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綠色生態;居住區;規劃設計;住宅設計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theory, introduced the urban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content, with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ce of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sign of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ce.
Keywords: gree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Residenti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綠色生態小區具有自然生態和人類生態、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統一、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并且其空間結構合理、基礎設施完善,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高度融合。它符合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與區域和城市融洽,是生態城市的一部分,體現了所在城市的風貌和特質。
1城市綠色生態居住區理論
現代城市生態健康居住區,其主要特征為:自然與人共生,人類回歸自然,親近自然,自然融于住區,住區融于自然;同時營造出滿足人類自身健康發展需求的環境,富有人情昧,傳承地域文化,充滿親和力,呈現出繁榮和生機?,F代城市生態健康居住區,通過調整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使居住小區具有自然生態和人類生態、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統一,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的城市居住小區。生態健康居住小區,表現在空間結構設計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建筑、智能建筑和生命建筑的廣泛應用,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充分融合。建設生態健康居住小區,在規劃設計中,就必須綜合考慮這一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實現整體上的生態化及整體上的生態文明。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因而能實現居住小區的自然環境作為自然資源得到永續利用。
2城市綠色生態居住區規劃設計的內容
生態健康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根據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第57集報告中,“生態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個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誘發人的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更高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蔽覀冊诰幼^生態規劃設計中,就可以具體的以生態學的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通過生態的規劃設計方法,促進居住區環境質量的提高,以人與自然和諧、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融合,運用生態學規律,以科技手段為支撐。生態健康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主要應包括自然生態規劃、經濟生態規劃和社會生態規劃。
2.1自然生態規劃設計
生態健康居住小區建設水平最主要的指標之一即為綠地率,綠地率一般應達40%以上。居住小區地面應有較強的保水滲水能力,盡最大可能減少混凝土(包括瀝青混凝土)的路面,采用自然排水系統,以利于雨水的滲透。居住小區中的次級道路、全部人行道、廣場等,均應采用自然滲水型的路面材料。住區內地面材料的自然滲水保水,可以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節約水資源,即一方面要開源,另一方面要節流,在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中,應考慮雨水的收集利用,以及生活污水匯集處理系統。當生活污水、廢水經生物消解達標后,則可以用于居住小區內的綠化、道路清潔等用水。節流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規劃設計中,采用省水的器具、設施等。節省能源和減少廢物排放,是在居住小區規劃設計應同時并舉的技術措施。
2.2經濟生態規劃設計
應廣泛采用綠色消費科技和綠色生產科技,逐步改變能源消費結構,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綠色清潔能源。盡量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以減少能源的消耗。
2.3人文生態規劃設計
居住區是人們生活的家園,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居住區中渡過的,因此,在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中,要著力增強居住區的歸屬感,而建立一些標志性的建筑物、構筑物或景觀、文化娛樂健身廣場,以及對本住宅小區開放的具有特色的活動、集聚、交流的空間。建立配套齊全布局合理的生態健康基礎設施,營造出適合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生活環境,小區住宅多樣化,為不同需求的人群所選擇。
3綠色生態住宅的含義及特征
生態健康住宅,是以住戶需求為導向,以安全、適用、舒適、經濟、健康、美觀等作為標準,從居住小區規劃、景觀配置、戶型結構、功能配套、建筑質量到住區建設的全過程,引入綠色、生態、健康、環保、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等理念,采用大量先進、成熟的“四新”技術,打造出環境優美、規劃合理、適用方便、科技含量高,并實行全封閉管理的21世紀家園。生態健康住宅有其嚴格的技術標準,也就是在能源、水、氣、聲、光、熱環境、綠化、廢物處理、建筑用材等諸多方面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節能系統:要對住宅的圍護結構和冷熱系統進行節能專項設計,為住戶使用太陽能、風能、地熱提供技術支持,使室內保持舒適的溫度,住宅的電器、照明等要選用節能型產品。保持室內良好空氣環境:室內應保證自然通風,衛生間有通風換氣設備,廚房設煙氣集中排放系統,應達到國家規定的居室空氣質量標準。有效的隔音降噪系統:規劃設計及會議室建筑設計中,要有綜合的隔音降噪措施,包括總體布局中對噪聲源干擾的避免,降噪聲樹種的選用,以及圍護結構、門窗選用等方面,使住宅內外的白天及夜間的噪聲級小于國家規定的標準。住宅應滿足13照時數:在總體規劃及建筑設計中,都必須保證達到國家的規定標準。生態健康的建筑材料及裝飾材料:住宅小區的所有建筑物、構筑物、設施設備以及室內外的裝飾裝修材料等,都必須符合無毒、無害、無污染、無放射性、無揮發性的要求。盡量采用可重復使用、可循環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
4綠色生態住宅的設計
以可持續性發展及循環經濟的理念為指導。我們國家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如何保護好環境,是我們面臨的最為艱巨的任務之一,為了人們衛生、健康、舒適地生活,必須將保護環境放在重要的位置。
充分利用太陽能。太陽能是綠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廣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優點是極為豐富、潔凈、安全、廉價。在目前住宅設計中,應用太陽能主要為三個方面: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和太陽能電池。且以太陽能熱水器應用較為廣泛,太陽能將會更多地進入住宅被更多地利用。
合理利用水資源。在居住小區的總體規劃設計中已考慮了雨污分流和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后再利用。住宅應設中水(經處理達標后的污水)系統,專供衛生間沖洗便器使用,這樣可以循環再利用大量的水資源。住宅用水總量中,人們飲用和洗菜淘米等用水,所占比重較小,所以可以在住宅內設計兩套供水系統,一套潔凈水供飲用、洗菜等,另一套引入中水,則專供沖廁、排污使用。
【關鍵詞】綠色生態;住宅;建設
引言
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中心區域,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用地用水緊張,空氣水體污染等一系列的城市問題如同病痛一樣時刻困擾著我們,為了實現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我們提出了建設綠色生態小區的思想。它是基于想建立一個高效、低耗、環保、舒適的綠色的建筑環境。這里的環境不僅涉及住宅區的自然環境,如空氣、水體、土地、綠色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區的人文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培育綠色生態小區概念主要是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在住宅建設與發展中始終以綠色生態環境問題為中心,兼顧其他相關系統規劃與管理,使住宅區的綠色生態環境處于良性循環狀態之中。
設計綠色生態住宅小區需要充分考慮諸多因素,本文著重對其外環境和總體規劃的設計進行探討。
1 外環境分析
1.1 居住區外環境
居住區外環境指的是住宅區周圍的環境和住宅區內的公共空間。它與室內環境一樣,也是人們最基本的生存活動空間。居住區外環境包含了物理性、地理性、心理性、行為性等層面;同時它又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生物環境,其領域之中的自然環境、人工環境、社會環境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設計師而言,居住區外環境的重點落實于它的空間和實體,上述提到的其他環境,都是設計師應考慮的 范疇。
1.2 居住區外環境構架
根據居住區外環境因素的不同,可分為兩類環境構架:一類是自然構架,如地質、土壤、地形、植被、氣候等自然因素;另一類是人工構架,如建筑、道路、地下管線、人文景觀等人工因素。合理地應用這兩類構架,有助于形成具有鮮明特征的居住區外環境。
研究環境構架是每一個居住區外環境設計的起點。但必須認識到,并不是每一個項目的環境構架都為一個成功作品的誕生鋪平了道路,這其中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如何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借助有利的因素進行設計,就需要設計者對環境構架進行研究。
1.2.1 自然構架
首先要研究的是一些自然因素,如地質、土壤等,對較大的項目而言尤為重要。不同地質條件的場地,其地耐力不同,地耐力強的地方適合建造住宅,而松軟、含水量大的地方適宜建室外環境。如果基地的地下水位較高,設計室外的下沉式廣場就需要慎重,以免在防水方面花費太大。所以了解基地地質條件的差異對建筑及其外環境的布局是否合理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綠色生態角度出發,土壤也是一種資源,在外環境的布局規劃中,保護土壤表土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另外,氣候、光照、聲音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會影響到住宅的朝向及布局。還有一些自然因素如場地中地形、水體與植被等,可以作為有形的因素直接參與到環境設計中來。
1.2.2 人工構架
在人工構架的基礎上,對居住區的外環境進行合理布局,加強外環境的功能、景觀性。例如,使內外道路銜接順暢,管線連接便利,將中水與景觀用水形成循環水,開發當地的人文景觀,將優美的城市景觀引入環境,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等設計方案的運用,達到居住區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
2 總體規劃模式的設計
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總體規劃是整個設計過程的最基本環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居住區環境的功能完善與否、景觀質量的優劣程度,同時,也決定了該小區綠色生態效益能否得到有效的發揮。嚴格地講,居住區規劃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即創造便利的生活空間,營建優美的生活環境,更大程度地發揮居住區的綠色生態效益,滿足居民的生理、行為、安全、社會交往及審美的需求。居住區設計應首先從各個角度分析建設用地的地理條件、物理條件、歷史條件及社會條件等,在此基礎上,再確定整體布局。
2.1 從規劃論方面考慮整體布局
規劃論主要是以新城規劃的城市為對象,最早始于霍華德的田園城市論,1898年,他提出了對理想城市描述??梢愿爬橐韵聨c:位于城市周邊、人口為32000人的衛星城;周圍為農田,即存在田園之中;中央為商業、住宅業混合地區,具有經濟獨立性的城市。而后在佩里的近鄰住區理論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對全世界的新城規劃影響很大。C.佩里在紐約地區規劃中提出了“鄰里單元”的思想。他建議一個鄰里并且單元應按照一個小學服務的面積來組成,從任何方向不超過1/2到3/4英里,住戶約1000戶相當于我國的組團規模。C.施泰因是較早重視大量私人汽車時代影響的規劃師。他認為在基層居住區中,首要的是指主婦和兒童使用的步道與汽車道分開。在1933年新澤西以北的雷德伯恩新城中,他運用了一個分隔的步道系統,通向每家住房后門,并與公共綠地相連,機動車道分級設置,由主要道路至局部性支路,再至盡端路。道路布置成曲線。住宅成組布置,構成口袋形。法國的勒•柯布西耶在20世紀20~30年代制定的城市規劃中提出以下設想:建設高層辦公樓集合住宅;將底層設計成架空層,以形成開放空間;建設立體化道路及交通設施,以確保利用節余空地建設足夠的公園及公共設施。該提案力圖從功能主義的立場,通過建筑、技術來解決城市的混亂。這一時期,“綠•太陽•空間”被奉為理想城市的目標,這對以后的各國的城市規劃及居住區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新城理論也可適合于大規模住宅小區,實際上規模較小的住宅小區多數也是根據這些理論設計而成的。
2.2 從組團劃分和層次結構的角度考慮整體布局
2.2.1 組團劃分
組團劃分是居住區形成的核心,是空間形態之一,換句話說,是生物本能內在潛在的領域意識所表現的物理形態。而層次結構就是將領域意識從精神方面分階段進行空間化處理。即從個人領域向公共領域過度的過程中,讓空間富于層次感。這和組團劃分是相輔相成的,對小區的空間規劃影響很大。
組團指被小區道路分隔,并與居住人口規模(1 000人~3 000人)相對應,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的居民生活聚集地(《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是構成居住區的最小單位。組團劃分就是根據原理,將部分住宅群組合到一起進行規劃。這種原理一般有兩種:一個是功能性,意味著生活圈的范圍,以住宅附近所展開的生活行為,特別是兒童的游戲,以及母親們的活動都是以游戲場所為核心的;另一個是視覺性,意味著空間的形態。
大規模的居住區是由數個組團構成的,因此就需要把數個組團連接起來。連接的方式大都是交通軸線,其中半數以上是步行道,也有采用林蔭大道形式。一個組團擁有一個核心空間,這個空間主要供這個組團的居民使用,即所謂的專用空間。居住區的層次結構主要是講公共空間的層次。小泉信一將空間從私密空間到公共空間按其性格劃分為四種空間: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密空間、私密空間。連接各個組團的空間具有很強的公共性格,所以被定為公共空間。與此相比,組團的公共空間則被定位為半公共空間。另外,在半公共空間與個人專用的住宅即私密空間之間,還存在住宅范圍的公共空間,如樓梯間、專用庭院及通道等,這些最接近住戶、住宅的公共空間的中間,是個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接點,是具有橋梁作用的空間,這樣的空間定位為半私密空間。這種空間劃分為居住區的空間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
2.2.2 層次結構
所謂層次結構手法就是將日常生活中的必要設施(學校、商店、公園)與住宅群有機地聯系起來,住在每個住宅群的居民都可以方便地利用這些設施。即將設施與居民置于一對一的關系,同時又將住區分成幾個層次,并由此組成住宅框架。
2.3 從景觀構成方面考慮整體布局
景觀規劃與設施布置規劃、交通規劃、組團及層次結構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對小區的框架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區景觀規劃的方法之一是從外部觀看小區的景觀構成。搞好外觀設計并不是為了美觀和奢侈,而是為了樹立小區居民對住區的眷戀之心,同時對小區周圍的居民也起著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的作用。
小區內的景觀設計也應充分考慮與小區構成要素的布置規劃及交通規劃的協調性。根據與周圍地區的關系和小區內交通規劃,在確定了道路的路線的同時,還應該考慮道路的形式和沿路建筑物的外觀,可以將道路設計成弧線形或S型,建筑物的布置也應充分考慮街道景觀。
2.4 從交通規劃方面考慮整體布局
這主要是根據人車分流的理論。人車分流的手法,一般采用在平面上將交通規劃劃分為人行區和車行區的模式。在日本,幾乎所有的小區都采用人車分流的模式。將這種模式與拉德本模式相比較,兩者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組團路的部分:在到達住宅前,拉德本模式力圖徹底實行人車分流;而日本小區的這一部分則是人車共存的空間。
2.5 從其他因素方面考慮整體布局
我國現狀是城市人口密集,從節地原則上看,住宅樓的選擇應該是多層住宅的高層住宅。同時,還應從能源、水、氣、光、熱、廢棄物、綠色材料等因素來考慮整體布局。
3 西安楓林綠洲綠色生態住宅小區設計實例
西安楓林綠洲綠色生態小區,占地1024畝,建筑容積率2.22,綠化率40%,建筑密度35%。西安楓林綠洲綠色生態小區的設計理念是綠色生態、運動、教育、陽光;小區由一點、兩帶、三街、七區組成。
“一點”指的是楓林綠洲的入口景觀――楓林新天地,它由楓葉廣場、楓葉湖、運動會所組成,直奔主題,突出整個入口景觀的亮點及展示點――楓林新天地、運動主題會所。楓林綠洲擁有建筑面積5300超大運動會所,這個會所共分三層,內設36種運動設施,會所南邊還有一個室外游泳池,楓葉湖以南還設有一個高爾夫推桿練習場,這是西北地區首家將高爾夫引進社區的樓盤。順著楓葉湖旁的景觀木棧道向南的流動水系就是楓林綠色生態谷。也就是所說的“兩帶”――綠色生態景觀帶、運動林蔭大道景觀帶,它將綠色生態功能與運動功能密切結合,營造了楓林綠洲新街區充滿綠色生態氣息的森林濕地景觀,同時結合了運動健身的功能。
關鍵詞:城市水環境 污染 綠色生態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問題的提出
水是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生命線,同時也是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生活、城市生態對水資源總量和質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隨著城市經濟迅猛發展和人類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其對城市水環境的影響也在逐步加大。尤其是大量無機、有機污染物進入到城市河流湖泊中,不僅破壞了城市水生態環境,同時水源被污染后,會直接影響到城市居民健康。
二、城市水環境現狀分析
伴隨城市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千百年來自然演化而成的城市水生環境也在人為活動作用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水體水質嚴重污染、內澇災害逐年增加等一系列城市水環境問題日益嚴重。
1、供水不足造成城市河道水體流動性小,置換率低,影響河道生態。臨海城區河道一橫四縱,總長16.38公里,河底高程0-1.0米之間(黃海高程,下同),正常水面高程2.8米,2008年建成三處橡膠壩,2座泵站,通過泵站提水,水面高程抬高到3.5米。平時上游無水源供給,只有降雨時水磨坑及山溪崗才有少量徑流流入河道。因此,水體流動性極小,置換水體能力差,河網底泥淤積0.3-0.6米,整個河網死水一潭,用竹桿絞動河水,河面立即浮起一片黑色光圈,而且有一股刺鼻的臭味,上游的供水不足,直接影響到城市內河生態環境的正常良性循環。
2、水面率縮小。與水爭地,水體面積不斷萎縮,城市水系普遍存在淺而平特點,由于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與人口的急劇增加,城市建設速度也在不斷加快,范圍也在進一步擴大。城市建筑行業發展和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大量池塘、河溝被填埋,造成水體面積不斷萎縮,給城市埋下嚴重水患。
3、城市管理措施滯后,環保意識不強,水質惡化。由于城市規劃建設未統籌兼顧,以及城市居民水環境保護意識不強,而作為城市防洪、排澇、景觀的主要河道,已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產生活的納污河流。近幾年,市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污水處理系統,但還有部分污水未接入排污管,例如,居民陽臺的洗衣機尾水,大量有機物進入雨水管排入河道,沿河有30多家養豬場,大量排泄物流入水體,部份居民將垃圾直接倒入河道中,導致城市內河成為城市納污體,水質污染相當嚴重,河水出現發黑發臭,直接影響到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
4、城市河道建設出現岸線平直化,護岸硬質化,河道渠化等不利趨勢,破壞了原有河道水流動力和自身凈化能力,導致水環境逐步惡化。
三、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技術措施
1、加快城市供水水利設施的建設步伐,為城市河道提供充足可靠的源頭活水。臨海城市上游有永安溪(流域面積2691km2)、始豐溪(流域面積1610km2)兩條溪流。常年川流不息,過境水量充沛,水質良好。其中始豐溪靠近城區有利取水。始豐溪董岸電站上游水面高程7.8米,距城區東大河約10公里,排水期可通過隧洞、地下管道等設施引水1-2m3/s流量,促使城區河道水循環。枯水期可通過洋頭河及東大河泵站提水,置換水體,讓死水變“污水”。
2、編制城市水域保護規劃,以規劃引領。加強河道巡查管理,嚴格執法,及時查處占用水域違法案件,嚴格水域管理,城市規劃與建設要確保水域占補平衡。同時開展河道疏浚整治工作,通過截污、清淤、引水、護岸、綠化等整治措施,修復水環境。
3、建立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系統,逐步恢復城市水環境修復能力、恢復城市水環境自愈和自潔凈功能。首先要杜絕水環境污染源,要恢復城市清澈的河水和綠色生態平衡系統,必須建設完善系統的污水收集和排放處理系統,杜絕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以及其它污染源直接進入城市水環境中。如擴建污水處理廠、重新規劃城市雨水排放和污水收集系統、搬遷或關停廢水排放不達標工礦企業及禽畜養殖場。其次要建立長效河道保潔隊伍,確保水面無漂浮物、河岸無垃圾,沿河設置垃圾箱,做到日清日運。
4、注重發揮生態效能。既要注重自然所具有的多樣性,又要注重保障和創造滿足自然條件的良好的水循環,避免生態體系的互相孤立存在,在河道整治中,平面布置上盡量保留原河道彎曲度,不作裁彎取直處理,結構上要因地制宜采用多元化、多樣性河道護岸方案,推廣生態砌塊護岸及采取純生態的綠色環保植物防護措施。盡量少用或不用硬質護岸。河岸建筑景觀與臨海的千年文化歷史名城有機結合,突顯水文化。
關鍵詞:現代城市;綠色生態;高層建筑設計
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我國以往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以對環境的污染與能源的大量耗用為代價的,尤其是在建筑行業中,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建筑行業始終處在一種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下,面臨著極高的環境生態成本。而今天環境污染與能源過度消耗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已經逐步顯現,全面推行節能環保理念,發展綠色生態建筑業已經成為建筑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現代城市綠色生態型高層建筑設計的理念
1.與自然體系相融合的設計理念
現代城市綠色生態型高層建筑設計的重點在于綠色生態,因此在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出綠色生態的特點,這就需要更加注重建筑設計與自然體系的融合。與自然體系相融合的設計理念,主要是通過對建筑自然通風、采光等方面的優化設計,使建筑與周邊的自然環境體系相融合,形成良好的建筑微環境體系,并對自然光能、風能以及水資源進行高效的獲取與充分的利用,減少高層建筑中空調系統、照明系統等的使用,降低建筑運行能耗與對環境的污染,同時提高人們的舒適度與建筑環境的宜居性,并更好的滿足人們的需求。
2.舒適化的設計理念
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人們對城市建筑的要求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在僅僅停留于滿足人們基本的居住與使用的需求,同時也更加注重建筑的功能性與舒適性,舒適化的設計理念,便是從人的感受角度出發,通過對高層建筑及其周邊環境的優化設計,以及現代科技的有效應用,營造更加舒適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建筑環境。當代建筑學、生態學、藝術學和相關科學技術成果的綜合應用,為建筑物舒適化提供了新的設計思維。在健康舒適的環境理念當中,空氣質量、溫度濕度、光照和視覺條件、聲環境是比較關鍵的內容。設計方法上要選取對人體健康無害的材料,減少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控制輻射、電波等化學危害,防止建筑間的對視和尷尬的室內通視,做好降噪防噪工作等等。
3.自我調節的設計理念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建筑體與生命體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建筑物同樣也要經過“孕育”“產生”“成長”“成熟”以及“消亡”的生命周期,在高層建筑的設計、建造、使用及拆除的整個過程中,也應該同生命體一樣,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通過自我的調節實現建筑功能性的不斷增強與完善。這就需要再設計過程中,以生命體的角度看待高層建筑的整體設計,注重對建筑物自我調節功能的設計與完善,尤其是與建筑使用者密切相關的通風、采光、溫濕度等方面的自我調節,同時,還應該注重對自然能源與資源的收集,建筑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的處理,噪音的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二、綠色生態型高層建筑設計的要點
1.避免對人的危害,保證人體健康
建筑物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服務,同時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對于建筑物使用者而言也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現代城市高層建筑設計過程中,必須要以人作為根本出發點,將保證人的生命健康作為設計的首要原則,最大限度減少高層建筑及其周邊整體環境對人體所造成的危害。一般在高層建筑及周邊環境中可能對人體造成不利影響的因素包括噪音污染、電磁輻射、化工產品、空氣污染以及不良風環境等,在實際的高層建筑設計中,要對建筑的空間布局進行合理的設計,優化建筑的整體通風條件,并且可以通過對建筑通風采光條件的優化,減少空調系統、照明系統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電磁輻射,盡量采取綠色環保無公害的建筑材料,減少化學成分揮發對人體的危害,從而充分保障人體的健康。
2.因地制宜,加強自然景物的利用
現代城市中的高層建筑因功能方面的不同,其選址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綠色生態型高層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建筑物選址的差異性,充分利用建筑物建設位置周邊原有的自然景物,將建筑物本身融入到自然景物中,實現有效的造景,提高建筑物及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同時減少人工制造景觀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以及對自然生態的不利影響,并利用自然景物在生態系統中的調節作用,改善建筑環境,給人們提供更加舒適良好的生活及工作環境。
3.優化建筑形態設計,加強節能環保
在高層建筑的形態設計過程中,形體系數是十分重要的考慮因素,形體系數關系著建筑物熱量的得失,一般情況下,建筑物形體系數越小,相對熱量損失越少,越有利于生態環保,而形體系數越大,則所產生的熱量損失越多,也越容易造成建筑物的能源浪費。經過技術分析與科學研究表明,在建筑物的形體類型中,圓柱體型建筑物形體系數最小,其在建筑生態環保方面最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這主要是由于圓柱體型建筑物具有良好的均衡性,使其受力結構更加均勻,熱量喪失相對更少,也能夠實現對風壓的良好控制,同時其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更高,有利于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結合現代化技術能夠實現對建筑物能源分配的有效控制。目前我國最為常見的建筑形體類型主要是方柱體及變形方體,這類建筑的綠色生態設計,主要應注意是建筑物盡可能接近等變體,以降低其形體系數,減少建筑物的熱量損耗,降低風壓,實現建筑物節能環保的目標。
4.合理利用生態資源,減少建筑能耗
現代城市高層建筑大多使用人工能源來維持建筑的運行,同時許多機電設備的運行過程中還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空調系統運行不但要耗費大量電能,還會產生電磁輻射以及一定的廢氣排放,這對于建筑節能環保是十分不利的。綠色生態型高層建筑設計中,要注意對自然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如對太陽能,風能的收集與利用,對大氣降水的收集、凈化與使用,這些能源都屬于可再生清潔能源,通過相應的自然能源采集轉化系統,以及建筑水循環系統,能夠有效的實現這些能源的有效利用,為建筑物提供電能、照明、熱水等。同時,還可以將強對新型保溫材料的利用,減少建筑供暖能耗以及供暖廢渣廢氣的排放,并通過廢舊建筑材料的回收、加工、改造及再利用,提高建筑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有效減少建筑物建設以及運行過程中的能耗。
綜上所述,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能源節約以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已成為必須要重點考慮的要素,在城市高層建筑設計中,應該將綠色生態的理念融入到設計理念中,從生態環境以及建筑使用者的切身感受出發,對設計進行不斷地優化,保障人體健康,提高建筑物使用的舒適性,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減少建筑物建設與運行過程中的污染與能耗,同時為人們提供更加健康、舒適、宜居的環境,并有效推動我國綠色生態城市建設步伐的不斷推進。
參考文獻
[1] 周鈺,趙建波,張玉坤. 街道界面密度與城市形態的規劃控制[J]. 城市規劃. 2012(06)
[2] 裴丹. 綠色基礎設施構建方法研究述評[J]. 城市規劃. 2012(05)
[3] 賴軍. 敬天惜物,取法自然――墨臣的綠色建筑實踐[J]. 建筑技藝. 2013(02)
作者簡介:
關鍵詞:低碳城市 城市規劃 規劃建設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in toda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is around the corner, constantly caused extensive concern of the world, and thus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rban planning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the low carbon concept through to all aspects of urban planning, through industry departments work together, guarantee the effect of low 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一低碳城市建設的發展現狀
低碳城市建設是世界各地共同的追求,也是未來城市建設的主要發展趨勢和方向,不僅順應了國家政策的導向,而且有利于對環境的保護,建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性居住場所。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低碳城市建設也不斷受到重視, 因為這種建筑順應了國際國內的發展要求。城市規劃是建設低碳城市的主要環節,直接決定了節能和環保的效果,所以在建設前期要格外關注城市規劃的有效措施研究。目前,低碳城市建設還沒有得到大量的普及,但是發展趨勢良好,更多的綠色能源被應用到建筑中,相關的節能環保工藝技術不斷得到推廣,我國的保定市是低碳城市建設的示范城市,被授予“國際綜合利用太陽能示范城市”,并且從低碳環境、低碳社區、低碳交通多個方面進行低碳管理和規劃,可以作為其他低碳城市發展的參考標準。
二、低碳城市規劃建需要注意的問題
1、低碳城市規劃
顧朝林認為城市規劃是實現低碳城市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并提出了降低碳排放的四大城市規劃技術方法:首先是對城市的空間布局進行功能分區,擴大城市碳匯系統;其次是對舊城的生態改造,整合為一個系統工程;然后是低碳理念指導低碳建筑;最后是低碳交通,節能減排。李靖、戴慎志根據低碳技術與城市規劃關聯側重點的不同,將低碳技術分為 3 類:可持續的能源資源、技術改進以及其它低碳或零碳技術。并且提出了減少城市碳源消耗的 3 大城市規劃技術方法:控制建設用地指標和加大城市綠地比例;控制能源類型和需求量;應用低碳技術和能源。
2、低碳城市政策
今年,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聯合《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以下簡稱《戰略》)。這是我國首次制定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它填補了我國適應方面的戰略空白,對未來低碳城市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著名學者顧朝林等人基于低碳的理念提出了城市規劃的政策制度框架,從而加強對低碳城市的建設,主要包括:以碳生產率(carbon productivity)代替 G D P 作為規劃目標;加強城市氣候變化的技術標準;規范并強化碳交易研究;制定低碳城市行動綱領降低碳排放;建立激勵機制,促進低碳技術創新和低碳金融開展。
3低碳城市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在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走的發展路徑應該是:一是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完善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管控制度。繼續開展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二是強力推進節能減排;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四是狠抓環境治理;五是扎實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
三、低碳城市發展結構中其他需要注意的問題
3.1做好太陽能的綜合利用規劃
城市規劃中優化能源結構的措施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就是做好太陽能的綜合利用規劃。能源結構優化指的是將更多的清潔、綠色能源應用到城市交通和建筑建設中來,而不是更多地使用有限的煤炭、天然氣等能源。眾所周知,常見能源的存儲量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為了更好地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下去,需要更好地進行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其中,最大量、最清潔的能源無疑是太陽能,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大自然中最豐富的能源, 緩解不可再生能源的危機。只有做好太陽能的綜合利用規劃,同時加大研發太陽能利用技術的研發,才能將太陽能更好地造福人類,進行低碳城市的建設。
3.2開展清潔能源的規劃研究
城市規劃中優化能源結構的第二個措施, 就是開展清潔能源規劃研究。清潔能源項目規劃是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思想也是減少利用煤炭、天然氣、石油等有限資源,更多地將視線放在風能、沼氣、水能、地熱能等資源上,這些資源的特點是清潔、可再生,所以非常符合低碳城市建設的理念和思想,只要可以將這些資源充分地利用好,就可以將該清潔能源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力軍,從而打造最有力競爭的低碳城市。根據自然資源條件, 當前重點要做好清潔能源的利用技術研究,盡快將這些清潔能源應用到城市建設中來,進一步節約有限能源的利用,為低碳城市建設效果加分。
3.3抓好綠色能源的規劃論證
城市規劃中優化能源結構的第三個措施, 就是抓好綠色能源的規劃論證。綠色能源與清潔能源的性質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相同之處在于都是可再生資源或無污染的能源。更確切的說,綠色能源的范圍更加廣泛,包括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兩部分,也就是說,清潔能源是綠色能源的一部分。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清潔能源外,綠色能源還包括氫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電池等,這些能源都是可以再生的,但不一定都是清潔的能源,對于風力發電、焚燒垃圾發電等方案要做好前期驗證,特別是核電發電等項目更要進行嚴格控制。
四、城市建筑的綠色生態建設
4.1充分確保城市綠化用地
城市規劃中提高綠化的規劃第一個措施,就是充分確保城市綠化用地。 只有充分確保了城市的綠化用地面積,才能將更多的地方進行綠化建設,從而營造良好的生活場所,具體來說,需要建設更多的健身場所、公園、室外率低、小樹林、公路綠化帶等,提高小區和城市的綠化地面積,增強城市總體的抗污染能力,更多地進行低碳城市理念的執行。
4.2重視立體的綠化規劃
城市規劃中提高綠化的規劃的第二個措施, 就是重視立體的綠化規劃。重視立體綠化規劃的思想,可以將城市的綠化平面面積和最大限度地增大。“立體綠化”的主要實施方案包括兩個,意識墻上種植植物,二是屋頂種植植物,總之要充分利用地面以外可以種植綠色植物的空間。眾所周知,環境保護的最有效措施莫過于提高綠化面積,因為綠色植物可以起到降低空氣污染、防風防塵、降低噪音等作用,營造一種更好的環境。城市立體綠化是長期以來容易忽略的領域,所以在進行低碳城市建設中要格外關注,提高“空中花園”的建設數量和質量。
五、結語 因此,在借鑒國外低碳城市建設經驗的基礎上,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之城,就必須要全面推進低碳政策,不斷優化低碳能源;努力培植低碳產業,積極推廣低碳技術;逐步完善低碳市政工程,加快實施低碳交通;大力發展低碳旅游,多角度改造低碳生態園林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