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基礎理論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現實弊端 理念更新 科學管理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地走向縱深,不難發現,在各個領域的實際管理工作中,一些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管理人員(在中國習慣于稱呼其為管理干部),為了實現既定的管理目標,往往會采取自以為是的管理措施,至于這些管理措施是否符合科學規律,是否與基本的管理邏輯相吻,是從來或基本上不去考究的。此乃本文探討的主要矛盾源頭。
一、現實中各類管理弊端的顯露不可小覷
我們知道,制定正確的方針策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正確的方針政策確定后,合理科學的管理,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具體操作,同樣是不可忽視的核心環節。正是在管理這個繞不過去的重要環節上,不少管理者遇到了難題,碰到了阻力,出現了失誤,顯露了管理水平低劣的弊端,表現各異:
1、缺乏學習,管理知識薄弱,自身沒有爭取或者沒有機會進行有效地管理知識更新。有的學校管理者甚至對骨干教師也采取命令式的指揮和決定式的評價的管理模式,其結果可能是欲利反弊,適得其反,激發更大的矛盾。
2、缺乏管理組織、管理創新和管理藝術的基礎知識,沒有在理論聯系實際上下功夫,把管理科學當做簡單的勞務從事。有的企事業管理者,在進行績效評估或階段評定時,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青紅皂白,高低優劣,獎懲一樣,損壞的是企事業的根本利益。
3、缺乏管理基礎創設發展平臺,不能確定管理目標持久性,對馬斯諾需求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個最基礎的政治經濟學規律認識菲薄,是造成管理混亂無序的病根。
4、缺乏對柔性管理與剛性管理相輔相成辯證關系的清醒理解,沒有掌握剛柔相濟,以柔克剛的辯證邏輯。一些管理者在理論上半知不懂含含糊糊,在實際上,卻是實行的野蠻命令式的管理。
二、注重學習和全面了解管理基礎理論知識,提高管理者內在素質乃當務之急
1、明確管理科學化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因素。
任何知識的積累和沉淀都是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日益豐富,在接連的成功――失敗――再成功――再失敗――再成功的基礎上,通過否定之否定,分析,綜合,歸納,推理,吸取精華,摒棄糟粕,大膽揚棄,最后創造了符合自然規律的經驗,并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科學的管理理論。
2、管理者應該了解一點管理科學基本屬性。
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交替進步與自然界的星轉斗移新陳代謝的道理一樣,每一個進步都會向人類提出新的要求,同時也會賦予管理學新的時代意義,不同階段的社會需求,會在與其共處的管理科學領域烙上深深的多姿多彩的社會印記。比方在教育戰線,可以適當推行柔性管理方式方法,以此力爭滿足骨干教師更高層次的需求,創造條件讓骨干教師參與管理,歡迎吸引骨干教師參與決策,賦予他們一定的自和領導權,在這樣的基礎上能夠增強骨干教師的主人翁責任感,激發工作熱情和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力,對于學校的全面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3、以坦然心態迎接管理科學面臨的各種挑戰。
作為一名管理者,其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會發生難以預料的變化。如何探討未來管理倫理學?如何使管理者得到更多的啟迪?如何構架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如何在全新的信息領域去尋找全新的價值觀以及全新的管理體系以便于加強管理者的“作戰武器”?這些課題,都是我們管理基礎科學不得不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我們的管理者若能比較好的做到上面幾點,就不難獲得符合自然規律的、科學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識,勝任歷史賦予的重任,從容應對新時期新時代出現的新課題新挑戰是完全沒問題的。
三、科學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途徑是推進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1、結合函授和現代遠程網絡教育實際,找準矛盾焦點,對癥下藥,把人性化管理落到實處。現實的教育教學工作證明,函授或網絡教育的教職工隊伍具有自身所特有的性質,教師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大;待遇參差不齊難留住人;教師綜合素質難保證。找準了問題的焦點所在,針對這些問題,管理者應及時采取措施,對癥下藥,為函授教育現代遠程網絡教育事業做貢獻。
2、大力推行柔性管理的人性管理,逐步形成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約定俗成的心理契約。以人性取代制度。有一種說法是內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勵重于控制,務實重于務虛,一點不假,這就是對柔性管理的最形象的詮釋。
3、在管理實踐中盡可能滿足人的基礎需求,摒棄缺乏人性的生硬管理,微觀中盡可能回避采取剛性管理模式。作為管理者,順理成章地應該創造條件,想方設法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些基礎需求。終上所述,任何管理欲達到科學性的目標,必須扎扎實實地從基礎做起,管理基礎理論、管理基礎職能、管理基礎藝術,這些基礎知識缺一不可。只要真正掌握了人性管理、剛柔相濟的辯證唯物主義真諦,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完全是可能的。
參考文獻:
[1]楊廣烈.淺談柔性管理的幾點體會[J].
[關鍵詞]護理學教學方法探討
護理學是一門集理論性、技術性為一體的臨床應用學科,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實用型”護理人才.作為護理專業課教師,應有效地利用教學條件,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恰當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積極思考并探討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新路子.
1.加強護理技術訓練,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是模擬情景,培養學生的應戰實力.設置各種急、危癥病例情景,營造實戰氛圍;學生分組對病人進行護理評估,在教師指導下按護理程序的步驟進行各項護理操作.這種教學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既可熟練各種操作技術,強化整體護理觀念,同時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和適應臨床工作的良好心理素質.二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反復強化.復雜的、難度大的技術操作分解練習.如臀大肌注射法就從藥物抽吸法、臀大肌定位方法、病人的安置、進針手法等基礎步驟做起,分步強化訓練,同時調整學生'怕'的心理狀態,最后在模型人或模擬病人上進行綜合操作和測評.三是創造實踐的機會.增設實驗室(現有10個模擬實驗室),完善模擬病房體系;設計不同病例場景,增加實驗課時數,課間開放實驗室等措施來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2.理論教學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為目標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的主要途徑,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至今為止最能發揮教師主導地位的一種教學形式;也是學生系統的學習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教師在理論課教學中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1知己知彼,科學施教
現代教育思想是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并舉,注重能力培養的素質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和完善,為學生的終身教育和適應社會發展奠定基礎.教師在承擔某科課后,首先應全面了解學生的素質狀態,取得第一首資料;再根據教學大綱制定教學目標和授課計劃.其次,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與內容,循序漸進、深入淺出,做到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直觀化、枯燥的問題生動化,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后,在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實施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學計劃、目標,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及內容,并注重后進生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鼓勵,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吃飽、吃好.
2.2深入淺出,解疑惑
象壓瘡的預防護理、吸痰法、導尿術等課題復雜、枯燥、抽象,可選用圖片、模型、課件、電教片等多媒體教學方法,使復雜、抽象的理論變得簡單、直觀和宏觀,使枯燥的內容變成生動的印象烙印在腦海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3掌握好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師是編導.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學風格和對教學投入的程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態度,影響教學的效果.所以,教師要為人師表、愛崗敬業.備課要認真、充分、注重細節,備課中要鳥瞰全局、統領各章,精心設計每個課題的授課方法;上課提前進入教室、進入角色.教學過程中要圍繞主線,用準確、形象、生動的語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語氣切入主題和要害,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點、難點;不同類型的課題用不同的方法講授,如灌腸、注射、消毒滅菌法等課題用列表比較法進行區分,可加強理解和記憶;乙醇應用的濃度、鼻飼法等選用橫向聯系方法(鼻飼法時聯想洗胃、胃腸減壓術),做到舉一反三;給藥、注射、無菌等操作原則要用分析歸納法來記憶;……等不同教學方法,創造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可大大提升教學效果.課堂小結應重點突出,使學生多次接觸某一重點信息,強化記憶.課后作業盡量出病例等思考題--既能鞏固基本理論知識,又能培養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矯正學生讀死書、死讀書的弊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2.4授之以漁,適應發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一飯之需;教人以漁,終生受用.”教師在傳道、授業之時更應給予學生”捕魚”的本領.所以,理論講授應有重點,基本概念、原則要準確講解,一般內容先擬提綱,引導學生自學或采取提問、啟發式教學法指導學生學習.如一頁的注射原則先講解,在和同學一起歸納為”無菌、無痛、無差錯”七個字、三個詞來記憶,使學生逐步學會學習的方法,學會對信息獲取、判斷、處理和應用的能力,最終達到在掌握醫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在今后臨床工作中盡情獵取自己所需的知識營養,勇于創新與實踐,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
3.考核評價
考核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手段,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操作技能考核既能考核學生動手能力,又能檢驗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1考核制度
考核成績分理論和實驗兩種,平時成績和終結成績兩部分.所占比例是:平時占30%,學科結束占70%;這種評價方法,可以大大減少考核中可能出現的偶然,且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也比較全面.
3.2考核內容
將各項技能考核內容細化,分以下幾部分:操作態度占20%(包括儀表、著裝,服務態度,用物準備等);技術操作過程占60%;含相關知識在內的綜合評價占20%.
3.3統一考核標準
考核標準學生每人一冊,使學生學有標準、有目標,也增加了考核的透明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教學效果.
4.將職業素質的培養貫穿到護理教學的始終
內容提要: 勞動理論是認知知識產權的一種重要理論。該理論可從洛克的財產權勞動學說找到淵源和依據。在勞動理論視野中,知識產權可從不同的層面加以認識,其中增加價值理論是一種重要的理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識產權制度的本質。知識產權的增加價值理論主要可從以下幾點加以認識:智力創造性勞動是社會性勞動,這決定了智力產品或者說知識產品具有社會產品的性質;在知識產品的流通上,市場的相互作用的利益也是社會性的;建立在創造性要求基礎上的知識產權使勞動增加價值變得更現實。
一
洛克的自然法理論,特別是他的勞動為財產權提供了正當性的基礎觀點,能夠很好地闡釋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正當性。自然權利觀點可以說是關于知識產權制度性質的一個很重要的哲學層面。自然法理論已成為解釋知識產權產生緣由的最重要的理論之一。運用洛克的財產權勞動理論及其相關的理論來佐證智力創造者的財產所有權的正當性,在國外已有一些學者做出過初步探討,得出的結論是,與對有形財產權的正當性相比,財產權勞動理論更適合于對知識產權制度的佐證。筆者通過對洛克理論和知識產權理論的研究,也認同此結論。
實際上,從對自然法的羅馬法根源的考察可以看出,在對待占有這一問題上,羅馬時期即確認了“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努力所創造的東西屬于他自己”的觀念。從18世紀以來,財產的全部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上述這樣一個觀念上。在一定的意義上,財產的概念因而根植于自然法中。在后來的幾個世紀中,特別是17、18世紀以來,這種觀念越來越與“智力財產”或者說“智力產品”掛鉤。在知識產權制度產生后至逐漸完善的過程中,人們也逐漸將勞動的自然權利的觀念擴展到智力財產或者知識產權領域。人們發現,借助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努力所創造的東西屬于他自己的觀念和原則,把財產的概念和智力產品聯系起來,可以為知識產權的正當性提供基礎。這使得個人就其智力上的創造主張自己的財產權的全部觀念在論證知識產權原理上具有重要地位。例如,Kolher指出,關于知識產權法的起源,財產與知識產權的哲學基礎是建立在勞動基礎上,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建立在對物的創造上。某人創造了一個新的物,他對于該物享有權利。 [1]
在18世紀那時的法學作品已經確認,當某一個人基于自己的勞動和努力而對某物實施實際控制時,該物屬于他自己。并且特別強調制作人、作者、畫家在創制新物中的勞動與努力。他們所確認的個人對于因為智力勞動和創造所產生的東西應該被賦予財產權的原則,為佐證知識產權制度的正當性起了重要作用。在18世紀的自然法中,“智力財產”原理受到重視。該原理即是建立在個人有對自己的智力上的創造主張財產權、智力財產的創造者對于其智力創造物享有專有權的基礎之上。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包含了對專利和著作權制度的確認。因而,這種具有深深的自然法根源的關于智力財產的觀念,也深深地影響到了知識產權立法。這一觀念與當代知識產權制度也完全相契合,在早期可以說促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權法——1709年《安娜女王法令》的誕生,以及后來的法國《文學藝術產權法》的誕生。
同時,智力財產原理在早期的英美司法實踐中也被清晰地體現出來。如作者對于其作品的權利不只是人為創造的特權的思想,也建立在自然法基礎之上的智力財產原理之中。在18世紀的Millarv.Taylor一案 [2]中,王座法庭認為,《安娜女王法令》并沒有移除普通法所確認的出版了的作品的文學產權。上議院在解釋保護文學產權的正當性時指出:作者有權就其智力與勞動的成果進行收獲,這是正當的;而未經同意,其他人不應該使用他的名字,這也應是正當的。反面論證的例子則是關于商標的案件。在1879年美國最高法院一個案件中, [3]法院使用勞動理論模型主張商標不受保護。法院一方面提到,被保護的創作物是智力勞動的果實;另一方面則指出,商標不受保護是因為它不是有頭腦的作品,因為它沒有想象、沒有天賦、沒有勞動的思想。當初美國最高法院拒絕賦予商標以財產地位,主要是因為在他們的創造物中沒有明顯的勞動。 [4]又如在19世紀美國最高法院的Wheatonv.Peters一案中,法院認定一個文學人有權對他的勞動產品像社會的其他的成員一樣擁有。 [5]這些觀點無不隱含了作者對其作品的權利是自然權利而不是通過立法人為地授予的這樣一個深層次的觀念。可以說,自然法原則在法律中的確認,連同其對18世紀的哲學的影響,進而形成了財產權與知識產權概念具有正當性的基礎。自然法原則在確認知識產權上起了主要的作用。確信一個付出了智力上勞動和努力的個人創造者有權享有其勞動果實,確立了解釋知識產權正當性的基礎。在當代,關于知識產權正當性的財產權勞動學說的自然權利觀點,仍是知識產權理論上一種重要的觀點。
以下將在勞動理論的視野中探討佐證知識產權正當性的一大理論——增加價值理論。
二
增加價值理論主張,當勞動產生了增加的價值時,勞動者對物的增加的價值享有某種利益與權利。增加價值理論與值得理論中的避免理論不同,它不考慮勞動是否為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性質,關注的是為何勞動為社會層次上的財產提供了正當性。
關于增加價值理論,可以聯系到洛克學說的一個論點。該論點涉及到個人施加的勞動不足以解釋商品的整個的增加的價值,而只是解釋增加的價值。對洛克理論批評的一點也就是它不能解釋完全所有權的正當性。如果借助于經濟學理論,在解釋授予個人的權利方面,也不能確信一個特定的權利在所有的情況下會產生有價值的結果。為此有的學者提出了一種以制度結構為基礎的“兼顧”勞動理論與經濟學理論的提供正當性的模式,并將其運用到為知識產權與工業產權提供正當性上。
該模式認為在形成制度的規則中,兩種類型將被區分:結構性規則和確定地位的規則。結構性規則確定了在不同的個人之間分配的權利和義務的界限。確定地位的規則確立了這些界限是怎樣由結構性規則來定義的,這將在特定的個人之間來分配。另一方面,一套或者是同一套結構性規則能夠總是與一套以上確定地位的規則相結合。可以將形成制度的一套結構性規則稱為制度性結構,而能夠與任何制度性結構相結合的一套確定地位的規則可以被稱為確定地位的變量。根據這種理論,關于財產權的經濟學理論與洛克的勞動理論可以以下流行的方式被解釋:前者涉及到對于私人所有權和無形財產的制度性結構的正當性問題,后者涉及到法律制度中確定地位變量的合理解釋。
基于此,經濟學理論具有這一含義:權利群彌補了私人所有權和無形財產(自然,假定獲得生產和革新的理想的水平的合乎需要性),在社會上的存在是合乎社會需要的。在這方面,洛克的勞動學說表明,可被容許的確定地位的變量反映了每個人對于他自己勞動果實、天賦和能力的權利。簡言之,關于知識產權和工業產權,維護這一制度的正當性在于:(1)它有一個與社會對于創造性和革新相關聯的、正當地建立在結構主義考慮之上的制度性結構;(2)在確立作者和發明者作為由制度性結構建立的權利的所有人上,它包含了確定地位的變量,而該變量在結果主義的意義上是被容許的。在結構主義方面——財產權的經濟理論——是與結構性問題相關而不與確定地位的問題相關,像權利的賦予這樣很明確的問題。另外,對全部物的占有,容易被認為是通過確定了物的內容,某物進入了財產權的范圍,這被認為是財產權經濟學理論上的一個結構上的事情,而不是勞動理論所關注的。與勞動理論相比,財產權的經濟學理論似乎更能夠有力地證明財產權覆蓋整個“物”,而不是僅僅覆蓋到“增加的價值”。 [6]
關于基于勞動的自然權利,曾有學者擔心授予的財產權與增加的價值不相符合。例如,RobertNozick懷疑為什么一個人擁有他施加了勞動的東西而不是失去他的勞動。他曾設想如果某人把一瓶西紅柿醬投到海里,該人是應該得到海洋還是失去西紅柿醬。 [7]他的觀點是,不能因為私人宇航員在火星上掃干凈一塊地方就能夠占有整個火星甚至宇宙,也不能因為向大海投了一瓶西紅柿醬而擁有整個大海。也就是說基于勞動的自然權利也要考慮到物的增加的價值。
對此,他明確地指出,對某物的勞動改善了它,使它更有價值;任何人都有權占有一個他創造了其價值的東西。 [8]比較而言,增加的理論更加適合于知識產權。當思想的創造者在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時,通過允許他人從思想的公有中以較少的勞動獲取財產而為他人增加了一些價值。知識產權的法律史就包含了許多增加價值的足印,知識產權的立法史不斷地反映了發明家、作家和藝術家把增加的價值貢獻給社會。
三
增加價值理論在論證知識產權正當性方面可從以下幾點理解:
1.智力創造性勞動是社會性勞動,這決定了智力產品或者說知識產品具有社會產品的性質
與有形物僅僅與勞動聯系起來不同,知識產品的無形性特征決定了能夠比較容易地區分共有領域的東西和勞動者本人創造了價值的東西。在確定知識產品的正當性及其相關問題時,考慮智力勞動者增加的價值能為知識產權的確定和保護提供合法的基礎。從勞動者勞動的成分看,勞動的內容包括在知識產品中的社會性勞動和個人性勞動。 [9]所謂社會性勞動,它涉及的是知識產品成本或者說智力創造具有社會性:個人從社會中學習了知識,這些知識是當代和以前數代人積累下來的人類共有的財富。個人運用這些知識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智力創造物,這使得智力創造物建立在人類共享的社會知識的基礎之上,使其成為社會性產品。或者說,智力產品——知識的大廈,是社會性的產品,這種個人投資勞動的產品包含了其他很多人的勞動。該創造物的價值不能完全歸功于他的勞動。例如,考慮一下輪子。輪子對人類的全部價值不能都歸功于最初的發明者。再考慮一下智力作品的產生。新作品的創作涉及到借用以前存在的作品或構建在以前存在的作品之上,以作為自己的素材。例如,新作品的構思,既包括了作者的表達上的貢獻,也包含了以前作者創立的特點、情勢、情節、細節等。以前的作品為新作品的創作提供了一些創作的原材料。作出構思的作品的生產人偏向于表達受到保護,以補償其投資。但他們又偏向于思想不受到保護,以使其生產成本較低。這樣一來,個人不能對智力產品的所有價值主張權利。由于知識產品本質上是社會性的產品,即令人們確認這些產品的價值完全是人的勞動的結果,這種價值卻不能完全歸功于某一特定的勞動者。
2.在知識產品的流通上,市場的相互作用的利益也是社會性的
一個在技術上產生重大突破的發明的發明者不能對于該發明具有完全的市場價值,該發明的市場價值是通過社會中的不同的人的相互作用的產物。市場產生的價值和智力創造物的承載體都是社會的產品。如果僅僅將智力勞動者所生產的產品的市場價值作為該創造者創造的完全的價值,就會否認了其他人在其上的貢獻,這種貢獻甚至可能是巨大的。換句話說,當該智力創造者就智力產品主張市場價值時,這種市場價值應當被所有這些人分享——他們的思想對產品的最初形成做出了貢獻。這些貢獻者的大多數沒有主張獲得公正的份額的事實并不是把整個的市場價值給予最后一個貢獻者的原因。智力產品來自于很多人的勞動,在市場價值分享方面,除了最后的貢獻者外,其他人有權分享。
上面提到的市場的相互作用的利益,實際上也是個人之間相互的行為產生的增加的市場價值或者增加的知識公共積累。這些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產品、市場價值和共享的知識信息在一定的意義上是由社會享有或者由社會來使用的。不過,信息和知識是無數的個人努力和勞動的結晶,是社會產品,與主張知識信息由社會享有或者使用,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一定的意義上講,這里涉及到知識和信息的“社會所有權”。雖然現實中,沒有人為集體智慧的使用付費,在教育等領域已經間接地做到了:當父母為孩子的教育付費時,可以看成是社會知識寶庫中的一部分已經被公正地購買了。這種形式,通過各種教育形式被擴展了,甚至還延伸到了不再接受教育的人們。所以,如果說社會以對一些知識信息的儲藏提出補償的主張,那么個人通過教育等形式已經公正地購買了這種信息。另一方面,社會占有了源于最初的智力創造者創造的知識和信息,以及對這種知識和信息的利用,社會也沒有理由要求被補償。智力創造者因為其智力產品的創造行為而對社會的增加的價值——雖然這部分價值至少最終是由社會享用,為智力創造者主張對該智力產品的權利提供了充分正當性。
3.建立在創造性要求基礎上的知識產權使勞動增加價值變得更現實。
盡管知識產品的生產是一種社會性的勞動,它仍然是立足于個人創造性勞動的基礎之上。正是創造性勞動增加了有形物的價值、促進了社會的進步。沒有誰能夠否認技術進步在人類文明和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和影響。技術進步無疑是無數創造性勞動的結晶。也正是無數智力創造者的智力創造性勞動,使人類思想的寶庫不斷地推陳出新,使“公共商品”永不枯竭。如在Mazerv.Stein一案 [10]中,法院所指出的一樣:通過由值得報償的知識產權創造者所進行的智力勞動的努力,公共商品增加了。 [11]換言之,他們對于公共商品的貢獻使對其以財產權進行報償具有正當性。當然,法院的這一解釋帶有激勵論的味道。更精確一點地說,它是一個工具主義的規定,旨在報償那些為社會帶來了增加價值的人們;“通過分別賦予創作和發現的專有權,以促進科學和實用藝術的進步”。 [12]這些司法觀點看起來是將勞動正當性的標準與工具主義的主張結合起來了,不過這種結合依然是建立在增加的價值之上。
與增加價值相聯系的創造性要求在知識產權制度上在一般意義上最典型地體現為專利法中對專利性發明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三性”要求。特別是其中的創造性要求。在專利立法上,專利性發明被要求與現有技術相比有足夠的進步,不是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一眼就能看得出的。
無論是我國《專利法》所說的“創造性”還是西方國家專利法所說的“非顯而易見性”,都提出了增加的價值問題。為了滿足專利制度促進技術進步的需要,申請專利的發明顯然需要一些新的價值。在專利司法實踐中,對爭議的專利的增加價值的要求也經常可以看到。例如在美國,有法院主張專利法要求對現有技術的“修補”具有更大的價值。 [13]當然,專利法要求的“增加的價值”只是相對而言的。那些具有突破性意義的發明對現有技術的增加價值比一般性的發明的增加價值可能要大得多。專利法要求的增加的價值只是一個適度的價值,理由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看出幾乎是作為一種直覺的事情。就“實用性”來說,對實用性標準的測試也支持了對增加價值的理論解釋。 [14]美國的很多法院主張“向前發展了一步”或者“比先前發展了”成為實用性要求的關鍵的一部分。 [15]當然,在從增加價值的程度上理解有用性或者實用性,依然存在不同的認識。如在美國的Lowelv.Lewis一案 [16]中,Story法官這樣表達了他的觀點:法律需要的只是,該發明對于良好的秩序和社會道德沒有損害。因此,“有用的”是與有害的、不道德的行為相對照的。但如果發明這方面的缺陷較多,無論它是更有用還是有用性不夠,是一個與專利權人利益相關的事情,而不是公眾的重要性問題。如果是極端地有用,它會被陷入蔑視和不體面之中。 [17]另外,再從新穎性的角度看,新穎性的要求保證了獲得專利的發明的獨一無二性,從而避開了對重復勞動授予權利。從增加價值的角度看,新穎性條件的滿足促進了“公共商品”總量的增加,相應地增加了專利的社會效用。
以上闡述的要點是專利法對發明專利的要求涉及到增加價值問題。這里還有必要再考慮一下一種特殊的情況,那就是有些取得了專利的發明是無效力的、對社會沒有增加價值的。例如,PeterRosonberg提出,為滿足標準的操作性,發明人不需要使其發明比完成同一結果的現存手段更好或一樣。法律不需要問,該發明的有用性是怎樣的。一個裝置可能運行不是很好,但還是能運轉。 [18]還有的學者提出,一個可能不如完成同樣結果的現存手段那樣有效果或者有效率的發明沒有增加對于社會的價值,但專利法包含了這樣的發明。例如,某人可能對于一個晶體管計算機擁有專利,雖然很難想象一個技術復雜到能被它的后繼者所取代。雖然后續技術為人們保留了一定的舊技術,但芯片技術取代晶體管技術是如此的徹底,以至在計算機專利申請中對于晶體管方面增加的任何價值都是極小的或是根本就不存在的。類似的情況,假設新的選舉依賴于機器統計,錯誤率在任何選舉中不超過百分之十。不僅這種糟糕的事存在,它的運用根本就沒有價值。如果人們確信機器的錯誤率有百分之十,他們就完全靠手工統計。如這種“可操作的機器”不能獲得專利,那它是增加價值理論的一個證據。如果他可以被獲得專利,那么專利的授予很明顯地不需要考慮增加的價值。 [19]其實,上述觀點是值得商榷的。由于技術的更新很快,取得專利的發明的價值可能因后續發明的出現而大打折扣,但這并不能否認專利涉及的增加價值的要求。根據這種要求,像上面提到的“可操作的機器”就是不能夠獲得專利的。
我們可以接著分析一下著作權制度與增加價值的關系問題。在著作權法中,有對作品的創造性的要求,但沒有新穎性要求。即使是在創造性的層面上,也比專利的要求低得多。嚴格地說,用“獨創性”一詞更準確。獨創性要求排除了非獨創性作品受著作權保護的地位,是促進社會文化進步的一個有力手段。獨創性要求也保障了著作權法的積極的社會效用的出現。當然,在實踐中,獨創性可能是一個比技術問題更富有爭議性的問題,以致在有些情況下,作者等人在訴訟之前很難知道他們確實有財產權。不過,獨創性在實踐判斷中的困難并不能否認這一標準在確定作品性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司法實踐中具有的重要意義。例如,在19世紀的Burrow-GilesLithographoCo.v.Sarony案件中,美國最高法院認為,平板圖可以獲得保護,只要它是一個“獨創的藝術作品”。 [20]美國最高法院在另外一個案件中裁決,“福特總統回憶錄的那些方面展現了作者的獨創性”,因而受保護。 [21]但是,獨創性并不是指思想的獨創性。一部作品可能根本不存在獨特的思想,但照樣可以滿足保護的要求。在Time,Inc.,v.BernardGeisAssociates一案中,Kennedy的電影被認為有獨創性,為這類標準提供了一個解釋。很明顯,Za2pruder沒有獨創性思想——在它那一位置的大多數人裝備一臺照相機都能夠照下來那一悲劇事件。該案是在非戲劇性照片和公共事情與地點的電影這些類別的保護上的一個顯著性的例子。 [22]
可能會有人提出,著作權法沒有確保增加價值的要求; [23]相反,很多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是沒有多少價值的,一部作品可能在學術水平、風格、內容上幾乎沒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像一首拙劣的詩,但這仍然不影響它的著作權性。其實這里是混淆了作品質量的好壞與著作權保護的價值的關系。著作權保護沒有價值標準、創造高度的標準,這既是考慮到實踐操作的可行性問題,更是考慮到著作權保護的功能。需要進一步理解的是,作品雖然沒有價值標準、創作高度的標準,卻與作品的獨創性的要求并不矛盾。這里可以用上面提到的美國1903年Bleisteinv.DonaldsonLithograph2ingCo.案為例加以分析。在該案中,原告試圖保護他的用于馬戲團做廣告的三幅平板畫。被告則提出在授予之前應有一些藝術上的成就。最高法院則認為印制不會因為有限的藝術性而受到影響。Holmes大法官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寫道:在其中的一個相當適中的藝術層次是不可減損的。除非在行為的語言方面有一個限制,他可以對于該物獲得。另外,藝術性的要件明顯地包含了價值的社會判斷或者創造物的價值。將其減低為一個“適中的藝術層次”意味著從客體價值的社會判斷到那個價值的主觀的、個人的判斷。這樣可以對于更多的個人表達給予保護。
我們需要看到的是著作權保護在增進人類文化產品總體價值方面的作用。雖然著作權保護只涉及到思想的表達形式,而不是思想本身,思想表達形式的獨創,足以體現智力創作中創造性勞動的投入和在增進人類文化公有寶庫中的作用——盡管每一部作品的這種作用都是有限的。一部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可能因為思想陳舊、內容平庸、表達方式單調而缺乏社會價值,但這不是否認就著作權保護的作品總體來說,作品這種精神創造的有形表達在人類文明與進步中的巨大作用和價值。即使是對單個的作品而言,“增加的價值”的衡量在實際中的著作權保護中仍然是體現了的,理由是越是有價值的作品其被授予的著作權的行使就越充分。
易言之,作品的價值與作品是否受到著作權保護沒有必然的聯系,著作權的實現程度卻與作品的價值有很密切的聯系。那些流芳百世的作品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作品的價值最終是由社會來決定的。雖然在著作權法中可能具有增加價值的要求,分配及作品的價值認定卻不能保留在著作權法中。有趣的是,在著作權司法實踐中,增加價值的理論也可以領略到。例如,在Sheldonv.Metro-GoldwynPictures一案 [24]中,一個適中的著作權分配原則建立了。在該案中,法官Hand和Hughes認為,當被告侵權電影只使用了原告劇本很小的一部分,且專家測試電影的成功使其成為大眾明星時,被告侵權利潤僅百分之二十分配給原告。 [25]但甚至Hand做了這樣的判決以后,他對分配問題仍評論到,“嚴格地說,問題仍沒有解決”。 [26]分配制度在著作權模式中作為一個理想的模式出現,這體現了人們把增加的價值的理論作為一個規范的標準的深信:被貢獻了的社會價值應被獲酬。 [27]在保護的增加價值方面,我們還可以從著作權制度對精神權利的保護方面略加說明。這里以保護作品完整權為例。保護作品完整權是一種典型的純粹的精神權利。這種權利在《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和大多數國家的著作權法中都做了規定。司法實踐中這方面的案件常常可見。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正當性可以從智力作品的“人格性”得到說明,但從對這種權利的保護的社會價值和利益的說明來看,也可以為其提供正當性。簡單地說,文化作品的保存對于所有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保護作品完整權的確立使得智力作品的原貌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從而能夠滿足實現社會文化完整性的目的。換言之,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實施能夠使作品的最初形式被保存,能夠有效地服務于文化流轉。在阻止對作品的歪曲、篡改中,作品的原貌被維護,從而實現了智力作品文化流轉方面的社會價值與利益。正如RobertaKwall所言“,對創造者個人權利的保護,使社會能夠維護它的文化繼承的完整性。公眾享有創造者在最初形式中的勞動果實的權利和從這種創造物中獲得的文化繼承的權利無時間限制”。 [28]
此外,在涉及到對信息的準財產保護的一些案件中,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禁止似乎也是基于增加價值的理念。例如,美國國際新聞服務公司訴聯合出版社一案, [29]開辟了對于聚合的信息的準財產的保護。該觀點涉及到了不正當競爭原理和禁止一方當事人占有另一方當事人的勞動產品的關于財產方面的觀點。 [30]此種占有發生的情況僅僅是獲得產品的當事人相信該產品具有一些價值。從不同的角度來表達這種占有,人們不會以為取走了某個人的無價值的勞動是不正當競爭。該案涉及到不正當競爭是對另外一個人競爭優勢的竊取———該“優勢”具有社會價值。聚合信息的保護范圍依賴于不公平競爭模型,它有必要借助于增加價值理論。如果勞動果實沒有顯著的價值,偷竊這種果實是對社會不友善的行為,但不是不正當競爭。相類似的情況是,在商業秘密侵權案件中,權利人也提出了對社會價值損失的主張。在商業秘密訴訟中沒有法院會對于沒有價值的商業秘密進行案件測試。 [31]不公平競爭和商業秘密保護的法律原則也根植于價值增加理論,這說明有些知識產權種類是在財產代表了對社會增加價值的環境下被審視的。當知識產權制度通過立法等形式被創造得更系統化時,財產理論似乎更傾向于報償社會價值理論。
增加價值理論在知識產權法上的適用表明,對智力勞動果實的自然權利,沒有同時確立智力創造者對該產品獲得的整個的價值的擁有。知識產權在一定意義上是社會創造的現象,在市場和與他人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市場價值與智力勞動者個人性地使用和占有其勞動產品是相當不同的兩個方面。
注釋:
[1] Keith,Natural Law Principle Underly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12 The Southern Africa Law Journal506,(1990).
[2] (1769)4Burr2308,98ER201.
[3] 100U.S.82(1879)。美國最高法院認為,商標是建立在先占的基礎之上。參看TrademarksCases,100U.S.at94.
[4] 100U.S.82(1879)。在該案件中,法院指出,沒有對商標提供像和專利類似的憲法保護。從對美國憲法關于知識產權的條款的規定看,確實沒有體現對商標的保護.
[5] 33US(8Peters)591(1834).
[6] Horacio M.Spector,An Outlineof a TheoryJustify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8 Europ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view(EIPR)270(1989).
[7] Nozick,Anarchy,Stateand Utopia(NewYork:BasicBooks,1974,175),175-82.
[8] Nozick,Anarchy,Stateand Utopia(NewYork:BasicBooks,1974,175),175-82.
[9]這里的個人性的勞動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下面將接著分析創造性勞動在增加價值方面的作用.
[10] 347U.S.201(1954).
[11] 347U.S.201(1954).
[12]美國憲法第1條,ξ8,cl.8.
[13] Grahamv.HornDeere,383U.S.,1,25,(1965).
[14] Brennerv.Manson,383U.S.519,533-36(1965)(要求顯示積極的社會利益以滿足實用性的要求).
[15] Connellv.Sears,RoebuckandCo.,559F.Supp.229,245(N.D.Ala.1983).Brown-Bridge Mills,Inc.v.Eastern Fine Paper,Inc.,700F.2d759,763(1stCir.1983).
[16] 15f.Cas.1018(C.C.D.Mass.1819)(No.8,568).
[17] 15f.Cas.1018(C.C.D.Mass.1814)(No.8,568).
[18] P.D.Rosenberg,TheFoundationofPatentLaw,1-03(2DED,1985),ξ8.03,8-8.
[19]參看JustinHughes,ThePhilosophyofIntellectualProperty,77GeorgetownLawJournal323(1989).
[20] 111U.S.53(1884).
[21] Harper and Rowv.Nation Enters.,471U.S.539,547(1985).
[22] 293F.Supp.130(S.N.N.Y.1968).
[23]關于價值是不是確定的前提條件,在美國先前的案件中,存在不同的看法。自1903年的Bleisteinv.DonaldsonLithographingCo.一案中被消除。參看188U.S.239(1903).
[24] 106F.2d45(2dCir.1939),309U.S.390(1940).
[25] 106F.2d45(2dCir.1939),310U.S.50(1940).
[26] 106F.2d45(2dCir.1939),314U.S.49(1940).
[27] Harperand Rowv.Nation Enters.,471U.S.539,547(1985).
[28] Kwall,CopyrightandtheMoralRight:IsanAmericanMarriagePossible?38VanderbiltLawReview,170,69(1985).
[29] 248U.S.215(1918).
[30] 248U.S.234-35(1918).
【關鍵詞】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本土;外來
日本作為東亞的一個島國,也是當今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在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眾多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日本之所以取得今天如此輝煌的成就,與其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而研究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們有必要先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做一個基本的研究,縱觀日本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它是一個善于吸收和合理改造別國文化為自己所用的國家。其思想政治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顯示出兼容并包、注重改造、為我所用的特點。所以,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也不例外。為了便于表述,本文將其分為本土的和外來的,但是由于日本民族對外來文化這種獨特的創新和消化吸收,因此其本土的理論可以說不是純粹的本土,同樣,外來的也不是純粹的外來,而是一個不斷融合和創新的過程。
一、本土理論
1、神道教理論。神道教簡稱神道,其核心是神國觀念,這種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日本人的行為和習慣。神國主義思想對日本古代以及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很大的影響。從圣德太子開始,歷代天皇都被看作是天照大神的子孫后代,神國主義思想被歷代封建統治階級不斷的強化,日本以神國自居,鼓吹大和民族的優越性,日本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教育出一代代服從于天皇指揮,忠誠于大和民族,可以為天皇貢獻自己一切的忠臣良民。神道教理論可以說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一個理論基礎。
2、國民教育論。森有禮的國民教育論對于日本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的核心思想是國家主義。國家主義認為“精神的實體”高于一切,社會有機構成是神的化身,一切個人及個人要求都應從屬于國家和國家權力。在教育上強調培養國家觀念和忠君愛國的品質。1885年森有禮掌管文部省以后,推行一整套國民教育制度計劃,把其國民教育論變成實際行動,對明治中期確立國家主義教育體制起了重要的作用。
3、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指武士的道德及行為準則,日本學者新渡戶稻造在其作品《武士道》一書中將其定義為“武士的訓條”,也就是隨著武士階層的身份而來的義務。武士道重視的是君臣戒律,盡忠是絕對的價值。武士道精神不僅要求武士信佛敬祖、崇尚武勇,而且還要求武士們忠于主君、忠于日本國,甘愿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犧牲自己。因此武士在人格上容易導致極端的兩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殺;注重禮儀而又野蠻殘暴;追求科學而又堅持迷信;欺壓弱者而又順從強者等等。武士道精神不僅僅是對日本的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整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
4、福澤諭吉的道德教育思想。福澤諭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明治時期杰出的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有《勸學篇》和《文明論概略》,基本的教育主張是通過教育來改變日本國弱民愚的社會現狀,他主張通過道德教育培養民眾,從而使國民形成正確的國家觀念,提高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福澤諭吉認為道德是一個人內心的真誠,是一個人內心的準則,他主張道德教育應該在除了學校以外的多方面展開,家庭、社會都應該成為全方位進行道德教育。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對日本明治時期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可以說是日本近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二、外來理論
1、中國的儒家思想。公元3世紀左右,中國的儒家思想傳入日本,此后便一直受到日本歷朝統治者的廣泛推崇,儒學在日本的傳播過程中,被深深打上了日本社會和統治階級的烙印。但是日本對中國儒學的吸收并不是簡單的照搬,而是在日本國情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本土化改造,中國的儒家思想把仁、義、禮、智、信作為最重要的美德,并且認為“仁”是人類本質的美德。儒家思想在日本經過改造后,變為把忠、義、勇、信、儉。忠誠被看做是日本最重要的美德,這種忠誠不僅僅意味著對自我良心的真誠,而是完全獻身于自己領主的真誠,這種真誠可以達到犧牲個人生命的程度。因此,日本式的儒學完全變成了以忠誠為核心的民族主義思想。這種以忠誠為核心的民族主義思想對近現代日本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民主主義思想。1945年日本二戰戰敗后,美軍占領日本,為了保證使日本不再威脅美國及世界的安全與和平,同時為了建立一個“和平而負責任”的政府,美軍在占領時期實施了非軍事化和民主化的措施,教育改革也相應的在這一指導下進行。美國要求日本清除戰前以《教育敕語》為指導思想的軍國主義教育,要求推行民主主義教育。1946年,日本頒布了以和平主義和民主主義為原則的新憲法,在1947年3月又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以個人主義、民主主義價值觀否定了戰前《教育敕語》所規定的整體主義、國家主義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的轉變成為二戰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
3、杜威的“多元主義”思想。約翰·杜威(1859-1952)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在大正時期傳到日本以后,對日本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杜威主張與傳統教育不用的民主教育,在思想道德領域應實行“多元主義”思想,他認為個體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多元主義”,在真正的民主社會中,只有通過自由的相互交流,才能使社會不至于僵化和靜止,才能促進個體和群體的道德發展。“多元主義”不是道德教育的目的,而是其工具、手段和條件。此外,杜威的思想在美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日本在二戰后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美國,所以杜威的思想恰恰促進了日本社會民主化的進程,同時也成為戰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通過以上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其本土和外來的界限不是特別明。雖然本文為了便于研究將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分為本土和外來的兩部分,但是我們仔細推敲就可以發現,本土理論中滲透有很多外來的思想,同樣,外來的理論也在不斷地被日本本土思想所融化和吸收,越來越趨向本土化;二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在二戰后變化較大。這是因為日本戰敗后先是被美國統治,獨立后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美國,所以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在二戰后受美國影響下有較大的改變,這也是很多學者在研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以二戰日本戰敗作為一個標志性的時間的原因。
時至今日,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仍然處于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一方面,本土的很多理論在當今國際化的進程中開始接受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的思想和理論;另一方面,各種外來思想和理論又在不斷被打上日本本土文化的烙印。所以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的分析也要用一種總體和發展的思維,認識到其動態性。只有這樣才能客觀全面的認識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蓀瑞.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家存,徐瑞.外國教育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3]王友良,周勇.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之剖析[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
關鍵詞:勞動與技術;手工制作;教學方法;創新
常言道“創新是進步之源”,沒有創新,世界將止步不前,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更需要具備創新思維,從實踐中進行創新,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收獲另一番成績。初中階段的勞動與技術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以及基本技術,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滲入體會“動手、動腦”的學習樂趣,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關鍵性的引導作用,創新現階段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參與到每堂課的教學中去,通過“情景模擬、合作設計、親手制作、評比獎勵”等環節,讓學生愛上勞動的同時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從而實現該項教學任務的最終目標,對此,本文將重點探討教學方式的創新技巧。
一、初中階段勞動與技術的教學現狀
1.重視程度低
受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素質教育實行的難度加大,傳統的教學觀念使得教師與家長一貫堅持“題海戰術、嚴師出高徒”等教學方法,由于勞動與技術課程并未納入考試成績,作為增強學生動手制作能力的一門課程,受到的重視程度降低,存在文化課占用其課堂時間的情況,以浙江省寧波市為例,初三的學生在面對繁重學業的時候,會在勞動與技術課堂上做其他科目的作業,這種現象在其他省份并不罕見,教師對此行為的嚴懲力度不夠,導致勞動與技術教學效率十分低下。
2.課堂活動單一
教師在備課時,并未充分了解學生的真正需求,僅結合教材內容設計簡單的手工制作活動,這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例如,初一上學期的教材內容涉及剪紙、動物紙雕、彩球以及宮燈的制作,很多教師為方便起見,僅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剪紙活動,并未對其進行延伸,如組織剪紙比賽等,既考查學生所學的手工制作技能,又調動其參與熱情,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二、創新勞動與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科技的進步,學生的娛樂方式正發生著改變,如網上游戲、網上購物等,這使得學生對傳統工藝(包括雕刻、剪紙等)的重視程度下降,因此,改變現階段初中勞動與技術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其自主探究、創新學習的能力,已經成為時代的迫切要求。
1.巧用創新方法引導學生手工制作
例如初三勞動與技術課程設置為“電工與電子技術”,其旨在通過一定的學習任務,讓學生了解基本的電子技術,從而掌握安裝簡易收音機的技能,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應現場拆卸收音機,讓學生了解其構成部分,然后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認識何為電阻、電壓、電流等關鍵因素,然后讓學生現場將拆卸后的收音機進行組裝,一旦在重新組裝的過程中遇到各類問題,教師便進行詳細的講解,以達到教學的最終目標。
2.營造新型教學情境,充分發揮學生潛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教學內容能吸引學生,學生才會全身心投入其中,這要求教師必須為課堂教學營造新型的教學氛圍。例如,初一勞動與技術課程為“制作與探究”,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制作與創新探究的能力,在講解雕刻技術這一內容時,教師應利用課余時間事先雕刻一些精美別致的木制品
3.重視實踐探究,引導自主性學習
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有所收獲,只有當學生全部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在初中階段勞動與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點到為止,盡可能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讓其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例如,在講解風箏的制作技術時,教師不應提前將風箏制作的具體流程加以闡述,應當讓學生自主發揮,多數學生都有童年時期放風箏的記憶,因此,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制作,有利于發揮其潛能。(1)了解學生對風箏的認識,這為之后的教學計劃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同時,將上一級同學制作好的風箏展示給學生,激發他們自主制作風箏的熱情;(2)組織學生集體進行“放風箏”的戶外運動,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深切體會風箏的價值以及放風箏的樂趣,促使其制作屬于自己的風箏;(3)教師依據前兩個環節學生的表現以及教學計劃,將制作風箏的具體步驟與關鍵技巧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自行準備做風箏的素材,教師則負責最終質量的把關工作;(4)學習經驗分享,在這一環節,主要交流學生在制作風箏這一過程中的體會以及其所制作風箏的獨特之處、寓意何在等,讓學生了解到勞動與技術這門課程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技術來源于生活,同時又為生活提供新的便利。通過這四個環節,讓學生重視實踐探究的作用,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綜合素質提高與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初中勞動與技術教學的目的則是通過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勞動與基本技能知識,以初步適應激烈的競爭社會,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完成簡單的制作,將勞動與技術的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基本的制作步驟,掌握雕刻、風箏制作、剪紙、制作花燈等學習內容,在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可以學習的現象,與教學計劃緊密結合,完善現階段初中勞動與技術教學內容,傳統教學方式單一的現狀,真正提升學生的動手制作能力,使學生具備必要的勞動技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