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口腔衛生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錯牙合 正畸牙齦炎
【中圖分類號】R783.5【文獻標示碼】B【文章編號】1007-8517(2008)12(B)-0047-01
臨床上在錯牙合 畸形的臨床固定矯治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正畸患者發生牙齦炎的情況,這不僅危害患者牙周組織的健康,也直接影響其矯治過程的順利進行,因此在固定正畸過程中注重預防牙齦炎的發生顯得十分重要。
1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我科近年來的固定正畸病例70例,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齡15~22歲。檢查固定正畸牙齦炎患者的口腔衛生情況,檢查帶環與牙齦的接觸關系和多余粘結劑的處理情況,觀察牙齦炎的發展情況,然后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給予處理。
2結果
全口牙中有多數牙齒發生牙齦炎55例,檢查發現他們的口腔衛生情況較差。對這類患者進行口腔衛生宣教,督促其保證良好的口腔衛生條件后,牙齦炎很快得到控制和消失。局部牙齦炎患者30例,多見于有帶環的不良刺激及多余粘結劑處理不當的牙齒,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消除其不良刺激后,牙齦炎愈合。
【關鍵詞】 口腔衛生宣教 牙周病 老年人 PLI GI
牙周病是由于細菌引起的牙齦和牙周組織病變,如果不予治療則導致牙槽骨吸收直至牙齒松動脫落。在牙周病的治療中基礎治療是第一步。而口腔衛生宣教是牙周病基礎治療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其目的是使病人了解牙周病的病因、口腔衛生的意義和菌斑控制實施技術,改變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從而可以維持牙周治療的長期治療效果[1]。本研究治療過程中反復強化的口腔衛生宣教,在病人初診和每次復診中都給予強調口腔衛生保持的重要性,通過檢測菌斑指數(PLI)、牙齦指數(GI)以評價口腔衛生宣教對老年牙周病患者牙周健康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選擇我院牙周科初診患者40例,年齡60~75歲,平均63.4歲,其中女20例,男20例。隨機分為2組:每組女10例,男10例,試驗組平均年齡62.5歲,對照組平均年齡64.3歲。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顯著性 (P>0.05)。選入標準:(1)輕中度牙周病患者;(2)試驗前3個月未服用抗生素;(3)無全身性疾病;(4)能夠按時復診。
患者初診檢查牙周狀況,然后結合口腔衛生宣教,內容包括每日3次刷牙,每次刷牙5min及正確的刷牙方法。要求對照組初診后1周復診進行齦下潔治,初診后1個月、6個月復診檢查牙周病變恢復情況。試驗組每周復診一次,復診時強調口腔衛生宣教,并進行口腔衛生檢查,根據牙周檢查結果提出相應的、個體化的牙周維護建議,但是不做治療;對照組只是初診進行口腔衛生宣教。兩組分別于初診時、初診后1周、初診后1個月和半年時由牙周病專業同一醫師檢查牙周狀況。牙齦指數(GI)和菌斑指數(PLI)檢測標準見《現代口腔內科學》[1]。用SPSS 11.0軟件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口腔宣教內容:(1)一般人可能認為潔牙不好的誤區;(2)正確認識潔牙及潔牙后的疼痛酸脹不適;(3)潔牙在牙周治療的地位及作用;(4)口腔衛生的維護在牙周治療中的意義及如何保持口腔衛生;(5)正確使用牙線及牙間隙刷。
轉貼于
2 結果
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PLI和GI在初診時、1周后復診時差異較小,差異無顯著性(P>0.05);1個月后,6個月后復診時兩組間差異較大,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牙周治療效果的取得,是術者和患者共同合作的結果,一般在治療已得到效果之后,臨床上的患者就診時常伴有刷牙出血及口腔有明顯異味,有些患者自身護理的意識開始淡薄,菌斑控制也放松了,大大增加了疾病復發的機會。同時老年患者常伴有牙齦的退縮,潔牙的過程中、潔牙后常有牙的酸脹疼痛不適,有的甚至需要行根管治療。文獻報道[1],國人的牙周病發病率極高。由此可見患者本身對牙周病不重視,如果術者和患者能繼續保持聯系,共同加強維護牙周組織的健康,就能獲得長久的療效。因此本文探討了強化口腔衛生宣教對老年牙周病患者口腔衛生的影響。
經統計學分析表明,初診時兩組患者之間的口腔PLI和GI指數無統計學差異,說明兩組基線相同,具有可比性。治療后1周和1個月復診時兩組之間的PLI和GI指數無統計學差異,分析原因是由于初診時給予了齦上潔治,并且兩組均常規給予了口腔衛生宣教,此時患者的口腔衛生保健意識還都比較深刻,故而1周后和1個月后復診時試驗組和對照組口腔衛生無明顯差異。而6個月后復診時兩組之間PLI和GI差異較大,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
摘要】 目的 從牙周病的預防策略和口腔衛生健康教育出發論述牙周病的預防和口腔衛生宣教的重要性。方法 選擇45例患者分成兩組,對觀察組給予口腔衛生宣教,并進行群體牙周指數的比較。結果 15例預防性自身口腔衛生保健能力明顯提高,30例明顯缺乏必要的自身口腔衛生保健能力。結論 牙周病的預防十分重要,只有個人掌握了維護口腔衛生的方法和技能,才是維護牙周組織健康最可靠的保證。
新世紀口腔醫學模式發生必然的改變,口腔醫學模式不僅要以人為本,更要有預防的觀念。牙周病,是人類最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泛指牙周組織的各種病理情況,表現為牙齦炎癥、充血、牙結石,輕癥牙周病,重癥牙周病 [1] 。引起牙周病的基本原因是口腔衛生不良,主要致病菌是菌斑。對于牙周病的預防主要是控制菌斑,保持口腔清潔,清除局部刺激因素,提高宿主的抵抗力。門診平時所見牙周疾病輕者僅是牙齦的慢性炎癥,而重者則伴有上皮附著和牙槽骨破壞的牙周炎,晚期牙周炎甚至會導致牙齒的喪失。為了達到預防的目的,特此開展了一些口腔健康調查。
1 臨床資料
1.1 對象 選擇2003年7~12月來院求診患者45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5例均為經過一段時間口腔衛生健康教育的復診者。對照組30例均為初次求診者。年齡35~45歲。
1.2 調查內容 對兩組患者進行牙周治療需要指數的比較(見表1,表2。其中表2的記分來自于表1)。表1 群體牙周治療需要指數標準記分 略 表2 兩組群體牙周治療需要記分標準的比較 (略)
2 結果
由表2可見,觀察組群體牙周治療需要記分標準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經過一段時間的具體口腔衛生健康教育,使自身口腔衛生保健能力明顯提高,牙周破壞處于靜止期。對照組則明顯缺乏預防性自身口腔衛生保健能力,牙周破壞活躍。
3 討論
3.1 牙周病的發生發展原因 口腔衛生不良,引起口腔內牙菌斑積聚,增加了齦下菌斑的致病性,降低了宿主的防衛機能,出現菌群平衡失調,導致牙周病的發生發展。
3.2 定期檢查的意義 定期檢查是預防牙周病的重要措施,使患者由積極的治療狀態轉變為長期性的預防性自身口腔衛生保健狀態,是患者恢復牙周健康的決定性一步,需要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
3.3 牙周病的預防策略
3.3.1 牙周病的一級預防 牙周健康者每日有效的口腔衛生維護,能保持牙周組織健康,防止疾病的發生或復發。對于無牙結石的患者,有效的口腔衛生措施能使炎癥逆轉。尚未接受治療的牙周病患者,其病情雖不會因日常保健而有較大轉變,但有效的口腔衛生措施在防止和控制疾病的發展上依然十分重要。故使用口腔保健工具控制牙菌斑和定期進行口腔保健治療是當前牙周病預防的最有效方法。牙周病的一級預防是指在牙周組織受到損害之前防止致病因素的侵襲,或致病因素已侵襲到牙周組織,但在尚未引起牙周病損之前立即將其去除,旨在減少人群中牙周病新病例的發生 [2] 。 轉貼于 3.3.2 根據牙周病一級預防,制定以下幾項預防措施 (1)健康教育:訓練控制菌斑的方法。(2)啟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覺采取有效的口腔衛生措施,如刷牙、牙線、漱口。(3)定期口腔檢查,去除不良修復體。(4)口腔衛生訓練,糾正不良的習慣。
4 口腔衛生健康教育
4.1 示范教育 針對患者醫學知識水平的限制,示范教育是改變患者行為的最重要的方法。醫護人員的示范和患者的積極參與,能夠更有效地建立正確的口腔健康行為。在患者的反復就診中,對某些方法進行示范再示范,實踐再實踐,直到患者掌握正確的口腔衛生方法和口腔健康行為。
4.2 預防性自身口腔衛生保健措施
4.2.1 刷牙 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潔的主要方法。目前,國際上最為推薦的為巴斯法刷牙為主,旋轉法為輔 [2] 。巴斯法又叫齦溝清掃法,使用時將刷毛與牙面呈45°角,刷毛向根尖接近牙齦并伸入齦溝,刷毛在齦溝內輕微振動,然后向冠方轉動。旋轉法又叫上下刷牙法,可將刷毛與牙長軸平行,緊貼牙面,用柔和的拂刷動作旋轉,牙刷與刷毛長軸呈45°角由牙齦刷向切端或咬面。每次時間不少于3min,每天早晚2次。巴斯法和旋轉法合用能有效地除去頸部和齦溝內的菌斑,按摩牙齦,避免牙齦萎縮同時清潔牙面,控制菌斑,增進牙周組織的健康,所以這是預防牙周病的最好刷牙方法。
4.2.2 牙線 牙線有助于對牙刷不能到達的鄰面間隙或牙齦處的清潔,特別對平的或凸的牙面最適合。取1根長約5cm的牙線,兩端纏繞于雙手中指上,間距15cm;清潔上后牙間隙時,用一手拇指和另一手食指將線繃緊,使牙線通過接觸區進入牙間隙中,作來回移動;使牙線在牙頸部牙面上刮動,以清除面牙菌斑。清潔所有下牙間隙時,可用二手食指執線,將線繃緊,壓入牙接觸點之下,做來回移動。牙線是較佳的潔齒工具,正確應用對去除牙齒鄰面菌斑有較好的效果。
4.2.3 漱口 首先要養成飯后口腔含漱,清除口腔內食物殘渣的習慣。選用洗必泰漱口液,漱口時將漱口液含在口內,緊閉嘴唇,上下牙齒按正中牙關系咬合,然后鼓動兩頰及唇部,使溶液能在口腔內充分接觸牙齒,牙齦及粘膜表面,同時運用舌肌。使漱口水能自由地通過牙間隙,利用水力反復沖洗滯留在口腔各處的食物碎屑,然后將漱口水吐出。每次時間不少于3min,每天2次含漱,從而清除儲存在口腔各處的食物殘渣,抑制菌斑、結石和牙齦炎的發生。綜上所述,只有當個人掌握了維護口腔衛生的方法和技能,控制或消除了牙菌斑,牙周病才會遠離我們。故牙周病的預防需做到患者和醫務人員相配合,個人口腔保健和定期口腔檢查相結合,這才是維護牙周組織健康最可靠的保證。
參考文獻
1 張舉之.口腔內科學.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90.
【關鍵詞】固定矯正期間;牙齦炎;臨床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177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546-02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固定矯正期間患者,給予口腔衛生干預,并取得良好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60例固定矯正期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患者年齡在13至22歲間,平均年齡為16.8歲。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患者年齡在12至21歲見,平均年齡為16.4歲,所有患者在口腔正畸治療前,未出現任何牙齦異常癥狀,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
1.2方法對照組:在口腔正畸治療過程中,僅給予常規衛生教育與指導,在復查時未給予任何口腔衛生干預措施。觀察組:患者在配戴相應的固定矯正器之后,應及時給予患者口腔衛生教育與指導,同時要求每天必須增加口腔清潔次數,同時掌握正確的口腔清潔方法,特別是飲食之后,必須對牙齒與矯正器進行有效清潔,確保每天清潔3次口腔,每次口腔清潔時間應在3min以上。
1.3評估標準在患者固定矯正2個月、4個月及6個月期間出現牙齦炎癥狀進行密切觀察和記錄。同時對所有患者進行牙齦健康檢查,主要利用牙周探針進入到患者齦溝處,能夠將基牙牙齦健康狀況有效反映出來。牙齦健康評估標準為:牙齦正常為0級;輕度型牙齦炎,牙齦存在輕微出血現象,經過探針檢查,未發現出血癥狀為1級;中度型牙齦炎,牙齦充血,探針檢查發現有出血癥狀為2級;重度型牙齦炎,牙齦腫脹明顯,并有自發性的牙齦出血癥狀。
1.4統計學方法數據由軟件SPSS13.0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由X2驗證,組間對比則由t驗證,若P
2結果
由表1可知,觀察組:固定矯正2個月時牙齦炎發生率為6.7%,固定矯正4個月時牙齦炎發生率為16.7%,固定矯正6個月時牙齦炎發生率為30%;對照組固定矯正2個月時牙齦炎發生率為13.3%,固定矯正4個月時牙齦炎發生率為26.7%,固定矯正6個月時牙齦炎發生率為63.3%,觀察組在固定矯正期間牙齦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隨著口腔正畸治療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能夠幫助患者矯正畸形牙齒,提高牙齒美觀度,但是在口腔正畸治療中,由于固定矯正時間過長,導致矯正托槽內積累大量的細菌或菌斑,導致牙齦出現紅腫癥狀,并引發牙齦炎。牙齦炎屬于固定矯正期間并發癥,矯正固定期間牙齦炎發生率比固定矯正前發生率要高。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患者固定矯正期間給予口腔衛生干預措施的觀察組并發牙齦炎概率明顯比對照組低,說明口腔衛生干預在牙齦炎預防治療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固定矯正期間牙齦炎預防治療要點:其一,固定矯正期間,醫務人員必須加大口腔衛生教育與指導力度,使固定矯正治療患者與家屬能夠了解到維持口腔清潔衛生在牙齦炎預防中的重要性,并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口腔清潔方法,以保證口腔清潔有效性。特別是進行口腔正畸治療的青少年患者在口腔衛生清潔上的主動性較差,不愿配合醫務人員口腔衛生干預工作,要求家屬對其口腔衛生清潔行為進行嚴密監督,使患者能夠形成口腔衛生清潔的好習慣,同時做好口腔衛生清潔的保健工作[1]。其二,口腔正畸患者在復診時,要求醫務人員必須對患者口腔健康情況進行有效檢查與評估,并提醒固定矯正期間患者與家屬必須注重口腔衛生清潔問題,如果有需要,可采取牙齒清潔術或者使用藥物溶液漱口,以對細菌滋生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2]。其三,選擇適宜的固定矯正器,因此固定矯正器也是患者在固定矯正治療期間并發牙齦炎的影響因素之一。如果固定矯正器不合適,將對患者牙齦產生刺激性作用,并引發牙齦炎。其中帶環固定矯正器刺激癥狀較為常見,具體如下:如果固定矯正器帶環過大,患者在長時間咀嚼時就容易導致帶環脫落、松動,對牙齦造成壓迫,從而引發牙齦炎;固定矯正器帶環與牙齦緣相互接觸,容易對牙齦造成機械刺激,而其粘合劑則對牙齦造成化學刺激,使得后牙段出現食物嵌塞現象;由于粘固性矯正托槽遺留有大量的粘合劑,導致污垢與細菌在粘接劑上積累,并引發牙齦炎[3]。因此,要求醫務人員必須依據患者牙周組織情況,選擇適宜固定矯正器,帶環邊緣必須光滑,且固定在牙齦緣上。
總之,為了提高口腔正畸治療效果,要求醫務人員必須加大口腔衛生清潔教育力度,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口腔衛生清潔方法,并在固定矯正期間做好牙周組織保健措施,若牙齦存在異常情況,需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才能有效保證患者牙周組織健康。
參考文獻
[1]常成.正畸治療過程中發生牙齦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7(15):90.
中圖分類號: R173;R780.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9)05-0941-02
孕婦肩負著養育下一代的重任,其口腔健康狀況及對口腔衛生知識的了解程度直接關系著下 一代的口腔健康[1]。為了解我市孕期婦女對口腔保健知識的了解、態度、行為 和診治情 況,提高孕婦口腔保健意識,減少孕期口腔疾病的患病率。筆者于2009年1~5月對在我院婦 幼中心建卡的459名孕婦進行問卷調查,具體結果分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婦幼中心進行圍產期檢查妊娠婦女459人 。年齡26~40歲,其中文化程度大專以上共225人,占49%,高中以下234人,占 51%。
1.2 方法
設計結構型問卷, 調查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口腔保健的知識及來源、 口腔 衛 生習慣、觀念、診查情況及對嬰幼兒口腔知識的了解。采用第3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方 案統一問卷,當場發卷,自行填寫,當場收卷,監督整個答卷過程,并盡可能減少誘導性誤 差。共發放問卷500張,收回459張,回收率91.8%。
2 結果
2.1 孕婦的口腔疾病就醫行為及觀念
希望孕前接受口腔保健的孕婦為100%,孕前接受過專業指導者占11.76%,有牙齦出血者占74 .51%,有64.71%的孕婦不知道牙齦出血的原因,孕前進行過口腔健康檢查者僅為3.92%,有 49.02%的孕婦認為懷孕期間不能看牙,能忍則忍。
2.2 孕婦的口腔衛生習慣情況
每日刷牙2次以上的占82.67%,使用磨毛保健牙刷者占45.10%,有70.59%的孕婦刷牙方法不 正確,而刷牙時間達到3min以上者為31.37%,有74.51%的孕婦知道定期更換牙刷。
2.3 孕婦的孕期及兒童口腔保健知曉率
86.27%的孕婦不知道牙齒開始發育的時間,47.06%的孕婦認為乳牙2歲以后才需要清潔與 衛 生,有78.43%的孕婦不知道氟能防齲,對于奶瓶齲發病的主要原因有45.10%不清楚,54.90% 的孕婦不知道如何才能預防齲齒,有49.02%的孕婦認為乳牙不需要治療。
3 討論
大量的研究已證實,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可以有效地預防齲齒[2]。母親的口腔保 健習慣對 幼兒的口腔護理十分重要,對兒童牙齒的干預性治療來說,母親有成功治療經驗的兒童較其 他兒童更易獲得成功[3]。從妊娠期間開始并由母親延續下來的口腔保健習慣,對 孩子齲齒的預防會起到非常好的長期效果。
妊娠期是一個復雜而特殊的生理過程,孕婦全身起著一系列的變化,在此期,如不注意口腔 保健,會使正常的生理過程發生病理變化,不僅會影響孕婦本身的健康,甚至可能影響到胎 兒的發育及健康。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無論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孕婦對孕期的口腔衛生預防 保健知識了解甚少,雖然所有的孕婦均有接受專業口腔健康指導的需要,但孕前接受過專業 指導的人數為僅為11.76%;有74.51%的孕婦有牙齦出血史,可有64.71%的孕婦不知道牙齦出 血的原因;孕前進行過口腔檢查的只有3.92%,75.55%的孕婦有了牙病是能忍則忍,不能做 到防患于未然,無法早發現、早治療。54.9% 的孕婦擔心口腔治療對胎兒產生副作用,拒 絕接受治療。因此必須通過健康教育,使孕婦了解孕期口腔疾病對胎兒產生的不利 影響和孕期口腔疾病治療特點、時機及局部治療的安全性,消除孕婦口腔治療的誤區及恐懼 感,提高孕期口腔疾病就診率、治愈率,降低孕期口腔疾病的風險,為確保母子平安提供保 證。
對不同學歷的孕婦分類統計結果來看,每日早晚2次刷牙率基本無差別,但只有29.41%的孕 婦刷牙方法正確,70.59%采取混刷法; 68.63%的孕婦刷牙時間小于3min,只有31.37%的孕婦刷牙時間大于3min;及時更換牙刷的孕婦達74.51%。由此看出近年我國 “愛牙日” 活動的開展使較多的人知道刷牙的重要性,但是對如何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具有持之以恒 的刷牙態度還有待加強。
家長的口腔保健意識直接影響兒童的口腔健康和口腔衛生習慣。牙齒發育是一個漫長而復雜 的過程,嬰幼兒的乳牙胚從母親孕6周開始發育,在5~6月時鈣化,嬰兒出生時,20顆乳牙 冠已全部形成。牙齒在發育過程中易受各種因素影響,如:孕婦的健康、營養、情緒、生活 環境、疾病等,所以孕婦在孕期應盡量避免疾病和感染的發生,保持愉悅的心情,飲食要營 養豐富合理。乳牙相對于恒牙有機成分較多,無機質少,抗酸能力弱,一旦發生齲病,病變 進展快,所以乳牙萌出后,家長必須及時清潔牙面,清除牙垢和牙菌斑。調查表明,有86.2 7%的孕婦不知道人的牙齒從母親懷孕第六周即開始發育,有47.06%的孕婦認為2歲以后才需 要注意乳牙的清潔和衛生,乳牙萌出后家長沒有及時清潔牙面,含、奶瓶睡覺,這些都 是引起兒童齲病早發、高發的因素。78.43%的孕婦不知道氟化物對牙齒的影響,有49.02% 的孕婦認為乳牙齲齒不需要治療。因此,廣泛、細致的口腔衛生宣教工作是預防口腔疾病發 生的關鍵,宣教內容應直觀化、具體化、多樣化、基層化,使廣大的準媽媽了解口腔疾病的 種類及危害。
目前口腔疾病在我國是多發病, 想減少口腔疾病的發生,筆者認為保護牙齒應從零歲做起 ,將工作重點放在孕婦,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應加大口腔預防保健宣傳力度,開設 孕前口腔衛生課堂,通過舉辦講座、發放宣傳小冊子或播放錄像帶,提高孕期婦女口腔衛生 保健意識,提高孕婦對口腔衛生知識的掌握,減少孕期口腔疾病的發生, 促進母嬰健康。
參考文獻:
[1] 郝淑青,張軍橋,劉學聰. 孕婦口腔衛生知識認知程度調查分析[J]. 河 北醫藥,2007,29(7):748-749.
[2] 魯麗珍,郭曉琳,徐濤.健康教育對孕期口腔疾病的影響及意義[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8,19(4):38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