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科理論知識內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臨床帶教 骨科 導師負責制
研究生是未來的醫師和醫學專家,其培養質量關乎我國醫學事業的未來。近年來,臨床醫學在諸多方面有了飛速的發展,這些都對醫師的綜合素質和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臨床實習是從學生到臨床醫師轉變的重要階段。
骨科臨床實習的任務主要在于努力培養學生正確的臨床思維方式、正規的專科體檢方法以及過硬的臨床操作技能,強調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做到把醫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工作能力。研究生要具備醫德高尚、作風嚴謹、具有較高診療水平和較強教與科研能力,畢業時要掌握本學科和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科研究生進入臨床學習后,對其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如何轉化成醫生,研究生如何更快的成為合格的住院醫師,是擺在研究生和帶教老師面前的難題。為了適應目前醫學教育的要求,培養出更好的醫學人才,我科在實習帶教過程中不斷思考,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醫學教學經驗,改進帶教方式,獲得較好效果。
對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使之成為具有醫、教、研高素質的醫學人才。負責其臨床指導的醫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通過臨床實踐啟發學生如何去發現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對提高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自主學習及研究能力具有實際價值。
“導師負責制帶教模式”具體實施主要通過以下兩種形式:
第一,基于具體患者的臨床學習:學生針對具體病人,提出問題,并自主加以解決。在醫療查房時,負責醫師在病區內選擇具體患者,啟發學生自主分析患者存在的主要問題,使學生在展示自身臨床思維和專業知識程度的同時,還能發現當場尚不能明確的問題。之后學生通過一定時間的自學、思考,再選擇時間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對問題進行合理的分析與闡述。
第二,基于專業問題的臨床學習:學生針對有代表性的臨床現象或特殊疾病或一些學術觀點,提出問題,并自主進行系統的知識整理和表達。這種形式轉變了以往主要由專家教授來進行臨床問題學術講座、報告的做法,使學生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由聽者變為講者。負責醫師積極鼓勵學生基于臨床實踐,細心觀察,發現具有代表性的臨床問題,并對與之相關的解剖、生理、病理、臨床表現、輔助檢查以及治療等方面的知識進行系統收集、歸納,通過多媒體形式在小組內進行專題講座,最后就有關內容再進一步展開討論。
我科為進一步實踐“導師負責制帶教模式”,進行如下實驗。
資料與方法:
第一,一般資料。本次實驗對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實習的48名本科實習生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年齡、性別方面無明顯差異。
第二,方法。對對照組實習生采用常規帶教,觀察組實習生采用導師責任制帶教模式,導師責任制帶教是指:將帶教醫師科內聘為“學生帶教導師”,他們每人每批負責帶教一名學生,并對該生進行專業理論講解和臨床實踐帶教。兩組實習生實習時間相同。出科前對兩組實習生常規考核。分別比較兩組學生實習前后骨科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能力。
第三,數據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結果:兩組學生均順利完成實習工作,均參加出科考核。實習前后骨科理論知識水平與實際操作水平變化情況
兩組學生實習前后骨科理論知識水平與實際操作水平情況見表1:一,兩組學生實習前骨科理論知識水平與實際操作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t=23.42,P=0.86);二,實驗組學生實習后成績普遍高于對照組,其數值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6=32.91,P
骨科學是外科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課時長內容多。骨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需多學科的知識。因此,學生應掌握基礎的知識,老師更應在帶教過程中把理論知識整合到疾病的講解和手術中,使學生能夠形成整體的認識。臨床實習階段,學生的學習環境由教室變成病房,學習對象由刻板的書本變成鮮活的病例,這一切的不同都會激發實習生的學習熱情。帶教老師應當借助學生的這種熱情,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科“導師負責制帶教模式”總體思路是在負責醫師的整體把握和指導下,促使學生從床中發現問題,充分運用現代化文獻資料查閱途如圖書館、文獻檢索系統以及網絡等,進行資料收、自學、歸納,最后回到小組中進行充分的討論,或講座形式進行交流從而達到獲得醫學知識、積累床經驗、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具體經驗是:導師遴選,要求老師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臨床技術,且每位指導老師明確帶教計劃。每輪帶教導師與學生隨機分組、一對一。入科開始,由帶教老師帶領學生熟悉科室環境,了解科室的專業特點及相關要求等,在臨床實踐中耐心傳授骨科理論知識及實際操作要點。學生的各項診療活動均由其導師指導。雙向反饋,總結提高。帶教計劃實施完畢,便實行雙向反饋,由考評組評定實習生的成績,由實習生評議導師的帶教效果,這種雙向反饋的目的是總結帶教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不斷改進帶教方法,提高帶教質量。
對于臨床本科實習醫師,除了要求嚴格的“三基訓練”,指導其管理少量病床,熟悉DR、CT片閱讀,了解MRI片的閱讀,能獨立完成簡單手外傷的清創縫合術,能對部分常見的四肢骨與關節骨折脫位進行手法復位治療、石膏外固定,如橈骨遠端骨折、肩關節脫位,利用臨床實例進行示教,實習醫師能正確、熟練的石膏外固定后,遇到難度小、依從性好的病例可放手讓其進行一次手法復位,通過這些措施激發實習醫師的學習熱情,培養良好的臨床實踐能力。但需要提醒的是帶教時一定要謹記若實習醫師第一次手法復位效果不佳,當即由帶教教師再次復位,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病歷書寫方面,入科伊始,就告知實習生病歷書寫是臨床中一項基本工作,病歷書寫不是簡單的文字工作,是從事醫學實踐必備的、重要的基本技能,它反映了臨床醫師的臨床思路,書寫病歷的過程事實上是臨床思考的一個過程。
多媒體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通過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形式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形象、直觀、實時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為臨床教學廣泛采用。本文闡述骨科教學中運用形象、直觀、實時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實現了教學信息無縫對接,對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效果明顯。
1 多媒體結合電子病歷系統在骨科臨床教學中的優勢
1.1形象、直觀、實時地傳遞了教學信息,實現了教學信息無縫對接:骨科患者多、手術多、周轉快,患者手術圖片、視頻多,且實習教學信息量大。骨科學是當今醫學界發展較為迅速的一門學科,專業性、技術性、操作性、實用性較強,涉及面廣,涵蓋病理學、解剖學、放射學、生物力學和外科學等學科知識,新的理論知識日益豐富, 新的手術方法及層出不窮的內固定材料的發展使骨科這一古老學科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不僅要注重給學生灌輸醫學理論知識,教會他們基本技能,還要尤為重視對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大部分學生會覺得實習課程枯燥乏味,往往因為理論知識較難理解,使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必須要改善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積極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
傳統的教學方式時間冗長且容易混淆描述不準確,實習生經常對部分患者的信息必須反復確認,才能夠了解,時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費。
利用聲音、圖片、動畫、影像等手段,生動形象,內容豐富、直觀的多媒體表現方式,多媒體結合電子病歷系統的應用,能充分體現現代醫學教學的特點,可以把教學所需的素材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將那些不易表述的知識生動直觀地表現出來,使學生可以接觸到豐富的內容。
1.2積極的推動了對骨科的帶教工作:多媒體結合電子病歷系統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能形象、直觀、實時地反映患者信息及本學科的最新成果,把多學科的知識融合反映到教學內容中來,將大量的信息直觀的呈現給學生。
醫院臨床骨科教師可節約大量時間,學生也不必死記硬背,還可以拷貝的所學內容,隨時復習。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和精力,還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多媒體教學對骨科帶教工作的改進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
自從應用多媒體結合電子病歷系統教學后,不僅提高了交教學質量,而且還形象、直觀、實時地傳遞了教學信息。明顯提高臨床教學效率和質量。
1.3實現了骨科臨床教學的標準化、規范化:骨科臨床教學個性化更為突出,不同教師的教學效果差距較大。使用多媒體結合電子病歷系統教學,大量的信息已包含其中。多媒體結合電子病歷系統教學內容要求帶教老師按PPT教學模板編寫,內容涉及到病室動態、新入院患者、手術患者、危重患者診斷、輔助檢查、手術方式和診療護理計劃等幾個方面。
教學內容面面俱到,杜絕了因醫療信息未及時傳達可能造成的醫療隱患。通過不斷完善多媒體的制作,使年輕教師更容易從中學到老教師的經驗,明顯降低教學難度。同時首次將多媒體結合電子病歷系統教學用于每日的交班,并將PPT作為日常工作內容進行存檔,便于進行審查,確保教學過程可審計、可追溯,杜絕了教學死角。更容易實現標準化、規范化教學。
1.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多媒體結合電子病歷系統教學模式,可以及時調取患者病歷、輔助檢查、影像資料等信息,為術前討論、疑難病例討論、死亡病例討論、手術點評、出院患者審核、會診等,提供信息支撐。
通過簡明扼要的圖文概括了知識要點,以生動豐富的圖像替代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描述,使教學內容表現得豐富多彩、形象生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責任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能力,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實現了教學信息的無縫對接。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用于臨床,并得到充實與提高。
為學生將來參加骨科臨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也應注意到,學生習慣了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起步階段恐難以接受這種教學形式,需要教師加強指導。
2 多媒體結合電子病歷系統在骨科臨床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臨床帶教作為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環節,為使教學中的多媒體內容豐富、 表現形式生動多樣, 離不開對平時教學資源的收集。有的教師所做的課件,內容匱乏,往往僅有課本文字和畫面的簡單拼合,界面和插件過于單調呆板,缺少動畫、圖像、視頻資料, 沒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功能,這很容易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不但興趣索然,且易導致注意力分散。
教師可不斷將“典型病例診斷分析”應用到臨床教學,并開設病例分析討論環節。病例選擇及符合邏輯的呈現,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使學生能深刻地領會到知識的內涵及轉化過程,實現了從理論教學到床邊實踐的“橋梁”作用,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圍繞大綱選用或編寫病例,由學生自行搜索資料進行診斷、鑒別診斷、疾病進展及預后,并將各檢驗項目進行整合。
教學課堂上,學生可以將自己總結的結論與其他同學討論,有教師進行點評、歸納、糾錯,重點分析疑難問題。通過提問、啟發等方式, 引導學生自發從感性材料中總結、歸納和思考。
比如腰椎壓縮性骨折的診斷,以往影像學檢查中多采用X射線與CT平掃等方式,由于臨床表現多為二維圖像使得骨折部位的具體狀況難以獲得準確的表現,學生在閱片時缺乏立體空間的認識,教師也很難進行直觀的教學。學生對此病理解存在一定困難。
采用多媒體結合電子病歷系統教學,可以隨時調閱MRI、CT及三維重建、DR等信息,可以直觀、立體表現病變部位,使學生增加對損傷部位的了解程度,學生能容易理解,使同學們能生動、形象地掌握腰椎壓縮性骨折的診療過程。
這種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醫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理論基礎知識,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3 總結
醫學發展迅速,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理論知識的傳授與解決臨床疾病的應用脫離,即教學與實踐脫節,最終結果導致學生進入臨床后缺乏對臨床問題的處理能力、應對能力,接觸到實際病例時無從下手[2]。
這一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文字清晰、圖形準確,是一種靈活、高效、全面、生動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理解起來更直觀、更容易、更深刻。同時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提高了教學效果[3]。
1第1熟悉階段
采用集體帶教方式:通常應由總帶教老師負責:①入科第一天,初步介紹骨科環境、布局、設施情況,各級人員職責分工,消除陌生感。然后利用2~3d時間重點學習職業道德規范,學習各項規章制度,使學生深入了解骨科規范操作的重要性。講解常用器械名稱、使用、保養、用途及方法。講解護理操作注意事項并示范操作,講解后耐心指導護生練習至無疑問;②理論授課內容為骨科基礎護理知識,骨科手術知識。本周的知識目標:了解骨科的布局,骨科的內部設施,病房床位的區域,重點掌握生活護理和基礎護理操作技能,如臥床患者換床單時,除強調操作時間及床角的整齊外,更重要的是患者的舒適感,以及骨科患者所要求的特殊。在護理操作時注重以人為本,要考慮患者的感受,巧妙應用語言溝通技巧,操作時按照護理程序方法和應用解釋用語。熟悉查對制度,標本管理制度,無菌技術操作原則。熟悉各種骨牽引器械消毒滅菌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2第2~3周實踐階段
采取一對一的帶教方式:①隨著“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工作的發展,我科選派經驗豐富年資高綜合素質好的護士帶教。樹立“以護生為中心”的帶教觀念,根據學生的學歷.個性.接受程度有針對性的施教。以骨科兩到三個典型的病例作為臨床護理帶教的紐帶,將各項基礎護理技術操作、專科理論知識、功能鍛煉及健康教育融入貫穿于個案護理中。要求每位老師增強帶教意識,耐心細致,放手不放眼,并注重言傳身教。在帶教過程中幫助護生學會如何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結合骨科臨床工作實際,有針對性的提出訓練內容,幫助護生建立新的學習思維模式。②護生必須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各項操作。掌握骨科的術前術后的護理知識,以及石膏托外固定、牽引患者護理措施,髖、膝關節置換的康復知識。顱骨牽引患者、脊柱骨折患者翻身方法,現場示范,并要求護生一同參與癱瘓患者的功能鍛煉以及骨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等。③護生參加白班夜班值班工作。加快對護士角色的認識和轉換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深入了解。④此階段帶教老師應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工作經驗。同時,帶教老師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采用模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枯燥的理論知識生動化和形象化。另外,由護士長帶教老師組織每月護理小講課1次,護理查房2次,內容為骨科常見病的觀察、護理搶救措施以及經驗教訓等,在實習過程中鼓勵護生不斷的提問,帶著問題去學。除根據帶教計劃完成本階段集中授課內容外還結合實際情況隨時增加講授內容。
3第4周終末考核階段
采取考核及相互討論的方式:臨床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嚴格考核。第4周安排出科考試。考試內容分理論及操作考核,內容覆蓋全部實習計劃要求內容。由護士長與總帶教老師參加監考及問卷,記錄成績,嚴肅認真負責地填寫《實習鑒定》,總結實習情況,表揚先進鼓勵后進。帶教老師與學生進行座談,征求護生對帶教得意見和要求,不斷改進帶教方法。帶教老師敢于面對學生的評價,同時以朋友的身份讓學生指出帶教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實習期間存在的問題,提醒學生注意,幫助學生找出不足,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性的意見體4體會骨科作為外科的一個重要科室,具有專業技術獨特,實踐性、高危性強,標準要求高,護生剛進入骨科,面對骨折、高位截癱等各種意外傷害患者,顯得非常害怕,手足無措,因此為了保證實習質量,加強臨床帶教,制定切實可行的實習計劃非常重要。
【摘要】臨床實習是是培養和提高醫學生運用所學理論進行邏輯思維和臨床實際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階段,加強臨床思維的培養顯得十分重要。本文結合骨科實習帶教的經驗,對在該階段如何培養臨床思維能力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骨科教學;教育改革;臨床思維
科學的思維方法是醫生以邏輯思維為基礎,運用已有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對疾病現象進行調查、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一系列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合格的臨床醫生必須具備的要素。臨床思維又稱診斷思維,是醫師面對錯綜復雜的臨床癥狀所進行的診斷思考過程,也就是以病人為中心,通過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得到初步臨床資料,根據病人的癥狀等多方面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判斷和鑒別的過程。臨床實習是從醫學生到臨床醫師的過渡環節,是培養和提高醫學生運用所學理論進行邏輯思維和臨床實際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階段,是實現由醫學生向醫生角色轉變的必需過程。較前一階段的理論學習,實習階段的內容和學習性質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體現于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臨床醫療活動中發現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工作能力[1]。如何讓學員更快地進入角色,更好地完成從學員到醫生的轉變,是實習階段教學的關鍵所在。對于剛剛進入臨床的實習醫師, 加強臨床思維的培養顯得十分重要。
骨科學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操作性、實用性很強的臨床學科。隨著醫學的進步以及現代科技與生產力的迅猛發展,骨科臨床醫療對醫師的理論和實踐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真正全面提高本學科的教學質量,培養合格醫學人才,就要求教員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對相關理論知識的講授外,還需注重臨床思維培養和臨床技能的訓練。在既往骨科實習帶教過程中,我們對如何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進行了探討,有以下幾方面的體會。
1 制定系統、詳細的實習教學計劃并予落實
(1)定期進行教學查房。教學查房是提高實習質量的重要環節。通過教學查房,教員結合臨床上的典型病例或某個問題、某種疾病、某種現象組織學生討論并就相關理論與實踐進行講解,啟發學生的臨床思維,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查房,使學生掌握某一疾病的診斷及治療要點,培養臨床思維,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2)堅持臨床小講課與專題講座。定期舉行臨床小講座,講解一些常見病的基本知識和診斷操作技能。讓實習生參與到小講課中來。設置一些臨床常見而簡單的題目,由實習生查閱資料進行講解,教員組織討論并進行點評,充分調動學習的能動性與積極性。利用本專業“ 新技術、新知識、新理論”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國內外醫學發展的新動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培養科研意識。
(3)加強醫療文件書寫訓練。寫好醫療文書是提高實習質量的基礎之一 , 也是臨床教學的重點要求。帶教教員應指導實習生進行問診體格檢查、書寫病歷, 并認真修改病歷。在病歷書寫中體現臨床思維,訓練實習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進一步規范出科考核 .出科考核是整個實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是檢查實習效果、保證實習質量的重要措施。應根據其課程標準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考試內容,涵蓋理論和技能考核。督促和激勵學生認真實習。但考試的難度與臨床系相比應該是中等偏易,最大限度減少死記硬背考題的比例,充分考查學生臨床思維能力。
2 改進教學模式,積極探討教學新方法
當代思維科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從臨床教學來看,臨床思維的培養與提高也必須是從臨床問題開始,不斷思考,總結經驗。基于問題的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已被引入到醫學教學的各個領域,并取得了顯著成效[2-4]。以問題為主導的思維方法,可通過臨床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重視實踐,并結合理論知識,開動思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逐漸培養起臨床思維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
在進入實習階段之前,臨床醫學生已經完成了基礎課 、診斷基礎學和相關臨床理論課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醫學專業理論知識。對一些特定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臨床癥狀與體征 、診斷、治療及預后有所了解。但對于疾病的認識缺乏橫向聯系,是片面的、零散的,在采集病史和進行體格檢查時常常遺漏重要信息,在進行病情分析和治療決策時不能綜觀全局,缺乏綜合考慮。醫療工作中,診斷和治療是臨床問題的兩大方面,解答這兩方面的問題也是臨床思維的具體體現。可以這兩個方面展為基點展開系列提問,讓學生充分回顧理論學習階段的相關知識點,結合病人病歷資料,融會貫通,加深對疾病的理解。同時在實習帶教中,應鼓勵學生主動、獨立地去發現問題、利用自己的知識去分析問題,明確問題的實質,并解決問題,進一步提出新的問題。對學生覺得困難的問題給予講解和支持。不要輕易放過實踐中發現的任何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比較、綜合、邏輯推理等,是培養臨床思維重要手段。
剛剛進入骨科開始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對與患者接觸、直接參與臨床實踐活動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教學中應以臨床問題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避免盲目性。在骨科實習教學中操作技能的培訓占相當大比重,也是學生普遍感興趣的內容,力圖使實習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的掌握骨科基本操作。同時,每次實踐操作之前,針對操作項目由教員提出若干問題,學員自行查閱資料, 組織討論、 分析, 教員給予歸納總結,然后再帶學員進行操作實踐。操作期間盡量少講解,盡可能讓學員動手體會。在前期充分準備和教員帶教的前提下,實習生一般情況下都能完成諸如骨牽引、 打石膏等骨科基本操作,即使偶有錯誤,經教員稍加提醒即可及時更正。這種采用以問題為主導的方式,有利于引導學員主動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進行高效學習,與傳統的填鴨式帶教相比,學員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有助于臨床思維的訓練與培養。
參考文獻
[1] 李柏林,高潔.醫學本科生臨床實習教學改革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05, (2):214-216.
[2] Neill PAO.The role of basic science 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clinic curriculum[J].Med EducMion,2000,34(8):608-613.
[3] 劉朝東,付勁草,王洪志,等.以臨床問題為主導對臨床思維培養的重要作用[J].醫學教育探索,2008,7(3):317-318,328
[4] 郭永飛,劉巖,袁文,等.PBL教學模式在骨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08,16(6):1253-1255
關鍵詞:循證護理;臨床帶教;效果評估
循證護理(EBN)是近些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護理帶教工作之中。其優點在于能夠快速的提高護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并通過討論增強護生對常見問題的記憶,讓護生在正式進入臨床工作之前掌握循證護理的基本方法[1]。骨科護理有很多特殊的常用護理如牽引的護理,術前術后的護理,長期臥床的護理,換藥的護理等,患者痛苦較重,且行動不便,因此護生剛剛接觸臨床時可能會有較多的疑惑和抵觸,因此合理的講循證護理帶入臨床帶教模式之中,能夠快速的將護生的學習能力提升[2]。本文對我校62名護理專業護生的循證護理模式的骨科護理學臨床帶教進行分析,并做出了效果評估,現報道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帶教對象
選取我校09屆護理專業的護生124人,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個62人。兩組護生統一進行為時12周(48課時)的基礎理論學習并進行考核,實驗組平均分數為(83.5±6.9)分,對照組平均分數為(84.1±7.4)分,兩組在臨床帶教前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帶教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灌輸式臨床帶教方法。即傳統的骨科病房指導帶教,帶教老師提出問題,對問題進行詳細講解,專業操作的示范和指導等。帶教時間為6周(24課時)。
1.2.2 實驗組
實驗組采用循證護理模式的骨科護理學臨床帶教。具體帶教模式方法為:帶教老師針對骨科護理的常見大綱問題及疑難問題尋找合適的病案,通過與護生探討病案的特殊性以提出針對性的問題。然后布置任務指導護生進行相關資料的查詢,查詢方法包括查閱院內圖書館和校內圖書館的書籍、期刊,網上數據庫的檢索以及老師的咨詢等方法。
然后將所查詢的資料予以匯總和整理,由帶教老師審閱后將護生組織討論,討論內容包括問題的傳統解決方法,最新護理方式以及護理中常遇見問題的解決方案,由帶教老師指引討論方向,并對討論中的發言予以肯定、指導和總結,并根據護生們就此掌握的骨科護理方式進行實踐操作示范和指導[3]。帶教時間為6周(24課時)。
1.2.3 評價方法
兩組護生在帶教課程結束后進行課程安排的評價和護生操作的考評。通過匿名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護生對課程設計的滿意度情況。對護生實習情況的考核采用基礎知識+專業操作考核的方法進行考評。其中基礎知識考核內容占60%,操作考核占40%。基礎知識考核內容包括大綱內容和循證護理方法考核。
1.2.4 統計學方法
兩組護生考試成績及滿意度調查使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數據以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采用X2檢驗。且P
2 結果
兩組各發放調查問卷62份,回收62份,回收率均為100%。其中實驗組對課程設計及帶教方法的滿意度為96.77%,對照組對課程設計及帶教方法的滿意度為88.70%。兩組對課程設計及帶教方法的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90分)33人,良(80~90分)24人,合格(60~80分)5人,優良率為91.9%;對照組考核成績優(>90分)27人,良(80~90分)22人,合格(60~80分)12人,不合格(
3 討論
循證護理(EBN)應用于骨科護理帶教工作之中。其優點在于能夠快速的提高護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并通過討論增強護生對常見問題的記憶,讓護生在正式進入臨床工作之前掌握循證護理的基本方法[4]。針對骨科特殊的護理方式如牽引、刀口,固定術圍術期,長期臥床,功能鍛煉等方面的護理對于護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循證護理能夠讓護生快速的掌握骨科護理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操作能力,課程設計及內容護生們的滿意度較高,同時能夠讓護生掌握循證護理的常用方式方法,對護生長期教育和學習的推動作用有著重大的意義,值得護理教學中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勤,周艷,袁華,等.護生法律意識培養途徑探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5,5(1):40-41.
[2]張燕琴,張曉嵐.骨科護生帶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中醫,2009,22(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