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林業資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國的林業產量出口數額已經位居世界首位,林業產品的年產量達到7000多萬噸,林業產業已經成為支撐我國林區經濟的重要支柱。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存在著生態環境日漸惡劣的威脅,所以要加強造林舉措,提高林業造林的技術手段,讓林業資源更長久健康地發展。
1.1林業資源的評價中國雖說地大物博,但林業資源相對匱乏,特點體現在分布不均、林業質量過低、結構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林木的生長量過低等方面。林業資源若是不能提供出更高質量的原材料,會導致市場木材短缺,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發生,將直接影響林業產品在國際間的競爭力,影響林業產業發展。
1.2林業資源的價值我國林業資源的總面積雖然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但是由于消耗嚴重,開采不加節制等人為因素,最終還是導致林業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呈現“低谷”狀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與國際間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林業產品上,而優質產品的關鍵就是原材料,歸根結底還是林業資源的競爭。
2林業造林的方法
2.1播種造林又被稱作直播造林,是指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播種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不進行育苗過程,而且較利于進行具體播種操作,適合大面積播種時使用。想要更好地利用這種方法播種造林,對造林地和幼苗保護措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滿足幾方面條件:種源充足、發芽較為容易、種粒飽滿的樹種,例如山杏、核桃等物種,而且造林地點的土壤要保證水分充足,沒有災害性的因素,最好還要處在邊遠而且人煙稀少的地區。
2.2分殖造林利用樹木當中營養器官和地下根莖作為繁殖材料,直接進行造林的方式。這種造林方式的特點體現在造林技術簡單、節省培育幼苗的時間、降低培育幼苗的費用等方面,且操作極其容易,樹苗的成活率也相對較高。這種方式培育出的樹苗一般都會在初期生長比較快,在遺傳性能上也能保持樹木母本的優良性能,容易受到母樹數量和分布狀況的條件限制。
2.3植苗造林又被稱作栽植造林,是指以苗木作為造林的原始材料進行栽植的造林方法。這種方式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是林業造林中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方法。植苗造林的特點體現在苗木本身帶有根系,正常情況下栽種之后可以較快地恢復機能,適應造林地的環境,成活率很高。在同等條件下,幼林生長快,成林迅速,林相整齊,可以節省種子,適用于絕大多數的樹種,尤其適合在雜草繁茂、干旱、貧瘠的地帶。這種培育方式的缺陷就是要在事前培育苗木,花費的時間比較長、勞力投入過多。
2.4因地制宜在造林的時候要講求技術手段,符合當地樹木生長規律,才能有效培育出優質樹木,合理的選擇和安排適合的樹木種類,采取樹種混交的原則。要增加闊葉林面積的種植比例,能夠改善種植土壤的結構,提高林分質量。闊葉林的落葉能夠增強土壤的肥力,促使樹木更好地吸收養分,以形成快速生長的效果。根據不同地域種植不同類的樹木,可以改變森林的相貌,增加生態旅游觀賞性和物種多樣性,豐富森林的景觀資源,會提升抗病蟲害的能力,對保持土壤水分,調節氣候都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3造林的舉措
3.1造林的時間選擇造林時間一般都會選在春季,但是由于我國邊疆遼闊,南北方地區的氣候差異,在具體選擇造林時間時要考慮時間因素和樹木種類,選取最適宜的時間才能提高樹木的存活率,達到預期的效果。冬末春初的季節氣溫普遍較低,蒸發量很小,樹木幼苗的地上部分正處在休眠的狀態,起苗和栽苗的過程不會導致水分流失,栽種后容易存活。這時樹苗的根系活動比較早,在造林之后,采取先扎根后長葉的方式,能夠提高抗旱能力,會比春季造林提高20%左右的存活率。冬季的造林活動時間較充裕,利于安排勞動,可以保證造林的質量。冬季干旱或是嚴寒的地域,則不提倡在這個季節種植。栽種樹木的天氣也要選擇在陰雨天或是雨后天晴的時候,不適宜種植的時間為連續大雨、結冰、土壤干旱、霜凍及大風天氣。
3.2造林的技術選擇林業造林一般都會采取穴植的技術手段,無論是緩坡全墾地帶還是帶狀整地地帶,都要將樹坑的大小控制在35~55cm見方,深度要控制在25~45cm,要保證樹坑底部平整。栽種樹苗的時候要保證其端正下墜,根系要順向水平的舒展。規范的種植操作方式和科學合理的種植技術會增強樹苗的抗災害能力,提高存活率。
4結語
【關鍵詞】林業資源;造林技術;造林方法
一、我國當前林業資源情況
1.林木資源發展空間大
我國森林資源總的變化趨勢是:森林面積逐年增加,每年以200萬公頃速度遞增,林木生長量開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資源的發展在數量上開始走出“低谷”,扭轉長期以來森林資源下降的局面,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的“雙增長”。森林資源是決定林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加WTO后沖擊的重點雖然是林產工業,但競爭的焦點卻在于林業產品,而林產品的關鍵原料在于森林資源。
2.竹資源豐富
我國是世界竹類資源最豐富、竹類栽培和加工利用最為悠久的國家。其竹林面積達700萬公頃,約占世界竹林面積的1/3、用材竹林總蓄積量約9700萬噸。竹材和竹制品,無論在品種還是在產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國均為首位。竹林中的竹筍和竹蓀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創匯的重要資源。
3.森林資源存量小、質量低
我國是一個森林資源貧乏的國家,其特點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質量下降、結構不合理,經營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長量不高。在這樣的條件下,很難履行森林向人們提供生態環保和供應木材的重任。由于森林資源的數量、質量等方面的不足,必將導致木材供不應求、優質木材短缺,價格上揚等一系列問題,影響對林產工業的發展程度,直接影響到林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4.人造板工業落后
我國木材加工業,特別是人造板制造業普遍存在規模小、設備落后、技術力量不足、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差的問題。加上生產管理水平跟不上、木材價格偏高和原料生產浪費嚴重等原因,造成我國人造板事業與世界水平的明顯差距。在缺乏必要的競爭條件,整體水平屬于低效型結構情況下,很難在加入WTO后,保持我國人造板工業的穩定。
二、造林方法
1.播種造林法:又稱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積造林地上進行造林。但是這種方法造林對造林立地條件要求較嚴格,造林后的幼林撫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較高。播種造林的適用條件:適合于種粒大、發芽容易、種源充足的樹種,如橡櫟類、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種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種災害性因素較輕,對于邊遠且人煙稀少地區的造林更為適宜。播種造林的方法有:塊狀播種、穴播、縫插、條插和撒播等。
2.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莖作為造林材料直接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能夠節省育苗時間和費用,造林技術簡單,操作容易,成活率較高,幼樹初期生長較快,而且在遺傳性能上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但要求有立地條件較高的造林地,同時分殖造林材料來源,受母樹的數量與分布狀況的限制,這種方法主要用于適用營養繁殖的樹種,如松樹、楊樹、柳樹、泡桐和竹類等。
3.植苗造林法:除了上述采用一些播種造林法和分蘗造林法外,則主要采用植苗造林法(大多數采用一年生實生苗造林)。
4.因地制宜選擇造林樹種。根據現代生態學原理,營造林技術方法應講究適地適樹的實效要求,提倡因地制宜、因地而異、合理安排選擇種植各種樹種或塊狀套種混交的原則。適當提高種植闊葉林面積的比例,一方面,能加快改善土壤環境結構和提高林分質量。闊葉樹落葉層能保持土壤濕潤,落葉腐殖質又能增加土壤肥力,使林木容易吸收土層養分,達到速生豐產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改變林相林貌,增加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旅游的觀賞性,豐富森林資源景觀,還可提高抗病蟲害能力,對于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5.選擇造林最佳時間:造林時間,以往以春季為主,近年由于各地造林樹種多樣性,引種工作和技術推廣工作做得比較好,造林季節普遍提早,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及湖南等地多在12月至翌年2月造林,最遲不超過3月(桉樹可推遲至6月),效果很好,成活率普遍提高。冬末春初氣溫較低,蒸發量小,苗木地上部分處于休眠狀態,起苗栽苗不致過多失水,栽后容易成活。同時樹苗根系活動較早(冬末即已開始),造林之后,先扎根,后長葉,抗旱能力強,當年生長量比春季造林大20%以上。冬季造林時間充裕,有利于勞力安排,保證造林質,值得提倡。但在冬季干旱和嚴寒的地區,仍以春天造林為宜。栽樹天氣要選陰雨天和雨后晴天,土壤過旱,連續大雨或結冰、霜凍期間以及刮大風天,均不宜種樹。
6.造林栽植方法:一般采用穴植,不論全墾帶整地,都要挖不小于40cm~60cm見方,深30cm-50cm的植穴底要平,杉株行距規格為1.7m×2m,密度達到180~200株/畝;松、闊株行距為2m×2m,密度達到160~170株/畝左右。栽時苗木要保持端正,根系順向水平舒展,苗梢向山下(不反山)。要適當洚淺,抑制根勁萌蘗,擴大生根部位,增強抗旱能力栽植一年生長苗木(一般苗高在30cm~45cm左右)。苗莖入土三分之一左右,苗高大于40cm的以苗莖入土15cm~20cm左右為宜。
7.營造混交林:隨著杉、松造林面擴大,商品林追求經濟效益,純林的弱點是不利改善土壤地力,對不良環境適應性差,易發生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各地都有出現,因此,從生態和植物的多樣性及穩定林型結構出發,更提倡發展以杉、松、闊為主的多樹種的發展模式,多林種的混交林,將會在今后工作中多數運用于經營方面。
三、如何養護
做好林業養護工作,才能為林業經濟的復合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為了把養護做好、做扎實、做深入,應該圍繞兩個方面開展研究。一是科學調整林業結構。改變以往林產品結構單一,競爭力缺乏的狀況,努力開拓林業新產品。通過科學研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有重點地培育經濟性樹種,通過對自然生長樹種的選育、引種、馴化、嫁接等的加工利用,探索樹種新的功用。從生態經濟效益出發,考慮多樹種綜合配置的種植方式,改善各植物種群的互生關系,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提高林業的生態效益。在增加種植面積時,要充分掌握市場信息,有針對性地種植一些有市場潛力的新品種,避免盲目發展。二是注重林業生態效益。當前的林業發展中,人們越來越注重林業經濟的綜合效益,因為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緊密相聯,密不可分。首先,林業的生態效益是以經濟為落腳點的,它通過經濟效益來保證經濟發展速度和總量,效益越高,速度越快,總量也就越多。其次,它屬于一種勞動再生產,生態效益必須有約束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它必須保持環境系統的良性循環,綠色產業是它的支柱產業,具體方式包括以林養林、林農結合等。
四、小結
在林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各位林業工作者不僅要掌握造林整地,樹種選擇,造林時間的選擇,還要掌握撫育,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等重要的“管、護、防”等問題,才能有效地培育資源,加快林業發展,更好地為林業生產服務,便森林資源做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參考文獻
關鍵詞:林業資源;造林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F307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作為大氣循環的重要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林業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夠很好地凈化空氣,我們想要使林業建設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就要不斷的革新林業建設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發揮出林業資源的優勢,只有這樣才能夠很好地保護環境。
1、我國林業資源分析
我國地大物博的特征決定,林業資源具備廣闊的發展空間,近年來其覆蓋面積逐步擴充,以平均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增長。當前,林木消耗量低于生長量,由此不難看出,我國林業資源建設發展逐步邁出低谷,扭轉了森林資源持續降低的不良局面。森林綠地以及資源面積實現了大規模的提升。林業要想實現持久的生存建設,便需要做好森林資源保護。
近年來,我國北方人工營造速生林面積增長迅猛,可隨著速生林生產的發展,新的矛盾也日益凸顯。主要表現為前期投入大、生產周期長、效益不明顯。為了彌補林業見效晚的缺點,發展林下經濟成為近年來北方林業新的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可有效彌補林業見效慢的缺點。在這種新模式中,發展食用菌成為一個熱點。食用菌作為一種傳統林副產品,非常適合林下間作,而且林下間作食用菌成本低,收益高,在資源保護的同時,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生態優勢。
另外,我國生產的林副產品種類多樣,在國內外贏得了廣泛認可,顯現出了強勁的競爭力。當前,國際市場上也占據了較大份額。伴隨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林業產品總體需求量穩步增長。近年來國內裝飾裝修、建筑行業以及家具行業實現了快速發展,進而令相關紙質產品、人造材料等市場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另一層面,我國森林資源相對匱乏,存量有限,同時質量水平不足。加之林業產業工作水平不高,進而令林業發展仍舊包含較多問題。
在對林業資源進行研究分析時,要重視造林的成活率,良好的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是促進生態環境良好建設的重要標準,更新造林的良好建設是我國林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在更新造林中,苗木的成活率不僅決定著更新造林的質量,還決定著在更新造林中對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影響。在造林的過程中,總會出現苗木死亡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不僅使更新造林的質量下降,還阻礙了林業的發展,因此,要重視造林的相關技術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造林的成活率,進而擴大我國的森林資源。
2、造林地的清理、整地方法
造林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林木生長條件的重要環節。主要是通過翻土、松土來改變土壤原有的理化性質,從而改善林木成活的生長條件。實踐證明,干旱地區整地是解決“干旱”和“抗旱”造林之間矛盾的有效措施,造林前整地好壞往往成為造林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特別是在水土流失嚴重,氣候干旱的土石山區,細致整地則有著重大作用。
2.1、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植樹造林的基礎,對于涵養水分、保持水土、提高造林成活率、促進幼林生長有著重要作用。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墾土壤前的一道重要工序,是指把造林地上的雜草和灌木以及樹枝、樹樁、樹根等雜物清除掉。面積比較小的造林地可采用人工清理,對于面積大、場地處理復雜的可使用割灌機、切碎機、推土機等機具清理。清理后雜物可就近運走或火燒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噴灑化學除草劑的方法清理,殺死灌木和草類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可分為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全面整地是指翻墾全部土壤造林,主要用于平坦地區。局部整地是翻墾部分造林土壤的整地方式。在山地帶狀整地方法有:水平帶狀、水平階、水平溝、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溝、帶狀、高壟等。而塊狀整地是指呈塊狀的翻墾造林地,塊狀整地方法有:穴狀、塊狀、魚鱗坑;平原應用的方法有:坑狀、塊狀、高臺等。
3、林業造林方法
造林方法是影響造林最終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選擇適宜的造林方法十分的重要。造林方法的選用要通過綜合性的分析,在確定所選用的造林方法。例如要考慮立地條件,樹種繁殖特性,以及經營管理的條件等。造林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通過多種途徑進行造林,現在大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以及合作造林等。以下就介紹了幾種中造林的常見方法,例如播種造林法,分殖造林法等,以確保造林的成功。
3.1、播種造林法
播種造林法又稱為直播造林法,是指將林木的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比較容易,最適合于在大面積造林地上進行造林。但是,這種造林方法對立地條件的要求比較苛刻,而且對造林后的幼林撫育管理措施的要求也較高。播種造林一般適合于種子粒大、發芽比較容易、種子來源充足的樹種,同時,造林地土壤水分比較充足,各種災害性因素少發,人流量很小的地區造林。對于地形地貌、地質土壤、水熱條件等自然立地條件的宜林、宜播地,可采用飛播造林法。
3.2、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又稱植樹造林法,是指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為造林材料進行造林的方法。植苗造林應用的主要是播種苗、營養繁殖苗和移植苗。其特點是栽植完整的植株,對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較強,比播種造林方法營造的人工林郁閉早、初期生長快用種量小在水土流失嚴重、干旱的地方造林成功率高。植苗造林法受樹種和造林地立地條件的限制較少,絕大多數樹種,特別是珍貴樹種,一般立地都可以應用,是應用最廣泛的造林方法。但植苗造林法的育苗工序龐雜起苗時苗木的根系受損傷,要經過緩苗期,且造林費工。一般在早春、晚秋的早晚陰雨天進行栽苗,盡量少傷根,及時假植。對苗木進行分級包裝,噴灑蒸騰抑制劑,根系保濕措施運輸過程中要經常灑水,苗木不能經常暴露在外邊,包裝前要修根。栽植前的苗木處理措施可采用截干、去梢、剪除枝葉、噴灑化學藥劑、噴灑蒸騰抑制劑、激素蘸根、接種菌根菌等方法促進苗木成活率。
3.3、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樹木的營養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莖作為造林材料直接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能夠節省育苗時間和費用,造林技術簡單,操作容易,成活率較高,幼樹初期生長較快,而且在遺傳性能上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但要求有立地條件較高的造林地,同時分殖造林材料來源,受母樹的數量與分布狀況的限制,這種方法主要用于適用營養繁殖的樹種,如松樹、楊樹、柳樹、泡桐和竹類等。
2.4、營造混交林
隨著杉、松造林面擴大,商品林追求經濟效益,純林不利改善土壤地力適應性差,易發生病蟲害等自然災害,通過這種形式抑制一些病蟲的發生。一般單獨的林種可能存在某一種相對弱的方面,像是一些對于風雨天氣比較敏感的樹木,把它們夾雜在一些具有很強抗拒能力的植物里,就可以減少此類自然災害的發生。與此同時會大大的增加經濟方面的收入,像是高大的與不占太大空間的植物搭配大大的提高了空間的使用效率,對于經濟方面有很大的增加。
4、林業造林科學策略
4.1、因地制宜選擇造林樹種
要根據樹木生長自然規律,為樹苗成長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和自然環境特點,選擇合適的樹種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根據防護對象選擇適宜樹種,一般應具有生長快、防護性能好、抗逆性強、生長穩定等優良性狀。此外,又能改變林相林貌,增加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旅游的觀賞性,豐富森林資源景觀,還可提高抗病蟲害能力,對于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4.2、選擇造林最佳時間
造林時間,以往以春季為主,雨季、秋季均可,近年由于各地造林樹種多樣性,引種工作和技術推廣工作做得比較好,造林季節普遍提早,以承德為例,造林工作通常在在4月至5月造林,這樣效果很好,成活率普遍提高。冬末春初氣溫較低,蒸發量小,苗木地上部分處于休眠狀態,起苗栽苗不致過多失水,栽后容易成活。同時樹苗根系活動較早,造林之后,先扎根,后長葉,抗旱能力強,當年生長量比春季造林大20%以上。
4.3、科學栽植
在這里以落葉松為例,落葉松應選擇在土層深厚、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壤土進行造林。 具體說有以下幾點:(1)整地方式及規格。一般采用穴狀、魚鱗坑整地。在新采伐跡地、雜草較少的宜林地,灌木較稀的立地條件上,采用穴狀整地,規格為50cm X 50cm X 30cm;荒山、老采伐跡地,灌木和雜草較密的立地條件上,應在頭年秋先進行割灌后再整地。魚鱗坑整地規格為50cm X 50cm X 40cm。 (2)造林季節及密度。春、秋造林均可,但以春季的4-5月為好。采用1—1年生的1-2級合格苗造林。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塊上造林,造林密度以每畝296株為宜,株行距1.5 X 1.5m;在立地條件相對較差的地方造林,造林密度以每畝222株或444為宜,采用 2 X 1.5m的株行距或1 X 1.5m的株行距均可。 (3)幼林撫育。造林后三年內,每年5月和8月各除草撫育一次,第二年和第三年的5月份分別追肥一次,每次每公頃施用尿素15kg。造林十年后進行第一次透光伐,間伐對象是病蟲木、風倒木、雪折木及被壓木。間伐后的林分密度以每公頃1500株,郁閉度在0.6左右為宜。
結語
總而言之,為擴充林業資源空間,我們應重視林業造林,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的原則,同時要做好林地養護,盡量采用混合種植方法,最大程度提高林地的綜合產出,進而保護我們的森林資源,為環境保護做出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井偉民,劉凱明.淺談林業資源與林業造林方法[J].科技致富向導,2012,27:375.
1.1林木資源發展空間大
我國現目前的林業資源在持續發展過程中的趨勢就是林木面積的不斷增加,其林木的生長速度也在這一過程中持續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利用其來建立起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林木資源平臺,這也是決定我國森林資源發展的重要因素。森林資源作為一個我國生存、生產都極其重要的一個基礎,這直接決定了我國當前的林業生存、發展狀態。而自從我國加入到了世貿組織之后,已經開始越來越多的受到世界經濟發展體系的直接影響,其林業競爭在這一過程中也變得更加的激烈,特別是市場對于林木的質量要求,在持續不斷的提高,而林木資源作為林木產品的根本,其發展已經廣泛受到人們的關注。
1.2竹資源豐富
竹類作為林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竹資源進行管理與擴充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是世界竹類資源最豐富、竹類栽培和加工利用最早的國家之一,其竹類產品的采用方法和使用更是豐富。在我國竹林面積達700萬公頃,約占世界竹林面積的百分之三十,用材竹林總蓄積量約9700萬噸。竹材和竹制品,無論在品種還是在產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同均為首位。竹林中的竹筍和竹蓀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匯的重要資源。
1.3國內市場需求旺盛
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對林產品市場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近年來我國在建筑業、室內裝飾、家具等方面以及對紙產品和各種木材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這就促使木材產品的市場前景逐步擴大,同時對林業生產和經營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條件。
2造林方法
2.1播種造林法
播種造林是現代林場種植過程中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方法,也被稱之為直播造林,其方式就是直接將種子播撒在林場進行自然生長。這種方法在實際進行操作的過程中,省去了對幼苗的培植工序,并且操作施工變得更加的簡單,能夠直接在大面積的林場之上進行造林作業。但是這種造林方式對于林地的質量、土地條件等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并且在造林之后所涉及到的相應撫苗措施的要求也極為嚴苛。根據多方面因素來看,播種造林法主要適用在滿足以下條件的林地之上:其土壤的水分必須要充足,當地氣候環境出現自然災害的可能性要低,最好林地是處在人煙稀少的地帶,能夠進行種子顆粒較大的植物種植,發芽基于高等。
2.2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也被稱之為是栽植造林法,這一方式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主要是利用已經成活的苗木進行直接種植。其特點是對不良環境條件的抵抗力較強,生長穩定,因此,對造林地立條件的要求相對地說不那么嚴格,但是,在造林時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損傷或擠壓變形和失水,栽植技術要求高,必須先育苗,卻也節省種子。
3造林要點
3.1整地
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墾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雜草,竹類以及采伐跡地上的枝丫,梢頭,站桿,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為全面清理,帶狀清理和塊狀清理3種方式。清理的方法可分為割除清理,火燒清理和用化學藥劑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機具,如推土機,割灌機,切碎機等機具,清理后歸堆和平鋪,并用火燒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噴灑化學除草劑,殺死灌木和草類植物。整地方式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為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墾造林全部十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區,局部整地是翻墾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環境條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過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條件,清除灌木,雜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時間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還可以改變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減小,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層的溫度比有植被覆蓋時上升得快。
3.2播種方法
關鍵詞:林業發展;林業資源培育;技術創新
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森林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是自然環境得以改善的基礎,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內容,所以我國相關部門近期在林業研究的投入上相對較多,對林業資源的利用效率也有很大的進步,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的森林種植面積會擴大,培育的資源也會促進林業的穩健發展。此外,林業資源是樹木資源與動物、微生物資源的集合,它是一個全面而綜合的概念,使林業資源合理被利用會在人們生活的各方面做出一定的貢獻,從而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1.林業在發展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
1.1管理與保護工作不到位
以我國林業的發展過程為例,雖然我國占有較大面積的森林資源,但存在嚴重的亂砍濫伐現象,而且將來的林地面積擴張會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在現有的森林資源中,天然的次生林是占較大面積的,密度大的林地卻少之又少,雜交林地也較少,森林的現有存量嚴重缺乏,因此,我國現階段的木材是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態。這樣的情形應該叫做悲劇,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悲劇,是對林業資源管理不善,資金投入不夠的一種回應,況且,在設備技術上也是不能滿足需求的,對森林中的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相對缺乏,稀有的物種越來越少。在林業的發展與培育過程中最害怕的就是產權主體不明確的情況,這就是管理工作的失誤造成的,加上經濟制度的變革與經濟成分嚴重分支等情況,都對森林的發展造成影想。如果能夠建立起林業資源的保護意識,并把林業規定為集體財產,就會產生簡單的產權與經濟結構,不存在林業利用與效益分配的糾紛問題,特別是針對一個組織或者個人。因為個別國家的林業具有面積占有率小、分布較亂、質量低下、結構不完美等特點,導致本來就很稀缺的林業資源在管理與保護工作的疏忽問題上吃了很大的虧,最終使林業發展達到一個不可挽回的地步。
1.2對林業資源的培育缺乏健全的方案
當前很多國家所使用的資源培育計劃都是通過封山技術進行培育的,并且取得了成功,但是,在培育工作之前做不好基本的工作,例如對時間的選擇上、對栽培手段與方式的選擇上、對地面的清理工作上等等,這些工作是對雜草與各種灌木的清理,因為它們的存在會影響造林地質量。當然,在造林開始前與結束后還需要通過對地形的改變去增大太陽的投射度。如果沒有進行土地的清理工作,將會使在地面上有老化植被的殘留,影響太陽光對新植物的照射,導致在晴天地面的溫度也不會上升,繼而不能有效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不能為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此外,各城鎮的林業綠化在提高旅游經濟、改善人們的空氣質量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能更好的展現人民勞動的價值,也可以說是勞動者有了受社會保護的權利。雖然政府與相關部門提出了很多與林業發展相關的政策,但受到林業研究進程的遲緩,林業發展給社會發展與經濟效益上的滿足并不是一個樂觀的情況,尤其是在我國的西部一些較落后的地區,政府管理部門的管理觀念非常陳舊,很多林地無法形成一個較成熟的發展態勢。
2.加快與改善林業發展的新思路
2.1積極推進科技造林
無論在哪方面科技都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建造林地方面科技也在改變著人們的想法,我們可以利用科學的手段去實現林業的現代化建設,例如,在對病蟲害的調節方面,可以使用科學的方法加快防護進程,使林業的利用水平得到加深。可以在各大林業地建設多功能的環境監管系統,使林地的變化在管理人員的掌握之中,從而使各植物能夠有序健康的生長。此外,要加大力度投入技術核心建設,以提高林業的更新升級速度,通過最新的工藝與技術去實現有關林產品的改進,實現對生產能力的刷新并帶來最好的林產品。同時,要重視對專業技術隊伍的培養,改進建設隊伍的研發能力,提高對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實現對林業現代化的建設。
2.2對林業資源的培育要因地制宜
我國的土地資源是很豐富的,各個地帶之間在許多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差異性,而且植物種類也繁多,在培育時要考慮樹種與種植地之間的兼容性,以保證樹種發揮應有的價值從而確保對造林質量的把握。此外,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條件選擇合理的種植時間,以提高土壤的利用率,確保樹種在生長過程中展現最好的狀態。為了達到林業資源得到大力發展的終極目標,在對操作人員的管理上就應該要求其能夠分辨出各地區的不同特點,避免造成培育樹種的浪費等情況的發生。
3.小結
要想建設一個穩定的林業發展基礎,就要在林業的整個建造與經營活動中使有關人員掌握正確的操作過程,從整理林地開始、到對樹種的培育、到對時間的考慮以及生長過程的撫育階段與病蟲害的治理。此外,要重視森林的防火,從“管理、保護、防治”三個方面進行著手,實現對資源的有效培育,加快林業產業的建設步伐,使森林資源得到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庭秦,柯水發,李紅勛.中國林業系統從業人員狀況、不足及對策[J].林業經濟問題,2012(4):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