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構主義教育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建構主義;體驗式;大學英語
建構主義也稱結構主義,是認知理論的分支,最早是由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學習者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中,逐步建構起對外界的認識,繼而發展自身認知結構。后來,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又從認知結構的性質,條件、認知過程中個體的主動性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豐富和發展了建構主義理論,從而形成了現在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也為其具體應用于教學過程打下了理論基礎。
一、建構主義理論的認識與研究
1.現代認知心理學派的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建構和重構,是尋求知識,同時也是信息加工的過程。強調學習者應具有高度的“自主建構”意識,重視學習環境和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從而實現支持自主探索、情境創設、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學習方式。
2.體驗式學習理論最早由庫伯(Kolb,1984)提出。該理論結合皮亞杰的成人連續性發展思維的體驗、觀念、反思和行動四個維度,既注重勒溫(Lewin)學習模式中的反饋過程,又強調杜威(Dewey)學習模式中的發展特征,把學習看作是結合了體驗、感知、認知、與行為四個方面整合統一的過程,認為“學習是通過體驗的轉換而創造知識的過程”。在Kohonen(2001)的體驗式外語教育模式中,外語學習也是一個體驗,反思,概括與應用不斷循環的過程。
二、建構主義對體驗式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建構主義理論十分關注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對學習和教學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點,這對于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提出體驗式大學英語教學都有深刻的啟示。
1.建構體驗式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中,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師灌輸式”教學轉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要對學習的內容進行體驗式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主動建構所學內容意義;教師是體驗式教學過程的指導者、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和幫助者。大學英語課堂由“一言堂”變成 “群言堂”;教學由教師的“單向傳輸”,變成師生的“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體驗。
學生的個體學習需求千差萬別,必須學會主動接受更多的語言輸入,尋找更多的使用語言的機會,這種情形下應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是學生自我負責、管理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教學觀融入互動機制,以小組活動為基本的組織形式,成員之間相互依賴、溝通、合作,共同完成對知識的建構。通過小組活動的合作學習,學生可以自發自覺地營造出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合作競爭的體驗式教學環境。在合作學習的體驗式環境下,激發了興趣,激活了思維,豐富了見解,共享了智慧,張揚了個性,從而在這個體驗式過程中對新內容進行了主動的意義建構。
2.借助多媒體技術和網絡環境體驗式學習“情境”創設
建構主義理論非常強調學習環境在學習新內容中的作用,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重要前提,同時創設情境也是體驗式教學理論的核心。這就要求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創設。由于學生幾乎不可能在自然語言環境中習得英語,只有在同學中和在課堂上,因而創造語言情境對于體驗式教學尤其重要。無疑,多媒體技術是創設真實、生動的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網絡所提供的英語環境和材料極大地增加了真實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教學等現代教育技術來創設真實的語用情境,盡量給學生創造一種身臨其境的逼真的體驗式的感受,這樣不但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使學生在逼真生動的情境中建構自己的知識。
3.建立以建構性學習為宗旨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長期以來,評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質量主要依賴于筆試考試成績作為終結性評價方式。這種終結性評價方式存在的弊端就是只注重學習結果從而誤導學習動機、扼殺學生個性和后續能力的發展等。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評價應該是動態的、持續的,不斷呈現學習者進步的學習過程以及教師采用的教學策略和所創設的學習環境。評價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據學習者的要求和情況的變化來設計教學,改進和精練教學策略,使學習者通過建構性學習獲得持續進步。”“立足過程,促進發展”是建構主義評價思想的集中代表。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側重于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作出評價。重點是要讓學生發現潛力,改進和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形成性評價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等。
建構主義理論,作為西方教育心理學中流行的教學理論,對中國傳統教學理論并不是全盤否定的,而是一種“變革”、“創新”。一方面,這種變革適應新時代學生心智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有著深刻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建構主義理論對體驗式大學英語教學理念的更新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英語教學實踐有著積極的借鑒作用,對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學研究,1993,(3):14.
[2]約翰?杜威.趙祥麟等譯.經驗與教育.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350.
[3]Kolb D A. On Management and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M].A Book of Readings,2nd ed. Engle W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1984:66- 68.
[4]Kayes D.C. Experiential Learning and its critics: Preserving
the role of experience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2002,(2):137
[5]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關鍵詞:建構主義;C語言;教學模式
0引言
C語言課程作為計算機專業學生的主干課程以及其它計算機課程的先修課程,是計算機專業規劃里一門重要的課程。C語言也是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計算機語言,其語句表達豐富,有高級語言的優點也有低級語言的眾多特點。但對于剛剛接觸C語言的學生來說,C語言又顯得語法規則多,理論性較強,不易于學習。這一方面是由C語言本身的課程特點決定的,另一方面也凸顯出傳統教學模式中重理論輕操作、重講授而輕吸收的現狀。尤其對本身就有厭學或畏難情緒的學生而言,C語言就變成了一門難學又難教的課程。研究如何提高C語言的教學質量,一直都是學者探索計算機教學模式的重要研究課題。
伴隨著教育的快速發展與教學改革的逐步推進,現行教育中的傳統教學觀和知識觀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種以強調意義建構與知識創新的建構主義理論開始在世界范圍內盛行,這其中影響較為深刻的便是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積極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接受“理性”知識的過程[1]。在當前教育教學的現實環境下,要積極的對傳統的教育中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通過借鑒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并進行較全面的分析研究,從而獲取積極有效的C語言課程教學模式。
1C語言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學方法方面
在教學方法上,C語言的教學仍然沒有脫離傳統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很多高校給予的教學課時有限,而課時中還包含一部分上機實踐,這就使得授課教師為能夠較好地保證所講授知識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只是將講授重點放在程序設計語言的基本語法上,忽略了程序設計能力與思維的培養。最終演變成課堂教學的知識滿堂灌,忽略了教與學的交互,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更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也常常處在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造成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較差。傳統C語言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雖然在知識講授上具有很好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后發現,C語言教學的組織與安排存在一定問題,沒有達到以培養能力為教學要求的目標。
1.2學生學習方面
一方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過于注重理論學習,往往是以應付考試的被動學習為主,對上機編程實踐不夠重視,在有限的上機實踐中過分依賴書本,缺乏動手編寫程序的訓練,以至于出現沒有書就不會編程的情況,也造成了在紙上編程的奇怪現象。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也導致了當前學生入學前對計算機熟悉程度形成很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使得課堂教學的進度不容易掌握,過快或過慢都會出現問題。
2建構主義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的認識本質是認識主體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經驗能動地建構他對客體的認識。而且這些知識不是通過教學直接教授給學習者,也不是對信息的輸入、儲存和提取,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2]。其內涵就是強調以學生以及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為中心、主動發現對所學知識意義的建構,這一點與傳統教學有明顯區別,傳統教學模式僅僅是老師把知識點從自己的頭腦中傳送到學生的筆記本上。正是基于這種意義的建構,從而對學習者的評價就不會以知識點的記憶多少來衡量,而是以學習者在學習中參與的程度及協作學習的貢獻等因素來衡量。
在建構主義理論體系中,將教師定位成學生學習的主導者,及學生建構知識的協作者,而不是知識傳遞的領導者。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是積極的參與者和知識的建構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自覺意識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3]。
3基于建構主義的C語言教學方法
近年來,隨著建構主義理論的發展與完善,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模式應用比較成熟的有“隨機進入教學”、“拋錨式教學”、“合作學習模式”與“支架式教學”等教學方法。這一類的教學模式側重于引導學生對認知內容的知識構建,意在激發每個學生創新思維的潛能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建構主義教育模式注重同化和順應之間的動態平衡,以及認知主體和認知客體之間的平衡和轉化[4]。
3.1拋錨式教學
建構主義的理論中提出,通過讓學習者感受和體驗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能夠使學習者深刻理解知識所反映出的事物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系。拋錨式教學就是建立在現實世界真實環境和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的。首先確定學習主題在實際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形成拋錨。之后對假設給定的問題,通過邏輯推理對各種假設進行論證,并且根據論證的結果制定該問題解決的方法,拋錨式教學將學生引入到預先設定的情境中,在現實世界典型的具體問題的指導下,使其自主探討,選擇各種的方式方法和各學科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課堂思維能力和知識水平。最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返回課本內容,再來了解課堂內容的安排,學習課程的知識點,完成意義建構。整個教學過程強化了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也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2支架式教學
支架式教學是通過提供一組合適的概念框架來幫助學習者理解特定知識、建構知識的教學模式。其過程就是學生在這個概念框架上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C語言課程教學中,首先,通過將程序設計案例化提出要求學生完成案例任務,將其引入問題情境。其次搭建概念框架,由教師給出各種要求,語法規則等。之后學生通過獨立探索、協作學習對案例進行問題解決。通過獨立探索及協作學習兩個環節,學生不但了解了與課本內容相關的一些知識,而且頭腦中已有了初步的框架。支架式教學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以開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在支架式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有了明確的指向性,注意力就能夠集中到整個問題的完成上。學生就會在創設情境的目標任務指導下,自覺地掌握教學內容,提高學習能力。
4結束語
本文以C語言的教學研究為目的,通過對當前C語言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分析,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導向,分析了建構主義理論對課程教學的指導作用。通過研究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C語言教學模式,構建了以學生主動學習為教育中心的教學模式,樹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使教學的有效性得以加強,提高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效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為問題的主動探索者。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關于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與哲學基礎[J].中國大學教學,2004,(7).
[2] 王麗.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美國的應用以及對教改的啟示[J].濰坊高等職業教育,2009,(12).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是當代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論文運用建構主義理論來指導英語語言學教學,并對其進行了評價。
21 世紀教育的基點是終身學習,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是敢于打破狹隘的專業界限面向真實復雜任務的學習。在英語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認為英語語言學這門課更加的枯燥,無味和吃力。英語語言學課程涉及面廣、內容多、概念多、理論多,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同時英語語言學課時少,而語言學的發展引起的教學內容不斷擴充,暴露出和教學時數有限之間日益嚴重的矛盾。因而繼續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過程,必須用一種更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和老師盡快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隨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出現,提出了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建構主義強調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倡導以“學”為中心的理念。將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引入到英語語言學教學過程中,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1建構主義的四大要素
在學習方法上建構主義提倡的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在學習環境上要求是開放的、充滿意義解釋和建構性的,理想的學習環境主要有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構成。
1.1“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意味著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要把為學生創設建構意義的情境問題看作是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學內容的錄像、錄音、參與社會實踐、向學生提供網絡的豐富的學習資源等等,凡是有助于學習者理解掌握學習內容的情境,都屬于情境創設的范疇。”
1.2“協作”: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作在一定意義上是協商的意思。協商主要有自我協商和相互協商。
1.3“會話”: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學習小組成員之間通過會話來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達到意義建構的目標,怎樣更多地獲得教師或他人的指導和幫助等等,推進學習進程。在會話的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 ,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
1.4“意義建構”: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的內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
2建構主義環境下對英語語言學教學啟示
2.1強調以學為中心的設計
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師生的地位、作用與傳統的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教學環境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知識的管理者,是學生的學術顧問。因此,教師要從前臺退到幕后,從“演員”轉變為“導演”。在建構主義的語言學教學中,學習環境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具體來說,英語英語語言學課程教學應該激發教學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調教學任務的適合性和針對性,注重教學環境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2.2強調學習環境的設計
建構主義教學設計的重心便是學習環境的設計。這里的學習環境是一個支持和促進學習者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場所。學習環境的設計應圍繞支持學習者開展有意義的學習來創設支持條件。它主要包括基于問題的學習環境的設計、合作學習環境的設計、真實情境的設計等。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的宗旨是通過支持學習者的有意義學習,促進學習者的發展。
例如,在講授語言的任意性時,不少學生對于語言中音和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這一屬性存在疑惑,原因是在語言中的確存在一些音和義有一定聯系的語言現象,如擬聲詞,對于這種問題,教師可以在深入講解之前,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讓他們課前收集英語中的擬聲詞,并讓其與漢語中對應的擬聲詞相比較,然后以報告的形式在課上做出來,教師則在這一過程中起著引導、監督、組織的作用,在學生做完報告后,教師做出歸納總結。
2.3教學任務的適合性和針對性
語言教學中任務的設置必須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前提,任務太困難或太容易都不利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在選擇英語語言學課程教學內容時,應適當減少課堂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所選課堂教學內容如下:語言、語言學、語音學、音系學、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二語習得、語言與文化。明確學習任務,選擇訓練方式,使學生有足夠的機會進行練習。教師應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并通過積極的語言來激勵學生。應及時地對正確回答問題,出色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進行表揚。如:Well done!Very good!Good job!Excellent!這些詞語看似簡單,卻能給學生以信心和動力。同時,對學生的缺點和不足要多指導,少批評少責備。
3建構主義的教學評價
建構主義評價觀具有幾個方面的特征。首先,診斷性和反思性是建構主義學習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意味著,學習者必須從事自我監控、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以診斷和判斷他們在學習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設置的目標。其次,建構主義評價觀認為評價是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協商”進行的共同心理建構過程,評價受“多元主義”價值觀所支配。因此,建構主義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再次,建構主義認為,評價是學習者活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組成部分,而不是教學后的評價,它是一個持續性和實時性的鑲嵌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強調過程性評價,倡導“質性”的方法。所謂過程性評價是在某項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為使活動效果更好而不斷進行的評價,它能及時了解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存在問題等,以便及時反饋,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可見,建構主義評價觀提倡以學為中心的理念,更加關注學生的發展。
4結束語
建構主義教學觀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新模式,為習慣于被動式接受的學生闡釋了學習的新理念,從而為英語語言學課堂的教與學帶來了新的啟示和體驗。在英語語言學課堂教學中教授學習策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及改進教學方法。這些方面有助于學生建構知識,形成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莉.社會建構主義與外語教學[J].外語論壇, 2003(1).
最近幾年,我國的教育教學一直都在不斷進步之中,尤其是英語教學方面,對于這種第二種語言,我國很多學生在學習起來都十分困難,建構主義起源于國外,是由一名叫做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Piaget)提出的,針對這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在當今的教育教學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建構主義教學觀視域下傳統英語教學觀存在的問題
(一)對教學主體的超越
在教學過程中,有兩個十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教師和學生,這兩個個體十分獨立,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英語教學的過程教師占據主導地位,教師的教學目標就是為了學生能更好的學習和掌握知識,而在英語教學時,教師總是以客觀的方式來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的意識和對知識的理解,完全依賴于教師的教學環境和教師的主觀思想,傳統的教學方式總是按照已定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說枯燥無味,缺乏積極性而且教學的效率很低,總是按部就班的重復著同一個模式。
(二)對學習主體的超越
英語教學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在被動的接受知識,現代英語教學卻不能如此,只是教師在簡單的灌輸自己的主觀思想,教師和學生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學是要用心靈引導心靈,用知識去滋潤生命,教師在教學中,和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是可以兩個中心并存的,教的中心和學的中心是可以互相調和,教和學是互相影響和互相促進,隨著教學模式的快速發展,英語教學不能只按照原有的、固定模式去重復教學,營造一種快樂的學習環境,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奠定堅實的英語基礎,也讓學生逐漸愛上英語學習。
三、建構主義教學觀視域下改進傳統英語教學的策略
(一)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是讓學生被動學習,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轉變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在教育轉換的過程中,以學生為本,要讓學生的思維能順利過渡新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施教方法,就要建立一套完整和高效的教育模式,讓學生成為主體,在教學時創造一個有趣的教學環境,和學生之間互相滲透互相進步,突破以往刻板重復的教學方法,教師用心靈引導學生思維,做到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知識層面,開拓學生視野,讓學生們能積極快樂的適應教師新的教學方式,使學習中呈現出教師精準教學,學生快樂學習的一個學習環境。
(二)確定“為理解而學習”的教學目標
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特殊形式,學習是主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相較于教師來說為理解而學習,的教學目標,就需要轉變身份去思考問題,學生要學習哪些知識,怎樣讓學生通過知識積累來達到學習的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去積極的探索新的知識,在傳統知識基礎上去開創新的思維,讓學習有一個目標和方向,在英語教學中,要充分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薄弱環節,針對性的制定教學目標,確保學生能深入理解和消化教學知識,能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對知識加深記憶,促進學習,在實踐“為理解而學習”這一目標時,教師就要制定一套完整高效教學目標。
(三)注重“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的教學過程
在教學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討辯論和交流的學習環境中,這時就要讓這些問題在經過教師的啟發和學生的討論得到解決,這樣不但處理了疑難問題,進一步也促進了學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經過這種實際討論解答問題,不但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創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環境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起到相應的作用,英語教學最重要的就是情境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增加一些對話、演講、表演、辯論、游戲等活動,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不斷激發學生的視覺與聽覺,讓學生在對媒體的環境下不斷熏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師,積極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動態,在課堂上逐漸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并進行適當的英語交流,呈現出正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狀態,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進行不斷的了解,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在能力,讓學生真正接受教師,創設一種師生共同學習和互動的教學環境。
四、結論
總結全文,本文之中主要論述的是建構主義視角下英語教學,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在建構主義的視角下,我國的英語教學也在逐漸前行,針對一線教學中不斷出現的一系列的問題展開深入的研究,找到教學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更好的學習英語,奠定更加堅實的英語基礎。
作者:姚團 單位:山西省臨汾市山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宋紅波,耿殿磊.建構主義理論對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J].武漢科技學報,2015,(4).
關鍵詞:建構主義;初中英語;寫作教學
一、引言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建構主義理論在教學領域中逐漸流行起來,成為國際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論。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創造性和社會性,并對學習與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和思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育的諸多方面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意義。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是為發展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說,該框架應該按照學生智力的“最鄰近發展區”來建立,因而可通過這種腳手架的支撐作用不停頓地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
二、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策略
(一)夯實基礎,提供支架
詞是句子的最小單位,詞匯量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至關重要,影響著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筆者在教學中采用先易后難的教學方法,用簡單的詞組成句子,再以句子的構成作為學生寫作訓練的起點。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在教授教材中課文時,從詞與詞組入手,結合五種基本句型結構以及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現在進行時等各種時態,并且通過演示、講解、操練和反復使用,使詞不離句、句不離文。而在此過程中,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筆者多數采用帶有趣味性的頭腦風暴式操練形式來提供交互式支架。教師教學中可以選擇一個最近學過的單詞,請學生說出所有與該詞相關聯的詞。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英語第六單元的fruit、food等這些單詞,以這個單詞為中心,請學生說出所有與該詞相關聯的詞。把關聯詞寫在中心詞的四周,并以線段與中心詞相連,呈陽光放射狀。初中的高年級學生初二和初三年級,教師可以選擇詞根為起點進行聯想練習,例如:“part”通過聯想可以引導partition、depart、partake、participate、impart等詞。
(二)加強閱讀,訓練思維
擴大閱讀量是增強語感,養成英語思維習慣的主要方式之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個性及語言水平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原版讀物,并嘗試將自己剛剛讀過的讀物內容復寫出來,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和欣賞,用這樣的訓練方法能很快而又自然地擺脫母語對英語的影響,從而形成英語的思維習慣,提高英語的思維能力,為寫作打下基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英語寫作與漢語的寫作一樣,需要豐富多彩的詞語,優美的句子。新課程明確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大量的閱讀可以幫助同學們了解中西方的文化習俗差異,也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并習慣英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從而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其間,教師要注意保證文章的多樣和有趣,力求新穎,以新鮮感吸引住學生,讓學生不僅愛上閱讀,而且有意無意地將這種興趣帶到作文的創作中。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的思路會更開拓,他們的內在寫作動力也會被啟發,學生的思想會豐富起來,表達也會更自如、更流暢優美。
(三)增強聽說,促進寫作
聽說教學法的理論認為語言的首要形式是口語,口語是第一性的;而文字是記錄口頭語言的,由此可見學生的聽說能力對他們的寫作能力的影響是巨大的。有語言學家研究證明:寫作教學有助于詞匯、語法、句型、課文等語言知識的學習,并能夠促進聽、說、讀和思維能力的潛在性發展,同時,聽、說、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又反作用于寫的能力的培養。英語寫作是英語聽說在“寫”方面的進一步延伸,是一個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反映。教師在訓練學生聽力時,應該選用一些篇幅較小,而又有趣味性的文章。它們可以是新聞,時尚資訊或者睿智的小故事,這樣既鍛煉了聽力又拓寬了視野。
(四)合作學習,適時評價
這一階段,學習小組的主要任務是將上一階段的構思擴展成文,要求全體組員共同參與本組寫作。根據所列的提綱,小組成員可以分別以會話的形式對主題進行拓展,組長可以負責紀錄。教師則要對文章結構給予一定的指導,讓學生了解不同題材、體裁、文章的某篇布局特點,根據寫作目的選擇適當的擴展模式。為便于學生進入狀態,教師可以根據文體指導學生寫出每段的主題句。全組根據主題句對各個段落進行拓展,最后檢查各段的邏輯關系與銜接,使文章和諧連貫、完整統一。學習小組經過共同努力,完成寫作。之后,小組成員共同對本組的作品進行評價,找出作品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完善,寫出初稿。在寫作階段,學生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經驗去同化當前學到的新知識,或是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重組,達到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
評價階段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以審視的眼光去評價別人的作品。這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的指導作用尤為重要。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評判的項目和標準,如段落層次、句法、時態、人稱、選詞、拼寫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小組之間互相交換初稿,進行評判。小組成員通力合作,認真閱讀所需評價的初稿,從不同的方面評出優點和長處,指出缺陷和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見,完成后上交。教師批閱講評之后,將意見反饋給學生,布置學生獨立完成第二稿。在這個過程中,小組成員通過討論交流,在不同意見和觀點的沖突與選擇中,建構了寫作知識。
參考文獻:
[1]彭紅衛,蔣京川.《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教育意義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