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白露節氣的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古代文學;二十四節氣;文化底蘊
作者簡介 崔玉霞,(1966-),女,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46)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在二十四個節氣背后,蘊含著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習俗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詩詞曲賦,無不鮮明地帶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成為我國農耕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據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1天為夏至,最長的1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到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24節氣的概念。
從天文上講,二十四節氣就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與季節、溫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聯系,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廣泛的影響,無論是文人還是民間百姓,多有通過詩詞歌賦來反映二十四個節氣的變化和習俗的,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二十四個節氣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便于人們記憶和傳誦,人們還把二十四個節氣編成一首歌謠在民間傳唱: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署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這首詩前四句是二十四個節氣縮略的集成,依次稱為:
立春、雨水、驚蟄、眷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后四句為各節氣的時間。通過“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這兩句對仗巧妙,指出了如果以陽歷來推算節氣的日期,那么7月份以前,每月兩個節氣的日期,多在陽歷6日或21日,下半年每月的兩個節氣多在陽歷的8日或23日。有時也相差一兩天。所以口訣中又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一句。
此詩的巧妙之處在于把二十四個節氣取其中的一個字貫穿起來,組成一首七言律詩,同時指出了節氣之間的間隔規律,簡單易記,朗朗上口。
二、二十四節氣與諺謠
諺語源遠流長,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先秦時期的文獻里就有不少“引諺”的實例,在《易經》、《尚書》、《左傳》、《戰國策》、《國語》、《孟子》、《史記》等古籍中,都提到并且記載了諺語,宋代以后還出現了關于俗諺的專著,如《古今諺》等。
由于我國是農業發達的文明古國,對農業社會的人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對氣候與季節變化,須有一套準則或方法來遵循,二十四節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制定出來。為了便于記憶,智慧的勞動人民還把有關節氣的內容加工總結、凝練壓韻,形成民諺民謠用以指導農業生產和生活。這些民諺民謠形式多樣,活潑生動,意象鮮明,流傳甚廣。例如“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驚蟄一犁土,春分地如篩”“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清明下種,谷雨栽秧”“立夏小滿,雨水相趕”“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三朝遍地鋤”“過了芒種,不可強種”“夏至進入伏天里,耕地賽過水澆園”“進入夏至六月天,黃金季節要搶先”“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等等。這些農家諺語短小精練、實用具體,至今還在農村流傳和使用。
比民諺形式更高級的形式是民謠,關于節氣的謠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特點。如有一首五言節氣歌,將每個節氣中的典型物候與景色以及農業生產、民風民俗編在一起,通過陽氣轉、烏鴉叫、滴水干、封河等外在景物描繪出鮮明的季節變化,通過種粟、種大田、動刀鐮提醒農民到季節該進行的農事活動。大家樂、不著棉、忙買辦、要過年寫出不同季節的民風民俗。全詩如下:
“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種幕,谷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小署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失雪芟冬月,冬至數九天。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
流傳于四川地區的《節氣百子歌》,則每句以“子”結尾,描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民風民俗:
說個子來道個子,正月過年耍獅子。二月驚蟄抱蠶子,三月清明墳飄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陽吃粽子。六月天熱買扇子,七月立秋燒袱子。八月過節麻餅子,九月重陽撈糟子。十月天寒穿襖子,冬月數九烘籠子。臘月年關四處去躲賬主子。
這首詩一共寫了十二個月,每個月份中重點選取有代表性的節氣民俗,其中吃麻餅、吃撈糟烘籠子等習俗帶有濃郁的四川地方特色。
三、二十四節氣與詩詞
由于二十四節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廣泛和深刻,在中國浩如煙海的詩詞中,涉及到二十四節氣的詩詞很多,多愁善感、觸物興情的詩人們對季節的變化尤其敏感,通過詩詞借景抒懷,馳騁想象,施展才華,表達不同階層,不同時節的情感,反映不同歷史不同地區的生活生產和民風民俗,寫出情景交融并深刻體現民族文化傳統的佳作。
二十四節氣詩詞主要表現的內容有:
一是反映炎黃子孫在不同季節從事勞動生產的場景和農家生活的場景。
這些詩詞宛如一幅幅優秀畫卷,不同朝代的不同農耕圖和農家樂組成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清明上河圖”。我國最早的一首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詩歌是《詩經》里的《七月》。作為《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七月》描寫了先民們隨一年四季節氣的變化所從事不同的農事活動。詩歌從一年最寒冷的十一月、十二月“無衣無褐”的冬日生活起筆,寫了“春日載陽。鳥鳴倉庚庾”的春天萬物復蘇景象;接著寫夏季芒種的繁忙;然后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停歇的勞作。其中寫道“六月食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壽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
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農夫。”這一段寫先民在不同的季節采食不同的果實,豐收喜悅的情景。
農事詩在此后各朝都有杰作出現,田園詩人陶淵明、孟浩然、范成大都有與節氣相關的農事詩佳作。宋代陸游的《時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節氣詩佳品,“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香,處處菱歌長。”文字短小精焊,清新自然,不僅寫出了節氣時令、物候現象,而且突出地渲染了田家插秧、采菱時的繁忙與歡暢。
第二類是通過描寫農家生活的艱難和辛苦,反映我國農民吃苦耐勞、辛苦勞作的精神及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事活動是國人生存根本。很多文人出身就是農家,也有的是躬耕壟畝的田園詩人,對農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而中國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也讓他們特別關注農民的悲苦,關注百姓的生活。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觀刈麥》,詩歌開頭就寫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壟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一段非常逼真地寫出了芒種時節田家麥收的勞累和辛苦。為了搶時收獲,全家老少一起出動,腳踩滾燙的熱土,頭頂炎炎的烈日,不顧勞累,不怕流汗的精神。
范成大是宋代著名的田園詩人,其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如其三十五“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寫農夫被租稅所迫無力買田耕種,只好在七月采菱為生的困苦和憤怒。
這類反映農家被剝削和壓迫的詩歌在歷朝歷代都有新作,從中可以看出我國詩人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愛民的情懷。
第三類是隨景寄情、四時感懷之作。
戰國公孫尼子《樂記,樂本篇》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感物說是中國古代詩學中最基本的藝術創作觸發論。“感物說是建立在中國古代的”“氣本原之說上的。”鐘嶸在《詩品序》中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古代文人從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中感受到季節更迭、時間的流走、人世的變遷、年華的逝去,由此觸感,他們通過節氣詩或抒發感慨、寄托心志,或吊古傷今、懷鄉念友、或人生悲愁、憂國憂民等等,情感均隨詩詞表達出來,為詩詞領域增加了豐富的內容。
春有梅花秋有月,夏有清風冬有雪,一年四季景物的變化都會引起詩人無限感懷,傷春、苦夏、悲秋、枯冬均成為文人創作的由頭和契機。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借春分日來寫離愁,其在《清平樂》中這樣寫道:“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該詞擷取春分天最易讓人傷感的落花來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春風吹又生的春草在作者看來卻成了離恨的象征,將無形之離恨化為有形之春草,生動而貼切,富有創意。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我國文學中的傳統主題。而在四時感懷的節氣詩詞之中,悲秋的詩詞所占份量最多。“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詩人觸物興詞,以白露季節水邊的秋景營造出凄清哀婉之氛圍,烘托出為追求愛人歷盡艱辛而不得的悵惘和凄苦的心境,全詩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在以悲秋為主題的詩作中,杜甫的《秋興八首》被譽為律詩中的精髓,是“裘領之作”,是“一生心神結聚之作”。其第一首詩:“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該詩通過悲自然之秋來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全詩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愁,含義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第四類寫節氣變遷時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節氣里民風民俗。
在二十四節氣中,民間特別重視立春、清明和冬至等幾個節氣。這也許是這幾個節氣物候變化較明顯,其中關于這幾個節氣的傳說更多、習俗更多、其所蘊藏的文化底蘊比其他節日更深。在涉及到二十四節氣的詩詞中,也尤以這三個節氣的詩詞為多。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據資料記載,歷代王朝對立春這一節氣都相當重視。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以農業立國,對立春的到來寄予了厚望。在《禮記?月令》中記載:“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齊。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還返賞公卿大夫于朝。”后世歷朝歷代都有不同形式的迎春活動,有的朝代還舉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到唐宋時期,立春日還有盛大的春祭活動,從京師到縣城都特修專供祭春用的寬闊的“春場”。立春這天,人們穿著同一顏色的春服。打著旗、幡、傘蓋,牽著紙糊的春牛春象,用彩杖鞭打,意為打春”,送小春牛,載歌載舞;明清以來,又發展了民間食青菜,迎土牛,浴蠶種,喝春茶等習俗。立春這一天,民間還有吃春卷的習俗。據說這是為了祭奉春神句芒,請他督促耕牛努力干活,催促莊稼快快成長的意思。
蘇軾在62歲時被貶到海南儋州,對于一個年近古稀老人來講,海南這樣一個荒蠻之地已近乎是葬身之所了。但我們從達觀的坡《減字木蘭花?立春》詞中,看到的卻是歡欣鼓舞,清新活潑的春的氣息:“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勝雪花。”全詞寫春風吹暖,桃花盛開的春日景象。詞中還寫了農人在立春日舉行鞭春牛插春幡等民俗內容。
清明在陽歷每年4月5日前后,是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開始的。據《歲時百問》稱:“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據統計,《全唐詩》《全宋詞》中,內容中包貪“清明”“寒食”字樣的作品有850多首。有些詩詞已成為婦孺皆知的千古名篇,如杜牧的《清明》詩,幾乎家家盡知,無人不曉。
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是祭祖掃墓,清明前后,他鄉游子不論多遠都要返回故里,到祖先親人墓前祭祀灑掃,寄一腔哀思,以慰地下亡靈。唐戴叔倫的《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就是寫清明及清明前一日寒食節的習俗的。“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傳鏡看花發,持杯話故鄉。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在外為官的戴叔倫為仕途羈絆不能回鄉,清明之日送兒還鄉祭掃,離別時說到家鄉觸動思鄉之情,忍不住淚濕衣襟。詩中“曉廚新變火”一句指的是我國寒食節習俗: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是日禁火,家家冷食。至次日清明方舉火做飯。此習俗傳說為紀念春秋時期的忠臣介子推。
清明又是一個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間有植
樹、插柳、放風箏、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雞等多種有趣的民俗活動。宋代吳惟信的詩《蘇堤清明即事》寫蘇州清明美景“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表現了萬人郊游、盡興方歸的宏大場景。
冬至古稱“至日”、“日短至”。冬至在陽歷的12月21或22日。這天,太陽位于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晝最短的一天。 在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冬至節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文人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冬至詩以唐宋時期為最多,宋黃公度《至日戲題天福寺》“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兒具酒對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豈止無花亦無酒。薄宦驅人無已時,客懷牢落強裁詩。君不見杜陵老詩伯,年年至日長為客。”全詩運用對比手法,寫去年冬至過節的歡樂及今年過節的冷清,抒發宦游生活的無奈。通過由已及人,想到杜甫遭遇的對比,突出詩人尋求自我安慰的心理。宋范成大的《滿江紅?冬至》借寫冬至日節序的變化,抒發一種對時光流逝、世事滄桑的感慨。“寒谷春生,熏葉氣、玉筒吹谷。新陽后、便占新歲,吉云清穆。休把心情關藥裹,但逢節序添詩軸。笑強顏、風物豈非癡,終非俗。清晝永,使眠熟。門外事,何時足。且團奕同社,笑歌相屬。著意調停云露釀,從頭檢舉梅花曲。縱不能、將醉作生涯,休拘束。”
四、二十四節氣與曲賦
由于二十四節氣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廣泛影響,清末同治、光緒年間,蘇州著名彈詞藝人馬如飛還新穎別致地用節氣和戲劇名稱編寫一首《節氣歌彈詞》,作為彈詞的開篇進行演唱,深受廣大聽眾歡迎。其詞云:
西園梅放立春先,云鎮霄光雨水連。節氣名:立春、雨水;戲目名:《西園記》、《霄光劍》。
驚蟄初交河躍鯉,春分蝴蝶夢花閑。節氣名:驚蟄、春分;戲目名:《躍鯉記》、《蝴蝶夢》
清明時放風箏誤,谷雨西廂好養蠶。節氣名:清明、谷雨;戲目名:《風箏誤》、《西廂記》。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滿布庭前。節氣名:立夏、小滿;戲目名:《牡丹亭》、《玉簪記》。
隔溪芒種漁家樂,義俠同耘夏至間。節氣名:芒種、夏至;戲目名:《漁家樂》、《義俠記》。
小暑白羅衫著體,望湖亭大暑對風眠。節氣名:小暑、大暑;戲目名:《白羅衫》、《望湖亭》。
立秋向日葵花放,處暑酉樓聽晚蟬。節氣名:立秋、處暑;戲目名:《葵花記》、《西樓記》。
翡翠園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華天。節氣名:白露、秋分;戲目名:《翡翠園》、《折桂記》。
爛柯山寒露驚鴻雁,霜降蘆花紅蓼灘。節氣名:寒露、霜降;戲目名:《爛柯山》、《驚鴻記》。
立冬暢飲麒麟閣,繡襦小雪詠詩篇。節氣名:立冬、小雪;戲目名:《麒麟閣》、《繡襦記》。
幽閨大雪紅爐曖,冬至琵琶懶去彈。節氣名:大雪、冬至;戲目名:《幽閨記》、《琵琶記》。
小寒高臥邯鄲夢,一捧雪飄空交大寒。節氣名:小寒、大寒;戲目名:《邯鄲夢》、《一捧雪》。
冬去春來天漸暖,白兔鳥飛又一年。戲目名:《白兔記》。
作者馬如飛原籍蘇州,清代咸豐、同治年間蘇州彈詞藝人。原名時霏,字吉卿。一署滄海釣徒。江蘇蘇州人。’馬如飛一生致力于彈詞《珍珠塔》的加工和曲調的研究,此外還創作了不少彈詞開篇。此節氣彈詞即為開篇演唱之作。此曲的妙處在于,詞人不但把二十四節氣名和二十六個戲目名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嵌入句中,語意雙關,聯綴成篇。而且從中既可見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人事,也可知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戲曲的流行情況。全篇文詞典雅,天衣無縫,含蓄有致,別有風味。
中國樂活來源于自然本真的活力,是自然之道的重要演化。推崇“中國式樂活”,是當代人的一種活法,一種體驗,一種態度。
源于古老的樸素生活方式以及生命觀,中國樂活基因從“道”開始。這是一個鮮為人知卻有本有源,生生不息的健康智慧體系;是基于東方一體哲學觀并一直延續至今的,能夠調動生命中強大的潛在智慧和能量,促進人的健康、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理念和態度。它強調人和自然為一體、內外和合,身心一體,他我一體。強調以心之健康、內在心靈生態環境的健康來推動和促進“有益自身、有益他人、有益環境”的人類良好行為和生活方式。
中國樂活本原基因
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清晰的輪廓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當時“道”這個重要的概念出現。同時期,世界各地的哲學家、先知或圣賢,都產生了一種精神覺醒,他們檢視并質疑現實世界。比如柏拉圖認為有個看不到的永恒世界,現實世界只是這個永恒世界的映像。
這種覺醒導致現實世界與超現實世界產生區隔。“道”是相對于現實世界的超現實世界的象征,最終發展成一種集道德、哲學和宗教混合而成的共識。中國超現實世界的“道”在初萌生時就與現實世界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道”的世界在中國的認知中一直與人的世界不遠。這點與世界上其他古文化迥然不同。
“道”的觀念也是由中國所有大思想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所共享。他們一致認為,“道”隱而不現,但在人的世界中無所不在地運行,就連世間凡夫俗子多多少少也知道“道”,并于日常生活中實踐“道”。
中國傳統文化智慧里蘊含天然樂活內涵。從“道”開始,我們就深切感知到了一幅自然文明中的歷史畫卷。老子提倡去除繁雜的娛樂歌舞,深居簡行。莊子為天下第一曠達大師,他兼容哲人的害智、詩人的靈性、隱士的飄逸、仙家的風骨,是道家和文人共同仰慕的鼻祖。
《莊子》一書兼具深刻的哲思、輝煌的文采、燦爛的詩意、審美的境界,是哲學、文學、美學共同尊崇的經典。曾有人問莊子:“道”究竟在哪里?莊子答:“道”無所不在!莊子將道與實踐行為融入了生活。他第一個強調:道像生活中身邊的最小事情無所不在;他更想展示“道”是自然世界本來的樣子。
在古代,“道”作為指導社會人生行為的準則。上古尊天命,講上帝,論德敬。公元前7世紀,“道”開始變為貴族思想的核心概念。“道”像偉大的繁育之門,萬物從中化生。
順天而樂
上古時期民風淳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逐漸認識到,人必須順應大自然,獲得生存和諧。古人從對太陽的農業祭祀,對夜晚星象的觀察中,確立了“天”的崇高,逐漸形成早期宇宙觀和哲學觀。
中國古人上觀天文,俯察地理,從魚鳥形跡化文,并結繩紀事,于勞動中體會人與自然的整體觀。這些順應天道的勞動實踐,以人所處的位置,思考生命呼吸規律,懂得天人合一之道,這與現代最新科技的生物全息系統不謀而合。
自然世界的本質和我們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人們習慣的目光以為有一個高低貴賤的等級世界,然而自然界其實并沒有貴賤貧窮之分。只有人們打破了高低貴賤的觀念,以貼近自然狀態去生活和理解世界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世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中國古人持有天人合一的環境觀,且身心并重的健康觀。道家有根植于中華文明沃土的生活態度和生命觀,濟世利物的傳統生活方式。老莊希望人們清醒認識自然偉力,并遵循它。老莊引以自豪的生活,閃耀著率真的人性光輝。人要獲得真正快樂和自由,就要從占有欲和自私心中退出。“中國式樂活”是源于中華本源文化對人的影響而產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和生命觀。
“中國式樂活”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身心一體、自我和他人一體、人和自然一體的一體哲學觀和當今時代、人、社會、自然的現狀而外化出來的,能促進人的健康、環境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生活態度。中國道家陰陽學說產生后,人們意識到有外必有內。《黃帝內經》中提倡古人的樂活生活,一是隨天時要調攝精神與形體,預防衰老;二是適應周圍的環境,避免外邪侵襲。西漢時期人們開始注意生死這個哲學問題,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養生與延長壽命產生了原始氣功。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上古天真論》有較為全面的關于養生的總結。令世人矚目的《素問》、《黃帝內經》等偉大著作,是匯集了各時期的養生觀點,從人體時間節律醫學的角度探討了樂活養生。
順時而樂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掌握農事季節的經驗總結。“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古人還提倡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明代王磐在《清江引·清明日出游》中說,“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自古清明是親近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清明最初是個節氣而非節日,并與古代的農事緊密相連,現在節氣已被人淡忘,但清明時節掃墓、踏青、放風箏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節氣”是固定不變的,而自然條件卻往往發生變化。農事必須根據節氣的變化,因時制宜,使莊稼的生長發育過程,充分適應自然氣候條件。如“種田無命,節氣抓定”,“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等古代農諺都有這種“因時制宜”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