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口腔數字化技術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教學方式
口腔組織病理學是口腔基礎醫學與口腔臨床醫學之間的紐帶。口腔組織病理學是研究口腔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闡明疾病本質的學科。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不但要對疾病的病理變化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同時也需要能闡明疾病的發生、發展的規律。為學習口腔臨床醫學打下理論基礎。筆者對病理學的教學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一、教學方式應生動活潑
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師要想教好口腔組織病理學這門課程,其自身不但要在專業知識上有一定的造詣,還要能用精煉、準確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對語速、語音有所控制,不得使用平鋪直敘、尖利生硬的語言,不應太快要使學生有時間思考、消化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相近的知識點相互聯系,使用對比的教學方法,便于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口腔組織病理知識,使其養成分析、歸納、推理、判斷的能力。教師在課堂講課的過程中,要對難點、重點等進行重點講解,同時也要學生之間互動。對于口腔組織病理知識中的難點、重點,學生難免會產生疲勞,這時教師通過適當的病例讓學生相互討論,這樣既可以避免學生產生疲勞,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質量得以保證。
二、課程設置要合理
作為基礎學科,口腔組織病理學是以口腔組織病理形態下的組織形態。只有熟悉掌握了口腔組織正常狀態下的形態,才能更好地理解口腔組織在病理狀態下的形態。但是,現在的高中口腔醫學班的課程安排根本沒有遵守這一規律,口腔組織病理學和大多數口腔課程幾乎同時安排。這使得教師在講解口腔組織病理形態時,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講解口腔正常組織的形態。這既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量,也使學生不僅要理解口腔組織病理的狀態,也要了解正常情況下的形態,加重了學生們的學習負擔,影響了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質量。所以,口腔組織病理學的課程應該安排在學習完基礎學科之后再開課。
三、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有機結合
口腔組織病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都較強的學科,在口腔組織病理學中最重要的實踐就是口腔組織病理學這門實驗課。在口腔組織病理學的實踐課上,大體標本還是顯微鏡下的微觀觀察都會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在口腔組織病理實驗課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觀看大體標本和顯微鏡下觀察切片,這讓學生通過觀察大體標本和顯微鏡下的切片而對口腔組織病變特點進行記憶和掌握理論知識。在實驗課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實際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并使他們可以將口腔組織病理知識和口腔臨床知識有效地連接起來。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們不但加深了對口腔組織病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增強了觀察口腔組織病變的能力,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四、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口腔組織病理學是從形態學上來描述口腔組織病變及顯微鏡下的微觀變化。對于教師來說,已經掌握了掛圖、黑板板書等傳統的教學方法,還可以通過一組口腔組織病理的變化的掛圖來詳細講述各種口腔疾病的組織病理變化和疾病在臨床上的發生發展規律,使學生能緊緊跟著教師的思路來理解口腔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F在,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它們在教學中也越來越得到廣泛應用。在口腔組織病理教學中,有些口腔疾病的組織病理變化用語言是很難描述清楚的,而傳統的教學方式由于其形式固定單一呆板很難詳細地描述和表現口腔疾病的組織病理變化;而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可以使用大量的口腔組織病理切片、圖片、音頻等,可以把口腔疾病組織病理變化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使學生直觀的了解口腔疾病的組織病理變化,這易于學生理解,也提高了其學習積極性。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方式。近年來,隨著PBL教學法的廣泛報道和應用,在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中也得到應用,這種以問題為導向、學生為中心、教師引導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有更大的學習欲望。
五、結語
為了提高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質量,教師應不斷地提高自身能力。在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中使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有機結合、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去汲取知識,從而也提高了口腔組織病理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寶華,張慶莉,康敏等.關于醫學院形態學數字化實驗教學切片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數字醫學.2011,6(4):86-88.
關鍵詞 兒童語言發展 口語 書面語 信息技術
一、引言
在人類進化和個性發展歷程中語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對人類的個體和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巨大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兒童天生具有一種語言習得機制,兒童能夠習得語言是因為他們聽到的語言材料可以激發一套具體的天賦結構,它包括一套語言知識和語言分析的普遍過程;但兒童的語言發展水平、發展方向不取決于這種天賦的機制,而是取決于他們所處的教育與環境。
心理學家指出,1~3歲是兒童口語學習關鍵期、4~5歲是書面語學習關鍵期、10歲以前是兒童外語學習關鍵期。在此關鍵期,若能給兒童適當的良性刺激,會促進其語言得到更好地發展;反之,則會阻礙其發展甚至導致行為和能力的缺失?,F代兒童觀認為,兒童才能的發展存在遞減法則,開發越早就開發得越多。早期兒童語言發展教育越來越引起廣大專家與兒童家長的重視。
人類正步入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時代日益全方位地影響人類的生活、經濟、文化、教育等。信息技術對兒童的影響也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信息技術能夠擴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幫助人們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能夠生成、儲存、轉換和加工圖像、文字、聲音、視頻、動畫等數字化信息,給兒童語言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二、人類語言發展習得理論與啟示
人類語言發展包括語音、語義、語法、語用等方面。要研究信息技術對兒童語言發展的促進,我們首先來分析當前人類語言發展習得理論。關于人類語言發展理論的爭議是一個十分古老的話題。當前,關于人類語言發展理論的探討大致沿四個方向進行,分別是:
1.行為主義語言發展理論認為,語言行為是對外界刺激的習慣性反應體系,是通過強化、塑造、模仿形成的,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2.先天性語言發展理論強調先天過程和生物機制,主張語言習得必然具有某種強的生物基礎,否則幼兒不可能如此快速的習得語言。強調語言習得的“關鍵期”,一旦錯過這個關鍵期,第一語言獲得就很困難,甚至不可能。
3.認知相互作用語言發展理論認為,語言產生于個體遺傳結構和環境輸入的相互作用中,認為兒童語言習得的質與量與成人又很大不同。
4.環境與社會互動語言發展理論則強調交往背景和語言環境對兒童的影響。
總的說來,這四種語言發展理論爭議的本質是:語言習得是先天(遺傳)主導還是后天主導(環境與教育)這個問題。我們的觀點是先天遺傳是條件,后天教育與環境是關鍵,后天教育與環境要符合兒童的生理發展機制。在兒童語言發展過程中,要把握好兒童語言發展關鍵期,為兒童創建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與條件,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促進兒童的語言發展。
三、信息技術與兒童口語發展
口語是人類最初接觸與應用的語言,是人類認識世界、交流、學習的基本工具,1~3歲是兒童口語學習關鍵期,口語的發展也對兒童認知、技能、感情、智力等方面的深遠影響。信息技術能夠擴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能夠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通過信息技術,促進兒童語言更快更好地發展。
1.利用信息技術創建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對兒童的語音發展非常關鍵,例如廣東粵語、廣西壯族語言等地方語言與普通話發音要求不同。這些地方的學生,到了一定年齡后才接受標準的普通話語言學習,一般情況下他們的發音都很難被糾正,這時候再學習標準的普通話就很困難了。一般情況下嬰兒從出生到2歲就基本能用母語和別人交流,但是對于許多中國學生來說,在中學、大學的課堂里學習了十幾年的外語,還不一定能用外語和別人交流。10歲前是兒童學習外語關鍵期,若能給兒童一個很好的外語學習環境,將大大提高兒童外語學習的效率與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創建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特別是普通話不標準的父母和老師,通過信息技術把標準的普通話帶到家庭中、課堂上,讓兒童一開始就能接受標準的普通話熏陶。兒童早期語言教育中,父母的語言對兒童影響很大,對于那些普通話不標準的父母來說,為了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自己通過信息技術學習、使自己的普通話變得盡可能標準,努力使兒童語言學習環境變得更好。實踐證明,在這種情況下成長的兒童,到了三四歲就可以當自己父母的普通話老師了。當父母發音出現錯誤時,兒童可以糾正他們的錯誤。外語是現代社會人類必須掌握的一個基本技能,在中國,英語是外語教學主要語言,對于很多兒童的父母來說,他們也許掌握英語,但是很難給兒童正確地實施英語教育;然而通過信息技術,父母就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信息技術在學校外語教學中帶來的明顯效果已經得到廣泛肯定。利用模擬技術,給兒童一個模擬的、形象生動的語言學習伙伴,與兒童在快樂中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
2.利用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語言學習資料
科學實驗證明,人類獲取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直覺行動思維占主導地位。兒童心理學家建議,在兒童教育過程中采用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兒童提供形象直觀、生動活潑、藝術性強的語言學習媒體資料,加上虛擬現實技術,把學生置于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吸引兒童注意力,增強學習與教學效果,寓學于樂、寓教于樂。讓兒童看到事物、聽到發音、說出名稱。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播放兒童喜歡的兒歌、喜歡聽的故事等,加深兒童對所接觸信息的印象與儲存。在兒童語言學習中通過掛圖學習語言是很多專家們提倡的,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掛圖的獲得更加方便快捷,特別是三維圖像,比普通的掛圖更加現象生動更加富有感染力;內容上給了兒童父母與教師更多的自由空間,可以使圖像的內容更加貼切于兒童語言教育。
3.利用信息技術提供正確示范
普通話、英語發音過程中唇、齒、顎等發音器官的成阻部位、口腔狀況比較復雜。尤其對方言區的兒童來說,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示范并在示范過程中進行插話講解,這對口型及發音的掌握非常必要。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圖像、模擬動畫把正確發音的示范演示給兒童觀看,然后按照示范糾正自己的發音。在單詞意思的習得中,模仿毫無疑問是一種方式,早期兒童一般模仿父母,利用信息技術兒童可以模仿更多的榜樣,進一步提高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
4.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語言訓練
在兒童語言學習初期,兒童的語言活動越多,他們的早期詞匯發展就越快。通過信息技術提供給兒童實物、圖畫,在父母或者老師的指導下,先讓他們看一分鐘,然后讓兒童憑借記憶說出內容,提高兒童的口頭表達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還可以創建兒童語言學習游戲、語言學習活動等等,讓兒童在游戲中學、在活動中學;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把兒童的發音、說話內容錄制下來,提供可視化的資料等,供父母或者教師分析使用,從而有效地對兒童語言學習進行個別指導、糾正。
四、信息技術與兒童書面語的發展
兒童進入學校(或者幼兒園)便開始了書面語言的學習。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在多方面促進兒童書面語言的發展。
1.利用信息技術促進習字
兒童學習寫字的早期,字的筆畫順序是非常關鍵的,掌握每個字正確的筆畫順序對他們的書法很有幫助。通過信息技術模擬字的書寫過程,可以加深學生對正確書寫過程的記憶。對于書寫順序錯誤的學習者,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糾正自己的錯誤。另一方面,這種學習環境可以做到聲音、圖像、文字的一體化信息傳遞,增強他們對字的記憶。正確的寫字姿勢也對學生的身體有影響,通過多媒體提供正確的寫字姿勢、錯誤的寫字姿勢及其危害,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基礎。
2.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組詞造句訓練
組詞造句是兒童書面語言學習與提高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式。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組詞造句訓練,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環境或者游戲環境下,為學生創建組詞造句的訓練的情景,當學生圓滿完成組詞造句的任務時,計算機自動給出激勵,提高兒童進行組詞造句的學習積極性。
3.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寫作水平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可以收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提高兒童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教師把寫作過程中的典型錯誤在Internet上,為學生提供大量有針對性的意見,供兒童參考、分析,吸取經驗與教訓,努力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教師把優秀的作品在Internet上,激勵學生不斷創作新的、大量的優秀作品。通過Internet教師可以在課下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為寫作教學提供新的改革之路。
五、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兒童語言發展中要注意的問題
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對兒童的語言發展產生積極的良性影響,也可以產生消極影響。例如,信息技術使用不當,造成兒童從小養成過度依賴現代信息技術工具的習慣而放棄自己獨立思考完成自己事情的不良習慣、大量不正確使用計算機造成兒童視力低下、人體超額遭到計算機電磁波輻射、迷戀計算機游戲而不能自拔等許多社會問題。兒童的父母與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的時候一定要認識到信息技術的消極影響。
在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兒童語言發展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由于在兒童0~1歲的期間,不能讓兒童靠近計算機,盡量避免計算機對嬰兒的輻射,在使用信息技術對兒童進行語音的教育時,應讓信息技術源遠離兒童。
2.在兒童1~2歲時,不能讓兒童單獨使用計算機,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兒童語言發展時應該讓兒童在父母的指導下完成。
3.存儲語言學習信息資源的計算機屏幕應該有很好的質量,最好采用大屏幕、液晶顯示器。
4.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促進兒童語言發展的時候,必須嚴格控制學生觀看、瀏覽的內容,由于此時的兒童計算機操作能力普遍很低,當需要給學生自我控制計算機時,教師應該給予他們有力的幫助與指導,否則他們將不知道管理自己的行為。
5.父母與教師從小要努力培養兒童應用信息技術良好道德、法規、情感、禮儀等。
6.教育兒童在上網的時候,不要泄漏自己年齡、家庭地址、家庭電話等,以免受到欺騙、恐嚇、攻擊等影響兒童身體、心理健康的不法行為。
7.在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兒童語言發展的時候,充分全面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以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為本。
任何技術的社會作用都取決于使用者,如果信息技術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孩子的父母與教師就是操縱這個魔杖的魔術師,在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兒童語言發展時一定要把握好以人為本、全面、科學的兒童發展觀,促進兒童語言更快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榮懷?!缎畔⒓夹g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10月, 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