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信息化教師研修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版)的頒布,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也隨之進行了改版,教材原先的編排體系、結構等發生了相應的一系列變化。這也引發了九年級化學教師研讀新課標、解讀新變化的浪潮,激起了進一步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浪潮。細數新教材的種種變化,均與新課標的理念更為貼切,其中實驗部分尤為明顯。
一、新課標中實驗部分的變化
1. “課程性質”中增加了“加強化學實驗教學,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內容,更加突出了化學的特點和實驗的地位與作用。
“課程內容”部分在“科學探究”主題中增加了“完成基礎的學生實驗”這一二級主題,不僅明確提出“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習實際,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學生開展化學實驗活動”,而且還明確規定應安排和組織學生至少完成8項實驗。
2. “課程目標”部分的“過程與方法”目標中,將“能提出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改成了“能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增進對科學探究的體驗”。
“課程內容”中“有關科學探究學習的實例”部分,刪去了難度較大的活動探究案例。并刪去了部分“活動與探究建議”的內容,降低一些實驗的要求。
3. “課程內容”部分的“學習基本的實驗技能”中,增加了“化學實驗應高度關注安全問題,避免環境污染”,強化了“實驗安全”和實驗中的“環境保護”意識。
4. “課程內容”部分的“科學探究”功能得以強化,內容和目標要求更為具體和明確。“發展科學探究能力”中,對5處內容在表述上進行了修訂,刪除了1處內容,使得科學探究要素的語言表述更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實用性。
二、新教材中發生的相應變化
1. 將八項學生基本實驗編排到教材相應章節中,這是在教學實踐層面上的最大變化。這樣的編排方式將學生實驗與教學內容更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親身經歷、感受實驗和探究過程,這在化學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和價值。
2. 部分知識或實驗活動要求下降。如原教材上冊第34頁的活動與探究中,要求根據實驗記錄木炭、鐵絲、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而新教材中則在正文部分詳細描述了幾個實驗的原理和現象,表2-1中要求填寫的實驗現象和結論只是作為驗證出現。
再如原教材44頁對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只有一句簡單的描述以及文字表達式,而新教材43頁中則以活動與探究為載體,提供了實驗室制備、檢驗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圖,更是在正文部分詳細描述了實驗現象、原理,提供了制備、檢驗的文字表達式;新教材中刪去了第6章“活動與探究”欄目“水、蔗糖溶液、食鹽水溶液的凝固點測定”實驗。
3. 課本多處增加了有關實驗安全和環保要求的文字。
三、關于實驗教學的建議
在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變化中,有三方面與實驗相關的內容最值得引起我們關注:一是強化了學生的實驗探究;二是降低了實驗探究活動的難度,力求保證各類不同學校都有條件去開展并完成課本實驗;三是對實驗的描述和解釋更為詳細、真實并增加了人文關懷因素。
面對以上變化,如何在課堂上突出“實驗為主”的科學探究,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何貼近初中生的認知水平緊扣教學要求進行授課已經必然成為當下教學的重點。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關注。
1. 注重演示實驗與強化學生實驗并舉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校教學硬件設施與實驗室條件的有效改善,使得學生分組實驗成為可能,并且越來越被重視。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親自動手體驗化學實驗的樂趣,培養學生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這也是學習化學和進行探究活動的基本保證。
2. 充分釋放實驗的探究效應,力求科學探究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以化學實驗作為探究性學習的途徑,就必須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恢復化學實驗探究性的本來面貌。通過對課程標準(2011版)的學習,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探究要素和難度做適當的調整,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探究,讓更多的學生獲得真實的科學探究體驗。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要不斷研究開發適合于探究性學習的化學實驗,要注意從生產、生活實際中挖掘素材設計實驗方案,因為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的實驗探究性強,能極大程度的調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科聯系與滲透,將其他學科的科學探究與化學科學探究融合起來,形成科學探究學習的合力。
3. 增強實驗教學的趣味性,創設生活化實驗情境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化學教學更是如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一些有趣味性的實驗來進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尤其是學生能親自動手的學生實驗的趣味性,使學生養成自由開放式的追問風氣。
在校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有限,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化學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產生解決問題的迫切欲望。例如在進行關于“燃燒條件”的學習時,從實驗室酒精燈的熄滅、燃燒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氣灶及煤爐都留有通風口等學生非常熟悉的實驗情景出發,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問題。另外,實驗的生活化還體現在實驗用品上,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在粉塵爆炸實驗中利用金屬易拉罐和小眼藥瓶,測pH選擇生活中的一些物質等,這樣的代用品實驗雖然不多,但它能啟發學生在生活中隨時利用生活中的物品進行一些簡單的實驗探索。
4. 滲透安全環保理念,培養良好學科習慣
關鍵詞:校本研修;廣播電視大學;C#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16-3864-03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Platform in Television University Based on C#
LIANG Xiao-qi
(Shanghai Television University Songjiang Branch, Shanghai 201600,China)
Abstract: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has the advantage of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informatization as well as a relatively mature dis tance education technology. The undertaking of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will reflect teacher’s value in a comprehensive way, develop teacher’s potential, thus help to promote the autonomous, individual and profes 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teaching staff. The platform start from the reality of TV university campus, elaborate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technique of the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platform in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which is based on C# technology.
Key words: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C#
網絡環境下的校本研修在普教系統已開展多年,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廣播電視大學系統并未受到足夠重視。廣播電視大學信息化程度較高,遠程教育技術相對成熟。各級電大通過衛星、互聯網和組織體系實現了有機連接,形成了天地人網結合、三級平臺互動的方便、靈活、開放的教學和學習環境。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文字教材、廣播(錄音)、電視(錄像)、CAI課件、學習網站等多種媒體進行自學,教師給予必要的面授輔導和全過程學習支持服務[1]。電大教師的授課均安排在晚上和雙休日,白天不坐班,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有限。若能充分利用學校信息化程度高、遠程教育技術成熟的優勢進行校本研修,將會全面體現教師的價值、發揮教師的潛能,促進教師的自主化、個性化、專業化發展。[2]
本平臺根據上海電視大學松江分校實際出發,結合“人本主義”、“建構主義”、“學習風格”等重要理論,構建“松江電大校本研修系統”,從而優化校園文化、信息化環境,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推動學校更好更快發展。該平臺適用于電大系統,中小學的校本研修也可借鑒,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
1系統主要功能
本系統遵循“適應性學習”理論,它可以為遠程學習提供更為優越的前提條件,以不同于傳統的方法使遠程學習更為簡單、高效、個性化。在松江電大基于信息化環境的校本研修平臺中,用戶身份分為研修教師、指導專家和管理員三種。
校本研修是以發展教師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為目的,以學校教師為主體,與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的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活動。[3]該系統將樹立“雙向適應”的理念,不僅考慮各種模型及其技術的設計與實現,也力爭尊重個別差異,符合學習者的“學習適應心理”。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立足電大教師的需求,對“松江電大校本研修系統”的教師用戶端功能進行如下設計:
校本研修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教師教育新形式,它是以發展教師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為目的,以學校教師為主體,與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的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活動。
1)專業學習模塊:學習資源是該平臺的核心。基本功能如下:對資源進行分類;按學習資源建立學習小組;訂閱、瀏覽、下載、上傳學習資源;對學習資源學習情況進行記錄。
2)跨專業交流模塊:該平臺為研修教師、指導專家和教學管理者三者提供一個交流互動功能。交流平臺按表現形式,主要有Blog、Wiki、BBS、郵箱等;按交流時間,主要有實時和非實時之分,實時形式主要為組內學習者共同探討;按學習者組織模式,分為分散學習和小組學習;按交流媒體表現形式,有文本、圖形、聲音、視頻等。
關鍵詞:“國培計劃”;網絡研修;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16-0067-02
2010年,由教育部、財政部共同啟動的“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簡稱“國培計劃”) 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國培計劃”不但是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也對我國創新教師培訓模式和方法,推動全國大規模中小學教師培訓的開展有著重大意義。[1]
中小學教師以往所接受的培訓都是面對面的集體授課,這種培訓方式很容易被他們所接受,但是卻不能滿足個性化發展,無法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面對這種問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研修網應運而生。利用各級的研修網作為平臺來實施國培計劃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這種新型的培訓模式既給教師的繼續教育提供支持和幫助,同時又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
一、網絡研修所面臨的問題
1.以任務完成為目的,培訓目標不明確
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項目旨在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圍繞“優化校本研修管理”的主題,為項目學校(區域)提供資源、工具、平臺等專業支持服務,提升學校(區域)校本研修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圍繞“創新校本研修模式、改進教師教學行為”的主題,以學科為載體,創建學校(區域)學習共同體,開展主題研修活動,引導形成團隊研修文化和教師的常態研修習慣,為學校發展、教師發展提供支持。
培訓本身有著嚴格的實施方案和考核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在規定的時間段完成相應的任務。而大部分教師卻容易忽略培訓目的,把培訓做為負擔,不主動學習。學員在培訓開始之后,首先應該了解實施方案,明確考核要求,以保證培訓正常有序的進行。但是學員追求的只是任務的完成,他們首先想要了解的就是該培訓如何才能取得合格證,在了解之后會選擇最簡單、便捷的方式來使自己達標。
2.信息技術水平限制個性化培訓
信息網絡管理平臺技術給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帶來了一場深刻的變革,突破了傳統培訓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網絡研修過程中,只要在每個階段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任務,就能得到相應的積分,而學習地點和學習時間都是由學習者自由支配,既不影響平時的教學工作,也能充分利用時間來完成自身的專業發展。但是利用網絡研修來推動校本研修,這本身就是對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的一個考驗。中小學教師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教師由于平時忙于教學工作,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不論是教學還是自身學習發展都習慣運用傳統的方式來完成。
結合本次培訓項目的實施情況,發現大部分教師都是在迷茫中進行研修的。在正式培訓開始之前,學校會按照所教學科和所教學段把教師分成不同的教研組,教師主要是在自己的教研組內進行互動交流,缺乏和熟手型教師、專家的交流討論。
3.學員重視程度不夠
陜西省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項目有30%是要求學員進行課程的自主學習,包括觀看課程視頻、閱讀課程文本資料的累計時間,由系統自動統計,達到1900分鐘,此項可得滿分。此項考核的標準僅僅是學習的時間,雖然在觀看課程視頻的過程中,系統會讓學員輸入驗證碼或者是回答問題,但因為問題的難度不大并沒有引起學員的重視。
網絡研修做為新型的培訓形式存在諸多問題也是在所難免的,但這些問題并非是無法解決的。
二、如何提高培訓效益
1.發揮教研組長作用,提高學員參與度
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項目雖然是通過網絡平臺來進行培訓的,在第一階段創設學習共同體,建設網絡家園開始之前,應該先讓教研組長對學員進行集中培訓,讓學員明確培訓的目標和考核方式,闡述培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讓參培教師在第一時間明確國培計劃、日程安排、看視頻的時間地點,必須完成作業的數量和質量、寫文章的數量、上網參與研討及跟帖的方式數量和培訓合格的標準,[2]增強學員的集體感和歸屬感,使他們不會在培訓的過程中出現孤獨感,覺得自己完成不了任務對自己失去信心,從而對培訓失去興趣,消極應對。
2.突出信息技術教師的主導作用,引領學員跨越式發展
信息技術教師承擔著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擔,有責任幫助其他學科教師提高信息化教學資源設計與開發的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從而推動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能力。在第二階段,要求學員學會如何在學習共同體中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制訂計劃、探討師德并充分分享。網絡研修的一大特點是其擁有著大量的資源,盡管如此,學員還是會感覺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資源。究其原因,研修網上的資源不一定能幫助所有學員解決在教育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學員自己建設的資源庫,不同于專家所構建的資源庫,不僅能快速健全資源庫,而且學員們都是來自一線的教師,最清楚他們的需求,他們能夠與教學同步的課程資源。但是學員們建設的資源庫往往是零散的,有重復性的,而且都是依據個人習慣和任教學科來整理的。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研修這個平臺,發揮其在學校信息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在第二階段開始之前,為學員們講解資源的正確步驟、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如何整理自己的資源,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獲取自己需要的資源。信息技術教師應在培訓的過程中及時對資源進行歸類,剔除無效資源,公布資源種類及數量,避免學員重復建設資源。
3.多方位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學習,大部分學員都已經熟悉此平臺的操作,能快速的資源并且利用資源。為進一步提高學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在第三階段為學員提供了三個系列的課程,更符合學員個性化的學習。只有提高了學員的信息技術水平,才能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本階段為了彌補學員信息技術水平不高的缺陷,專門定制了《信息化教學操作技術》、《PowerPoint 2007的應用》等課程,此類課程有效的幫助學員了解最新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及學習方式,促進他們通過各種途徑來完成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
4.加強反思及同伴互評
學員的自我反思在培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學而不思則罔,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強自我的反思,取長補短;培訓結束后,及時總結,如此一來才能將培訓的內容進行內化。網絡環境下典型課例教學的實踐反思,既包含教師個體的自我反思,又包含群體性的研討式反思。[3]通過群體性的研討式反思來加強同伴間的互評,既彌補了自我認識的局限性,又能促進群體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胡素芳,任昕.淺談集體備課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1):117-119.
(2019年9月26日)
尊敬的XXX司長,各位領導和專家老師們,還有各兄弟省份的教育同行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交流的題目是:《延邊州提升工程2.0州(區)、縣兩級專家團隊“建和用”的策略》。淺思薄慮,敬請各位專家、同行斧正。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最東部,全州總面積4.3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12萬,其中朝鮮族人口82萬,居民通用漢語和朝鮮語兩種語言文字,自治州下轄8個縣市,州府所在地為延吉市。延邊州現有各級各類學校591所,有在校學生21萬名,有教職員工2.7萬名。全州現有朝鮮族學校(幼兒園)139所,其中:朝鮮族幼兒園62所(其中附設幼兒園30所);專設朝鮮族中小學53所、朝漢民族聯校21所,全州朝鮮族學校專任教師4872名。
自提升工程2.0啟動以來,延邊州高度重視項目的組織實施,精心制定培訓專家團隊遴選及培養方案,抓住關鍵節點,有序推進工程。下面,我從延邊州提升工程2.0州、縣兩級專家團隊的“建”與“用”兩個方面的策略,向大家匯報一下。
一、能力提升2.0團隊“建”的問題
(一)為何建。
首先,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整個區域的提升工程如果想科學、高效的開展起來,扎實穩步的推進下去,一定需要一個具有領導力和執行力的核心團隊。可以說,州、縣兩級培訓團隊是區域“提升工程2.0”有序有效實施的中堅力量,是“整校推進”實施質量保障的關鍵人物。
其次,隨著教育信息化的飛速發展,我們明顯感到我們延邊州內漢族教師和朝鮮族族教師信息化發展步伐的差距正在拉大。一是由于我們是少數民族地區,我們還有很多在漢語環境下學習能力較弱的少數民族教師。二是我們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的學習資源和專業指導外援力量嚴重不足。合作機構和上級高校無論在培訓資源和實踐指導上都很難滿足朝鮮族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和成長的需求。因此,少數民族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作一直都是民族教育全面發展的短板。下一步,延邊州若想抓好提升工程2.0工作,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標準和要求,就必須優選一批符合民族地區教育需求,州、縣兩級都能用得上、用得好的本土專家,充分發揮本土培訓專家團隊作用,有層次、有差異的推進學校提升工程2.0培訓。
(二)如何建。
1. 明確團隊工作任務。州一級通過縣市申報考核遴選一只精干的州級專家團隊,人數不超過10人,負責指導全州各縣市的能力提升專家團隊工作,規范管理,監督進度。縣市級教育行政部門按照縣級培訓團隊與教師人數不低于1:100的比例,組建縣級培訓指導團隊,負責制定本區域提升工程2.0規劃方案,組織區域引領性研修,指導學校開展校本研修,完成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開發建設本地少數民族教師學習資源。校一級由校長牽頭組建,人員包括教學校長、學年主任和信息化教學種子教師,負責提升工程任務校本化落地和實施。
2. 團隊遴選標準。
按照提升工程文件要求,以縣市培訓團隊為例,我們要求縣市的團隊成員構成一定要包含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員、培訓者、中小學骨干教師。我們對這一級團隊成員的素質要求是:第一要有積極擁抱和實踐信息化教學的情懷。第二是要有較強的學科專業素養和信息素養。第三是對當前支持教學變革的先進技術達到精熟掌握。第四是具備各種媒體環境下的教學組織能力。第五是善于開展信息化環境下的教研活動,具有信息化教學指導力,并有自己的信息化教學主張。第六是要雙語培訓能力者優先。要立足民族教育,選好民族信息化指導教師,不讓民族學校教師掉隊。
3. 團隊層級和職責分工
各級團隊具體劃分人數安排如下:州級專家核心團隊(7人),縣市級培訓團隊(1:100人),校級培訓團隊(1:10人)。
團隊職責分工如下:(1)技術指導專家組,負責提升工程2.0培訓課程研發、技術支持、培訓班課程實施與改進等工作;(2)應用考核專家組,負責提升工程2.0校本應用考核指導、調研和實施測評等工作;(3)資源建設專家組,負責提升工程2.0資源整理制作、歸檔和基層學校提升工程2.0資源建設指導等工作。各層級團隊在州一級團隊統領下,分模塊三維包保,按計劃層層落實、步步跟進,確保全州能力提升工程2.0一盤棋。例如:我們賦權提升工程2.0團隊專家組統籌指導全州提升工程工作的權利。由州級團隊拿出全州的提升工程2.0培訓年度計劃表、推進落實表、課程指導安排表、送培到縣活動方案、縣域示范活動方案等。在州團隊指導下,各縣市提升工程2.0團隊專家組,分別負責本地政策文件方案解讀與指導、微能力點認定指導、學校整體推進項目策劃、信息化教學技術指導等,各司其職。學校則要成立信息化教學融合創新專家組。要選拔學校學科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好的教師擔任學校信息化教學示范引領教師,做好教研組的教師培訓示范指導。這樣,能夠做到:人人有活做、人人有事做,各個團隊都能充分發揮各級專家團隊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形成州、縣、校三級層層管理的差異性引領機制。
二、提升工程2.0培訓團隊如何“用”
通過對相關文件的學習,我們歸納出培訓團隊的重點工作內容有三個。分別是“以校為本混合式研修的指導、校本考核工作的指導,本地少數民族資源的建設和開發”。因時間關系,我在這里僅對團隊如何指導混合式研修進行稍微展開敘述。在學校混合式研修指導工作方面,我們為培訓團隊設計了“研、磨、練、測”這樣四個環節任務。
這四個任務具體分解為:
研。
一是要求培訓團隊協助學校分析提升工程2.0現狀,從技術層面、觀念層面、教學習慣等層面,了解學校教師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的實際情況。
二是要求培訓團隊聚焦學校信息化教學應用推進的難點和增長點,分析各方面原因。如:有的是教師年齡偏大,有的是設備分配不合理,有的是學校對考核風向標指向不明,有的是學校不利于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等等,從而為學校確定提升工程能力關鍵點的選擇提供科學指導。
三是指導學校能力提升過程中的課程資源研發和案例成果梳理,尤其要重視民族學校民族特色課程資源的研發,一定要確保教師們學有所獲,要努力做到人人有成果,校校有亮點。
磨。
要求培訓團隊聚焦學校落實提升工程2.0,充分運用“項目助學計劃”逐一跟進、深入縣市,層層打磨。
第一磨方案。在一校一方案、一教研組一活動案、一教師一個案的基礎上,要求各級結合工作實際深度研磨行動方案,確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實效性。
第二磨團隊。延邊州已經確定州教育學院為培訓團隊培養基地,并計劃對培訓團隊開展培訓練兵活動,從而增強團隊指導力。
第三磨課堂。要求學校在愿景指引和校本研修框架下,要基于信息技術大膽探索課堂教學新樣態。培訓團隊要入校協助學校深度打磨研究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創新的教學案例,形成成果并進行輻射。
練。
一練培訓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我們計劃在集中研修的基礎上要求各團隊成員選擇一個試點校作為實踐基地,基于網絡全程參與能力提升全過程,鍛煉提升團隊信息化領導力。
二練教研員信息化教學指導力。教研員是信息化課改的領頭雁,必須讓教研員先學、先知、先用、先會。我們將會鼓勵符合條件的學科教研員上信息化教學示范課,研討課。在學練過程中跟教師同成長,共進步。
三練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實踐能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和實踐能力提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師必須經歷一個從理念認識,到技術掌握,到創新應用的過程。因此,必須增加信息化教學教研活動密度和深度,要把25學時以上線下研修做到位。我們計劃像“一師一優課”一樣,組織全州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曬課”活動,由各級培訓專家團隊負責評審選拔,遴選出一批包括朝鮮族學校的優質信息化教學課例。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我州各民族教師人人都練到位,讓每個學科都練到點上。
測。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羅方述副主任就教育部信息中心2012年的工作重點及教育部“視頻互動教學及網絡研修”應用工作開展以來所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做了介紹,并對下階段進一步促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深入開展項目應用工作做了重要指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信息系統規劃處馬亮處長以“開展視頻互動教學工作,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為主題重點介紹了“視頻互動教學及網絡研修應用工作”相關內容和基礎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的方向。
同時,已經開展了該項目應用工作的云南省昭通市教育局、河南省焦作市教育局、浙江省象山市教育局的教育信息化負責人就該項目開展以來取得的經驗和成績向與會代表進行了匯報和交流。
會上,“視頻互動教學及網絡研修應用工作”綜合服務平臺“博浪網”(省略)正式上線。“博浪網”以全國開展“視頻互動教學及網絡研修“應用工作各試點單位為聯盟成員,是目前國內覆蓋地區較廣、受眾面較大、參與人數較多的網絡教育視頻共享平臺。同時“博浪網”與“CCTV中學生頻道”等優質媒體單位展開深入戰略合作,引入更多精品教育視頻資源服務廣大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