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熱點

      區域經濟研究熱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區域經濟研究熱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區域經濟研究熱點

      區域經濟研究熱點范文第1篇

      《財經研究》創刊于1956年9月,后因學校合并曾停刊,1980年復刊,現已出了30卷。現任主編為上海財經大學校長談敏教授,副主編為張桁教授。

      《財經研究》是面向國內外的綜合性經濟理論刊物。本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著重研究和闡述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規律。

       

      欄目設置

      《財經研究》的特點是集學術性、現實性于一體,既提倡學術原創性,保證每年有相當一部分研究理論前沿問題的、在全國具有領先水平的學術研究成果通過本刊發表;又注重現實性,對經濟建設出現的熱點、難點和焦點進行跟蹤研究,并將其中的優秀學術研究成果及時地予以發表。 本刊主要設有區域經濟公共經濟與管理、財務與會計研究、經濟史·經濟思想史學研究、金融研究、產業經濟研究、區域經濟研究等欄目。

       

      投稿信息1、來稿確保不涉及保密、署名無爭議等,文責自負;

      2、本刊有權對文稿進行修改,如不同意修改,請投稿時注明;

      3、本刊常年征稿。所有文稿均在一月內做出處理;

      4、后,給作者贈送該期雜志兩冊。

      區域經濟研究熱點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產業集群;集群網絡;競爭力;文獻計量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1-0026-04

      21世紀以來,伴隨消費者需求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市場競爭進入范圍更廣、激烈度更強的白熱化與復雜化。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引起企業主體在各個方面的調整。在組織形式上,企業從傳統的科層制組織結構,逐步擴展為與上下游、合作伙伴及競爭對手共同組成產業集群,實現積聚發展應對挑戰。產業集群作為一種介于企業和市場之間的有效的中間組織形式,其發展對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影響巨大,尤其是經濟新常態下集群競爭力的保持與提升對地方經濟增長意義明顯。為了進一步促進經濟新常態下產業集群的發展,有必要對持續數年的產業集群相關研究做以系統梳理,通過文獻計量探索了解研究熱點與路徑變化,實現集群理論不斷的本土化,提升集群競爭力。

      一、國內產業集群研究熱點的可視化分析

      信息可視化技術的建立與計算機科學、信息處理技術以及網絡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密切相關。文獻信息的可視化分析可以清晰表達科學知識圖譜,進而分析與發現科學知識領域的熱點變化以及發展趨勢等,對于把握學科演化的重點文獻、動力以及趨向等發揮重要作用。

      本文使用可視化工具為基于JAVA語言開發的CITESPACE軟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論和尋徑網絡算法等,對特定領域文獻集合進行計量,以探尋出科學領域演化的關鍵路徑及知識點,并通過一系列可視化圖譜的繪制來形成對學科發展前沿的探測。產業集群研究發展演變的數據來自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此庫實現了國內在相關方面研究的權威性與樣本保證性。以“產業集群”“產業集聚”等為關鍵詞,在1990―2015年區間進行檢索,每條數據包括文獻的題目、關鍵詞、摘要、作者及作者機構信息等。檢索結果共計835篇,經過二次人工整理,數據清洗掉會議通知、通稿等類型無關文獻后,結果為726篇。

      本文圖1至圖3分別為,1990―2015年、2006―2015年、2012―2015年產業集群研究熱點聚類結果的可視化。

      圖1聚類結果顯示了產業集群理論在中國從引進到發展成熟集中關注的方面包括:(1)關注地方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探索中國經濟熱點區域長三角地區的集群現象與規律。(2)企業集群、批量生產與模塊化,主要從企業主體進入集群,基于生產鏈與價值鏈的內在聯系,發展模塊化生產與服務,提高整體集群的產出效率。(3)從傳統制造業集群向現代服務業集群領域的擴展與應用。(4)對創新主題的強調。從集群內聯合創新到開放式創新,一直到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提出與實施。產業集群組織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載體。(5)對于集群結構研究的強調,尤其是網絡結構的相關議題。(6)對集群競爭力的重視,不斷發展問題導向的集群研究,提出提升集群競爭力的系列對策等。

      圖2所顯示的近十年研究的熱點問題,不啻入時展特征。(1)創新的重要性得以得到持續的關注與研究。從科技協同的邏輯與路徑延伸至開放式創新、集群式創新位置的提升。(2)為了應對經濟結構轉型,2010年提出的戰略新興產業及其集群發展迅速得到學界的關注與探索。戰略新興產業天然具備的創新因子,使其迅速地與集群式創新、開放式創新等集群組織形式深入融合。(3)對集群認識視角的擴展與豐富。傳統的基于經濟地理、區域經濟學等視角的集群研究擴展至社會網絡等。(4)集群被視作一個系統,引起系統科學、管理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力量切入產業集群,系統動力學等方法的使用,深化了對集群的認識。

      本文圖3對近五年集群研究的聚類結果更為精細地顯示研究趨向。(1)在創新驅動、開放式創新等基礎上,探討集群上的自主創新、知識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創業生態系統等,特別是創新網絡議題方面大量成果的涌現。(2)地域與產業上,從長三角熱點區域擴展至中關村軟件服務業、武漢光谷以及資源型代表的東營市的資源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3)對于集群績效、個人績效以及績效評價原理與方法的發展與應用。(4)集群網絡分析視角的深入。社會網絡和復雜網絡逐步成為集群分析的主流視角,尤其是網絡和創新的結合方面積累較多。網絡其他主體以及場所的細節研究不斷深入。例如科技中介、專業市場等網絡相關主體及活動的探索。(5)更多方法描述集群景觀,例如復雜適應系統的NK模型、DEA、SFA等效率評價的深化應用等。

      二、產業集群研究路徑的拓展與變化

      綜上所述,對于產業集群的關注與研究,其研究路徑的拓展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第一,產業的拓展;從制造業、高科技等產業向農業、旅游業、生產業、金融業、港口服務等傳統服務業的集群拓展,呈現行業集群遍地開花之勢。研究的基本邏輯主要是已有理論的在相應產業的應用和不同產業細節上的規定性的不同,補充完善產業集群理論。第二,對簡單地域聚集的突破;初期的集群研究主要強調以地域集中為基礎與前提,但在信息化大潮對社會深刻的影響下,某些形式上生產、服務等的分散化而實質上關聯緊密,集群化運作效率更高,逐步在突破簡單的地理聚集,從地理鄰近向關系鄰近發展,這同時也對傳統集群一些相關理論認識提出挑戰。第三,逐步補充西方情景下集群理論的缺陷。例如,西方學者默認產業集群主要的對象是小企業積聚互動而演化成集群;但在中國情景下,部分比較有競爭力的集群基本形態是由數個大型企業作為集群核心節點,各個相關企業從產業鏈布局的完善上發展出產業集群。這種集群的組成和演化發展與中小企業集群的演化路徑差異明顯,中國學者的工作已經在最新一些西方學者著作中得到認可。第四,集群議題的突破;產業集群升級問題、產業集群風險問題、集群創新、集群品牌、集群文化建設等,逐步從外而內,從硬實力到軟實力,從部分到整體。例如研究的早期把集群網絡僅僅看作集群的自然結構,隨著社會網絡分析、復雜網絡理論的發展,對集群網絡演化及網絡的生產力屬性等問題進行更多探索,取得良好的成果。尤其是在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下,集群創新網絡的研究得到的較多關注與突破,為集群創新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三、a業集群研究的總結與展望

      經過前述分析可以發現,產業集群從1990年波特教授基于區域競爭提出集群是實現區域與國家競爭力的有效組織形式后,一直就是各界關注的熱點。研究主題熱點的變化從集群國際競爭力、企業成長、集群評價、集群升級路徑到集群作用動力機制、協同創新等;研究業態從傳統中小企業、制造型企業向互聯網產業、旅游業、戰略新興產業等幾乎所有領域擴展;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特征,從早期的經典鉆石模型到社會網絡、復雜網絡理論與方法等;學科團隊背景從早期的區域經濟、區域地理發展到社會學、管理科學等學科。未來的研究趨向集中于集群創新尤其是協同創新與價值鏈構造基礎上的集群升級等方面。

      參考文獻:

      [1] 嚴煒煒,張敏.面向創新集群的跨系統信息服務融合推進――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3):113-117.

      [2] 吳荻.產業集群綠色協同創新網絡的運作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6,(19):24-62.

      [3] 瞿北航.“互聯網+”與產業集群互聯網化升級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6,(19):150-151.

      [4] 于斌斌,胡漢輝.產業集群與城市化共生演化的機制與路徑――基于制造業與服務業互動關系的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

      理,2014,(3):58-68.

      [5] 葉崢,鄭健壯.集群企業網絡特征與創業行為:基于創業能力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4,(1):58-65.

      [6] 阮建青,石琦,張曉波.產業集群動態演化規律與地方政府政策[J].管理世界,2014,(12):79-91.

      [7] 劉殿蘭.提升我國區域汽車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對策研究――基于AHP模型的廣州汽車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11):138-142.

      [8] 周小虎,劉冰潔.社會網絡、產業集群競爭力與中小企業國際化[J].經濟管理,2012,(4):67-75.

      [9] 劉霄泉,孫鐵山,李國平.基于局部空間統計的產業集群空間分析[J].地理科學,2012,(5):45.

      [10] 龔麗敏,江詩松,魏江.產業集群創新平臺的治理模式與戰略定位:基于浙江兩個產業集群的比較案例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

      2012,(2):59-69.

      [11] 左和平,楊建仁.基于面板數據的中國陶瓷產業集群績效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9):78-87.

      [12] 王文平,張蘇榮.產業集群網絡演化中知識轉移研究[J].管理學報,2011,(9):1372-1379.

      [13] 王文平,王為東,張曉玲.集群企業創新績效生成的結構―行為路徑研究[J].管理學報,2011,(10):30-40.

      [14] 姚偉坤,周梅華,陳金波.集群社會資本對集群內品牌學習關系的影響研究[J].軟科學,2010,(1):32-41.

      [15] 吳義爽,蔡寧.我國集群跨越式升級的“跳板”戰略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10):55-64.

      Hotspots and Path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Based on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ZHANG Jiang-peng,YU L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Baotou 014010,China)

      區域經濟研究熱點范文第3篇

      研究中國的區域經濟,東莞、昆山、蕪湖是已經成功的亮點。而未來第四個亮點在那里?

      我們認為,人口規模近2億的華北市場,必將吸引企業巨頭謀劃新的產業布點戰略;而區域經濟的第四個亮點,必將在德州、滄州、唐山中產生。

      從企業戰略角度探討區域經濟規劃

      國目前的區域經濟研究,主要是由兩部分人在做,

      一是經濟學家,二是地理學家。由于經濟學是中國

      的“顯學”,經濟學家擁有較大的話語權,所以主要是他們在唱主角。

      但是,從經濟學,尤其是從宏觀經濟學角度研究區域經濟,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主要從增長指標、生產要素這些角度出發,研究結果對區域經濟的實際操作價值不大。

      從企業戰略角度探討區域經濟的規劃,才是有實踐指導意義和操作價值的。

      2005年春,德州市青年企業家協會組團到珠三角考察,我跟帶隊的張恒志先生說過,“德州企業家來珠三角考察,主要是學珠三角的市場意識與比較平等的政企關系;但是更應該到安徽的蕪湖去考察,把蕪湖作為德州的參照系來研究。”

      為什么?因為德州與珠三角的區位環境差異很大,而跟蕪湖則有類似之處。兩者具有直接的借鑒性。

      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來看,中國經濟除了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大熱點外,還有三大亮點:東莞、昆山與蕪湖。

      東莞與昆山具有類似性,它們都處于三角洲的中心位置;二是都受益于經濟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東莞得益于深圳,昆山得益于上海。改革開放初期,大量外資涌入深圳、上海等城市,但由于地方政府的產業政策、投資額度與環保等因素限制,一些投資者最終選擇了進入門檻遠低于深圳、上海的東莞和昆山。

      這些投資者進來后,由于這兩個城市的投資環境較好,就產生了集聚效應,先來者吸引來大批的后來者。尤其是東莞,臺商及其家屬達到了10多萬人,從幼兒園到高中的臺商子弟學校也辦了起來。從東莞、昆山企業的資本結構看,主要是外商獨資與合資。

      蕪湖在區位優勢的利用方面,與東莞、昆山有著顯著差別。

      蕪湖位于長三角的邊緣地帶,是緊靠發達地區(江、浙輕工業發達地區)的不發達地區:距離南京只有2個小時車程,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成本、運營成本低廉;再加上本身有一定工業基礎,配套能力非常強,供應鏈較短,因此成為大型企業的戰略布局的理想選點地址。

      蕪湖模式的借鑒意義

      90年代中期,珠三角的大型企業普遍都面臨著供應鏈成本的難題,原因是旺季鐵路運貨的貨期沒法保證,而公路長途運輸成本太高。而企業上規模后,就必須考慮市場布局與制造點的戰略布局問題。

      最早邁出第一步的是科龍老總潘寧,他當時提出一個“鐵三角”概念,即在總部以外收購產能,設立制造基地。而他當時定的點,一是成都,另一個是營口,對華東這個消費能力巨大的市場,關注不足。

      最早進入蕪湖的珠三角大型企業是美的。美的在兼并了蕪湖空調廠之后,在運營中發現投資環境不錯,于是又在蕪湖開設了一家微電機廠。至此,集聚效應與馬太效應開始出現,包括科龍等一大批珠三角大型企業開始進入蕪湖。最近,日立、西門子、川崎也在蕪湖建立了制造基地。

      大批優秀企業進入蕪湖,使得區域經濟進入高速、良性發展的軌道。

      從經濟指標上,我們可以看出來:

      2005年,蕪湖市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00.65億元,比“九五”末翻一番,年均增幅12.5g;累計實現財政收入235.3億元,是“九五”期間的2.3倍,年均增幅21%;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8億元,是“九五”的2.4倍,年均增長24.4%。其中,僅蕪湖經濟開發區2005年就實現工業產值270億元。

      大量國際、國內優秀企業的進入,還為蕪湖帶來了巨大的隱性收益:為蕪湖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產業氛圍,培養了一批技術、管理人才和熟練工人。這后一點為蕪湖本土企業的崛起,以及整個區域經濟的持續成長,奠定了良好基礎。

      正是得益于這個隱性好處,蕪湖的本土企業也獲得了巨大發展,形成了包括奇瑞汽車在內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的本土工業體系。

      總結蕪湖的成功經驗,客觀說,與當地政府營造良好投資環境有關;但更重要的,蕪湖模式主要依賴于國內、國際大型企業的產業布點戰略。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在區域經濟的戰略思維上缺乏對企業戰略考量的思維盲點,成功具有偶然性,帶有巧合的成分。

      只有從跨國公司、大型企業的戰略布局,來設計和規劃蕪湖的區域經濟戰略,才能使蕪湖的區域經濟戰略更清晰,后續的發展更科學,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

      誰是中國區域經濟的下一個亮點?

      從企業戰略布局的視野研究區域經濟的發展規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預測,繼東莞、昆山、蕪湖之后,第四個區域經濟亮點會在唐山、滄州和德州中間產生。

      我們的理由是:

      一、華北是僅次于華東的大市場,這個市場有將近2億人口,對大型企業集團來說,是誰都無法忽略的。

      二、華北的經濟中心是京津。其中,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它的區域經濟只能是以服務業和 IT產業為主;天津是傳統工業基地,面臨產業升級壓力非常大。因此,對制造企業來講,京津兩市在投資額度、技術含量和環保指標方面的限制比較多,進入門檻較高。這就為京津周邊地區的中小城市帶來了機遇。

      三、從珠三角大型企業集團的產業布點戰略看,是循著先西南、東北,再華東的路徑走過來的。西南、東北是要解決運輸問題,華東則是解決市場問題,而華北市場基本是通過華南、華東、東北基地來輻射的。

      隨著這些企業規模擴張,在華北市場的銷量增加,運輸問題、市場反應的靈敏度問題,都逐漸暴露出來。因此,客觀上已經到了需要考慮在華北設立制造基地的時候了。

      因此,隨著華北市場在大型企業集團產業布點戰略中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對德州、滄州、唐山三市來說,幸運女神即將惠顧。

      這三市一來離中心城市京津兩市均在2小時車程,交通非常便利;二來有一定工業基礎,同時經濟又欠發達,運營成本低具有后發優勢;三是有一定工業基礎,可解決配套問題,區位優勢非常明顯,理所當然成為這些大型企業優先考慮的重點。

      至于誰能抓住機遇,并最終形成集聚效應和馬太效應,成為中國區域經濟中繼東莞、昆山和蕪湖之后的第四個亮點,關鍵是看德州、滄州、唐山三市誰能做出更好的區域經濟戰略。

      區域經濟研究熱點范文第4篇

      關鍵詞:東盟貿易區;廣西上市公司

      本文系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廣西上市公司財務競爭力研究――基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07105961202M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廣西具有“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及沿海、沿江、沿邊的區位優勢,是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大西南經濟圈和大東盟經濟圈的匯合部。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僅有利于廣西進一步的擴大對外開放,加快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而且也為廣西24家上市公司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利好機遇,同時必將對廣西上市公司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廣西上市公司基本情況

      由于廣西地處我國西南部,與東部地區相比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顯得相對落后和閉塞,金融市場發展落后,上市公司的發展也顯得滯后,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大方面:

      1、上市公司數量少,資源密集,分布集聚。從廣西上市公司的產業分布來看,體現了資源密集性的特點,在24家上市公司中以廣西的自然資源和能源為基礎的產業占絕對多數。如,以農藥化工為主業的有5家,以水電運輸開發為主業的有4家,以海洋資源為開發主業的有4家,以蔗糖資源開發為主業的有2家,以旅游資源開發為主業的有1家。

      廣西上市公司的地區分布很不均衡,分布在8個地級市,主要聚集在南寧、柳州、桂林和北海4個廣西主要城市,4地相加共有19家,占廣西上市公司總數的79.17%,而防城港市、欽州市、崇左市等3個屬于泛北部灣地區地級市至今還沒有一家上市公司。

      2、經營業績差,缺乏再融資能力。企業上市的目的之一是通過再融資不斷籌集資金,而再融資的條件之一是要求公司最近三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能低于6%。廣西上市公司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出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已由2002年的8.13%下降到2007年的4.34%,降幅達46.62%。15年來,廣西24家上市公司中僅有10家通過二級市場以配股、增發新股、配售發行可轉債、定向增發等方式進行過再融資,再融資能力差,企業難以做強做大。

      二、“中國-東盟貿易區”的建立給廣西上市公司帶來的機遇

      1、依托區域優勢資源與優勢產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區域經濟合作。中國-東盟自貿區《服務貿易協議》的正式生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被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廣西與東盟已進入多領域、全方位開放、交流與合作的新階段。上市公司應順應局勢,依托區域優勢資源與優勢產業,充分發揮上市融資在開發區域優勢資源,拓展區域優勢產業,加強區域競爭力。

      從優勢產業角度看,在廣西已初步形成的六大優勢產業(機械含汽車、食糖、冶金、有色金屬、電力、石油化工)。其中,汽車、冶金、有色金屬三大產業還沒有上市公司,機械、電力類上市公司數量有3家,石油化工類有5家,占上市公司數量的20.83%。由此可見,石化產業在廣西工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廣西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從優勢資源角度看,廣西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可供發展臨港指向的大型重化工業產業群,具備了發展大型石化項目的必要條件。目前,廣西上市公司立足于開發廣西三大優勢資源(水電與礦產資源、海洋漁業資源和熱帶水果資源)。其中,水電資源開發類公司有兩家,熱帶水果資源開發類公司有2家,但僅僅局限在甘蔗一個品種上,海洋漁業資源開發類有2家,主要集中在北海市,而具有海洋資源豐富的欽州和防城港還沒有一家上市公司。

      2、構建高效暢通的物流通道,建立東盟區域物流基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進為廣西構建區域物流中心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2008年1~4月,廣西對東盟進出口15.2億美元,增長1.2倍,占同期廣西外貿進出口總值的36.5%,其中進口5.3億美元,出口9.9億美元,分別增長45.6%和1.9倍,貿易順差4.6億美元。東盟是廣西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的順差來源地。

      北部灣港灣眾多,是中國西南乃至西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其中防城港、欽州、北海等5個港口可停靠萬噸以上船舶。另外,欽州、北海將繼續加快深水泊位建設,年吞吐量都將達到2,000萬噸以上。“十一五”時期,廣西將開發戰略重心定在了北部灣,將建設沿海大型組合港,使北海港吞吐能力達到1,500萬噸。五洲交通是以廣西公路建設和經營為主的上市公司,公司投資11億元建設經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憑祥物流園,預計在2009年全部竣工。隨著廣西提出把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建成國際性區域交通樞紐和物流基地的進程,公司也面臨著很大的發展機遇。這就要求對外要建立連接東盟市場的陸、海、空通道,對內要疏通廣西區內各主要物流通道,溝通西南、華南、中南市場。通過綜合利用現代物流技術,構建東西互動、南北互通、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立體網絡,確保周邊區域的人流、物流大規模進入廣西后,盡快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

      3、整合優化具有廣西特色的旅游資源。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推動廣西與東盟共同開發兩地的旅游資源,把旅游產業作大作強。廣西與東盟都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旅游產品互補性很強,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間。今年上半年,廣西旅游投資超過58.01億元,同比增長15.51%,呈現持續穩步增長趨勢。從上半年旅游投資統計分析顯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北部灣等多區域合作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以及鄰省區無障礙旅游區的建立與推進,使廣西旅游投資環境日趨良好,旅游業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備受關注的投資熱點。

      桂林旅游是廣西唯一一家屬于旅游板塊的上市公司。隨著東盟與廣西的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觀光群體逐步增多,桂林旅游可以運用自身強大的優勢,在原有基礎上,爭取更廣泛的資金投入,尤其要考慮針對東盟國家的游客需求,大力開發新的特色旅游項目,建立“大旅游圈”,加大與東盟旅游業的合作力度,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提升廣西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旅游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桂林工學院管理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蔣愛先,王希,邱宗國.廣西上市公司的發展缺陷及其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08.1.

      區域經濟研究熱點范文第5篇

      為此,《經濟視點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制訂該區域劃分方案的主要參與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劉鋒博士。

      經濟視點報:新的區域劃分設想將內地劃分為“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并細分為綜合經濟區,這與以往的“東、中、西”劃分方法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次提出綜合經濟區域重新劃分的背景是什么?

      劉鋒:區域劃分是制定區域政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但由于歷史和現實諸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各地區之間存在著發展條件和水平的巨大差異。迄今為止,就區域劃分而言,官方和學者提出了不下幾十種的方案,但由于各種原因,目前使用較多的還是“七五”計劃時劃分的“東、中、西”三大經濟帶的提法。目前,這種劃分方法顯得過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區域差別和制定區域政策,難免產生政策上的“大而統”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間,為配合我國實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區域劃分需要建立相應的多層級體系和框架,以便于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區域政策。

      經濟視點報:在舊有的劃分中,國家實行了非均衡發展戰略,東部優先,帶動中、西部發展的戰略。重新劃分后的區域內的經濟合作,同以往區域間的合作有什么不同?

      劉鋒:總體上來說,有了大的經濟區以后,在經濟區內部,可以對經濟區內的經濟聯合起到比較強的推進。

      傳統的三大地帶差異比較大,現在就是考慮能不能有更具有分類指導意義的劃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東北三省,東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蘇等區域,要對整個區域的區域定位、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綜合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規劃。

      經濟視點報:綜合經濟區域的劃分依據是什么?

      劉鋒:考慮到中國的國土面積廣闊,地區差異性大,區域劃分需要建立相應的多級多類型的體系和框架,既有一級的經濟區劃,還有層次分明的次級區域,這將有利于政府統籌安排,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區域政策。

      從“十一五”規劃的需要出發,為適應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之需,進行區域劃分主要考慮以下因素:(1)空間上相互毗鄰;(2)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結構相近;(3)經濟發展水平接近;(4)經濟上相互聯系密切或面臨相似的發展問題;(5)社會結構相仿;(6)區塊規模適度;(7)適當考慮歷史延續性;(8)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性;(9)便于進行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

      經濟視點報:黃河中下游綜合經濟區域的定位主要是能源開采和奶業基地,但河南在這一地區內的農業大省的現實卻沒有考慮進去。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河南的農產品加工業不僅在省內,甚至在全國都有相當的影響。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這是否會影響某些未被列入規劃的產業的發展?

      劉鋒:目前的報告還只是一個很簡要的定位,它并沒有面面俱到地對一個區域進行較全面的闡述。比如,河南和山西劃在了一個區域,但它們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一個是農業大省,一個是能源大省,要想使國家的某項具體政策在這一區域完全具有互通性還是比較難的,但總的來說,這比三大經濟帶的針對性更強一些。

      鑒于科學劃分經濟區域需要做深入系統的綜合性研究,本報告只對第一個層級和第二個層級的區域劃分作稍微具體一些的設想,供進一步研究參考。

      經濟視點報:中部崛起是2005年的一個熱點,中部六省也在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區域合作的決心。但在新的“十一五”規劃構想中,中部卻被一分為二,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劃入長江中游經濟區,山西、河南劃入了黃河中游綜合經濟區,這對剛剛起步的中部崛起是否會形成沖擊?

      劉鋒: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這些劃分,可以說是一種政策區劃模式,是配合政策出臺的需求。這和目前進行的綜合性經濟區域的劃分有著內在的聯系,但也不完全吻合,不過雖然中部被劃入了兩大綜合經濟區,但實際上這些綜合經濟區內的中部省份還將保持著經濟上的緊密聯系。

      經濟視點報:目前,中部六省正在努力爭取國家出臺針對中部的優惠政策,但是一旦實行了綜合經濟區的劃分,會對國家出臺的政策造成什么影響?

      劉鋒:中部分屬到兩大綜合經濟區,國家出臺針對這兩個板塊的政策研究將會更具體、更有針對性。但是大的政策思路、出發點還是比較相近的,像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中部的需求都是一樣的。可能具體到每個綜合經濟區,會有些差異或微調,這樣可以增加政策的針對性和因地制宜。

      經濟視點報:目前,已形成了幾大自發的區域經濟合作,像泛珠三角聯盟已擴大到11個省,長三角擴充的討論也不斷見諸報端,如何看待規劃中的區域和自發形成的經濟區域之間的關系?

      劉鋒:這是兩個層面上的事情,一個是一套完整的區域劃分的體系,另外一個是我們所鼓勵的不同范圍、不同區域和不同層次的區域合作,比如長江經濟帶的合作。

      現在,我國各種形式的區域合作如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地區、長江三角洲、泛長江三角地區和環渤海經濟圈的合作等,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國家要在政策層面上和輿論層面上鼓勵地區之間開展合作。

      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有著更多內在關聯性的區域板塊的劃分,通過這種劃分可以構建新的經濟區劃體系,合理界定經濟區域定位、功能及其發展方向,便于在國土規劃、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生產力合理布局等方面的統籌協調,提升區域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差距。

      【鏈接】

      綜合經濟區構想

      黃河中游綜合經濟區(陜西、山西、河南、內蒙古):最大的煤炭開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氣和水能開發基地、鋼鐵工業基地、有色金屬工業基地、奶業基地。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 亚洲成a人片77777老司机|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av乱码|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久久亚洲精品11p| 亚洲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 亚洲图片激情小说| 亚洲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 亚洲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深夜天堂|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亚洲 日韩经典 中文字幕|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软件|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 亚洲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永久亚洲成a人片777777| 精品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五月天网站亚洲小说|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亚洲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中韩乱码亚洲大片|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国产亚洲|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日本一线产区和二线产区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