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園林研究生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當前景觀設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反思
1、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現存的問題分析
目前,我們對場地的了解僅限于人喜歡干什么、不喜歡干什么、哪些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這里多了什么、那里少了什么等類似認識,這些認識都是自己看到的一面,并非全部的實際狀況。主要存在著幾點:⑴對場地認識的非真實性;(2)設計方案的非客觀性;(3)設計作品的非合理性。
2、景觀評價系統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景觀評價系統有著嚴格的要求和指標,是指引學生進行基地調查的方向,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場地現狀。通過具體指標的系統分析,對場地提出客觀建議,此基礎上的方案設計也不會偏離軌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景觀評價系統的理論構建基礎
景觀評價的定義是個人或群體以某種標準對城市景觀的價值作出判斷。分為直觀評價和邏輯評價兩種。直觀評價強調感性,評價標準往往不明確。邏輯評價強調理性,評價標準明確,通過對事物的要素進行定量分析評價,做出綜合判斷。在景觀設計教學過程中,多數強調的直觀評價,對于邏輯評價的分析太少,會導致設計方案方向的偏差。與此同時,建立景觀評價系統,其具體方法如下:
(1)調查分析法。這種方法主要是評價場地內的主要構成要素,通過對這些要素分析,得出場地的適應性圖,從而更好的理解景觀場地,為設計方案的形成做好第一步。如基地的地貌、植被、水體、色彩、鄰近風景、奇特性、人文景觀等因素。
(2)民意檢測法。通過向游人提問進行統計、匯總,來評價某一景觀區域內的風景,主觀性偏大。
(3)認知評判法。利用照片、幻燈片,必要時甚至用草圖作為直接的評價對象,但有時也會因為照片拍攝技巧而影響評價的客觀性。
與此相適應的是,必須建立一套景觀評價系統的標準:(1)美學標準。評價景觀美的三個因素:平面布置、空間形態和景觀要素的統一性、多樣性和奇特性。(2)功能標準。評價景觀實用的五個因素:交通的可達性;人們的參與程度;基礎設施的安全性;文化的延續性;管理的滿意度。(3)生態標準。評價景觀生態的三個因素:空氣質量;水體質量;植被多樣性。
三、景觀評價系統在景觀設計課程中的研究與應用
1、景觀評價系統應用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要求:(1)掌握景觀評價系統的理論知識,為景觀設計方案形成階段做理論指導。(2)加強學生的收集資料、整理歸納能力,為景觀評價系統做好服務工作。(3)加強學生的技術學習工作,對于環藝學生來說景觀設計并不是停留在形式的工作,更多的是關于科學的研究,而有關技術的數據分析是前期勘查的重要支撐。
2、景觀評價系統應用在景觀設計課程中的重要性:(1)學會先科學再藝術,為設計方案累積數據。(2)衡量方案形成合理性的標準,診斷設計中的問題。(3)通過評價系統規范學生的作業質量,提高教學品質。
3、景觀設計課程教學中對景觀評價系統應用的思考與實踐:(1)根據具體場地環境,確定評價主體對象;(2)確定景觀質量評估因素;(3)分析各項因素指標的數據,計算綜合評價值;(4)根據結論,為相關景觀設計項目的開發做借鑒;(5)將這種系統評價做一個模式,為其他相關的設計類課程的前期準備做好引導工作。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吳凱,景觀評價模式研究,南京林業大學研究生論文,2009年
關鍵詞:人居環境;城市安全;城市綠地;安全感;地下空間
Abstract:In this essay, I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urban green space, open space and urban safety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resulted, combining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urban safety. Then I will go deep into the problems within and advance some stratedies and solutions.
Keywords:urban safety;urban green space;sense of security;underground space
中圖分類號:TU9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1)04-0056-02
1相關概念
1.1 城市綠地和開敞空間
我國一些學者認:“開放空間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間,包括自然風景、廣場、道路、公共綠地和休憩空間等”。還有學者認為,開放空間“一方面指比較開闊、較少封閉和空間限定要素較少的空間,另一方面指向大眾敞開的為多數民眾服務的空間。不僅指公園、綠地這些園林景觀,而且城市的街道、廣場、巷弄、庭院都在其范圍內。”從以上的概念可以看出,城市開放空間涵蓋著很廣泛的內容。
本文著重探討的是與城市綠色空間緊密結合的狹義的開放空間,主要包括公園、街道、小游園、廣場、公共綠地等。這類空間與城市人口的生活和工作緊密聯系,承擔著滿足市民日常戶外活動交流的需求、改善城市小氣候、提高生活質量和美化城市形象等幾方面的重要職責。
1.2城市安全
傳統意義上的城市安全是與城市防災規劃緊密相連的,它是指城市抵御、減輕自然或人為災害破壞城市建設,威脅人們生命財產的一種防御能力。城市中的各類綠地因分布位置不同,其防災避險的特點各有不同。分布在城市河濱低地的防護綠地在汛期具有蓄水排澇與行洪作用;分布在工業區、危險品倉庫外的隔離防護綠地,可以有效地減少或緩解事故發生時對周邊居民的危害;分布在城市中的各類隔離綠帶及道路綠帶可以起到阻燃作用,從而減少城市火災的蔓延;分布在城市中的大型公園和城郊綠地可以作為避災安置場所。另一方面,實際上城市安全已經涉入到社會心理學,人類行為學的范疇內。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中就提到了有些城市公園綠地藏污納垢,到處是陷阱,犯罪率非常高。所以從各個層面來說,城市綠地與開敞空間與城市安全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2城市綠地與城市安全之間的關系與對策
2.1城市綠地與防災規劃
(1)空間布局。一般來說,防災公園綠地考慮到災害時期方便市民進入避難,在空間布局上適宜設置成開放性空間,防災公園綠地周邊一般不設置圍墻,取而代之的是寬度不小于10~15 m的防護林帶,公園綠地的內部空間常設置多處相互關聯而又相對獨立的空曠場地,如大面積的草坪、運動場、廣場等,便于在緊急狀態下進行緊急避難、臨時疏散、安置難民。同時,根據國內外地震救災經驗可知,利用空曠的場地(草坪或廣場等)設置直升飛機臨時停機坪也是防災公園的一項基本要求。
(2)道路系統。防災公園綠地的道路系統包括其周邊寬闊的道路與聯系公園綠地中各避難場所的內部道路。與普通公園綠地景觀要求上的“曲徑通幽”不同,防災公園綠地的道路系統以平直、便捷作為設計標準,為了確保在緊急狀態下能夠迅速疏散災民和發放救災物資,一般防災公園、緊急避難場等地,需保證有2條以上應急疏散通道,并保持應急疏散通道暢通無阻。為便于指示交通,應急避難場所附近的重要路口要設置明顯標志牌,為災民提示疏散方向、位置和應急設施。同時,考慮到災害時期災民行動的特殊性,道路系統應盡量不設置臺階、車障、陡坡等,必不可少的部位也應設置供殘疾人輪椅通行的無障礙通道。
(3)植物。植物在防災公園綠地中,除了發揮生態、景觀等功能外,還起到防護作用,常以防護林帶的形式避免火災等二次災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防災公園防火林帶的栽植可根據樹木和人的耐火界限距離,將從火災到避難場地分為3個地帶:火災危險帶、防火樹林帶、防火隔離帶,在各地帶基于各自的機能進行植栽。就防火性而言,一般常綠闊葉樹種具有更好的防火效果,但如果只栽植這些樹木較容易形成單調封閉的防火植栽帶,透視性差,災害時不容易逃入公園,因此應混合栽植花灌木和落葉樹,形成富有季相變化的生態景觀林。
(4)建筑小品。與普通公園綠地相比,防災公園綠地中的建筑與景觀小品相對較少,根據日本防災公園的建設經驗,這些建筑小品在設計上,除采用抗震結構外還應充分考慮到防震避難要求,如可將坐凳等建筑小品設計成拆卸安裝式,在緊急狀態下,可將其轉變成炊具或灶臺;休息亭或花架在特殊時期只需要放下平時卷著的帆布就可以變成應急住房等。
2.2城市綠地和開敞空間的安全感
綠地和開敞空間的安全感是指在公共綠地中沒有人身危險,不受傷害,可以舒適輕松享受,放松心情感受美妙風景。人們游憩于空間中最大的滿足感,在于他能夠理解他所處的環境,并由此產生一種能夠掌控環境和自身行為的感覺。
(1)良好的安全保障
公園綠地中休憩空間盡管空間形態、性質可能不一樣,但是首先必須滿足基本的安全性。
一方面,公園綠地別是休憩空間使用人群復雜,一些使用率不高的公園綠地很容易成為犯罪分子滋事和流浪漢集聚的地點,安全性差。如若在偏僻的綠地中,可以把活動(特別是夜間活動)集中在那些臨近街面或者使用頻率高的空間中,并提高這些空間和通向這里道路沿線的照明標準并保持周圍視線暢通,以減少犯罪事件的發生。
另一方面,休憩空間內各種設施要有良好的安全保障,設計必須依據人體工程學理論,例如,供兒童玩耍的水池應注意控制水深及邊緣的光滑度,注重加強對兒童游憩、運動器械設施的檢修和保養。
(2)親切的空間設計
界定明確的空間容易辨別,會使使用者盡快找到空間感受并滿足自身需求。但同時也要注意,空間的分界線不能過于生硬以致阻礙與外界的接觸,并且必須有良好的視覺感受,否則容易被打擾或是被周圍環境孤立起來。空間過渡自然、虛實相間,符合人的心理特點,自然會產生安全感。
(3)合理的設施布置
愛德華?T?霍爾在《隱匿的尺度》一書中闡明了邊界效應產生的緣由:“人站在森林邊緣或建筑物四周,比站在外面的空間中暴露的要少一些,并且不會影響任何人或物的通行。這樣,既可以看清一切,自己又暴露的不多,個人領域減少至面前的一個半圓。當人的背后受到保護時,他人只能從面前走過,觀察和反應就容易多了。”所以座椅布置在轉角處和其他空間凹凸處這些邊界區域更能吸引人就座。在休息設施的選擇上,座椅較之坐凳更舒適、也更有安全感。
活動設施以運動娛樂為主,使用者以中老年和兒童為主,應放置在可達性好、陽光充足的平整場地。這類場地應遠離車行道,周邊也不適宜有停車場,因為汽車尾氣、噪音都對人的身心健康不利。
(4)怡人的植物配置
除了遵循選用鄉土植物的原則外,還應避免選用多刺、有毒、氣味難聞的植物,也不宜多使用果實為漿果的樹種。因此在步行道上應避免票毛和漿果植物的種植,而在小徑兩側則要避免種植多刺,有毒的灌木,防止兒童的好奇貪玩發生刺傷和中毒事件。應盡量選用質感柔和,有芳香氣息的無毒植物,既減少傷害事件的發生,同時細膩的質感也會讓人賞心悅目。
2.3城市綠地和地下空間的復合開發
(1)現狀分析
伴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人口、規模都還在擴大,另一方面,城市的可用土地越來越受到限制,土地資源相當緊缺,生產用地與生態用地矛盾尖銳,城市綠化很大程度上讓位于生產用地。城市綠化的壓力越來越大,生產功能與生態功能常發生矛盾,在中心城區更是如此。國外許多國家的城市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將交通、基礎設施和商業等功能下移,地面上留有開闊綠地作為集散廣場、聯系紐帶和公園,達到城市交通、景觀環境、商業、文化、防災等的多種效果的統一。
(2)復合開發模式
A.形態開發
•作為城市整體形態的有機組成部分,城市綠地地下空間的整體規劃應與城市綠地的形態乃至城市形態相協調;
•城市綠地的點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是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協調的基礎,一般通過與城市重要節點的結合,來達到協調發展的目的。
B.功能開發
作為城市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綠地地下空間功能開發,可為城市提供多項服務設施。可以考慮下述地區的功能開發:
•綠地廣場與地下空間的復合開發;
•高密度住宅區及地鐵站附近綠地地下空間,由于大量生活人流、交通人流及停車等要求,可考慮結合地面功能設置地下停車場和商業、娛樂設施等地下綜合體;
•結合城市綠地,開發地下倉儲、車庫,在城外、城內交界處設置一個緩沖帶,并利用綠地的綠化量大、風景好的特點開發一些地下空間醫療保健、娛樂度假項目。
3 結語
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處于快速城市化階段的現狀來看,無論是從城市防災的角度,還是從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城市環境、增進人民身心健康的角度來看,城市中的綠地系統和開敞空間都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在享受精神生活時,安全不應該只是人身安全的保障,而應有更高層次的安全感。在我國人口眾多、用地和綠地建設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充分研究緊急時期的防災功能及其與平安時期綠地的景觀、生態、游憩等功能的相結合,以及多功能兼顧的技術和方法,是我國城市綠地和開放空間未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沈悅,齊藤庸平. 日本公共綠地防災的啟示[J]. 中國園林, 2007(7): 6- 12.
[2]洪金祥,崔雅君.城市園林綠化與抗震防災[J].中國園林,1999,15(3):57-58.
[3]吳人韋. 國外城市綠地的發展歷程[J],《城市規劃》第22 卷第6 期, 1988
[4]俞泳. 城市地下公共空間研究[ D] , 同濟大學博士研究生論文,1998. 12
[5]馬麗娟.人性空間――營造魅力城市公園.中外建筑,2004(05):66-68 頁
[6]包志毅,陳波. 城市綠地系統建設與城市減災防災[J]. 自然災害學報,2004(2): 155 -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