐等組成的復層混交群落,加上次路本身又有坡度,給人以深邃、幽靜之感。
3. 結語
隨著城市機動車輛的增加,交通污染日趨嚴重,利用道路綠化改善道路環境,已成當務之急,藉筆者對道路綠地景觀的植物配植的淺薄分析,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對道路綠化的關注。
參考文獻:
在城市不斷擴張和建設的今天,道路在現代城市當中不僅僅是交通的空間,更在擔當起綠脈的作用。人們不再滿足于僅僅以景觀效果為設計目標,更希望以此推動城市生態的改善。在不同尺度下,人們享用或者欣賞這連續綠色空間的體驗,并將這一承載著生命活力的走廊演繹成為多姿多彩、流動的旋律。
城市道路不斷的建設對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雖然道路綠化也在不斷增加,然而早期的建設往往偏重于綠化帶的視覺美化作用。模紋和色塊的設計構思和喬灌木密植等設計方法雖然在景觀上立竿見影,但也引發了不少問題。首先是通風透氣不良,并容易引起病蟲害,較為單調的植物構成的生境抗性隨之較差,大量的植物因病蟲害而很快死亡。另外大量的人工養護和修剪也帶來了繁重的經濟負擔。特殊的地理位置環境和明確的功能定位對道路景觀的設計限定了復雜的制約條件。如何協調好人、道路和綠化之間的關系,將直接決定設計成功與否。在滿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同時,以植物造景為特色,創造自然和諧、空間流動和豐富多樣的綠色環境,將傳統園林的山水特色用現代手法演繹到道路景觀改造中,以此作為天津市道路景觀改造新思路的探索。
抓住區域特點準確進行設計定位
由于各地段及場所定位不同,每個區域的景觀都要與兩側的環境協調,但又要各具特色,所以整個街道景觀各區應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補充。商業和居住區考慮到人性化空間的需要,沿街適當布置散步小徑和靈活小空間,讓人能自由舒心地花間漫步,放松心情;建設新區的道路綠化部分則以綠化種植為主,僅沿路適當布置港灣式的休息空間,供人們停留休息,彼此交流;風景區或者大型生態公園周邊道路綠化,應盡量減少道路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考慮以綠化統一環境,重點把握種植形式的處理,使其完美地協調統一。
適當地將各個路口作為景觀節點來處理,以綠化為映襯,布置園路,點綴景石,清爽而不張揚,既加強了局部的處理特色,同時也保證了景觀的完整性。
以生態性為原則組織景觀植物群落
打破常規大面積單一品種種植的呆板形式,參照美學和生態結合良好的范例,尊重自然植被的演替規律,通過人工營造植物群落的方法,使其本身具有的恢復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樹種多選擇鄉土樹種,植物配置采用復合式的群落結構,以喬木為主,地被灌木為輔,充分體現物種的多樣性。設計盡量以植物的自然形態為造景元素,避免大量修剪以破壞其良好的生長常態。在強調種植橫向層次和縱向規律的同時,還應突出種植天際線的多樣性,這也是在以往設計中很少體現的。
在立交橋下的空間設計時,由于光照和雨水均很難到達地面,立地條件較差。在種植設計時應慎重考慮這一部分空間,可以結合活動空間進行設計,根據可照射的斑塊科學組織空間結構,選擇耐陰、抗旱和抗污染能力強的品種在可照射區域進行種植,保證在粗放的管理條件下也能生長良好,而內部則布置親切自由的活動空間,一改嘈雜污染的橋下死角,繼而形成一個個功能復合、環境優美、生態效益明顯的城市綠色空間,讓人們煩躁的交通行為轉變成在公園內穿行,得到非凡的體驗。
街道景觀設計在通過線性綠色空間勾勒出明顯的特色同時,應該注意縱向具有開合變化,在整體過程中依次穿插樹林花坡、置石盆景、諧趣園和各景觀節點點睛之筆,使整體環境不缺乏細節,連續且賦予變化。道路景觀是良好展示城市風貌的走廊,可以充分挖掘地域歷史文化脈絡,將其以元素的形式得以展現。天津作為天子渡口京畿要道,在其悠久的漕運文化上,形成多元共同繁榮的景象。若能以元素或抽象記憶的形式得以表達,并形成一定規模,勢必在塑造城市魅力方面作出巨大貢獻。
在設計上一定突破就路論路的狹隘思考,除了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還要學會他為己用。在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大型企事業單位和城市開放空間等處,將道路景觀與相鄰可建設的綠化空間共同考慮,協調開發,將橫向景深加大,形成更具特色的節點空間,更加豐富了流動景觀的韻律。
關鍵詞:景觀生態設計;道路景觀;生態設計;小品設計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道路景觀的特點
一般來說,道路景觀是在道路中由地形、植物、建筑物、構筑物、綠化、小品等組成的各種物理形態。道路網是組織城市各部分的“骨架”,也是城市景觀的窗口,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周邊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都要求我們要十分重視道路的景觀設計。道路景觀設計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構成要素多元性
從上一節道路景觀客體的構成要素分類中,可見道路景觀是由自然的與人工的、有靜態的與動態的、有平面的與立體的各種復雜元素構成。在諸多元素中,道路景觀決定了環境的性質。其他元素則處于陪襯、烘托的地位,它們可以加強或削弱景觀環境的氛圍,影響環境的質量。
2、時空多維性
從道路景觀空間來說,它是上接藍天、下連地勢;從時間上來說,道路景觀既有前后相隨的空間序列變化,又有季相、時相、位相和人的心理時空運動的時空軸。
3、景觀環境多重性
道路景觀不同于單純的造型藝術、觀賞景觀,為滿足運輸通行功能,它有自身的體態性能,組織構成。同時,它又蘊含一定的社會、文化、地域、民俗等涵義。因此,它既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既具有功能性、實用性又具有觀賞性、藝術性。
4、評價的多主體性
道路景觀評價的主體不同,評價主體所處的位置、活動方式不同、評價的原則和出發點必有顯著的差別。如觀賞者、旅行者多從個人的體驗和情感出發;經營者、投資者多從維護管理、經濟效益等方面出發;沿線居住者多從出行是否方便、生活環境是否受到影響等方面考慮;而公路設計者。建設者考慮的更多是行駛的技術要求機建設的可行性。
2、 道路景觀的分類
道路景觀根據道路性質的不同,通常分為公路景觀和城市道路景觀兩種,但由于風景區道路與這二者均有所區別,故將風景區道路單獨列為一類。
1)公路景觀分類
公路景觀學要研究的是在現代交通條件下,根據司機、乘客的視覺特點,從動態角度來研究線形的連續性、可預知性、視線誘導以及路線與環境的融合等。公路景觀又可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研究角度進行分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①按公路景觀客體的構成要素分類。②按公路景觀主體的活動方式分類。③按公路景觀的處理方式分類。
2)城市道路景觀分類
城市道路景觀學主要根據用路者的視覺特性、行為特性研究以道路組織城市藝術,探索城市道路與視覺環境融為一體的設計方法。城市道路景觀可按照設計要素分類,這種分類方法將城市道路景觀分為城市道路景觀的構成要素和城市道路景觀的控制要素。城市道路景觀的構成要素是構成城市道路景觀的各種物象;城市道路景觀的控制要素反映的是城市道路景觀各構成要素彼此之間的聯結關系。自然景觀:地形地勢、水體、氣象氣候 。靜態景觀:道路、路面、交通設施城市道路景觀構成要素。人工景觀:綠化、建筑與構造物、街道小品城市道路景觀。動態景觀 交通流:人流、車流,人的活動。景觀特征的確定。城市道路景觀控制要素:廊道空間形態。景觀輪廓標 尺度、質感、色彩。
3)風景區道路分類
根據在風景區內所起的作用不同,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主干路、次干路、園路。上述三類道路指的是風景區內部道路,但有些道路穿過了風景區,其本身從功能上即作為風景區的主干路,同時又承擔著區域交通的任務,其交通組成和風景區內部道路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將其區別于風景區內部道路來看待。根據上述分析,將風景區道路劃分為穿過風景區的道路和風景區內部道路兩大類,其中風景區內部道路又分為主干路、次干路和園路三類。
3、 道路景觀的設計要求
1)道路除了擔負著將旅客和貨物從一個地區快速運送到另一個地區的功能之外,道路還應具有賞心悅目的外觀,和流暢的線形,優美自然與周圍環境融合和諧,且其本身也應成為大自然與人工構造物相結合,并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景組成部分,給旅客提供視覺上舒適感和心靈上美的享受。
2)道路規劃選線時,應盡可能創造通過地區視野的多樣性和開闊感,路線要充分利用最美好的沿途景觀資源,并盡量同周圍地區山水自然景觀融成一體,以避免單調與枯燥。(參見圖7充分利用自然景觀)
3)道路要盡可能利用與適應自然地形、地貌,防止大填大挖。在道路線位選擇線形設計、方案比選時,應認真思考,如何適應與融合于當地地形環境。也要盡可能減少路基、路面、橋涵等的施工痕跡,難以避免時應盡快予以恢復或通過精心整修和種植綠化物以恢復其自然外觀(圖8長直線與縱坡、豎曲線配合不當產生不連續的圖例)。
4)道路應具有從旅客與駕駛員的角度來觀看優美的三維空間外觀,線形順暢、柔和、連續和充分的預知感,沒有任何扭曲與別扭、斷續或突變、劇變的感覺(圖9線形組合不當使人有錯位、脫空、奇怪之感)。
5)從持續發展的觀點,道路應具有充足用地寬度,以適應現在與未來交通設施發展的需要。道路的整體結構,如橋、涵構造物應當穩定整潔、美觀,其坡頂與坡腳應做成舒緩的圓弧形坡,防止沖刷土壤。隨著高速公路的增多,車速的提高,更加有必要加強道路景觀的景觀規劃設計,為用路者創造優美的環境景觀,以增加交通安全與行車的舒適度。
6)從環境保護方面考慮,道路用地范圍與周邊現存地形與合乎要求的植被均應設法保護好并盡可能使其同道路和周圍環境協調,避免、減少各種修路與用路行為對自然與道路的破壞。
在進行景觀設計時,必須認真研究道路的區位、性質、功能,道路所在地區的自然、人文、社會條件可能提供的活動空間。景觀設計應依據道路周邊的自然條件、景觀環境,以及道路在此環境中的作用,再進行相應的設計。
4、 生態設計的產生與理念
1)、注重場地的設計理念
對于我們要進行設計的場地進行現場的考察、了解、分析、研究,是我們在著手進行設計前所必要做的基礎工作。這種場地分析包括場地周邊的自然環境、氣候特點、交通狀況、人文特點、人口狀況、周邊的建筑形態、綠化及植被狀況等諸多因素。尊重場地、因地制宜,尋求與場地和周邊環境密切聯系、形成整體的設計理念,應成為道路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景觀規劃設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創新,更多地在于發現,在于用專業的眼光去觀察、去認識場地原有的特性,發現它積極的方面并加以引導。其中,發現與認識的過程也是設計的過程。
2)、注重空間的設計理念
道路景觀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由一些景觀元素構成的實體,一是由實體構成的空間。實體比較容易受到關注,而空間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們目前的設計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質實體景物,對軟質實體景物相對忽視,對空間的形態、外延,以及鄰里空間的聯系等等注重不夠,形成各種堆砌景物的設計方法。因此,注重空間結構和景觀格局的塑造,強調空間勝于實體的設計理念,針對視覺空間領域進行整體設計的方法,對我們來說顯得尤其重要。
3)、注重時效的設計理念
道路景觀設計與道路工程設計的區別之一,在于道路景觀是隨季節和時間變化的,是有生命的,是處在不斷地生長、運動、變化之中的。因此道路景觀規劃設計必須認真研究時間性和時效性因素,注重道路景觀隨時間變化的效果,以塑造隨時間延續而可以更新的、穩定的道路景觀。
4)、注重地域景觀的再現
所謂“地域性”景觀,就是指一個地區自然景觀與歷史文脈的總和,包括它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動植物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和人們的各種活動、行為方式等等。我們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觀類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與其周圍區域的發展演變相聯系的。道路景觀設計應針對大到一個區域、小到道路沿線周圍的景觀類型和人文條件,營建具有當地特色的道路景觀類型。
5)、結合自然的設計理念
是“以人為本”,還是“以自然為本”,是改造自然,還是順應自然,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來說,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應較多地考慮到人工與自然結合,考慮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隨著離城市環境的遠去,在公路景觀設計中,自然的作用應增強。景觀設計實際上反映出設計者對自然的認識、理解,并通過設計手段加以表現,自然始終是設計的源泉。
4 我國道路生態景觀建設案例
道路工程生態景觀建設設計主要加強對道路周圍環境的生態保育,包括對自然環境紋理的尊重,盡可能維持生態多樣性,維護順暢的生物遷徙廊道,并融入具體的生態工法等處理措施。具體措施①有:1)最小改變地貌;2)盡可能增加綠帶、藍帶面積;3)最少挖填和最小運距;4)應用當地原生植被和建設材料;5)應用多孔性透水結構物;6)表土回填栽植;7)生態邊坡防護等,盡可能通過道路面積、形式、生態廊道等設計保全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積極防治道路帶來的聲、光、空氣、水污染。下面介紹上海崇啟通道綠色高速道路規劃與深圳濱海大道的案例進行分析。
4.1 上海崇啟通道綠色高速道路規劃
易道集團規劃的上海崇明島崇啟通道方案獲得了美國建筑實錄“綠色設計”大獎。方案針對島上地勢平坦、土壤重堿性且薄層的不利特點,注重展示崇明特定的農耕景觀格局和環境保護,具體措施如下。1)建立道路雨水生態收集處理系統。采用分離式路面,將原2m的中間分車綠化帶擴寬為5m,滿足路面雨水匯聚及景觀種植需求;路面雨水匯入到中間隔離帶后,經管道收集匯入自然引水渠之后流入暴雨濕地凈化,最后排入自然河道。2)降低路基高度,協調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降低原3m高路基為1.5~2.0m,有利于生態雨水處理系統與本地植被結合并與周邊土地有很好的視覺聯系。3)借助現有河道及道路,提供動物通道。4)提出“先成林后成景”,建立符合場地的栽植系統。5)回填表土。公路建成后將表土回填到隔離帶中,滿足種植需要并保護沙土地基。
4.2 深圳濱海大道
深圳濱海大道在斷面上大部分路段道路兩側設置輔道,開發建設用地一側設置輔道可供沿線地塊車輛進出,減少短距離交通出入干擾主線通行,保證濱海大道主線的通行能力;沿海一側設置輔道,在輔道內設置部分臨時停車位,有效滿足了游覽車輛的停車需求。同時在沿海一側設置3.5米寬的紅色瀝青鋪裝的綠道,部分路段結合沙灘靈活設置有人行棧橋。基于沿路區域的生態結構分析,結合道路景觀節點定位,結合沿線紅樹林景區設置生態景觀帶,使濱海大道與自然和諧。濱海大道作為生態廊道考慮,包括道路和橋梁,在滿通需求的同時,應該成為具有生態交流功能的通道。
5、 道路景觀的生態設計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保護生態環境的呼聲日益高漲,道路的規劃、設計、建設者們開始注重生態理念在道路景觀設計中的運用。道路規劃設計與建設中,應努力把生態理念落實在一些具體的設計方法上。生態學的本意,是要求規劃設計者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認識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賴的生存方式,將各個生物的生存環境彼此連接在一起。這實際上要求我們具有整體的意識,小心謹慎地對待生物、環境,反對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為。不能把生態理念簡單地理解為大量種樹、提高綠量。此外,生態學原理要求我們尊重自然,師法自然,研究自然的演變規律;要順應自然,減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環境,減低道路景觀的養護管理成本;要根據區域的自然環境特點,營建道路景觀類型,避免對原有環境的徹底破壞;要尊重場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護和利用好自然資源,減少能源消耗等等。因此,荒地、原野、取土坑、棄土坑、再生、節能、野生動物、植物、廢物利用等等,構成道路景觀生態設計理念中的關鍵詞匯。
1)在材料選擇上,地域的不同也有不同的選擇.如南方炎熱多雨,應選用吸水性強、表面粗糙的材料,在雨季起防滑作用,而北方寒冷地區應選擇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堅硬的材料,防滑防凍、不易損壞。另外鋪裝材料材質的選擇、色彩的設計能夠強化商業街的景觀形象。
2)沿線的立交橋和人行天橋景觀注重墩柱、主梁和欄桿造型,必要時對橋型的選擇和橋梁的外觀顏色也加以斟酌.道路擋墻、護坡對景觀的影響較大,宜用綠化種植遮蔽。道路園林綠化設計要求選用的樹種、大小和布局都要充分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適宜種植的樹種不同,不同的樹種因其樹型、色彩、香味、季節不同,在景觀上也會產生不同效果.因此,要結合道路景觀風格、沿路建筑以及氣候及地方特點將道路綠化作為道路景觀整體的一部分來考慮以達到車移景異、豐富多彩的景觀效果。
4)道路公共設施和小品應滿足道路作為市民公共活動空間需要的信息交流、休閑甚至游賞娛樂等多種使用需求,種類繁多.有實用性的,如公交站點、休息椅凳、公共廁所、垃圾筒、電話亭、廣告牌、宣傳欄;有觀賞性的,如樹池、花架、亭廊、藝術雕塑、水池噴泉.
6、 結語
道路景觀的規劃設計則應盡量在有限的土地上結合當地環境,人文條件,優化道路景觀各種元素的設計,創造以人為本的多形態空間,使其成為城市中具有良好景觀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景觀道路。不同的道路在生活、生產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籠統地研究道路景觀問題是不太切合實際的。因此,我們需要將道路進行分類,以便研究得更深入。
優美的城市環境,宜人的道路綠化是人們對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工細琢的景觀式的道路綠化是自然景觀的提煉和再現,是人工藝術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再創造,它所體現的姿態美、意境美、蘊含著文化與藝術的融合與升華,使人感到親切、舒適、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現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標志。
道路綠化不僅具有景觀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運用植物生態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態環境良好循環的根本出路。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單靠道路綠化是不夠的,還必須建設“點(公園綠地”,“線(道路、河流、鐵路)”、“面(單位庭院、居住區)”、“帶(城市環型綠化帶)”、“網(郊區農田林網)”、“片(城市隔離片林)”等多層次、多結構、多組團城鄉一體化的大園林綠化體系。
道路工程及道路生態景觀的規劃與建設宜加強與水文、生物保護、生態環境等各部門的合作,注重保護環境、尊重自然,減少對自然水體、山體、野生生物棲息地的干擾和破壞;借鑒國內外優秀經驗,積極修復已破壞的景觀;鼓勵更多公眾選擇步行、騎車、拼車、乘坐清潔能源公交等綠色方式出行,推進我國道路生態學的健康發展,合力營建一個可持續的道路生態景觀。
參考文獻:
[1]王浩等 編著.《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