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音樂療法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音樂療法;新生兒;臨床
音樂是類似于語言與聲音的一種特殊信息,能夠使機體得到愉悅的體驗,促進良好的生理反應,尤其是在消除煩躁情緒、緩解病痛等方面的作用已經得到研究人士的重視。音樂療法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手段,應用于臨床治療中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新生兒處于陌生的環境中,容易產生恐懼和不安,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出現哭鬧不配合的情況,而音樂療法可以有效的消除新生兒的恐懼和煩躁,作為一種積極的自然療法,具有社會及醫療價值。
1音樂療法在新生兒的臨床應用中的作用
1.1穩定情緒 新生兒在承受病痛或環境的改變時,容易出現煩躁哭鬧的情況,醫生在治療中往往無所適從。音樂具有抑制各種壓力、穩定情緒的作用,顯著改善新生兒的焦慮狀況,在音樂的環境中,新生兒的情緒逐漸鎮靜下來,緊張和恐懼得到抑制,負面情緒明顯改善,這對開展臨床治療十分重要。
1.2緩解病痛 病痛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的結果,病痛使新生兒焦慮、煩躁,甚至出現哭鬧不止的情況。而音樂頻率可以促進內啡呔的分泌,內啡呔具有緩解病痛的作用,幫助新生兒轉移注意力,分散對病痛的關注。研究顯示,在聆聽了一段時間的音樂之后,新生兒的呼吸頻率脈搏都區域平穩,頻率值較開始階段要低,并且焦慮計分開始下降。
1.3降壓作用 新生兒由于習慣了母體環境,適應外界的環境具有一定的困難,出現情緒煩躁、血壓升高的情況,音樂在提高心率變異性、改善自主神經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作用,可以起到降壓的作用,新生兒的收縮壓和舒張壓都會下降,其效果優于單純的臥床降壓。
1.4改善睡眠質量 由于音樂可以有效的緩解新生兒的壓力,使之處于放松狀態,消除了對外界的警惕和煩躁情緒,逐漸適應下來,此外,隨著對疼痛注意的分散,病痛作用越來越小,都可以起到促進睡眠的作用,使新生兒處于良好的休息狀態。
2音樂療法對新生兒的臨床應用研究
筆者選擇在本院2013年度出生6 d后的正常單胎足月新生兒86例,將新生兒隨機均分為兩組,每組為43例,一組為音樂療法組,一組為對照組。新生兒由于處于新的環境,容易產生恐懼、緊張的情緒,并且對陌生人有抵觸情緒,在使用音樂療法臨床治療的過程中,注意幾個方面的工作:①音樂類型的選擇,選擇一些鋼琴曲、輕音樂、搖籃曲等音樂內容,以旋律優美、自然舒展平緩、波動性較小的樂曲形式為主,推薦的樂曲有《小夜曲》、《催眠曲》、《搖籃曲》等,主要選擇的依據是音樂的舒緩、優美,不會導致情緒的波動;②音樂療法的播放形式:播放的形式要根據所處的環境而言,包括CD光盤、磁帶、唱片、錄音機、電腦等形式;③音樂播放量和治療的時間:音樂治療的主要形式為舒緩、優美的曲目,因而音量不能嘈雜、喧鬧,分貝一般
以新生兒出生后的第2d進行撫觸為分析對象,事先保持環境的清潔舒適,溫度控制在25℃左右,濕度55%左右,撫觸臺的高度為85 cm左右,室內的光線柔和,墻壁有色彩鮮艷的圖片,并且要準備好毛巾、尿布、潤膚油和濕巾等。撫觸操作時,先讓新生兒處于仰臥位,撫觸的順序依次為頭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然后讓新生兒處于俯臥位,撫觸背部和臀部,撫觸操作必須輕柔適度,一般需要讓有經驗、且富有愛心的專業人員承擔。音樂療法組按照音樂療法在撫觸階段播放音樂,而對照組則進行常規的撫觸。臨床治療結束后進行統計分析,以新生兒哭鬧和舒適性為評價指標,統計在臨床分析的當天,新生兒哭鬧的時間和次數的統計信息,見表1。
從上述的統計信息可以看出,音樂療法可以明顯的較少新生兒的哭鬧次數和時間,換言之,即是提升了新生兒的舒適度,在臨床研究中,音樂療法具有積極的意義。
3音樂療法的討論
音樂療法對于平穩新生兒的情緒、增加其安全感和舒適度方面都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音樂使人放松,消除緊張情緒,從儀器監測的數據分析來看,音樂可以使呼吸的節律緩慢,改善人的血壓下降,腦電波的R波增多,血容量顯著提升,升高皮溫,有效的提升機體的活力。新生兒離開母體感到煩躁不安,其潛意識中的焦慮和孤獨感被激發,總體上精神狀態并不穩定,睡眠的質量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證。而音樂療法促進神經元的軸突、突觸和樹突的發育,為新生兒構建和諧、優美的環境,新生兒對音樂比較敏感,受音樂的感受程度高,有助于減少不安的情緒,放松身心,減少哭鬧等情況[3]。
4結論
作為一種新穎的療法,音樂療法可以與其他治療方法相互結合,作為一種補充性的輔助方式提升新生兒的舒適度,為臨床治療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但相關應用還不層數,有待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李亞靜.音樂療法在臨床中的應用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3):225-227.
關鍵詞 :音樂療法 亞健康 干預作用
亞健康狀態是指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世界衛生組織(WHO)稱之為“第三狀態”,國內常稱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一般是指機體雖沒有器質性病變指標,但卻呈現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低下、活力降低、適應能力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心理狀態。2005年大連大學于霞、王廷俊兩位教師以大連市6所高校4個年級的部分大學生為 研究 對象,采用 文獻 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對大學生亞健康狀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附表):
由附表可見,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發生率較高,約67.33%,且男生高于女生,需敲響警鐘狀態占26.37%。由此可見,大學生已成為亞健康的高發人群。
一、大學生亞健康的表現與成因
由于我國正處于 政治 經濟 的高速發展時期,近年來人們的各種壓力逐漸加大。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和 社會 轉軌的需要,高等學校逐漸加大了改革力度。對于心理狀態尚未穩定的大學生來說, 科技 的飛速發展,社會的激烈競爭,思想觀念的撞擊,日益加大的就業壓力、經濟壓力,以及諸多方面的不確定因素,都直接 影響 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求將來的生存發展,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精神的壓力日趨增大,這是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產生的主要原因;而受家庭因素的影響,或大學生在校的人際關系、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也是導致大學生身心亞健康的原因之一。
亞健康狀態是一種伴有連續性的不良情緒和不同程度的反應癥狀,一般身心特征同向發展。其生理特征,表現為失眠、多夢、頭痛、記憶力下降、四肢無力、無名低熱等;其心理特征表現為焦慮感、煩亂感、無助感、孤獨感、疲倦感、無聊感、無用感、負罪感、人際關系緊張等。亞健康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往往會引起人體免疫力低下、精神煩躁,同時還容易引發高血壓、神經衰弱、心腦血管意外以及心理疾患等。所以,亞健康狀態需要及時地干預和調整,避免其轉化為軀體性的疾病。
二、音樂療法對亞健康的干預作用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學科與學科之間已突破了原有的界定, 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滲透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現代 醫學已發展成為心理——社會——生物醫學模式,將患者生理與心理的醫治融于一體。“音樂療法”是從社會發展中應運而生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它在現代醫學模式的 應用 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音樂療法,顧名思義就是運用音樂手段達到 治療 疾病的目的。古今中外,很多學者把音樂視為人的內心世界與物質世界的表現。我國《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朗吉弩斯認為:“和諧的樂調不僅對于人是一種很 自然 的工具,能說服人,使人愉快,而且還有一種驚人的力量,能表達強烈的情感。”由此可見,音樂是一種聲響、節奏、旋律的物質媒介,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與把握外在世界的感性方式。
具有節奏性和能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是音樂的兩大本質特( )征。音樂之所以具有治療疾病的功能,完全是由其本質特征所決定的。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有高低、強弱、長短、音色四種性質。音振動的規則和不規則可分為樂音與噪音兩種,由有規則的斜振波組成的樂音是音樂的主體,它使人體內固有的振動頻律(血壓、脈搏、心率、心律、呼吸等)產生物理上的共振。共振是物體的固有頻律與外界產生的頻律相吻合時才會發生。在此可把每個人音樂素質即對音樂的態度、喜惡程度、欣賞水平的差異類比于“物體的固有頻律”——當音樂產生的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相吻合時,人體內的各種性質的律動會產生一種音樂上所謂的“共鳴”。所以人們對不同的音樂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愉悅感受。實驗證明,適宜的音樂能提高消化系統植物神經的興奮點并調節血流量。如果音樂殊的振動頻率、節奏和強度與人體內的生理節奏相適應,即會產生生理共振。隨著這種生理共振的產生,皮膚的溫度、心跳的速度、肌肉伸縮以及呼吸、循環、消化、內分泌將起一系列的變化。音樂作用于醫學中,一是能多方面刺激大腦皮層,使病人對外界的感覺減弱;二是能喚起病人愉快的思想聯系和情感,暫時忘卻置身的環境;三是音樂對中樞神經有直接抑制作用。例如使正在施行麻醉手術的病人聆聽音樂,病人心臟工作減少,所需氧氣也隨之減少,血壓、脈搏和心率都得到改善,軀體疼痛感減輕,注射麻醉藥物的劑量可比通常情況減少一半。因此,健康優美的音樂可以調劑精神,驅散憂愁與煩惱, 恢復精力與體力,起到對疾病物理治療的輔助作用。
三、 音樂 療法對大學生亞健康的干預 方法
音樂 治療 通常可采用兩種治療方式:主動式和被動式。主動式音樂治療是使患者創造性地參與音樂活動,如聲樂演唱、樂器演奏,結合音樂練習舞蹈或體操等,并配合治療人員與患者的交流達到治療的目的。在主動式音樂療法中,患者通過歌唱表演或 學習 器樂演奏等活動,能有效促進其視聽神經及運動肌的協調,轉換其情緒目標與情感宣泄方式,起到直接 影響 其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的作用。學校可通過舉行各類音樂活動,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以達到緩解大學生亞健康狀況的作用。通常參加主動式治療的都是音樂素質比較好、能自己意識到自己處于亞健康狀態并且亞健康情況比較輕的大學生;對于部分音樂素質比較差、亞健康情況比較嚴重的患者,適合采用被動式的音樂治療。被動式音樂治療是患者通過欣賞、感受音樂,在情緒、情感方面發生變化,從而達到在生理、心理上進行自我調節的目的。被動式是音樂治療的難點與重點,音樂治療時應當視患者的音樂欣賞水平(音樂素質)來確定曲目。針對大學生亞健康的特征,下面介紹幾種被動式音樂治療的方法。
1.對失眠、精神煩躁、頭痛患者的治療
適合選擇興奮性樂曲。此類樂曲節奏明快堅定,音律剛勁活潑、威嚴雄壯,多為進行曲節奏,音色飽滿有力,抑揚頓挫,加上多種打擊樂器的使用,形成一種激昂、熱烈而活躍的氣氛,(轉第71頁)(接第64頁)容易使聽者產生一種興奮的情緒。如我國民族樂曲《娛樂升平》《步步高》《得勝令》等民族器樂曲。西方古典樂曲:肖邦《波蘭舞曲軍隊》、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第一、四樂章、貝多芬《皇帝協奏曲》、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比才《斗牛士之歌·卡門序曲》、蘇配《輕騎兵》序曲、格林卡《幻想圓舞曲》、羅西尼《威廉·退爾序曲》、約·斯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伊凡諾維奇《多瑙河之波》。睡覺前應選擇鎮靜性的音樂,所選的樂曲一般具有以下特點:樂曲具有安詳、幽靜的風格,表達出親切溫馨的感情;旋律輕柔、委婉抒情或簡潔流暢;節奏平穩柔慢;音色柔和舒展速度徐緩。其中民族樂曲:《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漁舟唱晚》《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良宵》(二胡、鋼琴)《寒江月》等。西方古典樂曲:莫扎特、勃拉姆斯、舒伯特等作曲家的《搖籃曲》、舒曼《夢幻曲》、馬斯涅《泰伊絲幻想曲》、柴可夫斯基《秋之歌》(大提琴曲、鋼琴曲)、海頓《小夜曲》(大調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等。
2.對心情抑郁、消化不良、體力下降等癥狀的治療
適合選用消慮性和解郁性樂曲。此類樂曲歡快活潑,有較多的起伏變化,節奏明快清晰,速度中等,音色清新明亮,風格明朗秀麗,表達一種愉快、向上的情緒。有的消慮性樂曲略帶鎮靜性,柔和抒情,給聆聽者一種委婉談心的親切感。如我國民族樂曲《春江花月夜》(管弦樂)、《彩云追月》《心花怒放》《喜洋洋》《光明行》《春天來了》《喜相逢》《月兒高》《平湖秋月》等。西方古典樂曲: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馬利《金婚曲》、門德爾松《春之歌》、肖邦《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貝多芬《大調小步舞曲》、約·施特勞斯《拉德茨基進行曲》、拉威爾《菠萊羅舞曲》、施特勞斯的《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No.2》等。
3.對心情痛苦、情緒激動者的治療
其實,當一個人處于強烈悲痛情緒時,不能立即選用歡快的樂曲讓他聆聽,而應該聆聽高亢悲壯的樂曲以求宣泄心頭郁悶,使人的情緒障礙得到疏泄,然后再逐漸地調整。可以先讓患者聆聽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或民樂《江河水》等一類的樂曲,讓患者心中郁結的悲哀通過聆聽音樂得以化解,發泄心頭郁悶,逐漸感受到輕松后,再聆聽平靜舒緩的樂曲,經過一段調整,情緒有了轉換才能逐步引入較歡快的樂曲。如海頓組曲《水上音樂》、德彪西管弦樂曲《大海》《春天來了》、民樂《步步高》《金蛇狂舞》等。
另外,每次治療時間不宜過長,不要超過一小時,治療性音樂的音量一般應嚴格控制在70分貝以下。此外,要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治療環境,整潔美觀、舒適雅致的治療場地能使患者產生愉悅安定的情緒和心境。可根據音樂情調對室內燈光色彩進行調節來配合治療,通常暖色調(紅、橙等色)有助于激發感情,冷色調(藍、綠等色)有助于鎮定情緒。
大學生是 社會 發展 的生力軍,我們要高度關注大學生亞健康的狀況,要積極發現和 分析 各種音樂類型以及所產生的作用和療效并加以合理地 應用 ,不斷完善音樂療法在心 理學 領域的功能,使它更好地為學生工作服務。
論文關鍵詞:黃帝內經,音樂醫療,養生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被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從《黃帝內經》開始,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提升到理論醫學的新階段,確立了其獨特的理論體系。書中不僅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還吸收了秦漢以前有關天文學、歷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知識,運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學理論來闡述問題。《周易》里的“陰陽”哲學,《尚書》里的“五行”學說,還有《論語》里講的“兩端”、“中和”、“和為貴”、《孟子》、《中庸》的“陰陽五行”構成論、“中庸”方法論,對《黃帝內經》都有直接的影響。
《黃帝內經》其中的五行學說,借鑒自中國哲學,大致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運動,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另一種觀點認為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運動方式。“行”被理解成運動。認為五行就是五種基本走勢。
《黃帝內經》中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金匱真言論》中提出了“五音應五臟”的觀點,把五音中宮、商、角、徵、羽與人的五臟(脾、肺、肝、心、腎)和五志(思、憂、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內容用五行學說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詳細地提出“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徵,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通過五行屬性將角、徵、宮、商、羽五音與怒、喜、憂、悲、恐五種人體情志活動聯系在一起。這是世界醫學中上最早確立的音樂醫療理論,在養生保健,診治疾病等方面有著重要價值及指導意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面的“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用的就是相聲相克理論以情治情的醫療方法。
在中國五聲調式里的五聲音階是按五度的相生順序,從宮音開始,宮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依次相生,產生出來的,在五行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宮屬土,徵屬火、商屬金、羽屬水,角屬木,按照五行學說,音樂的宮徵商羽角對應土火金水木。它們之間于調式上為主屬關系,此為相生;而五行中的相克,如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均為大二度,系不協和音程,這樣的音程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屬相克。由此得出結論:五行與五聲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記載:“宮音悠揚諧和助脾健旺,旺盛食欲;商音鏗鏘肅勁善制躁怒,使人安寧;角音條暢平和,善消優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揚詠越,通調血脈,抖擻精神;羽音柔和透徹發人遐思、啟迪心靈。”“宮為脾之音,大而和也,嘆者也,過思傷脾。可以用宮音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商為肺之音,輕而勁也;角為肝之音,調而直也;徵為心之音,和而美也;羽為腎之音,深而沉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已經通過音樂來治療疾病了。屬于本臟之音均可用于治療本臟之病,我們還可以根據五行生克的規律,治療其它臟器的病癥。
宮調式的音樂在五行中為土,風格莊重淳厚,能調和脾胃及消化系統,增進食欲,滋補血氣。商調式的音樂五行為金,風格高亢悲壯,能調和呼吸系統,通宣理肺,適應于精神萎靡,體虛畏寒等癥。角調式的音樂五行為木,可治肝氣不舒,食欲不振、夜寐多驚等癥。徵調式的音樂五行為火,風格歡快熱烈,活潑輕松,能增強心臟功能,調節血液系統,治療胸悶氣短等癥。羽調式的音樂五行屬水,風格凄惋蒼涼,能增強腎臟功能,調節泌尿生殖系統。
這里的音樂治療思想的基礎是各種調式的特征及所產生音樂情緒。雖然這些提法雖有些片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每種調式所能表現的情緒遠不是這部醫書里說的這么簡單絕對,但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學術價值。
人體是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的協調統一體,《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臟,實際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腎為核心的五大系統。各個系統按照五行相生相克規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并保持相對穩定狀態。這是中醫理論體系中的核心理論之一——整體觀念,也是音樂養生的理論核心之一。
現代醫學通過科學研究表明:音樂不僅有鎮靜作用、鎮痛作用、降壓作用、調節情緒,還能調節人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對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都有調節作用,促進身心健康,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穆俊霞,玄振玉,李新毅.《內經》中五音的含義及與五臟的關系[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2.周少林,林漢芳.音樂與養生[J].時珍國醫國藥,2008年10期.
3.馬前鋒,翁潔靜,李瓊.中國傳統的音樂治療研究[J].心理科學,2006年06期.
4.劉春艷,吳娟.音樂治療發展綜述[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5.李潮坤.芻議五音音樂療法的辨證用樂模型[A].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曹蓓,王許無,從《內經》理論談音樂療法的優勢[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年04期.
楊廣清:女,大專,主管護師
楊廣清
摘要目的:探討認知行為干預在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內女性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實施有效的綜合護理措施提供依據。方法:在進入IVF-ET周期的女性患者中篩選10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干預,包括心理疏導、認知行為改變、睡眠衛生教育、家庭支持、音樂療法。結果:經認知行為干預后,觀察組較對照組患者睡眠質量明顯改善,血漿皮質醇濃度明顯提升(P<0.05),且觀察組SDS、SAS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認知行為干預可有效改善進入IVF-ET周期女性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睡眠質量與血漿皮質醇激素水平,降低了其負性情緒,避免了睡眠障礙,提高了治療成功率。
關鍵詞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應激情緒;皮質醇激素;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35
不孕癥在我國育齡女性中十分常見,有統計表明,其發生率約為10%~15%[1]。自1978年首例試管嬰兒試驗成功以來,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術已獲得長足發展,使很多不孕癥女性獲得妊娠機會[2]。有研究表明,不孕給女性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創傷,不孕婦女存在各類應激方面的問題,如抑郁、焦慮、偏激、敏感、負罪感、婚姻滿意度下降、性生活不和諧等,其中抑郁和焦慮是臨床常用的評價患者應激反應狀況的兩種關鍵指標[3]。另外,在IVF-ET周期中,很多女性患者徘徊于失望與希望之間,不僅可能造成其睡眠障礙、激素水平變化,還可能促使其治療終止,產生不良結局[4]。因此,研究和探討認知行為干預對IVF-ET周期內女性患者應激情緒的影響,將有助于為臨床實施有效的心理支持提供依據,從而提升IVF-ET的成功率。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月進入IVF-ET周期的女性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年齡23~43歲,平均(32.6±5.8)歲。納入標準:(1)參照《婦產科學》[5]符合IVF-ET的適應證及不孕癥診斷標準。(2)年齡23~43歲。(3)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3個月內未進行影響內分泌功能的藥物治療及特殊有創性檢查和治療者。(5)自愿參與者。排除標準:(1)有嚴重視聽障礙,可能影響對問卷的正確理解和回答者。(2)合并有內分泌系統疾病,可能干擾內分泌功能者。(3)經調查者解釋后表示拒絕合作者。(4)患有嚴重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者(包括惡性腫瘤患者)。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婚姻狀況、現有子女數量、治療周期數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即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等。觀察組選取5名工作經驗3年以上的護士組建調研小組,調研前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然后對患者實施認知行為干預,包括認知行為改變、心理疏導、睡眠衛生教育、家庭支持、睡眠衛生教育和音樂療法。(1)心理疏導。臨床觀察發現,進入IVF-ET的女性比丈夫經歷了更多的情緒困擾,主要表現為緊張、焦慮、抑郁、沮喪,甚至產生憤怒、敵意、疲勞、惰性,這些負性情緒可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或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影響取卵、胚胎著床等,造成低妊娠率,且婦女焦慮、抑郁癥狀普遍,并與婚齡、居住地、應付方式和婚姻調適密切相關。護理人員要認真傾聽患者敘述以往妊娠失敗的經歷、精神創傷或生活挫折,弄清患者的心理癥結,以便有針對性地指導患者采取心理防御機制和應對方式,使患者學會有意識地控制或調節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以達到降低機體喚醒水平,調整因緊張刺激而紊亂了的生理功能。(2)認知行為改變。長期不孕或治療的失敗,使患者有嚴重的挫敗感、無望感、自我懷疑、內疚等負性情緒,甚至產生歪曲的認知,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這些錯誤的信念很容易導致治療效果不佳,認知行為治療理論認為,護理人員要逐一糾正其錯誤觀點,講解妊娠的科學性及相關因素,認知的改變可以使患者生理、情感及行為等各個方面發生改變,有利于妊娠。(3)家庭支持。家庭支持的總體目標是祛除家族成員的不良情緒,減少家族內部的不利因素,其方式包括澄清交流、解決問題和促進個體的自助,治療對象不僅是患者本人,家庭每個成員都應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相互理解,并能相互尊重和容忍,不能只強調自己的家庭角色,而一味地指責他人,家人的關心、支持和理解,將有利于減少不良心理行為反應。(4)音樂療法。音樂療法是通過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途徑來治療疾病,適宜的音樂可以改善其神經系統、心血
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功能,使患者精神放松,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更好地配合治療護理。(5)睡眠衛生教育。患者在進行IVF-ET周期時,由于各類壓力引起的應激情緒易進一步造成女性患者的睡眠障礙或睡眠質量下降,護理人員要指導IVF-ET患者睡前勿做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堅持泡腳,定時作息,準時上床,準時起床。
1.3觀察指標于IVF-ET第14 d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血漿皮質醇激素水平的測定,并進行應激情緒和睡眠質量評價[5]。(1)應激情緒采用Zung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DS、SAS),各量表均為20個條目,各條目應用4級評分標準,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抑郁或焦慮情緒越嚴重。(2)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指數(PSQI)評價,由23個條目組成,包括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等共7大類,總分為5分或以上者認為睡眠質量較差,且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睡眠質量越差。(3)血漿皮質醇水平評定。取晨起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后分離血漿,冷藏保存,應用放免藥盒進行檢測,相關操作方法參照藥盒說明書。
1.4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討論
有研究表明[6,7],IVF-ET已經幫助很多不孕癥女性獲得妊娠機會,且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選擇IVF-ET的女性越來越多,尤其是高齡不孕癥女性,其一般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其一是由于不孕癥給其自身帶來的長期的、慢性壓力將延續至IVF-ET周期內,患者仍對是否可以實現妊娠存在質疑和不安;其二是治療本身給患者帶來希望,但患者又擔心是否會治療失敗,產生應激性壓力[8]。對IVF-ET周期患者而言,慢性和應激性兩類壓力均可帶來各類不良情緒,而焦慮、抑郁屬于人類應激情緒中較為常見的兩大類型[9]。由于受到不孕癥的影響及對IVF-ET治療結果的不確定性,患者易產生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慮情緒,通過認知行為干預,使患者充分了解IVF-ET的機理、方法、成功案例等,并了解良好的心態對于提高治療成功率的重要性,從而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也有利于促進其治療依從性的提升。
應激情緒易影響患者睡眠質量,使患者進入IVF-ET后睡眠障礙加重,而睡眠質量的下降易造成患者疲勞,機體功能和激素水平發生紊亂。血漿皮質醇水平是機體應激狀態的指標,在應激情緒發生時,體內兒茶酚胺大量釋放,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內分泌軸啟動,引起血漿皮質醇水平上升,神經內分泌水平發生變化[4]。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進入IVF-ET周期后,血漿皮質醇濃度略有下降,兩組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認知行為干預,可有效避免這種刺激的發生,提高機體抗疲勞程度,也促使機體功能和激素水平的應激變化,從而提升患者血漿皮質醇水平,而激素的變化將影響IVF-ET患者的受精-胚胎移植效果,增加成功率。
總之,要提高治療成功率,應積極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調節其應激情緒,或者說,應盡早實施認知行為干預,以預防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和睡眠障礙的發生,提高治療成功率。
參考文獻
[1]王樂樂.在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中應用Coasting療法預防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南方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張勝坤,曹義娟,張蓓,等.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臨床妊娠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13,9(4):546-548.
[3]楊小玉,劉慧娟,錢明,等.進入IVF-ET治療周期后婦女焦慮情緒的探討[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10,12(1):118-120.
[4]舒金輝,馮貴雪,李勁,等.探討形態對IVF-ET助孕結局的預測價值[J].中華男科學雜志,2013,19(5):414-416.
[5]樂杰主編.婦產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28-135.
[6]鄧彬,李予,王文軍,等.高齡婦女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結局分析[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1,38(5):458-460.
[7]呂群,張瀟瀟,張小建,等.超聲引導下行胚胎移植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西部醫學,2011,23(3):537-538.
[8]鄧華麗,葉虹,陳巧莉,等.超長方案用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者的體外受精-胚胎移植[J].生殖與避孕,2013,33(10):672-674.
[9]楊小玉,張云山,狄敏,等.進入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婦女應激情緒的研究[J].計劃生育雜志,2009,28(3):209-212.
【關鍵詞】 癌癥; 臨床心理; 治療; 護理
癌癥又稱惡性腫瘤,是目前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病種之一。癌癥作為一種應激因素可能導致焦慮、抑郁反應,而焦慮、抑郁又會促進或加速腫瘤的惡化。癌癥患者的心理過程主要經歷震驚、否認、憂郁、對抗治療、適應5個階段[1]。滿足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各方面的需要是現代醫學越來越重視的方面。對癌癥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可以提高癌癥患者的生存質量并促進康復。調查表明,約66%的腫瘤患者伴有焦慮抑郁情緒,經心理和藥物的綜合治療后情緒明顯好轉的達93.2%。約25%的癌癥患者因精崩潰導致治療后復發轉移。本論文針對癌癥患者臨床上的各種心理障礙,分析其產生的相關因素,并根據臨床患者的實際心理障礙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為維護癌癥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參考。
1 癌癥患者的臨床心理
當被確診為癌癥時,對患者的打擊是很沉重的。此時,癌癥患者普遍存在較嚴重的心理障礙,研究表明焦慮、抑郁、恐懼、悲觀、厭食、強迫、神經衰落等是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問題。郭慶云、吳燕萍等[2-3]通過臨床實踐對癌癥患者進行心理活動調查分析后,結果表明,癌癥患者會因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文化水平、癌癥種類等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心理問題。男性患者的適應性比女性弱,同時悲觀絕望、孤獨感都多于女性;而恐懼、焦慮、敏感多疑等心理反應,女性又多于男性。30~50歲患者恐懼、焦慮、否認有病、多疑等心理反應比較多見,同時病愈信心和期待反應較強;而50歲以上的患者悲觀絕望和不遵從等心理反應較常見。另外,早、中期及病程較短的患者否認患癌癥、角色不適應和期待感較多見;而晚期及病程較長的患者悲觀、絕望、甚至自殺心理較為多見。
2 影響癌癥患者臨床心理的因素
癌癥患者的各種臨床心理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主要因素有性別、年齡、經濟收入、職業、文化水平、病情嚴重程度、癌癥種類等。根據這些因素的歸屬關系,又可將這些因素進一步劃歸為與癌癥本身有關的因素、與治療有關的因素、個性自身因素、經濟收入因素和社會因素等[4]。
2.1 與癌癥本身有關的因素 癌癥種類對患者的臨床心理有不同影響。乳腺癌患者對術后體形的變化引起的焦慮心理較為嚴重,研究表明97.5%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3]。程志虹等[5-6]用漢密頓焦慮量表測定子宮有病癌患者的焦慮值,表明50%的患者有嚴重焦慮癥。郭慶云[2]研究表明早、中期及病程較短的病人否認患癌癥、角色不適應和期待感較多;而晚期病程較長的患者悲觀、絕望、不遵從感較多見。病人病情嚴重,治療時間長,病情惡化,容易使病人出現悲觀絕望的情緒,甚至對治療效果產生懷疑,消極等待生命結束或產生自殺心理[7]。另外,疼痛患者的抑郁程度又明顯高于非疼痛患者,因疼痛使患者情緒低落,喪失意志,抑郁程度增加。
2.2 與治療有關的因素 癌癥治療多數為損傷性治療,藥物、放療、化療或手術治療的副作用會對癌癥患者造成暫時或持續的心理沖擊。因癌癥截肢、器官切除、內臟造瘺等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而一些特殊功能器官切除或功能喪失都會增加患者的自卑心理或其他特殊心理問題。
2.3 個性自身因素 癌癥患者的心理過程非常復雜,一般都會經歷震驚、否認、抑郁、對抗治療、適應5個階段[1]。性別、年齡、婚姻、個性特征、經濟收入、職業、文化水平、患病經歷等都是影響癌癥患者心理的重要因素。年輕患者易表現出恐怖、抑郁和焦慮心理,而老年患者易表現為孤獨和偏執[8];離婚和分居者心理障礙越明顯;性格內向、孤僻、壓抑、不容易與其他人溝通的患者,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文化水平、職業、收入不同的患者,對腫瘤的發生、發展和治療狀況等有不同的認識程度,對醫生治療方案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對治療的信心程度不同[9];一直健康的人反應會較強烈,而經常患病的人有較好的忍受能力,心理壓力小。
2.4 經濟收入因素 癌癥是一種病程較長、治療手段復雜、治療費用昂貴的疾病,而目前又還未納入醫保范圍之內,因此經濟條件一般的患者必然承擔不起昂貴的醫療費用,負擔大,心理壓力相對經濟條件優越的患病家庭大。
2.5 社會因素 家人對腫瘤的認識和接受態度,親人、鄰居、同事關系的好壞及對患者的支持程度都會明顯影響患者的心理感受;在對癌癥患者的研究中,社會支持與癌癥患者的心身癥狀(除軀體化)呈一定的關系,社會支持雖不能改善患者患病癥狀,但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10];另有研究表明,負性生活事件與癌癥患者發生抑郁呈正相關,過多的負性事件會影響患者的心理承受水平,使患者容易產生悲觀絕望的抑郁情緒。
3 護理對策
3.1 提高對癌癥的認知 當患者被確定為癌癥時,首先要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了解癌癥并非為“不治之癥”,讓患者樂觀的面對現實,正確認識對待癌癥,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其次通過醫生護士講解及抗癌明星的成功分享,使患者對治療和戰勝癌癥充滿信心,保持樂觀的心態;做好患者家屬、親人、鄰居、同事的癌癥知識普及工作,使相關人員特別是家屬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共同幫忙患者豎立必勝的信心和決心。
3.2 合理治療 正確合理的評估患者的病情,在不影響患者生存期的情況下盡量采取合理的藥物、手術、化療、放療或生物治療的方式,減少患者的疼痛或器官摘除。癌痛是影響癌癥患者生存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疼痛,患者常常喪失希望,認為病情惡化,從而產生焦慮、抑郁的情緒,使痛苦加重。外科治療中,郭衛剛[11]報告,進行結腸造口術的腸癌患者中有23%的患者發生了中度或嚴重的心理障礙,尤其是抑郁,而外科保守治療者的發生率僅2%;癌癥化療患者比手術治療患者的抑郁程度高;放療后的疲乏感是患者心理問題持續存在的因素[12]。
3.3 心理干預 心理治療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癌癥治療的各個階段[13]。Fawzu等[14]認為合理的心理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克服恐懼心理,并建立良好心態和樹立治病信念。馬紅霞等[15]研究表明,癌癥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同時配合綜合性心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護士對患者進行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心理護理,可以實現對患者的心理調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與醫護人員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使患者對醫護人員有很好的信心。有專家指出對癌癥患者及時進行危機心理干預,可以避免不必要悲劇的發生。他認為心理危機干預的做法通常采取六步法:(1)確定問題;(2)保證求助者安全;(3)給予支持,主要是傾聽而非采取行動;(4)提出并驗證可變通的應對方式;(5)制定計劃;(6)得到承諾,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其中,檢查評估需貫穿于整個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保證心理危機干預的作用。
3.4 社會支持 首先是了解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是建立在社會網絡機構上的社會關系對患者的主觀或客觀的影響力,它包括客觀的、實際的支持和主觀的、情感上的支持。社會支持雖不能改善患者患病狀況,但也能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家庭支持是社會支持的主要內容,有50%以上的患者認為自己成為了家庭的累贅,從而容易產生悲觀情緒。另外,癌癥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側重點的支持,如患者在診斷時,需要有關疾病預后、治療方面的信息支持;住院期間則需要物質上的支持;晚期和臨終階段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3.5 創造良好環境 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心理環境。舒適、安靜的生活可以陶冶患者的情操,改善患者的憂郁的心理,使患者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積極配合治療;再是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事實表明,不健康情緒是癌細胞的“活化劑”[16]。另有專家指出,目前死亡的癌癥患者中有三成時被“嚇”死的。影響患者心理環境有醫患、護患關系,家庭關系和社會環境三個因素。給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是防止病情惡化和延長壽命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可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3.6 其他 國外應用于臨床心理護理的心理療法有:音樂療法、松弛訓練法、認知行為療法、森田療法等。音樂療法通過讓患者聆聽、欣賞樂曲,引起人體心理生理狀態改變,產生興奮或異質的情緒反應,從而可以達到治療作用[17]。圓桌診療法讓所有患者--新的和老的,圍著大圓桌讓新老患者交流心得,促進患者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了解,彼此安慰并從抗癌明星中獲取信心,使新患者增加治病的信心。
4 小結
癌癥是當代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病種之一,癌癥對患者是一個嚴重的心理應激,會因患者的各種不同因素導致不同的心理障礙,如抑郁、焦慮、恐懼、多疑等。在患者的醫治及康復過程中實施積極的心理護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促進患者的康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延長生命周期。
參考文獻
[1]曾瑩.癌癥患者心理障礙分析與護理干預[J].護理學雜志,2000,15(10):619.
[2]郭慶云,王秀英,商玉萍,等.75例腫瘤病人臨床心理活動分析[J].航空航天醫藥,1995,6(1):56-57.
[3]吳燕萍.123例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及護理對策[J].南方護理雜志,1996,3(5):20-22.
[4]田德茂,周啟東.癌癥病人的心理健康[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2(1):147-149.
[5]程志虹.子宮腫瘤患者臨床心理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14):150-151.
[6]周洪光,劉素貞,孫宏偉.乳腺癌患者的抑郁情緒、心理控制源和認知態度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8):1149-1150.
[7]李紅英,王瑞文,楊莉榮,等.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吸煙行為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6):818.
[8]唐鳳琳,呂靖怡.中青年癌癥患者的心理特點[J].山東醫藥,2002,42(34):81-82.
[9]徐永平,紀國慶.對腫瘤患者心理障礙及康復的探討[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3):423.
[10]李彩云.癌癥病人發生抑郁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J].護理研究,2004,18(7A):1140-1142.
[11]郭衛剛.癌癥病人伴發心理障礙的預測[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7,24(3):166.
[12]虞漢梅.癌癥病人治療期的抑郁情緒評定[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7,6(4):305.
[13]曹維彬,李萍.心理干預對腫瘤患者情緒狀態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2):1433-1434.
[14] Fawzu F T,Fawzy N W,Hyun C S,et a.l Malignant melanoma effects of an early structured osychiatric in terventiion coping and affective state on recunence and survival 6 years later[J].Arch Gen Psyching,1993,50(9):681-689.
[15]馬紅霞,劉艷,羅紅格,等.癌癥患者生命質量狀況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5):667-669.
[16]舒耀榮.腫瘤預防與護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